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3 第三百五十四节 忠王九千岁
- 264 第三百五十五节 回广東
- 265 第三百五十六节 雷霆手段
- 266 第三百五十七节 人头滚滚
- 267 第三百五十八节 大任务
- 268 第三百五十九节 危机
- 269 第三百六十节 浮出水面
- 270 第三百六十一节 军事竞赛
- 271 顺便说下后续章节
- 272 第三百六十二节 广西还是福健?
- 273 第三百六十三节 常捷军的末日
- 274 第三百六十四节 楚军撤退
- 275 第三百六十五节 长江战役
- 276 第三百六十六节 徐荣村的大买卖
- 277 第三百六十七节 大明的阿拉斯加
- 278 第三百六十八节 林肯遇刺
- 279 第三百六十九节 全球解读
- 280 第三百七十节 基于道义的谈话
- 281 第三百七十一节 劳务输出及移民公司
- 282 第三百七十二节 美国要调停
- 283 第三百七十三节 湘军撤围
- 284 第三百七十四节 归国
- 285 第三百七十五节 控制大局
- 286 第三百七十六节 整肃军纪
- 287 第三百七十七节 定国旗
- 288 第三百七十八节 以登基为契机
- 289 第三百七十九节 变法
- 290 第三百八十节 蓄发易服
- 291 第三百八十一节 北伐
- 292 第三百八十二节 既得利益者
- 293 第三百八十三节 工业革命种子(1)
- 294 第三百八十四节 工业革命种子(2)
- 295 第三百八十五节 进京城
- 296 第三百八十六节 搬迁工作
- 297 第三百八十七节 婚姻介绍所
- 298 第三百八十八节 明清和谈
- 299 第三百八十九节 登基
- 300 第三百九十节 新的时代
- 301 第三百九十一节 中国种族的悲哀
- 302 第三百九十二节 藏污纳垢之所
- 303 第三百九十三节 最后的罪恶之城
- 304 第三百九十四节 压力重重的宰相
- 305 第三百九十五节 收回香港之谋
- 306 第三百九十六节 舆论战起效
- 307 第三百九十七节 场外游说(1)
- 308 第三百九十八节 场外游说(2)
- 309 第三百九十九节 贸易谈判(1)
- 310 第四百节 贸易谈判(2)
- 311 第四百零一节 遗留问题
- 312 第四百零二节 皇帝的鸭子
- 313 第四白零三节 皇帝家的鸭子
- 314 第四百零四节 迎娶
- 315 第四百零五节 进错洞房(1)
- 316 第四百零六节 进错洞房(2)
- 317 第四百零七节 真的洞房
- 318 第四百零八节 宰相找事
- 319 第四百零九节 变化
- 320 第四百一十节 继续扩大茶叶优势
- 321 第四百一十一节 大明的铁甲舰
- 322 第四百一十二节 曾国藩南下事件
- 323 第四百一十三节 出访
- 324 第四百一十四节 航程
- 325 第四百一十五节 巴黎世博会
- 326 第四百一十六节 克虏伯大炮
- 327 第四百一十七节 引入种子
- 328 第四百一十八节 给日本人贷款
- 329 第四百一十九节 打造工业乡绅
- 330 第四百二十节 收获来了
- 331 第四百二十一节 大鱼上钩
- 332 第四百二十二节 访英
- 333 第四百二十三节 北欧之行
- 334 第四百二十四节 股份制的遐想
- 335 第四百二十五节 传统和现代
- 336 第四百二十六节 建设特色商业社会
- 337 第四百二十七节 捣毁机器运动
- 338 第四百二十八节 锦纶堂
- 339 第四百二十九节 一起承担
- 340 第四百三十节 认罪
- 341 第四百三十一节 牌坊
- 342 第四百三十二节 敕建丝厂
- 343 第四百三十三节 官办企业改革
- 344 第四百三十四节 兵工厂大掌柜
- 345 第四百三十五节 兵工厂的大生意
- 346 第四百三十六节 身股制改革
- 347 第四百三十七节 等香饵的金鳌
- 348 第四百三十八节 曾国藩立道
- 349 第四百三十九节 金融战
- 350 第四百四十节 修铁路要快
- 351 第四百四十一节 辕门终于徙木
- 352 第四百四十二节 另一条铁路的命运
- 353 第四百四十三节 巨头之间的战争
- 354 第四百四十四节 大明的威势
- 355 第四百四十五节 日本的事情咱也管
- 356 第四百四十六节 送上门的扩张
- 357 第四百四十七节 战争冲击
- 358 第四百四十八节 趁乱发财
- 359 第四百四十九节 各方联动
- 360 第四百五十节 李鸿章的准备
- 361 第四百五十一节 克虏伯大炮与铁甲舰
- 362 第四百五十二节 李秀成三打上海
- 363 第四百五十三节 问问缴获卖不卖
- 364 第五百四十四节 小看了英国人
- 365 第五百四十五节 交货的麻烦
- 366 第五百四十六节 争议性的人选
- 367 第五百四十七节 登高必跌重
- 368 第五百四十八节 精神偶像的坍塌
- 369 第五百四十九节 统一教育
- 370 第五百五十节 痞子李鸿章
- 371 第五百五十一节 李秀成的上海
- 372 第五百五十二节 怡和丝厂
- 373 第五百五十二节 太平军北伐
- 374 第五百五十三节 军火买卖
- 375 第五百五十四节 闯入农田的野猪
- 376 第五百五十五节 绝望之中的灯火
- 377 第五百五十六节 不要让人绝望
- 378 第五百五十六节 两个新国家
- 379 第五百五十七节 柔情宰相俾斯麦
- 380 第五百五十八节 三大铁路
