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05 第六百八十一节 整顿上海经济
- 506 第六百八十二节 拉胡雪岩一把
- 507 第六百八十三节 阜康财团
- 508 第六百八十四节 赫德的活动
- 509 第六百八十五节 大明政变
- 510 第六百八十六节 大明第一客卿
- 511 第六百八十七节 组建战时内阁
- 512 第六百八十八节 军事准备
- 513 第六百八十九节 外交准备
- 514 第六百九十节 曾左之死
- 515 第六百九十一节 抗法保皇运动
- 516 第六百九十二节 赫德需要这场战争
- 517 第六百九十三节 越南流亡政府
- 518 第六百九十四节 百团大战
- 519 第六百九十五节 王师南征
- 520 第六百九十六节 明法战争爆发
- 521 第六百九十七节 明越兄弟同盟条约
- 522 第六百九十八节 海防战役(1)
- 523 第六百九十九节 海防战役(2)
- 524 第七百节 海防战役(3)
- 525 第七百零一节 战争间歇
- 526 第七百零二节 顺化战役(1)
- 527 第七百零三节 顺化战役(2)
- 528 第七百零四节 顺化战役(3)
- 529 第七百零五节 俄军入塞
- 530 第七百零六节 岘港会战(1)
- 531 第七百零七节 岘港会战(2)
- 532 第七百零八节 顺化会战(3)
- 533 第七百零九节 新加坡谈判
- 534 第七百一十节 战火扩大
- 535 第七百一十一节 北极熊的冲击
- 536 第七百一十二节 不急着当打手
- 537 第七百一十三节 湄公河三角洲之谋
- 538 第七百一十四节 第二次新加坡和谈
- 539 第七百一十五节 屠杀蓝衣军事件
- 540 第七百一十六节 利益分享
- 541 第七百一十八节 富商和国王
- 542 第七百一十九节 十年保护期
- 543 第七百二十节 头痛的铁路问题
- 544 第七百二十一节 明暹同盟条约
- 545 第七百二十二节 瓜分南洋会议
- 546 第七百二十三节 冲在抗俄第一线
- 547 第七百二十四节 这有德国什么事
- 548 第七百二十五节 大明犯了拖延症
- 549 第七百二十六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1)
- 550 第七百二十七节 复杂的南洋问题(2)
- 551 第七百二十八节 赫德的财政政策
- 552 第七百二十九节 新一波工业扩张
- 553 第七百三十节 商业内战
- 554 第七百三十一节 大明的财团时代
- 555 第七百三十二节 巨人的落幕
- 556 第七百三十三节 大明的应对
- 557 第七百三十四节 排华谈判
- 558 第七百三十五节 请洪秀全帮个忙
- 559 第七百三十六节 浩瀚大洋是障碍
- 560 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1)
- 561 第七百三十八节 不是已经开战了
- 562 第七百三十九节 此时打成本最低
- 563 第七百四十节 北伐的地缘顾虑
- 564 第七百四十一节 美国华人大起义
- 565 第七百四十二节 洪天王借尸还魂
- 566 第七百四十三节 华人爆发的力量
- 567 第七百四十四节 得意时要知进退
- 568 第七百四十五节 已无退路之人与已无退路之局
- 569 第七百四十六节 夏威夷海战
- 570 第七百四十七节 愤怒的美国
- 571 第七百四十八节 大明的盟友
- 572 第七百四十九节 新生派力量
- 573 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
- 574 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
- 575 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
- 576 第七百五十三节 佩科斯战役
- 577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 578 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
- 579 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
- 580 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
- 581 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
- 582 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
- 583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 584 第七百六十一节 打断美国社会的支柱
