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471 第1468章 对阵封可名
- 1472 第1469章 对阵封可名(二)
- 1473 第1470章 厉鬼谢湘阴
- 1474 第1471章 戴善玉的刀
- 1475 第1472章 紫衣吴杰
- 1476 第1473章 擒虎战黑莲
- 1477 第1474章 力败秦擒虎
- 1478 第1475章 戴善玉的威
- 1479 第1476章 吴杰的刀
- 1480 第1477章 术道盟的后计
- 1481 第1478章 梅州卫
- 1482 第1479章 李思远的过去
- 1483 第1480章 唇枪舌剑
- 1484 第1481章 戴罪立功
- 1485 第1482章 服毒冲阵
- 1486 第1483章 血肉铺路
- 1487 第1484章 身死道消
- 1488 第1485章 紫衣冲阵
- 1489 第1486章 金影来袭
- 1490 第1487章 仇人碰面
- 1491 第1488章 吴杰对章弘范
- 1492 第1489章 你来我往
- 1493 第1490章 你来我往(二)
- 1494 第1491章 服药死战
- 1495 第1492章 混战再开
- 1496 第1493章 力败四队正
- 1497 第1494章 血战四队正(二)
- 1498 第1495章 血战四队正(三)
- 1499 第1496章 血战开始
- 1500 第1497章 血战连连
- 1501 第1498章 金钩来援
- 1502 第1499章 终分胜负
- 1503 第1500章 两败俱伤
- 1504 第1501章 螳螂捕蝉
- 1505 第1502章 银衣剑坛
- 1506 第1503章 过崖
- 1507 第1504章 插曲
- 1508 第1505章 意外
- 1509 第1506章 贾武尸变
- 1510 第1507章 瀚海剑法
- 1511 第1508章 再见刑天战尸
- 1512 第1509章 陆夜雨出手
- 1513 第1510章 中毒
- 1514 第1511章 司辰出刀
- 1515 第1512章 拼死一战
- 1516 第1513章 混战
- 1517 第1514章 击杀龙一
- 1518 第1515章 司辰的计划
- 1519 第1516章 萧景宇来援
- 1520 第1517章 萧景宇的最后杀招
- 1521 第1518章 九龙化残
- 1522 第1519章 九龙化残(续)
- 1523 第1520章 背叛与反转
- 1524 第1521章 司辰的局
- 1525 第1522章 司辰的苦衷
- 1526 第1523章 利诱
- 1527 第1524章 利诱(二)
- 1528 第1525章 利诱(三)
- 1529 第1526章 利诱(四)
- 1530 第1527章 黑莲教的临阵应对
- 1531 第1528章 退守木城
- 1532 第1529章 惨烈的攻防战
- 1533 第1266章 惨烈的攻防战(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478章 梅州卫
第1478章 梅州卫
由于李思远为人孤傲冷峻,颇有些恃才傲物的特点,所以惹得上官不喜。在三年堪磨期之后,上官直接给他一个中下的评价,这下算是断了他的前程。为此他整日纵酒,喝醉了便喝骂上官有眼无珠,久而久之,兵部发来调令,竟让李思远调任西南梅州的梅州卫指挥佥事,正五品。
若是寻常武进士能够在短短三年内,便升迁至正五品,简直是天大的喜事。除非走了朝廷中枢某位实权贵人的门路,或者直接是承袭父职,考武举不过是镀层金。否则没有军功,是几乎不可能达到这种情况的。
可是谁都知道反常即妖,李思远为人孤傲冷峻,在得罪了上官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升迁,这本身就是一件诡异的事情。实际上,如果有人事先告诉李思远的话,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发生了。可是李思远太过孤傲,以至于根本没有人愿意提醒他。
在大夏的疆土里,以梅州为首的西南六州,一直是个比较奇特的存在。大夏的国土虽说西南一带达到滇黔两道,可是那里土司众多,屡屡叛变,大夏太祖不得不将自己子侄派去,委以重任,封为滇国公,总揽滇黔两道的军政,世袭罔替。在滇国公的治理下,滇黔道才勉强得以安稳,然而每隔数十年,依然会爆发一场较大规模的叛乱。
而梅州为首的西南六州,其位置却非常的奇妙,它们位于十万大山和荆湘西南、滇黔道之间,处于三大地区的夹角地区,也就是俗称的三不管地带。别看西南六州面积不小,可是大部分地区都是环境恶劣,无法农耕的山区烟瘴之地。真正可以宜居的,不过弹丸之地。
