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38 第237章 先生难请
- 239 第238章 钱帛如流水
- 240 第239章 合作种植
- 241 第240章 义举
- 242 第241章 樱桃季
- 243 第242章 墨者
- 244 第243章 铁伞
- 245 第244章 衡氏
- 246 第245章 朝上赠辣椒
- 247 第246章 炒田螺
- 248 第247章 卖水人
- 249 第248章 物流
- 250 第249章 定达快递
- 251 第250章 没人敢要的
- 252 第251章 甚都想到了
- 253 第252章 荔枝罐头
- 254 第253章 待我消消食
- 255 第254章 自作孽
- 256 第255章 宅基地
- 257 第256章 让他们高兴几天
- 258 第257章 图画书
- 259 第258章 汇合
- 260 第259章 新丰集市
- 261 第260章 风起云涌
- 262 第261章 临行前
- 263 第262章 至少没有歧视他
- 264 第263章 敢想敢干
- 265 第264章 钱帛太重
- 266 第265章 遭遇突厥人
- 267 第266章 有钱能使鬼推磨
- 268 第267章 听课送礼品
- 269 第268章 厚德载物
- 270 第269章 短期目标
- 271 第270章 中期计划
- 272 第271章 长期计划
- 273 第272章 礼遇
- 274 第273章 餐饮行业交流会
- 275 第274章 豆浆油条
- 276 第275章 常乐县令
- 277 第276章 文化传播
- 278 第277章 醉酒
- 279 第278章 学问
- 280 第279章 酒尾
- 281 第280章 罗驴子【补】
- 282 第281章 茶叶买卖
- 283 第282章 罗县令
- 284 第283章 大食人
- 285 第284章 对峙
- 286 第285章 粮种
- 287 286.调兵
- 288 287.钱帛铺路
- 289 288.五五折
- 290 289.长治久安
- 291 290.新格局
- 292 291.收税
- 293 292.一夜
- 294 293.途经黄河岸
- 295 294.编户难题
- 296 295.羊绒分作坊
- 297 296.南家姑娘
- 298 297.乌兰与阿秀
- 299 298.羊肉大包子
- 300 299.最后一份礼物
- 301 300.风波将起
- 302 301.羊皮纸
- 303 302.真情错付
- 304 303.穷得快跳楼了
- 305 304.绣花针
- 306 305.佛教力量
- 307 306.换人
- 308 307.突厥人的怒火
- 309 308.江南吴县
- 310 309.就是去买个针
- 311 310.收编牧民
- 312 311.大捷
- 313 312.儿板材棺罗
- 314 313.金瓜
- 315 314.县令难当
- 316 315.造化【加两句】
- 317 316.肉菜
- 318 317.信物
- 319 318.豆子
- 320 319.手工外派
- 321 320.入冬
- 322 321.来客
- 323 322.交易
- 324 323.胡商到来
- 325 324.至理名言
- 326 325.歹毒
- 327 326.平阳公主
- 328 327.罗三郎回长安
- 329 328.又见郭安
- 330 329.砍断枝丫
- 331 330.棋子
- 332 331.查明
- 333 332.得失
- 334 333.收手
- 335 334.留下
- 336 335.种牛痘
- 337 336.白叠书生
- 338 337.白叠之歌
- 339 338.惠特尼轧棉机
- 340 339.伊吾
- 341 340.木轨
- 342 341.慷慨解囊
- 343 342.展翅
- 344 343.进城做工
- 345 344.吃得完
- 346 345.希望
- 347 346.文化交流
- 348 347.匠人
- 349 348.不想好了
- 350 349.明府特供
- 351 350.消息走漏
- 352 351.贞观十六年冬
- 353 352.吉祥物
- 354 353.无宠一身轻
- 355 354.宿怨
- 356 355.听闻孙神医常常哭泣
- 357 356.河西四郡
- 358 357.一个正在崛起的家族
- 359 358.伊吾甜瓜
- 360 359.看不见的水渠
- 361 360.执念
- 362 361.老了
- 363 362.相见
- 364 363.融入
- 365 364.新佃户
