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162 1.黄昌沔跃崖
- 1163 2.土司纳版籍
- 1164 3.一日朱鸢江
- 1165 4.步头立铜柱
- 1166 5.欲取环王稻
- 1167 6.韩山佐何人
- 1168 7.愿天下为公
- 1169 8.扶桑僧最澄
- 1170 9.吉祥三符瑞
- 1171 10.三品皆为贼
- 1172 11.势前不存理
- 1173 12.高家一块肉
- 1174 13.僧明玄入寂
- 1175 14.王士平野望
- 1176 15.安南天威径
- 1177 16.郑文明友人
- 1178 17.曲江封建论
- 1179 18.亭前逢宋五
- 1180 19.广陵王下场
- 1181 20.刘太初反攻
- 1182 1.欲替韦剑南
- 1183 2.行中书省制
- 1184 3.韦城武预言
- 1185 4.符瑞复再显
- 1186 5.分金结银术
- 1187 6.天下推新制
- 1188 7.淮海江东省
- 1189 8.桑田织锦坊
- 1190 9.筑紫太宰帅
- 1191 10.大唐船来航
- 1192 11.难波宫商谈
- 1193 12.东瀛狗血史
- 1194 13.扶桑亦阋墙
- 1195 14.太宰府密航
- 1196 14.弓福据莞岛
- 1197 16.巡狩人主责
- 1198 17.君臣齐声哭
- 1199 18.灵虚灵宝师
- 1200 19.黄帛书天降
- 1201 20.文杰竞上表
- 1202 1.盛世仿再临
- 1203 2.太子拒登封
- 1204 3.五星避明日
- 1205 4.灞桥焚椑车
- 1206 5.陛下忽狂奔
- 1207 6.封禅大功成
- 1208 7.陆九迁都议
- 1209 8.高三为门神
- 1210 9.万象初更新
- 1211 10.少阳院劝进
- 1212 11.郡王呼阿叔
- 1213 12.千秋又万代
- 1214 13.曲江闻内禅
- 1215 14.无忝祖宗命
- 1216 15.噬脐之悔恨
- 1217 16.独目落眼泪
- 1218 17.范希朝入京
- 1219 18.三川望已失
- 1220 19.谎言如冬雨
- 1221 20.罢废宫市使
- 1222 1.厘革神威军
- 1223 2.两仪父与子
- 1224 3.李纯读左传
- 1225 4.郑絪论方镇
- 1226 5.上皇三失误
- 1227 6.韦皋思不得
- 1228 7.银尺画地绝
- 1229 8.淄青献三州
- 1230 9.问计邢曹俊
- 1231 10.李师古翻悔
- 1232 11.最终负约定
- 1233 12.太上皇吃橘
- 1234 13.青鸟已宵逝
- 1235 14.五年大计画
- 1236 15.洛阳明巨万
- 1237 16.刘驼驼立功
- 1238 17.善良剑出鞘
- 1239 18.董混成脱逃
- 1240 19.义武军公案
- 1241 20.王武俊无忧
- 1242 1.宣武敢死队
- 1243 2.万炮击汴州
- 1244 3.纳妾私箧钱
- 1245 4.昼夜攻不休
- 1246 5.宣牙求自新
- 1247 6.琵琶沟尽赤
- 1248 7.讨高岳檄文
- 1249 8.邢老又中风
- 1250 9.太师为妙客
- 1251 10.王武俊北撤
- 1252 11.魏博口岸开
- 1253 12.辱于小儿辈
- 1254 13.刘悟遽反正
- 1255 14.平卢军倒戈
- 1256 15.胡惟堪夺质
- 1257 16.一日得三美
- 1258 17.指画行省界
- 1259 18.新建武康军
- 1260 19.高宫师迫城
- 1261 20.刘悟丧部伍
隐藏
显示工具栏
11.势前不存理
11.势前不存理
一听王伾的话,太子又动摇起来。
良久,他对王叔文说:“就算给韦皋、高岳、杜佑封王,世袭藩国,也无不可罢......”
王叔文又激动又痛苦,他对太子说:“之前我们见韦皋、高岳都是忠臣良相,认为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但如今看来......殿下你可得知道,当初武周也正是借封禅泰山,宣扬‘革唐之命’的!”
