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38 第九三八章 无可奈何
- 939 第九三九章 难得太平
- 940 第九四零章 根正苗红
- 941 第九四一章 蒙古卫所
- 942 第九四二章 东吁来朝
- 943 第九四三章 缅北孟养
- 944 第九四四章 安氏木邦
- 945 第九四五章 长老日记
- 946 第九四六章 德钦帕耶
- 947 第九四七章 缅甸国王
- 948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 949 第九四九章 一点浅见
- 950 第九五零章 毛遂自荐
- 951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 952 第九五二章 还有用处
- 953 第九五三章 消除危害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这一次,崇祯皇帝吸取了去年的经验教训,不再于乾清宫中单独召见外邦的使臣了,而是带着内阁大臣们一起,在文华殿中,公开召见这些外邦的使节。
不过,李国镨等内阁大臣们也知道,在如何对待属国、藩部与外邦的问题上,崇祯皇帝自有一套完全不同于大明朝以往那些惯例的做法。
所以,当皇帝在文华殿召见外邦使节的时候,这些人也都轻易不去开口说话,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至少当着外邦使臣的面儿,他们只带着耳朵和眼睛,只是静听和观察。
在大明朝的朝堂上起起伏伏地混了这么多年,如果连在外人面前要给足皇帝面子的道理都不懂得,那他们岂不是白混了?
李国镨、孙承宗与徐光启这样的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更何况,崇祯皇帝这一次并没有节外生枝,基本上维持了之前与内阁大臣们商定的条款。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中的接见,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
除了当面首先了东吁王朝的贺表、国书等文书,并承诺了册封东吁王为缅王,传旨军队止步于阿瓦城之外,并没有多说别的什么。
至于进一步商定具体的条款与细节,那都是理藩院和礼部的事情了。
如今的理藩院在成立了两三年之后,尤其是经历过崇祯三年正旦大朝会期间崇祯皇帝亲自处理藩属事务的言传身教之后,已经十分明白崇祯皇帝的决心和意图了。
加上如今理藩院里的主事之人,比如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左副院使姜曰广,以及右副院使出身察哈尔蒙古的多尔济达尔罕,都不是读书读坏了脑子的书呆子出身。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还算是比较放心。
当理藩院的官员带着觐见完毕的东吁侯德钦帕耶离开文华殿之后,崇祯皇帝又与葡萄牙人的使节即老传教士皮门塔,以及沙廉总督府的使者柯恩定下了一些新的条款。
一个是,葡萄牙人的商人或者悬挂葡萄牙旗帜的商船,除了濠镜澳以外,可以到广州港、登州港、西归浦三处海港停泊驻留,并与大明皇家南洋公司、宝和公司、东瀛公司开展各种贸易。
第二个,除了前番答应葡萄牙人可以保持他们在缅甸的商业利益与军事存在之外,崇祯皇帝也答应,由葡萄牙驻沙廉总督府所签发的贸易许可状,在阿瓦城内受到大明云贵总督府的认可与保护。
第三,葡萄牙驻沙廉总督府可在阿瓦城内派设常驻的使节,并就双方贸易与税问题,与云贵总督府所派之的官员举行定期会晤。
对于葡萄牙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崇祯皇帝全都同意了。
正常的贸易,对大明朝这边也是有利的。
即便这其中包含着葡萄牙人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居心。
崇祯皇帝也相信,只要加以时日,再给自己几年稳步发展的时间,那么不管葡萄牙人有何居心,他们在缅甸的所有企图都注定要失败。
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朝对于葡萄牙殖民缅甸的事情没有施加任何的干涉,他们也没有成功。
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几年之内就会再次卷土重来。
