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6 第二百五十六章 兵临朔州
- 257 第二百五十七章 城下首战
- 258 第二百五十八章 长远打算
- 259 第二百五十九章 挖墙角
- 260 第二百六十章 节度使
- 261 第二百六十一章 平叛
- 262 第二百六十二章 差距
- 263 第二百六十三章 道不同
- 264 第二百六十四章 愿者上钩
- 265 第二百六十五章 招降纳叛
- 266 第二百六十六章 值与不值
- 267 第二百六十七章 将计就计
- 268 第二百六十八章 稳中取胜
- 269 第二百六十九章 见面礼
- 270 第二百七十章 战斗持续中
- 271 第二百七十一章 战斗还在持续中
- 272 第二百七十二章 奇袭破敌
- 273 第二百七十三章 攻心
- 274 第二百七十四章 差距
- 275 第二百七十五章 以上对下
- 276 第二百七十六章 监军
- 277 第二百七十七章 识时务者
- 278 第二百七十八章 眼见为实
- 279 第二百七十九章 上党
- 280 第二百八十章 当前局势
- 281 第二百八十一章 田虎败亡
- 282 第二百八十二章 封赏
- 283 第二百八十三章 小心无大错
- 284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三思而后行
- 285 第二百八十五章 威慑
- 286 第二百八十六章 和解
- 287 第二百八十七章 坐山观虎斗
- 288 第二百八十八章 名正言顺挖墙角
- 289 第二百八十九章 良禽择木而栖
- 290 第二百九十章 捡便宜
- 291 第二百九十一章 异想天开
- 292 第二百九十二章 香饽饽
- 293 第二百九十三章 联姻
- 294 第二百九十四章 安东军
- 295 第二百九十五章 以有备求无患
- 296 第二百九十六章 先见之明
- 297 第二百九十七章 交易
- 298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消停
- 299 第二百九十九章 兄弟情长
- 300 第三百章 出兵
- 301 第三百零一章 营救
- 302 第三百零二章 使者
- 303 第三百零三章 战事进行中
- 304 第三百零四章 没有笨人
- 305 第三百零五章 聪明人
- 306 第三百零六章 张家有后
- 307 第三百零七章 无题
- 308 第三百零八章 猛将胚子
- 309 第三百零九章 做个有钱人
- 310 第三百一十章 招大图小
- 311 第三百一十一章 选择
- 312 第三百一十二章 出兵西夏
- 313 第三百一十三章 练手
- 314 第三百一十四章 从容
- 315 第三百一十五章 唇亡齿寒
- 316 第三百一十六章 人心不足
- 317 第三百一十七章 挑拨离间
- 318 第三百一十八章 谁难受
- 319 第三百一十九章 大难临头各自飞
- 320 第三百二十章 辽国已亡
- 321 第三百二十一章 历史走线
- 322 第三百二十二章 埋种
- 323 第三百二十三章 自食其果
- 324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 325 第三百二十五章 该来的终归要来
- 326 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奇致胜
- 327 第三百二十七章 绝不妥协
- 328 第三百二十八章 以稳为主
- 329 第三百二十九章 权臣之路
- 330 第三百三十章 循序渐进
- 331 第三百三十一章 家和万事兴
- 332 第三百三十二章 公私兼顾
- 333 第三百三十三章 名正言顺
- 334 第三百三十四章 小事三两件
- 335 第三百三十五章 营救人质
- 336 第三百三十六章 不好安置
- 337 第三百三十七章 蒸蒸日上
- 338 第三百三十八章 稳坐钓鱼台
- 339 第三百三十九章 挑拨
- 340 第三百四十章 祸事东引
- 341 第三百四十一章 战与和
- 342 第三百四十二章 和谈艰难
- 343 第三百四十三章 赵姓皇室的三两事
- 344 第三百四十四章 添人进口