- 366 365.献粮种
- 367 366.保杜构
- 368 367.吃瓜吃瓜
- 369 368.结交
- 370 369.显露锋芒
- 371 370.加大步伐
- 372 371.织布作坊
- 373 372.修桥
- 374 373.都一样
- 375 374.夏末
- 376 375.生死之交
- 377 376.十年
- 378 377.高昌葡萄
- 379 378.出身
- 380 379.再相见
- 381 380.秋收前
- 382 381.贼人
- 383 382.收红薯
- 384 383.烤红薯
- 385 384.白七
- 386 385.惊世骇俗
- 387 386.送工钱
- 388 387.嫁妆
- 389 388.情愫
- 390 389.杜构
- 391 390.行路
- 392 391.贞观十八年春
- 393 392.夏彦
- 394 393.不称心意
- 395 394.镜铁山
- 396 395.意义重大
- 397 396.沼气池清淤
- 398 397.浑水摸鱼
- 399 398.时势变迁
- 400 399.缩紧边关
- 401 400.高血压
- 402 401.无人知晓
- 403 402.县城内外
- 404 403.鱼丸罐头
- 405 404.流行
- 406 405.变动
- 407 406.谋划
- 408 407.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09 408.出路
- 410 409.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11 410.真没钱了
- 412 411.偏颇【捉虫】
- 413 412.交接
- 414 413.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15 414.外甥女
- 416 415.杀鸡焉用牛刀
- 417 416.杜家郎君
- 418 417.编书
- 419 418.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20 419.打回原形
- 421 420.奇葩
- 422 421.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23 422.天下
- 424 423.忘了换鞋
- 425 424.真香
- 426 425.奇事一桩
- 427 426.亲小姨
- 428 427.启蒙
- 429 428.女学
- 430 429.六郎
- 431 430.石八娘
- 432 431.冯苟
- 433 432.倾心
- 434 433.消息
- 435 434.谣言
- 436 435.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37 436.陈规陋习
- 438 437.天桥
- 439 438.小道消息
- 440 439.洽谈
- 441 440.求学
- 442 441.乘风而起
- 443 442.县令
- 444 443.潮期
- 445 444.不逃
- 446 445.难民
- 447 446.希望
- 448 447.陇西与江南
- 449 448.大发展
- 450 449.崖州
- 451 450.远行
- 452 451.帝王
- 453 452.火中取栗
- 454 453.终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47章 卖水人
第247章 卖水人
为了满足长安城中日益旺盛的炒田螺需求,南北杂货推出了一款炒田螺调料。
这款调料有简易装的, 也有精品装的。
所谓的简易装, 就是用一张油纸, 包了一小包调味料, 再贴上品名, 便可销售。
在这包调料上面, 往往还会附赠一张四四方方的淡青色纸张,上面印刷着炒田螺的方法,从田螺的加工到后面的炒制,过程十分详尽。
按那上面所写, 要炒出一盘好吃的田螺,除了这份炒田螺调料,另外还需得买些酱油。南北杂货亦有酱油出售, 自己带了陶罐过来装, 一文钱便能买得三合, 一升为十合,一次若买一升, 他们便只收三文钱。
这简易装的炒田螺调料,又分大包中包小包三种规格,一个小包只能炒三五盘田螺,中包约莫能炒一二十盘的,大包据说能炒五十斤田螺。
至于那精品装,也就是用专门的瓷瓶来装,瓷瓶外面贴了油纸, 上面有南北杂货的标志,还有炒田螺的方法。
精品装的便只有一种规格,里面装的炒田螺调料,与简易装的小包差不多分量,但是价钱却是简易装的两倍,虽是不太划算,买的人却也不少。
“郎君可是要买调料?”
