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36 326 大手笔
- 337 327 瓦莲蒂娜
- 338 328 巴格拉季昂
- 339 329 大反攻
- 340 330 波罗的海攻势
- 341 331 紧急情况
- 342 332 围歼
- 343 333 国际战线
- 344 334 地下工作
- 345 335 强势推进
- 346 336 低调
- 347 337 先南后北
- 348 338 登陆
- 349 339 进军法国
- 350 340 抢技术
- 351 341 柏林战役
- 352 342 不列颠搅屎棍
- 353 343 战后的麻烦事
- 354 344 苏共19大
- 355 345 政治局及中央书记选举
- 356 346 收获和安排
- 357 347 影星
- 358 348 东西矛盾
- 359 349 苏日战争
- 360 350 逮捕
- 361 351 诺维科夫案件
- 362 352 瓦西里·斯大林
- 363 353 匿名信
- 364 354 国安体系的调整
- 365 355 权力斗争
- 366 356 清算
- 367 357 朱可夫
- 368 358 吊打鬼子
- 369 359 红色东南亚
- 370 360 安德烈耶夫
- 371 361 赫鲁晓夫
- 372 362 整人
- 373 363 西伯利亚派的崛起
- 374 364 农业问题
- 375 365 芬达
- 376 366 列宁格勒的气氛
- 377 367 舆论攻势
- 378 368 巴勒斯坦问题
- 379 369 针对以色列的动作
- 380 请假。。。
- 381 370 斗争开始
- 382 371 地方角力
- 383 372 爸爸的援助
- 384 373 莫洛托夫
- 385 374 应对
- 386 375
- 387 376 战争补偿
- 388 377 军事力量
- 389 378 新格局
- 390 379 中东局势
- 391 380 苏共二十大
- 392 381 贝利亚的恶行
- 393 382 逮捕
- 394 383 牢不可破的联盟(完)
隐藏
显示工具栏
336 低调
336 低调
1943年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对于苏联红军来说,无疑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
在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的指挥下,苏联红军解放了整个东南欧,以及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
这一年,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会刊登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苏联的宣传机构将战场上的胜利归咎于“斯大林的伟大领导”和朱可夫等人的英明指挥,而曼图洛夫的功绩则被逐渐淡化,他的名字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
有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特别是一些中下层官僚)还以为曼图洛夫开始在苏联政坛上失势了,也有的人还认为他只不过是浪得虚名,之前那些功劳只不过是吹出来的而已。
然而,在实际上,曼图洛夫的功劳根本就不可埋没,他在斯大林心目中的地位,在克里姆林权力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选择了低调做事,越来越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很多都交给别人去干,自己很少去抢功劳,也保持着以往轻车简随的作风,街上很少人能把他人出来。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懒,不想做事,他之所以保持低调,仅仅是因为他不想高调,不想表现得太过突出而已。
作为穿越者的他,已经从苏联历史上吸取了一些教训,从不同人的历史命运中吸取了一些做人为官的道理。
在他的历史印象中,一些表现高调的苏联干部(比如说日丹诺夫、沃兹涅先斯基等人),最终并没有太好的下场,而表现低调的干部(比如说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往往能够得到尊重和信任。
而且,他身处的是斯大林时代,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根本就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方面能盖过他的风头,更不允许有人享有比他更高的威望。
以曼图洛夫的功绩而言,他完全可以像朱可夫那样,成为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成为人们所歌颂,所赞美的对象。但身为穿越者的他,知道朱可夫未来的下场,知道威望所带来的祸害所在。
于是,等苏军发展走上轨道之后,曼图洛夫就减少了对军事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并且故意淡化自己的军事成就,将一切功劳归于斯大林或者下面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这样一来,他不但能够满足斯大林个人对于名声的追求,还能让下面默默付出的人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还能给自己塑造出一副谦虚能干的形象,以此获得了斯大林对他的好感。
相反,朱可夫虽然在军事胜利中取得了名声和名誉,成为了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但因为他在军队里的声望太大,在人民群众当中声望太大,使斯大林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于是到了(历史上的)战后,斯大林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打压朱可夫的声望地位,并且把没啥战功的布尔加宁升为元帅,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队的领导压着朱可夫他们,避免朱可夫等人拥兵自重,趁势作乱。
