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25 315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
- 326 316 情报工作
- 327 317 秘密行动
- 328 318 安德罗波夫?
- 329 319 重心转移
- 330 320 兵临城下
- 331 321 赫尔辛基围城战
- 332 322 芬兰的命运
- 333 323 提前行动
- 334 324 庞然大物
- 335 325 劳动战线
- 336 326 大手笔
- 337 327 瓦莲蒂娜
- 338 328 巴格拉季昂
- 339 329 大反攻
- 340 330 波罗的海攻势
- 341 331 紧急情况
- 342 332 围歼
- 343 333 国际战线
- 344 334 地下工作
- 345 335 强势推进
- 346 336 低调
- 347 337 先南后北
- 348 338 登陆
- 349 339 进军法国
- 350 340 抢技术
- 351 341 柏林战役
- 352 342 不列颠搅屎棍
- 353 343 战后的麻烦事
- 354 344 苏共19大
- 355 345 政治局及中央书记选举
- 356 346 收获和安排
- 357 347 影星
- 358 348 东西矛盾
- 359 349 苏日战争
- 360 350 逮捕
- 361 351 诺维科夫案件
- 362 352 瓦西里·斯大林
- 363 353 匿名信
- 364 354 国安体系的调整
- 365 355 权力斗争
- 366 356 清算
- 367 357 朱可夫
- 368 358 吊打鬼子
- 369 359 红色东南亚
- 370 360 安德烈耶夫
- 371 361 赫鲁晓夫
- 372 362 整人
- 373 363 西伯利亚派的崛起
- 374 364 农业问题
- 375 365 芬达
- 376 366 列宁格勒的气氛
- 377 367 舆论攻势
- 378 368 巴勒斯坦问题
- 379 369 针对以色列的动作
- 380 请假。。。
- 381 370 斗争开始
- 382 371 地方角力
- 383 372 爸爸的援助
- 384 373 莫洛托夫
- 385 374 应对
- 386 375
- 387 376 战争补偿
- 388 377 军事力量
- 389 378 新格局
- 390 379 中东局势
- 391 380 苏共二十大
- 392 381 贝利亚的恶行
- 393 382 逮捕
- 394 383 牢不可破的联盟(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325 劳动战线
325 劳动战线
曼图洛夫在厂长、厂党委书记和个人秘书的陪伴下,走出了斯大林汽车厂大门。
他脸上始终挂着一副神秘的笑容,他时而热情,时而冷淡,时而随和,时而严肃,根本没人能揣摩到他的心思,没人知道这个苏联高官的真正想法。
表面上,他对斯大林汽车厂的工作感到相当满意,也公开表扬了汽车厂上下员工的工作,也对汽车厂第三期扩建工程的进度表示满意。
随行的《真理报》的记者将曼图洛夫的说话完完整整地记了下来,当中的精华内容会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刊登出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汽车厂上下员工的“优异表现”,甚至也有可能把他们塑造为“劳动英雄”。
然而,这些“劳动英雄”们的待遇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好,大部分人依然没有分配到体面的住房,微薄的工资并不能为他们换取到充足的物资,家里连一件簇新的衣服也没有,平常的伙食是面包、土豆、菜汤,有时会分到一些罐头食品。
在战争的年代,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其实已经不错了,他们三餐温饱,住所安定,衣物充足。没人会因为自己住得不好而抱怨政府,没人会因为自己吃得不好而抱怨厂方,他们只会抱怨德国人入侵他们的国土,抱怨偷懒的同事没尽心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样的想法,是苏联工人的主流意识,是让人们专心生产,贡献国家的动力。身处后方的工人们,和身处前线的士兵们一样,都是在为国家战斗——红军战士的战场叫“战争前线”,劳工的战场叫“劳动阵线”,两个阵线的战况都不容失利,一方失守,另一方也会沦陷!
“这位同志,请问你找谁?”康斯坦丁看到一个身穿西装的男人正以飞快的速度,朝着自己领导的方向走来,他看上去既像是一位专家,也像是一位官员。
“他找我。”一句简短的话语从曼图洛夫嘴里说了出来,这句话虽然简短,但不失领导人应有的霸气。
汽车厂厂长利哈乔夫看着身穿西装的“不速之客”,用中性的语气问道:“请问这位同志是?”
“瓦迪克·尼古拉耶维奇·申尼科夫,一名出色的建筑工程师,参与苏维埃宫的建设工作,是年轻人的榜样。”曼图洛夫语出惊人,居然当着几个官员的面前,对一个工程师作出如此高的评价!
听到瓦迪克的名字后,康斯坦丁才知道这个年轻的西装男人就是刚才在苏维埃宫工地陪自己领导一起视察的人,看来他的表现并不一般啊。
慢着!这个有份建造苏维埃宫的工程师究竟要干什么?他怎么会离开苏维埃宫的工地,来到斯大林汽车厂?他究竟是怎样掌握领导行踪的?
