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86 第一百三十四章 青梅
- 187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将
- 188 第一百三十六章 传法去
- 189 第一百三十七章 群英毕至
- 190 第一百三十八章 江天之丽
- 191 第一百三十九章 春水秋雨
- 192 第一百四十章 梧桐愁上西楼
- 193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九字谢别
- 194 第一百四十二章 春秋清夜奔
- 195 第一百四十三章 传神入梦
- 196 第一百四十四章 承天昌寿
- 197 第一百四十五章 玉玺现世夜入宫
- 198 第一百四十六章 无明之厌
- 199 第一百四十七章 宋皇
- 200 第一百四十八章 光阴游世辞
- 201 第一百四十九章 秋湖论道
- 202 第一百五十章 不问恩仇
- 203 第一百五十一章 有情无情
- 204 第一百五十二章 春光正好杀人
- 205 第一百五十三章 传位
- 206 第一百五十四章 飞升
- 207 第一章 九人争神
- 208 第二章 极西之地
- 209 第三章 三英灵
- 210 第四章 原形
- 211 第五章 见王
- 212 第六章 决斗饮食
- 213 第七章 始战
- 214 第八章 七进七出
- 215 第九章 各筹谋
- 216 第十章 凭谁计
- 217 第十一章 公主诚意
- 218 第十二章 战起了
- 219 第十三章 一镜纵横
- 220 第十四章 诡敌
- 221 第十五章 围杀变故
- 222 第十六章 未死
- 223 第十七章 井蛙
- 224 第十八章 愁城
- 225 第十九章 时至
- 226 第二十章 得法
- 227 第二十一章 万古长夜
- 228 第二十二章 闻风而动
- 229 第二十三章 退敌试法
- 230 第二十四章 一路向北
- 231 第二十五章 玄冰玉生九窍
- 232 第二十六章 朝云无觅
- 233 第一章 十年
- 234 第二章 日斗夜会
- 235 第三章 地底熔湖
- 236 第四章 终见
- 237 第五章 梦剑
- 238 第六章 梦醒
- 239 第七章 乘正御气,游于无穷
- 240 第八章 始焉
- 241 第九章 星剑千里梅枝半
- 242 第十章 白猫世界
- 243 第十一章 乾坤
- 244 第十二章 托付身后事
- 245 第十三章 一掷
- 246 第十四章 咏歌(大结局)
- 247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四十四章 承天昌寿
第一百四十四章 承天昌寿
渐渐偏西的阳光照进窗来,为这秋日努力添上一层暖意,苏春水按剑静立,扫视四周,见李清照如坠梦中,现出安静颜色,忽然轻轻嘤咛一声,缓缓睁开眼来,眼神却是混混沌沌,一片迷惘,浑然不知身在何处,又见秋心指尖绯红浅光一闪而逝,口中低低吟道: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低吟浅唱中,秋心左手轻挥,幻化万方,凝成一片凋零海棠花海,绿肥红瘦,其下一石,卧有一女,正徐徐起身,懒懒伸腰,露出美妙曲线,似从梦中醒来。
李清照娇躯微微一震,似找到了某个节点,眼神蓦然回转清明,彻底醒来,盯着秋心看了许久,又望向苏春水,神色奇异,可怜又可爱,又很快敛去,微笑道:“我想起来了,世传东坡先生做这篇游记时,正谪居黄州,那儿正有座承天寺。只是在我三岁大的时候,先父启我书法,曾出示这文章,并言东坡先生后半生中,时常对此文长长嗟叹,弟子询问,又一言不,后来听闻是请教了佛印大师,密议良久,将此文传与先父,似是无意提到,文中所记承天寺并不在黄州,而是在崖州。”
“有趣……”苏春水见李清照神色如常,口齿清楚,已知无碍,松了口气,听闻此语,目光微亮:“崖州,是南海之滨的那崖州么?”
“正是,先生亦曾流放崖州,放牧地方数年,极得民心,也许有甚么现,还有……”
李清照侧身自箱中捡起一柄青铜短剑,长约三寸,宽无二指,平钝无锋,只如寻常饰品。却是斑驳沧桑,柄上刃上,都浅浅雕着古怪的花纹,似字非字。似图非图,二女虽博学,却也认不出来,只听李清照娓娓道来:“此剑本为三国孙吴故物,外子与我得于青州。都对这花纹极感兴趣,便花了许多工夫请教研究,终于明白,这是三国时吴国大都督周瑜自创的一种文字,本是聪明人的游戏之作,却被吴宫用作极秘密的传信工具,传世极少,而这小剑上,大约所说的便是吴国破灭时,某位孙姓子弟穷途南逃。终老于南海边的故事。我二人明白后,只作一故谈,也没再追究下去,不想今日两相印证,竟派上了大用场。”
说到后来,李清照眸中现出兴奋激动神采,恨不得胁生双翼,立时飞到崖州承天寺,找上一找,究竟有没有那传国玉玺?
