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01 197章:逃离(下)
- 202 198章:死城不孤(上)
- 203 199章:死城不孤(下)
- 204 200章:风雪骤停铁骑至(上)
- 205 201章:风雪骤停铁骑至(中)
- 206 202章:风雪骤停铁骑至(下)
- 207 203章:破局的开始
- 208 204章:苦果
- 209 205章:宏图霸业 尽在掌中(上)
- 210 206章:宏图霸业 尽在掌中(下)
- 211 207章:刺史大人
- 212 208章:潜龙藏渊 不呻不鸣(上)
- 213 209章:潜龙藏渊 不呻不吟(中)
- 214 210章:潜龙藏渊 不呻不吟(下)
- 215 211章:以血铺雪路
- 216 212章:风雨飘摇(上)
- 217 213章:风雨飘摇(中)
- 218 214章:风雨飘摇(下)
- 219 215章·坐而论道 立而上言 跪而奏事上
- 220 216章:坐而论道 立而上言 跪而奏事下
- 221 217章:扬沙做尘(上)
- 222 218章:扬沙做尘(中)
- 223 219章:扬沙做尘(下)
- 224 220章:东羌郡(上)
- 225 221章:东羌郡(下)
- 226 222章:西陲悍风(上)
- 227 223章:西陲悍风(下)
- 228 224章:铁马冰河
- 229 225章:西陲五庭柱(上)
- 230 226章:西陲五庭柱(下)
- 231 227章:辗转百里一银枪
- 232 228章:说客(上)
- 233 229章:说客(下)
- 234 230章:义可抵得半两金(上)
- 235 231章:义可抵得半两金(下)
- 236 232章:一揽西陲风与雪(上)
- 237 233章:一揽西陲风与雪(中)
- 238 234章:一揽西陲风与雪(下)
- 239 235章:作态(上)
- 240 236章:作态(下)
- 241 237章:西陲点卯(上)
- 242 238章:西陲点卯(中)
- 243 239章:西陲点卯(下)
- 244 240章:年关
- 245 241章:复望天水 雄关如原
- 246 242章:蛰冬天下眠
- 247 243章:雄军涌平沙(上)
- 248 244章:雄军涌平沙(下)
- 249 245章:风起云荡(上)
- 250 246章:风起云荡(中)
- 251 247章:风起云荡(下)
- 252 248章:千年大汉(上)
- 253 249章:千年大汉(下)
- 254 250章:烽烟满九州(上)
- 255 251章:烽烟满九州(中)
- 256 一章:燕阳义 起枪(上)
- 257 二章:燕阳义 起枪(中)
- 258 三章:燕阳义 起枪(下)
- 259 四章:燕云十八骑
- 260 五章:平沙起风雷(上)
- 261 六章:平沙起风雷(中)
- 262 七章:平沙起风雷(下)
- 263 八章:弑王(上)
- 264 九章:弑王(下)
- 265 十章:九州作塘
- 266 十一章:长生天的子嗣(上)
- 267 十二章:长生天的子嗣(中)
- 268 十三章:长生天的子嗣(下)
- 269 十四章:铁骑红缨 铮铮傲骨(上)
- 270 十五章:铁骑红缨 铮铮傲骨(中)
- 271 十六章:铁骑红缨 铮铮傲骨(下)
- 272 十七章:青草依依 埋骨忠魂(上)
- 273 十八章:青草依依 埋骨忠魂(中)