- 345 第三百四十五章 谁利用谁
- 346 第三百四十六章 大宋无间道
- 347 第三百四十七章 做戏
- 348 第三百四十八章 放长线
- 349 第三百四十九章 该出手时就出手
- 350 第三百五十章 三年以后
- 351 第三百五十一章 远方来客
- 352 第三百五十二章 不对等
- 353 第三百五十三章 准备开战
- 354 第三百五十四章 诸事缠身
- 355 第三百五十五章 选将
- 356 第三百五十六章 投机倒把
- 357 第三百五十七章 借刀杀人
- 358 第三百五十八章 开战
- 359 第三百五十九章 人心
- 360 第三百六十章 尽在掌握中
- 361 第三百六十一章 变化
- 362 第三百六十二章 正事要紧
- 363 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宋猛将何其多
- 364 第三百六十四章 人心难测
- 365 第三百六十五章 疑心
- 366 第三百六十六章 算计
- 367 第三百六十七章 忠心可嘉
- 368 第三百六十八章 心态
- 369 第三百六十九章 内忧
- 370 第三百七十章 外患
- 371 第三百七十一章 会战
- 372 第三百七十二章 误解
- 373 第三百七十三章 善后
- 374 第三百七十四章 大势所趋
- 375 第三百七十五章 人心
- 376 第三百七十六章 凯旋
- 377 第三百七十七章 发难
- 378 第三百七十八章 陈桥
- 379 第三百七十九章 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百六十六章 值与不值
第二百六十六章 值与不值
故人相逢,本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此时此刻,却叫马勥即惊愕又愤怒。李助的侄儿李懹,竟然投降了。看此时李懹的模样,绝对不像一个俘虏,既然不是俘虏,那能出现在武胜军中的身份就只剩下一个。
“勥哥……”李懹开口叫道。
“……如今你我是敌非友,不要叫得这样亲密。”马勥手中枪一抬,指着李懹说道。李懹闻言不由一阵语塞,刚想要辩解,就听马勥抢先道:“马勥虽只是一粗人,但知道什么叫忠臣不事二主,如今虽败亡在即,但亦不想为苟且偷生而污了自家清白,劝降的话就莫说了。马勥人头在此,有想立功请赏的只管来拿。”
“说得好,你若只是一朝秦暮楚的小人,我倒是也不必为你费事了。”就在李懹被说得哑口无言时,人群中传来一声叫好,紧跟着从分开的人群中被簇拥出一位。
“……张宝?”马勥惊讶的问道。
“正是小可。”张宝彬彬有礼的点头承认道。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到张宝现身,马勥心念一动,原本誓死不降的态度出现了松动,试探的问道:“你也是来劝降某的?”
“你的武艺不错,这人品也不错,死在这里可惜了。而且,你若是死了,这死得也有点不值。”
“……值不值,不是由你来评价。”
“即便不是我来评价,你死得还是不值。你方才说忠臣不事二主,这话说的倒没错。但若是你忠诚的对象自己不争气,暗中与朝廷联络商议招安一事,你觉得你死得还值吗?”张宝慢悠悠的问马勥道。
马勥听到这话先是一愣,随即怒道:“你胡说!”
“呵呵……胡不胡说,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你说了算,而是王庆说了算。实不相瞒,我虽在王庆身边没有耳目,但在大宋重臣的身边却有,王庆想要得到朝廷的招安,那就需要有人替他牵线搭桥,而巧合的是,他所找的人的身边,恰好就有我的耳目。马勥,你是好样的,忠心为主,但愚忠可不是什么好事。你若是不相信,那也好办,咱们不如立个君子协定,就跟我和李懹所立的那样,暂且留下有用身,看那王庆到底是不是如我所言想要获得朝廷的招安。”
“……李懹并未投敌?”马勥皱眉问道。
“他暂时还没有答应为我效力,不光是他,李助、上官义、刘以敬三人与他一样不肯现在归降。”
“……那这个协定要怎么立?”马勥又问道。能有机会活着,谁又愿意一心去死。
“很简单,你暂且要听从我的安排,三个月之内,若是没有招安这件事发生,那我就放你们离开,你们愿意去哪就去哪。但若是有了招安这件事,你们就要归顺我,听从我的差遣,如何?”
“我怎么能相信你?”