- 381 第五百五十九节 普法战争红利
- 382 第五百六十节 富则变
- 383 第五百六十一节 军事改革(1)
- 384 第五百六十二节 军事改革(2)
- 385 第五百六十三节 军事改革(3)
- 386 第五百六十四节 教育改革(1)
- 387 第五百六十五节 教育改革(2)
- 388 第五百六十六节 规范乡村自治(1)
- 389 第五百六十七节 规范乡村自治(2)
- 390 第五百六十八节 子嗣问题
- 391 第五百六十九节 商战
- 392 第五百七十节 大危机和北伐
- 393 第五百七十一节 法国人生事
- 394 第五百七十二节 多事之秋
- 395 第五百七十三节 打断日本伸出的爪子
- 396 第五百七十四节 美国人在背后
- 397 第五百七十五节 赫德的改变
- 398 第五百七十六节 决定未来的那些大事
- 399 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事件之越南问题(1)
- 400 第五百七十七节 大事件之越南问题(2)
- 401 第五百七十八节 大事件之台湾问题(1)
- 402 第五百七十九节 大事件之台湾问题(2)
- 403 第五百八十节 议割台湾
- 404 第五百八十一节 台湾问题后续
- 405 第五百八十二节 启蒙
- 406 第五百八十三节 改革的实质
- 407 第五百八十四节 大不列颠之桥
- 408 第五百八十五节 金融市场的想象力
- 409 第五百八十六节 争夺云南大铁路
- 410 第五百八十七节 反攻
- 411 第五百八十八节 天国从此不太平
- 412 第五百九十节 大明棉纺业困境
- 413 第五百九十一节 东清铁路
- 414 第五百九十二节 重工业的春天
- 415 第五百九十三节 专利法的颁布
- 416 第五百九十四节 加州桑蚕业和移民
- 417 第五百九十五节 太平洋铁路的命运
- 418 第五百九十六节 流氓合伙人
- 419 第五百九十七节 我是有原则的
- 420 第五百九十八节 太平洋铁路重新开工
- 421 第五百九十九节 丁戌奇荒
- 422 第六百节 大明的措施
- 423 第六百零一节 搅屎棍子
- 424 第六百零二节 蜜月期结束了
- 425 第六百零三节 生命之路
- 426 第六百零四节 唯一责任政府
- 427 第六百零五节 反弹
- 428 第六百零六节 付出的代价
- 429 第六百零七节 代价并不高
- 430 第六百零八节 大明军国主义
- 431 第六百零九节 制衡
- 432 第六百一十节 曾国藩出击
- 433 第六百一十一节 扬州大会战
- 434 第六百一十二节 灾情
- 435 第六百一十三节 反铁路运动
- 436 第六百一十四节 负担和收益
- 437 第六百一十四节 生产自救
- 438 第六百一十五节 大移民潮
- 439 第六百一十六节 沙俄在南下
- 440 第六百一十七节 德国推祸水
- 441 第六百一十八节 太平洋铁路
- 442 第六百一十九节 新的土地
- 443 第六百二十节 湘军下江南
- 444 第六百二十一节 两路出兵
- 445 第六百二十二节 柏贵怀旧
- 446 第六百二十三节 太平天国有奸商
- 447 第六百二十四节 云南他们守不住
- 448 第六百二十五节 穷途末路
- 449 第六百二十六节 上海悬案
- 450 第六百二十七节 铁路狂热
- 451 第六百二十八节 终于可以大张旗鼓了
- 452 第六百二十九节 求新自强图存卫道
- 453 第六百三十节 深化改革(1)
- 454 第六百三十一节 深化改革(2)
- 455 第六百三十二节 肥皂是新产业
- 456 第六百三十三节 工业革命降临
- 457 第六百三十四节 大明的以夷制夷
- 458 第六百三十五节 法国的困境
- 459 第六百三十六节 明法全面合作关系
- 460 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
- 461 第六百三十八节 太平天国最后的希望
- 462 第六百三十九节 希望还是噩梦
- 463 第六百四十节 天王必须死
- 464 第六百四十一节 琉球灭亡
- 465 第六百四十二节 琉球国还是冲绳县
- 466 第六百四十三节 琉球人的态度
- 467 第六百四十四节 把麻烦交给大明
- 468 第六百四十五节 琉球流亡政府
- 469 第六百四十六节 借师复国
- 470 第六百四十七节 开始撤侨
- 471 第六百四十八节 整装待发
- 472 第六百四十九节 日本的态度
- 473 第六百五十节 军队有思想了
- 474 第六百五十一节 留给日本的时间不多了
- 475 第六百五十二节 情况激化
- 476 第六百五十三节 等于愚蠢
- 477 第六百五十四节 动真格的
- 478 第六百五十五节 占领长崎
- 479 第六百五十六节 战争财
- 480 第六百五十七节 政治和文化遗产
- 481 第六百五十八节 东亚霸权
- 482 第六百五十九节 工业革命的冲击
- 483 第六百六十节 大明财阀
- 484 第六百六十一节 路通八方通鬼神
- 485 第六百六十二节 兵工厂私有化
- 486 第六百六十三节 唐大买办
- 487 第六百六十四节 特许股份公司
- 488 第六百六十五节 疯狂的铁路
- 489 第六百六十六节 官僚集团与皇权
- 490 第六百六十七节 铁路扯动的政局
- 491 第六百六十八节 唐郝合作
- 492 第六百六十九节 度过蚕瘟危机
