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02 第九零二章 圣多明戈
- 903 第九零三章 木马屠城
- 904 第九零四章 军旗飘扬
- 905 第九零五章 各怀心事
- 906 第九零六章 请罪奏折
- 907 第九零七章 军机上谕
- 908 第九零八章 多事之秋
- 909 第九零九章 这样多好
- 910 第九一零章 危险念头
- 911 第九一一章 先难后易
- 912 第九一二章 哀荣备至
- 913 第九一三章 天文数字
- 914 第九一四章 抽丝剥茧
- 915 第九一五章 兰州城陷
- 916 第九一六章 并非偶然
- 917 第九一七章 归根结底
- 918 第九一八章 鱼龙混杂
- 919 第九一九章 谕旨到来
- 920 第九二零章 一块鸡肋
- 921 第九二一章 功德无量
- 922 第九二二章 说变就变
- 923 第九二三章 事出有因
- 924 第九二四章 前因后果
- 925 第九二五章 冬天来了
- 926 第九二六章 两个贵妃
- 927 第九二七章 命运多舛
- 928 第九二八章 宠妃心思
- 929 第九二九章 还施彼身
- 930 第九三零章 向你保证
- 931 第九三一章 铜铁之禁
- 932 第九三二章 防微杜渐
- 933 第九三三章 垄断贸易
- 934 第九三四章 简陋村庄
- 935 第九三五章 转攻为守
- 936 第九三六章 囊中之物
- 937 第九三七章 不见动静
- 938 第九三八章 无可奈何
- 939 第九三九章 难得太平
- 940 第九四零章 根正苗红
- 941 第九四一章 蒙古卫所
- 942 第九四二章 东吁来朝
- 943 第九四三章 缅北孟养
- 944 第九四四章 安氏木邦
- 945 第九四五章 长老日记
- 946 第九四六章 德钦帕耶
- 947 第九四七章 缅甸国王
- 948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 949 第九四九章 一点浅见
- 950 第九五零章 毛遂自荐
- 951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 952 第九五二章 还有用处
- 953 第九五三章 消除危害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一二章 哀荣备至
第九一二章 哀荣备至
崇祯三年十月初八,崇祯皇帝在先后在收到了英国公张惟贤和代王朱鼎渭的死讯以后,于这一日的上午辰时,传旨召集了内阁所有在京的阁臣,以及宗人府宗人令到文华殿里议事。
内阁首辅大臣李国镨、阁臣兼军机大臣孙承宗、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以及宗人府宗人令定国公徐允祯,准时入见。
众人来此之前,也都知道皇帝要找他们商议什么事情,所以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沉重。
众人来到殿中,见崇祯皇帝已经在座,立刻行礼参拜。
而崇祯皇帝与这几个股肱重臣共事已久,也不客气,直接令内侍赐座赐茶,然后说话。
崇祯皇帝说道:“英国公府老国公刚刚离朕而去,大同代王府老宗亲薨逝的消息又传来,一时之间,朕失股肱而国失干城,令人不胜惋惜!”
崇祯皇帝说完了开场白,几个内阁与勋戚重臣也都跟着安慰了皇帝几句。
英国公的死或许会影响到朝局的变化,但是代王的死,在他们看来对于朝局并无意义。
紧接着,崇祯皇帝又对众人说道:“今日叫几位过来,正是有几个事情与卿等一起议议,一个呢,是代藩老亲王和英国公的谥号哀荣,二个呢是代藩与英国公爵位继承。卿等说说看,都有什么意见!”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在座众人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
倒不是这些事情有什么难办的,而是这些事情该怎么办,都是有着朝廷的惯例甚至是明文规定的,根本不需要崇祯皇帝领着内阁议论。
也因此,在内阁首辅李国镨等人看来,皇帝既然要一起商议,怕就是对以往的惯例不满意了。
崇祯皇帝继位三年多来的表现,看在李国镨、孙承宗、徐光启这样的人眼中,当然比之以前几任大明皇帝的振作有为、发奋图强之心,都要强上许多,而成效也颇为不小。
但是在这些朝廷重臣的眼中,却也越来越觉得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帝是不是想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有点太急躁冒进了些。
也因此,跟在这个皇帝的身边时间越长,这些大臣就越是觉得有点提心吊胆,有点如履薄冰了。
孙承宗见首辅李国镨不慌不忙目视前方而且沉默不语,于是当先张口说道:
“启奏陛下!代藩老亲王薨逝,英国公张惟贤病逝,诚为朝廷与宗室之失,不过朝廷当封则封、当赠则赠,一应哀荣皆有旧例,宗人府与礼部拟文呈于内阁,内阁不论以为然否,皆献于陛下!此国朝惯例也!”