“呵呵……马勥,你觉得你还有别的选择吗?”张宝笑了笑,反问马勥道。
“……好,那我们击掌为誓。”马勥说着抬起了右手,张宝见状上前举起右手想与马勥击掌,但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张宝的右手与马勥的右手快要碰上的时候,马勥突然发难,伸手去抓张宝的手腕,不过让马勥没想到的是张宝的反应同样迅速,躲过自己的擒拿不说,还反手抓住了马勥的手腕。
马勥大惊,急忙伸手去抓横放在马鞍上的铁枪,可还没等他的左手碰到铁枪,脑袋上的铁盔就被射飞,定睛一瞧,就见张宝的左手拿着一支手弩,正对着自己的面门。
“马勥,我好歹也是周侗的弟子,即便马上功夫比不得你,但想要挟持我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张宝冷笑着对马勥道。
……
看着被绳捆索绑的马勥,张宝抬手阻止了想要替马勥求情的李懹道:“李懹兄弟不必担心,我不会因为此事要了马勥的性命,只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一些皮肉苦他还是要受的。”
“……多谢张公子大人大量。”李懹闻言也不好再说别的,只能道谢道。
要说张宝心里不气那是不可能的,这马勥看着挺老实,没想到竟然也挺“诡计多端”的,多亏自己留了一手,要不然还真容易叫他得逞了。
八十军棍,打的马勥皮开肉绽,也多亏张宝没有要马勥性命的意思,要不然马勥非被活活打死不可,不过屁股被打烂那也是肯定的,只能趴在马背上被人牵着走。当马劲也被生擒活捉的时候,看到兄长的惨状,不由大怒,但等听完了马勥挨揍的理由,马劲也不好说啥了。马勥的这顿揍纯粹是自找的,张宝没要马勥的小命就已经是宽宏大量。
相比起“死心眼”的马勥,作为弟弟的马劲要心眼更活泛一些,当然这不是说马劲贪生怕死,他被擒也是因为中了武胜军的绊马索,失手被擒。兄弟俩跟李懹同样做了武胜军的“客人”,与张宝的君子协定,也就成了他们脱身的最后指望。
随着武胜军重新回到洛阳,李懹、马勥、马劲被安排在了一处宅院内,平时有兵丁把守,偶尔想要外出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有专人“护卫”。而张宝在夺回洛阳以后也没着急挥军南下,而是留在了洛阳,静等朝廷的下一步举动。
张宝并没有对李懹等人撒谎,若说王庆在刘敏的大军被击败之前还有些犹豫不定的话,那在刘敏退守南阳以后,王庆的决心便定下了,与童贯的接触也变的越来越频繁。早先王庆麾下的文武群臣对造反这件事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取代赵宋坐这天下。可随着刘敏、李助两路大军相继失利,这帮来自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动摇了,对于王庆此时提出的招安也有些心动。
王庆利用童娇秀的关系搭上了童贯,随后又通过童贯跟官家赵佶有了秘密接触。朝中有人好办事,在没有了坚决反对招安的李助等人的掣肘下,王庆招安似乎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一桩事。
张宝对于朝廷招安王庆一事并没有对李懹等人有所隐瞒,只不过李懹等人对这些消息还是有些将信将疑,直到一支人马向武胜军主动缴械投降,李懹等人才不得不相信早些时日看到的消息都是真的,他们忠心侍奉的那位楚王殿下,真的要接受朝廷的招安。
谢宁,王庆军中一员良将,才能不下李懹,只因投效较晚的缘故,在王庆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平时与李懹交好,得知洛阳战事不利后主动向王庆请战,愿意领军来援。那时刘敏尚在攻打颖昌府,未显败象,王庆便以谢宁为主,寇威、寇猛兄弟为辅,领兵两万支援洛阳。不想大军行至半途,大楚形势急转直下,刘敏连战连败,退守南阳,而洛阳传言也已被武胜军攻破。
当时的谢宁本打算引军返回,却不想途中又听到传言说王庆有意接受朝廷的招安。这样一来,谢宁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与手下副将寇威、寇猛商议过后,三人决定放缓速度,待水落石出后再做决定。
结果没过多久,朝廷招安王庆的消息便传开了,而王庆对此却没有进行否认,这样一来,谢宁等人也就知道到了自己决断的时候了。率军返回王庆处虽说最是稳妥,毕竟跟着王庆接受朝廷的招安,怎么着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可谢宁对于这个结果却极为不满意。当初他谢宁会投效王庆是奔着造大宋的反去的,这时候反倒要替赵宋卖命,这算怎么回事?
