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87 第六百八十六章 降低射速
- 788 第六百八十七章 调动回国
- 789 第六百八十八章 再一次的路过
- 790 第六百八十九章 早晨的赖床
- 791 第六百九十章 激光武器测试
- 792 第六百九十一章 国内的局势
- 793 第六百九十二章 进攻所遇到的困境
- 794 第六百九十三章 军方的大计划
- 795 第六百九十四章 打洞向下
- 796 第六百九十五章 盾构掘进
- 797 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实际的想法
- 798 第六百九十七章 计划开始
- 799 第六百九十八章 军方的难题
- 800 第六百九十九章 办公室里的插曲
- 801 第七百章 秦岚的提醒
- 802 第七百零一章 激光突击车
- 803 第七百零二章 反攻开始
- 804 第七百零三章 世界岛的中心
- 805 第七百零四章 东风送暖
- 806 第七百零五章 准备种蘑菇
- 807 第七百零六章 隧道里射导弹
- 808 第七百零七章 核爆之后
- 809 第七百零八章 暂时结束的国内战争
- 810 第七百零九章 客运列车
- 811 第七百一十章 饭桌上的打探
- 812 第七百一十一章 豪华车厢
- 813 第七百一十二章 关于车厢的问题
- 814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中东地区的侦察任务
- 815 第七百一十四章 防线修建计划的调整
- 816 第七百一十五章 开工和战后恢复
- 817 第七百一十六章 重回避难所
- 818 第七百一十七章 温泉浴室
- 819 第七百一十八章 重返研究中心
- 820 第七百一十九章 航天部门的疑问
- 821 第七百二十章 太空飞船
- 822 第七百二十一章 人工智能
- 823 第七百二十二章 穹顶城市项目重启
- 824 第七百二十三章 误会一场
- 825 第七百二十四章 降低成本
- 826 第七百二十五章 泡沫金属
- 827 第七百二十六章 人工智能曦瑶
- 828 第七百二十七章 扩建穹顶
- 829 第七百二十八章 办公网络
- 830 第七百二十九章 内部消息
- 831 第七百三十章 关于人口的考量
- 832 第七百三十一章 打印出来的新城区
- 833 第七百三十二章 教育用地
- 834 第七百三十三章 市政规划
- 835 第七百三十四章
- 836 第七百三十五章 南天门计划
- 837 第七百三十六章 联合研究
- 838 第七百三十七章 来自欧洲的研究员
- 839 第七百三十八章
- 840 第七百三十九章 说明会议
- 841 第七百四十章 项目分配
- 842 第七百四十一章 技术验证机
- 843 第七百四十二章 举杯邀月
- 844 第七百四十三章 空天飞机试飞
- 845 第七百四十四章 科技问题
- 846 第七百四十五章 能量护盾
- 847 第七百四十六章 武器问题
- 848 第七百四十七章 护盾测试
- 849 第七百四十八章 护盾无敌
- 850 第七百四十九章 空投泰坦
- 851 第七百五十章 新泰坦的实战测试
- 852 第七百五十一章 误击
- 853 第七百五十二章 存在的问题
- 854 第七百五十三章 新城区落成
- 855 第七百五十四章 载机平台的验证机
- 856 第七百五十五章 长时间滞空飞行
- 857 第七百五十六章 越级上报
- 858 第七百五十七章 遵守秩序
- 859 第七百五十八章 私下串联
- 860 第七百五十九章 全程监控
- 861 第七百六十章 处理
- 862 第七百六十一章
- 863 第七百六十二章
- 864 第七百六十三章 多赢
- 865 第七百六十四章 新的局势
- 866 第七百六十五章 骑士团的现状
- 867 第七百六十六章
- 868 第七百六十七章 收复失地·上
- 869 第七百六十八章 收复失地·下
- 870 第七百六十九章 大结局
- 871 新书《云端之人》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实际的想法
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实际的想法
盾构机的刀盘能否换成钻头?
如果是其他人问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可能连回答都懒得回答,直接送那人一个白眼就完事了。
但问这个问题的是陈新,工作人员就必须认真考虑该如何回答和解释,才能够让陈新明白这不可能,同时又给他留面子了。
然而即便如此,在工作人员看来,这个想法依旧是不可能。
虽然盾构机的刀盘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钻头,但工作人员也明白,陈新的意思是盾构机前面那个如同大平板一样的刀盘能不能换成那种尖头的钻头。
毕竟那种尖头的钻头在很多人看来,钻孔打洞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以至于很多动画片或者一些科幻作品里,都有那种前面装个大钻头就可以在土壤里快速掘进的机器存在。
具体的原理解释起来相当的费口舌,不过却有一个相当浅显易懂的解释,那就是如果螺旋状的钻头真那么好用,为什么大家都不用那样的钻头来挖洞呢?