有一个顾客在这卖调料的货架前站了许久。一个穿着一身南北杂货统一工作服的半大少年这时候便过来问了一句。
他是这两日刚从楼上调下来的,前些时日,罗三郎从邢二那里又雇佣了八个小孩,刚来的小孩都在二楼工作,然后他们又从二楼调了几个大孩子到一楼当导购。
这些小孩在南北杂货干了这么久,该会的也都会了,什么物什放在什么位置,他们都很熟悉,一楼卖的这些个吃食,大多也都是吃过的。
眼前这位顾客年岁不大,长得高高壮壮的,面上的胡须倒是刮得干净,穿着也还算齐整,就是那一身汗味不太好闻。
少年人前面刚把一个老太太送到收银台去结账,回来的时候看到这人站在货架前面踟蹰,便过去招呼起来。
“这上面写的甚,我看不懂。”那身材高大的青年指着货架上的瓷瓶说道。
“我也看不懂。”那少年人咧嘴一笑,与他说道:“不过这炒田螺的方法我倒是亲眼看过。”
两人稍微挪步到人少一点的位置,店里的小伙计把这炒田螺的过程,一点一点与那高壮青年说了,复又道:
“这调料里头除了香料,还加了些许辣椒粉,只是不多,你若想炒得辣些,便要另买一些辣椒粉,咱这铺子里各种粗细辣椒粉都有,喏,都在那边柜台上,要多少都可以称。”
“价钱可贵?”那高壮青年想了想,问道。
“不太贵。”小伙计与他说道:“比这货架上卖的调料粉便宜些许。”
“哎,多谢。”高壮青年道谢。
他这还是第一次来这南北杂货,从前总感觉这里并不是他该来的地方,又怕进了铺子以后被人轻视,自取其辱,只是今日因为要买这个炒田螺的调料,这才进来了,也没想到这购物的过程竟会这般顺利并且愉快。
“嗨,无事。”那小伙计看起来也挺高兴:“炒田螺还需得用些酱油,你家里可有了?”
“未有。”那青年摇头。
于是两人又去看酱油,因这青年未带陶罐过来,明日又不想再跑一趟,便只好买货架上摆放的罐装酱油。
最简单的粗陶罐包装,罐子里装了一升酱油,价钱就是四文钱,不算太贵,到底却也不如散装的划算。
高壮青年离开南北杂货的时候,怀里便捧着一个中包炒田螺调味料,一罐酱油,另外还称了五文钱中等粗细的辣椒粉。
出了铺子,行到旁边的巷子口,寻着自己那辆木板车,将这几样物什小心放在车上,推着车子一路往城南而去。
这一路上大太阳晒着,从这南北杂货走到他家里,差不多也要到了闭门鼓响起的时候。
最近天气异常炎热,说实话天气热些他倒是不怕,他做的是挑水卖水的营生,天气越热,他这买卖就越是好做,一年到头,也就盛夏这两个月挣得最多。
他最近每日都能挣得两三文钱,能用铜钱买水的,那也都是比较慷慨的人家了,寻常也就是给些粟米豆子,时常还会收到一些杂面饼子粗盐块。
这高壮汉子外表憨直,心里却很有计较,不然这担水卖水的行业竞争激烈,他也难以站稳脚跟,他一个卖水的,也不能娶得到那样好的一个妻子。
只是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长安城的水价也在不断下跌,很多人家自己弄个板车就去井边推水,不肯再花钱买了。
听闻在一些坊间,街坊们也有出钱出力合修一个水渠的,直接将清水引到家里,以后便再也不用担水买水了。
很多卖水的都丢下板车扁担,改换了行当,只是他们这些人一没手艺二没本钱,不与人挑水,便只好与人挑货了,大多都改行去当了脚夫。
只那脚夫也不好当,从这长安城出去那几条官道,在官道旁边都有不少村子,那些村子里的村人,也有不少出来给人当脚夫的,那些人身体强壮,要价也低,有些地方出来的人还喜欢拉帮结派,十分排外。
近来还有几个胡人商队,在长安城中颇有名气,他们有时候自己买货卖货,有时候也帮人运货,因为相对低廉的运费,很多商贾都愿意与他们合作。
像这样的队伍,他们便只收胡人,还得是与他们相熟的关系好的部落出来的胡人,汉人他们一般都是不相信的,只有极少数的汉人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这高壮青年从前在城里遇到过一个初来长安城的胡人商队,给他们带过路,还把自己车上的清水分给他们喝,获得了这些胡人的好感。
那些胡人现在也经常往来于长安城,虽然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大队伍,口碑也算不错,那些人也曾邀请他加入商队。
这个青年也有一些心动,毕竟卖水的活计眼瞅着是长不了了,他得早作打算,给自己另寻一条出路。
只他若是跟了那商队出去,天南海北地跑,家里便只剩下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他们住的那个坊治安不怎么好,他有些不放心。
心里想着事情,脚下的步子加快又加快,不待这一日的闭门鼓响起,自家小院便已近在眼前。
黄泥的院墙,黄泥的屋子,茅草屋顶,泥土地面。院子简陋,好在收拾得还算齐整。
“阿耶!阿耶!”