但无论斯大林怎么搞,都动摇不了朱可夫的权力和地位,结果朱可夫的权力地位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关系很好)所利用,成为了赫鲁晓夫夺权的工具。
说到底,朱可夫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的狡诈,只懂得为国家作战,为朋友帮点忙。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政治头脑,无论他地位多高都很难对苏联的当权者造成多大的威胁。
曼图洛夫就不同了,他本来就是党政干部出身的,不但有政治头脑,还有一定的政治野心(虽然这野心隐藏的很深)。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拥有越高的威望,越大的军权,就会对统治者造成越大的威胁。
早在1942年的时候,斯大林就已经开始忌惮曼图洛夫在军队和国防工业里的威望和名声,担心他的贡献越多,就会令他的威望变得更高,从而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
任何一个人在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之后,都有可能利用手上的军权动用军力,将现任的统治者推翻下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有掌握军权,在军队中享有威望的统治者才能够得到稳固的地位,维持稳固的统治。
当然,曼图洛夫并不是一个有这么大野心的人,他并不想与斯大林对抗,也没能力与斯大林对抗,无论他在军队里的地位多高,威望多高,都不可能撼动到斯大林的统治地位。
再说了,他也只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帮忙给军队搞出好点的武器,多点的军需品供应而已,这还没至于能让全军千万将士向他“效忠”的地步吧。
不过,一向爱好权力的斯大林对这些事情特别敏感,他不允许有任何人掌握太多的权力,太高的地位,他要把党政军三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确保所有的人都只听他的,才会感到安心和满意。
无论是党权还是政权,斯大林都不介意分一点给别人,只要人家愿意做事,能把事情做好就行。无论那些人把事情做得多好,在党内累积了多好的名声,都无法对身为党和政府领导的斯大林造成任何的威胁。
毕竟党和政府的最高人事权还是在斯大林手上,而且中央委员会大部分人都站在斯大林那一边,基本上谁反他他就撤掉谁的职位,而被撤职的人往往都没有能力反击,最终只能接受“组织”的安排乖乖回家养老。
而红军里的格局则不同,这支近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人多眼杂,而且当中有不少人对斯大林抱有敌意(特别是那些被清洗之后又放出来的军官,还有那些因为大清洗而失去亲人的士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有人能拉起一个师,甚至是一个军的部队,都会给苏联军民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万一造反的不是边境部队,而是莫斯科近卫部队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当莫斯科的军人都造反时,恐怕斯大林的政权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为了避免斯大林猜疑,曼图洛夫就干脆辞去了自己在国防部里的所有职务,专心当苏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结果不但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还增强了自己在党内的权力和影响力,一举两得。
至于国防工业上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已经向有关部门交代地差不多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管太多,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就行。
在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人的指挥下,苏联红军解放了整个东南欧,以及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开始向德国本土推进。
这一年,几乎每天的报纸上都会刊登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苏联的宣传机构将战场上的胜利归咎于“斯大林的伟大领导”和朱可夫等人的英明指挥,而曼图洛夫的功绩则被逐渐淡化,他的名字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少。
有些“政治嗅觉敏锐”的人(特别是一些中下层官僚)还以为曼图洛夫开始在苏联政坛上失势了,也有的人还认为他只不过是浪得虚名,之前那些功劳只不过是吹出来的而已。
然而,在实际上,曼图洛夫的功劳根本就不可埋没,他在斯大林心目中的地位,在克里姆林权力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但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选择了低调做事,越来越少接受媒体的采访。他很多都交给别人去干,自己很少去抢功劳,也保持着以往轻车简随的作风,街上很少人能把他人出来。