答案自然也很简单,自然是不好用,大家才不用那样的钻头的。
事实上只要对钻头稍有了解的人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钻头的结构前端都基本上是趋于平整的,很少有非常尖锐的钻头存在。
这主要是钻头通常要用来钻硬物,如果钻头尖做的太锐利会很容易就磨损掉,影响钻头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因此大部分的钻头都采用了尽可能平整的头部设计,用硬质金属打造,以增强其耐久度。
而盾构机的刀盘,那其实是一个带有沟槽的旋转机构,上面安装有大量的刀片,用以切削岩石和土层,虽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大的钻头,但这并不意味着盾构机的刀盘就真的是钻头了。
盾构机的刀盘在地下工作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层,这些不同的地层硬度不一,导致刀盘的受力非常复杂,并非是螺旋钻头那种在均匀介质中工作,可以不考虑受力的情况。
所以动画片和科幻作品中那种前端是钻头的机器终究只是想象,而无法应用到实际当中。
听完了工作人员的一番解释,陈新自然也有些尴尬,觉得自己的想法异想天开了一点。
不过他的想法也并非全无可能,毕竟手握系统,陈新可以做到很多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当然,就算有系统作为靠山,陈新也不会盲目的赢来,眼下既然专业人士都说换钻头不可行,他也不会强硬的说非要试试看不可。
最合适的办法还是先做个试验,像当初构建穹顶都市和生态圈一样,做几次模拟实验,自然就能够知道是否可行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陈新也没有继续为难人家工作人员,只是告诉他可能需要一台超大型盾构机来执行任务之后,便离开了工厂。
——————————————————
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陈新首先便是将从工厂带回来的盾构机图纸输入了自己的腕表之中,然后用纳米分子将其投射出来。
看着眼前被投射出来的盾构机模型,陈新一边研究着这个模型,一边思考着该如何进行升级改造。
盾构机的原理说白了就是前端不断地切削,然后后面则将一截一截的管片安装到挖掘出来的管道当中,从而实现快速构建隧道。
所以影响盾构机工作效率的,也就是前端刀盘切削的效率了。
这也是之前陈新为什么想把这个刀盘换成钻头的原因,在他看来钻头的切削效率无疑是要比这个刀盘高的。
虽然工厂里的专业人士说这不太可能,但陈新却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想法。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陈新首先将盾构机的图纸进行了升级,调整成了前端是一个大钻头的形式。
然后启动了虚拟模拟系统,打算来模拟测试一下这种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然而结果却让陈新感到失望,因为钻头是实心的,在地下钻探过程中因为不断地切削、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无法散热,最终没有挖掘多远就因为局部高温和磨损而损坏。
显然,这个方案确实异想天开了,也不太切实际。
因此,陈新很快调整了思路。
既然钻头不太切实际,那调整刀盘的结构呢?
怀着这样想法,陈新再次对图纸进行了升级调整,将盾构机原本的刀盘升级成了中心略凸的形状,并且优化了结构。
这一次效果倒是令人满意,虽然在掘进效率上提升并没有太多,但这台调整过的盾构机还是很顺利的完成了挖掘。
这样的结果无疑给了陈新鼓励,同时也让他明确了思路。
放弃了并不太切实际的钻头的想法,转而对盾构机的刀盘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研究,以求能够提升它的工作效率。
盾构机的刀盘在地下主要是将土壤或者岩石松动、破碎和挖掘出来,因为体型巨大的关系,其工作时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慢吞吞的。
毕竟如果快了的话,所带来的摩擦产生的热量也是惊人的。
陈新尝试过将盾构机刀盘旋转的速度加快一倍,但带来的结果却并不是工作效率的提升,而是同样的刀盘上的刀头因为高温发生熔化和磨损,最终整个刀盘损毁。
这无疑给陈新造成了极大地限制,让他需要去思考更合适的方案。
虽然系统升级可以做到正常情况下做不到的事情,但该遵守的基本物理法则还是要遵守的,陈新如果不能完善一个合理且可行的方案,那即便是系统升级,也只不过是造出来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工业垃圾来罢了。
所以陈新必须认真构思一个合理的方案,同时还要在合理之余做出突破,这对他而言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
尤其是他还需要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好让军方能够尽快开始实施,节约时间。
“哎,看样子又要加班了!”陈新苦笑一声,却并没有太多的沮丧,而是振奋了精神之后,投入了工作之中。
如果是其他人问这个问题,工作人员可能连回答都懒得回答,直接送那人一个白眼就完事了。
但问这个问题的是陈新,工作人员就必须认真考虑该如何回答和解释,才能够让陈新明白这不可能,同时又给他留面子了。
然而即便如此,在工作人员看来,这个想法依旧是不可能。
虽然盾构机的刀盘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钻头,但工作人员也明白,陈新的意思是盾构机前面那个如同大平板一样的刀盘能不能换成那种尖头的钻头。
毕竟那种尖头的钻头在很多人看来,钻孔打洞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以至于很多动画片或者一些科幻作品里,都有那种前面装个大钻头就可以在土壤里快速掘进的机器存在。
具体的原理解释起来相当的费口舌,不过却有一个相当浅显易懂的解释,那就是如果螺旋状的钻头真那么好用,为什么大家都不用那样的钻头来挖洞呢?