“封禅的经典论据,似乎都是儒生制造出来的;而封建天下,也是儒生们津津乐道的圣贤之道。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我皇唐待儒生不薄,他们也未必会借着什么符瑞之说,来摇动国本吧?”太子现在稍微又燃起了些斗争意志,但对斗争的严酷性还抱着幻想。
故而刘禹锡不以为然,他对太子说:“我唐立国来,信佛的有,信道的也有,却真的没有将儒学立为国本。儒生想要入仕,却又被门第和科举所拘限,有大批沉沦不得志的,积怨颇深,未必心向我唐。昔日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就因行霸王之道,不得儒生认可,儒生便在汉宣之世蜂拥而上,居然要求汉家应早日择选大贤,禅让于彼,故而王莽篡汉,岂无他们在背后支持?依愚见,封建论和封禅论都可驳倒,但不能寄希望于儒学,且此后朝廷得择选佛或者道为显学,只因儒学对至尊大权实在有害,一旦被其挟持,后果不堪设想。”
“先生大才,足可驳倒封建论,这非但是寡人的想法,也是陛下的意思!”这时太子急切想请刘禹锡出山。
刘禹锡便说,我自然当仁不让,不过才学有限,害怕会因此败事,以我的看法,只要委任另外一人足矣。
“莫非是?”
“然也,正是河东柳子厚。”刘禹锡报出了朋友的姓名。
太子对柳宗元的才学当然毫无意见,而王叔文也深表赞同。
此刻又是王伾畏惧,他说柳宗元先前可是任职于光州巡院,和卫国公高岳间的主宾关系那是相当密切,高岳待之如父对子般,现在让柳宗元来驳斥封建论,岂不是“所嫁非人”乎?
“是何言也,子厚岂是公私不分之人,而今郡县、封建的论争关乎整个天下所归,子厚并不会袖手旁观。请将此事,交于在下。”刘禹锡将王伾说得羞惭莫名,接着就向太子主动请缨,说柳宗元服丧期间,先是前往邠宁依托他在那里当幕僚的叔父,随后再转而南下,准备前去鄂岳、湖南游学,现在恰好在商洛道中,我愿追及,恳求他行此事。
数日后,刘禹锡突然被任命为“太子括书使”,说是要替东宫前往民间收集各色图书典籍,以备刊印储备,便出了京。
对此无人有什么额外的怀疑,一时间权德舆、刘德室、李绛等,都前往灞桥为他践行。
而延英殿内,皇帝则向宰相们挑明态度,他拿出那篇主张再行封建论的文章,质询杜黄裳、陆贽等说,要是封建的话,你等到底算什么?你等是辅弼朕治理天下的,封建之后,中书门下堂牒都飞不出潼关,如此奈国家何?又奈国库何?
杜黄裳、陆贽、韩洄、郑絪四位宰相,只能回答说,再行封建确实不妥,不过想要平息言论,必须得有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的“公论”才行。
“善,公论是吧?朕明白。”
堂食时刻,郑絪气得将箸掷下,对其他三位宰相说:“剑南、岭南和淮南这三南方镇实在是太过分,现在看来,和河朔、淄青有何区别?不,是比后者更恶劣,居然想胁迫朝廷封建,宰相是朝廷的宰相,是君王的宰相,中书门下乃至整个南衙,不是他韦皋和高岳的后院!”
“逸崧的态度,也未必就是要求封建......”杜黄裳不紧不慢地说道。
“宰相是天下的宰相,再者淮南两税可是足额输送到了京师来。”陆贽悠悠地补充了句。
郑絪连吃饭的心情都全无,他推开食案,立起身来,看着墙壁,对二位驳斥说:“论私人情分,高三那可是举荐我来政事堂的,但宰相就该有宰相的风骨器量,现在谁不晓得高三仗着淮南进奏院,在京师内左右着我们政府的堂牒,在地方上更是并吞度支、盐铁巡院,使得三司巡院成了他幕府的下支。如此种种,我是绝不会自甘他的摆布......”