相比起只是想要搏一份富贵的柳元、潘忠等人,谢宁的抱负要更远大一些。他不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更不认为众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以后便能得到个善终。如今赵宋正值用人之际,除王庆外还有田虎、方腊这两大寇需要消灭,所以对王庆会以安抚为主。可随着田虎、方腊被平定以后,朝廷还会容忍他们这些过去聚众反抗过朝廷的反贼?鸟尽弓藏是肯定的,而那时众人即便有心反抗,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只能任人宰割。
与谢宁有着相同看法的寇威、寇猛兄弟商议了许久,最后决定投奔洛阳的武胜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自己接下来的“对手”,谢宁自是下了一番苦功去调查了解。而以谢宁的个人判断,归顺张宝要比归顺朝廷要更没有后顾之忧。即便将来朝廷要整治他们这些“反贼”,若是有了张宝的庇护,朝廷轻易也不敢下手。
而随着谢宁率部来降,张宝收得了谢宁这员拥有统兵能力,只要稍加培养便可独当一面的大将,更得到了寇威、寇猛这对纵火专家。不仅如此,由于谢宁的归顺,连带着之前一直不肯完全相信张宝的李懹等人也因为现实而选择了归降,投到了张宝的麾下。
……
王庆的归降,在大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朝廷这边自是欢欣鼓舞,而对田虎、方腊来讲,这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尤其是田虎,当他知道王庆归降的“主要原因”是刘敏大军在颖昌府被朝廷的皇卫军及西军联手击败的时候,那是顿足捶胸,后悔莫及。
只是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田虎虽然后悔没有趁机消灭自己地盘上的十节度兵马,但眼下还有更加现实的问题急需他去解决。
随着王庆归顺了朝廷,过去与朝廷作对的王庆军此时也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官军,虽说被一分为二,但一想到即将进入河北的武胜军,田虎就忍不住一阵头疼。王庆归顺了朝廷,退守南阳的刘敏便随着王庆一起被编入了西军,而早先被武胜军俘虏的李助等人,则被张宝收入了囊中,虽说与平白得了二十万人马的童贯相比,张宝这回收的人并不多,但在大将质量上,张宝还是挺满意的。
兵贵精,而不在多。王庆手底下的猛将不少,但领兵大将却并不多,也就刘敏、奚胜二人可以担当大任,剩下的多是只能充当先锋一职。而张宝这边除了李助这个威望不下王庆的绿林道瓢把子外,马勥、马劲、上官义、刘以敬可称猛将,李懹、谢宁可以统兵,兵马少一点无所谓。
起初李助有五万人马守卫洛阳,但随着李助等军中主要人物相继被俘,等到马勥、马劲率部出逃的时候,真正被武胜军俘虏的人马不足两万,没被俘虏的不是已经战死便是趁乱逃跑了,而谢宁所率的两万援军在谢宁决定投降张宝以后也走了一批,实际上张宝在洛阳一战所得的俘虏,也就将近三万人。
