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11 第四百零七章 兵临城下
- 412 第四百零八章 将至壕边
- 413 第四百零九章 惊天动地
- 414 第四百一十章 破兴庆府
- 415 第四百一十一章 勇猛张顺
- 416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处置汉人
- 417 第四百一十三章 武将阶官
- 418 第四百一十四章 仁礼来攻
- 419 第四百一十五章 仁礼用兵
- 420 第四百一十六章 骚扰三人组
- 421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仁忠败笔
- 422 第四百一十八章 大军会聚
- 423 第四百一十九章 强攻序曲
- 424 第四百二十章 强攻继续
- 425 第四百二十一章 一拳之威
- 426 第四百二十二章 百无一用
- 427 第四百二十三章 驱赶百姓
- 428 第四百二十四章 凶悍百姓
- 429 第四百二十五章 不战而胜
- 430 第四百二十六章 伶俐燕青
- 431 第四百二十七章 断臂求生
- 432 第四百二十八章 招兵买马
- 433 第四百二十九章 李仁爱
- 434 第四百三十章 仁多保忠
- 435 第四百三十一章 拔毛凤凰
- 436 第四百三十二章 第一美人
- 437 第四百三十三章 穿越瀚海
- 438 第四百三十四章 轻取盐州
- 439 第四百三十五章 仁礼到来
- 440 第四百三十六章 天朝乐园
- 441 第四百三十七章 部落危机
- 442 第四百三十八章 仁礼计划
- 443 第四百三十九章 紧急军情
- 444 第四百四十章 火马袭营
- 445 第四百四十一章 大功告成
- 446 第四百四十二章 功传东京
- 447 第四百四十三章 卢俊义招降
- 448 第四百四十四章 西夏亡
- 449 第四百四十五章 西北四总兵
- 450 第四百四十六章 同化党项人
- 451 第四百四十七章 赏赐燕青
- 452 第四百四十八章 折家将
- 453 第四百四十九章 飞石琼英
- 454 第四百五十章 忠义叶清
- 455 第四百五十一章 叶清献城
- 456 第四百五十二章 天赐良缘
- 457 第四百五十三章 各有所得
- 458 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心散了
- 459 第四百五十五章 双飞石
- 460 第四百五十六章 破前军
- 461 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心思降
- 462 第四百五十八章 来使来降
- 463 第四百五十九章 田虎应对
- 464 第四百六十章 琼英搦战
- 465 第四百六十一章 田虎被擒
- 466 第四百六十二章 太子回京
- 467 第四百六十三章 庆功大典
- 468 第四百六十四章 东京新军
- 469 第四百六十五章 大梁权利
- 470 第四百六十六章 抢钱票号
- 471 第四百六十七章 万教殉葬
- 472 第四百六十八章 追思
- 473 第四百六十九章 灭教兴国
- 474 第四百七十章 太子宴
- 475 第四百七十一章 神的名义
- 476 第四百七十二章 欢度中秋
- 477 第四百七十三章 太学开讲
- 478 第四百七十四章 铁塔跳伞
- 479 第四百七十五章 飞天第一人
- 480 第四百七十六章 成神的节奏
- 481 第四百七十七章 千里眼
- 482 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人感应
- 483 第四百七十九章 照妖镜
- 484 第四百八十章 大军南下
- 485 第四百八十一章 渡江之战
- 486 第四百八十二章 岳飞宗泽
- 487 第四百八十三章 帝国二十八路
- 488 第四百八十四章 径山茶礼
- 489 第四百八十五章 贵族学院
- 490 第四百八十六章 初试锋芒
- 491 第四百八十七章 两军对阵
- 492 第四百八十八章 吕师囊授首
- 493 第四百八十九章 空袭昆仑关
- 494 第四百九十章 邕州内外
- 495 第四百九十一章 战象踏城
- 496 第四百九十二章 粮草笑话
- 497 第四百九十三章 破升龙府
- 498 第四百九十四章 占城来使
- 499 第四百九十五章 大军凯旋
- 500 第四百九十六章 息武兴学
- 501 第四百九十七章 牛痘问世
- 502 第四百九十八章 辽国变故
- 503 第四百九十九章 李处温父子
- 504 第五百章 郭药师来降
- 505 第五百零一章 北伐
- 506 第五百零二章 兵逼金军
- 507 第五百零三章 完颜宗望
- 508 请假两天