届时缅甸的这个东吁王朝将会转身与新来的西方殖民者合作,将葡萄牙人在缅甸的商业和军事势力连根拔起。
到了那时候,葡萄牙人或许只能求助于自己,否则的话,他们就将遭受到与历史上同样的命运。
当然了,崇祯皇帝借着召见这两个葡萄牙人的机会,也向方济各会的长老传教士皮门塔发出了邀请,请他留在京师,加入徐光启在礼部设立的历书局。
而皮门塔这个方济各会在东方的长老,自是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作为方济各会在东方的长老,也就是负责人,皮门塔来到东方传教很多年了,但却一直没有机会进入大明的境内,更别说进入到了大明朝的京师,甚至是见到大明朝的皇帝了。
天主教旗下的各个传教团体,与其他的基督教派有个不同之处。
那就是他们在传教的问题上,极其重视走上层路线。
耶稣会是这样,方济各会也是这样,只有其他的什么多明我会之类的组织都是如此。
如今崇祯皇帝亲自邀请皮门塔留居京师,并且进入大明朝的历书局担任官方职务,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皮门塔当场鞠躬行礼,以示奉旨谢恩。
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固然让与皮门塔一路同来的柯恩又惊又喜,但却让徐光启之外的另外两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欲言又止。
等到皮门塔与柯恩献上了他们带来的一些精致的小礼物,比如手掌大小的怀鈡等物之后,崇祯皇帝遂打发他们离开,并让理藩院的官员们好好安置照应。
直到这个时候,军机大臣宁城伯孙承宗方才说道:“陛下于谈笑之间即收回万历以来逐步丧失之西南边地,令老臣心中钦佩不已!
“只是允许此葡萄牙人驻节阿瓦城内,未免对之优容太过!需知葡萄牙人比之缅人更是狼子野心!当年骗租濠镜澳之故事,须不可不防!
“否则,若其纵容其国商人横行缅北乃至滇南等地,久而久之或成隐患!
“且葡人在阿瓦城中之往来贸易,也不能不委任专人监管!陛下往日封在缅北等地之土司,若与葡人交结贸易,购买葡人之枪炮弹药,久而久之,又有养虎遗患之害!此中情节,不可不虑也!”
孙承宗满脸忧色地说完了这些话,内阁首辅李国镨也跟着说道:“臣见理藩院之奏报中称,此传教士所谓皮门塔者,乃泰西夷教之方济各会一长老,其人徘徊于西南国门之外多年,不得其门而入,今陛下初见之下,即令其留居京师传教,且邀其加入礼部历局,臣实百思不得其解。此辈夷人传播夷教,居心叵测,非为我好!还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听了这两个人的话语后,点了点头,从御座之上站起身,缓步走了下来,几个坐着的阁臣见状,也连忙站起侍立。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中一边缓缓地踱着步,一边思考着说道:“两位阁老所言,诚然不错!葡萄牙人于中出力,必有所图!此事无须三思朕即知之!”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看了看站着三个内阁大臣,略作停顿之后接着说道:
“缅甸之地,祖宗之时得而复失,朕尝思其中根源,该地荒僻固然是其因也,然则汉民绝少,却是其中关键!
“今欲彻底将其土地,纳入大明西南版图之中,非走军占民随之路不可,非移万千汉民以实之不可!”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几个阁老重臣,缓慢但却坚定地说道:
“缅北之阿瓦古城,原是我大明朝缅中宣慰使司之治所。今日既然在朕手上失而复得,朕意即在云贵总督府之下,就在阿瓦城中,再设一缅中镇守府!
“行此军占民随之策,先驻军,再移民,如此一来,向南可提防缅人毁约,防范葡人渗透,向北也可就近约束已入缅北之各支土司,防其居心叵测者勾结外人为祸滇南!卿等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虽然问了几个阁臣的意见,但却根本没有想要听取他们意见的意思,说完了这件事情,直接转入了下一个问题,接着说道:
“至于这个方济各会的长老皮门塔,朕留之并无它意,非为优容夷教也!
“礼部历局编撰全新历书,如今两年有余却未见定稿!朕知此事急切不得,从不催促,然其中根由,朕却略知一二。
“原归历局提调之耶稣会士,多数为龙华民所携,前往陕西三边之地传教,如今屡经丧乱,十不存一,据闻初去之人,仅剩汤若望一人幸存!
