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33 第八三三章 中意何人
- 834 第八三四章 安平贝勒
- 835 第八三五章 所谓兄弟
- 836 第八三六章 痛定思痛
- 837 第八三七章 终于来了
- 838 第八三八章 新的战略
- 839 第八三九章 精心算计
- 840 第八四零章 天津船厂
- 841 第八四一章 德莱福尔
- 842 第八四二章 海军都督
- 843 第八四三章 烧钱买卖
- 844 第八四四章 皇家产业
- 845 第八四五章 官员升迁
- 846 第八四六章 逐步清理
- 847 第八四七章 督府使命
- 848 第八四八章 习劳忍苦
- 849 第八四九章 有喜有忧
- 850 第八五零章 生男生女
- 851 第八五一章 两副模样
- 852 第八五二章 逼上绝路
- 853 第八五三章 立足之地
- 854 第八五四章 留条后路
- 855 第八五五章 海寇来了
- 856 第八五六章 察罕诺尔
- 857 第八五七章 趁火打劫
- 858 第八五八章 安定来信
- 859 第八五九章 全线压上
- 860 第八六零章 什么名堂
- 861 第八六一章 无法回头
- 862 第八六二章 风云突变
- 863 第八六三章 上上之选
- 864 第八六四章 打回原形
- 865 第八六五章 万事俱备
- 866 第八六六章 奉天承运
- 867 第八六七章 驿政大臣
- 868 第八六八章 皇后生了
- 869 第八六九章 宗室之忧
- 870 第八七零章 不忘初心
- 871 第八七一章 施恩宗室
- 872 第八七二章 锦上添花
- 873 第八七三章 照单全收
- 874 第八七四章 早算准了
- 875 第八七五章 身在局中
- 876 第八七六章 移民诏书
- 877 第八七七章 喜比忧多
- 878 第八七八章 辽西走廊
- 879 第八七九章 辽饷辽饷
- 880 第八八零章 也搞屯田
- 881 第八八一章 图们尚氏
- 882 第八八二章 瀛洲今昔
- 883 第八八三章 对马岛藩
- 884 第八八四章 小看不得
- 885 第八八五章 居然败了
- 886 第八八六章 凶多吉少
- 887 第八八七章 海上封锁
- 888 第八八八章 站稳脚跟
- 889 第八八九章 此明国也
- 890 第八九零章 到底图啥
- 891 第八九一章 石见银山
- 892 第八九二章 卫指挥使
- 893 第八九三章 征夷将军
- 894 第八九四章 孔学孔家
- 895 第八九五章 是对是错
- 896 第八九六章 不动声色
- 897 第八九七章 淡水红毛
- 898 第八九八章 螳螂捕蝉
- 899 第八九九章 黄雀在后
- 900 第九零零章 根本之地
- 901 第九零一章 便宜了谁
- 902 第九零二章 圣多明戈
- 903 第九零三章 木马屠城
- 904 第九零四章 军旗飘扬
- 905 第九零五章 各怀心事
- 906 第九零六章 请罪奏折
- 907 第九零七章 军机上谕
- 908 第九零八章 多事之秋
- 909 第九零九章 这样多好
- 910 第九一零章 危险念头
- 911 第九一一章 先难后易
- 912 第九一二章 哀荣备至
- 913 第九一三章 天文数字
- 914 第九一四章 抽丝剥茧
- 915 第九一五章 兰州城陷
- 916 第九一六章 并非偶然
- 917 第九一七章 归根结底
- 918 第九一八章 鱼龙混杂
- 919 第九一九章 谕旨到来
- 920 第九二零章 一块鸡肋
- 921 第九二一章 功德无量
- 922 第九二二章 说变就变
- 923 第九二三章 事出有因
- 924 第九二四章 前因后果
- 925 第九二五章 冬天来了
- 926 第九二六章 两个贵妃
- 927 第九二七章 命运多舛
- 928 第九二八章 宠妃心思
- 929 第九二九章 还施彼身
- 930 第九三零章 向你保证
- 931 第九三一章 铜铁之禁
- 932 第九三二章 防微杜渐
- 933 第九三三章 垄断贸易
- 934 第九三四章 简陋村庄
- 935 第九三五章 转攻为守
- 936 第九三六章 囊中之物
- 937 第九三七章 不见动静
- 938 第九三八章 无可奈何