- 493 第六百七十节 私有垦殖地
- 494 第六百七十一节 环太平洋华人圈
- 495 第六百七十二节 环太平洋利益链
- 496 第六百七十三节 移民谈判
- 497 第六百七十四节 凛冬将至
- 498 第六百七十五节 成熟的官僚政治
- 499 第六百七十六节 新明英商约
- 500 第六百七十七节 经商别学胡雪岩
- 501 第六百七十八节 法越战争
- 502 第六百七十九节 越南乱局
- 503 第六百八十节 能战方能谈
- 504 第六百八十节 备战
- 505 第六百八十一节 整顿上海经济
- 506 第六百八十二节 拉胡雪岩一把
- 507 第六百八十三节 阜康财团
- 508 第六百八十四节 赫德的活动
- 509 第六百八十五节 大明政变
- 510 第六百八十六节 大明第一客卿
- 511 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
- 512 第六百八十八节 军事准备
- 513 第六百八十九节 外交准备
- 514 第六百九十节 曾左之死
- 515 第六百九十一节 抗法保皇运动
- 516 第六百九十二节 赫德需要这场战争
- 517 第六百九十三节 越南流亡政府
- 518 第六百九十四节 百团大战
- 519 第六百九十五节 王师南征
- 520 第六百九十六节 明法战争爆发
- 521 第六百九十七节 明越兄弟同盟条约
- 522 第六百九十八节 海防战役(1)
- 523 第六百九十九节 海防战役(2)
- 524 第七百节 海防战役(3)
- 525 第七百零一节 战争间歇
- 526 第七百零二节 顺化战役(1)
- 527 第七百零三节 顺化战役(2)
- 528 第七百零四节 顺化战役(3)
- 529 第七百零五节 俄军入塞
- 530 第七百零六节 岘港会战(1)
- 531 第七百零七节 岘港会战(2)
- 532 第七百零八节 顺化会战(3)
- 533 第七百零九节 新加坡谈判
- 534 第七百一十节 战火扩大
- 535 第七百一十一节 北极熊的冲击
- 536 第七百一十二节 不急着当打手
- 537 第七百一十三节 湄公河三角洲之谋
- 538 第七百一十四节 第二次新加坡和谈
- 539 第七百一十五节 屠杀蓝衣军事件
- 540 第七百一十六节 利益分享
- 541 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
- 542 第七百一十九节 十年保护期
- 543 第七百二十节 头痛的铁路问题
- 544 第七百二十一节 明暹同盟条约
- 545 第七百二十二节 瓜分南洋会议
- 546 第七百二十三节 冲在抗俄第一线
- 547 第七百二十四节 这有德国什么事
- 548 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
- 549 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1)
- 550 第七百二十七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2)
- 551 第七百二十八节 赫德的财政政策
- 552 第七百二十九节 新一波工业扩张
- 553 第七百三十节 商业内战
- 554 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
- 555 第七百三十二节 巨人的落幕
- 556 第七百三十三节 大明的应对
- 557 第七百三十四节 排华谈判
- 558 第七百三十五节 请洪秀全帮个忙
- 559 第七百三十六节 浩瀚大洋是障碍
- 560 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1)
- 561 第七百三十八节 不是已经开战了
- 562 第七百三十九节 此时打成本最低
- 563 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
- 564 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
- 565 第七百四十二节 洪天王借尸还魂
- 566 第七百四十三节 华人爆发的力量
- 567 第七百四十四节 得意时要知进退
- 568 第七百四十五节 已无退路之人与已无退路之局
- 569 第七百四十六节 夏威夷海战
- 570 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
- 571 第七百四十八节 大明的盟友
- 572 第七百四十九节 新生派力量
- 573 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
- 574 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
- 575 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
- 576 第七百五十三节 佩科斯战役
- 577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 578 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
