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5 第264章 钱帛太重
- 266 第265章 遭遇突厥人
- 267 第266章 有钱能使鬼推磨
- 268 第267章 听课送礼品
- 269 第268章 厚德载物
- 270 第269章 短期目标
- 271 第270章 中期计划
- 272 第271章 长期计划
- 273 第272章 礼遇
- 274 第273章 餐饮行业交流会
- 275 第274章 豆浆油条
- 276 第275章 常乐县令
- 277 第276章 文化传播
- 278 第277章 醉酒
- 279 第278章 学问
- 280 第279章 酒尾
- 281 第280章 罗驴子【补】
- 282 第281章 茶叶买卖
- 283 第282章 罗县令
- 284 第283章 大食人
- 285 第284章 对峙
- 286 第285章 粮种
- 287 286.调兵
- 288 287.钱帛铺路
- 289 288.五五折
- 290 289.长治久安
- 291 290.新格局
- 292 291.收税
- 293 292.一夜
- 294 293.途经黄河岸
- 295 294.编户难题
- 296 295.羊绒分作坊
- 297 296.南家姑娘
- 298 297.乌兰与阿秀
- 299 298.羊肉大包子
- 300 299.最后一份礼物
- 301 300.风波将起
- 302 301.羊皮纸
- 303 302.真情错付
- 304 303.穷得快跳楼了
- 305 304.绣花针
- 306 305.佛教力量
- 307 306.换人
- 308 307.突厥人的怒火
- 309 308.江南吴县
- 310 309.就是去买个针
- 311 310.收编牧民
- 312 311.大捷
- 313 312.儿板材棺罗
- 314 313.金瓜
- 315 314.县令难当
- 316 315.造化【加两句】
- 317 316.肉菜
- 318 317.信物
- 319 318.豆子
- 320 319.手工外派
- 321 320.入冬
- 322 321.来客
- 323 322.交易
- 324 323.胡商到来
- 325 324.至理名言
- 326 325.歹毒
- 327 326.平阳公主
- 328 327.罗三郎回长安
- 329 328.又见郭安
- 330 329.砍断枝丫
- 331 330.棋子
- 332 331.查明
- 333 332.得失
- 334 333.收手
- 335 334.留下
- 336 335.种牛痘
- 337 336.白叠书生
- 338 337.白叠之歌
- 339 338.惠特尼轧棉机
- 340 339.伊吾
- 341 340.木轨
- 342 341.慷慨解囊
- 343 342.展翅
- 344 343.进城做工
- 345 344.吃得完
- 346 345.希望
- 347 346.文化交流
- 348 347.匠人
- 349 348.不想好了
- 350 349.明府特供
- 351 350.消息走漏
- 352 351.贞观十六年冬
- 353 352.吉祥物
- 354 353.无宠一身轻
- 355 354.宿怨
- 356 355.听闻孙神医常常哭泣
- 357 356.河西四郡
- 358 357.一个正在崛起的家族
- 359 358.伊吾甜瓜
- 360 359.看不见的水渠
- 361 360.执念
- 362 361.老了
- 363 362.相见
- 364 363.融入
- 365 364.新佃户
- 366 365.献粮种
- 367 366.保杜构
- 368 367.吃瓜吃瓜
- 369 368.结交
- 370 369.显露锋芒
- 371 370.加大步伐
- 372 371.织布作坊
- 373 372.修桥
- 374 373.都一样
- 375 374.夏末
- 376 375.生死之交
- 377 376.十年
- 378 377.高昌葡萄
- 379 378.出身
- 380 379.再相见
- 381 380.秋收前
- 382 381.贼人
- 383 382.收红薯
- 384 383.烤红薯
- 385 384.白七
- 386 385.惊世骇俗
- 387 386.送工钱
- 388 387.嫁妆
- 389 388.情愫
- 390 389.杜构
- 391 390.行路
- 392 391.贞观十八年春
- 393 392.夏彦
- 394 393.不称心意
- 395 394.镜铁山
- 396 395.意义重大
- 397 396.沼气池清淤
- 398 397.浑水摸鱼
- 399 398.时势变迁
- 400 399.缩紧边关
- 401 400.高血压
- 402 401.无人知晓
- 403 402.县城内外
- 404 403.鱼丸罐头
- 405 404.流行
- 406 405.变动
