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73 第七百五十节 美国人的反攻
- 574 第七百五十一节 打造前敌基地
- 575 第七百五十二节 在墨西哥外交战
- 576 第七百五十三节 佩科斯战役
- 577 第七百五十四节 史上最大歼灭战
- 578 第七百五十六节 悄然兴起的教派
- 579 第七百五十七节 挺进圣安东尼奥
- 580 第七百五十七节 德克萨斯大会战
- 581 第七百五十八节 皇权威信的下降
- 582 第七百五十九节 阿拉斯加的总督
- 583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 584 第七百六十一节 打断美国社会的支柱
- 585 第七百六十二节 朝鲜东学道起义
- 586 第七百六十三节 大会战序幕
- 587 第七百六十四节 授旗
- 588 第七百六十五节 皇命
- 589 第七百六十六节 煎熬
- 590 第七百六十七节 尤卡坦海战
- 591 第七百六十八节 海军上刺刀
- 592 第七百七十节 越来越像政客
- 593 第七百七十一节 休斯敦大会战(1)
- 594 第七百七十二节 休斯敦大会战(2)
- 595 第七百七十三节 休斯敦大会战(3)
- 596 第七百七十四节 休斯敦大会战(4)
- 597 第七百七十五节 休斯敦大会战(5)
- 598 第七百七十六节 伦敦和谈(1)
- 599 第七百七十七节 伦敦和谈(2)
- 600 第七百七十八节 一样的甲午
- 601 第七百七十九节 昏君混臣
- 602 第七百八十节 迷局
- 603 第七百八十一节 拒和迁都再战
- 604 第七百八十二节 李鸿章的后路
- 605 第七百八十三节 日本狮子大开口
- 606 第七百八十四节 日军攻占北亰城
- 607 第七百八十五节 唯有巧手来捏合
- 608 第七百八十六节 大明的傀儡政权
- 609 第七百八十七节 慈禧的算计
- 610 第七百八十七节 赫德威胁英国人
- 611 第七百八十八节 吞并满清的基础
- 612 第七百八十九节 一统天下的准备
- 613 第七百八十九节 日德纷争
- 614 第七百九十节 给满遗找个去处
- 615 第七百九十一节 明俄满蒙协定
- 616 第七百九十二节 中国统一的过程
- 617 第七百九十三节 工业巨头的春天
- 618 第七百九十四节 让电老虎去撕咬
- 619 第七百九十五节 璀璨的手工艺品
- 620 第七百九十六节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路径
- 621 第七百九十七节 战列舰时代到来
- 622 第七百九十七节 海军军备竞赛
- 623 第七百九十八节 东亚大陆协定
- 624 第七百九十九节 新都城和新国名
- 625 第八百节 扩大公局法案
- 626 第八百零一节 赫德的图谋
- 627 第八百零二节 东亚火药桶
- 628 第八百零三节 英国人的打手
- 629 第八百零四节 中国的东亚秩序
- 630 第八百零五节 不可避免的战争
- 631 第八百零六节 德国人的讹诈
- 632 第八百零七节 中德同盟谈判
- 633 第八百零八节 步入世界的中心
- 634 第八百零九节 中国的世界政策
- 635 第八百一十节 中英太平洋协定
- 636 第八百一十一节 国际局势复杂化
- 637 第八百一十二节 列强分赃会议
- 638 第八百一十六节 向贫富分化说不(2)
- 639 第八百一十七节 让城里人回农村
- 640 第八百一十七节 士大夫的救民策
- 641 第八百一十八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 642 第八百一十九节 用的只是这个身份
- 643 第八百二十节 提前的新农村建设
- 644 第八百二十一节 加利福尼亚危机
- 645 第八百二十三节 拜上帝教的传播
- 646 第八百二十四节 关于加州的战和
- 647 第八百二十五节 大战一触即发
- 648 第八百二十六节 挑拨失败
- 649 第八百二十八节 德国需要保证
- 650 第八百二十九节 笼罩欧洲的恐怖
- 651 第八百三十一节 日本人的小算盘
- 652 第八百三十二节 德法战争爆发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第七百六十节 饮马墨西哥湾
张开山在圣安东尼奥的指挥卓有成效,防线已经稳固了下来,交通线也维持住了。
美国人没有余力反扑,正在忙着征兵,强行征兵引起了暴乱。
这不是第一次了,南北战争时期,随着南方軍队逼近华盛顿,林肯在1863年实行征兵制,当时政府规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于服役,洛克菲勒等一批富人就通过这种方式逃过了兵役,也有的富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打仗,比如范德比尔特,结果给打死了。
