目录
- 44 第44章 ·怪蛇邬勾
- 45 第45章 ·忠义之士
- 46 第46章 ·夜行国公府
- 47 第47章 ·神秘哑夫
- 48 第48章 ·玄勾剑法
- 49 第49章 ·奇峰婀蚕
- 50 第50章 · 泪别马家村
- 51 第51章 ·任以师为
- 52 第52章 ·逶迤之变
- 53 第53章 ·夜闯万和宫
- 54 第54章 ·时至深秋
- 55 第55章 剧透篇·情殇
- 56 第56章 ·浴火重生
- 57 第57章 ·隐姓埋名
- 58 第58章 ·西市之乱
- 59 第59章 ·太岩剑法
- 60 第60章 ·无常双煞
- 61 第61章 ·变世之劫
- 62 第62章 ·燕子豫、鲁司马
- 63 第63章 ·九黎刀法
- 64 第64章 ·神秘怪人
- 65 第65章 ·惊世阴谋
- 66 第66章 ·上古尸妖
- 67 第67章 ·孽心蛊
- 68 第68章 ·骊山烽烟起
- 69 第69章 ·烽火戏诸侯
- 70 第70章 ·策计引犬羊
- 71 第71章 ·仗义身先死
- 72 第72章 ·劫后重逢
- 73 第73章 ·作名缪涵
- 74 第74章 ·王宫密牢
- 75 第75章 ·奇人异士
- 76 第76章 ·天灵夺魄阵
- 77 第77章 ·非常之败
- 78 第78章 ·沅溪楼前绝煞剑
- 79 第79章 ·铁臂神君楚西门
- 80 第80章 ·异洗沅溪楼
- 81 第81章 八十回·纵火葬西周,万镞覆贤侯
- 82 第82章 ·丝发连心
- 83 第83章 ·赤炎树下候佳音
- 84 第84章 ·永恒之力
- 85 第85章 ·双宿栖,难离舍
- 86 第86章 ·精诚所至
- 87 第87章 ·月圆圆,人满满
- 88 第88章 ·司马府风云再起
- 89 第89章 ·不死身,无双剑
- 90 第90章 ·凤舞擒尸妖
- 91 第91章 ·绝、悟
- 92 第92章 ·仙师问情
- 93 第93章 ·白发为证
- 94 第94章 ·异子降世
- 95 第95章 ·岁月静好
- 96 第96章 ·妖邪之主
- 97 第97章 ·踏焰一怒终为谁?
- 98 第98章 风霜篇·断肠
- 99 第99章 ·询诊问医
- 100 第100章 ·所托非人
- 101 第101章 ·遇困幽谷
- 102 第102章 ·绝处逢生
- 103 第103章 ·身世成迷
- 104 第104章 ·情愫暗生
- 105 第105章 ·欺人太甚
- 106 第106章 ·煮剑成茶
- 107 第107章 ·自食其果
- 108 第108章 ·知而言破、薄而不揭
- 109 第109章 ·柳暗媒明
- 110 第110章 ·得遇春风意欲还
- 111 第111章 ·强人所难
- 112 第112章 ·夏水与冰
- 113 第113章 ·父母之命
- 114 第114章 ·姐妹情深
- 115 第115章 ·偶得脉络经
- 116 第116章 ·逆而出逃
- 117 第117章 ·瑰意琦行
- 118 第118章 ·心有阴阳、殊知无愧?
