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前世之事
- 2 第2章 上水行宫
- 3 第3章 陈年旧事(修个小错)
- 4 第4章 远侯府(捉虫)
- 5 第5章 慕府众人
- 6 第6章 再进行宫
- 7 第7章 汐朝出事
- 8 第8章 殿下亲临(上)
- 9 第9章 殿下亲临(下)
- 10 第10章 局中之局
- 11 第11章 又起风波(上)
- 12 第12章 又起风波(中)
- 13 第13章 又起风波(下)
- 14 第14章 自荐枕边
- 15 第15章 回府之前
- 16 第16章 回府之事
- 17 第17章 闺房之趣
- 18 第18章 初议回京
- 19 第19章 淡淡温馨
- 20 第20章 汐朝回府
- 21 第21章 大闹行宫
- 22 第22章 殿下生妒
- 23 第23章 汐朝挑衅(捉虫)
- 24 第24章 心结心劫
- 25 第25章 启程回京(三合一)
- 26 第26章 终去疑虑
- 27 第27章 收复柏仲
- 28 第28章 归途惊梦
- 29 第29章 皇宫众人
- 30 第30章 刺杀后续
- 31 第31章 整治侯府
- 32 第32章 名正言顺
- 33 第33章 慕府争端
- 34 第34章 君心难测
- 35 第35章 家有小孩
- 36 第36章 温情相依
- 37 第37章 太后千秋
- 38 第38章 太傅之职
- 39 第39章 冷宫幽幽
- 40 第40章 冷宫后续
- 41 第41章 深夜较量
- 42 第42章 舌战群臣
- 43 第43章 弄巧成拙
- 44 第44章 神秘婉妃
- 45 第45章 别苑相聚
- 46 第46章 梨花之引
- 47 第47章 太后不满
- 48 第48章 小年之夜
- 49 第49章 惊魂之夜
- 50 第50章 慕府闹剧
- 51 第51章 除夕之夜
- 52 第52章 除夕晚宴(上)
- 53 第53章 除夕晚宴(下)
- 54 第54章 正月十五(上)
- 55 第55章 正月十五(中)
- 56 第56章 正月十五(下)
- 57 第57章 上元后续
- 58 第58章 殿下呕血
- 59 第59章 别苑修养(上)
- 60 第60章 别苑休养(下)
- 61 第61章 病愈进宫
- 62 第62章 命运转折(上)
- 63 第63章 命运转折(下)
- 64 第64章 汐朝进宫
- 65 第65章 天意弄人
- 66 第66章 梨海深处(上)修改好
- 67 第67章 梨海深处(中)
- 68 第68章 梨花深处(下)
- 69 第69章 徐徐归期(大修)
- 70 第70章 御花园事
- 71 第七十一章
- 72 第七十二章
- 73 第七十三章
- 74 第七十四章
- 75 第七十五章
- 76 第76章
- 77 第七十七章
- 78 第七十八章
- 79 第七十九章
- 80 第八十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3章 陈年旧事(修个小错)
第3章 陈年旧事(修个小错)
浴沁池内,水雾环绕,禹璟瑶背靠白玉池壁,两名侍女小心的跪坐在身后,轻柔的帮他捏肩头。
福海得了消息,轻步走到里间,躬身道:“殿下,有消息了。