由于有钱人可以逃避兵役,结果只有穷人被大批征集到前线。比如黑人和爱尔兰移民,许多黑人被作为富人的顶替而参军,结果北方白人士兵歧视他们,他们的工资最低,装备最差,南方軍队俘虏他们则直接杀死,乱棍打死或吊死并被“点天灯”。
大量爱尔兰移民到达纽约港,在发放居留证的同时,就被强制签署了“自愿服兵役”书,立马抛妻别子被送去了前线。
在穷人的不满情绪下,被征到兵的人们开始了暴动,冲击一切公共机构,纽约街头顿时四处火起。
这次也不例外,以富人议员组成的国会,大多数依然坚持了免兵役条例,不过将免兵役的条件从300美元提高到了500美元而已,中产阶级已经负担不起,但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顶级富豪,却没什么压力,摩根和洛克菲勒的子孙还是不用去当兵,这种情况要到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手中才会改变。
美国政府征兵之后,同样遇到了大批穷人的反抗,尤其是爱尔兰移民,他们很多人来美国也就三五年时间,根本就没有为美国贡献生命的觉悟,因为没钱不得不当兵,心中怨气很大,结果很多人都开始叛乱,捣毁了征兵站。
但这还是少数,美国政府依然控制着秩序,随手镇压了反叛者之后,依然不断的将新兵武装起来,不过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美国暂时不会发动进攻。
美国人征兵的同时,邓世才则不断的为张开山筹措兵力,国内招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邓世才则开始深挖美国华人的潜力。
他向李秀成提出,让李秀成抽调十万太平军,李秀成的太平军要防守内华达地区,李秀成还是同意了。阿拉斯加的援兵也不断抵达,哪里有三十万流放的罪犯,大多数都是青壮年男丁,精力过剩,否则也不可能在国内犯下流放的重罪,要么是出于想获得赦免,要么是单纯的就喜欢打仗,参军的热情很高,有十万人报名,不断的送到美国来。
让人欣慰的国内的情况也相当不错,在明军优厚的军饷刺激下,已经有了当兵传统的湖南人大量参军,许多甚至都是过去的湘军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官自己招募同乡,一起报名参军。北方的青岛、秦皇岛也招募了一批士兵。让人遗憾的是,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参军热情就不高了,显然满清统治区的老百姓参军,主要是为了军饷,根源在于贫穷。
不过南美洲和南洋地区的华人参军热情就很让人欣慰了,尤其是南洋地区,这里的华人算不上贫穷,生活条件甚至不当地土著还要好一些,平均水平仅次于当地以商业为主并且享有一定特权的白人,他们的参军热情则是因为对政府的认同,这场战争在南洋地区的华人看来,就是政府为了维护海外移民的权益打的,他们深受刺激,加上政府招兵时候,在当地进行的引导性宣传,很是激发了南洋华人的爱国热情,不但普通人参军,大批富商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子弟也报名参军。
根据国内的预计,在湖南等地可以招募到二十万左右的士兵,在青岛和秦皇岛两地共能招募七八万人,加上东北地区不超过十万。但在人口不到千万的南洋地区,有可能招募到五十万軍队,在南美洲也可能招募到十万人。
加上阿拉斯加等大明殖民地的軍队,邓世才手里的兵力能增加一百万。
这些新兵还需要训练,但邓世才可以用新兵顶替老兵,将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维持治安的几十万正规军抽调出来,同时可以将这些新兵用来维护交通线,又能抽调一批兵力出来,这样他可以动用的兵力将达到一百五十万以上。
除了防守哥伦比亚河谷的軍队,李秀成可以用于德克萨斯州作战的兵力,至少有一百二十万人。
这对他来说绰绰有余了,即便给他更多的兵力,物资补给也供应不上。
邓世才在后方筹措兵力,张开山在前线再次开始发动攻击。
大军沿着格兰德河和圣安东尼奥,水陆两路进发,一路沿着格兰德河攻击美国河港拉雷多,一路从陆路攻击海港科珀斯。
经过一番血战之后,休斯敦的援兵派不出来,也不敢派,陆云起在奥斯汀始终虎视眈眈的盯着休斯敦呢。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当明军大军逼近的时候,美国海港的平民、富商甚至连官员,都开始坐船逃亡,整个城市在战前已经人心惶惶,老百姓的行为影响到了守军,他们没有做出有力的抵抗,能坐船逃离的都逃离了,坐不上船的也试图往东部逃跑,要么进入其他美国城市,要么在其他海港找到船。