- 119 第119章 ·王父退婚
- 120 第120章 ·莫如知己
- 121 第121章 ·好狠的黑袍人
- 122 第122章 ·洪荒凶兽
- 123 第123章 ·瞠乎后矣,古脉危机
- 124 第124章 ·百口莫辩
- 125 第125章 ·浊水难清
- 126 第126章 ·末路逢谗毁
- 127 第127章 ·恕难从命
- 128 第128章 ·睹睹堪之
- 129 第129章 ·鬼面青袍
- 130 第130章 ·杨尧拜师
- 131 第131章 ·西晋弃人赵叔带
- 132 第132章 ·捉箸而戏
- 133 第133章 ·西域火蟾
- 134 第134章 ·清水赶火蟾
- 135 第135章 ·阴阳相克、冰火相生
- 136 第136章 ·寻酒追凶
- 137 第137章 ·古脉之灾
- 138 第138章 ·徐蔓蓉牛刀小试
- 139 第139章 ·携王门徒
- 140 第140章 ·受人之托
- 141 第141章 ·名声在外
- 142 第142章 《妖春秋》回炉重造,敬请期待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54章 ·时至深秋
第54章 ·时至深秋
二人经历一番艰险,终于穿过万和宫,来到白雁桥上,这白雁桥乃是由八道桥梁组合而成,每道桥梁距离方位均不相同,便如同一条巨龙盘卧在王宫一般,所以又称‘卧龙桥’,后因每逢夏季日暮之时,便有成百上千的大雁从桥上飞过,百余年来,始终如一,这才唤作‘白雁桥’。桥下乃是御统禁军的营地,只要手持虎符,便可在此调遣五万御军。而虎符则由天子亲自掌管,御军配属军部机构,并非内廷侍卫,若无虎符,即便是御廷侍郎也无权调动。这白雁桥乃是出入王宫东门的必经之路,但又因地势特殊,属御军军营,所以平日很少有侍卫在此巡守。
伯勉行至桥上,纵观镐京王城,见那些屹立了数百年的雄伟建筑,历经无数风尘,虽显陈旧,但仍是固不可摧,而如今的大周王朝,却在这些建筑背后渐渐退色,恐怕已危在旦夕之间,不仅如此,就连全人类恐怕都是命运堪忧。想至此处,抬头目瞭长空,想为大周前程占上一挂,只见空中无尽黑暗,连半颗星也没有,伯勉不尽一声长叹,黯然不已,仿佛瞬息间便苍老了几岁一般。
二人行至第四座桥身之上,忽见前方一行侍卫整队行来,领头之人名叫姜晋,官拜御庭仲,弧厄多年的同僚兄弟,弧厄暗道不妙,竟没想到会在此处撞上他,随即将头低下,跟在伯勉身后。二人与这一行侍卫擦肩而过,弧厄正自庆幸,忽听身后姜晋唤道:“站住!”
两人立时停住脚步,弧厄暗自叫苦,只见伯勉回过身去,问道:“大人,可有事?”
姜晋打量了他一番,行至伯勉跟前,指着他手中马匹,言道:“你二人是何人部下,难道不知这桥上不允马行。”
伯勉微微点头,回到:“是,回大人,我二人受大王密令,要出城差办,事出紧急,不得已才牵马过桥。”言罢,便从怀中取出幽王玉牌来,递予姜晋。
姜晋接过玉牌,看了看,见果真是幽王信物,随即将玉牌还给伯勉,言道:“既受王命,我也不便多问。”
伯勉接过玉牌,点头称谢,随即转身欲走。忽又听姜晋唤道:“慢着!”伯勉暗觉不妙,又回过头来,微微一笑,只见姜晋盯着弧厄打量了半晌,言道:“你,转过身来。”
弧厄骇然大惊,心想:自己若是转过身去,必被他认出,此处又直御军营顶,我若与他动起手来,势必惊扰了御军,如此一来,我二人莫再想逃出王宫,但若我不转身,他定不会罢休。正不知如何是好,忽听伯勉道:“大人可是纪统领昔日的兄弟?”
姜晋听他如此问,大为疑惑,抬头看了他一眼,并未作答,又听伯勉道:“纪统领有话拖我告诉他昔日的兄弟,言,若是他日有机会再见的话,定要与众兄弟痛饮三杯,以缅怀昔日情谊。”
姜晋听言,低头皱眉,沉思良久,才缓缓的抬起头来,双眼盯着弧厄,口中却对伯勉言道:“劳烦你告诉纪总领,若来日有缘再见的话,我定会与他痛饮这三杯。”言罢,转身离去。
二人出得王宫,除去身上侍卫服饰,又在民家换了两套粗布麻衣穿在身上,纵马从东门出镐京城,刚出城门,便遭士卒拦截追捕,二人好不容易才甩开身后追兵,一路朝东而去,只行偏僻山径,遇闹市则避,一连行了两日,直到第三日中午,才到了鲁境。
两人行至一片密林中,见四下无人,这才坐在一株大榕树下休息,伯勉回思数日来所历,长叹一声,忽见一片枯叶落在自己身上,不尽黯然,问弧厄道:“现下是何季节?”