- 585 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
- 586 第七百六十三节 大会战序幕
- 587 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
- 588 第七百六十五节 皇命
- 589 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
- 590 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
- 591 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
- 592 第七百七十节 越来越像政客
- 593 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1)
- 594 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2)
- 595 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3)
- 596 第七百七十四节 休斯敦大会战(4)
- 597 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5)
- 598 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1)
- 599 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2)
- 600 第七百七十八节 一样的甲午
- 601 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
- 602 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
- 603 第七百八十一节 拒和迁都再战
- 604 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
- 605 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
- 606 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
- 607 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
- 608 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
- 609 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 610 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
- 611 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
- 612 第七百八十九节 一统天下的准备
- 613 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
- 614 第七百九十节 给满遗找个去处
- 615 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
- 616 第七百九十二节 中国统一的过程
- 617 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
- 618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 619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 620 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
- 621 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
- 622 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
- 623 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
- 624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 625 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
- 626 第八百零一节 赫德的图谋
- 627 第八百零二节 东亚火药桶
- 628 第八百零三节 英国人的打手
- 629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 630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 631 第八百零六节 德国人的讹诈
- 632 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
- 633 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
- 634 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
- 635 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
- 636 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
- 637 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
- 638 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2)
- 639 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 640 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
- 641 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642 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
- 643 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
- 644 第八百二十一节 加利福尼亚危机
- 645 第八百二十三节 拜上帝教的传播
- 646 第八百二十四节 关于加州的战和
- 647 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 648 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
- 649 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
- 650 第八百二十九节 笼罩欧洲的恐怖
- 651 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
- 652 第八百三十二节 德法战争爆发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六百九十一节 抗法保皇运动
第六百九十一节 抗法保皇运动
1885年,大明海陆军都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海军接收到了所有的军舰,陆军招募到了足够的士兵。
国际局势似乎并未受到大明扩军备战的影响,1884年11月召开的柏林会议还是召开了,这次会议无关乎东亚局势,而是一场讨论非洲事务的主题会议,会议上美国代表试图将禁酒问题提上日程也被各方拒绝。
这场会议打着扩大在非洲贸易的旗帜,唱着给非洲人带去文明的高调,掩盖不住瓜分非洲的实质,这在全世界引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的日本和大明纷纷转载相关报道,用大标题报道列强瓜分了非洲,并不是所有的大明报纸编辑都有如此战略眼光,关键是欧洲自己的报纸都这样报道,他们的话语权很容易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观念。
经过教育普及,报纸和相关教材的启蒙,大明的知识阶层早就不是过去那么保守,他们知道非洲,知道世界,让人遗憾的是,农耕民族天生的对外界不感兴趣的本性,让他对于列强瓜分非洲事件不甚敏感。倒是日本人十分警觉,将此看作是日本的危机,既然列强已经瓜分了非洲,如果亚洲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列强迟早也要瓜分亚洲。
但日本人的危机感跟传统的强调文化相结合,竟然开始掀起日本应该在列强瓜分亚洲之前,占有亚洲其他土地,为亚洲人保住生存空间。几乎就在瓜分非洲会议结束不久,日本思想教父福泽谕吉发表了脱亚论,号召日本要积极向外扩张,日本不但自己要文明开化,也要带领朝鲜文明开化。