正所谓穷山恶水多刁民,更何况这西南六州,世代居住的,大多是对外界极度仇视的蛮夷部落。这些蛮夷素不开化,对外封闭仇视,甚至有的还会以外乡人为祭。他们自视甚高,不与大夏人通婚,不习官话,不认汉字。而西南六州虽说也有大夏人居住,可是人数却远远不占优势。
大夏开国之后,四土不靖。北方的天狼帝国屡屡南侵,堪称最大威胁。夏太祖为了稳固北方,光是十万军队以上的北伐,就起码有三次。夏太祖三次北伐之后,成功使得天狼帝国内部出现分歧,其国内为了争取权位,出现了十余年的混乱。
而东部的倭国虽说未曾远渡重洋来侵犯,可是其国主纵容海贼,袭扰东南诸道,彼时大夏初立,倭寇又是贼寇犯边,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只是劫掠子女财帛,所以大夏不堪其扰。那南部自不用说,滇黔道屡屡叛乱,最大的一次叛乱,甚至波及到了岭南道的西部。滇国公几度死里求生,方才将其镇压。
西部的西厉帝国更是好战,当初大夏初立时,西厉帝国便曾经派出六万大军,意图夺取川蜀重镇叙州。结果被大夏军打得溃不成军,惨败而回。可是此后二十余年内,西厉帝国为了争夺叙州这个入侵川蜀道的要地,和大夏展开了大小六十余战的惨烈厮杀。同时他们还绕道京畿西道,一度攻下了秦州等西北四州,可惜还是被大夏给收复。
在这种放眼天下,尽皆敌酋的大环境下,以梅州为首的西南六州,显然就显得非常不起眼了。其问题也变得不大重要。因为用夏太祖的首席谋士的话来说,西南六州得之其地不足以给,得之其民不足以用,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还得倒贴钱粮,干脆以羁縻之法待之。于是西南六州便成为了大夏国土里的一个异类。
这里蛮夷部落酋长的话,远比朝廷官员的话要有效,朝廷虽设流官,可是大多是泥塑县令,纸糊知州。而且朝廷在西南六州,没有驻军,完全由当地蛮夷部落的护卫承担守土之责。朝廷在这里不收赋税,不征徭役,可谓是给足了当地蛮夷酋长的面子,此西南六州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连很多亲王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可是即使如此恩惠,西南六州依然经常爆发大小不等的暴乱,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打砸抢烧,无恶不作,当地的官府也没有办法镇压。
而后来西南六州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叛乱,一度威胁到岭南治所和荆湘诸州,朝廷终于重视起来,他们出兵剿灭了当地的叛乱,并在西南六州的梅州,设立了梅州卫,负责管理西南六州的领土安全。而实际上,自这个卫设置以来,就被军界视为了阎罗地狱,很多将领宁可跑到四方边境去拼命,也不愿意来此梅州卫。
因为这种简直是十死无生!
虽说朝廷设立了梅州卫,可是兵员却需要将领自己从当地选拔。可是西南六州蛮夷居多,这些蛮夷自然不可能和大夏朝廷一条心,即使是当地的大夏人,也大多不愿意参军。因为官府为了羁縻,凡是两方百姓起了冲突,大多是偏向蛮夷一方,故而当地大夏人对朝廷也是极为失望。
梅州卫满员应该是五千兵马,可是真正的情况是常年都不到两千人,一般都是一千出头,就这样还有很多是滥竽充数,为了不让面子上过不去,以及吃空饷的存在。梅州卫第一任指挥使上任没有几个月,就因为治军过于严苛,而被蛮夷出身的部下杀死,而朝廷竟不敢追究带头人的责任。
而继任的指挥使倒是宽仁待军,可是后来西南六州再度爆发叛乱,梅州卫竟被乱军裹胁,那指挥使也被迫加入叛变。后来朝廷大军一到,经过激战之后,叛变被镇压,那位倒霉的指挥使也被砍了脑袋,抄家灭门。
此后梅州卫的将领便一直没有满员过,兵部调动去做卫指挥的将领不是忽然得了重病,便是骑马时坠落,腿部落了残疾。而梅州卫也一直荒废着,卫指挥使、指挥副使、指挥佥事这三大主将的位置,一直都处于空缺位置。直到李思远被调入梅州卫任指挥佥事。
若是寻常武进士能够在短短三年内,便升迁至正五品,简直是天大的喜事。除非走了朝廷中枢某位实权贵人的门路,或者直接是承袭父职,考武举不过是镀层金。否则没有军功,是几乎不可能达到这种情况的。
可是谁都知道反常即妖,李思远为人孤傲冷峻,在得罪了上官的情况下,还能得到升迁,这本身就是一件诡异的事情。实际上,如果有人事先告诉李思远的话,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发生了。可是李思远太过孤傲,以至于根本没有人愿意提醒他。