- 407 406.谋划
- 408 407.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09 408.出路
- 410 409.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11 410.真没钱了
- 412 411.偏颇【捉虫】
- 413 412.交接
- 414 413.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15 414.外甥女
- 416 415.杀鸡焉用牛刀
- 417 416.杜家郎君
- 418 417.编书
- 419 418.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20 419.打回原形
- 421 420.奇葩
- 422 421.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23 422.天下
- 424 423.忘了换鞋
- 425 424.真香
- 426 425.奇事一桩
- 427 426.亲小姨
- 428 427.启蒙
- 429 428.女学
- 430 429.六郎
- 431 430.石八娘
- 432 431.冯苟
- 433 432.倾心
- 434 433.消息
- 435 434.谣言
- 436 435.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 437 436.陈规陋习
- 438 437.天桥
- 439 438.小道消息
- 440 439.洽谈
- 441 440.求学
- 442 441.乘风而起
- 443 442.县令
- 444 443.潮期
- 445 444.不逃
- 446 445.难民
- 447 446.希望
- 448 447.陇西与江南
- 449 448.大发展
- 450 449.崖州
- 451 450.远行
- 452 451.帝王
- 453 452.火中取栗
- 454 453.终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274章 豆浆油条
第274章 豆浆油条
穿越沙漠, 到遥远的国度去获取巨额的利润, 对于很多胡商来说,这件事都极具诱惑,但它同样也充满了危险。
沙漠中的气候变幻莫测, 非常容易迷路, 而且还有狼群和强盗,每年都会有人被永远地留在了沙漠之中, 再也走不出来。
但即便是如此,每年依旧还是会有那么多胡商踩着前人的枯骨,驱赶着骆驼,沿着古老的商道一步一步走到大唐,带来西域那边的奇珍异宝,各种货物。
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敦煌人早早就会开始准备,凉州张掖等地的商贾们也都纷纷向着敦煌汇聚而来。
待到了农历五月底, 便陆续有西域那边的胡商穿越沙漠来到敦煌, 然后很快的,常乐县这边也迎来了今年第一个从西域过来的商队。
这个商队足有一百多人组成,看起来颇具规模, 但是他们内部好像又分成好几拨,服装风格也不太一样, 瞅着像是临时组成的队伍。
这些人从西域过来,没有在敦煌停留,直接就往常乐县这边来了, 显然他们并不打算在这一带出售自己手中的货物。
对于这个商队的到来,常乐县的百姓们显得格外高兴,这不仅仅只是一百多人的买卖,它还是一个信号,告诉城里的百姓们这一年的旺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很快就会有其他胡商络绎不绝地来到他们常乐县。
这群胡商风尘仆仆地来到常乐县,城中百姓对他们的到来也都十分地欢迎,城里就有热乎的饭菜和干净的被褥。
但是首先,他们得过了城门这一关。今年这些守门的差役里头好像换了很多新面孔,这让胡商们感到有些紧张。
领头那年轻人二十出头的模样,面容甚是俊美,相对于这片地方上的百姓来说,实在是有些过分地斯文和俊秀。
只见这年轻人沉着脸,仔细检查了他们这些人的通关文牒,又细细查问过一番,之后才把通关文牒还给他们,示意他们可以进城了。
胡商们如释重负,一个个吆喝着,牵着骆驼从城门口鱼贯而入。
他们并非是什么大商股,只不过是为了抵御沙漠中的强盗和狼群,临时组成的队伍而已,他们这群人里面,最大的一个商队也就三十多人,最小的队伍甚至不足十人,那已经不能称之为商队了,不过就是由几个至亲好友组成的小团体。
“客人这是要吃饭吗?小店有现成的粟米粥,各式菜肴也都能做。”
“客人,客人,你们要住店吗?”
“哎哎,这边来这边来……”
“……”
常乐县这些店家,在前面几个月都已经尝到了甜头,这时候招呼起生意来也是格外的热情主动,一个个精神头都不错,面上带着笑,看起来格外亲切好相处。
最后他们这一百多人就分成了三拨,分别进了三间铺子,这三间铺子离得也特别近,若是有个什么事,相互间招呼一声,其他人便能及时赶过来。
“客人先喝些粟米粥吧?”