大明知识界对外扩张的兴趣,始终比不上日本人,因为他们还没从国家向外扩张中看到好处,同时一个巨大的目标始终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那就是满清,一统中国天下的传统思想将无论老派新派都拧成了一股绳,北伐的呼声始终是大明对外扩张的最大呼声,将扩张方向放在北方,这是这么多年来舆论界始终坚持的主流。甚至在法国日益逼近越南的时候,都有人认为大明不应该管越南事务,而是抓住机会,获取法国的支持,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不过大明“落后”的权力制度,让权力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尽管舆论自由的报纸,对政府的批评从来没有断绝过,可是政府有足够的权力自行其是,反而慢慢开始习惯了在骂声中做事,不再在乎舆论声音了。日本则是采取了严格的新闻管制措施,直到二战战败之前,日本都不是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家。
二三月份结束的欧洲瓜分非洲会议,没给大明的扩军备战产生任何影响,战备情况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同时海军还制定出了多个相关的作战计划。
大明海军军官中,由于有数百名都是1867年跟朱敬伦去巴黎博览会时候,进入英国军校学习过的军官,因此十分盛行英式海军思想,那就是崇尚进攻式海军路线。他们的作战计划主要还是进攻性的,打算战争一爆发,立刻调集主力南下,在法国海军主力调到东方之前,摧毁法国殖民地海军力量,配合陆军直接在西贡登陆,一举荡平法国殖民地武装。
在法国将海军主力调到东方之后,则聚集主力舰与法军在南海一带决战。以全歼海军,获取制海权为上。如果与法军的决战失败,则退守到珠江口一带,全力保证京师安全。分舰队则驻守澎湖厅,巡视台澎金夏地区,防范法国海军北上上海。
海军认为,法军极有可能北上上海,重新夺回当年被大明夺走的上海法租界。
这个计划朱敬伦阅后建议修改,他认为福健(含台湾)海防,应该集中于陆上,以要塞炮台为主,海军为辅。等于放开了台湾海峡给法军,让法军可以从容北上。
第一法国放着大明不打北上的可能性很低,除非能完全掌握制海权,否则北上有可能被大明断绝后路。第二朱敬伦毫不担心法国去争夺上海租界,一旦法国势力再次进入上海,英国人只会更支持大明。
陆军扩编之后,开始进行紧急训练,但一时之间武器装备不可能马上生产出来。
大明的军火基本是能够自足的,但那是正常情况下,这种紧急扩军一倍的情况,还不是大明军事工业能够消化的。
大明生产陆军武器的,主要是兵工厂和毛瑟兵工厂。毛瑟70式步枪是明军列装步枪,其实就是历史上德军装备的毛瑟1871式单发步枪。但之前兵工厂才是最大生产商,复制了毛瑟步枪后,定名为“五年兵工”式步枪,意思是大明五年(1870年)定型生产。
因为兵工厂的仿制,当年毛瑟公司是跟兵工厂打过官司的,可是兵工厂当时得到了陆军的支持,因为毛瑟公司初建,根本就满足不了軍队的需要,在看到毛瑟一年只能交付陆军几千只步枪之后,陆军主动拿着样品找兵工厂复制的。
而兵工厂根基深厚,很快就成了步枪的主要供应商,毛瑟公司损失颇大。直到后来因为施耐德事件,大明颁布了专利法后,毛瑟公司才得到了补偿,兵工厂用今后每生产一只步枪,支付毛瑟公司一两银子的专利费,跟毛色达成了和解。光是收取专利费,毛瑟公司就得到了几十万两的补偿。毛瑟兄弟用这笔钱,不断的扩建工厂,已经拥有年产十万只步枪的产能,兵工厂则能年产三十万支步枪。
可这样的产能依然不可能满足百万軍队的需求,况且战争一旦开打,损耗的武器装备将会更多,軍队希望能保证充足的武器供应。
所以在工部的协调下,大明其他机械工业企业也开始抓紧时间添置设备,调试工艺,加入了兵工生产的大潮,传统的军火商佛山炮行得到了大笔订单,铁行也承接了部分订单,陈联泰机器厂也拥有了生产军火的能力。
短时间内这些企业获利颇丰,但战后却将他们拖入了破产的深渊,那是后话了。
目前的局面是陆军得到了军火供给保证,不断的装备新兵,加紧训练形成战斗力。
陆军也有自己的军事计划,他们跟海军的计划不一致,海军希望第一时间直接进攻法国殖民地的中枢西贡,陆军则希望以铁路为依托,第一时间攻占越北。兵部居中协调,决定齐头并进,开战之初,大明有充足的兵力进行两线作战,而且能在两线上都取得兵力优势。
开战第一个月内,陆军就计划完全夺取越北,同时还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占整个南圻。之后的进军方向,如果海军能够取得制海权,则继续两线作战,一面从越北不断南下,收复越南首都顺化,另一面则从西贡朔湄公河而上,攻取法军控制的柬埔寨。
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之内就能彻底收复整个越南,之后陆军的主要作战计划就应该转入防御,等待海军与法军决战的结果了,如果海军战胜,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如果海军失败,陆军则将成为阻止法国卷土重来的唯一力量,今后的战争将发展成为陆战为主,没海军什么事了。
海陆军在对軍队完成了基本整编之后,都开始以自己的作战计划为核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时间在紧张中到了七月份,越南政坛突然再次发生变故,越南小朝廷跟殖民主子法国闹翻了。