“若是哪日,高岳又来政事堂为中书侍郎,让文明你回翔去淮南为节度使呢?”杜黄裳忽然打断问到。
郑絪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脸色涨红,说那也是要圣主的白麻宣下才作数,然后便暗自下决心,自己得写公开信,怒斥现居扬州的高岳,怒斥他的不臣之举,怒斥他的狼子野心,怒斥他的狼心狗肺。
“文明稍安勿躁,封建——朝堂是不会应允的,不过唇枪舌剑在所难免,况且力主封建最急迫的是韦令,你若动辄辩难压制,就会伤了朝廷、剑南的和气,这可不是平息争端的良方。”韩洄也很冷静地劝说。
郑絪没奈何,他也明白,先前皇帝和高岳的较量,已是惨败,也证明中央窘迫,既无法消灭河朔、淄青,更谈不上压制高岳、韦皋这批新崛起的雄藩,那么它们得陇望蜀,向朝廷索取更多权力,就算不是“理所当然”,也是“势必如此”,在“势”面前,哪里还存在个“理”呢?
写公开信的举措,郑絪便默默将其否定。
可私信,却必须要写。
接下来这段日子,华岳下的数千父老百姓,不知怎地,忽然来到京师赴阙上疏,称现在祥瑞层出不穷,又攘除四夷,国家、民众都蒸蒸日上,所以也该是陛下巡狩、封禅华岳的时候了。
皇帝心里和明镜似的,此必是剑南等进奏院的煽动手段:因为一旦封禅华山,周围的田地可都成了汤沐邑,便可永久免征免税了,这群父老乡亲,个顶个,鬼得很。
于是皇帝就回答华山的民意代表们,说这符瑞还远远不足呢,不可封禅。
刚说完,鄂岳、湖南、金商等地就开始大献祥瑞,什么六穗的嘉禾,什么双头灵芝,什么白化病的麋鹿,什么同乳的猫鼠,三条腿畸形的鸟雀,源源不断随着两税,解送到京师里来,大明宫几乎成了动物园和植物园。
良久,他对王叔文说:“就算给韦皋、高岳、杜佑封王,世袭藩国,也无不可罢......”
王叔文又激动又痛苦,他对太子说:“之前我们见韦皋、高岳都是忠臣良相,认为他们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但如今看来......殿下你可得知道,当初武周也正是借封禅泰山,宣扬‘革唐之命’的!”
“封禅的经典论据,似乎都是儒生制造出来的;而封建天下,也是儒生们津津乐道的圣贤之道。解铃还需系铃人,现在我皇唐待儒生不薄,他们也未必会借着什么符瑞之说,来摇动国本吧?”太子现在稍微又燃起了些斗争意志,但对斗争的严酷性还抱着幻想。
故而刘禹锡不以为然,他对太子说:“我唐立国来,信佛的有,信道的也有,却真的没有将儒学立为国本。儒生想要入仕,却又被门第和科举所拘限,有大批沉沦不得志的,积怨颇深,未必心向我唐。昔日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就因行霸王之道,不得儒生认可,儒生便在汉宣之世蜂拥而上,居然要求汉家应早日择选大贤,禅让于彼,故而王莽篡汉,岂无他们在背后支持?依愚见,封建论和封禅论都可驳倒,但不能寄希望于儒学,且此后朝廷得择选佛或者道为显学,只因儒学对至尊大权实在有害,一旦被其挟持,后果不堪设想。”
“先生大才,足可驳倒封建论,这非但是寡人的想法,也是陛下的意思!”这时太子急切想请刘禹锡出山。
刘禹锡便说,我自然当仁不让,不过才学有限,害怕会因此败事,以我的看法,只要委任另外一人足矣。
“莫非是?”
“然也,正是河东柳子厚。”刘禹锡报出了朋友的姓名。
太子对柳宗元的才学当然毫无意见,而王叔文也深表赞同。
此刻又是王伾畏惧,他说柳宗元先前可是任职于光州巡院,和卫国公高岳间的主宾关系那是相当密切,高岳待之如父对子般,现在让柳宗元来驳斥封建论,岂不是“所嫁非人”乎?