而在得了朝廷的旨意,命张宝率部进入河北清剿田虎时,张宝并没有将这近三万的新兵一股脑的带去河北,而是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万交给了李懹、谢宁分别率领,剩余的人则被打发去了朔州,当然连同这近三万人马一起“搬家”的还有这些人的家眷。
朔州,是张宝的地盘,谢宁、李懹等人为了避免日后被朝廷“清算”,自然不能继续让家眷留在大宋。而朝廷此时正值用人之际,对于张宝所提的要求,自然也是尽量满足,迁徙百姓入朔州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在将洛阳交给了朝廷派来接任的官员以后,张宝随即也带着武胜军进入河北,参与朝廷清剿田虎的战事当中,至于早先负责清剿田虎的童贯,此时则带着归顺朝廷的王庆军南下主持大局。至于同样立下大功的皇卫军,则被朝廷召回了汴梁,留守京师。
皇卫军的前身其实是十节度的兵马,王焕、韩存保、杨温三人本都是十节度里的成员,而由于手下精兵的被抽调,没有入选皇卫军的十节度自是实力受损,难以抵挡田虎的攻势。其中徐京、荆忠、李从吉、王文德相继被俘投敌,而剩下的项元镇、张开、梅展也是分别被包围,本指望着童贯的西军能来解围,不想童贯却是虚晃一枪,跑颖昌府对付王庆去了,项元镇等人依旧还要坚守待援。
“勥哥……”李懹开口叫道。
“……如今你我是敌非友,不要叫得这样亲密。”马勥手中枪一抬,指着李懹说道。李懹闻言不由一阵语塞,刚想要辩解,就听马勥抢先道:“马勥虽只是一粗人,但知道什么叫忠臣不事二主,如今虽败亡在即,但亦不想为苟且偷生而污了自家清白,劝降的话就莫说了。马勥人头在此,有想立功请赏的只管来拿。”
“说得好,你若只是一朝秦暮楚的小人,我倒是也不必为你费事了。”就在李懹被说得哑口无言时,人群中传来一声叫好,紧跟着从分开的人群中被簇拥出一位。
“……张宝?”马勥惊讶的问道。
“正是小可。”张宝彬彬有礼的点头承认道。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到张宝现身,马勥心念一动,原本誓死不降的态度出现了松动,试探的问道:“你也是来劝降某的?”
“你的武艺不错,这人品也不错,死在这里可惜了。而且,你若是死了,这死得也有点不值。”
“……值不值,不是由你来评价。”
“即便不是我来评价,你死得还是不值。你方才说忠臣不事二主,这话说的倒没错。但若是你忠诚的对象自己不争气,暗中与朝廷联络商议招安一事,你觉得你死得还值吗?”张宝慢悠悠的问马勥道。
马勥听到这话先是一愣,随即怒道:“你胡说!”
“呵呵……胡不胡说,不是我说了算,也不是你说了算,而是王庆说了算。实不相瞒,我虽在王庆身边没有耳目,但在大宋重臣的身边却有,王庆想要得到朝廷的招安,那就需要有人替他牵线搭桥,而巧合的是,他所找的人的身边,恰好就有我的耳目。马勥,你是好样的,忠心为主,但愚忠可不是什么好事。你若是不相信,那也好办,咱们不如立个君子协定,就跟我和李懹所立的那样,暂且留下有用身,看那王庆到底是不是如我所言想要获得朝廷的招安。”
“……李懹并未投敌?”马勥皱眉问道。
“他暂时还没有答应为我效力,不光是他,李助、上官义、刘以敬三人与他一样不肯现在归降。”
“……那这个协定要怎么立?”马勥又问道。能有机会活着,谁又愿意一心去死。
“很简单,你暂且要听从我的安排,三个月之内,若是没有招安这件事发生,那我就放你们离开,你们愿意去哪就去哪。但若是有了招安这件事,你们就要归顺我,听从我的差遣,如何?”
“我怎么能相信你?”