这些海港无法被包围,让当地军民始终都有一条退路,有退路的人也就无法孤注一掷,不会抗争到底。
明军轻松拿下科珀斯港城,甚至还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张开山不由得惊叹于美国人的富足,这段时间的缴获非常多,之前圣安东尼奥和奥斯汀的美军最后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因此留下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装备这些军事物资之后,让明军的军事补给大大改善,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程度山支持了这次作战,否则单靠明军自己的运输,张开山觉得自己至少还得等两三个月时间。
至少没有这批缴获,他这次不可能两路出击,在陆路占领了科珀斯之后,沿河前进的大军也成功攻下了拉雷多,城里的墨西哥人后裔在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就制造了相当多的混乱,有些是有预谋的,有些在是不满美国白人对墨西哥人的歧视,趁机发泄怨气的。
这些情况,让这座城在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守军没有坚守到底的勇气和士气,仅仅坚守了一天半后,就向南撤退,给明军留下了一座空城,至于老百姓,则比军人逃的还早,军人坚守的目的,甚至就是为平民撤离争取时间。
攻占拉雷多之后,明军继续沿着美墨边境界河前进,大有扫荡美国边境城市的架势,这在河对岸的墨西哥眼中,产生了一种美国人不堪一击的视觉效果,尽管大量墨西哥青年加入明军的要求被明军拒绝,可是明军的补给却大大改善了,现在已经不再是商人利用走私帮助明军了,跨河贸易已经成了常态。
墨西哥在海湾的港口,都开始有成批量的商船驶向明军刚刚控制的海港,船上拉着大量的粮食、布匹和药物等军事物资。
不止是粮食物资,明军甚至已经可以通过墨西哥商人,将加州征集的物资,通过边境铁路进入墨西哥,由墨西哥国内的铁路中转,运输到美墨边境的明军控制区,等于让明军多了无数条运输线,而这一切,墨西哥政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连明军偶尔进入墨西哥境内,只要不是有军事企图,墨西哥政府和当地驻军也当没看到,对此美国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尤其是格兰德河谷之战的时候,美国人指责正是明军潜伏在墨西哥境内,突然对大粮城发起了反攻,才将美军的退路切断,他们以此为由当时逼迫墨西哥政府短暂的关闭了边境,但随着格兰德河谷之战的失败,墨西哥政府就不再重视美国的态度了。
此时的墨西哥,不但开始忽视美国的态度,而且越来越接近加入这场战争。
墨西哥国内的舆论,大肆向战争方向倾斜,政府没有压制,也压制不住这股舆论,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相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较为强烈的国家,但凡有一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就不可能不对美国对墨西哥做出的历史罪行产生仇视态度。
因此舆论已经开始大肆呼吁政府参战了。
但墨西哥政府始终没有表态,但他们决定出兵了。
1893年七月,在明美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明军占领了美国墨西哥湾港口,并且沿着美墨边境界河格兰德河逼近的时候,墨西哥軍队终于跨过了边境,几乎同时占领了两座美国城市,麦卡伦和布朗斯维尔两座港城。
墨西哥和美国边境很有意思,很多地区是,河对岸有一座美国城市,河这边就有一座墨西哥城市。比如埃尔帕索对岸是墨西哥的华雷斯,拉雷多对岸就是墨西哥的新拉雷多,麦卡伦对岸是墨西哥的雷诺萨,布朗斯维尔对岸是墨西哥的马塔莫罗斯。
这些双胞胎对称的城市,往往人员往来密切,双方都有大批侨民住在对方的城市里,因此墨西哥虽然没有宣战,可是利用保护侨民的名义出兵到河对岸,却是相对温和的做法,因为历史上,美国就多次利用这种借口出兵过墨西哥,他们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美国除了抗议一番之外,没有过多的表态,甚至是默许,因为与其让这些城市落入明军之手,让墨西哥人占了,以后更容易收回来,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的默许,墨西哥軍队占领这两座城市,还要费一番功夫呢。
但墨西哥人此举无疑是从明军口里拔牙,将明军吃到嘴边的肥肉抢到了自己碗里,大明能答应吗?
