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41 第九四一章 蒙古卫所
- 942 第九四二章 东吁来朝
- 943 第九四三章 缅北孟养
- 944 第九四四章 安氏木邦
- 945 第九四五章 长老日记
- 946 第九四六章 德钦帕耶
- 947 第九四七章 缅甸国王
- 948 第九四八章 军占民随
- 949 第九四九章 一点浅见
- 950 第九五零章 毛遂自荐
- 951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 952 第九五二章 还有用处
- 953 第九五三章 消除危害
- 954 第九五四章 彻底淘汰
- 955 第九五五章 平淡无奇
- 956 第九五六章 乐见其成
- 957 第九五七章 希望所在
- 958 第九五八章 神祇庇佑
- 959 第九五九章 万岁山上
- 960 第九六零章 道心惟微
- 961 第九六一章 褒扬忠烈
- 962 第九六二章 从祀真武
- 963 第九六三章 考验考验
- 964 第九六四章 安北之策
- 965 第九六五章 鼓励联姻
- 966 第九六六章 饥寒交迫
- 967 第九六七章 新鲜肉食
- 968 第九六八章 猛士如虎
- 969 第九六九章 无从得知
- 970 第九七零章 实无他法
- 971 第九七一章 降了再说
- 972 第九七二章 入京任职
- 973 第九七三章 简洁明了
- 974 第九七四章 船大炮多
- 975 第九七五章 陛下三思
- 976 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 977 第九七七章 两大敌人
- 978 第九七八章 天津之行
- 979 第九七九章 大沽船厂
- 980 第九八零章 定海镇海
- 981 第九八一章 终将改变
- 982 第九八二章 北上双城
- 983 第九八三章 可曾知道
- 984 第九八四章 问罪不得
- 985 第九八五章 另有目的
- 986 第九八六章 立国之本
- 987 第九八七章 机会难得
- 988 第九八八章 决心下定
- 989 第九八九章 时不我待
- 990 第九九零章 两边下注
- 991 第九九一章 骗不下去
- 992 第九九二章 美好未来
- 993 第九九三章 亲眼看看
- 994 第九九四章 百味杂陈
- 995 第九九五章 只差一战
- 996 第九九六章 崇祯四式
- 997 第九九七章 宣告成功
- 998 第九九八章 重磅成果
- 999 第九九九章 与民同乐
- 1000 第一零零零章 不败之地
- 1001 第一零零一章 一盆冷水
- 1002 第一零零二章 西北之策
- 1003 第一零零三章 风水宝地
- 1004 第一零零四章 臣尽力了
- 1005 第一零零五章 河湟之野
- 1006 第一零零六章 志得意满
- 1007 第一零零七章 山无二虎
- 1008 第一零零八章 绝无可能
- 1009 第一零零九章 浮萍而已
- 1010 第一零一零章 求之不得
- 1011 第一零一一章 当然还有
- 1012 第一零一二章 为时过早
- 1013 第一零一三章 恰到好处
- 1014 第一零一四章 此何人也
- 1015 第一零一五章 不谋而合
- 1016 第一零一六章 致敬英烈
- 1017 第一零一七章 汝才进京
- 1018 第一零一八章 断了念想
- 1019 第一零一九章 杀不杀他
- 1020 第一零二零章 认怂就好
- 1021 第一零二一章 御前问对
- 1022 第一零二二章 暗自高兴
- 1023 第一零二三章 山外有山
- 1024 第一零二四章 切记切记
- 1025 第一零二五章 以文化人
- 1026 第一零二六章 最大赢家
- 1027 第一零二七章 塞北信使
- 1028 第一零二八章 伊尔都齐
- 1029 第一零二九章 风险疑虑
- 1030 第一零三零章 互市贸易
- 1031 第一零三一章 出个难题
- 1032 第一零三二章 心照不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第九五一章 就是你了
明朝汉人习俗,男子十五岁即束发成人。
如此算来,马乾到今年已经三十岁了。
这个马乾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壮烈的人物。