去年越南人又弄死了一个皇帝,就是继被阮文祥等权臣和宫妃势力弄死的协和帝之后继位的建福帝阮福昊。
这个阮福昊之所以被毒杀,原因还是因为权力之争,他因为对阮文祥把持朝政不满,因此打算利用阮文祥和后宫学妃之间的奸情,处死阮文祥,结果就在他打算动手的前夜,学妃给他的药里下了毒,他当夜就死了。
阮福昊继位之时才十五岁,当政半年,十六岁就驾崩,十五岁就敢向权臣动手,颇有几分康熙的威风,但可惜没有康熙的手段,而他的权臣也比鳌拜更没有节操,试想一想,如果当年鳌拜跟孝庄勾搭成奸的话,康熙小子能搬到鳌拜吗?没有康熙的条件,却要干康熙的事儿,他死于愚妄,像光绪那样在慈禧的淫威之下苟活才是他唯一的选择。
阮福昊死后,他弟弟阮福明继位,年号咸宜,是为咸宜帝。这个咸宜帝就比他哥哥咸宜多了,登基后唯权臣之命是从,他安安稳稳的做了半年皇帝,也没有被弄死,也给了权臣稳定朝政的机会。
朝政稳定之后,面对步步紧逼,一步步夺走越南朝廷权力的法国势力,权臣们终于开始反扑了。
这时候另一个权臣登上了舞台,他就是跟阮文祥合作,阮文祥控制内政,他控制军事,一文一武瓜分越南权力的尊室说。
1885年7月4日夜到5日拂晓,尊室说在顺化起兵,攻打法国“钦使府”和法军驻地。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抗法军失败,尊室说护送咸宜帝阮福明逃离王宫到广治省。
这就是越南历史上有名的抗法亲王运动。历史上这场运动,对已经跟法国正式交战的满清没有影响,但对于一直按兵不动的大明来说,这却是一直等待的介入越南事务的契机,早就决定开战的赫德马上将此事禀明朱敬伦,建议马上联络咸宜帝君臣,将他们接到大明控制区建立流亡政府,并正式与法国交涉。
国际局势似乎并未受到大明扩军备战的影响,1884年11月召开的柏林会议还是召开了,这次会议无关乎东亚局势,而是一场讨论非洲事务的主题会议,会议上美国代表试图将禁酒问题提上日程也被各方拒绝。
这场会议打着扩大在非洲贸易的旗帜,唱着给非洲人带去文明的高调,掩盖不住瓜分非洲的实质,这在全世界引起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的日本和大明纷纷转载相关报道,用大标题报道列强瓜分了非洲,并不是所有的大明报纸编辑都有如此战略眼光,关键是欧洲自己的报纸都这样报道,他们的话语权很容易影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观念。
经过教育普及,报纸和相关教材的启蒙,大明的知识阶层早就不是过去那么保守,他们知道非洲,知道世界,让人遗憾的是,农耕民族天生的对外界不感兴趣的本性,让他对于列强瓜分非洲事件不甚敏感。倒是日本人十分警觉,将此看作是日本的危机,既然列强已经瓜分了非洲,如果亚洲没有保护自己的力量,列强迟早也要瓜分亚洲。
但日本人的危机感跟传统的强调文化相结合,竟然开始掀起日本应该在列强瓜分亚洲之前,占有亚洲其他土地,为亚洲人保住生存空间。几乎就在瓜分非洲会议结束不久,日本思想教父福泽谕吉发表了脱亚论,号召日本要积极向外扩张,日本不但自己要文明开化,也要带领朝鲜文明开化。
大明知识界对外扩张的兴趣,始终比不上日本人,因为他们还没从国家向外扩张中看到好处,同时一个巨大的目标始终将所有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那就是满清,一统中国天下的传统思想将无论老派新派都拧成了一股绳,北伐的呼声始终是大明对外扩张的最大呼声,将扩张方向放在北方,这是这么多年来舆论界始终坚持的主流。甚至在法国日益逼近越南的时候,都有人认为大明不应该管越南事务,而是抓住机会,获取法国的支持,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不过大明“落后”的权力制度,让权力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尽管舆论自由的报纸,对政府的批评从来没有断绝过,可是政府有足够的权力自行其是,反而慢慢开始习惯了在骂声中做事,不再在乎舆论声音了。日本则是采取了严格的新闻管制措施,直到二战战败之前,日本都不是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家。
二三月份结束的欧洲瓜分非洲会议,没给大明的扩军备战产生任何影响,战备情况依然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同时海军还制定出了多个相关的作战计划。
大明海军军官中,由于有数百名都是1867年跟朱敬伦去巴黎博览会时候,进入英国军校学习过的军官,因此十分盛行英式海军思想,那就是崇尚进攻式海军路线。他们的作战计划主要还是进攻性的,打算战争一爆发,立刻调集主力南下,在法国海军主力调到东方之前,摧毁法国殖民地海军力量,配合陆军直接在西贡登陆,一举荡平法国殖民地武装。