- 939 第九三九章 难得太平
- 940 第九四零章 根正苗红
- 941 第九四一章 蒙古卫所
- 942 第九四二章 东吁来朝
- 943 第九四三章 缅北孟养
- 944 第九四四章 安氏木邦
- 945 第九四五章 长老日记
- 946 第九四六章 德钦帕耶
- 947 第九四七章 缅甸国王
- 948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 949 第九四九章 一点浅见
- 950 第九五零章 毛遂自荐
- 951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 952 第九五二章 还有用处
- 953 第九五三章 消除危害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八四三章 烧钱买卖
第八四三章 烧钱买卖
登莱总兵官张可大,与明朝末年许多军中的将领一样,都是世袭了两三百年的都司卫所将领世家出身。
具体说来,这个张可大的出身,乃是南京羽林卫的世袭千户。
算起来,他的祖上在当年应该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侍卫亲军出身了。
到了明末,这样的世袭卫所千户出身,可能会让其中许多人成为纨绔子弟,作为世袭武官连最基本的行军布阵、弓马骑射等等东西都不懂,却能够生来身居高位。
这样当然不好。
但是,这样的人纵有百般不好,却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非常忠诚可靠。
有的时候,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特别是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高位之上,忠诚是更加重要的品质。
这一点在张可大的身上体现的就很明显。
原本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时候,毛文龙被杀之后的最大一次祸患爆发。
孔有德、耿仲明在被抽调前往辽东作战的路上,突然起兵造反,回师攻打登莱,接连占据了山东、登莱等地的数座城池。
当年冬季,孔有德、耿仲明率领大批叛军进攻登州城,没多久,因为城中内应开门登州城遂破,张可大率领水师军队退守登州水城,继续坚持抵抗。
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叛将遣人劝降,愿奉张可大这个登莱总兵官为主一起造反,但是张可大坚持不从。
最终,张可大率众坚守水城抵抗围攻,身边将领管维城、陈良谟、盛洛、姚士良相继战死,张可大见大势已去,令弟弟张可度、儿子张鹿征护送老母乘船出海转赴天津逃生。
按照当时的情况,他本来也可以一起逃走,但他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叛军攻入水城的时候,杀了妻妾,然后自杀而死。
让弟弟和儿子带着老母逃走,是孝悌,留下自己力战到最后自杀,是尽忠。
这样的人物,即使能力稍微差点,也仍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要优先重用的,更何况张可大这个人未见得能力就差了。
张可大虽然是南京羽林卫世袭千户出身,但是他现在的位置可不是全靠世袭来的。
世袭千户的出身,只是给了他一块敲门砖,要想在大明朝的武官体系里混到总兵官的高位,光有世袭的千户出身是远远不够的。
他真正担任武将实职,是以千户之身中了朝廷的武举之后,先是被安排到了广东当参将,数年之后,又调到了浙江舟山当水师参将,期间多有功劳,后升任副总兵。
又过了多年之后,张可大被调到南京,掌管南京以及整个江南的锦衣卫,再然后进入南京五军都督府担任都督佥事。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将之调到登莱总兵官的任上。
张可大的这样一个任职履历,被军机处呈递上来之后,本就对其忠诚可靠比较放心的崇祯皇帝,传旨让他入京觐见。
崇祯皇帝问他对海战的看法,张可大说:
“臣闻当年朝鲜平倭之战,我朝大军水陆并进,大小百余战,前后耗时数年,耗饷千万,然而到最后,实决胜于海上!