“而礼部历局之事务进展缓慢,不能说与此无关,此系朕当日定策有所疏漏也!
“今逢皮门塔前来,恰是时机,又兼其人不同于耶稣会士,乃方济各会士也!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邀其加入历局,编撰历书,正合兼听则明之理!”
不过,李国镨等内阁大臣们也知道,在如何对待属国、藩部与外邦的问题上,崇祯皇帝自有一套完全不同于大明朝以往那些惯例的做法。
所以,当皇帝在文华殿召见外邦使节的时候,这些人也都轻易不去开口说话,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至少当着外邦使臣的面儿,他们只带着耳朵和眼睛,只是静听和观察。
在大明朝的朝堂上起起伏伏地混了这么多年,如果连在外人面前要给足皇帝面子的道理都不懂得,那他们岂不是白混了?
李国镨、孙承宗与徐光启这样的人,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更何况,崇祯皇帝这一次并没有节外生枝,基本上维持了之前与内阁大臣们商定的条款。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中的接见,并没有花费太长的时间。
除了当面首先了东吁王朝的贺表、国书等文书,并承诺了册封东吁王为缅王,传旨军队止步于阿瓦城之外,并没有多说别的什么。
至于进一步商定具体的条款与细节,那都是理藩院和礼部的事情了。
如今的理藩院在成立了两三年之后,尤其是经历过崇祯三年正旦大朝会期间崇祯皇帝亲自处理藩属事务的言传身教之后,已经十分明白崇祯皇帝的决心和意图了。
加上如今理藩院里的主事之人,比如院使恭顺侯吴惟英、左副院使姜曰广,以及右副院使出身察哈尔蒙古的多尔济达尔罕,都不是读书读坏了脑子的书呆子出身。
总的来说,崇祯皇帝还算是比较放心。
当理藩院的官员带着觐见完毕的东吁侯德钦帕耶离开文华殿之后,崇祯皇帝又与葡萄牙人的使节即老传教士皮门塔,以及沙廉总督府的使者柯恩定下了一些新的条款。
一个是,葡萄牙人的商人或者悬挂葡萄牙旗帜的商船,除了濠镜澳以外,可以到广州港、登州港、西归浦三处海港停泊驻留,并与大明皇家南洋公司、宝和公司、东瀛公司开展各种贸易。
第二个,除了前番答应葡萄牙人可以保持他们在缅甸的商业利益与军事存在之外,崇祯皇帝也答应,由葡萄牙驻沙廉总督府所签发的贸易许可状,在阿瓦城内受到大明云贵总督府的认可与保护。
第三,葡萄牙驻沙廉总督府可在阿瓦城内派设常驻的使节,并就双方贸易与税问题,与云贵总督府所派之的官员举行定期会晤。
对于葡萄牙人提出的这些要求,崇祯皇帝全都同意了。
正常的贸易,对大明朝这边也是有利的。
即便这其中包含着葡萄牙人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或者居心。
崇祯皇帝也相信,只要加以时日,再给自己几年稳步发展的时间,那么不管葡萄牙人有何居心,他们在缅甸的所有企图都注定要失败。
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朝对于葡萄牙殖民缅甸的事情没有施加任何的干涉,他们也没有成功。
因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几年之内就会再次卷土重来。
届时缅甸的这个东吁王朝将会转身与新来的西方殖民者合作,将葡萄牙人在缅甸的商业和军事势力连根拔起。
到了那时候,葡萄牙人或许只能求助于自己,否则的话,他们就将遭受到与历史上同样的命运。
当然了,崇祯皇帝借着召见这两个葡萄牙人的机会,也向方济各会的长老传教士皮门塔发出了邀请,请他留在京师,加入徐光启在礼部设立的历书局。
而皮门塔这个方济各会在东方的长老,自是立刻就答应了下来。
作为方济各会在东方的长老,也就是负责人,皮门塔来到东方传教很多年了,但却一直没有机会进入大明的境内,更别说进入到了大明朝的京师,甚至是见到大明朝的皇帝了。
天主教旗下的各个传教团体,与其他的基督教派有个不同之处。
那就是他们在传教的问题上,极其重视走上层路线。
耶稣会是这样,方济各会也是这样,只有其他的什么多明我会之类的组织都是如此。
如今崇祯皇帝亲自邀请皮门塔留居京师,并且进入大明朝的历书局担任官方职务,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皮门塔当场鞠躬行礼,以示奉旨谢恩。
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固然让与皮门塔一路同来的柯恩又惊又喜,但却让徐光启之外的另外两位内阁大臣面面相觑,欲言又止。
等到皮门塔与柯恩献上了他们带来的一些精致的小礼物,比如手掌大小的怀鈡等物之后,崇祯皇帝遂打发他们离开,并让理藩院的官员们好好安置照应。
直到这个时候,军机大臣宁城伯孙承宗方才说道:“陛下于谈笑之间即收回万历以来逐步丧失之西南边地,令老臣心中钦佩不已!