事实上,大明不但许可了这种做法,大明公使还主动恭喜墨西哥政府收复失地,开办酒会邀请墨西哥大员来庆祝。
之后正式邀请墨西哥跟大明结盟,共同对抗美国。但墨西哥政府再一次推脱了,声言墨西哥政府的行为,只是为了保护侨民,并无意与美国开战。
至此,大明才彻底对墨西哥失望,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不可能拉拢得了了。
但邓世才认为,大明已经攻占了墨西哥湾的美国海港,对墨西哥的需要已经不再紧迫,他命令海军,将舰队开进墨西哥湾,然后展开对美国东岸的军事行动。
海军认为时机已经过去,美国海军不断增添军舰,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且美国东部海港都有坚固的要塞炮台,海军与其进入墨西哥湾,不如全力维持太平洋的运输线。
但邓世才坚持要求海军必须将舰队调往墨西哥湾,他认为,大明军舰出现在美国东岸,本就是一种胜利,根本不需要作战,就能带给美国巨大的心理打击。
在邓世才的坚持下,海军决定派遣十艘装甲巡洋舰进入墨西哥湾,但包括不断进入海军编队的新型战舰依然集中于太平洋地区,以夏威夷为中心,不断的加强大明对东太平洋地区的控制力。
与海军的消极态度相反,有的是人对于战争态度积极,李秀成率领的十万太平军,从埃尔帕索出击,沿格兰德河北上,占领格兰德河上游重要城市阿尔伯克基,彻底阻断丹佛美军南下的任何可能。也加强了明军对大峡谷以南的美国西南地区的控制力。
在哥伦比亚河谷一带指挥作战的新生代将领要求主动出击,他认为跟美军在这里相持两年时间,已经让美军困顿不堪,他打算用二十万兵力,向对面的五十万美军发动反攻。
刚刚随阿拉斯加軍队来到奥斯汀的刘危,和一直想对休斯敦发起攻击的陆云起俩人一拍即合,申请利用有限的兵力,给美国人制造一个大麻烦。
他们决定二次解放黑奴!
美国人没有余力反扑,正在忙着征兵,强行征兵引起了暴乱。
这不是第一次了,南北战争时期,随着南方軍队逼近华盛顿,林肯在1863年实行征兵制,当时政府规定如果能出得起300美元,就能免于服役,洛克菲勒等一批富人就通过这种方式逃过了兵役,也有的富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打仗,比如范德比尔特,结果给打死了。
由于有钱人可以逃避兵役,结果只有穷人被大批征集到前线。比如黑人和爱尔兰移民,许多黑人被作为富人的顶替而参军,结果北方白人士兵歧视他们,他们的工资最低,装备最差,南方軍队俘虏他们则直接杀死,乱棍打死或吊死并被“点天灯”。
大量爱尔兰移民到达纽约港,在发放居留证的同时,就被强制签署了“自愿服兵役”书,立马抛妻别子被送去了前线。
在穷人的不满情绪下,被征到兵的人们开始了暴动,冲击一切公共机构,纽约街头顿时四处火起。
这次也不例外,以富人议员组成的国会,大多数依然坚持了免兵役条例,不过将免兵役的条件从300美元提高到了500美元而已,中产阶级已经负担不起,但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顶级富豪,却没什么压力,摩根和洛克菲勒的子孙还是不用去当兵,这种情况要到二战时期的罗斯福总统手中才会改变。
美国政府征兵之后,同样遇到了大批穷人的反抗,尤其是爱尔兰移民,他们很多人来美国也就三五年时间,根本就没有为美国贡献生命的觉悟,因为没钱不得不当兵,心中怨气很大,结果很多人都开始叛乱,捣毁了征兵站。
但这还是少数,美国政府依然控制着秩序,随手镇压了反叛者之后,依然不断的将新兵武装起来,不过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美国暂时不会发动进攻。
美国人征兵的同时,邓世才则不断的为张开山筹措兵力,国内招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邓世才则开始深挖美国华人的潜力。
他向李秀成提出,让李秀成抽调十万太平军,李秀成的太平军要防守内华达地区,李秀成还是同意了。阿拉斯加的援兵也不断抵达,哪里有三十万流放的罪犯,大多数都是青壮年男丁,精力过剩,否则也不可能在国内犯下流放的重罪,要么是出于想获得赦免,要么是单纯的就喜欢打仗,参军的热情很高,有十万人报名,不断的送到美国来。