“哎。”
“瞧你这一身热汗,快去洗个澡吧。”
“哎。”
“东西买回来了?”
“买回来了。”
“我今日便与兄嫂说了借铁锅的事。”
“他们怎么说?”
“自是有些不愿。”
“明日你便别去了,我自己过去拿。”
“方才我去称了半斤饴糖,明日你与他们带过去。”
“哦……”
穷人家要做点什么事情,总是不容易,这青年家中想做炒田螺的营生,家里却没有铁锅,只好找自家兄嫂去借。
他兄嫂家里也不很富裕,那一口铁锅也是宝贝得很,虽然两家平日里关系还算不错,但是要借着贵重物什,总归是有些不愿的。
“这炒田螺若是做得成,到时候我们便自己买一口铁锅。”
“家中钱帛可是不够。”
“我去与人借些。”
“……”
“你莫要忧心这些,我心里自有主张。”
“……”
话虽这样说,他心里的压力其实也是很大的,那卖水的活计若是停了,不出一两日便要被别人顶了去。
家里这些许钱财,都是平日里一文钱一文钱积攒起来的,这回这一折腾,不知道又要花去多少。
这回这炒田螺的买卖若是做不成,他便只好出去与人当脚夫。
第二天一早,他便出门捞田螺去了,城里头也有人卖,他却是不舍得买,在外面晒了一整天太阳,又浇了一场雨,傍晚时分,背了半篓子田螺回来。
按那铺子里的伙计教的,在水盆里面撒了些粗盐,将一部分田螺养在里面,换过几次水,刷洗干净,又一个一个敲了螺尾,然后就可以下锅去炒了。
按那小伙计说的,往烧热的铁锅里面加一勺猪油,再倒了葱姜蒜炝锅,然后就放田螺下去翻炒……
初时他们的心情还很忐忑,生怕自己炒得不像样,结果这一炒两炒的,锅里头的香味飘出来,竟也很像那么一回事,越炒,这心里头就越是高兴。
“那南北杂货没诓咱!按他们说的,果然能做出炒田螺!”
“这滋味真香!”
“你尝尝。”
“嘶!”
“莫要烫着。”
“哎,好吃!”
“阿娘,我也要吃!我也要吃!”
“拿着,莫要烫着。”
“待我再炒一锅,今日便担出去卖。”
“用什么装?”
“便用家里的水桶。”
“那我再去把那两个水桶洗刷洗刷。”
说起来,这两日在南北杂货推出炒田螺调料以后,城里的酒楼客舍也有买了回去自己炒的,但是像这青年这般,自己在家炒了挑出去走街串巷叫卖,却还是头一遭。
卖了这么多年的水,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他也是很熟悉的,哪一户人家刻薄,哪一户人家良善,哪一户人家节俭,哪一户人家舍得吃喝,他们都是很清楚的,这田螺该要担去哪里卖,心里头自然也很有数。
“田螺嘞!炒田螺嘞!一勺一文钱嘞!”
“哎,你的炒田螺什么样,担过来与我们看看。”
“刚出锅的炒田螺,滋味好着呢。”
“先要一文钱尝尝。”
“哎。”
“别说,还真不错。”
“与我也吃一个。”
“你等等,我回家拿个碗去。”
“我要两文钱,你与我多打几个。”
“哎哎。”
“你明日可还来?”