“一人一碗端上来。”
“哎。”
“这是我们罗县令送的熏肉,客人吃吃看,凉拌菜可要一些?便宜好吃,十文钱一大盘。”
“先来一盘。”
“哎。”
这些胡商在铺子里或坐或靠,有些人甚至不肯进屋,就在院子里守着自己的货物,偎在骆驼身上,端着粥碗喝几口热粥。
街道上,不时又有成群结队的差役走过,这些人装荣整齐精神抖擞,一看就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队伍,再看看他们红润的面色和结实的身板,这座城里的官员显然没有亏待他们。
“都说那罗三郎是个有钱的,果然不假。”一个胡商放下粥碗,抬起衣袖抹了抹自己面上的尘土,对身边的人说道。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没在敦煌停留,宁愿多走一天的路,也要到常乐县来休息整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大多听闻过离石罗三郎的名声,也相信像他那样的人物,应该是不会与自己这般小商贾为难。
那敦煌城虽然热闹繁华,但是各方势力多了,难免也会滋生出一些乱象,像他们这样的小商贾,一个不小心若是栽在谁手上,今年这一趟,很可能就要白走了,若是遇着心狠手辣的,那就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哒哒哒哒。”这时候,街道上又大摇大摆走过去一头毛驴。
“这是谁家的驴,长得真不错。”一个胡商见了,忍不住称赞道。
那店家的儿子这时候正在给院子里的骆驼喂水,听闻了这个话,抬头往院子外头瞅了瞅,接话道:
“县令家的驴,也就前些日子忙春耕的时候见他骑过几回,平日里这头驴没啥事就自己四处转悠。”
“不怕被人给捉了?”那胡人奇道。
“那倒不能,就是被人给哄着出去驮了几日豆腐罢了。”店家儿子言道。
他们城里一个破落户家里的小孩儿,从前整日就在城门口帮城里的酒肆客舍抢生意混饭吃,后来他们新县令整顿了,不许有人到城门口抢客人,于是他便没了营生。
后来那厮见人卖豆腐挣了钱,他就总想干那个,哄着外地来的一个大个头帮他担了两回豆腐,后来城外开了水泥作坊,大个头上那儿干活去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那小子就把主意打到这头驴身上去了,罗县令也不管,就由着那小子赶着这头大毛驴往敦煌走了好几回,听闻这头驴就爱去敦煌,出了城它就往敦煌走,你叫它去晋昌,那它不爱去,晋昌哪有敦煌热闹。
“你们县令不知道?”这城里的小孩胆儿也太肥了,主意都能打到县令家的驴子身上。
“知道啊,咋不知道。”这骆驼还真能喝,转眼一桶水又没了,店家儿子抽抽鼻子,拎着水桶又上旁边大水缸打水去了。
“那他不生气?”那胡人问。
“不生气啊,说是小孩子闹着玩儿呢,只要那毛驴自己乐意就成。”他也想哄着五对帮他拉一拉板车呢,可惜人家对这活计显然是不感兴趣。
就在他们说话的工夫,又有一队差役从街道上走过。
胡人们对差役总是在街道上走来走去,还有刚才进城的时候也检查的相当严格这一点,都没有什么不满,相反,他们都觉得这样很安全。
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必然需要有人去守卫,尤其是在这个各国边境时常会发生摩擦的年代,像这样的边境地带,土匪强盗往往也都比较多。
乔俊林这个人心思缜密,做事也很认真,把这座城的安全交给他负责,罗用很放心,甚至比他自己亲自上阵还要更加放心几分。
近来,随着往来于常乐县的商贾行人不断增加,乔俊林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
除了巡城,他每日还要去跟进白酒酿造的进度,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们现在已经基本能够制出白酒,只是口感还不够香醇,有些杂味,一时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那几个酿酒的匠人,近来每日都在进行小批量酿造,试着去摸索经验,乔俊林一有空就总往那边跑。
他这边两头跑地忙活着,罗用这几个月也不得闲,主要就是忙春耕。
劝农课桑,是所有的地方官每年都要开展的工作,农户若是有什么困难,他也得帮着解决,一般就是跟那些地方上的地主富户们去协调。
这些时日忙活下来,罗用鞋子都穿破了几双,嘴皮子都磨破了几层。
今日难得空闲一些,腾出功夫整理整理内务,结果就给他整理出来一堆破袜子,那里头小半是他自己的,大半都是乔俊林的,乔俊林那小子穿鞋穿袜比他还费。
于是这一晚,乔俊林从酒坊那边回到县衙后院的时候,就看到这个传说中很有钱的罗县令,正对着油灯补袜子。
“怎的自己缝上了?”乔俊林拿起一只袜子看了看,针脚还成,不算太丑。
“不过几双袜子。”就这点活计,他也不想去麻烦别个,到时候弄来弄去,再给自己弄出一堆说亲的。
“可要我帮忙?”乔俊林问他。
“不了,你歇着吧。”罗用说道:“可吃过饭了?”