“呵呵……马勥,你觉得你还有别的选择吗?”张宝笑了笑,反问马勥道。
“……好,那我们击掌为誓。”马勥说着抬起了右手,张宝见状上前举起右手想与马勥击掌,但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张宝的右手与马勥的右手快要碰上的时候,马勥突然发难,伸手去抓张宝的手腕,不过让马勥没想到的是张宝的反应同样迅速,躲过自己的擒拿不说,还反手抓住了马勥的手腕。
马勥大惊,急忙伸手去抓横放在马鞍上的铁枪,可还没等他的左手碰到铁枪,脑袋上的铁盔就被射飞,定睛一瞧,就见张宝的左手拿着一支手弩,正对着自己的面门。
“马勥,我好歹也是周侗的弟子,即便马上功夫比不得你,但想要挟持我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张宝冷笑着对马勥道。
……
看着被绳捆索绑的马勥,张宝抬手阻止了想要替马勥求情的李懹道:“李懹兄弟不必担心,我不会因为此事要了马勥的性命,只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一些皮肉苦他还是要受的。”
“……多谢张公子大人大量。”李懹闻言也不好再说别的,只能道谢道。
要说张宝心里不气那是不可能的,这马勥看着挺老实,没想到竟然也挺“诡计多端”的,多亏自己留了一手,要不然还真容易叫他得逞了。
八十军棍,打的马勥皮开肉绽,也多亏张宝没有要马勥性命的意思,要不然马勥非被活活打死不可,不过屁股被打烂那也是肯定的,只能趴在马背上被人牵着走。当马劲也被生擒活捉的时候,看到兄长的惨状,不由大怒,但等听完了马勥挨揍的理由,马劲也不好说啥了。马勥的这顿揍纯粹是自找的,张宝没要马勥的小命就已经是宽宏大量。
相比起“死心眼”的马勥,作为弟弟的马劲要心眼更活泛一些,当然这不是说马劲贪生怕死,他被擒也是因为中了武胜军的绊马索,失手被擒。兄弟俩跟李懹同样做了武胜军的“客人”,与张宝的君子协定,也就成了他们脱身的最后指望。
随着武胜军重新回到洛阳,李懹、马勥、马劲被安排在了一处宅院内,平时有兵丁把守,偶尔想要外出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有专人“护卫”。而张宝在夺回洛阳以后也没着急挥军南下,而是留在了洛阳,静等朝廷的下一步举动。
张宝并没有对李懹等人撒谎,若说王庆在刘敏的大军被击败之前还有些犹豫不定的话,那在刘敏退守南阳以后,王庆的决心便定下了,与童贯的接触也变的越来越频繁。早先王庆麾下的文武群臣对造反这件事很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取代赵宋坐这天下。可随着刘敏、李助两路大军相继失利,这帮来自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动摇了,对于王庆此时提出的招安也有些心动。
王庆利用童娇秀的关系搭上了童贯,随后又通过童贯跟官家赵佶有了秘密接触。朝中有人好办事,在没有了坚决反对招安的李助等人的掣肘下,王庆招安似乎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一桩事。
张宝对于朝廷招安王庆一事并没有对李懹等人有所隐瞒,只不过李懹等人对这些消息还是有些将信将疑,直到一支人马向武胜军主动缴械投降,李懹等人才不得不相信早些时日看到的消息都是真的,他们忠心侍奉的那位楚王殿下,真的要接受朝廷的招安。
谢宁,王庆军中一员良将,才能不下李懹,只因投效较晚的缘故,在王庆军中的职位并不高。平时与李懹交好,得知洛阳战事不利后主动向王庆请战,愿意领军来援。那时刘敏尚在攻打颖昌府,未显败象,王庆便以谢宁为主,寇威、寇猛兄弟为辅,领兵两万支援洛阳。不想大军行至半途,大楚形势急转直下,刘敏连战连败,退守南阳,而洛阳传言也已被武胜军攻破。
当时的谢宁本打算引军返回,却不想途中又听到传言说王庆有意接受朝廷的招安。这样一来,谢宁就有些不知所措了,与手下副将寇威、寇猛商议过后,三人决定放缓速度,待水落石出后再做决定。
结果没过多久,朝廷招安王庆的消息便传开了,而王庆对此却没有进行否认,这样一来,谢宁等人也就知道到了自己决断的时候了。率军返回王庆处虽说最是稳妥,毕竟跟着王庆接受朝廷的招安,怎么着也能混个一官半职,可谢宁对于这个结果却极为不满意。当初他谢宁会投效王庆是奔着造大宋的反去的,这时候反倒要替赵宋卖命,这算怎么回事?