“时倭寇渡海来攻,钱粮兵马源源不断,所仰仗者,海上倭船也!自其海上战败,倭船全军覆没,其陆上兵马遂无以为继,后乃有我大军朝鲜平倭之大捷!
“臣奉旨守登莱,以水师策应辽海,常思当年海战之胜因,久之遂有一得之愚。
“盖我朝水师福船高大如城,动行全仗风势,驱之非靠人力,而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且以桨手多故,所载兵力不足,故每战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所过皆碎,可知当年我朝水师之胜,实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也!
“故而以臣之见,海战无他窍门,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快船胜慢船,以快铳胜慢铳,更兼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者也!
“我大明海军之水师,若能以数十艘大舰,配千百门巨炮,从此自可横行海上,再扬国威于万里波涛!”
正是听了张可大的这番话,崇祯皇帝在召见张可大之后,就下定了决心,当张可大出任海军都督府的首任左都督。
对于海军的打造,崇祯皇帝本来还有着很多的话要说,还有很多的思路要跟张可大谈谈,但是听了他的这番话以后,突然发觉自己想说的那些话,与之相比,竟然全都是泛泛之言,隔靴搔痒而未深入实质。
以大胜小,以快胜慢,以多胜寡,这个道理,不管是搁在陆战上,还是搁在海战上,都是千古不变的胜战至理。
这个道理,不光是张可大知道,戚继光、俞大猷、卢镗、汤克宽等等嘉靖以来的那一批名将,谁不知道?!
那么,原本历史上的大明朝为什么不搞一支强大的海军呢?!
搞一支强大的海军,从辽海登陆,从朝鲜登陆,更甚者绕过朝鲜,从图们江口登陆,岂不比从全国各地调集十数万以至数十万大军,走山海关北上攻打后金国,更加有效?!
如果说当时的崇祯皇帝没有这个意识,那么当年打过万历朝鲜平倭之战的那些老臣老帅们也意识不到?
万历末年的时候或许是轻视女真,没料到他们那么难打。
但是到崇祯年间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不敢想这个战略,却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朝廷没有钱。
而海军或者说能战的水师,绝对是烧钱的买卖。
当初沈廷扬带着一批人马,跟着荷兰传教士范德烈下南洋,前往巴达维亚商购海船,之所以同意以十万两白银的价格,购买一艘已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服役超过二十年的退役夹板船加利恩号,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样的远洋夹板船值得这个价。
原本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会以这个价格购买一艘外国人的退役海船吗?
肯定不会。
而当这个消息被送回北京的时候,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立马果断地同意了。
即使是这个价格的背后仍然有着一系列附带的政治条件、贸易条件,他也都答应了。
除去其他的考虑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知道这个价格其实并不是太离谱。
类似荷兰东印度公司加利恩号这种千吨级的荷兰夹板船,拥有三层甲板,其中两层是可以安装火炮的炮甲板,在当时的西欧各国,虽然已经算是比较常见的大路货了,并不是最先进最强大的战船,但是其新船的造价,仍在三万英镑左右。
十七世纪早期的三万英镑,那可是不得了的,换算成当时的白银来计价的话,约在十万两以上。
若是船上中间两层火炮甲板上的每个炮位(约六十个),都配上火炮的话,那造价就更高了。
一艘这样的海军战船,从开工建造到拉到海上实现作战,总的造价就得在十五万两白银之上。
即使是这个时代荷兰人的造船成本,整体上比英国人的成本低上三成,那也得十万两白银以上。
当然了,这样造价的一艘船,在修修补补服役二十年之后,肯定是掉价严重。
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要是以新船的造价卖艘退役的旧船给你,你有什么办法?
除了打一场战争,并且通过战场上俘获这样的战船,你没更好的途径获得。
但是与荷兰人打上一场海战,胜负且先不说,就是打赢了,也抢到了船,你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怕也能够买上几艘这样的旧船了吧。
这样的旧船,其实当时郑芝龙的手里也已经有了,只不过这东西在郑芝龙那里更是视为生命,不仅你朝廷要不来,你要硬要,那也等于是逼他造反!