禹璟瑶凤眸微睁,挥了挥手,两名侍女立刻会意,福身下去。
“说吧,最近晋远侯可没少蹦跶。”
禹璟瑶如今羽翼未丰,在京中多有不便,要是贸然查起被贬的晋远侯必然引起怀疑。虽说上一世他也在上水行宫小住过,可他那时候是真看不上慕汐朝父亲,现任晋远侯,所以对如今的晋远侯府了解甚少。
“可不是,自从殿下来了这江州城,晋远侯上下托了不少人,找了不少关系,就想知道殿下您的喜好,可是他也不想想,殿下的事,能随意打听的吗?可今日这事倒真不是晋远侯折腾出来的,而是他的继室李氏。”福海应和着又把刚刚得到的消息如数回禀:“不过要说这晋远侯当年也是因着安王之乱牵连被贬到了这里,不过晋北侯当年也算倒霉,受了无妄之灾,明明跟他们府没有半分关系。”
禹璟瑶漫不经心道:“当年牵扯的何止他一家,晋远侯算好的了。”当年安王之乱牵扯甚广,可又何尝不是父皇忌惮功勋世家独大而借题发挥呢。
当今皇帝并非太后亲子,当年先帝与还是皇后的太后感情深厚,但奈何太后产下敦恪长公主以后便一直没有生孕,太医诊断是伤了身子,难再有孕。太后深感愧疚,就与娘家安国公府宁家商量,让养在国公夫人膝下的庶妹妹进宫。
宁妃也是个颇有福气的人,进宫不过三月就有了身孕,来年便产下皇子,先帝命过继到太后膝下抚养,册封为太子。
皇帝自幼养在太后身边,先皇未免生事端,严令阖宫不许说皇帝生母之事,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到底还是被皇帝知晓了,原本这也没什么,毕竟教养多年,母子感情还是不错的,可后来不知为何宁妃离奇病逝,其中真相错综复杂让人不得而知,只是自那以后皇帝与太后之间便产生了隔阂。
而后先帝因引发旧疾突然驾崩没有留下遗照,按理应太子继位,但是先帝几位兄弟因未有遗诏名不正言不顺多加阻挠,几位王爷势力极大,太后和背后的势力与之僵持不下,当时只差比戎相见,而后打破了这一僵局的是镇南王。
说到这镇南王也是有渊源的,当年太.祖推翻旧朝打天下,称帝后论功行赏,而这中间功劳最大的就要数他的胞弟,太.祖感念其功劳亲封镇南王,赏赐封地,下旨子孙后代永不可干涉,可见太.祖对这位兄弟感情颇深。
而上一代镇南王子嗣淡薄无人继位,就过继了一位皇子给老镇南王,那位皇子便是如今的镇南王。镇南王是大禹朝唯一的藩王,手中掌握兵马,势力颇大,也是因着有镇南王的助力,当今皇帝才能顺利继位。
想到镇南王,禹璟瑶的恨意就止不住!呼吸都略微有些急促,只因那镇南王便是于太后苟且的奸夫!
“殿下……”福海见状面露担忧,自半年前,殿下突然性情大变,行事更加狠戾,底下人无不战战兢兢,福海自幼伺候禹璟瑶,看不由得有些心疼,若非先皇后早逝,皇上又不疼宠,殿下哪会如此艰辛……
禹璟瑶回过神,闭上眼眸复又睁开,眼中已无半点戾色,淡淡道:”无妨。”
那时的安王不过是先帝最小的兄弟,因为年幼,当年各方势力倒也没注意到他,谁呈想他居然暗自培养势力,起了反心,仁平八年,率乱军围剿皇城。幸好皇帝早有警惕,才没有让安王得逞。
只是当年一部分叛军进入内城,烧杀抢掠抵抗的功勋世家子弟,便是太后背后的世家势力也死了些嫡系在叛乱中。之后皇帝独垄大权,清除乱党,整治朝纲,又牵连出了一些安王有关的世家、朝臣,一时间斩首的斩首、抄家的抄家,便是安然无恙的世家也每日战战兢兢,生怕哪天大祸临头。
禹璟瑶一边回忆当年情景考虑着现今局面,一边漫不经心问:“那慕汐朝呢?”