苏春水抚掌笑道:“既有这些端倪。大可一行,待我伤势痊愈后,立刻动身如何,陈兄?”
却说秋心自收功后。一直有几分神游天外的样子,二人对话句句听在耳中,却有些心不在焉,此刻回过神来,点了点头,笑道:“甚好。”
“我倒有些饿了。你们呢?”
李清照知道秋心亦为女儿身后,且生的那样好看,自然更亲近几分,又因较二女为大,虽她们神通广大,却仍那样娇娇怯怯的,便隐隐将她们视作妹妹,不待二人回答,微笑起身,出院招呼饭菜了。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斜照,西风苍苍,吹动庭院中低低枝木,长长的影子铺在一方半涸的池塘里,遮去了几分本无多少的阳光,冻得几株残荷瑟瑟抖,激起一圈圈涟漪。
屋中顿时有些沉默,苏春水自察觉到了,轻声问道:“陈兄有甚么心事么?方才你一直怪怪的。”
秋心想了想,决定说出来,一一屈指道:“一则,赵李金石藏有玉玺线索这流言,究竟从何而起,我们尚费了这许多周折,才有所得,还不能肯定。旁人怎知,是巧合还是阴谋?二则,现世也有位苏轼,亦为大文豪,大词客,所作颇似此中东坡,却是两晋中人,二者有何关系?三则,这儿传国玉玺可能藏在崖州承天寺,现世呢,和氏璧也失踪了,会不会也藏在同一个地方?我便是一直在想这三个问题,却想不明白。”
苏春水沉默良久,赧然一笑,微微躬身道:“我困于心中所求,别无所见,竟对这三个问题一无所觉,实在惭愧,受教了。”
这笑容中几分害羞,几分惭愧,几分佩服,白玉飞红,衬着院中凄清景色,实在有种难以描述的美,秋心一下子看的怔住了,暗暗叹息,摇头道:“和氏璧于我无甚关系,才有心思胡乱想些别的,于苏姑娘却事关重大,你一意在此,无暇旁顾也是正常……”
正说着,李清照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毛丫头,提着食盒,隐隐间香气扑鼻,不觉食指大动,三人自去用饭。
随后数日,三人隐居于此,见无人寻来,猜测连玉几人追踪无果之下,多半赶回了正面战场,却也没有大意,待苏春水痊愈后,便立时起身南下,二女依次以罡气裹浮李清照,坐卧无碍,安稳舒适,免她劳顿,有路时则乘马急奔,无路时便施展轻功翻山越岭,好在皆不短银钱,如此横冲直撞之下,数日之间,三人便穿过了整个江南水乡,来到了南海之滨,海角崖州。
李清照曾在少女时学过一些边地俚语,虽只是兴趣,也可勉强对话,哪知问了许多人后,竟无一人听闻承天寺之名,更别提知晓在甚么地方,无奈之下,三人潜入县衙,查阅地方志,推算苏轼任职时期,方在数十年前的记录里看到一句“……余至昌寿寺,颇类黄州承天,感之念之,遂自改其名……”才恍然大悟,又查昌寿寺,很快确定了方位,于是乘夜疾驰,到地头时,恰好月至中天,十分柔和,映出一片废旧古刹,门楣坍塌,墙垣剥落,青苔交横,间有几声鹳啼虫鸣外,寂无人息,冷冷清清,毫无和氏璧这等传国宝物所在之地该有的气象。
“我小时候看志异故事,每到关键时刻,总有坏人跳出来横加枝节,十分可恶,”见此景象,李清照笑道:“希望这次不会。”
秋心笑道:“有人干涉,多半是考虑的不够周密,或是行动不够迅,走漏了消息,我们这次不会的。”
三人互相看了看,拾级而上,蓦然山道旁林间传来一声轻响:
咔嚓!(未完待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低吟浅唱中,秋心左手轻挥,幻化万方,凝成一片凋零海棠花海,绿肥红瘦,其下一石,卧有一女,正徐徐起身,懒懒伸腰,露出美妙曲线,似从梦中醒来。
李清照娇躯微微一震,似找到了某个节点,眼神蓦然回转清明,彻底醒来,盯着秋心看了许久,又望向苏春水,神色奇异,可怜又可爱,又很快敛去,微笑道:“我想起来了,世传东坡先生做这篇游记时,正谪居黄州,那儿正有座承天寺。只是在我三岁大的时候,先父启我书法,曾出示这文章,并言东坡先生后半生中,时常对此文长长嗟叹,弟子询问,又一言不,后来听闻是请教了佛印大师,密议良久,将此文传与先父,似是无意提到,文中所记承天寺并不在黄州,而是在崖州。”
“有趣……”苏春水见李清照神色如常,口齿清楚,已知无碍,松了口气,听闻此语,目光微亮:“崖州,是南海之滨的那崖州么?”
