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456 第1453章 大战正酣
- 1457 第1454章 恶鬼司辰
- 1458 第1455章 幽都门
- 1459 第1456章 血衣队
- 1460 第1457章 险之又险
- 1461 第1458章 炼尸
- 1462 第1459章 炼尸成功
- 1463 第1460章 歧路
- 1464 第1461章 陷阵军
- 1465 第1462章 白衣卿相封可名
- 1466 第1463章 陶景玉
- 1467 第1464章 血衣危局
- 1468 第1465章 贾天龙
- 1469 第1466章 封可名的实力
- 1470 第1467章 发现
- 1471 第1468章 对阵封可名
- 1472 第1469章 对阵封可名(二)
- 1473 第1470章 厉鬼谢湘阴
- 1474 第1471章 戴善玉的刀
- 1475 第1472章 紫衣吴杰
- 1476 第1473章 擒虎战黑莲
- 1477 第1474章 力败秦擒虎
- 1478 第1475章 戴善玉的威
- 1479 第1476章 吴杰的刀
- 1480 第1477章 术道盟的后计
- 1481 第1478章 梅州卫
- 1482 第1479章 李思远的过去
- 1483 第1480章 唇枪舌剑
- 1484 第1481章 戴罪立功
- 1485 第1482章 服毒冲阵
- 1486 第1483章 血肉铺路
- 1487 第1484章 身死道消
- 1488 第1485章 紫衣冲阵
- 1489 第1486章 金影来袭
- 1490 第1487章 仇人碰面
- 1491 第1488章 吴杰对章弘范
- 1492 第1489章 你来我往
- 1493 第1490章 你来我往(二)
- 1494 第1491章 服药死战
- 1495 第1492章 混战再开
- 1496 第1493章 力败四队正
- 1497 第1494章 血战四队正(二)
- 1498 第1495章 血战四队正(三)
- 1499 第1496章 血战开始
- 1500 第1497章 血战连连
- 1501 第1498章 金钩来援
- 1502 第1499章 终分胜负
- 1503 第1500章 两败俱伤
- 1504 第1501章 螳螂捕蝉
- 1505 第1502章 银衣剑坛
- 1506 第1503章 过崖
- 1507 第1504章 插曲
- 1508 第1505章 意外
- 1509 第1506章 贾武尸变
- 1510 第1507章 瀚海剑法
- 1511 第1508章 再见刑天战尸
- 1512 第1509章 陆夜雨出手
- 1513 第1510章 中毒
- 1514 第1511章 司辰出刀
- 1515 第1512章 拼死一战
- 1516 第1513章 混战
- 1517 第1514章 击杀龙一
- 1518 第1515章 司辰的计划
- 1519 第1516章 萧景宇来援
- 1520 第1517章 萧景宇的最后杀招
- 1521 第1518章 九龙化残
- 1522 第1519章 九龙化残(续)
- 1523 第1520章 背叛与反转
- 1524 第1521章 司辰的局
- 1525 第1522章 司辰的苦衷
- 1526 第1523章 利诱
- 1527 第1524章 利诱(二)
- 1528 第1525章 利诱(三)
- 1529 第1526章 利诱(四)
- 1530 第1527章 黑莲教的临阵应对
- 1531 第1528章 退守木城
- 1532 第1529章 惨烈的攻防战
- 1533 第1266章 惨烈的攻防战(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463章 陶景玉
第1463章 陶景玉
陈昼锦舔了舔自己的嘴唇,苦笑道:“现任内卫魁首便是这封家家主,而这封可名乃是封家嫡系子孙,也是术道近十年来,颇为风头正盛的年轻小辈。此人计谋卓绝,和术道盟的恶鬼司辰堪比一时瑜亮!”