“瓦迪克,我们走吧。”曼图洛夫走出了几步,然后转过头,对自己的助手(秘书)说:“你现在可以下班了,回去陪陪你的家人吧。”
瓦迪克在众目睽睽之下,跟着曼图洛夫登上了一辆ZIS-101B豪华轿车。
汽车驶出ZIS(斯大林汽车厂的简称)厂区,在宽敞的六线行车大道上奔驰而去。在那个汽车还算是奢侈品的年代里,根本不需要把街道修得这么宽。
在车上,瓦迪克依然没敢和曼图洛夫说出他心中藏掖已久的秘密,因为除了他们两人以外,还有一名身穿军服的——司机。
他不清楚这个司机的来历,也不知道他是否绝对信得过,他只知道这个秘密不能被第三者获悉,否则的话,他有可能会被逮捕,会被送到偏远地区的古拉格里,与那些“人民公敌”们一起受苦,甚至会被枪决。
“前面拐右,再走100米就到了。”瓦迪克向司机指引道。
汽车很快就在一座簇新的公寓楼前停了下来,两个西装男子步出了车厢,在走进了这座落成不到半年的装配式公寓楼。
在瓦迪克的带领下,曼图洛夫走进了一个80平方米的公寓套间里。
“这就是你的家?看上去挺不错嘛。”曼图洛夫的语气突然转变,他的身份从刚才那个冷淡的官僚,变成了一个熟悉热络的朋友。
“和你家的豪华别墅相比,这里又算得上是什么呢?”
“别墅?”曼图洛夫笑着说道:“我什么时候有别墅了?我以前当新西伯利亚州委第一书记的时候,住的那套公寓比你这套还要小,面积只有79平方米。
而我当时的下属——托木斯克市委第一书记住的豪华公寓居然比我那套还要大几倍,还拥有3座别墅!后来有人揭发他利用职权陷害几名优秀干部,最终还是被我清洗了。”
“那你现在住的呢?”
“现在我住在高尔基大街一套三居室公寓里,面积比你这套还要大一倍。其实我不需要这么大的,但那里的地段实在是太好,为了方便上班,所以就选那里了。”
“你在生活上还是像以往那样,喜欢低调。但在政治上,没人能忽视你的存在。”
曼图洛夫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说:“对了,你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帮忙?现在只有你我两人在这里,总算可以说了吧?”
“是这样的……”瓦迪克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
曼图洛夫虽然听得很入神,但他听完之后,居然说出了这样的答复:“你向中央监察委员会写一封匿名信就行了。”
“匿名信?这有什么用?”此时此刻,瓦迪克心中感到十分失望,难道连曼图洛夫这样的大人物都帮不了自己?如果写匿名信有用的话,问题早就解决了!
“为什么没用?那位同志,不!官僚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党的纪律,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党的纪律检查部门,肯定会对此作出调查。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肯定会采取措施,开除那位官僚的党籍和公职。”曼图洛夫用官僚般的语气说道。
瓦迪克简直是无语了,这样的答复跟拒绝他有什么区别?没错,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确会对一些涉嫌违**纪的官僚进行调查,也有权力解除官僚的职务,开除别人的党籍。
但问题是,被调查的官僚往往会动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来影响调查,让中监委的调查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这些官僚往往能逍遥法外,一般市民根本无法通过写检举信的方式撼动官僚的地位,除非被检举的官僚得罪了更高级别的干部。
他脸上始终挂着一副神秘的笑容,他时而热情,时而冷淡,时而随和,时而严肃,根本没人能揣摩到他的心思,没人知道这个苏联高官的真正想法。
表面上,他对斯大林汽车厂的工作感到相当满意,也公开表扬了汽车厂上下员工的工作,也对汽车厂第三期扩建工程的进度表示满意。
随行的《真理报》的记者将曼图洛夫的说话完完整整地记了下来,当中的精华内容会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刊登出来,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汽车厂上下员工的“优异表现”,甚至也有可能把他们塑造为“劳动英雄”。
然而,这些“劳动英雄”们的待遇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好,大部分人依然没有分配到体面的住房,微薄的工资并不能为他们换取到充足的物资,家里连一件簇新的衣服也没有,平常的伙食是面包、土豆、菜汤,有时会分到一些罐头食品。
在战争的年代,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其实已经不错了,他们三餐温饱,住所安定,衣物充足。没人会因为自己住得不好而抱怨政府,没人会因为自己吃得不好而抱怨厂方,他们只会抱怨德国人入侵他们的国土,抱怨偷懒的同事没尽心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样的想法,是苏联工人的主流意识,是让人们专心生产,贡献国家的动力。身处后方的工人们,和身处前线的士兵们一样,都是在为国家战斗——红军战士的战场叫“战争前线”,劳工的战场叫“劳动阵线”,两个阵线的战况都不容失利,一方失守,另一方也会沦陷!