- 274 十九章:青草依依 埋骨忠魂(下)
- 275 二十章:铁骑绝唱(上)
- 276 二十一章:铁骑绝唱(中)
- 277 二十二章:铁骑绝唱(下)
- 278 二十三章:双肩抗忠义(上)
- 279 二十四章:双肩抗忠义(下)
- 280 二十五章:新的战场(上)
- 281 二十六章:新的战场(下)
- 282 二十七章:角逐(上)
- 283 二十八章:角逐(中)
- 284 二十九章:角逐(下)
- 285 三十章:首战(上)
- 286 三十一章:首战(中)
- 287 三十二章:首战(下)
- 288 三十三章:盾墙箭雨(上)
- 289 三十四章:盾墙箭雨(下)
- 290 三十五章:突入(上)
- 291 三十六章:突入(下)
- 292 三十七章:重岭府(上)
- 293 三十八章:重岭府(下)
- 294 三十九章:三足金蟾 一步登天
- 295 四十章:百年独一外姓侯
- 296 四十一章:春耕
- 297 四十二章:站死跪生(上)
- 298 四十三章:站生跪死(下)
- 299 四十四章:蚍蜉撼大树
- 300 四十五章:一郡疆场(上)
- 301 四十六章:一郡疆场(中)
- 302 四十七章:一郡疆场(下)
- 303 四十八章:任驰骋(上)
- 304 四十九章:任驰骋(下)
- 305 五十章:平沙风波(上)
- 306 五十一章:平沙风波(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207章:刺史大人
207章:刺史大人
铁矿山脉西口十里野狐岭。
漫天硝烟,雪林血泣。
百展叛军的各式大旗从铁石山脉之中穿插而出,连破官军数营,大战已持续四日,铁矿山脉至野狐岭的十里路途遍地尸骨无人掩埋,二十万叛军主力蜂拥而出,发疯一般从昼至夜一刻不停息的要撕裂官军重金打造的西境防线。
用天水郡去年近半数赋税打造的六道防线,不过几日功夫就被攻破了四道,而有着地利优势的野狐岭是节节败退的官军唯独不能放弃的位置,这里距离最靠近武威郡的三秦城只有四十里。
从铁矿山脉寻着尸体堆积处一路向西,双方将士的尸体从没间隔超过一丈,被风雪掩埋的官军戍堡里更是焦尸无数,看不出人形。被一层一层压下的命令逼到无路可退的戍堡官军以少敌众,戍堡上的的弓弩射尽了,就开始扔石块,叛军附墙后,便用滚烫的火油逼退,而让四日内沦陷的一百二十多座戍堡将士心寒的是这些叛军各个悍不惧死,当黄沙土石之中垒砌的戍堡以扇形铺开弓弩火力网时,如同蝗虫过境的叛军就像秋收麦田一般一片一片的倒下,据唯一一名死里逃生的官军士卒交代,短短一炷香之内,死在铁矿山脉山口的叛军就不下千人,尸体几乎将出口闭塞,而叛军就是这样踩着尸体涌了出来。
每座戍堡之下几乎都有几十具叛军尸体搭成的梯子,让身后的人踩着他们攀上堡墙。
上至统领七万多凉州郡兵的监军长史秦朗,下至普通的末等兵卒,都认为这些叛军疯了,以往的流民叛军除了看上去人多一些,声势浩大外连丁点威胁都不能加于官军,往往是几十骑列出锤形阵时驱马向前那么一踩踏,数百数千的流民叛军就会哭爹喊娘的自成《六韬》之中的倒卷珠帘之势。
就连秦朗自己都已经披挂上阵,清晨之时从平沙城中快马送来凉州刺史梅忍怀的书信,以字迹风骨清秀闻名凉州士林的梅忍怀送来字迹非他的两个字:
守住。
甚至连个落款都没有,就这么一份不伦不类不合谕召的两字,硬是让已知天命年纪的监军长史大人披甲率领凉州最为精锐的四个营从最后一道防线来到了野狐岭,当着三营凉州精锐的面把凉州郡兵大营的中军旗帜插在了野狐岭的岭口。