- 509 第五百零四章 野狐岭
- 510 第五百零五章 狼窝沟
- 511 第五百零六章 三国国界
- 512 第五百零七章 灭教富国
- 513 第五百零八章 蒙古各部
- 514 第五百零九章 骑兵会战
- 515 第五百一十章 蛮部处理
- 516 第五百一十一章 草原路
- 517 第五百一十二章 向日宣战
- 518 第五百一十三章 被打的皇帝
- 519 第五百一十四章 第一起空难
- 520 第五百一十五章 仇不隔夜
- 521 第五百一十六章 岳飞战兀术
- 522 第五百一十七章 女真凶残
- 523 第五百一十八章 局势逆转
- 524 第五百一十九章 草原骑兵
- 525 第五百二十章 董平建功
- 526 第五百二十一章 灭高丽
- 527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东征日本(一)
- 528 第五百二十三章 东征日本(二)
- 529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东征日本(三)
- 530 第五百二十五章 东征日本(四)
- 531 第五百二十六章 东征日本(五)
- 532 第五百二十七章晁 晁氏天下(大结局)
- 533 完本感言
- 534 第五百二十七章 晁氏天下大结局
- 535 第五百二十六章 东征日本五
- 536 第五百二十五章 东征日本四
- 537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东征日本三
- 538 第五百二十三章 东征日本二
- 539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东征日本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仁忠败笔
第四百一十七章 仁忠败笔
仁忠的退兵路线是从庆州到环州,沿着白马川,出青岗峡便可进入西夏境内。这一条路也是西夏和北宋信使、国书往来的官道,唤作国信驿路。
在庆州境内时,沿途兵马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进入环州后,仁忠大军的粮草便被掐断了。
仁忠这一路的粮草也是由西夏转运的,环庆路虽然有一些粮草,但是并不足以支撑二十万大军。即使薛嗣昌想巴结仁忠,但这粮草一事上却也无能为力。除非薛嗣昌大肆搜刮百姓粮草来供应仁忠大军,但是仁忠和薛嗣昌都不会做这竭泽而渔的事情,因此仁忠大军的粮草还是由西夏转运而来。
更糟糕的是当初仁忠并没有撤换沿途堡寨的守兵,西夏虽然没有答应把环庆路给薛嗣昌做封地,但是薛嗣昌刚刚归顺,他们便马上侵夺薛嗣昌手中的权利的话,会让后面的汉人不愿归顺他们。
当然这也是仁忠觉得大势已定,薛嗣昌不敢断他的后路。即使薛嗣昌真的敢坑他,他也可以西进和另外两路大军会合。
只是仁忠没想到的是察哥和李乾顺两路大军很快败北,他这一路大军居然成了孤师深入,让薛嗣昌起了异心。
最糟糕的是横山险峻,运送粮草也十分缓慢。而为了尽快合围种家军和大梁兵马,晁勇率大军一进渭州,仁忠便率大军长驱直入,随军押运的粮草却是不多。
到的环州城下时,仁忠军中的粮草便只剩两日的了,环州到横山边境不到二百里路,不过沿途多有堡寨拦截。
薛嗣昌却是已经带着心腹在仁忠大军之前,从庆州赶到了环州。
当环州竖起大梁旗帜时,仁忠也知道薛嗣昌是改投大梁了。
看着城下黑压压的西夏大军,城头上的将士无不面色如土。城外是二十万大军,环州城中却只有一万兵马。
环州团练使狄坤担忧道:“如果仁忠执意攻打环州,恐怕我们很难守住。”
薛嗣昌笑道:“我已算过仁忠大军的粮草,他军中剩余粮草最多不过三日。你觉得他敢攻城吗?”
狄坤想了想,笑道:“原来如此,仁忠必然无法三日打下环州。只是不知他扎营城下要干什么?”
薛嗣昌指着往城下跑来的一骑番人,笑道:“应该是想招降我等吧。”
狄坤笑道:“正如大人所分析,西夏大势已去,大梁迟早一统天下。以大梁太子的勇武和霹雳炮的威力,西夏迟早灭亡,我等跟着西夏岂不是自取灭亡。”
说话间,城下的番人已经跑到城下,喊道:“请环庆王答话。”
环庆王是西夏给薛嗣昌的封号。
薛嗣昌喊道:“如今我已是大梁之人,莫要再说什么环庆王。你等若是要归顺大梁,我可为你们申奏朝廷,不然便请回吧。”
城下的番人看薛嗣昌在城上,打马走到城下,仰视着薛嗣昌道:“薛公想必也知道大梁太子对叛国之人的痛恨,你便是挡住我大军,大梁太子也一定不会放过你,这世间也只有我西夏可以庇佑你。”
薛嗣昌笑道:“功过是非,太子自有明断。若不是我把你们放进来,怎会有合围你们的机会?我的罪过已被太子免去,就不劳你们费心了。”
城下番人听到合围,不由有些变色,不过旋即笑道:“我大夏二十万兵马在此,谁有能力合围我大军。大梁太子已经进入我国腹地,你又如何能得到他的谅解。如今谁不知梁国太子的强势,其他人答应的恐怕也未必作数吧?”