在大夏的疆土里,以梅州为首的西南六州,一直是个比较奇特的存在。大夏的国土虽说西南一带达到滇黔两道,可是那里土司众多,屡屡叛变,大夏太祖不得不将自己子侄派去,委以重任,封为滇国公,总揽滇黔两道的军政,世袭罔替。在滇国公的治理下,滇黔道才勉强得以安稳,然而每隔数十年,依然会爆发一场较大规模的叛乱。
而梅州为首的西南六州,其位置却非常的奇妙,它们位于十万大山和荆湘西南、滇黔道之间,处于三大地区的夹角地区,也就是俗称的三不管地带。别看西南六州面积不小,可是大部分地区都是环境恶劣,无法农耕的山区烟瘴之地。真正可以宜居的,不过弹丸之地。
正所谓穷山恶水多刁民,更何况这西南六州,世代居住的,大多是对外界极度仇视的蛮夷部落。这些蛮夷素不开化,对外封闭仇视,甚至有的还会以外乡人为祭。他们自视甚高,不与大夏人通婚,不习官话,不认汉字。而西南六州虽说也有大夏人居住,可是人数却远远不占优势。
大夏开国之后,四土不靖。北方的天狼帝国屡屡南侵,堪称最大威胁。夏太祖为了稳固北方,光是十万军队以上的北伐,就起码有三次。夏太祖三次北伐之后,成功使得天狼帝国内部出现分歧,其国内为了争取权位,出现了十余年的混乱。
而东部的倭国虽说未曾远渡重洋来侵犯,可是其国主纵容海贼,袭扰东南诸道,彼时大夏初立,倭寇又是贼寇犯边,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只是劫掠子女财帛,所以大夏不堪其扰。那南部自不用说,滇黔道屡屡叛乱,最大的一次叛乱,甚至波及到了岭南道的西部。滇国公几度死里求生,方才将其镇压。
西部的西厉帝国更是好战,当初大夏初立时,西厉帝国便曾经派出六万大军,意图夺取川蜀重镇叙州。结果被大夏军打得溃不成军,惨败而回。可是此后二十余年内,西厉帝国为了争夺叙州这个入侵川蜀道的要地,和大夏展开了大小六十余战的惨烈厮杀。同时他们还绕道京畿西道,一度攻下了秦州等西北四州,可惜还是被大夏给收复。
在这种放眼天下,尽皆敌酋的大环境下,以梅州为首的西南六州,显然就显得非常不起眼了。其问题也变得不大重要。因为用夏太祖的首席谋士的话来说,西南六州得之其地不足以给,得之其民不足以用,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还得倒贴钱粮,干脆以羁縻之法待之。于是西南六州便成为了大夏国土里的一个异类。
这里蛮夷部落酋长的话,远比朝廷官员的话要有效,朝廷虽设流官,可是大多是泥塑县令,纸糊知州。而且朝廷在西南六州,没有驻军,完全由当地蛮夷部落的护卫承担守土之责。朝廷在这里不收赋税,不征徭役,可谓是给足了当地蛮夷酋长的面子,此西南六州俨然成为国中之国,连很多亲王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可是即使如此恩惠,西南六州依然经常爆发大小不等的暴乱,少则数百,多则上万,打砸抢烧,无恶不作,当地的官府也没有办法镇压。
而后来西南六州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叛乱,一度威胁到岭南治所和荆湘诸州,朝廷终于重视起来,他们出兵剿灭了当地的叛乱,并在西南六州的梅州,设立了梅州卫,负责管理西南六州的领土安全。而实际上,自这个卫设置以来,就被军界视为了阎罗地狱,很多将领宁可跑到四方边境去拼命,也不愿意来此梅州卫。
因为这种简直是十死无生!
虽说朝廷设立了梅州卫,可是兵员却需要将领自己从当地选拔。可是西南六州蛮夷居多,这些蛮夷自然不可能和大夏朝廷一条心,即使是当地的大夏人,也大多不愿意参军。因为官府为了羁縻,凡是两方百姓起了冲突,大多是偏向蛮夷一方,故而当地大夏人对朝廷也是极为失望。
梅州卫满员应该是五千兵马,可是真正的情况是常年都不到两千人,一般都是一千出头,就这样还有很多是滥竽充数,为了不让面子上过不去,以及吃空饷的存在。梅州卫第一任指挥使上任没有几个月,就因为治军过于严苛,而被蛮夷出身的部下杀死,而朝廷竟不敢追究带头人的责任。
而继任的指挥使倒是宽仁待军,可是后来西南六州再度爆发叛乱,梅州卫竟被乱军裹胁,那指挥使也被迫加入叛变。后来朝廷大军一到,经过激战之后,叛变被镇压,那位倒霉的指挥使也被砍了脑袋,抄家灭门。
此后梅州卫的将领便一直没有满员过,兵部调动去做卫指挥的将领不是忽然得了重病,便是骑马时坠落,腿部落了残疾。而梅州卫也一直荒废着,卫指挥使、指挥副使、指挥佥事这三大主将的位置,一直都处于空缺位置。直到李思远被调入梅州卫任指挥佥事。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