不破贼寇不退旗后,胆敢有违令者,斩首无赦。
野狐岭之后再无可用之兵。
秦朗不是没有见过不要命的,可像叛军这般跟得了失心疯一样连自己的命都不要的还真是生平闻所未闻。
这如潮水一袭接一袭,人潮不断的叛军可以为了让身后架梯的士卒不受弓弩扰乱,用布衣肉体之身挡在前面,可以为了让二十万叛军中仅占不足两万的骑军全力冲锋,用人海尸体瞬间填满一道道壕沟,可以为了攻陷戍堡,浑身浸上火油举着火把跳进堡中同归于尽。
野狐岭前的第四道防线,是用砖石生生在地势高坦的阔野之上筑成的一道丈长墙垒,上有床架弩数十台及弓弩手数百,结果却被叛军活活用铲子和锄头给挖的塌陷,高墙之上数千官军弓弩手无一幸免,与之陪葬的是更多的叛军。
这种大规模的战场绞杀几乎就连老天爷也看不下去,阴风哭嚎,落雪如樱。
飘散在野狐岭上空的稀疏雪花,都是淡红色的。
上了年纪的老兵油子就以此来吓唬腿都瘫软的新兵,说这是死在这里的兵士怨气未散,借雪散怨,让这几日看到各种残尸焦土滴水未进的不少新兵都吓的连手中兵器都举不起来。
野狐岭山林外围,烽火冲天,一处已经被箭矢插满的垛板之后,浑身都像在血水浸泡过的监军长史秦朗嘴里叼着一根枯干的树叶,正在闭目歇息,听到不能在熟悉的雪地小跑声,眼睛不由自主的睁开,手已经摁在同样赤红的剑柄上。
不等这名身后插着令旗的传令兵缓上一口气开口说话,他便从垛板后面站了起来,说出这日来重复不断说出的两个字:“备敌!”
已经从早至今挡住叛军六次攻势的凉州三营精锐,在听到牛角号声之后纷纷站起……
平沙城中。
十万平叛大军战败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天水郡,骠骑将军身殒乱军之中的谣言起初人人唾之以鼻,正二品的实权大将军!就连按理文压武一头的同级凉州刺史都不敢在林兴风面前有半点傲然,偌大的九州皇朝之中,能和骠骑将军比肩的职称扳着指头便能数过来,怎么可能死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之内?
已经得到内报的梅忍怀却一清二楚,官居二品,上朝可佩剑复履,穿甲时可面圣不跪的正二品骠骑将军真的死在了武威郡那座普通的环山之城中,和数万官军尸骨一同埋葬在了一起。
梅忍怀坐在梅花亭中,手指敲打铜壁,神情怡然。
他不懂兵法,更不懂什么排兵布阵,可他知道西线的七万郡兵一旦兵败如山倒之后,那凉州命脉所在的天水郡就会被几十万难民席卷而过,比起蝗虫还要饿不择食的灾民连人肉都食,还有什么不吃的?
而他作为皇朝九位之一的封疆大吏,定然是第一个挨上天子盛怒之下那一刀的不二人选。
他看向已经落雪满池的庭院另侧甲士,笑容如沐春风。
送往西线处的两字字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执笔之人是谁。早就在官场上磨砺出百密无疏的梅忍怀很早之前便将在西线浴血奋战的数十位中坚将军家属无一缺漏的接往这平沙城,连作为他在凉州头号心腹的监军长史秦朗一家老小都没放过,如今就被软禁在庭院另侧的偏屋里。
而那两字旁人不识,可梅忍怀料定秦朗知晓,更知道秦朗在看到这两字之后的反应如何。
梅忍怀想着想着就摸了摸自己略微红肿的脸颊,这是被他逼写的秦朗之父所打,年已古稀的老人身体健朗,手劲亦是不小,而这位以城府心机登上凉州官场之巅的刺史大人挨打之后还是笑容可掬,还亲自搀扶着老人回到偏屋歇息。
妇人是毒蝎心肠,大丈夫更得是歹毒无情。
心早就死了的梅忍怀望向只露出一个朦胧光晕的太阳笑道:“云海霾日,哪还有朗朗乾坤?”