“是何言也,子厚岂是公私不分之人,而今郡县、封建的论争关乎整个天下所归,子厚并不会袖手旁观。请将此事,交于在下。”刘禹锡将王伾说得羞惭莫名,接着就向太子主动请缨,说柳宗元服丧期间,先是前往邠宁依托他在那里当幕僚的叔父,随后再转而南下,准备前去鄂岳、湖南游学,现在恰好在商洛道中,我愿追及,恳求他行此事。
数日后,刘禹锡突然被任命为“太子括书使”,说是要替东宫前往民间收集各色图书典籍,以备刊印储备,便出了京。
对此无人有什么额外的怀疑,一时间权德舆、刘德室、李绛等,都前往灞桥为他践行。
而延英殿内,皇帝则向宰相们挑明态度,他拿出那篇主张再行封建论的文章,质询杜黄裳、陆贽等说,要是封建的话,你等到底算什么?你等是辅弼朕治理天下的,封建之后,中书门下堂牒都飞不出潼关,如此奈国家何?又奈国库何?
杜黄裳、陆贽、韩洄、郑絪四位宰相,只能回答说,再行封建确实不妥,不过想要平息言论,必须得有昭昭于日月、震震于雷霆的“公论”才行。
“善,公论是吧?朕明白。”
堂食时刻,郑絪气得将箸掷下,对其他三位宰相说:“剑南、岭南和淮南这三南方镇实在是太过分,现在看来,和河朔、淄青有何区别?不,是比后者更恶劣,居然想胁迫朝廷封建,宰相是朝廷的宰相,是君王的宰相,中书门下乃至整个南衙,不是他韦皋和高岳的后院!”
“逸崧的态度,也未必就是要求封建......”杜黄裳不紧不慢地说道。
“宰相是天下的宰相,再者淮南两税可是足额输送到了京师来。”陆贽悠悠地补充了句。
郑絪连吃饭的心情都全无,他推开食案,立起身来,看着墙壁,对二位驳斥说:“论私人情分,高三那可是举荐我来政事堂的,但宰相就该有宰相的风骨器量,现在谁不晓得高三仗着淮南进奏院,在京师内左右着我们政府的堂牒,在地方上更是并吞度支、盐铁巡院,使得三司巡院成了他幕府的下支。如此种种,我是绝不会自甘他的摆布......”
“若是哪日,高岳又来政事堂为中书侍郎,让文明你回翔去淮南为节度使呢?”杜黄裳忽然打断问到。
郑絪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脸色涨红,说那也是要圣主的白麻宣下才作数,然后便暗自下决心,自己得写公开信,怒斥现居扬州的高岳,怒斥他的不臣之举,怒斥他的狼子野心,怒斥他的狼心狗肺。
“文明稍安勿躁,封建——朝堂是不会应允的,不过唇枪舌剑在所难免,况且力主封建最急迫的是韦令,你若动辄辩难压制,就会伤了朝廷、剑南的和气,这可不是平息争端的良方。”韩洄也很冷静地劝说。
郑絪没奈何,他也明白,先前皇帝和高岳的较量,已是惨败,也证明中央窘迫,既无法消灭河朔、淄青,更谈不上压制高岳、韦皋这批新崛起的雄藩,那么它们得陇望蜀,向朝廷索取更多权力,就算不是“理所当然”,也是“势必如此”,在“势”面前,哪里还存在个“理”呢?
写公开信的举措,郑絪便默默将其否定。
可私信,却必须要写。
接下来这段日子,华岳下的数千父老百姓,不知怎地,忽然来到京师赴阙上疏,称现在祥瑞层出不穷,又攘除四夷,国家、民众都蒸蒸日上,所以也该是陛下巡狩、封禅华岳的时候了。
皇帝心里和明镜似的,此必是剑南等进奏院的煽动手段:因为一旦封禅华山,周围的田地可都成了汤沐邑,便可永久免征免税了,这群父老乡亲,个顶个,鬼得很。
于是皇帝就回答华山的民意代表们,说这符瑞还远远不足呢,不可封禅。
刚说完,鄂岳、湖南、金商等地就开始大献祥瑞,什么六穗的嘉禾,什么双头灵芝,什么白化病的麋鹿,什么同乳的猫鼠,三条腿畸形的鸟雀,源源不断随着两税,解送到京师里来,大明宫几乎成了动物园和植物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