薛嗣昌闻言,也不由脸色变了变。这一点也是他担心的,他得到李乾顺被斩的消息比仁忠还要迟一日。只是仁忠大军行进慢一些,才让他从庆州先一步跑到了环州来。
他派人去联系种师道,想通过种师道求见太子时,太子已经出兵攻打西夏。最后是种师道、卢俊义、武松几人联合作保,答应免去他的罪责,让他拦截仁忠大军。大梁在西北能有如今的局面,首功当推种师道,因此大梁才封了种师道西北公,也是异姓能达到的最高爵位了。卢俊义、武松等人则是梁山老人,虽然还没封爵,但都掌着兵权,可见太子对他们的信任。因此薛嗣昌才答应了拦截仁忠大军,环州虽然拦不住仁忠大军,但是北边的堡寨却能卡住仁忠大军去路。
薛嗣昌只是求一个活命的机会,自然不会亲自带兵去阻挡仁忠大军。那些堡寨虽然都是建在地势险要之处,但那是防御西夏南下的,西夏北上攻击的话,那些堡寨的地势也就没那么险要了。何况要面对的是二十万大军,堡寨陷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薛嗣昌把守卫那些堡寨的活交给了不怕死的武将,也是他先前归顺西夏时重点打压的武将。
城下的番人也是仁忠派来的机智之人,看到薛嗣昌变色,便又道:“濮王也不要你出城,只要你让前面堡寨放开一条道路,让大军通过。濮王便既往不咎,甚至可以把环庆路给你做封地。大梁攻打环庆路的话,我国也会出兵救应。”
薛嗣昌听得番人之话,也打定主意,笑道:“西夏自身难保,大梁太子都已打入西夏去了,这环庆路你们还能保得住?你也不用多说了,我已是大梁之人,北边沿途堡寨都是西军骁将,你们想要回西夏的话,只能打过去。不过你们军中恐怕没有多少粮草了吧,依我看,你们还是归顺大梁为好。大梁太子攻入西夏,有火器破城,西夏灭国之祸便在眼前。你们不如早思退路,仁忠若能领这些兵马归顺,大梁也少不得他高官厚禄,不然他恐怕也要步李乾顺和察哥后尘了。”
番人看说不定薛嗣昌,也只好拨马而去。
仁忠听得麾下回报,考虑了一下,当即分兵四处掠粮。
薛嗣昌看着仁忠分兵,笑道:“仁忠败了。”
狄坤道:“大人何出此言?”
“若是他一鼓作气,或许还能打回去。一旦停下来,便没希望了。我们虽没来得及坚壁清野,但是先前西夏入侵,百姓早已逃了大半,恐怕他抢到的粮食还不如在城下消耗的粮食多。粮草一断,大军必然土崩瓦解。”RS
在庆州境内时,沿途兵马并没有什么异常,但是进入环州后,仁忠大军的粮草便被掐断了。
仁忠这一路的粮草也是由西夏转运的,环庆路虽然有一些粮草,但是并不足以支撑二十万大军。即使薛嗣昌想巴结仁忠,但这粮草一事上却也无能为力。除非薛嗣昌大肆搜刮百姓粮草来供应仁忠大军,但是仁忠和薛嗣昌都不会做这竭泽而渔的事情,因此仁忠大军的粮草还是由西夏转运而来。
更糟糕的是当初仁忠并没有撤换沿途堡寨的守兵,西夏虽然没有答应把环庆路给薛嗣昌做封地,但是薛嗣昌刚刚归顺,他们便马上侵夺薛嗣昌手中的权利的话,会让后面的汉人不愿归顺他们。
当然这也是仁忠觉得大势已定,薛嗣昌不敢断他的后路。即使薛嗣昌真的敢坑他,他也可以西进和另外两路大军会合。
只是仁忠没想到的是察哥和李乾顺两路大军很快败北,他这一路大军居然成了孤师深入,让薛嗣昌起了异心。
最糟糕的是横山险峻,运送粮草也十分缓慢。而为了尽快合围种家军和大梁兵马,晁勇率大军一进渭州,仁忠便率大军长驱直入,随军押运的粮草却是不多。
到的环州城下时,仁忠军中的粮草便只剩两日的了,环州到横山边境不到二百里路,不过沿途多有堡寨拦截。
薛嗣昌却是已经带着心腹在仁忠大军之前,从庆州赶到了环州。
当环州竖起大梁旗帜时,仁忠也知道薛嗣昌是改投大梁了。
看着城下黑压压的西夏大军,城头上的将士无不面色如土。城外是二十万大军,环州城中却只有一万兵马。
环州团练使狄坤担忧道:“如果仁忠执意攻打环州,恐怕我们很难守住。”
薛嗣昌笑道:“我已算过仁忠大军的粮草,他军中剩余粮草最多不过三日。你觉得他敢攻城吗?”