相比起只是想要搏一份富贵的柳元、潘忠等人,谢宁的抱负要更远大一些。他不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更不认为众人接受了朝廷的招安以后便能得到个善终。如今赵宋正值用人之际,除王庆外还有田虎、方腊这两大寇需要消灭,所以对王庆会以安抚为主。可随着田虎、方腊被平定以后,朝廷还会容忍他们这些过去聚众反抗过朝廷的反贼?鸟尽弓藏是肯定的,而那时众人即便有心反抗,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只能任人宰割。
与谢宁有着相同看法的寇威、寇猛兄弟商议了许久,最后决定投奔洛阳的武胜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自己接下来的“对手”,谢宁自是下了一番苦功去调查了解。而以谢宁的个人判断,归顺张宝要比归顺朝廷要更没有后顾之忧。即便将来朝廷要整治他们这些“反贼”,若是有了张宝的庇护,朝廷轻易也不敢下手。
而随着谢宁率部来降,张宝收得了谢宁这员拥有统兵能力,只要稍加培养便可独当一面的大将,更得到了寇威、寇猛这对纵火专家。不仅如此,由于谢宁的归顺,连带着之前一直不肯完全相信张宝的李懹等人也因为现实而选择了归降,投到了张宝的麾下。
……
王庆的归降,在大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朝廷这边自是欢欣鼓舞,而对田虎、方腊来讲,这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尤其是田虎,当他知道王庆归降的“主要原因”是刘敏大军在颖昌府被朝廷的皇卫军及西军联手击败的时候,那是顿足捶胸,后悔莫及。
只是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田虎虽然后悔没有趁机消灭自己地盘上的十节度兵马,但眼下还有更加现实的问题急需他去解决。
随着王庆归顺了朝廷,过去与朝廷作对的王庆军此时也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官军,虽说被一分为二,但一想到即将进入河北的武胜军,田虎就忍不住一阵头疼。王庆归顺了朝廷,退守南阳的刘敏便随着王庆一起被编入了西军,而早先被武胜军俘虏的李助等人,则被张宝收入了囊中,虽说与平白得了二十万人马的童贯相比,张宝这回收的人并不多,但在大将质量上,张宝还是挺满意的。
兵贵精,而不在多。王庆手底下的猛将不少,但领兵大将却并不多,也就刘敏、奚胜二人可以担当大任,剩下的多是只能充当先锋一职。而张宝这边除了李助这个威望不下王庆的绿林道瓢把子外,马勥、马劲、上官义、刘以敬可称猛将,李懹、谢宁可以统兵,兵马少一点无所谓。
起初李助有五万人马守卫洛阳,但随着李助等军中主要人物相继被俘,等到马勥、马劲率部出逃的时候,真正被武胜军俘虏的人马不足两万,没被俘虏的不是已经战死便是趁乱逃跑了,而谢宁所率的两万援军在谢宁决定投降张宝以后也走了一批,实际上张宝在洛阳一战所得的俘虏,也就将近三万人。
而在得了朝廷的旨意,命张宝率部进入河北清剿田虎时,张宝并没有将这近三万的新兵一股脑的带去河北,而是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万交给了李懹、谢宁分别率领,剩余的人则被打发去了朔州,当然连同这近三万人马一起“搬家”的还有这些人的家眷。
朔州,是张宝的地盘,谢宁、李懹等人为了避免日后被朝廷“清算”,自然不能继续让家眷留在大宋。而朝廷此时正值用人之际,对于张宝所提的要求,自然也是尽量满足,迁徙百姓入朔州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在将洛阳交给了朝廷派来接任的官员以后,张宝随即也带着武胜军进入河北,参与朝廷清剿田虎的战事当中,至于早先负责清剿田虎的童贯,此时则带着归顺朝廷的王庆军南下主持大局。至于同样立下大功的皇卫军,则被朝廷召回了汴梁,留守京师。
皇卫军的前身其实是十节度的兵马,王焕、韩存保、杨温三人本都是十节度里的成员,而由于手下精兵的被抽调,没有入选皇卫军的十节度自是实力受损,难以抵挡田虎的攻势。其中徐京、荆忠、李从吉、王文德相继被俘投敌,而剩下的项元镇、张开、梅展也是分别被包围,本指望着童贯的西军能来解围,不想童贯却是虚晃一枪,跑颖昌府对付王庆去了,项元镇等人依旧还要坚守待援。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