梅花亭的六根柱子上都写着儒家高士所言,而他倚靠的那根更是大汉开朝元勋之首的圣贤留下的千古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梅忍怀不惧严寒伸出手指在冰冷的石柱上摸过去,当年在苍城的那一处雕花牌坊里,满腹才学想要报于天下百姓的他曾大声向那位梨衣女子诵咏此言,博得佳人一笑。
就连如今在凉州官场在位最久的官吏也不知,最初只是一名县衙末吏的梅忍怀曾经放言道:“官为一县父母,便为一县百姓谋薄利;官为一郡权首,便为一郡争其光彩;官为一州刺史,封疆不忘村县,登高且忧踏脚石。官至长安仙鹤补,一言为江山社稷,二言为九州百姓,敢为天下先!
只是已经坐到一州之长的他并没能兑现,就如他曾对那名女子许下的诺言一般。
还在朗读圣贤书时的他不是没听说过官场的凶险沼潭,他只愿十年寒窗没有读到狗肚子里,不能洗尽浑浊,那就出淤泥而不染,那时的他还相信红黑两色就千姿百态的大染缸里还是有那么一片白。
现在,他什么都不信了。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独善其身的全去采菊东篱下了。
深居庙堂贪得无厌的不是大部分,而是所有,两袖清风清廉半生的都排挤到穷乡僻壤,想捞都没门路了。
即便如此,大汉还是这个大汉,百姓眼中视为蛀虫的贪官末吏依旧啃咬不断支撑这片江山的支柱。
官场并非黑白两立,而是黑白混淆。
梅忍怀取出宣纸,旁边摆放着刺史宣印,风骨极佳的字体跃然纸上,一撇一捺行云流水。
这封即将寄往长安皇城未央宫天子案台上的长篇奏折,起头是:微臣梅忍怀启奏陛下,骠骑将军林兴风拥兵自重,臣下几番劝解无用,平叛十万将士冒进之下惨遭逆贼埋伏……”
勾勒出最后一画后,梅忍怀面不改色的盖上印章望向西面。
那里有二十万叛军正在往天水郡挤得头破血流,那里有数万平叛将士埋骨雪原,那里还有一名梨衣女子曾踮起脚尖,从那九层高塔之上飞鸟一噙……
(PS:这个月能把上个月欠下的补回多少是多少吧,也快上架了,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总之我说到的许多都没能兑现,这其实挺打脸的……现在也不敢放大话了,尽量写吧,可能月中会上架,之前应该有个酝酿许久的大情节勾,引各位看官老爷订阅,希望成绩能好些吧!)
漫天硝烟,雪林血泣。
百展叛军的各式大旗从铁石山脉之中穿插而出,连破官军数营,大战已持续四日,铁矿山脉至野狐岭的十里路途遍地尸骨无人掩埋,二十万叛军主力蜂拥而出,发疯一般从昼至夜一刻不停息的要撕裂官军重金打造的西境防线。
用天水郡去年近半数赋税打造的六道防线,不过几日功夫就被攻破了四道,而有着地利优势的野狐岭是节节败退的官军唯独不能放弃的位置,这里距离最靠近武威郡的三秦城只有四十里。
从铁矿山脉寻着尸体堆积处一路向西,双方将士的尸体从没间隔超过一丈,被风雪掩埋的官军戍堡里更是焦尸无数,看不出人形。被一层一层压下的命令逼到无路可退的戍堡官军以少敌众,戍堡上的的弓弩射尽了,就开始扔石块,叛军附墙后,便用滚烫的火油逼退,而让四日内沦陷的一百二十多座戍堡将士心寒的是这些叛军各个悍不惧死,当黄沙土石之中垒砌的戍堡以扇形铺开弓弩火力网时,如同蝗虫过境的叛军就像秋收麦田一般一片一片的倒下,据唯一一名死里逃生的官军士卒交代,短短一炷香之内,死在铁矿山脉山口的叛军就不下千人,尸体几乎将出口闭塞,而叛军就是这样踩着尸体涌了出来。