- 579 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
- 580 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
- 581 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
- 582 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
- 583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 584 第七百六十一节 打断美国社会的支柱
- 585 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
- 586 第七百六十三节 大会战序幕
- 587 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
- 588 第七百六十五节 皇命
- 589 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
- 590 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
- 591 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
- 592 第七百七十节 越来越像政客
- 593 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1)
- 594 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2)
- 595 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3)
- 596 第七百七十四节 休斯敦大会战(4)
- 597 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5)
- 598 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1)
- 599 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2)
- 600 第七百七十八节 一样的甲午
- 601 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
- 602 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
- 603 第七百八十一节 拒和迁都再战
- 604 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
- 605 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
- 606 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
- 607 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
- 608 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
- 609 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 610 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
- 611 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
- 612 第七百八十九节 一统天下的准备
- 613 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
- 614 第七百九十节 给满遗找个去处
- 615 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
- 616 第七百九十二节 中国统一的过程
- 617 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
- 618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 619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 620 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
- 621 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
- 622 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
- 623 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
- 624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 625 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
- 626 第八百零一节 赫德的图谋
- 627 第八百零二节 东亚火药桶
- 628 第八百零三节 英国人的打手
- 629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 630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 631 第八百零六节 德国人的讹诈
- 632 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
- 633 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
- 634 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
- 635 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
- 636 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
- 637 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
- 638 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2)
- 639 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 640 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
- 641 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642 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
- 643 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
- 644 第八百二十一节 加利福尼亚危机
- 645 第八百二十三节 拜上帝教的传播
- 646 第八百二十四节 关于加州的战和
- 647 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 648 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
- 649 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
- 650 第八百二十九节 笼罩欧洲的恐怖
- 651 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
- 652 第八百三十二节 德法战争爆发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百六十三节 常捷军的末日
第三百六十三节 常捷军的末日
左宗棠的常捷军被困在山里已经有一个月了,特种兵在山里待一个月还凑合,让一群中外混杂的军队待在荒山野岭,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且就是山里,他们都不可能安生的待下去,不是就有出没于山野的猎人猎取他们的头颅,这些猎人熟悉这片山林,以前在这里打野猪,但是现在他们打人的积极性更高,因为一头野猪撑死了也就十两银子,还得碰上喜欢这玩意的买主,可现在,官府给的赏格是一个常捷军人头是100两,顶得上十头野猪的价钱,也算是尊重左宗棠苦心孤诣建立的这只军队。
朱敬伦想要灭了常捷军,左宗棠则是想要救出这只部队,为此他将攻击镇平和大埔的楚军全部撤了出来,转进到闽粤边境一带,试图接应常捷军。
老实说常捷军的兵力并不多,只有3000人,历史上本来在灭了闽浙一带的太平军之后,就直接解散了,就跟常胜军在李鸿章平定江苏之后,也解散了一样,满清大员根本就不相信这些由外国人带领的军队的忠诚度,但跟历史不一样的是,现在左宗棠还有敌人,所以常捷军保留了下来。
相比常捷军,左宗棠的楚军兵力则高达5万人,最早是左宗棠在湖南招募的5000湘勇,后来湘军悍将江忠源战死,余部加入了左宗棠部,之后又有刘松山部老湘军加入,因此主力是2万多湖南人组成的核心,但还包括左宗棠在浙江招募的张曜率领的浙江嵩武军,徐占彪率领的川军,甚至还有一部分淮军。
相比始终坚持只招募湖南人的曾国藩湘军,左宗棠看似气魄要打的多,心胸开阔一般,但实际上他没有领会到曾国藩治军的要领,曾国藩是刻意将自己的军队嵌入宗法体系之中,借助几千年来形成宗法体系严密的组织来约束军队,这是一种体系,因此湘军能持续源源不断的扩充合格的兵员,哪怕训练不充分,湘军也有最起码的战斗力,曾国藩敢保证湘军士兵基本上不会逃跑,因为每一个兵都是来自乡村的宗族子弟兵,让他们往哪里逃?逃回家去,那是一个宗法社会,单独逃亡等于背叛了这个社会文化,一辈子都受到排挤,所以湘军士兵从来不敢逃亡。
可是这些左宗棠的楚军是不可能做到的,军队中杂乱无比,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跑了都没地找去。
因此虽然左宗棠的楚军打太平天国那种更没有制度性的军队还可以,但是真正打硬仗的时候,常捷军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一直都当作尖刀来用,所以他不肯放弃这只军队,为此不惜动用楚军主力出击,也要救援出这只军队。