福海立刻道:“二公子的生母也就是晋远侯的原配乃是前头淑媛大长公主的嫡长女。当年大长公主府也甚是有权势,只是大长公主的嫡次女嫁给了安王妃母家做了亲戚。后来事发,大长公主的夫君襄远侯被叛军杀死,大长公主深受打击就去了。大长公主膝下子嗣并不多,只一子二女,而那幼子当年不过才十岁。陛下念其大长公主家并没有直接参与,只是剥夺了爵位,就没再追究,但到底晋北侯府是受了牵连,才被贬至此地。”
“淑媛大长公主我倒记得,是先帝的皇妹吧。”禹璟瑶抹了把额上的水,踏上池中白玉台阶,边走边道。
福海立马拿起旁边摆放好的浴袍给他披上,“哎,可不就是……”福海想到要是淑媛大长公主府不倒,这二公子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不胜唏嘘,又道:“二公子的生母和晋远侯这门亲事就是当年老晋元侯定下的,可老夫人却不希望娶这么有权势家的儿媳妇,怕难管教,一直中意自己母家武昌伯府的内侄女,奈何当时木已成舟。”
“当年大长公主府权势还在,二公子的生母还有郡主的封号,可郡主进门后一直未有身孕,而后大长公主倒了,晋远侯府也受了牵连,老夫人对郡主更加不喜,立马把娘家的庶侄女抬进门做贵妾。”福海帮着禹璟瑶打理衣裳又继续道:“那贵妾进门不久生下长子,老夫人甚是欢喜,谁成想隔一年郡主产下龙凤胎,但是老夫人依旧不喜欢郡主,晋远侯因着前途尽弃,再加上贵妾挑破,母子三人过得颇为辛苦。后来,郡主因产后没恢复好,又心思郁结,没撑几年就去了。没过一年,老夫人做主就把贵小妾扶正了,那庶长子倒是变成了嫡长子,二公子还有一同胞妹妹,两人为双生子,感情深厚,李氏就是用慕汐朝的妹妹婚事威胁公子就范的。”
禹璟瑶拂了拂腰带,讽刺笑道:“这年头啊……人心不古、嫡庶不正啊……这孩子倒是和我相像。”慕汐朝的事他上辈子也有所耳闻,晋远侯昏庸无为,生母早去,继室挑拨,还有这么一个“嫡”兄长,继承爵位实属不易,而后尽然靠一己之力能在朝堂上占一席之地,若是没那股狠劲哪能拼到那一步。
福海原来就是服侍过先皇后的,立刻明白自家殿下的意思,失笑道:“殿下身份贵重,哪能和您比。”
当年新帝上位,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娶了太后侄女为后,皇帝膝下本就子嗣单薄,只有几位公主,皇后入宫一年都没有身孕,倒是一招醉酒宠幸一侍女怀了龙种。那侍女也聪明,知道若是暴露出去,太后第一个不会放过她,直熬到生下大皇子,宫中众人才知道。太后气绝,但是孩子都生下来了,也无可奈何。
皇帝自知此事做的有失脸面,对皇后更加宠爱,才在来年产下禹璟瑶,最尊贵的嫡皇子,却不是长子。
而后皇帝渐渐把握朝政,接连产下三皇子、四皇子。当年那场叛乱的最后受益人却是皇帝,皇帝早就忌惮宁太后背后的外戚势力,奈何早年根基不稳,只得依仗太后,自古皇帝都厌恶外戚揽权,自此平定安王叛乱之后,皇帝扶持自己的势力上位,太后为避嫌,去佛弥山为国祈福,皇城各方势力重新洗牌,新贵的势头一时间都越过了老牌世家。
这头一个就是现在继后的母家,庞家。
先皇后本就因着生了禹璟瑶而身体单薄,而后皇子一个接着以后出来,宫中漫长,苦闷不以,没几年就撒手去了。可后位不可空缺,庞家因着是平定叛乱的功臣,便立了生有三皇子的庞妃为后。
皇帝渐渐羽翼丰满,即便太后不甚满意,但也无可奈何。是以,禹璟瑶说的嫡庶不分便是指的继后所生的三皇子。