让人欣慰的国内的情况也相当不错,在明军优厚的军饷刺激下,已经有了当兵传统的湖南人大量参军,许多甚至都是过去的湘军士兵和基层军官,军官自己招募同乡,一起报名参军。北方的青岛、秦皇岛也招募了一批士兵。让人遗憾的是,东北地区的老百姓参军热情就不高了,显然满清统治区的老百姓参军,主要是为了军饷,根源在于贫穷。
不过南美洲和南洋地区的华人参军热情就很让人欣慰了,尤其是南洋地区,这里的华人算不上贫穷,生活条件甚至不当地土著还要好一些,平均水平仅次于当地以商业为主并且享有一定特权的白人,他们的参军热情则是因为对政府的认同,这场战争在南洋地区的华人看来,就是政府为了维护海外移民的权益打的,他们深受刺激,加上政府招兵时候,在当地进行的引导性宣传,很是激发了南洋华人的爱国热情,不但普通人参军,大批富商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子弟也报名参军。
根据国内的预计,在湖南等地可以招募到二十万左右的士兵,在青岛和秦皇岛两地共能招募七八万人,加上东北地区不超过十万。但在人口不到千万的南洋地区,有可能招募到五十万軍队,在南美洲也可能招募到十万人。
加上阿拉斯加等大明殖民地的軍队,邓世才手里的兵力能增加一百万。
这些新兵还需要训练,但邓世才可以用新兵顶替老兵,将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维持治安的几十万正规军抽调出来,同时可以将这些新兵用来维护交通线,又能抽调一批兵力出来,这样他可以动用的兵力将达到一百五十万以上。
除了防守哥伦比亚河谷的軍队,李秀成可以用于德克萨斯州作战的兵力,至少有一百二十万人。
这对他来说绰绰有余了,即便给他更多的兵力,物资补给也供应不上。
邓世才在后方筹措兵力,张开山在前线再次开始发动攻击。
大军沿着格兰德河和圣安东尼奥,水陆两路进发,一路沿着格兰德河攻击美国河港拉雷多,一路从陆路攻击海港科珀斯。
经过一番血战之后,休斯敦的援兵派不出来,也不敢派,陆云起在奥斯汀始终虎视眈眈的盯着休斯敦呢。
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当明军大军逼近的时候,美国海港的平民、富商甚至连官员,都开始坐船逃亡,整个城市在战前已经人心惶惶,老百姓的行为影响到了守军,他们没有做出有力的抵抗,能坐船逃离的都逃离了,坐不上船的也试图往东部逃跑,要么进入其他美国城市,要么在其他海港找到船。
这些海港无法被包围,让当地军民始终都有一条退路,有退路的人也就无法孤注一掷,不会抗争到底。
明军轻松拿下科珀斯港城,甚至还缴获了大量军事物资,张开山不由得惊叹于美国人的富足,这段时间的缴获非常多,之前圣安东尼奥和奥斯汀的美军最后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因此留下了海量的武器装备,装备这些军事物资之后,让明军的军事补给大大改善,甚至可以说,在相当程度山支持了这次作战,否则单靠明军自己的运输,张开山觉得自己至少还得等两三个月时间。
至少没有这批缴获,他这次不可能两路出击,在陆路占领了科珀斯之后,沿河前进的大军也成功攻下了拉雷多,城里的墨西哥人后裔在战争刚刚打响的时候,就制造了相当多的混乱,有些是有预谋的,有些在是不满美国白人对墨西哥人的歧视,趁机发泄怨气的。
这些情况,让这座城在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守军没有坚守到底的勇气和士气,仅仅坚守了一天半后,就向南撤退,给明军留下了一座空城,至于老百姓,则比军人逃的还早,军人坚守的目的,甚至就是为平民撤离争取时间。
攻占拉雷多之后,明军继续沿着美墨边境界河前进,大有扫荡美国边境城市的架势,这在河对岸的墨西哥眼中,产生了一种美国人不堪一击的视觉效果,尽管大量墨西哥青年加入明军的要求被明军拒绝,可是明军的补给却大大改善了,现在已经不再是商人利用走私帮助明军了,跨河贸易已经成了常态。
墨西哥在海湾的港口,都开始有成批量的商船驶向明军刚刚控制的海港,船上拉着大量的粮食、布匹和药物等军事物资。
不止是粮食物资,明军甚至已经可以通过墨西哥商人,将加州征集的物资,通过边境铁路进入墨西哥,由墨西哥国内的铁路中转,运输到美墨边境的明军控制区,等于让明军多了无数条运输线,而这一切,墨西哥政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连明军偶尔进入墨西哥境内,只要不是有军事企图,墨西哥政府和当地驻军也当没看到,对此美国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尤其是格兰德河谷之战的时候,美国人指责正是明军潜伏在墨西哥境内,突然对大粮城发起了反攻,才将美军的退路切断,他们以此为由当时逼迫墨西哥政府短暂的关闭了边境,但随着格兰德河谷之战的失败,墨西哥政府就不再重视美国的态度了。