他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懒,不想做事,他之所以保持低调,仅仅是因为他不想高调,不想表现得太过突出而已。
作为穿越者的他,已经从苏联历史上吸取了一些教训,从不同人的历史命运中吸取了一些做人为官的道理。
在他的历史印象中,一些表现高调的苏联干部(比如说日丹诺夫、沃兹涅先斯基等人),最终并没有太好的下场,而表现低调的干部(比如说苏斯洛夫、安德罗波夫)往往能够得到尊重和信任。
而且,他身处的是斯大林时代,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根本就不希望有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方面能盖过他的风头,更不允许有人享有比他更高的威望。
以曼图洛夫的功绩而言,他完全可以像朱可夫那样,成为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社会主义劳动英雄”,成为人们所歌颂,所赞美的对象。但身为穿越者的他,知道朱可夫未来的下场,知道威望所带来的祸害所在。
于是,等苏军发展走上轨道之后,曼图洛夫就减少了对军事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并且故意淡化自己的军事成就,将一切功劳归于斯大林或者下面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这样一来,他不但能够满足斯大林个人对于名声的追求,还能让下面默默付出的人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还能给自己塑造出一副谦虚能干的形象,以此获得了斯大林对他的好感。
相反,朱可夫虽然在军事胜利中取得了名声和名誉,成为了街知巷闻的“苏联英雄”,但因为他在军队里的声望太大,在人民群众当中声望太大,使斯大林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于是到了(历史上的)战后,斯大林就开始利用各种手段打压朱可夫的声望地位,并且把没啥战功的布尔加宁升为元帅,担任国防部长,作为军队的领导压着朱可夫他们,避免朱可夫等人拥兵自重,趁势作乱。
但无论斯大林怎么搞,都动摇不了朱可夫的权力和地位,结果朱可夫的权力地位被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和朱可夫关系很好)所利用,成为了赫鲁晓夫夺权的工具。
说到底,朱可夫只不过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的狡诈,只懂得为国家作战,为朋友帮点忙。他没有政治野心,没有政治头脑,无论他地位多高都很难对苏联的当权者造成多大的威胁。
曼图洛夫就不同了,他本来就是党政干部出身的,不但有政治头脑,还有一定的政治野心(虽然这野心隐藏的很深)。作为一名党政干部,拥有越高的威望,越大的军权,就会对统治者造成越大的威胁。
早在1942年的时候,斯大林就已经开始忌惮曼图洛夫在军队和国防工业里的威望和名声,担心他的贡献越多,就会令他的威望变得更高,从而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
任何一个人在得到军队的支持和信任之后,都有可能利用手上的军权动用军力,将现任的统治者推翻下台。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只有掌握军权,在军队中享有威望的统治者才能够得到稳固的地位,维持稳固的统治。
当然,曼图洛夫并不是一个有这么大野心的人,他并不想与斯大林对抗,也没能力与斯大林对抗,无论他在军队里的地位多高,威望多高,都不可能撼动到斯大林的统治地位。
再说了,他也只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帮忙给军队搞出好点的武器,多点的军需品供应而已,这还没至于能让全军千万将士向他“效忠”的地步吧。
不过,一向爱好权力的斯大林对这些事情特别敏感,他不允许有任何人掌握太多的权力,太高的地位,他要把党政军三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确保所有的人都只听他的,才会感到安心和满意。
无论是党权还是政权,斯大林都不介意分一点给别人,只要人家愿意做事,能把事情做好就行。无论那些人把事情做得多好,在党内累积了多好的名声,都无法对身为党和政府领导的斯大林造成任何的威胁。
毕竟党和政府的最高人事权还是在斯大林手上,而且中央委员会大部分人都站在斯大林那一边,基本上谁反他他就撤掉谁的职位,而被撤职的人往往都没有能力反击,最终只能接受“组织”的安排乖乖回家养老。
而红军里的格局则不同,这支近千万人的武装力量人多眼杂,而且当中有不少人对斯大林抱有敌意(特别是那些被清洗之后又放出来的军官,还有那些因为大清洗而失去亲人的士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有人能拉起一个师,甚至是一个军的部队,都会给苏联军民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万一造反的不是边境部队,而是莫斯科近卫部队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当莫斯科的军人都造反时,恐怕斯大林的政权就岌岌可危了。
所以,为了避免斯大林猜疑,曼图洛夫就干脆辞去了自己在国防部里的所有职务,专心当苏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结果不但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还增强了自己在党内的权力和影响力,一举两得。
至于国防工业上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已经向有关部门交代地差不多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管太多,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就行。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