天启年间,奢安之乱爆发,战火波及云南,朝廷除了调集西南各省官军镇压围剿之外,也鼓励云贵川之地的士绅们募集乡勇,结寨自保。
马乾以昆明生员之身份响应朝廷号召,尽散家财万贯,募集乡勇,从军助战。
崇祯二年秋,西南乱局平定,朱燮元以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并移驻昆明,马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朱燮元以文人喜武事而摄武事,平生最喜欢最欣赏的,也正是与他同样的人。
因此,当他到了昆明,得知了马乾以生员身份募集乡勇保卫乡里的事迹之后,就对其人大为欣赏。
没过多久,朱燮元即以云贵总督的身份,推荐马乾进了北京的国子监为上舍监生。
崇祯三年初,朱燮元在写给崇祯皇帝的一封密折里,还特别提到了滇中人才马乾其人。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马乾屡试不第,直到崇祯六年的秋闱之中,才在昆明城里考中了举人。
也是直到有了举人身份之后,马乾才被破格提拔,直接任命为了四川某地的一个知州。
十数年后,这个马乾以举人的功名一路升迁,并担任了大明朝的最后一任四川巡抚。
在四川巡抚的任上,马乾拒绝了满清的招降,领导了四川军民的抗清斗争,直到兵败被杀。
这一世,他的命运倒是没有那么坎坷曲折。
在得到了朱燮元的赏识之后,他以一介生员的身份,进入到了北京国子监读书,并且很快就进入到了崇祯皇帝的视野,又以国子监上舍生的身份,直接进入了军机处担任军机舍人。
因此说到底,他在此前所取得取得的功名,不过是个秀才而已。
正是靖南侯朱燮元,为他铺就了一条科举应试之外的仕途之路。
这其中的情况,此时此刻文华殿中的内阁大臣们、侍从内臣与武官们并不清楚,但是崇祯皇帝却是清楚的。
对于缅中镇守府的设置,崇祯皇帝到时早就有这个打算,不过对于缅中镇守使的人选,他的心中却并没有恰当的人选。
内阁首辅李国镨说得的确没错,类似缅中镇守使这样的人选,必须得是文武全才,既能够上马管军,又能够下马治民。
而且还要对朝廷忠诚,还要有大局观,有智谋有手段,否则的话,在土司遍地的复杂形势下怕是难以立足下来。
毕竟,当年大明朝不得不从安南主动撤军的教训,这一世必须得吸取。
那么这样的人物,在明末的时代有没有?当然有。
朱燮元、毛文龙、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只不过这些人如今都是一方督抚大帅封疆大吏,不可能再往缅甸安排。
那么年轻一辈里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当然也有。
李信就是这样的人物。
不过,此时的李信已经在旅顺镇守使的位置上了,而且还兼着登莱镇监军御史的职务,自是不能轻动。
除此之外,当年被崇祯皇帝派到延绥镇充任监军御史并在甘泉峪屯垦的马懋才,也已经证明是一个文武全才式的人物。
但是马懋才以陕西参政的职务在延安府一带坐镇,其麾下的甘泉峪垦区,对于西北局势来说,正是一处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轻易动不得。
至于其他的人物,比如在河南渐渐冒出头来的杨嗣昌、被崇祯皇帝从大同提拔到身边的陈士奇,他们在战略上的才华的确是可堪称道,但是可惜的是他们书生气太重,略微有点夸夸其谈。
剩下的一些被崇祯皇帝看好的人,多数都是年轻一辈的武将,比如虎大威、猛如虎、黄得功、尤养昆等人。
这些人,在对皇帝的忠诚度上应该没有问题,率军打仗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若说控制进入缅甸的云贵土司们,应对缅甸将来错综复杂的局势,他们恐怕就要差得远了。
所以想来想去,崇祯皇帝也没有定下这个人选,今天借着召见东吁王朝使节的机会,询问内阁大臣们的意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马乾突然冒出来毛遂自荐,却让崇祯皇帝顿时眼前一亮。
虽然不知道这个马乾在这一世没有经过前世的挫折磨难,到底还有没有上一世那样的能力与手腕,但是冲着他刚才说出来的一番话,崇祯皇帝还是下定了决心,就是他了。
崇祯皇帝看了看文华殿中的几个内阁大臣,见他们无人说话,遂站了起来,从御座前面的台阶上走了下来,朝着马乾走了过去。
李国镨、孙承宗、徐光启三位阁老,见崇祯皇帝离开御座,也都各自站了起来。
只见崇祯皇帝走到马乾的面前,低头看着跪俯地上的马乾,说道:“你能有如此志向,说明朕并没有看错你!朕心甚慰!朕心甚慰!爱卿平身!”