福海得了消息,轻步走到里间,躬身道:“殿下,有消息了。
禹璟瑶凤眸微睁,挥了挥手,两名侍女立刻会意,福身下去。
“说吧,最近晋远侯可没少蹦跶。”
禹璟瑶如今羽翼未丰,在京中多有不便,要是贸然查起被贬的晋远侯必然引起怀疑。虽说上一世他也在上水行宫小住过,可他那时候是真看不上慕汐朝父亲,现任晋远侯,所以对如今的晋远侯府了解甚少。
“可不是,自从殿下来了这江州城,晋远侯上下托了不少人,找了不少关系,就想知道殿下您的喜好,可是他也不想想,殿下的事,能随意打听的吗?可今日这事倒真不是晋远侯折腾出来的,而是他的继室李氏。”福海应和着又把刚刚得到的消息如数回禀:“不过要说这晋远侯当年也是因着安王之乱牵连被贬到了这里,不过晋北侯当年也算倒霉,受了无妄之灾,明明跟他们府没有半分关系。”
禹璟瑶漫不经心道:“当年牵扯的何止他一家,晋远侯算好的了。”当年安王之乱牵扯甚广,可又何尝不是父皇忌惮功勋世家独大而借题发挥呢。
当今皇帝并非太后亲子,当年先帝与还是皇后的太后感情深厚,但奈何太后产下敦恪长公主以后便一直没有生孕,太医诊断是伤了身子,难再有孕。太后深感愧疚,就与娘家安国公府宁家商量,让养在国公夫人膝下的庶妹妹进宫。
宁妃也是个颇有福气的人,进宫不过三月就有了身孕,来年便产下皇子,先帝命过继到太后膝下抚养,册封为太子。
皇帝自幼养在太后身边,先皇未免生事端,严令阖宫不许说皇帝生母之事,可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到底还是被皇帝知晓了,原本这也没什么,毕竟教养多年,母子感情还是不错的,可后来不知为何宁妃离奇病逝,其中真相错综复杂让人不得而知,只是自那以后皇帝与太后之间便产生了隔阂。
而后先帝因引发旧疾突然驾崩没有留下遗照,按理应太子继位,但是先帝几位兄弟因未有遗诏名不正言不顺多加阻挠,几位王爷势力极大,太后和背后的势力与之僵持不下,当时只差比戎相见,而后打破了这一僵局的是镇南王。
说到这镇南王也是有渊源的,当年太.祖推翻旧朝打天下,称帝后论功行赏,而这中间功劳最大的就要数他的胞弟,太.祖感念其功劳亲封镇南王,赏赐封地,下旨子孙后代永不可干涉,可见太.祖对这位兄弟感情颇深。
而上一代镇南王子嗣淡薄无人继位,就过继了一位皇子给老镇南王,那位皇子便是如今的镇南王。镇南王是大禹朝唯一的藩王,手中掌握兵马,势力颇大,也是因着有镇南王的助力,当今皇帝才能顺利继位。
想到镇南王,禹璟瑶的恨意就止不住!呼吸都略微有些急促,只因那镇南王便是于太后苟且的奸夫!
“殿下……”福海见状面露担忧,自半年前,殿下突然性情大变,行事更加狠戾,底下人无不战战兢兢,福海自幼伺候禹璟瑶,看不由得有些心疼,若非先皇后早逝,皇上又不疼宠,殿下哪会如此艰辛……
禹璟瑶回过神,闭上眼眸复又睁开,眼中已无半点戾色,淡淡道:”无妨。”
那时的安王不过是先帝最小的兄弟,因为年幼,当年各方势力倒也没注意到他,谁呈想他居然暗自培养势力,起了反心,仁平八年,率乱军围剿皇城。幸好皇帝早有警惕,才没有让安王得逞。
只是当年一部分叛军进入内城,烧杀抢掠抵抗的功勋世家子弟,便是太后背后的世家势力也死了些嫡系在叛乱中。之后皇帝独垄大权,清除乱党,整治朝纲,又牵连出了一些安王有关的世家、朝臣,一时间斩首的斩首、抄家的抄家,便是安然无恙的世家也每日战战兢兢,生怕哪天大祸临头。
禹璟瑶一边回忆当年情景考虑着现今局面,一边漫不经心问:“那慕汐朝呢?”