狄坤想了想,笑道:“原来如此,仁忠必然无法三日打下环州。只是不知他扎营城下要干什么?”
薛嗣昌指着往城下跑来的一骑番人,笑道:“应该是想招降我等吧。”
狄坤笑道:“正如大人所分析,西夏大势已去,大梁迟早一统天下。以大梁太子的勇武和霹雳炮的威力,西夏迟早灭亡,我等跟着西夏岂不是自取灭亡。”
说话间,城下的番人已经跑到城下,喊道:“请环庆王答话。”
环庆王是西夏给薛嗣昌的封号。
薛嗣昌喊道:“如今我已是大梁之人,莫要再说什么环庆王。你等若是要归顺大梁,我可为你们申奏朝廷,不然便请回吧。”
城下的番人看薛嗣昌在城上,打马走到城下,仰视着薛嗣昌道:“薛公想必也知道大梁太子对叛国之人的痛恨,你便是挡住我大军,大梁太子也一定不会放过你,这世间也只有我西夏可以庇佑你。”
薛嗣昌笑道:“功过是非,太子自有明断。若不是我把你们放进来,怎会有合围你们的机会?我的罪过已被太子免去,就不劳你们费心了。”
城下番人听到合围,不由有些变色,不过旋即笑道:“我大夏二十万兵马在此,谁有能力合围我大军。大梁太子已经进入我国腹地,你又如何能得到他的谅解。如今谁不知梁国太子的强势,其他人答应的恐怕也未必作数吧?”
薛嗣昌闻言,也不由脸色变了变。这一点也是他担心的,他得到李乾顺被斩的消息比仁忠还要迟一日。只是仁忠大军行进慢一些,才让他从庆州先一步跑到了环州来。
他派人去联系种师道,想通过种师道求见太子时,太子已经出兵攻打西夏。最后是种师道、卢俊义、武松几人联合作保,答应免去他的罪责,让他拦截仁忠大军。大梁在西北能有如今的局面,首功当推种师道,因此大梁才封了种师道西北公,也是异姓能达到的最高爵位了。卢俊义、武松等人则是梁山老人,虽然还没封爵,但都掌着兵权,可见太子对他们的信任。因此薛嗣昌才答应了拦截仁忠大军,环州虽然拦不住仁忠大军,但是北边的堡寨却能卡住仁忠大军去路。
薛嗣昌只是求一个活命的机会,自然不会亲自带兵去阻挡仁忠大军。那些堡寨虽然都是建在地势险要之处,但那是防御西夏南下的,西夏北上攻击的话,那些堡寨的地势也就没那么险要了。何况要面对的是二十万大军,堡寨陷落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薛嗣昌把守卫那些堡寨的活交给了不怕死的武将,也是他先前归顺西夏时重点打压的武将。
城下的番人也是仁忠派来的机智之人,看到薛嗣昌变色,便又道:“濮王也不要你出城,只要你让前面堡寨放开一条道路,让大军通过。濮王便既往不咎,甚至可以把环庆路给你做封地。大梁攻打环庆路的话,我国也会出兵救应。”
薛嗣昌听得番人之话,也打定主意,笑道:“西夏自身难保,大梁太子都已打入西夏去了,这环庆路你们还能保得住?你也不用多说了,我已是大梁之人,北边沿途堡寨都是西军骁将,你们想要回西夏的话,只能打过去。不过你们军中恐怕没有多少粮草了吧,依我看,你们还是归顺大梁为好。大梁太子攻入西夏,有火器破城,西夏灭国之祸便在眼前。你们不如早思退路,仁忠若能领这些兵马归顺,大梁也少不得他高官厚禄,不然他恐怕也要步李乾顺和察哥后尘了。”
番人看说不定薛嗣昌,也只好拨马而去。
仁忠听得麾下回报,考虑了一下,当即分兵四处掠粮。
薛嗣昌看着仁忠分兵,笑道:“仁忠败了。”
狄坤道:“大人何出此言?”
“若是他一鼓作气,或许还能打回去。一旦停下来,便没希望了。我们虽没来得及坚壁清野,但是先前西夏入侵,百姓早已逃了大半,恐怕他抢到的粮食还不如在城下消耗的粮食多。粮草一断,大军必然土崩瓦解。”RS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