“只是允许此葡萄牙人驻节阿瓦城内,未免对之优容太过!需知葡萄牙人比之缅人更是狼子野心!当年骗租濠镜澳之故事,须不可不防!
“否则,若其纵容其国商人横行缅北乃至滇南等地,久而久之或成隐患!
“且葡人在阿瓦城中之往来贸易,也不能不委任专人监管!陛下往日封在缅北等地之土司,若与葡人交结贸易,购买葡人之枪炮弹药,久而久之,又有养虎遗患之害!此中情节,不可不虑也!”
孙承宗满脸忧色地说完了这些话,内阁首辅李国镨也跟着说道:“臣见理藩院之奏报中称,此传教士所谓皮门塔者,乃泰西夷教之方济各会一长老,其人徘徊于西南国门之外多年,不得其门而入,今陛下初见之下,即令其留居京师传教,且邀其加入礼部历局,臣实百思不得其解。此辈夷人传播夷教,居心叵测,非为我好!还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听了这两个人的话语后,点了点头,从御座之上站起身,缓步走了下来,几个坐着的阁臣见状,也连忙站起侍立。
崇祯皇帝在文华殿中一边缓缓地踱着步,一边思考着说道:“两位阁老所言,诚然不错!葡萄牙人于中出力,必有所图!此事无须三思朕即知之!”
说完这话,崇祯皇帝看了看站着三个内阁大臣,略作停顿之后接着说道:
“缅甸之地,祖宗之时得而复失,朕尝思其中根源,该地荒僻固然是其因也,然则汉民绝少,却是其中关键!
“今欲彻底将其土地,纳入大明西南版图之中,非走军占民随之路不可,非移万千汉民以实之不可!”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停下脚步,回头看着几个阁老重臣,缓慢但却坚定地说道:
“缅北之阿瓦古城,原是我大明朝缅中宣慰使司之治所。今日既然在朕手上失而复得,朕意即在云贵总督府之下,就在阿瓦城中,再设一缅中镇守府!
“行此军占民随之策,先驻军,再移民,如此一来,向南可提防缅人毁约,防范葡人渗透,向北也可就近约束已入缅北之各支土司,防其居心叵测者勾结外人为祸滇南!卿等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虽然问了几个阁臣的意见,但却根本没有想要听取他们意见的意思,说完了这件事情,直接转入了下一个问题,接着说道:
“至于这个方济各会的长老皮门塔,朕留之并无它意,非为优容夷教也!
“礼部历局编撰全新历书,如今两年有余却未见定稿!朕知此事急切不得,从不催促,然其中根由,朕却略知一二。
“原归历局提调之耶稣会士,多数为龙华民所携,前往陕西三边之地传教,如今屡经丧乱,十不存一,据闻初去之人,仅剩汤若望一人幸存!
“而礼部历局之事务进展缓慢,不能说与此无关,此系朕当日定策有所疏漏也!
“今逢皮门塔前来,恰是时机,又兼其人不同于耶稣会士,乃方济各会士也!正所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邀其加入历局,编撰历书,正合兼听则明之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