在法国将海军主力调到东方之后,则聚集主力舰与法军在南海一带决战。以全歼海军,获取制海权为上。如果与法军的决战失败,则退守到珠江口一带,全力保证京师安全。分舰队则驻守澎湖厅,巡视台澎金夏地区,防范法国海军北上上海。
海军认为,法军极有可能北上上海,重新夺回当年被大明夺走的上海法租界。
这个计划朱敬伦阅后建议修改,他认为福健(含台湾)海防,应该集中于陆上,以要塞炮台为主,海军为辅。等于放开了台湾海峡给法军,让法军可以从容北上。
第一法国放着大明不打北上的可能性很低,除非能完全掌握制海权,否则北上有可能被大明断绝后路。第二朱敬伦毫不担心法国去争夺上海租界,一旦法国势力再次进入上海,英国人只会更支持大明。
陆军扩编之后,开始进行紧急训练,但一时之间武器装备不可能马上生产出来。
大明的军火基本是能够自足的,但那是正常情况下,这种紧急扩军一倍的情况,还不是大明军事工业能够消化的。
大明生产陆军武器的,主要是兵工厂和毛瑟兵工厂。毛瑟70式步枪是明军列装步枪,其实就是历史上德军装备的毛瑟1871式单发步枪。但之前兵工厂才是最大生产商,复制了毛瑟步枪后,定名为“五年兵工”式步枪,意思是大明五年(1870年)定型生产。
因为兵工厂的仿制,当年毛瑟公司是跟兵工厂打过官司的,可是兵工厂当时得到了陆军的支持,因为毛瑟公司初建,根本就满足不了軍队的需要,在看到毛瑟一年只能交付陆军几千只步枪之后,陆军主动拿着样品找兵工厂复制的。
而兵工厂根基深厚,很快就成了步枪的主要供应商,毛瑟公司损失颇大。直到后来因为施耐德事件,大明颁布了专利法后,毛瑟公司才得到了补偿,兵工厂用今后每生产一只步枪,支付毛瑟公司一两银子的专利费,跟毛色达成了和解。光是收取专利费,毛瑟公司就得到了几十万两的补偿。毛瑟兄弟用这笔钱,不断的扩建工厂,已经拥有年产十万只步枪的产能,兵工厂则能年产三十万支步枪。
可这样的产能依然不可能满足百万軍队的需求,况且战争一旦开打,损耗的武器装备将会更多,軍队希望能保证充足的武器供应。
所以在工部的协调下,大明其他机械工业企业也开始抓紧时间添置设备,调试工艺,加入了兵工生产的大潮,传统的军火商佛山炮行得到了大笔订单,铁行也承接了部分订单,陈联泰机器厂也拥有了生产军火的能力。
短时间内这些企业获利颇丰,但战后却将他们拖入了破产的深渊,那是后话了。
目前的局面是陆军得到了军火供给保证,不断的装备新兵,加紧训练形成战斗力。
陆军也有自己的军事计划,他们跟海军的计划不一致,海军希望第一时间直接进攻法国殖民地的中枢西贡,陆军则希望以铁路为依托,第一时间攻占越北。兵部居中协调,决定齐头并进,开战之初,大明有充足的兵力进行两线作战,而且能在两线上都取得兵力优势。
开战第一个月内,陆军就计划完全夺取越北,同时还在海军的配合下,攻占整个南圻。之后的进军方向,如果海军能够取得制海权,则继续两线作战,一面从越北不断南下,收复越南首都顺化,另一面则从西贡朔湄公河而上,攻取法军控制的柬埔寨。
如果顺利的话,一年之内就能彻底收复整个越南,之后陆军的主要作战计划就应该转入防御,等待海军与法军决战的结果了,如果海军战胜,这场战争就结束了,如果海军失败,陆军则将成为阻止法国卷土重来的唯一力量,今后的战争将发展成为陆战为主,没海军什么事了。
海陆军在对軍队完成了基本整编之后,都开始以自己的作战计划为核心,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时间在紧张中到了七月份,越南政坛突然再次发生变故,越南小朝廷跟殖民主子法国闹翻了。
去年越南人又弄死了一个皇帝,就是继被阮文祥等权臣和宫妃势力弄死的协和帝之后继位的建福帝阮福昊。
这个阮福昊之所以被毒杀,原因还是因为权力之争,他因为对阮文祥把持朝政不满,因此打算利用阮文祥和后宫学妃之间的奸情,处死阮文祥,结果就在他打算动手的前夜,学妃给他的药里下了毒,他当夜就死了。
阮福昊继位之时才十五岁,当政半年,十六岁就驾崩,十五岁就敢向权臣动手,颇有几分康熙的威风,但可惜没有康熙的手段,而他的权臣也比鳌拜更没有节操,试想一想,如果当年鳌拜跟孝庄勾搭成奸的话,康熙小子能搬到鳌拜吗?没有康熙的条件,却要干康熙的事儿,他死于愚妄,像光绪那样在慈禧的淫威之下苟活才是他唯一的选择。
阮福昊死后,他弟弟阮福明继位,年号咸宜,是为咸宜帝。这个咸宜帝就比他哥哥咸宜多了,登基后唯权臣之命是从,他安安稳稳的做了半年皇帝,也没有被弄死,也给了权臣稳定朝政的机会。
朝政稳定之后,面对步步紧逼,一步步夺走越南朝廷权力的法国势力,权臣们终于开始反扑了。
这时候另一个权臣登上了舞台,他就是跟阮文祥合作,阮文祥控制内政,他控制军事,一文一武瓜分越南权力的尊室说。
1885年7月4日夜到5日拂晓,尊室说在顺化起兵,攻打法国“钦使府”和法军驻地。经过几个小时的战斗,抗法军失败,尊室说护送咸宜帝阮福明逃离王宫到广治省。
这就是越南历史上有名的抗法亲王运动。历史上这场运动,对已经跟法国正式交战的满清没有影响,但对于一直按兵不动的大明来说,这却是一直等待的介入越南事务的契机,早就决定开战的赫德马上将此事禀明朱敬伦,建议马上联络咸宜帝君臣,将他们接到大明控制区建立流亡政府,并正式与法国交涉。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