“吃过了。”乔俊林这时候确实也有些累了,于是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就这么坐在一旁,托着下巴看罗用缝袜子。
他俩自打来到常乐县,一直就住一个屋,之前那一路上,为了安全方面考虑,也都是一起住的,早前刚到常乐县的时候,局势也不怎么太平,就罗用这小身板,乔俊林还真担心自己一个不留神,这家伙就被人给下了黑手。
就这么住着住着,慢慢也就习惯了,这间屋子挺大,土炕也宽敞,中间摆个炕桌,他俩一人睡一边。
“这两日城里头没什么事吧?”罗用问他。
“没什么大事。”乔俊林说道,这小破城能有什么大事,不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近他整日地领着那些差役到处巡逻,原本有些个不安生的,现如今也是不敢闹事。
“这阵子胡人多,你多留个神。”那些胡人也不是个个都是善茬。
“我省得。”这事乔俊林心里比罗用有数。
他们这边在说胡人,胡人那边也在说他们。
有人说这罗三郎把常乐县整治的不错,这城里头瞅着挺安生,不如便在这里歇息整顿几日,这一路紧赶慢赶的,人都有些吃不消了,骆驼们也都很疲乏。
“还是莫要停留太久,免得多生事端。”
“都到这里了,再扛一扛,待走到了张掖再歇息,那边我们熟。”
“听闻现如今凉州城比张掖热闹。”
“还不是因着那两条水泥路。”
“不若我们也去试试那水泥路,一路走去长安城看看?”
“你说得倒轻巧,从这儿到长安城,你可知究竟有多远?”
“莫说了,明日在这里歇息一日,后日便出发吧。”
“哎,都歇了吧。”
这些人如此商议着,待那几个领头的都同意后日出发,这件事就此便定下来了。
之后众人便纷纷歇下了,这城里头治安好,罗用这个人的风评也好,住在这常乐县城,胡商们还是比较安心,虽也安排了人看守货物,但也好过之前这一路上的提心吊胆许多。
这段时间着实累得狠了,第二日这些人便也起得晚些,等他们陆陆续续起来活动的时候,外边街道上早已经是一幅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那些个来来往往的,基本上都是挑豆腐卖的,有本地的挑夫,也有外地来的,那一担担的豆腐挑出城去,寻个地方卖了,多少都能挣些差价。
这时候,只见一个汉子挑着一担子乳白色的浆饮从铺子前边走过,他身后还跟着个十来岁的小娘子,手里拎着个柳藤编的篮子,篮子里头金灿灿的也不知装的是甚。
“那是咱县里头卖的豆浆油条,客人若是要吃,我这便与你们买来。”这个铺子里的店家见这些人直往那对父女那边瞧,连忙也说了。
“油条是甚?”豆浆他们听得懂,唐人素喜浆饮,所谓豆浆,定然就是用豆子做的浆饮了,只是那油条,却是闻所未闻。
“油炸的面食,与豆浆同食,乃是绝配,这也是咱常乐县才有,搁别处可吃不着。”那店家言道。
“那你这便去与我们买来。”
“哎。”
不多时,这店家便也挑着一担豆浆,提着一篮油条回来了,他这身板结实,这点子东西,根本不需得去两个人。
那些胡人这时候也有些等不及了,拿碗的拿碗,分油条的分油条,一时间这铺子里头就很是热闹起来。
“这油条放在豆浆里头蘸一下,好吃。”店家还在一旁传授他们吃豆浆油条的经验。
“这油条怎的这般松脆?”
“这可是咱罗县令从长安城带来的秘方,我怎会知晓?”
“就是不顶饱。”
“一斤油条也才十二文钱,这往来的商贾,哪有吃不起的。”
“呼噜呼噜!好吃!”
“豆浆呢?这就没了?”