总的来说,这样的近代海军,绝对是烧钱的买卖,若是没有足够的银子,根本玩不起。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及其手下大臣不敢玩儿,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不一样,再贵也要搞起来。
海军都督府左都督张可大走马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天津船厂,将崇祯皇帝拨款给他的海军筹建款项,拿出一半来,先以十万崇祯银圆一艘的价钱,一口气预购了十艘千吨级的仿加利恩号夹板船。
当然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全部建造完成,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具体说来,这个张可大的出身,乃是南京羽林卫的世袭千户。
算起来,他的祖上在当年应该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侍卫亲军出身了。
到了明末,这样的世袭卫所千户出身,可能会让其中许多人成为纨绔子弟,作为世袭武官连最基本的行军布阵、弓马骑射等等东西都不懂,却能够生来身居高位。
这样当然不好。
但是,这样的人纵有百般不好,却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非常忠诚可靠。
有的时候,忠诚比能力更重要。
特别是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高位之上,忠诚是更加重要的品质。
这一点在张可大的身上体现的就很明显。
原本历史上,崇祯四年的时候,毛文龙被杀之后的最大一次祸患爆发。
孔有德、耿仲明在被抽调前往辽东作战的路上,突然起兵造反,回师攻打登莱,接连占据了山东、登莱等地的数座城池。
当年冬季,孔有德、耿仲明率领大批叛军进攻登州城,没多久,因为城中内应开门登州城遂破,张可大率领水师军队退守登州水城,继续坚持抵抗。
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叛将遣人劝降,愿奉张可大这个登莱总兵官为主一起造反,但是张可大坚持不从。
最终,张可大率众坚守水城抵抗围攻,身边将领管维城、陈良谟、盛洛、姚士良相继战死,张可大见大势已去,令弟弟张可度、儿子张鹿征护送老母乘船出海转赴天津逃生。
按照当时的情况,他本来也可以一起逃走,但他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在叛军攻入水城的时候,杀了妻妾,然后自杀而死。
让弟弟和儿子带着老母逃走,是孝悌,留下自己力战到最后自杀,是尽忠。
这样的人物,即使能力稍微差点,也仍然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要优先重用的,更何况张可大这个人未见得能力就差了。
张可大虽然是南京羽林卫世袭千户出身,但是他现在的位置可不是全靠世袭来的。
世袭千户的出身,只是给了他一块敲门砖,要想在大明朝的武官体系里混到总兵官的高位,光有世袭的千户出身是远远不够的。
他真正担任武将实职,是以千户之身中了朝廷的武举之后,先是被安排到了广东当参将,数年之后,又调到了浙江舟山当水师参将,期间多有功劳,后升任副总兵。
又过了多年之后,张可大被调到南京,掌管南京以及整个江南的锦衣卫,再然后进入南京五军都督府担任都督佥事。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将之调到登莱总兵官的任上。
张可大的这样一个任职履历,被军机处呈递上来之后,本就对其忠诚可靠比较放心的崇祯皇帝,传旨让他入京觐见。
崇祯皇帝问他对海战的看法,张可大说:
“臣闻当年朝鲜平倭之战,我朝大军水陆并进,大小百余战,前后耗时数年,耗饷千万,然而到最后,实决胜于海上!
“时倭寇渡海来攻,钱粮兵马源源不断,所仰仗者,海上倭船也!自其海上战败,倭船全军覆没,其陆上兵马遂无以为继,后乃有我大军朝鲜平倭之大捷!
“臣奉旨守登莱,以水师策应辽海,常思当年海战之胜因,久之遂有一得之愚。
“盖我朝水师福船高大如城,动行全仗风势,驱之非靠人力,而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且以桨手多故,所载兵力不足,故每战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所过皆碎,可知当年我朝水师之胜,实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也!
“故而以臣之见,海战无他窍门,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快船胜慢船,以快铳胜慢铳,更兼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者也!