奈何一群湖南人、浙江人、四川人甚至安徽人,怎么都不可能熟悉粤北的地形,到了山脚下也没人敢钻山,就是钻山,他们也不知道往哪里钻,因为常捷军早就脱离了原先预订的逃跑路线。
左宗棠给他们制定的方阵是,如果没有取得预订目标,就让他们按照退路撤退,之前在山里的时候,他们雇佣了不少向导,可是当朱敬伦的赏格贴出去后,连他们的向导都变得不可靠起来,加上在山里被潮州军打了几次伏击之后,他们的向导逃跑了,整只部队都迷失了方向。
最后就形成这样的局面,常捷军没头苍蝇一般在山里打转,士气越来越低落,而潮州军和猎人们如同猎狗一样尾随其后,更是让他们感觉到风声鹤唳,精神极为紧张,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士兵错杀同伴的事情。另一边的楚军,则在山麓地带徘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处在两难之中。
在朱敬伦看来,常捷军已经死了,他现在要考虑的是,整个福健的大局。
在决定先福健的战略之后,所有兵力开始收缩,向广州汇集,五邑地区的团勇依然不好用,现在他们完全恢复了过去的编制,而且主力都在南韶连道,作为第一个攻入韶州的奖励,杨梓钊成了南韶连道道台,而李维屏只能屈居知府。
剩下的地方,从知府到县令,也都由这些五邑地区的乡绅把持,基本的官府框架搭建起来,接着就开始按照广東其他地方进行改革,比如让赫德进去改革县吏结构,老县吏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正式的官身,以候补官员的身份处理过去的小吏事务,同时颁布考试制度,建立县学。
要进行这些事务,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秩序,南韶连道民风本来就彪悍,山寨众多,民间保持着浓厚的军事色彩,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这里都会爆发激烈的抵抗,历史上,即便是日本人来了,这里的山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要在这种地方保持稳定,没有军队是不可能的,所以团勇们是不能动的,剩余的军队,在广州附近的有新安第二军、广州军两个主力部队,还有大洪军、肇庆军两只军队,其中新安第二军朱敬伦打算让他们休整一番,经过跟蒋益澧和张千山的连番苦战,伤亡两千多人,补充新兵外加休整,大半年都无法出战。
剩下三个军倒是可以全都派出去,可是大洪军和肇庆军现在还是冷热兵器混用,火力之弱跟湘军有的一拼,甚至在火力上,还不如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军队,但每只军队朱敬伦都给配备了炮兵,这样的军队,守成有余,进取恐怕不足。
经过仔细的研究后,参谋部给朱敬伦提交这样的作战计划,从海路出击,攻取福健一个沿海平原城市。
福健在地形上,其实是跟广東的潮汕地区连为一体的,内陆都是山地,高低起伏不定,从地图上看,虽然村庄众多,其实都是坐落在一个个谷地之中,平原只存在于江河出海口一带的沿海一带。
比如潮州一带之所以是平原,是韩江冲击腐蚀山岭形成;漳州之所以有平原,是九龙江和支流汇聚于此入海;泉州是晋江,福州是闽江。
因为这种地形局限,福健最重要,最富庶的城市,也都建在沿海,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福健是先天有海洋文化的,内陆就是绵延不断贯穿全省的山地,因此他们天然得向海洋找出路,可惜这种海洋文化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始终被源于中原的农业文化所牵制,只能成为一种屈居于农业文化下的亚文化,虽然有众多的水手、商人靠海吃饭,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始终在农耕文化下的士大夫阶层之下,这种人群的地位差距,就是文化强弱的具体体现。
只要能攻占了沿海城市,左宗棠在福健的统治也就名存实亡,要统治就让他统治山区去吧。
第一个攻击目的就是漳州,不但因为这里距离广東最近,还因为目前漳州是左宗棠楚军主力的驻扎地区,之前他们为了攻打广東,楚军主力就在这里集结,后来为了解救常捷军,主力回撤也撤到了这里。
然后又为了解救常捷军,大部分军队都调入云霄、诏安和平和三个山区县厅,但漳州依然是他们的后勤基地,如果能打下漳州,甚至有机会一举将左宗棠的楚军集团困在闽南,甚至有机会一举将其歼灭。
参谋们都为这个机会感到激动,这种能吃掉对方重病集团,通过一场大会战决定胜负的战斗,才是真正的参谋们喜欢的,那种局部山地争锋的小规模战斗,其实有参谋没参谋根本没影响。
只有大规模会战,才是体现参谋作业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因为只要大规模会战,才会牵扯到精密的图上作业,复杂的后勤补给方案以及预备队的准备情况等等所有战争的必须要素。
朱敬伦看了下提纲,根本就没在意参谋们制定出来的出兵序列,运输次序,进攻次序等等具体方案,直接就批准了。
一共有50艘军舰将配合这次行动,朱敬伦去年订购的所有军舰,终于全部都完工了,有50艘在长江作战,确保长江制江权,剩下50艘则都留在广東。
而且由于在广東作战,主要是抢夺珠江制江权,所以在广東的军舰普遍吨位比较小,以200、300吨的小船居多,真正的海军大军舰都北上长江了,跟湘军作战只是一个目的,震慑上海的洋人海军同样是一个重要目的。