“正是,先生亦曾流放崖州,放牧地方数年,极得民心,也许有甚么现,还有……”
李清照侧身自箱中捡起一柄青铜短剑,长约三寸,宽无二指,平钝无锋,只如寻常饰品。却是斑驳沧桑,柄上刃上,都浅浅雕着古怪的花纹,似字非字。似图非图,二女虽博学,却也认不出来,只听李清照娓娓道来:“此剑本为三国孙吴故物,外子与我得于青州。都对这花纹极感兴趣,便花了许多工夫请教研究,终于明白,这是三国时吴国大都督周瑜自创的一种文字,本是聪明人的游戏之作,却被吴宫用作极秘密的传信工具,传世极少,而这小剑上,大约所说的便是吴国破灭时,某位孙姓子弟穷途南逃。终老于南海边的故事。我二人明白后,只作一故谈,也没再追究下去,不想今日两相印证,竟派上了大用场。”
说到后来,李清照眸中现出兴奋激动神采,恨不得胁生双翼,立时飞到崖州承天寺,找上一找,究竟有没有那传国玉玺?
苏春水抚掌笑道:“既有这些端倪。大可一行,待我伤势痊愈后,立刻动身如何,陈兄?”
却说秋心自收功后。一直有几分神游天外的样子,二人对话句句听在耳中,却有些心不在焉,此刻回过神来,点了点头,笑道:“甚好。”
“我倒有些饿了。你们呢?”
李清照知道秋心亦为女儿身后,且生的那样好看,自然更亲近几分,又因较二女为大,虽她们神通广大,却仍那样娇娇怯怯的,便隐隐将她们视作妹妹,不待二人回答,微笑起身,出院招呼饭菜了。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斜照,西风苍苍,吹动庭院中低低枝木,长长的影子铺在一方半涸的池塘里,遮去了几分本无多少的阳光,冻得几株残荷瑟瑟抖,激起一圈圈涟漪。
屋中顿时有些沉默,苏春水自察觉到了,轻声问道:“陈兄有甚么心事么?方才你一直怪怪的。”
秋心想了想,决定说出来,一一屈指道:“一则,赵李金石藏有玉玺线索这流言,究竟从何而起,我们尚费了这许多周折,才有所得,还不能肯定。旁人怎知,是巧合还是阴谋?二则,现世也有位苏轼,亦为大文豪,大词客,所作颇似此中东坡,却是两晋中人,二者有何关系?三则,这儿传国玉玺可能藏在崖州承天寺,现世呢,和氏璧也失踪了,会不会也藏在同一个地方?我便是一直在想这三个问题,却想不明白。”
苏春水沉默良久,赧然一笑,微微躬身道:“我困于心中所求,别无所见,竟对这三个问题一无所觉,实在惭愧,受教了。”
这笑容中几分害羞,几分惭愧,几分佩服,白玉飞红,衬着院中凄清景色,实在有种难以描述的美,秋心一下子看的怔住了,暗暗叹息,摇头道:“和氏璧于我无甚关系,才有心思胡乱想些别的,于苏姑娘却事关重大,你一意在此,无暇旁顾也是正常……”
正说着,李清照回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毛丫头,提着食盒,隐隐间香气扑鼻,不觉食指大动,三人自去用饭。
随后数日,三人隐居于此,见无人寻来,猜测连玉几人追踪无果之下,多半赶回了正面战场,却也没有大意,待苏春水痊愈后,便立时起身南下,二女依次以罡气裹浮李清照,坐卧无碍,安稳舒适,免她劳顿,有路时则乘马急奔,无路时便施展轻功翻山越岭,好在皆不短银钱,如此横冲直撞之下,数日之间,三人便穿过了整个江南水乡,来到了南海之滨,海角崖州。
李清照曾在少女时学过一些边地俚语,虽只是兴趣,也可勉强对话,哪知问了许多人后,竟无一人听闻承天寺之名,更别提知晓在甚么地方,无奈之下,三人潜入县衙,查阅地方志,推算苏轼任职时期,方在数十年前的记录里看到一句“……余至昌寿寺,颇类黄州承天,感之念之,遂自改其名……”才恍然大悟,又查昌寿寺,很快确定了方位,于是乘夜疾驰,到地头时,恰好月至中天,十分柔和,映出一片废旧古刹,门楣坍塌,墙垣剥落,青苔交横,间有几声鹳啼虫鸣外,寂无人息,冷冷清清,毫无和氏璧这等传国宝物所在之地该有的气象。
“我小时候看志异故事,每到关键时刻,总有坏人跳出来横加枝节,十分可恶,”见此景象,李清照笑道:“希望这次不会。”
秋心笑道:“有人干涉,多半是考虑的不够周密,或是行动不够迅,走漏了消息,我们这次不会的。”
三人互相看了看,拾级而上,蓦然山道旁林间传来一声轻响:
咔嚓!(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