听孙承宗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点点头,对徐光启和徐允祯说道:“既然如此,两位徐爱卿,眼下可有想法?”
徐光启与徐允祯两个人是知道崇祯皇帝心思的。
特别是崇祯皇帝前番亲口交办给宗人府的事务,两个月过去了,到现在还没有给出下文,宗人令徐允祯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今日来时,他还特意将宗藩情况弄了个大略带来了宫中,以备崇祯皇帝追问。
见崇祯皇帝问话,徐允祯正要起身回答,却见当前一人已经站起躬身行礼,这人正是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
只听徐光启说道:“陛下前番问话之后,宗人府已经备下代藩老亲王奉赠谥号等文书,正欲随礼部定下英国公封赠事项以后,一并呈内阁报陛下御览!”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点点头,说道:“既然已有准备,那就说来听听!”
徐光启随即回道:“先前陛下动问以后,臣曾令礼部郎中冯师孔,往大同探看,据闻代藩老亲王于大同官民上下风评颇佳!
“尤以去岁建虏破边而入,兵围大同之时,代王府举措得当,颇为大同军民称道,其与大同巡、镇之臣一同募集民壮、整饬城防,出钱出粮,赈济难民,犒赏士卒,称得上是动而无妄、乐善好施!
“正因此,臣乃从宗人府所上诸谥之中,特选定一个康字共陛下参详。
“从来字有字义,而谥有谥法!安乐抚民曰康,敬而有礼曰康,温良好学曰康,动而无妄曰康……”
崇祯皇帝听徐光启这么说下去似乎没完没了的样子,立刻挥手打断他的话头,说道:
“很好!康字可以!就定康字吧!”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看着徐光启,继续说道:“今日将英国公的谥号与封赠一并定了吧!礼部若已有意见,今日阁臣皆在此,都说了吧!”
见崇祯皇帝有点不耐烦了,徐光启当即说道:“先英国公袭爵三十又二年,德操纯固、镇静守度,于先帝、于陛下,皆有义安中外、以劳定国之功!
“自陛下日前遣人入英国公府问疾之时起,臣即与礼部各员商议预备万一之用,皆论先英国公之义安中外、以劳定国曰忠,之德操纯固、镇静有度曰定,谥之曰忠定,当恰其分!”
崇祯皇帝听徐光启说完了这番话,想了想,也觉得挑不出什么毛病,于是点了点头,就算是认可了。
不过,对于英国公张惟贤的哀荣,崇祯皇帝却不会吝啬,点头认可了徐光启作为礼部尚书给张惟贤定的谥号之后,他对众人说道:
“先英国公张惟贤德行无失、公忠体国,朝廷赠谥忠定,卿等可有异议?”
徐光启也是内阁里任职时间很长的阁老了,如今前面说了那么多,而皇帝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内阁首辅李国镨、阁臣孙承宗、定国公徐允祯自然不会反对。
因此,皇帝话音刚落,众人皆说道:“臣无异议!”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接着说道:“英国公祖上荣国公张玉曾因为奉天靖难之功,于逝后再追赠河间王,张玉之子英国公张辅,亦曾因讨平安南之功,于逝后追赠定兴王。
“朕以为张惟贤之功,虽不比奉天靖难或者讨平安南,然其佐先帝与朕两度义安中外、以劳定国之功却不可不论!
“朕欲追封其为安肃王,其他一如礼部旧例,卿等以为如何?”