50艘军舰不可能一次运输太多军队,因为还要运输必要的战斗物资,一艘挤100人已经是极限,50艘军舰,一次运输5000人而已,这点人不够跟左宗棠重兵集团会战,但偷袭之下抢夺漳州足够了。
唯一的变数是,左宗棠会那么傻,一点都不做准备吗。
参谋部的预案是,一旦对方有所准备,无法达成偷袭效果,那就在漳州附近登陆,准备强攻,如果强攻不下,则在漳州牵制敌人主力,然后在福健其他地方攻城略地,比如占领福州和泉州,在大方向上形成对整个漳州的围困。
9月底,一切准备就绪,新战斗即将打响,此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在山中转了两个月的常捷军出来了,不是打出来了,而是他们投降了,法国人就是法国人,在看到情势不利的情况下,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
经过审讯才知道,事实上他们早就准备投降了,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派使者寻找对方商洽投降,往往都给砍了脑袋,几乎要把他们逼疯了,最后碰上了五坑军主力,他们这才得以投降。
常捷军的投降,让明军突然就腾出了两只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五坑军早就是主力部队,潮州军过去也是老兵悍卒,尽管依然是冷热兵器混用,但是训练时间比较长,却已经适应了新式军队编组。
有这两只部队的战斗力在手,参谋们马上看到全歼楚军的极大希望,于是他们决定修改计划。(未完待续。)
而且就是山里,他们都不可能安生的待下去,不是就有出没于山野的猎人猎取他们的头颅,这些猎人熟悉这片山林,以前在这里打野猪,但是现在他们打人的积极性更高,因为一头野猪撑死了也就十两银子,还得碰上喜欢这玩意的买主,可现在,官府给的赏格是一个常捷军人头是100两,顶得上十头野猪的价钱,也算是尊重左宗棠苦心孤诣建立的这只军队。
朱敬伦想要灭了常捷军,左宗棠则是想要救出这只部队,为此他将攻击镇平和大埔的楚军全部撤了出来,转进到闽粤边境一带,试图接应常捷军。
老实说常捷军的兵力并不多,只有3000人,历史上本来在灭了闽浙一带的太平军之后,就直接解散了,就跟常胜军在李鸿章平定江苏之后,也解散了一样,满清大员根本就不相信这些由外国人带领的军队的忠诚度,但跟历史不一样的是,现在左宗棠还有敌人,所以常捷军保留了下来。
相比常捷军,左宗棠的楚军兵力则高达5万人,最早是左宗棠在湖南招募的5000湘勇,后来湘军悍将江忠源战死,余部加入了左宗棠部,之后又有刘松山部老湘军加入,因此主力是2万多湖南人组成的核心,但还包括左宗棠在浙江招募的张曜率领的浙江嵩武军,徐占彪率领的川军,甚至还有一部分淮军。
相比始终坚持只招募湖南人的曾国藩湘军,左宗棠看似气魄要打的多,心胸开阔一般,但实际上他没有领会到曾国藩治军的要领,曾国藩是刻意将自己的军队嵌入宗法体系之中,借助几千年来形成宗法体系严密的组织来约束军队,这是一种体系,因此湘军能持续源源不断的扩充合格的兵员,哪怕训练不充分,湘军也有最起码的战斗力,曾国藩敢保证湘军士兵基本上不会逃跑,因为每一个兵都是来自乡村的宗族子弟兵,让他们往哪里逃?逃回家去,那是一个宗法社会,单独逃亡等于背叛了这个社会文化,一辈子都受到排挤,所以湘军士兵从来不敢逃亡。
可是这些左宗棠的楚军是不可能做到的,军队中杂乱无比,没有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跑了都没地找去。
因此虽然左宗棠的楚军打太平天国那种更没有制度性的军队还可以,但是真正打硬仗的时候,常捷军往往能发挥重要作用,一直都当作尖刀来用,所以他不肯放弃这只军队,为此不惜动用楚军主力出击,也要救援出这只军队。
奈何一群湖南人、浙江人、四川人甚至安徽人,怎么都不可能熟悉粤北的地形,到了山脚下也没人敢钻山,就是钻山,他们也不知道往哪里钻,因为常捷军早就脱离了原先预订的逃跑路线。
左宗棠给他们制定的方阵是,如果没有取得预订目标,就让他们按照退路撤退,之前在山里的时候,他们雇佣了不少向导,可是当朱敬伦的赏格贴出去后,连他们的向导都变得不可靠起来,加上在山里被潮州军打了几次伏击之后,他们的向导逃跑了,整只部队都迷失了方向。
最后就形成这样的局面,常捷军没头苍蝇一般在山里打转,士气越来越低落,而潮州军和猎人们如同猎狗一样尾随其后,更是让他们感觉到风声鹤唳,精神极为紧张,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士兵错杀同伴的事情。另一边的楚军,则在山麓地带徘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处在两难之中。
在朱敬伦看来,常捷军已经死了,他现在要考虑的是,整个福健的大局。
在决定先福健的战略之后,所有兵力开始收缩,向广州汇集,五邑地区的团勇依然不好用,现在他们完全恢复了过去的编制,而且主力都在南韶连道,作为第一个攻入韶州的奖励,杨梓钊成了南韶连道道台,而李维屏只能屈居知府。
剩下的地方,从知府到县令,也都由这些五邑地区的乡绅把持,基本的官府框架搭建起来,接着就开始按照广東其他地方进行改革,比如让赫德进去改革县吏结构,老县吏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正式的官身,以候补官员的身份处理过去的小吏事务,同时颁布考试制度,建立县学。
