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11 第七百一十章 饭桌上的打探
- 812 第七百一十一章 豪华车厢
- 813 第七百一十二章 关于车厢的问题
- 814 第七百一十三章 中东地区的侦察任务
- 815 第七百一十四章 防线修建计划的调整
- 816 第七百一十五章 开工和战后恢复
- 817 第七百一十六章 重回避难所
- 818 第七百一十七章 温泉浴室
- 819 第七百一十八章 重返研究中心
- 820 第七百一十九章 航天部门的疑问
- 821 第七百二十章 太空飞船
- 822 第七百二十一章 人工智能
- 823 第七百二十二章 穹顶城市项目重启
- 824 第七百二十三章 误会一场
- 825 第七百二十四章 降低成本
- 826 第七百二十五章 泡沫金属
- 827 第七百二十六章 人工智能曦瑶
- 828 第七百二十七章 扩建穹顶
- 829 第七百二十八章 办公网络
- 830 第七百二十九章 内部消息
- 831 第七百三十章 关于人口的考量
- 832 第七百三十一章 打印出来的新城区
- 833 第七百三十二章 教育用地
- 834 第七百三十三章 市政规划
- 835 第七百三十四章
- 836 第七百三十五章 南天门计划
- 837 第七百三十六章 联合研究
- 838 第七百三十七章 来自欧洲的研究员
- 839 第七百三十八章
- 840 第七百三十九章 说明会议
- 841 第七百四十章 项目分配
- 842 第七百四十一章 技术验证机
- 843 第七百四十二章 举杯邀月
- 844 第七百四十三章 空天飞机试飞
- 845 第七百四十四章 科技问题
- 846 第七百四十五章 能量护盾
- 847 第七百四十六章 武器问题
- 848 第七百四十七章 护盾测试
- 849 第七百四十八章 护盾无敌
- 850 第七百四十九章 空投泰坦
- 851 第七百五十章 新泰坦的实战测试
- 852 第七百五十一章 误击
- 853 第七百五十二章 存在的问题
- 854 第七百五十三章 新城区落成
- 855 第七百五十四章 载机平台的验证机
- 856 第七百五十五章 长时间滞空飞行
- 857 第七百五十六章 越级上报
- 858 第七百五十七章 遵守秩序
- 859 第七百五十八章 私下串联
- 860 第七百五十九章 全程监控
- 861 第七百六十章 处理
- 862 第七百六十一章
- 863 第七百六十二章
- 864 第七百六十三章 多赢
- 865 第七百六十四章 新的局势
- 866 第七百六十五章 骑士团的现状
- 867 第七百六十六章
- 868 第七百六十七章 收复失地·上
- 869 第七百六十八章 收复失地·下
- 870 第七百六十九章 大结局
- 871 新书《云端之人》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百二十章 太空飞船
第七百二十章 太空飞船
重新升级之后的研究中心比之原来从外观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本只是笼罩主楼和陈新私人避难所出入口的穹顶被放大了,变成了一个比穹顶城市略小一些,但却将整个研究中心所在地周围的生态温室、地热能量塔等配套设施全都笼罩起来的一个大型穹顶。
不仅如此,原本的武器试验场地也得到了升级改造,场地更大,设施更加齐全和先进。
并且陈新还为研究中心添置了两套3D打印设备,在原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这两套3D打印设备,可以生产除了陆上航母和移动基地之外的所有炎国现役装备,包括小型陆行舰。
为此,陈新还特意在研究中心原本的主体建筑旁边多开了一个船坞,用以停放生产出来的一艘小型陆行舰。
这艘小型陆行舰自然就是陈新为了回答航天部门那个疑问所搞出来的试验品。
不过这艘陆行舰的体型非常小巧,严格来说甚至只能算是微型陆行舰,因为它只有护卫陆行舰体型的一半,差不多和国家租给那些开矿的矿工使用的矿用陆行舰差不多大了,甚至还要更小一些。
这艘陆行舰做的这么小,自然能够容纳的人员数量也要少很多,在陈新的一再精简之下,这艘陆行舰荷载人数是12-15人。
船上一共只有十个狭窄的舱室,当然比起过去航天器那种航天员只能坐在航天器里,转身都费劲的情况来说,还是要宽裕不少的,至少舱室里有两张上下铺位和一张桌子,是个正常房间的大小。
虽然说是十个舱室,但正常情况下有两间舱室会被用来储存物资,以提升这艘陆行舰的活动时间。
整艘船采用的是核动力驱动,并且不是核电池,而是用在核动力火车上的那种微型核反应堆。
这无疑为这艘特制的小型陆行舰提供了相当充沛的动力,使其可以使用等离子推进器将自己送出大气层,从而进入太空当中。
之所以要用等离子推进器,主要是因为陆行舰浮空所使用的核心部件是反重力发生器,这种设备可以抵消地心引力对陆行舰的影响,但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和地心引力相互抵消,并不能产生额外的升力。
在依旧受到地心引力影响的高度,反重力发生器可以做到有效抵消重力的影响,让陆行舰随意的调节飞行高度。