“要来。”
“……”
不肖半日工夫,这一担田螺便卖完了,回家去数一数铜钱,夫妻二人又是欣喜又是震惊。
那一勺田螺一文钱,一担田螺便有几十勺,扣除了成本,算一算,怎么着都有二十多文钱的赚头,这跟他们从前一日两三文钱的收入相比,简直堪称是一笔巨款了。
这夫妻二人炒田螺卖田螺,不肖几日,便自己买了一口铁锅回来。
他们那兄嫂后来也跟着做起了这个买卖,兄弟两家收田螺买调料的,相互间帮衬着些,总好过事事都要靠自己。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风,很快,长安城中便出现了不少卖炒田螺的小贩,一勺田螺一文钱,价钱实惠,滋味又颇佳,买的人也很多。
听闻这些卖炒田螺的小贩里头,很多都是卖水人出身。
原本罗用在这些卖水人里头并不受待见,这以后,很多人便都说他的好。
这城里头卖炒田螺的小贩越来越多,竞争自然也就越来越激烈了。
有些人炒的田螺好吃,卖炒田螺卖出了名气,那自然就不愁卖了,每天在他们出入的街道,都会有不少大户人家差遣家里的仆从候在那里,就等着买一份炒田螺回去。
还有一些人为了避开城里的激烈竞争,干脆挑了担子到城外官道上去卖,听闻确实是比这城里头的生意好做一些。
还有那胆子更大更有闯劲的,背井离乡去别处做起了炒田螺的生意,只是隔段时间就要让长安城这边的亲戚朋友从南北杂货买些调料,托人给他们捎带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不觉又这么晚了,祝大家看文愉快,晚安么么哒。
这款调料有简易装的, 也有精品装的。
所谓的简易装, 就是用一张油纸, 包了一小包调味料, 再贴上品名, 便可销售。
在这包调料上面, 往往还会附赠一张四四方方的淡青色纸张,上面印刷着炒田螺的方法,从田螺的加工到后面的炒制,过程十分详尽。
按那上面所写, 要炒出一盘好吃的田螺,除了这份炒田螺调料,另外还需得买些酱油。南北杂货亦有酱油出售, 自己带了陶罐过来装, 一文钱便能买得三合, 一升为十合,一次若买一升, 他们便只收三文钱。
这简易装的炒田螺调料,又分大包中包小包三种规格,一个小包只能炒三五盘田螺,中包约莫能炒一二十盘的,大包据说能炒五十斤田螺。
至于那精品装,也就是用专门的瓷瓶来装,瓷瓶外面贴了油纸, 上面有南北杂货的标志,还有炒田螺的方法。
精品装的便只有一种规格,里面装的炒田螺调料,与简易装的小包差不多分量,但是价钱却是简易装的两倍,虽是不太划算,买的人却也不少。
“郎君可是要买调料?”
有一个顾客在这卖调料的货架前站了许久。一个穿着一身南北杂货统一工作服的半大少年这时候便过来问了一句。
他是这两日刚从楼上调下来的,前些时日,罗三郎从邢二那里又雇佣了八个小孩,刚来的小孩都在二楼工作,然后他们又从二楼调了几个大孩子到一楼当导购。
这些小孩在南北杂货干了这么久,该会的也都会了,什么物什放在什么位置,他们都很熟悉,一楼卖的这些个吃食,大多也都是吃过的。
眼前这位顾客年岁不大,长得高高壮壮的,面上的胡须倒是刮得干净,穿着也还算齐整,就是那一身汗味不太好闻。
少年人前面刚把一个老太太送到收银台去结账,回来的时候看到这人站在货架前面踟蹰,便过去招呼起来。
“这上面写的甚,我看不懂。”那身材高大的青年指着货架上的瓷瓶说道。
“我也看不懂。”那少年人咧嘴一笑,与他说道:“不过这炒田螺的方法我倒是亲眼看过。”
两人稍微挪步到人少一点的位置,店里的小伙计把这炒田螺的过程,一点一点与那高壮青年说了,复又道:
“这调料里头除了香料,还加了些许辣椒粉,只是不多,你若想炒得辣些,便要另买一些辣椒粉,咱这铺子里各种粗细辣椒粉都有,喏,都在那边柜台上,要多少都可以称。”
“价钱可贵?”那高壮青年想了想,问道。
“不太贵。”小伙计与他说道:“比这货架上卖的调料粉便宜些许。”
“哎,多谢。”高壮青年道谢。
他这还是第一次来这南北杂货,从前总感觉这里并不是他该来的地方,又怕进了铺子以后被人轻视,自取其辱,只是今日因为要买这个炒田螺的调料,这才进来了,也没想到这购物的过程竟会这般顺利并且愉快。
“嗨,无事。”那小伙计看起来也挺高兴:“炒田螺还需得用些酱油,你家里可有了?”