崇祯皇帝一边说着这话,一边弯腰伸出一只手来,将跪着的马乾从地上搀扶起来,同时对他说道:
“就是你了!缅中镇守使的位置,朕交给你了!”
刚刚站立起来、还没站稳的马乾,听了崇祯皇帝的这个话,当下立刻就又跪了下去,一边激动地谢恩,一边大声说道:
“陛下之恩天高海阔!陛下以缅中之地托付微臣,微臣誓为陛下守之拓之,必不使当年安南之憾事重现于缅中!”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缅中镇守使的人选自然没有悬念,以李国镨为首的内阁大臣,也都听见了崇祯皇帝的口谕。
而方才马乾所说的那些话,尤其其中所包含的一腔热血与赤忱,也打动了这几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即便是心中仍然有些疑虑,但终究都没有站出来提出异议。
崇祯皇帝看着几个内阁大臣都是看着马乾不语,知道他们也基本认可了这个安排,于是说道:
“军机处尽快以上谕发往南京兵部、行五军都督府并云贵总督府,朝廷收回阿瓦城,并在阿瓦城设立缅中镇守府,以军机处舍人马乾为缅中镇守使,许从湖广、四川、云南三地招募汉民前往驻屯,镇守府军民事务悉归云贵总督府节制指挥,所需军械物资皆由南京兵部调拨,经由云贵总督府转运!”
说到了这里,崇祯皇帝看了看马乾,接着说道:“至于缅中镇守府所需之文武官佐,皆由马乾奉此上谕抽调!
“文官可从南北两京之国子监遴选,武官可从京师讲武堂征用,其他诸如南都京营,云贵总督之麾下,皆在备选之列!
“凡被选中前往者,皆可官升一级,被选中而抗拒迁往者以抗旨论处!”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就带着身边的内臣与侍从们离开了文华殿。
三个内阁大臣没有异议,一起躬身领旨,而马乾则再一次领旨谢恩。
三十岁的马乾,在崇祯皇帝的身边担任军机舍人不满一年,不过对于崇祯皇帝的许多想法,却是十分清楚。
崇祯皇帝把这些人物弄到自己的身边来,当然有就近考察的因素在内,但是他的更主要的目的,则是把这些弄到自己的身边,随时随地亲自指点培养,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灌输给他们。
让他们这些人在拥有原本历史上的那份忠诚与能力的同时,增加一种原本历史上所不具备的见识与眼光。
比如说缅甸的问题,崇祯皇帝让云贵土司们进军缅北之地,目的不光是借着封赏他们战功的机会祸水南引,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在大明朝的西南版图上打通一个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
让大明朝的西南地区,从此不再是一个僻居西南的纯粹内陆之地。
这个想法或者说这个战略,经过崇祯皇帝一再的讲解,并且三番五次地领着身边的中书舍人和侍从武官们,在武英殿的皇明沙盘旁边研究推敲,自是皇帝身边的这些人所领会。
马乾当然也不例外。
这也是崇祯皇帝短时间内就决定让他去阿瓦发展的原因之一。
至于其他的原因,当然也有。
比如说,马乾本人正好出身于云南昆明,本身又是被朱燮元所推荐才得到京进入国子监,从此平步青云,此番再回西南、去当缅中镇守使之后,重归云贵总督朱燮元节制指挥,也算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
于公于私,皆得其便。
如此算来,马乾到今年已经三十岁了。
这个马乾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壮烈的人物。
天启年间,奢安之乱爆发,战火波及云南,朝廷除了调集西南各省官军镇压围剿之外,也鼓励云贵川之地的士绅们募集乡勇,结寨自保。
马乾以昆明生员之身份响应朝廷号召,尽散家财万贯,募集乡勇,从军助战。
崇祯二年秋,西南乱局平定,朱燮元以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并移驻昆明,马乾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朱燮元以文人喜武事而摄武事,平生最喜欢最欣赏的,也正是与他同样的人。