答案自然也很简单,自然是不好用,大家才不用那样的钻头的。
事实上只要对钻头稍有了解的人就会发现,绝大部分钻头的结构前端都基本上是趋于平整的,很少有非常尖锐的钻头存在。
这主要是钻头通常要用来钻硬物,如果钻头尖做的太锐利会很容易就磨损掉,影响钻头的使用寿命和效果。
因此大部分的钻头都采用了尽可能平整的头部设计,用硬质金属打造,以增强其耐久度。
而盾构机的刀盘,那其实是一个带有沟槽的旋转机构,上面安装有大量的刀片,用以切削岩石和土层,虽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巨大的钻头,但这并不意味着盾构机的刀盘就真的是钻头了。
盾构机的刀盘在地下工作时,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层,这些不同的地层硬度不一,导致刀盘的受力非常复杂,并非是螺旋钻头那种在均匀介质中工作,可以不考虑受力的情况。
所以动画片和科幻作品中那种前端是钻头的机器终究只是想象,而无法应用到实际当中。
听完了工作人员的一番解释,陈新自然也有些尴尬,觉得自己的想法异想天开了一点。
不过他的想法也并非全无可能,毕竟手握系统,陈新可以做到很多其他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当然,就算有系统作为靠山,陈新也不会盲目的赢来,眼下既然专业人士都说换钻头不可行,他也不会强硬的说非要试试看不可。
最合适的办法还是先做个试验,像当初构建穹顶都市和生态圈一样,做几次模拟实验,自然就能够知道是否可行了。
想明白了这一点,陈新也没有继续为难人家工作人员,只是告诉他可能需要一台超大型盾构机来执行任务之后,便离开了工厂。
——————————————————
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陈新首先便是将从工厂带回来的盾构机图纸输入了自己的腕表之中,然后用纳米分子将其投射出来。
看着眼前被投射出来的盾构机模型,陈新一边研究着这个模型,一边思考着该如何进行升级改造。
盾构机的原理说白了就是前端不断地切削,然后后面则将一截一截的管片安装到挖掘出来的管道当中,从而实现快速构建隧道。
所以影响盾构机工作效率的,也就是前端刀盘切削的效率了。
这也是之前陈新为什么想把这个刀盘换成钻头的原因,在他看来钻头的切削效率无疑是要比这个刀盘高的。
虽然工厂里的专业人士说这不太可能,但陈新却并没有完全放弃这个想法。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陈新首先将盾构机的图纸进行了升级,调整成了前端是一个大钻头的形式。
然后启动了虚拟模拟系统,打算来模拟测试一下这种结构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然而结果却让陈新感到失望,因为钻头是实心的,在地下钻探过程中因为不断地切削、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无法散热,最终没有挖掘多远就因为局部高温和磨损而损坏。
显然,这个方案确实异想天开了,也不太切实际。
因此,陈新很快调整了思路。
既然钻头不太切实际,那调整刀盘的结构呢?
怀着这样想法,陈新再次对图纸进行了升级调整,将盾构机原本的刀盘升级成了中心略凸的形状,并且优化了结构。
这一次效果倒是令人满意,虽然在掘进效率上提升并没有太多,但这台调整过的盾构机还是很顺利的完成了挖掘。
这样的结果无疑给了陈新鼓励,同时也让他明确了思路。
放弃了并不太切实际的钻头的想法,转而对盾构机的刀盘结构和工作方式进行研究,以求能够提升它的工作效率。
盾构机的刀盘在地下主要是将土壤或者岩石松动、破碎和挖掘出来,因为体型巨大的关系,其工作时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慢吞吞的。
毕竟如果快了的话,所带来的摩擦产生的热量也是惊人的。
陈新尝试过将盾构机刀盘旋转的速度加快一倍,但带来的结果却并不是工作效率的提升,而是同样的刀盘上的刀头因为高温发生熔化和磨损,最终整个刀盘损毁。
这无疑给陈新造成了极大地限制,让他需要去思考更合适的方案。
虽然系统升级可以做到正常情况下做不到的事情,但该遵守的基本物理法则还是要遵守的,陈新如果不能完善一个合理且可行的方案,那即便是系统升级,也只不过是造出来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工业垃圾来罢了。
所以陈新必须认真构思一个合理的方案,同时还要在合理之余做出突破,这对他而言也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事情。
尤其是他还需要尽快拿出可行的方案,好让军方能够尽快开始实施,节约时间。
“哎,看样子又要加班了!”陈新苦笑一声,却并没有太多的沮丧,而是振奋了精神之后,投入了工作之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