此时的墨西哥,不但开始忽视美国的态度,而且越来越接近加入这场战争。
墨西哥国内的舆论,大肆向战争方向倾斜,政府没有压制,也压制不住这股舆论,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相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较为强烈的国家,但凡有一点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就不可能不对美国对墨西哥做出的历史罪行产生仇视态度。
因此舆论已经开始大肆呼吁政府参战了。
但墨西哥政府始终没有表态,但他们决定出兵了。
1893年七月,在明美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明军占领了美国墨西哥湾港口,并且沿着美墨边境界河格兰德河逼近的时候,墨西哥軍队终于跨过了边境,几乎同时占领了两座美国城市,麦卡伦和布朗斯维尔两座港城。
墨西哥和美国边境很有意思,很多地区是,河对岸有一座美国城市,河这边就有一座墨西哥城市。比如埃尔帕索对岸是墨西哥的华雷斯,拉雷多对岸就是墨西哥的新拉雷多,麦卡伦对岸是墨西哥的雷诺萨,布朗斯维尔对岸是墨西哥的马塔莫罗斯。
这些双胞胎对称的城市,往往人员往来密切,双方都有大批侨民住在对方的城市里,因此墨西哥虽然没有宣战,可是利用保护侨民的名义出兵到河对岸,却是相对温和的做法,因为历史上,美国就多次利用这种借口出兵过墨西哥,他们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美国除了抗议一番之外,没有过多的表态,甚至是默许,因为与其让这些城市落入明军之手,让墨西哥人占了,以后更容易收回来,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的默许,墨西哥軍队占领这两座城市,还要费一番功夫呢。
但墨西哥人此举无疑是从明军口里拔牙,将明军吃到嘴边的肥肉抢到了自己碗里,大明能答应吗?
事实上,大明不但许可了这种做法,大明公使还主动恭喜墨西哥政府收复失地,开办酒会邀请墨西哥大员来庆祝。
之后正式邀请墨西哥跟大明结盟,共同对抗美国。但墨西哥政府再一次推脱了,声言墨西哥政府的行为,只是为了保护侨民,并无意与美国开战。
至此,大明才彻底对墨西哥失望,觉得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不可能拉拢得了了。
但邓世才认为,大明已经攻占了墨西哥湾的美国海港,对墨西哥的需要已经不再紧迫,他命令海军,将舰队开进墨西哥湾,然后展开对美国东岸的军事行动。
海军认为时机已经过去,美国海军不断增添军舰,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且美国东部海港都有坚固的要塞炮台,海军与其进入墨西哥湾,不如全力维持太平洋的运输线。
但邓世才坚持要求海军必须将舰队调往墨西哥湾,他认为,大明军舰出现在美国东岸,本就是一种胜利,根本不需要作战,就能带给美国巨大的心理打击。
在邓世才的坚持下,海军决定派遣十艘装甲巡洋舰进入墨西哥湾,但包括不断进入海军编队的新型战舰依然集中于太平洋地区,以夏威夷为中心,不断的加强大明对东太平洋地区的控制力。
与海军的消极态度相反,有的是人对于战争态度积极,李秀成率领的十万太平军,从埃尔帕索出击,沿格兰德河北上,占领格兰德河上游重要城市阿尔伯克基,彻底阻断丹佛美军南下的任何可能。也加强了明军对大峡谷以南的美国西南地区的控制力。
在哥伦比亚河谷一带指挥作战的新生代将领要求主动出击,他认为跟美军在这里相持两年时间,已经让美军困顿不堪,他打算用二十万兵力,向对面的五十万美军发动反攻。
刚刚随阿拉斯加軍队来到奥斯汀的刘危,和一直想对休斯敦发起攻击的陆云起俩人一拍即合,申请利用有限的兵力,给美国人制造一个大麻烦。
他们决定二次解放黑奴!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