“未有。”那青年摇头。
于是两人又去看酱油,因这青年未带陶罐过来,明日又不想再跑一趟,便只好买货架上摆放的罐装酱油。
最简单的粗陶罐包装,罐子里装了一升酱油,价钱就是四文钱,不算太贵,到底却也不如散装的划算。
高壮青年离开南北杂货的时候,怀里便捧着一个中包炒田螺调味料,一罐酱油,另外还称了五文钱中等粗细的辣椒粉。
出了铺子,行到旁边的巷子口,寻着自己那辆木板车,将这几样物什小心放在车上,推着车子一路往城南而去。
这一路上大太阳晒着,从这南北杂货走到他家里,差不多也要到了闭门鼓响起的时候。
最近天气异常炎热,说实话天气热些他倒是不怕,他做的是挑水卖水的营生,天气越热,他这买卖就越是好做,一年到头,也就盛夏这两个月挣得最多。
他最近每日都能挣得两三文钱,能用铜钱买水的,那也都是比较慷慨的人家了,寻常也就是给些粟米豆子,时常还会收到一些杂面饼子粗盐块。
这高壮汉子外表憨直,心里却很有计较,不然这担水卖水的行业竞争激烈,他也难以站稳脚跟,他一个卖水的,也不能娶得到那样好的一个妻子。
只是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长安城的水价也在不断下跌,很多人家自己弄个板车就去井边推水,不肯再花钱买了。
听闻在一些坊间,街坊们也有出钱出力合修一个水渠的,直接将清水引到家里,以后便再也不用担水买水了。
很多卖水的都丢下板车扁担,改换了行当,只是他们这些人一没手艺二没本钱,不与人挑水,便只好与人挑货了,大多都改行去当了脚夫。
只那脚夫也不好当,从这长安城出去那几条官道,在官道旁边都有不少村子,那些村子里的村人,也有不少出来给人当脚夫的,那些人身体强壮,要价也低,有些地方出来的人还喜欢拉帮结派,十分排外。
近来还有几个胡人商队,在长安城中颇有名气,他们有时候自己买货卖货,有时候也帮人运货,因为相对低廉的运费,很多商贾都愿意与他们合作。
像这样的队伍,他们便只收胡人,还得是与他们相熟的关系好的部落出来的胡人,汉人他们一般都是不相信的,只有极少数的汉人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这高壮青年从前在城里遇到过一个初来长安城的胡人商队,给他们带过路,还把自己车上的清水分给他们喝,获得了这些胡人的好感。
那些胡人现在也经常往来于长安城,虽然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大队伍,口碑也算不错,那些人也曾邀请他加入商队。
这个青年也有一些心动,毕竟卖水的活计眼瞅着是长不了了,他得早作打算,给自己另寻一条出路。
只他若是跟了那商队出去,天南海北地跑,家里便只剩下妻子和年幼的儿子,他们住的那个坊治安不怎么好,他有些不放心。
心里想着事情,脚下的步子加快又加快,不待这一日的闭门鼓响起,自家小院便已近在眼前。
黄泥的院墙,黄泥的屋子,茅草屋顶,泥土地面。院子简陋,好在收拾得还算齐整。
“阿耶!阿耶!”
“哎。”
“瞧你这一身热汗,快去洗个澡吧。”
“哎。”
“东西买回来了?”
“买回来了。”
“我今日便与兄嫂说了借铁锅的事。”
“他们怎么说?”