“时已深秋”弧厄答曰。
伯勉将那片枯叶拾起,看了良久,口中喃喃默念:“秋……秋……”
弧厄见他长吁短叹,满面愁苦,不知何时鬓须已悄悄染上了寒霜,仿佛三日间便已苍老了十年一般,心下实在不忍,随即问道:“先生今后如何打算?”
只听伯勉道:“父亲原本‘赢’姓,宣王静七年入朝辨政,宣王静二十一年政绩显赫,拜为太史,宣王静二十七年天子赐姓于‘伯阳’,父亲身为此姓始祖,以‘父’为名,父亲临终有言,要我将‘伯阳’一姓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不想……”言至于此,看了看手中枯叶,苦苦一笑,又道:“不想却仅传我一代,此姓氏便如这手中枯叶一般……”言罢,双目微闭,右手紧握,“咔”的一声,将那片枯叶捏得粉碎,又缓缓摊开手掌,只见手中碎叶随风飘散,瞬间便从他手中消失不见,续道:“灰飞烟灭……从今往后,天下再无‘伯阳’一姓氏。”
弧厄听他如此说,想起前日幽王在石牢之中所言,随即道:“不如我二人隐姓埋名,去寻翎儿与花蚕姑娘,待寻到她们,救出翎儿的爹爹,从此便找个僻静之所隐居起来,再不问天下之事,先生无须再为那昏君去鲁国求援。”
伯勉苦笑摇头,道:“兄长有所不知,恐怕此事我必须去做。”
只听弧厄喝道:“那昏君如此迂腐无能,他如今步入险境均是自己一手造成,弧厄实在不明白,先生还要救他作甚?”
伯勉皱眉长叹一声,道:“现下恐怕已非姬宫涅一人之险,而是全天下人之险。”
弧厄听言不解,皱眉沉思。又听伯勉道:“我紧承父训,一心报效国家,兴复大周,以为此乃大志,如今我方才明白,自己太过肤浅,我不配以‘伯阳’为姓,死后更无颜于父亲相见,从今日起,我便改姓为‘秋’。”
弧厄茫然,问道“秋……?”
“不错,往后天下定将沦入多事之秋,我唯有勉力而为之,从今日起,我名为‘秋勉’。”
“秋勉……”
【《妖春秋》上部,第一卷:多事之秋·完】
伯勉行至桥上,纵观镐京王城,见那些屹立了数百年的雄伟建筑,历经无数风尘,虽显陈旧,但仍是固不可摧,而如今的大周王朝,却在这些建筑背后渐渐退色,恐怕已危在旦夕之间,不仅如此,就连全人类恐怕都是命运堪忧。想至此处,抬头目瞭长空,想为大周前程占上一挂,只见空中无尽黑暗,连半颗星也没有,伯勉不尽一声长叹,黯然不已,仿佛瞬息间便苍老了几岁一般。
二人行至第四座桥身之上,忽见前方一行侍卫整队行来,领头之人名叫姜晋,官拜御庭仲,弧厄多年的同僚兄弟,弧厄暗道不妙,竟没想到会在此处撞上他,随即将头低下,跟在伯勉身后。二人与这一行侍卫擦肩而过,弧厄正自庆幸,忽听身后姜晋唤道:“站住!”
两人立时停住脚步,弧厄暗自叫苦,只见伯勉回过身去,问道:“大人,可有事?”