“嗨,这豆浆价贱,吃没了老汉再去与你们挑一担过来便是。”
“快去快去,油条也多买些。”
“再买三斤。”
“五斤,再买五斤。”
“哎哎。”
那刚出锅的油条配热腾腾的豆浆,着实是很好吃,价钱也颇实惠,这些人吃过了这一回,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赶着店家去给他们买豆浆油条。
吃完了也不说要走,第三天还是早早起来,催着赶着叫店家赶紧去给他们买豆浆油条。先前还道歇一日便要走,这时候却是没人提起。
作者有话要说: 如果说灵感像泉水的话,最近这就是到了枯水期了,每天端个小盆在那里接着,也还是接不了多少。
沙漠中的气候变幻莫测, 非常容易迷路, 而且还有狼群和强盗,每年都会有人被永远地留在了沙漠之中, 再也走不出来。
但即便是如此,每年依旧还是会有那么多胡商踩着前人的枯骨,驱赶着骆驼,沿着古老的商道一步一步走到大唐,带来西域那边的奇珍异宝,各种货物。
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敦煌人早早就会开始准备,凉州张掖等地的商贾们也都纷纷向着敦煌汇聚而来。
待到了农历五月底, 便陆续有西域那边的胡商穿越沙漠来到敦煌, 然后很快的,常乐县这边也迎来了今年第一个从西域过来的商队。
这个商队足有一百多人组成,看起来颇具规模, 但是他们内部好像又分成好几拨,服装风格也不太一样, 瞅着像是临时组成的队伍。
这些人从西域过来,没有在敦煌停留,直接就往常乐县这边来了, 显然他们并不打算在这一带出售自己手中的货物。
对于这个商队的到来,常乐县的百姓们显得格外高兴,这不仅仅只是一百多人的买卖,它还是一个信号,告诉城里的百姓们这一年的旺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很快就会有其他胡商络绎不绝地来到他们常乐县。
这群胡商风尘仆仆地来到常乐县,城中百姓对他们的到来也都十分地欢迎,城里就有热乎的饭菜和干净的被褥。
但是首先,他们得过了城门这一关。今年这些守门的差役里头好像换了很多新面孔,这让胡商们感到有些紧张。
领头那年轻人二十出头的模样,面容甚是俊美,相对于这片地方上的百姓来说,实在是有些过分地斯文和俊秀。
只见这年轻人沉着脸,仔细检查了他们这些人的通关文牒,又细细查问过一番,之后才把通关文牒还给他们,示意他们可以进城了。
胡商们如释重负,一个个吆喝着,牵着骆驼从城门口鱼贯而入。
他们并非是什么大商股,只不过是为了抵御沙漠中的强盗和狼群,临时组成的队伍而已,他们这群人里面,最大的一个商队也就三十多人,最小的队伍甚至不足十人,那已经不能称之为商队了,不过就是由几个至亲好友组成的小团体。
“客人这是要吃饭吗?小店有现成的粟米粥,各式菜肴也都能做。”
“客人,客人,你们要住店吗?”
“哎哎,这边来这边来……”
“……”
常乐县这些店家,在前面几个月都已经尝到了甜头,这时候招呼起生意来也是格外的热情主动,一个个精神头都不错,面上带着笑,看起来格外亲切好相处。
最后他们这一百多人就分成了三拨,分别进了三间铺子,这三间铺子离得也特别近,若是有个什么事,相互间招呼一声,其他人便能及时赶过来。
“客人先喝些粟米粥吧?”