因此,当他到了昆明,得知了马乾以生员身份募集乡勇保卫乡里的事迹之后,就对其人大为欣赏。
没过多久,朱燮元即以云贵总督的身份,推荐马乾进了北京的国子监为上舍监生。
崇祯三年初,朱燮元在写给崇祯皇帝的一封密折里,还特别提到了滇中人才马乾其人。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马乾屡试不第,直到崇祯六年的秋闱之中,才在昆明城里考中了举人。
也是直到有了举人身份之后,马乾才被破格提拔,直接任命为了四川某地的一个知州。
十数年后,这个马乾以举人的功名一路升迁,并担任了大明朝的最后一任四川巡抚。
在四川巡抚的任上,马乾拒绝了满清的招降,领导了四川军民的抗清斗争,直到兵败被杀。
这一世,他的命运倒是没有那么坎坷曲折。
在得到了朱燮元的赏识之后,他以一介生员的身份,进入到了北京国子监读书,并且很快就进入到了崇祯皇帝的视野,又以国子监上舍生的身份,直接进入了军机处担任军机舍人。
因此说到底,他在此前所取得取得的功名,不过是个秀才而已。
正是靖南侯朱燮元,为他铺就了一条科举应试之外的仕途之路。
这其中的情况,此时此刻文华殿中的内阁大臣们、侍从内臣与武官们并不清楚,但是崇祯皇帝却是清楚的。
对于缅中镇守府的设置,崇祯皇帝到时早就有这个打算,不过对于缅中镇守使的人选,他的心中却并没有恰当的人选。
内阁首辅李国镨说得的确没错,类似缅中镇守使这样的人选,必须得是文武全才,既能够上马管军,又能够下马治民。
而且还要对朝廷忠诚,还要有大局观,有智谋有手段,否则的话,在土司遍地的复杂形势下怕是难以立足下来。
毕竟,当年大明朝不得不从安南主动撤军的教训,这一世必须得吸取。
那么这样的人物,在明末的时代有没有?当然有。
朱燮元、毛文龙、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就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只不过这些人如今都是一方督抚大帅封疆大吏,不可能再往缅甸安排。
那么年轻一辈里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当然也有。
李信就是这样的人物。
不过,此时的李信已经在旅顺镇守使的位置上了,而且还兼着登莱镇监军御史的职务,自是不能轻动。
除此之外,当年被崇祯皇帝派到延绥镇充任监军御史并在甘泉峪屯垦的马懋才,也已经证明是一个文武全才式的人物。
但是马懋才以陕西参政的职务在延安府一带坐镇,其麾下的甘泉峪垦区,对于西北局势来说,正是一处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轻易动不得。
至于其他的人物,比如在河南渐渐冒出头来的杨嗣昌、被崇祯皇帝从大同提拔到身边的陈士奇,他们在战略上的才华的确是可堪称道,但是可惜的是他们书生气太重,略微有点夸夸其谈。
剩下的一些被崇祯皇帝看好的人,多数都是年轻一辈的武将,比如虎大威、猛如虎、黄得功、尤养昆等人。
这些人,在对皇帝的忠诚度上应该没有问题,率军打仗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若说控制进入缅甸的云贵土司们,应对缅甸将来错综复杂的局势,他们恐怕就要差得远了。
所以想来想去,崇祯皇帝也没有定下这个人选,今天借着召见东吁王朝使节的机会,询问内阁大臣们的意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不过马乾突然冒出来毛遂自荐,却让崇祯皇帝顿时眼前一亮。
虽然不知道这个马乾在这一世没有经过前世的挫折磨难,到底还有没有上一世那样的能力与手腕,但是冲着他刚才说出来的一番话,崇祯皇帝还是下定了决心,就是他了。
崇祯皇帝看了看文华殿中的几个内阁大臣,见他们无人说话,遂站了起来,从御座前面的台阶上走了下来,朝着马乾走了过去。
李国镨、孙承宗、徐光启三位阁老,见崇祯皇帝离开御座,也都各自站了起来。
只见崇祯皇帝走到马乾的面前,低头看着跪俯地上的马乾,说道:“你能有如此志向,说明朕并没有看错你!朕心甚慰!朕心甚慰!爱卿平身!”