福海立刻道:“二公子的生母也就是晋远侯的原配乃是前头淑媛大长公主的嫡长女。当年大长公主府也甚是有权势,只是大长公主的嫡次女嫁给了安王妃母家做了亲戚。后来事发,大长公主的夫君襄远侯被叛军杀死,大长公主深受打击就去了。大长公主膝下子嗣并不多,只一子二女,而那幼子当年不过才十岁。陛下念其大长公主家并没有直接参与,只是剥夺了爵位,就没再追究,但到底晋北侯府是受了牵连,才被贬至此地。”
“淑媛大长公主我倒记得,是先帝的皇妹吧。”禹璟瑶抹了把额上的水,踏上池中白玉台阶,边走边道。
福海立马拿起旁边摆放好的浴袍给他披上,“哎,可不就是……”福海想到要是淑媛大长公主府不倒,这二公子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不胜唏嘘,又道:“二公子的生母和晋远侯这门亲事就是当年老晋元侯定下的,可老夫人却不希望娶这么有权势家的儿媳妇,怕难管教,一直中意自己母家武昌伯府的内侄女,奈何当时木已成舟。”
“当年大长公主府权势还在,二公子的生母还有郡主的封号,可郡主进门后一直未有身孕,而后大长公主倒了,晋远侯府也受了牵连,老夫人对郡主更加不喜,立马把娘家的庶侄女抬进门做贵妾。”福海帮着禹璟瑶打理衣裳又继续道:“那贵妾进门不久生下长子,老夫人甚是欢喜,谁成想隔一年郡主产下龙凤胎,但是老夫人依旧不喜欢郡主,晋远侯因着前途尽弃,再加上贵妾挑破,母子三人过得颇为辛苦。后来,郡主因产后没恢复好,又心思郁结,没撑几年就去了。没过一年,老夫人做主就把贵小妾扶正了,那庶长子倒是变成了嫡长子,二公子还有一同胞妹妹,两人为双生子,感情深厚,李氏就是用慕汐朝的妹妹婚事威胁公子就范的。”
禹璟瑶拂了拂腰带,讽刺笑道:“这年头啊……人心不古、嫡庶不正啊……这孩子倒是和我相像。”慕汐朝的事他上辈子也有所耳闻,晋远侯昏庸无为,生母早去,继室挑拨,还有这么一个“嫡”兄长,继承爵位实属不易,而后尽然靠一己之力能在朝堂上占一席之地,若是没那股狠劲哪能拼到那一步。
福海原来就是服侍过先皇后的,立刻明白自家殿下的意思,失笑道:“殿下身份贵重,哪能和您比。”
当年新帝上位,各方势力蠢蠢欲动,皇帝为了巩固政权娶了太后侄女为后,皇帝膝下本就子嗣单薄,只有几位公主,皇后入宫一年都没有身孕,倒是一招醉酒宠幸一侍女怀了龙种。那侍女也聪明,知道若是暴露出去,太后第一个不会放过她,直熬到生下大皇子,宫中众人才知道。太后气绝,但是孩子都生下来了,也无可奈何。
皇帝自知此事做的有失脸面,对皇后更加宠爱,才在来年产下禹璟瑶,最尊贵的嫡皇子,却不是长子。
而后皇帝渐渐把握朝政,接连产下三皇子、四皇子。当年那场叛乱的最后受益人却是皇帝,皇帝早就忌惮宁太后背后的外戚势力,奈何早年根基不稳,只得依仗太后,自古皇帝都厌恶外戚揽权,自此平定安王叛乱之后,皇帝扶持自己的势力上位,太后为避嫌,去佛弥山为国祈福,皇城各方势力重新洗牌,新贵的势头一时间都越过了老牌世家。
这头一个就是现在继后的母家,庞家。
先皇后本就因着生了禹璟瑶而身体单薄,而后皇子一个接着以后出来,宫中漫长,苦闷不以,没几年就撒手去了。可后位不可空缺,庞家因着是平定叛乱的功臣,便立了生有三皇子的庞妃为后。
皇帝渐渐羽翼丰满,即便太后不甚满意,但也无可奈何。是以,禹璟瑶说的嫡庶不分便是指的继后所生的三皇子。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