“我大明海军之水师,若能以数十艘大舰,配千百门巨炮,从此自可横行海上,再扬国威于万里波涛!”
正是听了张可大的这番话,崇祯皇帝在召见张可大之后,就下定了决心,当张可大出任海军都督府的首任左都督。
对于海军的打造,崇祯皇帝本来还有着很多的话要说,还有很多的思路要跟张可大谈谈,但是听了他的这番话以后,突然发觉自己想说的那些话,与之相比,竟然全都是泛泛之言,隔靴搔痒而未深入实质。
以大胜小,以快胜慢,以多胜寡,这个道理,不管是搁在陆战上,还是搁在海战上,都是千古不变的胜战至理。
这个道理,不光是张可大知道,戚继光、俞大猷、卢镗、汤克宽等等嘉靖以来的那一批名将,谁不知道?!
那么,原本历史上的大明朝为什么不搞一支强大的海军呢?!
搞一支强大的海军,从辽海登陆,从朝鲜登陆,更甚者绕过朝鲜,从图们江口登陆,岂不比从全国各地调集十数万以至数十万大军,走山海关北上攻打后金国,更加有效?!
如果说当时的崇祯皇帝没有这个意识,那么当年打过万历朝鲜平倭之战的那些老臣老帅们也意识不到?
万历末年的时候或许是轻视女真,没料到他们那么难打。
但是到崇祯年间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不敢想这个战略,却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朝廷没有钱。
而海军或者说能战的水师,绝对是烧钱的买卖。
当初沈廷扬带着一批人马,跟着荷兰传教士范德烈下南洋,前往巴达维亚商购海船,之所以同意以十万两白银的价格,购买一艘已经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服役超过二十年的退役夹板船加利恩号,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样的远洋夹板船值得这个价。
原本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会以这个价格购买一艘外国人的退役海船吗?
肯定不会。
而当这个消息被送回北京的时候,如今这位崇祯皇帝却立马果断地同意了。
即使是这个价格的背后仍然有着一系列附带的政治条件、贸易条件,他也都答应了。
除去其他的考虑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知道这个价格其实并不是太离谱。
类似荷兰东印度公司加利恩号这种千吨级的荷兰夹板船,拥有三层甲板,其中两层是可以安装火炮的炮甲板,在当时的西欧各国,虽然已经算是比较常见的大路货了,并不是最先进最强大的战船,但是其新船的造价,仍在三万英镑左右。
十七世纪早期的三万英镑,那可是不得了的,换算成当时的白银来计价的话,约在十万两以上。
若是船上中间两层火炮甲板上的每个炮位(约六十个),都配上火炮的话,那造价就更高了。
一艘这样的海军战船,从开工建造到拉到海上实现作战,总的造价就得在十五万两白银之上。
即使是这个时代荷兰人的造船成本,整体上比英国人的成本低上三成,那也得十万两白银以上。
当然了,这样造价的一艘船,在修修补补服役二十年之后,肯定是掉价严重。
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就要是以新船的造价卖艘退役的旧船给你,你有什么办法?
除了打一场战争,并且通过战场上俘获这样的战船,你没更好的途径获得。
但是与荷兰人打上一场海战,胜负且先不说,就是打赢了,也抢到了船,你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怕也能够买上几艘这样的旧船了吧。
这样的旧船,其实当时郑芝龙的手里也已经有了,只不过这东西在郑芝龙那里更是视为生命,不仅你朝廷要不来,你要硬要,那也等于是逼他造反!
总的来说,这样的近代海军,绝对是烧钱的买卖,若是没有足够的银子,根本玩不起。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及其手下大臣不敢玩儿,但是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不一样,再贵也要搞起来。
海军都督府左都督张可大走马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前往天津船厂,将崇祯皇帝拨款给他的海军筹建款项,拿出一半来,先以十万崇祯银圆一艘的价钱,一口气预购了十艘千吨级的仿加利恩号夹板船。
当然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全部建造完成,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