“自是有些不愿。”
“明日你便别去了,我自己过去拿。”
“方才我去称了半斤饴糖,明日你与他们带过去。”
“哦……”
穷人家要做点什么事情,总是不容易,这青年家中想做炒田螺的营生,家里却没有铁锅,只好找自家兄嫂去借。
他兄嫂家里也不很富裕,那一口铁锅也是宝贝得很,虽然两家平日里关系还算不错,但是要借着贵重物什,总归是有些不愿的。
“这炒田螺若是做得成,到时候我们便自己买一口铁锅。”
“家中钱帛可是不够。”
“我去与人借些。”
“……”
“你莫要忧心这些,我心里自有主张。”
“……”
话虽这样说,他心里的压力其实也是很大的,那卖水的活计若是停了,不出一两日便要被别人顶了去。
家里这些许钱财,都是平日里一文钱一文钱积攒起来的,这回这一折腾,不知道又要花去多少。
这回这炒田螺的买卖若是做不成,他便只好出去与人当脚夫。
第二天一早,他便出门捞田螺去了,城里头也有人卖,他却是不舍得买,在外面晒了一整天太阳,又浇了一场雨,傍晚时分,背了半篓子田螺回来。
按那铺子里的伙计教的,在水盆里面撒了些粗盐,将一部分田螺养在里面,换过几次水,刷洗干净,又一个一个敲了螺尾,然后就可以下锅去炒了。
按那小伙计说的,往烧热的铁锅里面加一勺猪油,再倒了葱姜蒜炝锅,然后就放田螺下去翻炒……
初时他们的心情还很忐忑,生怕自己炒得不像样,结果这一炒两炒的,锅里头的香味飘出来,竟也很像那么一回事,越炒,这心里头就越是高兴。
“那南北杂货没诓咱!按他们说的,果然能做出炒田螺!”
“这滋味真香!”
“你尝尝。”
“嘶!”
“莫要烫着。”
“哎,好吃!”
“阿娘,我也要吃!我也要吃!”
“拿着,莫要烫着。”
“待我再炒一锅,今日便担出去卖。”
“用什么装?”
“便用家里的水桶。”
“那我再去把那两个水桶洗刷洗刷。”
说起来,这两日在南北杂货推出炒田螺调料以后,城里的酒楼客舍也有买了回去自己炒的,但是像这青年这般,自己在家炒了挑出去走街串巷叫卖,却还是头一遭。
卖了这么多年的水,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他也是很熟悉的,哪一户人家刻薄,哪一户人家良善,哪一户人家节俭,哪一户人家舍得吃喝,他们都是很清楚的,这田螺该要担去哪里卖,心里头自然也很有数。
“田螺嘞!炒田螺嘞!一勺一文钱嘞!”
“哎,你的炒田螺什么样,担过来与我们看看。”
“刚出锅的炒田螺,滋味好着呢。”
“先要一文钱尝尝。”
“哎。”
“别说,还真不错。”
“与我也吃一个。”
“你等等,我回家拿个碗去。”
“我要两文钱,你与我多打几个。”
“哎哎。”
“你明日可还来?”
“要来。”
“……”
不肖半日工夫,这一担田螺便卖完了,回家去数一数铜钱,夫妻二人又是欣喜又是震惊。
那一勺田螺一文钱,一担田螺便有几十勺,扣除了成本,算一算,怎么着都有二十多文钱的赚头,这跟他们从前一日两三文钱的收入相比,简直堪称是一笔巨款了。
这夫妻二人炒田螺卖田螺,不肖几日,便自己买了一口铁锅回来。
他们那兄嫂后来也跟着做起了这个买卖,兄弟两家收田螺买调料的,相互间帮衬着些,总好过事事都要靠自己。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风,很快,长安城中便出现了不少卖炒田螺的小贩,一勺田螺一文钱,价钱实惠,滋味又颇佳,买的人也很多。
听闻这些卖炒田螺的小贩里头,很多都是卖水人出身。
原本罗用在这些卖水人里头并不受待见,这以后,很多人便都说他的好。
这城里头卖炒田螺的小贩越来越多,竞争自然也就越来越激烈了。
有些人炒的田螺好吃,卖炒田螺卖出了名气,那自然就不愁卖了,每天在他们出入的街道,都会有不少大户人家差遣家里的仆从候在那里,就等着买一份炒田螺回去。
还有一些人为了避开城里的激烈竞争,干脆挑了担子到城外官道上去卖,听闻确实是比这城里头的生意好做一些。
还有那胆子更大更有闯劲的,背井离乡去别处做起了炒田螺的生意,只是隔段时间就要让长安城这边的亲戚朋友从南北杂货买些调料,托人给他们捎带过去。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不觉又这么晚了,祝大家看文愉快,晚安么么哒。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