每座戍堡之下几乎都有几十具叛军尸体搭成的梯子,让身后的人踩着他们攀上堡墙。
上至统领七万多凉州郡兵的监军长史秦朗,下至普通的末等兵卒,都认为这些叛军疯了,以往的流民叛军除了看上去人多一些,声势浩大外连丁点威胁都不能加于官军,往往是几十骑列出锤形阵时驱马向前那么一踩踏,数百数千的流民叛军就会哭爹喊娘的自成《六韬》之中的倒卷珠帘之势。
就连秦朗自己都已经披挂上阵,清晨之时从平沙城中快马送来凉州刺史梅忍怀的书信,以字迹风骨清秀闻名凉州士林的梅忍怀送来字迹非他的两个字:
守住。
甚至连个落款都没有,就这么一份不伦不类不合谕召的两字,硬是让已知天命年纪的监军长史大人披甲率领凉州最为精锐的四个营从最后一道防线来到了野狐岭,当着三营凉州精锐的面把凉州郡兵大营的中军旗帜插在了野狐岭的岭口。
不破贼寇不退旗后,胆敢有违令者,斩首无赦。
野狐岭之后再无可用之兵。
秦朗不是没有见过不要命的,可像叛军这般跟得了失心疯一样连自己的命都不要的还真是生平闻所未闻。
这如潮水一袭接一袭,人潮不断的叛军可以为了让身后架梯的士卒不受弓弩扰乱,用布衣肉体之身挡在前面,可以为了让二十万叛军中仅占不足两万的骑军全力冲锋,用人海尸体瞬间填满一道道壕沟,可以为了攻陷戍堡,浑身浸上火油举着火把跳进堡中同归于尽。
野狐岭前的第四道防线,是用砖石生生在地势高坦的阔野之上筑成的一道丈长墙垒,上有床架弩数十台及弓弩手数百,结果却被叛军活活用铲子和锄头给挖的塌陷,高墙之上数千官军弓弩手无一幸免,与之陪葬的是更多的叛军。
这种大规模的战场绞杀几乎就连老天爷也看不下去,阴风哭嚎,落雪如樱。
飘散在野狐岭上空的稀疏雪花,都是淡红色的。
上了年纪的老兵油子就以此来吓唬腿都瘫软的新兵,说这是死在这里的兵士怨气未散,借雪散怨,让这几日看到各种残尸焦土滴水未进的不少新兵都吓的连手中兵器都举不起来。
野狐岭山林外围,烽火冲天,一处已经被箭矢插满的垛板之后,浑身都像在血水浸泡过的监军长史秦朗嘴里叼着一根枯干的树叶,正在闭目歇息,听到不能在熟悉的雪地小跑声,眼睛不由自主的睁开,手已经摁在同样赤红的剑柄上。
不等这名身后插着令旗的传令兵缓上一口气开口说话,他便从垛板后面站了起来,说出这日来重复不断说出的两个字:“备敌!”
已经从早至今挡住叛军六次攻势的凉州三营精锐,在听到牛角号声之后纷纷站起……
平沙城中。
十万平叛大军战败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天水郡,骠骑将军身殒乱军之中的谣言起初人人唾之以鼻,正二品的实权大将军!就连按理文压武一头的同级凉州刺史都不敢在林兴风面前有半点傲然,偌大的九州皇朝之中,能和骠骑将军比肩的职称扳着指头便能数过来,怎么可能死在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之内?
已经得到内报的梅忍怀却一清二楚,官居二品,上朝可佩剑复履,穿甲时可面圣不跪的正二品骠骑将军真的死在了武威郡那座普通的环山之城中,和数万官军尸骨一同埋葬在了一起。
梅忍怀坐在梅花亭中,手指敲打铜壁,神情怡然。
他不懂兵法,更不懂什么排兵布阵,可他知道西线的七万郡兵一旦兵败如山倒之后,那凉州命脉所在的天水郡就会被几十万难民席卷而过,比起蝗虫还要饿不择食的灾民连人肉都食,还有什么不吃的?