崇祯皇帝一边说着这话,一边弯腰伸出一只手来,将跪着的马乾从地上搀扶起来,同时对他说道:
“就是你了!缅中镇守使的位置,朕交给你了!”
刚刚站立起来、还没站稳的马乾,听了崇祯皇帝的这个话,当下立刻就又跪了下去,一边激动地谢恩,一边大声说道:
“陛下之恩天高海阔!陛下以缅中之地托付微臣,微臣誓为陛下守之拓之,必不使当年安南之憾事重现于缅中!”
事情发展到了这里,缅中镇守使的人选自然没有悬念,以李国镨为首的内阁大臣,也都听见了崇祯皇帝的口谕。
而方才马乾所说的那些话,尤其其中所包含的一腔热血与赤忱,也打动了这几个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臣,即便是心中仍然有些疑虑,但终究都没有站出来提出异议。
崇祯皇帝看着几个内阁大臣都是看着马乾不语,知道他们也基本认可了这个安排,于是说道:
“军机处尽快以上谕发往南京兵部、行五军都督府并云贵总督府,朝廷收回阿瓦城,并在阿瓦城设立缅中镇守府,以军机处舍人马乾为缅中镇守使,许从湖广、四川、云南三地招募汉民前往驻屯,镇守府军民事务悉归云贵总督府节制指挥,所需军械物资皆由南京兵部调拨,经由云贵总督府转运!”
说到了这里,崇祯皇帝看了看马乾,接着说道:“至于缅中镇守府所需之文武官佐,皆由马乾奉此上谕抽调!
“文官可从南北两京之国子监遴选,武官可从京师讲武堂征用,其他诸如南都京营,云贵总督之麾下,皆在备选之列!
“凡被选中前往者,皆可官升一级,被选中而抗拒迁往者以抗旨论处!”
崇祯皇帝说完这话,就带着身边的内臣与侍从们离开了文华殿。
三个内阁大臣没有异议,一起躬身领旨,而马乾则再一次领旨谢恩。
三十岁的马乾,在崇祯皇帝的身边担任军机舍人不满一年,不过对于崇祯皇帝的许多想法,却是十分清楚。
崇祯皇帝把这些人物弄到自己的身边来,当然有就近考察的因素在内,但是他的更主要的目的,则是把这些弄到自己的身边,随时随地亲自指点培养,将自己的一些想法灌输给他们。
让他们这些人在拥有原本历史上的那份忠诚与能力的同时,增加一种原本历史上所不具备的见识与眼光。
比如说缅甸的问题,崇祯皇帝让云贵土司们进军缅北之地,目的不光是借着封赏他们战功的机会祸水南引,更重要的是,他想要在大明朝的西南版图上打通一个通向印度洋的出海口。
让大明朝的西南地区,从此不再是一个僻居西南的纯粹内陆之地。
这个想法或者说这个战略,经过崇祯皇帝一再的讲解,并且三番五次地领着身边的中书舍人和侍从武官们,在武英殿的皇明沙盘旁边研究推敲,自是皇帝身边的这些人所领会。
马乾当然也不例外。
这也是崇祯皇帝短时间内就决定让他去阿瓦发展的原因之一。
至于其他的原因,当然也有。
比如说,马乾本人正好出身于云南昆明,本身又是被朱燮元所推荐才得到京进入国子监,从此平步青云,此番再回西南、去当缅中镇守使之后,重归云贵总督朱燮元节制指挥,也算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了。
于公于私,皆得其便。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