“一人一碗端上来。”
“哎。”
“这是我们罗县令送的熏肉,客人吃吃看,凉拌菜可要一些?便宜好吃,十文钱一大盘。”
“先来一盘。”
“哎。”
这些胡商在铺子里或坐或靠,有些人甚至不肯进屋,就在院子里守着自己的货物,偎在骆驼身上,端着粥碗喝几口热粥。
街道上,不时又有成群结队的差役走过,这些人装荣整齐精神抖擞,一看就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队伍,再看看他们红润的面色和结实的身板,这座城里的官员显然没有亏待他们。
“都说那罗三郎是个有钱的,果然不假。”一个胡商放下粥碗,抬起衣袖抹了抹自己面上的尘土,对身边的人说道。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没在敦煌停留,宁愿多走一天的路,也要到常乐县来休息整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大多听闻过离石罗三郎的名声,也相信像他那样的人物,应该是不会与自己这般小商贾为难。
那敦煌城虽然热闹繁华,但是各方势力多了,难免也会滋生出一些乱象,像他们这样的小商贾,一个不小心若是栽在谁手上,今年这一趟,很可能就要白走了,若是遇着心狠手辣的,那就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哒哒哒哒。”这时候,街道上又大摇大摆走过去一头毛驴。
“这是谁家的驴,长得真不错。”一个胡商见了,忍不住称赞道。
那店家的儿子这时候正在给院子里的骆驼喂水,听闻了这个话,抬头往院子外头瞅了瞅,接话道:
“县令家的驴,也就前些日子忙春耕的时候见他骑过几回,平日里这头驴没啥事就自己四处转悠。”
“不怕被人给捉了?”那胡人奇道。
“那倒不能,就是被人给哄着出去驮了几日豆腐罢了。”店家儿子言道。
他们城里一个破落户家里的小孩儿,从前整日就在城门口帮城里的酒肆客舍抢生意混饭吃,后来他们新县令整顿了,不许有人到城门口抢客人,于是他便没了营生。
后来那厮见人卖豆腐挣了钱,他就总想干那个,哄着外地来的一个大个头帮他担了两回豆腐,后来城外开了水泥作坊,大个头上那儿干活去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那小子就把主意打到这头驴身上去了,罗县令也不管,就由着那小子赶着这头大毛驴往敦煌走了好几回,听闻这头驴就爱去敦煌,出了城它就往敦煌走,你叫它去晋昌,那它不爱去,晋昌哪有敦煌热闹。
“你们县令不知道?”这城里的小孩胆儿也太肥了,主意都能打到县令家的驴子身上。
“知道啊,咋不知道。”这骆驼还真能喝,转眼一桶水又没了,店家儿子抽抽鼻子,拎着水桶又上旁边大水缸打水去了。
“那他不生气?”那胡人问。
“不生气啊,说是小孩子闹着玩儿呢,只要那毛驴自己乐意就成。”他也想哄着五对帮他拉一拉板车呢,可惜人家对这活计显然是不感兴趣。
就在他们说话的工夫,又有一队差役从街道上走过。
胡人们对差役总是在街道上走来走去,还有刚才进城的时候也检查的相当严格这一点,都没有什么不满,相反,他们都觉得这样很安全。
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必然需要有人去守卫,尤其是在这个各国边境时常会发生摩擦的年代,像这样的边境地带,土匪强盗往往也都比较多。
乔俊林这个人心思缜密,做事也很认真,把这座城的安全交给他负责,罗用很放心,甚至比他自己亲自上阵还要更加放心几分。
近来,随着往来于常乐县的商贾行人不断增加,乔俊林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
除了巡城,他每日还要去跟进白酒酿造的进度,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们现在已经基本能够制出白酒,只是口感还不够香醇,有些杂味,一时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那几个酿酒的匠人,近来每日都在进行小批量酿造,试着去摸索经验,乔俊林一有空就总往那边跑。
他这边两头跑地忙活着,罗用这几个月也不得闲,主要就是忙春耕。
劝农课桑,是所有的地方官每年都要开展的工作,农户若是有什么困难,他也得帮着解决,一般就是跟那些地方上的地主富户们去协调。
这些时日忙活下来,罗用鞋子都穿破了几双,嘴皮子都磨破了几层。
今日难得空闲一些,腾出功夫整理整理内务,结果就给他整理出来一堆破袜子,那里头小半是他自己的,大半都是乔俊林的,乔俊林那小子穿鞋穿袜比他还费。
于是这一晚,乔俊林从酒坊那边回到县衙后院的时候,就看到这个传说中很有钱的罗县令,正对着油灯补袜子。
“怎的自己缝上了?”乔俊林拿起一只袜子看了看,针脚还成,不算太丑。
“不过几双袜子。”就这点活计,他也不想去麻烦别个,到时候弄来弄去,再给自己弄出一堆说亲的。
“可要我帮忙?”乔俊林问他。
“不了,你歇着吧。”罗用说道:“可吃过饭了?”