而他作为皇朝九位之一的封疆大吏,定然是第一个挨上天子盛怒之下那一刀的不二人选。
他看向已经落雪满池的庭院另侧甲士,笑容如沐春风。
送往西线处的两字字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执笔之人是谁。早就在官场上磨砺出百密无疏的梅忍怀很早之前便将在西线浴血奋战的数十位中坚将军家属无一缺漏的接往这平沙城,连作为他在凉州头号心腹的监军长史秦朗一家老小都没放过,如今就被软禁在庭院另侧的偏屋里。
而那两字旁人不识,可梅忍怀料定秦朗知晓,更知道秦朗在看到这两字之后的反应如何。
梅忍怀想着想着就摸了摸自己略微红肿的脸颊,这是被他逼写的秦朗之父所打,年已古稀的老人身体健朗,手劲亦是不小,而这位以城府心机登上凉州官场之巅的刺史大人挨打之后还是笑容可掬,还亲自搀扶着老人回到偏屋歇息。
妇人是毒蝎心肠,大丈夫更得是歹毒无情。
心早就死了的梅忍怀望向只露出一个朦胧光晕的太阳笑道:“云海霾日,哪还有朗朗乾坤?”
梅花亭的六根柱子上都写着儒家高士所言,而他倚靠的那根更是大汉开朝元勋之首的圣贤留下的千古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梅忍怀不惧严寒伸出手指在冰冷的石柱上摸过去,当年在苍城的那一处雕花牌坊里,满腹才学想要报于天下百姓的他曾大声向那位梨衣女子诵咏此言,博得佳人一笑。
就连如今在凉州官场在位最久的官吏也不知,最初只是一名县衙末吏的梅忍怀曾经放言道:“官为一县父母,便为一县百姓谋薄利;官为一郡权首,便为一郡争其光彩;官为一州刺史,封疆不忘村县,登高且忧踏脚石。官至长安仙鹤补,一言为江山社稷,二言为九州百姓,敢为天下先!
只是已经坐到一州之长的他并没能兑现,就如他曾对那名女子许下的诺言一般。
还在朗读圣贤书时的他不是没听说过官场的凶险沼潭,他只愿十年寒窗没有读到狗肚子里,不能洗尽浑浊,那就出淤泥而不染,那时的他还相信红黑两色就千姿百态的大染缸里还是有那么一片白。
现在,他什么都不信了。
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独善其身的全去采菊东篱下了。
深居庙堂贪得无厌的不是大部分,而是所有,两袖清风清廉半生的都排挤到穷乡僻壤,想捞都没门路了。
即便如此,大汉还是这个大汉,百姓眼中视为蛀虫的贪官末吏依旧啃咬不断支撑这片江山的支柱。
官场并非黑白两立,而是黑白混淆。
梅忍怀取出宣纸,旁边摆放着刺史宣印,风骨极佳的字体跃然纸上,一撇一捺行云流水。
这封即将寄往长安皇城未央宫天子案台上的长篇奏折,起头是:微臣梅忍怀启奏陛下,骠骑将军林兴风拥兵自重,臣下几番劝解无用,平叛十万将士冒进之下惨遭逆贼埋伏……”
勾勒出最后一画后,梅忍怀面不改色的盖上印章望向西面。
那里有二十万叛军正在往天水郡挤得头破血流,那里有数万平叛将士埋骨雪原,那里还有一名梨衣女子曾踮起脚尖,从那九层高塔之上飞鸟一噙……
(PS:这个月能把上个月欠下的补回多少是多少吧,也快上架了,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总之我说到的许多都没能兑现,这其实挺打脸的……现在也不敢放大话了,尽量写吧,可能月中会上架,之前应该有个酝酿许久的大情节勾,引各位看官老爷订阅,希望成绩能好些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