在明朝的时候,两个字的王都是郡王。
不管是宗室,还是勋贵,这个规矩是一样的。
不过对于勋贵武臣而言,封到郡王已经是到顶了,而且都是死后追封。
即便是徐达这样的人物,封的中山王,也是死后追封的。
如今张惟贤死后得到这个安肃王的追封,让他可以比肩其祖先张玉的河间王、张辅的定兴王,也算是哀荣备至了。
至于崇祯皇帝最后的问话,众人当然都是无异议。
这样的事情,除非张惟贤生前与之有仇,否则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毕竟死者为大,而且追封一个已经死去的国公为郡王,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也的确是一件常见的事情。
见众人无异议,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各项封赏追赠事宜,宗人府并礼部尽快办理妥当!”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出,然后对众人又说道:
“逝者的事情已了结,但是生者的事情还要办。朕之前对于功臣世爵的承袭,已经定下了规矩。除非朕有特制,恩准世袭罔替之外,一律减等世袭,也就是世降一等。
“不是朕舍不得皇恩浩荡,实在是如今的大明朝没有那么多给不尽的俸禄钱粮!
“如今户部的情况有所好转,可要不是这三年朕的内帑贴补太仓,户部的国帑怕是早已经空空如也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着在座的两个拥有功臣世爵的人,也就是宁城伯孙承宗和定国公徐允祯,对二人说道:
“定国公、宁城伯,两位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内阁首辅大臣李国镨、阁臣兼军机大臣孙承宗、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以及宗人府宗人令定国公徐允祯,准时入见。
众人来此之前,也都知道皇帝要找他们商议什么事情,所以每个人的心情都是格外的沉重。
众人来到殿中,见崇祯皇帝已经在座,立刻行礼参拜。
而崇祯皇帝与这几个股肱重臣共事已久,也不客气,直接令内侍赐座赐茶,然后说话。
崇祯皇帝说道:“英国公府老国公刚刚离朕而去,大同代王府老宗亲薨逝的消息又传来,一时之间,朕失股肱而国失干城,令人不胜惋惜!”
崇祯皇帝说完了开场白,几个内阁与勋戚重臣也都跟着安慰了皇帝几句。
英国公的死或许会影响到朝局的变化,但是代王的死,在他们看来对于朝局并无意义。
紧接着,崇祯皇帝又对众人说道:“今日叫几位过来,正是有几个事情与卿等一起议议,一个呢,是代藩老亲王和英国公的谥号哀荣,二个呢是代藩与英国公爵位继承。卿等说说看,都有什么意见!”
崇祯皇帝说完了这话,在座众人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
倒不是这些事情有什么难办的,而是这些事情该怎么办,都是有着朝廷的惯例甚至是明文规定的,根本不需要崇祯皇帝领着内阁议论。
也因此,在内阁首辅李国镨等人看来,皇帝既然要一起商议,怕就是对以往的惯例不满意了。
崇祯皇帝继位三年多来的表现,看在李国镨、孙承宗、徐光启这样的人眼中,当然比之以前几任大明皇帝的振作有为、发奋图强之心,都要强上许多,而成效也颇为不小。
但是在这些朝廷重臣的眼中,却也越来越觉得眼前这个年轻的皇帝是不是想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是不是有点太急躁冒进了些。
也因此,跟在这个皇帝的身边时间越长,这些大臣就越是觉得有点提心吊胆,有点如履薄冰了。
孙承宗见首辅李国镨不慌不忙目视前方而且沉默不语,于是当先张口说道:
“启奏陛下!代藩老亲王薨逝,英国公张惟贤病逝,诚为朝廷与宗室之失,不过朝廷当封则封、当赠则赠,一应哀荣皆有旧例,宗人府与礼部拟文呈于内阁,内阁不论以为然否,皆献于陛下!此国朝惯例也!”
听孙承宗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点点头,对徐光启和徐允祯说道:“既然如此,两位徐爱卿,眼下可有想法?”
徐光启与徐允祯两个人是知道崇祯皇帝心思的。
特别是崇祯皇帝前番亲口交办给宗人府的事务,两个月过去了,到现在还没有给出下文,宗人令徐允祯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
今日来时,他还特意将宗藩情况弄了个大略带来了宫中,以备崇祯皇帝追问。
见崇祯皇帝问话,徐允祯正要起身回答,却见当前一人已经站起躬身行礼,这人正是阁臣兼礼部尚书徐光启。
只听徐光启说道:“陛下前番问话之后,宗人府已经备下代藩老亲王奉赠谥号等文书,正欲随礼部定下英国公封赠事项以后,一并呈内阁报陛下御览!”