那恶鬼司辰乃是术道盟中的智将,而这白衣卿相封可名也是九龙内卫小辈里的著名谋士。而两人自出道以来,便仿佛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牵引,不断交手,结果双方却处于一个诡异的平局。其实按照真正算下来,是封可名略胜一筹,不过在大局上面,他们却是不分胜负。
而刘启超所在意的,却不是这些,他的关注重点在于白衣卿相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原本是用来形容前朝武帝年间的那名著名奇人的。当年武帝年间,论武将第一当属胡兴武。若论文臣第一,便是得算那白衣卿相陶景玉了。
陶景玉此人不仅精通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于天文地理,医卜星算,兵书战阵皆是熟稔,而且他早年曾经在县衙里当过小吏,所以对仕途经济也是颇为了解,在朝廷制度和百姓民生一途,更是通知,堪称旷世奇人。
陶景玉世代寒门,他自幼丧父,从小由老母抚养长大,事母至孝。后来他跟着县衙里的书吏萧大坚混,成为了一名没有品阶的衙门帮闲,平素除了整理文件,便是端茶送水,打扫桌椅。陶景玉利用这个机会,疯狂地学习朝廷制度和吏治,也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人脉。
过了没几年,萧大坚因为疾病的缘故,不得不离开县衙,临走前他将陶景玉推荐给了县太爷。而县太爷也知道这个能干的小吏,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县衙的书吏。别看书吏一职没有正式的朝廷品阶,可是其在前朝却是县城衙门里的肥缺,相当于行政秘书一职,可以接触到很多朝政。而陶景玉也趁着这个机会,进一步地熟悉吏治。
而陶景玉的第一个机会,是遇到了当时的知府大人董必先。董必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陶景玉。而董必先对于这个小小的书吏,却如此博学多才,而且精通吏治,也是颇为赞赏。所以在没多久,董必先就将陶景玉给提拔为自己麾下的一名师爷。虽说依然没有品阶,可是权力和地位却又提升了一步。
只是陶景玉在府中干了没多久,董必先便右迁吏部郎中,而后来的知府和陶景玉不和,没多久陶景玉便辞职回乡。
而陶景玉归乡之后,过了大概数月,便发现了京师的一纸诏令。原来是当时的皇帝为了给自己的几名皇子组建幕僚,辅助他们,遍招天下贤才。而已经升任吏部左侍郎的董必先自然是想到了自己的那个看中的奇才,于是陶景玉便被招入京师。而陶景玉到了京师,谁也不知道,他竟在诸皇子中,选择了并没有什么得力势力,也没有多大登基希望的皇子,也就是那位后来的武帝。
陶景玉自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武帝本身没有多大的夺嫡希望,可是他却一眼看出了,对方绝对有着夺嫡的野心。而且当时武帝的身边虽说有着胡兴武这员猛将,可是谋士方面,京中有识之士也大多集中在那几名有大希望登基的皇子府中。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更何况陶景玉在他身后,看到的除了野心,还有一种隐藏的枭雄气质和能力。
于是在陶景玉的帮助之下,武帝韬光养晦,在几大皇子疯狂为了夺嫡而大打出手时,他却在暗地里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党羽。而那长达小数十年的夺嫡之争,也让先帝颇为头疼。
但是当武帝逐渐势力扩张时,他最终还是被他的那些兄弟发现了野心,那些皇子们联合陷害武帝。眼看着武帝即将被暴怒的先帝废掉,甚至处死时,是陶景玉冷静应对,发现了对方的伪证破绽所在,然后指挥着胡兴武等人上书请求先帝给予自白的机会,在经过一番破案之后,终于还了武帝一个青白。
而在武帝嫡位即将确认,其他皇子眼看争夺无望之时,他们竟铤而走险,联络外部军队,试图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入京师,强行夺权。也是陶景玉事先发现了端倪,在事变即将爆发的前期,陶景玉借着宫廷宴会之时,将武帝的重要家眷和先帝,全部安置在宫殿里,同时暗地里联络武帝收买的禁军将军,控制住宫门。
在事变的瞬间,陶景玉配合禁军将领擒下了和诸皇子勾结的一干太监和禁军,然后死守宫门。任凭叛军如何攻打,都无法沦陷皇城,而陶景玉让胡兴武率领一队精兵,杀出重围,前往附近的州城,用圣旨调动地方军勤王。在陶景玉的机智指挥下,禁军死守住了皇城,直到胡兴武带着援军赶至,击败了叛军。
待到武帝继位后,陶景玉拒绝了他开出的宰相一职,只接受了三等伯爵的爵位,然后以幕僚之身,帮助武帝行事。做为一个从基层做到现在的谋士,陶景玉自然知道,武帝是个可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的帝王。他在武帝登基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对方保持距离,他不愿意接受宰相之位,就是担心被对方给兔死狗烹。
不到三年,陶景玉便以身体不行,常年卧病的缘故,乞骸骨致仕。经过数次请辞,他终于得以还乡。而同为武帝心腹,以及好友的胡兴武,却对陶景玉那套功成身退,以免兔死狗烹的道理不以为然。结果后来的情况,证明了陶景玉的想法是正确的,胡兴武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而陶景玉也没有被武帝忘记。
武帝几度征召陶景玉去京师,可是陶景玉却以各种方法躲避,最终甚至以假死的方式躲避。不过后来武帝没多久都驾崩了,陶景玉得以善终,不过在民间,陶景玉的事迹经过历代文人宣传,已经成为了一代谋士的代表。