但是如果将陆行舰的高度继续提升,反重力发生器所能够提供的升力将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陆行舰的升限。
尽管这个升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接近于突破大气层进入太空,但在没有额外的升力帮助下,这艘小型陆行舰还是不能突破大气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新才为它安装了大功率的等离子推进器,以提供足以将这艘陆行舰彻底送入太空的推力。
想要进入太空,光有推力还远远不够,毕竟太空里可是真空,陆行舰必须保证船体的完全密封,不然一旦漏气,损失了宝贵的空气不说,漏气点还会变成一个额外的施力点,让船体失去控制。
这也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人类建造的航天器都体型不大的原因之一,因为要确保航天器的密封性,同时还要让航天器的外壳足以应对外太空那严苛的环境,这无论是对材料学还是结构学,都是一个无比严苛的考验。
陈新固然可以用系统升级的方式将整艘陆行舰升级成可以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但考虑到这是要交付给航天部门使用的航天器,陈新还是尽可能的使用现在炎国所拥有的,能够做得到的技术来制造这艘陆行舰。
好在现在有3D打印技术,这门技术可以将整艘船的外壳直接打印出来,不会产生任何的缝隙,比起传统的生产建造技术来说,无疑在保证船体密闭性上要优胜很多。
至于说这艘陆行舰的船体材料,这倒是不用陈新操心,航天部门拿出了他们手上最好的材料配方,而这正是之前用于航天器制造的。
只是这些材料即便是在灾难之前也价格昂贵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甚至只有蓝星最顶尖的几个国家菜玩得起,至于末世之后的现在,即便是目前综合国力恢复的最好的炎国,也不是那么轻松可以拿得出来的。
原材料储备国家当然不是没有,只是这些原材料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除了航天部门之外,其他各个部门和领域也都有着很大的需求。
远的不说,就只是生产核动力机车的反应堆,就同样需要使用大量稀缺资源,才能够保证核反应堆的安全性。
这也是为什么陈新将这艘陆行舰造的这么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原材料确实不够。
国家批给航天部门的原材料,加上他们自己手头还攒着的一部分材料,在陈新尽可能的提升材料利用率之后,也只能造出这么大的陆行舰了。
当然,即便如此,这艘陆行舰的长度也有五十多米长了,在航天器中着实属于庞然大物的范畴。
这么大的一条船,除了需要保证船体强度而造的足够厚的多层外壳之外,船体内部自然不可能只有船员舱室。
除开作为舰桥的驾驶舱、动力舱、反重力发生器等标配之外,在船上陈新还准备了一座对航天器来说算是“大型”的综合实验室,以及一个生态温室。
综合实验室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言,航天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太空进行各项科学实验,一个大型综合实验室,对于航天活动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灾难之前各国建造空间站,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为的就是在太空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用来做科学实验。
至于生态温室,这一方面也还是作为太空实验的一部分,用于进行生物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用来产出粮食,满足这艘船的消耗。
毕竟就算成本再怎么降低,在太空中每一克载荷也依旧是非常宝贵的,能够让粮食自给自足,腾出更多的空间携带其他物资当然是最好的。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这艘陆行舰也就应运而生,被陈新造了出来。
不仅如此,原本的武器试验场地也得到了升级改造,场地更大,设施更加齐全和先进。
并且陈新还为研究中心添置了两套3D打印设备,在原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这两套3D打印设备,可以生产除了陆上航母和移动基地之外的所有炎国现役装备,包括小型陆行舰。
为此,陈新还特意在研究中心原本的主体建筑旁边多开了一个船坞,用以停放生产出来的一艘小型陆行舰。
这艘小型陆行舰自然就是陈新为了回答航天部门那个疑问所搞出来的试验品。
不过这艘陆行舰的体型非常小巧,严格来说甚至只能算是微型陆行舰,因为它只有护卫陆行舰体型的一半,差不多和国家租给那些开矿的矿工使用的矿用陆行舰差不多大了,甚至还要更小一些。
这艘陆行舰做的这么小,自然能够容纳的人员数量也要少很多,在陈新的一再精简之下,这艘陆行舰荷载人数是12-15人。