姜晋打量了他一番,行至伯勉跟前,指着他手中马匹,言道:“你二人是何人部下,难道不知这桥上不允马行。”
伯勉微微点头,回到:“是,回大人,我二人受大王密令,要出城差办,事出紧急,不得已才牵马过桥。”言罢,便从怀中取出幽王玉牌来,递予姜晋。
姜晋接过玉牌,看了看,见果真是幽王信物,随即将玉牌还给伯勉,言道:“既受王命,我也不便多问。”
伯勉接过玉牌,点头称谢,随即转身欲走。忽又听姜晋唤道:“慢着!”伯勉暗觉不妙,又回过头来,微微一笑,只见姜晋盯着弧厄打量了半晌,言道:“你,转过身来。”
弧厄骇然大惊,心想:自己若是转过身去,必被他认出,此处又直御军营顶,我若与他动起手来,势必惊扰了御军,如此一来,我二人莫再想逃出王宫,但若我不转身,他定不会罢休。正不知如何是好,忽听伯勉道:“大人可是纪统领昔日的兄弟?”
姜晋听他如此问,大为疑惑,抬头看了他一眼,并未作答,又听伯勉道:“纪统领有话拖我告诉他昔日的兄弟,言,若是他日有机会再见的话,定要与众兄弟痛饮三杯,以缅怀昔日情谊。”
姜晋听言,低头皱眉,沉思良久,才缓缓的抬起头来,双眼盯着弧厄,口中却对伯勉言道:“劳烦你告诉纪总领,若来日有缘再见的话,我定会与他痛饮这三杯。”言罢,转身离去。
二人出得王宫,除去身上侍卫服饰,又在民家换了两套粗布麻衣穿在身上,纵马从东门出镐京城,刚出城门,便遭士卒拦截追捕,二人好不容易才甩开身后追兵,一路朝东而去,只行偏僻山径,遇闹市则避,一连行了两日,直到第三日中午,才到了鲁境。
两人行至一片密林中,见四下无人,这才坐在一株大榕树下休息,伯勉回思数日来所历,长叹一声,忽见一片枯叶落在自己身上,不尽黯然,问弧厄道:“现下是何季节?”
“时已深秋”弧厄答曰。
伯勉将那片枯叶拾起,看了良久,口中喃喃默念:“秋……秋……”
弧厄见他长吁短叹,满面愁苦,不知何时鬓须已悄悄染上了寒霜,仿佛三日间便已苍老了十年一般,心下实在不忍,随即问道:“先生今后如何打算?”
只听伯勉道:“父亲原本‘赢’姓,宣王静七年入朝辨政,宣王静二十一年政绩显赫,拜为太史,宣王静二十七年天子赐姓于‘伯阳’,父亲身为此姓始祖,以‘父’为名,父亲临终有言,要我将‘伯阳’一姓开枝散叶,发扬光大,不想……”言至于此,看了看手中枯叶,苦苦一笑,又道:“不想却仅传我一代,此姓氏便如这手中枯叶一般……”言罢,双目微闭,右手紧握,“咔”的一声,将那片枯叶捏得粉碎,又缓缓摊开手掌,只见手中碎叶随风飘散,瞬间便从他手中消失不见,续道:“灰飞烟灭……从今往后,天下再无‘伯阳’一姓氏。”
弧厄听他如此说,想起前日幽王在石牢之中所言,随即道:“不如我二人隐姓埋名,去寻翎儿与花蚕姑娘,待寻到她们,救出翎儿的爹爹,从此便找个僻静之所隐居起来,再不问天下之事,先生无须再为那昏君去鲁国求援。”
伯勉苦笑摇头,道:“兄长有所不知,恐怕此事我必须去做。”
只听弧厄喝道:“那昏君如此迂腐无能,他如今步入险境均是自己一手造成,弧厄实在不明白,先生还要救他作甚?”
伯勉皱眉长叹一声,道:“现下恐怕已非姬宫涅一人之险,而是全天下人之险。”
弧厄听言不解,皱眉沉思。又听伯勉道:“我紧承父训,一心报效国家,兴复大周,以为此乃大志,如今我方才明白,自己太过肤浅,我不配以‘伯阳’为姓,死后更无颜于父亲相见,从今日起,我便改姓为‘秋’。”
弧厄茫然,问道“秋……?”
“不错,往后天下定将沦入多事之秋,我唯有勉力而为之,从今日起,我名为‘秋勉’。”
“秋勉……”
【《妖春秋》上部,第一卷:多事之秋·完】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