要进行这些事务,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秩序,南韶连道民风本来就彪悍,山寨众多,民间保持着浓厚的军事色彩,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这里都会爆发激烈的抵抗,历史上,即便是日本人来了,这里的山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要在这种地方保持稳定,没有军队是不可能的,所以团勇们是不能动的,剩余的军队,在广州附近的有新安第二军、广州军两个主力部队,还有大洪军、肇庆军两只军队,其中新安第二军朱敬伦打算让他们休整一番,经过跟蒋益澧和张千山的连番苦战,伤亡两千多人,补充新兵外加休整,大半年都无法出战。
剩下三个军倒是可以全都派出去,可是大洪军和肇庆军现在还是冷热兵器混用,火力之弱跟湘军有的一拼,甚至在火力上,还不如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军队,但每只军队朱敬伦都给配备了炮兵,这样的军队,守成有余,进取恐怕不足。
经过仔细的研究后,参谋部给朱敬伦提交这样的作战计划,从海路出击,攻取福健一个沿海平原城市。
福健在地形上,其实是跟广東的潮汕地区连为一体的,内陆都是山地,高低起伏不定,从地图上看,虽然村庄众多,其实都是坐落在一个个谷地之中,平原只存在于江河出海口一带的沿海一带。
比如潮州一带之所以是平原,是韩江冲击腐蚀山岭形成;漳州之所以有平原,是九龙江和支流汇聚于此入海;泉州是晋江,福州是闽江。
因为这种地形局限,福健最重要,最富庶的城市,也都建在沿海,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福健是先天有海洋文化的,内陆就是绵延不断贯穿全省的山地,因此他们天然得向海洋找出路,可惜这种海洋文化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始终被源于中原的农业文化所牵制,只能成为一种屈居于农业文化下的亚文化,虽然有众多的水手、商人靠海吃饭,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始终在农耕文化下的士大夫阶层之下,这种人群的地位差距,就是文化强弱的具体体现。
只要能攻占了沿海城市,左宗棠在福健的统治也就名存实亡,要统治就让他统治山区去吧。
第一个攻击目的就是漳州,不但因为这里距离广東最近,还因为目前漳州是左宗棠楚军主力的驻扎地区,之前他们为了攻打广東,楚军主力就在这里集结,后来为了解救常捷军,主力回撤也撤到了这里。
然后又为了解救常捷军,大部分军队都调入云霄、诏安和平和三个山区县厅,但漳州依然是他们的后勤基地,如果能打下漳州,甚至有机会一举将左宗棠的楚军集团困在闽南,甚至有机会一举将其歼灭。
参谋们都为这个机会感到激动,这种能吃掉对方重病集团,通过一场大会战决定胜负的战斗,才是真正的参谋们喜欢的,那种局部山地争锋的小规模战斗,其实有参谋没参谋根本没影响。
只有大规模会战,才是体现参谋作业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因为只要大规模会战,才会牵扯到精密的图上作业,复杂的后勤补给方案以及预备队的准备情况等等所有战争的必须要素。
朱敬伦看了下提纲,根本就没在意参谋们制定出来的出兵序列,运输次序,进攻次序等等具体方案,直接就批准了。
一共有50艘军舰将配合这次行动,朱敬伦去年订购的所有军舰,终于全部都完工了,有50艘在长江作战,确保长江制江权,剩下50艘则都留在广東。
而且由于在广東作战,主要是抢夺珠江制江权,所以在广東的军舰普遍吨位比较小,以200、300吨的小船居多,真正的海军大军舰都北上长江了,跟湘军作战只是一个目的,震慑上海的洋人海军同样是一个重要目的。
50艘军舰不可能一次运输太多军队,因为还要运输必要的战斗物资,一艘挤100人已经是极限,50艘军舰,一次运输5000人而已,这点人不够跟左宗棠重兵集团会战,但偷袭之下抢夺漳州足够了。
唯一的变数是,左宗棠会那么傻,一点都不做准备吗。
参谋部的预案是,一旦对方有所准备,无法达成偷袭效果,那就在漳州附近登陆,准备强攻,如果强攻不下,则在漳州牵制敌人主力,然后在福健其他地方攻城略地,比如占领福州和泉州,在大方向上形成对整个漳州的围困。
9月底,一切准备就绪,新战斗即将打响,此时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在山中转了两个月的常捷军出来了,不是打出来了,而是他们投降了,法国人就是法国人,在看到情势不利的情况下,没有坚持到底的勇气。
经过审讯才知道,事实上他们早就准备投降了,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派使者寻找对方商洽投降,往往都给砍了脑袋,几乎要把他们逼疯了,最后碰上了五坑军主力,他们这才得以投降。
常捷军的投降,让明军突然就腾出了两只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五坑军早就是主力部队,潮州军过去也是老兵悍卒,尽管依然是冷热兵器混用,但是训练时间比较长,却已经适应了新式军队编组。
有这两只部队的战斗力在手,参谋们马上看到全歼楚军的极大希望,于是他们决定修改计划。(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