船上一共只有十个狭窄的舱室,当然比起过去航天器那种航天员只能坐在航天器里,转身都费劲的情况来说,还是要宽裕不少的,至少舱室里有两张上下铺位和一张桌子,是个正常房间的大小。
虽然说是十个舱室,但正常情况下有两间舱室会被用来储存物资,以提升这艘陆行舰的活动时间。
整艘船采用的是核动力驱动,并且不是核电池,而是用在核动力火车上的那种微型核反应堆。
这无疑为这艘特制的小型陆行舰提供了相当充沛的动力,使其可以使用等离子推进器将自己送出大气层,从而进入太空当中。
之所以要用等离子推进器,主要是因为陆行舰浮空所使用的核心部件是反重力发生器,这种设备可以抵消地心引力对陆行舰的影响,但它所能做到的只是和地心引力相互抵消,并不能产生额外的升力。
在依旧受到地心引力影响的高度,反重力发生器可以做到有效抵消重力的影响,让陆行舰随意的调节飞行高度。
但是如果将陆行舰的高度继续提升,反重力发生器所能够提供的升力将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陆行舰的升限。
尽管这个升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接近于突破大气层进入太空,但在没有额外的升力帮助下,这艘小型陆行舰还是不能突破大气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新才为它安装了大功率的等离子推进器,以提供足以将这艘陆行舰彻底送入太空的推力。
想要进入太空,光有推力还远远不够,毕竟太空里可是真空,陆行舰必须保证船体的完全密封,不然一旦漏气,损失了宝贵的空气不说,漏气点还会变成一个额外的施力点,让船体失去控制。
这也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人类建造的航天器都体型不大的原因之一,因为要确保航天器的密封性,同时还要让航天器的外壳足以应对外太空那严苛的环境,这无论是对材料学还是结构学,都是一个无比严苛的考验。
陈新固然可以用系统升级的方式将整艘陆行舰升级成可以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但考虑到这是要交付给航天部门使用的航天器,陈新还是尽可能的使用现在炎国所拥有的,能够做得到的技术来制造这艘陆行舰。
好在现在有3D打印技术,这门技术可以将整艘船的外壳直接打印出来,不会产生任何的缝隙,比起传统的生产建造技术来说,无疑在保证船体密闭性上要优胜很多。
至于说这艘陆行舰的船体材料,这倒是不用陈新操心,航天部门拿出了他们手上最好的材料配方,而这正是之前用于航天器制造的。
只是这些材料即便是在灾难之前也价格昂贵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甚至只有蓝星最顶尖的几个国家菜玩得起,至于末世之后的现在,即便是目前综合国力恢复的最好的炎国,也不是那么轻松可以拿得出来的。
原材料储备国家当然不是没有,只是这些原材料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除了航天部门之外,其他各个部门和领域也都有着很大的需求。
远的不说,就只是生产核动力机车的反应堆,就同样需要使用大量稀缺资源,才能够保证核反应堆的安全性。
这也是为什么陈新将这艘陆行舰造的这么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原材料确实不够。
国家批给航天部门的原材料,加上他们自己手头还攒着的一部分材料,在陈新尽可能的提升材料利用率之后,也只能造出这么大的陆行舰了。
当然,即便如此,这艘陆行舰的长度也有五十多米长了,在航天器中着实属于庞然大物的范畴。
这么大的一条船,除了需要保证船体强度而造的足够厚的多层外壳之外,船体内部自然不可能只有船员舱室。
除开作为舰桥的驾驶舱、动力舱、反重力发生器等标配之外,在船上陈新还准备了一座对航天器来说算是“大型”的综合实验室,以及一个生态温室。
综合实验室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言,航天活动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在太空进行各项科学实验,一个大型综合实验室,对于航天活动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灾难之前各国建造空间站,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为的就是在太空拥有一个足够大的空间用来做科学实验。
至于生态温室,这一方面也还是作为太空实验的一部分,用于进行生物研究,另一方面则是用来产出粮食,满足这艘船的消耗。
毕竟就算成本再怎么降低,在太空中每一克载荷也依旧是非常宝贵的,能够让粮食自给自足,腾出更多的空间携带其他物资当然是最好的。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这艘陆行舰也就应运而生,被陈新造了出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