“吃过了。”乔俊林这时候确实也有些累了,于是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就这么坐在一旁,托着下巴看罗用缝袜子。
他俩自打来到常乐县,一直就住一个屋,之前那一路上,为了安全方面考虑,也都是一起住的,早前刚到常乐县的时候,局势也不怎么太平,就罗用这小身板,乔俊林还真担心自己一个不留神,这家伙就被人给下了黑手。
就这么住着住着,慢慢也就习惯了,这间屋子挺大,土炕也宽敞,中间摆个炕桌,他俩一人睡一边。
“这两日城里头没什么事吧?”罗用问他。
“没什么大事。”乔俊林说道,这小破城能有什么大事,不过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最近他整日地领着那些差役到处巡逻,原本有些个不安生的,现如今也是不敢闹事。
“这阵子胡人多,你多留个神。”那些胡人也不是个个都是善茬。
“我省得。”这事乔俊林心里比罗用有数。
他们这边在说胡人,胡人那边也在说他们。
有人说这罗三郎把常乐县整治的不错,这城里头瞅着挺安生,不如便在这里歇息整顿几日,这一路紧赶慢赶的,人都有些吃不消了,骆驼们也都很疲乏。
“还是莫要停留太久,免得多生事端。”
“都到这里了,再扛一扛,待走到了张掖再歇息,那边我们熟。”
“听闻现如今凉州城比张掖热闹。”
“还不是因着那两条水泥路。”
“不若我们也去试试那水泥路,一路走去长安城看看?”
“你说得倒轻巧,从这儿到长安城,你可知究竟有多远?”
“莫说了,明日在这里歇息一日,后日便出发吧。”
“哎,都歇了吧。”
这些人如此商议着,待那几个领头的都同意后日出发,这件事就此便定下来了。
之后众人便纷纷歇下了,这城里头治安好,罗用这个人的风评也好,住在这常乐县城,胡商们还是比较安心,虽也安排了人看守货物,但也好过之前这一路上的提心吊胆许多。
这段时间着实累得狠了,第二日这些人便也起得晚些,等他们陆陆续续起来活动的时候,外边街道上早已经是一幅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
那些个来来往往的,基本上都是挑豆腐卖的,有本地的挑夫,也有外地来的,那一担担的豆腐挑出城去,寻个地方卖了,多少都能挣些差价。
这时候,只见一个汉子挑着一担子乳白色的浆饮从铺子前边走过,他身后还跟着个十来岁的小娘子,手里拎着个柳藤编的篮子,篮子里头金灿灿的也不知装的是甚。
“那是咱县里头卖的豆浆油条,客人若是要吃,我这便与你们买来。”这个铺子里的店家见这些人直往那对父女那边瞧,连忙也说了。
“油条是甚?”豆浆他们听得懂,唐人素喜浆饮,所谓豆浆,定然就是用豆子做的浆饮了,只是那油条,却是闻所未闻。
“油炸的面食,与豆浆同食,乃是绝配,这也是咱常乐县才有,搁别处可吃不着。”那店家言道。
“那你这便去与我们买来。”
“哎。”
不多时,这店家便也挑着一担豆浆,提着一篮油条回来了,他这身板结实,这点子东西,根本不需得去两个人。
那些胡人这时候也有些等不及了,拿碗的拿碗,分油条的分油条,一时间这铺子里头就很是热闹起来。
“这油条放在豆浆里头蘸一下,好吃。”店家还在一旁传授他们吃豆浆油条的经验。
“这油条怎的这般松脆?”
“这可是咱罗县令从长安城带来的秘方,我怎会知晓?”
“就是不顶饱。”
“一斤油条也才十二文钱,这往来的商贾,哪有吃不起的。”
“呼噜呼噜!好吃!”
“豆浆呢?这就没了?”
“嗨,这豆浆价贱,吃没了老汉再去与你们挑一担过来便是。”
“快去快去,油条也多买些。”
“再买三斤。”
“五斤,再买五斤。”
“哎哎。”
那刚出锅的油条配热腾腾的豆浆,着实是很好吃,价钱也颇实惠,这些人吃过了这一回,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赶着店家去给他们买豆浆油条。
吃完了也不说要走,第三天还是早早起来,催着赶着叫店家赶紧去给他们买豆浆油条。先前还道歇一日便要走,这时候却是没人提起。
作者有话要说: 如果说灵感像泉水的话,最近这就是到了枯水期了,每天端个小盆在那里接着,也还是接不了多少。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