崇祯皇帝听了这话点点头,说道:“既然已有准备,那就说来听听!”
徐光启随即回道:“先前陛下动问以后,臣曾令礼部郎中冯师孔,往大同探看,据闻代藩老亲王于大同官民上下风评颇佳!
“尤以去岁建虏破边而入,兵围大同之时,代王府举措得当,颇为大同军民称道,其与大同巡、镇之臣一同募集民壮、整饬城防,出钱出粮,赈济难民,犒赏士卒,称得上是动而无妄、乐善好施!
“正因此,臣乃从宗人府所上诸谥之中,特选定一个康字共陛下参详。
“从来字有字义,而谥有谥法!安乐抚民曰康,敬而有礼曰康,温良好学曰康,动而无妄曰康……”
崇祯皇帝听徐光启这么说下去似乎没完没了的样子,立刻挥手打断他的话头,说道:
“很好!康字可以!就定康字吧!”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看着徐光启,继续说道:“今日将英国公的谥号与封赠一并定了吧!礼部若已有意见,今日阁臣皆在此,都说了吧!”
见崇祯皇帝有点不耐烦了,徐光启当即说道:“先英国公袭爵三十又二年,德操纯固、镇静守度,于先帝、于陛下,皆有义安中外、以劳定国之功!
“自陛下日前遣人入英国公府问疾之时起,臣即与礼部各员商议预备万一之用,皆论先英国公之义安中外、以劳定国曰忠,之德操纯固、镇静有度曰定,谥之曰忠定,当恰其分!”
崇祯皇帝听徐光启说完了这番话,想了想,也觉得挑不出什么毛病,于是点了点头,就算是认可了。
不过,对于英国公张惟贤的哀荣,崇祯皇帝却不会吝啬,点头认可了徐光启作为礼部尚书给张惟贤定的谥号之后,他对众人说道:
“先英国公张惟贤德行无失、公忠体国,朝廷赠谥忠定,卿等可有异议?”
徐光启也是内阁里任职时间很长的阁老了,如今前面说了那么多,而皇帝也没有反对的意思,内阁首辅李国镨、阁臣孙承宗、定国公徐允祯自然不会反对。
因此,皇帝话音刚落,众人皆说道:“臣无异议!”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接着说道:“英国公祖上荣国公张玉曾因为奉天靖难之功,于逝后再追赠河间王,张玉之子英国公张辅,亦曾因讨平安南之功,于逝后追赠定兴王。
“朕以为张惟贤之功,虽不比奉天靖难或者讨平安南,然其佐先帝与朕两度义安中外、以劳定国之功却不可不论!
“朕欲追封其为安肃王,其他一如礼部旧例,卿等以为如何?”
在明朝的时候,两个字的王都是郡王。
不管是宗室,还是勋贵,这个规矩是一样的。
不过对于勋贵武臣而言,封到郡王已经是到顶了,而且都是死后追封。
即便是徐达这样的人物,封的中山王,也是死后追封的。
如今张惟贤死后得到这个安肃王的追封,让他可以比肩其祖先张玉的河间王、张辅的定兴王,也算是哀荣备至了。
至于崇祯皇帝最后的问话,众人当然都是无异议。
这样的事情,除非张惟贤生前与之有仇,否则不会有人站出来反对。
毕竟死者为大,而且追封一个已经死去的国公为郡王,在大明朝的历史上,也的确是一件常见的事情。
见众人无异议,崇祯皇帝接着说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各项封赏追赠事宜,宗人府并礼部尽快办理妥当!”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出,然后对众人又说道:
“逝者的事情已了结,但是生者的事情还要办。朕之前对于功臣世爵的承袭,已经定下了规矩。除非朕有特制,恩准世袭罔替之外,一律减等世袭,也就是世降一等。
“不是朕舍不得皇恩浩荡,实在是如今的大明朝没有那么多给不尽的俸禄钱粮!
“如今户部的情况有所好转,可要不是这三年朕的内帑贴补太仓,户部的国帑怕是早已经空空如也了!”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看着在座的两个拥有功臣世爵的人,也就是宁城伯孙承宗和定国公徐允祯,对二人说道:
“定国公、宁城伯,两位对此可有什么看法?”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