那恶鬼司辰乃是术道盟中的智将,而这白衣卿相封可名也是九龙内卫小辈里的著名谋士。而两人自出道以来,便仿佛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牵引,不断交手,结果双方却处于一个诡异的平局。其实按照真正算下来,是封可名略胜一筹,不过在大局上面,他们却是不分胜负。
而刘启超所在意的,却不是这些,他的关注重点在于白衣卿相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原本是用来形容前朝武帝年间的那名著名奇人的。当年武帝年间,论武将第一当属胡兴武。若论文臣第一,便是得算那白衣卿相陶景玉了。
陶景玉此人不仅精通经史子集,琴棋书画,于天文地理,医卜星算,兵书战阵皆是熟稔,而且他早年曾经在县衙里当过小吏,所以对仕途经济也是颇为了解,在朝廷制度和百姓民生一途,更是通知,堪称旷世奇人。
陶景玉世代寒门,他自幼丧父,从小由老母抚养长大,事母至孝。后来他跟着县衙里的书吏萧大坚混,成为了一名没有品阶的衙门帮闲,平素除了整理文件,便是端茶送水,打扫桌椅。陶景玉利用这个机会,疯狂地学习朝廷制度和吏治,也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人脉。
过了没几年,萧大坚因为疾病的缘故,不得不离开县衙,临走前他将陶景玉推荐给了县太爷。而县太爷也知道这个能干的小吏,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县衙的书吏。别看书吏一职没有正式的朝廷品阶,可是其在前朝却是县城衙门里的肥缺,相当于行政秘书一职,可以接触到很多朝政。而陶景玉也趁着这个机会,进一步地熟悉吏治。
而陶景玉的第一个机会,是遇到了当时的知府大人董必先。董必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陶景玉。而董必先对于这个小小的书吏,却如此博学多才,而且精通吏治,也是颇为赞赏。所以在没多久,董必先就将陶景玉给提拔为自己麾下的一名师爷。虽说依然没有品阶,可是权力和地位却又提升了一步。
只是陶景玉在府中干了没多久,董必先便右迁吏部郎中,而后来的知府和陶景玉不和,没多久陶景玉便辞职回乡。
而陶景玉归乡之后,过了大概数月,便发现了京师的一纸诏令。原来是当时的皇帝为了给自己的几名皇子组建幕僚,辅助他们,遍招天下贤才。而已经升任吏部左侍郎的董必先自然是想到了自己的那个看中的奇才,于是陶景玉便被招入京师。而陶景玉到了京师,谁也不知道,他竟在诸皇子中,选择了并没有什么得力势力,也没有多大登基希望的皇子,也就是那位后来的武帝。
陶景玉自然是有着自己的打算,武帝本身没有多大的夺嫡希望,可是他却一眼看出了,对方绝对有着夺嫡的野心。而且当时武帝的身边虽说有着胡兴武这员猛将,可是谋士方面,京中有识之士也大多集中在那几名有大希望登基的皇子府中。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更何况陶景玉在他身后,看到的除了野心,还有一种隐藏的枭雄气质和能力。
于是在陶景玉的帮助之下,武帝韬光养晦,在几大皇子疯狂为了夺嫡而大打出手时,他却在暗地里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党羽。而那长达小数十年的夺嫡之争,也让先帝颇为头疼。
但是当武帝逐渐势力扩张时,他最终还是被他的那些兄弟发现了野心,那些皇子们联合陷害武帝。眼看着武帝即将被暴怒的先帝废掉,甚至处死时,是陶景玉冷静应对,发现了对方的伪证破绽所在,然后指挥着胡兴武等人上书请求先帝给予自白的机会,在经过一番破案之后,终于还了武帝一个青白。
而在武帝嫡位即将确认,其他皇子眼看争夺无望之时,他们竟铤而走险,联络外部军队,试图以清君侧的名义,杀入京师,强行夺权。也是陶景玉事先发现了端倪,在事变即将爆发的前期,陶景玉借着宫廷宴会之时,将武帝的重要家眷和先帝,全部安置在宫殿里,同时暗地里联络武帝收买的禁军将军,控制住宫门。
在事变的瞬间,陶景玉配合禁军将领擒下了和诸皇子勾结的一干太监和禁军,然后死守宫门。任凭叛军如何攻打,都无法沦陷皇城,而陶景玉让胡兴武率领一队精兵,杀出重围,前往附近的州城,用圣旨调动地方军勤王。在陶景玉的机智指挥下,禁军死守住了皇城,直到胡兴武带着援军赶至,击败了叛军。
待到武帝继位后,陶景玉拒绝了他开出的宰相一职,只接受了三等伯爵的爵位,然后以幕僚之身,帮助武帝行事。做为一个从基层做到现在的谋士,陶景玉自然知道,武帝是个可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的帝王。他在武帝登基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和对方保持距离,他不愿意接受宰相之位,就是担心被对方给兔死狗烹。
不到三年,陶景玉便以身体不行,常年卧病的缘故,乞骸骨致仕。经过数次请辞,他终于得以还乡。而同为武帝心腹,以及好友的胡兴武,却对陶景玉那套功成身退,以免兔死狗烹的道理不以为然。结果后来的情况,证明了陶景玉的想法是正确的,胡兴武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而陶景玉也没有被武帝忘记。
武帝几度征召陶景玉去京师,可是陶景玉却以各种方法躲避,最终甚至以假死的方式躲避。不过后来武帝没多久都驾崩了,陶景玉得以善终,不过在民间,陶景玉的事迹经过历代文人宣传,已经成为了一代谋士的代表。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