“这位同志,请问你找谁?”康斯坦丁看到一个身穿西装的男人正以飞快的速度,朝着自己领导的方向走来,他看上去既像是一位专家,也像是一位官员。
“他找我。”一句简短的话语从曼图洛夫嘴里说了出来,这句话虽然简短,但不失领导人应有的霸气。
汽车厂厂长利哈乔夫看着身穿西装的“不速之客”,用中性的语气问道:“请问这位同志是?”
“瓦迪克·尼古拉耶维奇·申尼科夫,一名出色的建筑工程师,参与苏维埃宫的建设工作,是年轻人的榜样。”曼图洛夫语出惊人,居然当着几个官员的面前,对一个工程师作出如此高的评价!
听到瓦迪克的名字后,康斯坦丁才知道这个年轻的西装男人就是刚才在苏维埃宫工地陪自己领导一起视察的人,看来他的表现并不一般啊。
慢着!这个有份建造苏维埃宫的工程师究竟要干什么?他怎么会离开苏维埃宫的工地,来到斯大林汽车厂?他究竟是怎样掌握领导行踪的?
“瓦迪克,我们走吧。”曼图洛夫走出了几步,然后转过头,对自己的助手(秘书)说:“你现在可以下班了,回去陪陪你的家人吧。”
瓦迪克在众目睽睽之下,跟着曼图洛夫登上了一辆ZIS-101B豪华轿车。
汽车驶出ZIS(斯大林汽车厂的简称)厂区,在宽敞的六线行车大道上奔驰而去。在那个汽车还算是奢侈品的年代里,根本不需要把街道修得这么宽。
在车上,瓦迪克依然没敢和曼图洛夫说出他心中藏掖已久的秘密,因为除了他们两人以外,还有一名身穿军服的——司机。
他不清楚这个司机的来历,也不知道他是否绝对信得过,他只知道这个秘密不能被第三者获悉,否则的话,他有可能会被逮捕,会被送到偏远地区的古拉格里,与那些“人民公敌”们一起受苦,甚至会被枪决。
“前面拐右,再走100米就到了。”瓦迪克向司机指引道。
汽车很快就在一座簇新的公寓楼前停了下来,两个西装男子步出了车厢,在走进了这座落成不到半年的装配式公寓楼。
在瓦迪克的带领下,曼图洛夫走进了一个80平方米的公寓套间里。
“这就是你的家?看上去挺不错嘛。”曼图洛夫的语气突然转变,他的身份从刚才那个冷淡的官僚,变成了一个熟悉热络的朋友。
“和你家的豪华别墅相比,这里又算得上是什么呢?”
“别墅?”曼图洛夫笑着说道:“我什么时候有别墅了?我以前当新西伯利亚州委第一书记的时候,住的那套公寓比你这套还要小,面积只有79平方米。
而我当时的下属——托木斯克市委第一书记住的豪华公寓居然比我那套还要大几倍,还拥有3座别墅!后来有人揭发他利用职权陷害几名优秀干部,最终还是被我清洗了。”
“那你现在住的呢?”
“现在我住在高尔基大街一套三居室公寓里,面积比你这套还要大一倍。其实我不需要这么大的,但那里的地段实在是太好,为了方便上班,所以就选那里了。”
“你在生活上还是像以往那样,喜欢低调。但在政治上,没人能忽视你的存在。”
曼图洛夫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说:“对了,你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帮忙?现在只有你我两人在这里,总算可以说了吧?”
“是这样的……”瓦迪克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出来。
曼图洛夫虽然听得很入神,但他听完之后,居然说出了这样的答复:“你向中央监察委员会写一封匿名信就行了。”
“匿名信?这有什么用?”此时此刻,瓦迪克心中感到十分失望,难道连曼图洛夫这样的大人物都帮不了自己?如果写匿名信有用的话,问题早就解决了!
“为什么没用?那位同志,不!官僚的行为已经违反了党的纪律,中央监察委员会作为党的纪律检查部门,肯定会对此作出调查。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肯定会采取措施,开除那位官僚的党籍和公职。”曼图洛夫用官僚般的语气说道。
瓦迪克简直是无语了,这样的答复跟拒绝他有什么区别?没错,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确会对一些涉嫌违**纪的官僚进行调查,也有权力解除官僚的职务,开除别人的党籍。
但问题是,被调查的官僚往往会动用自己的权力和人脉来影响调查,让中监委的调查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这些官僚往往能逍遥法外,一般市民根本无法通过写检举信的方式撼动官僚的地位,除非被检举的官僚得罪了更高级别的干部。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