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87 第687章 桑蚕业的新时代
- 688 第688章 桑叶采摘器
- 689 第689章 试验
- 690 第690章 农村合作社
- 691 第691章 声入碧云枫叶秋
- 692 第692章 天涯海角有暖流
- 693 第693章 资本掠夺
- 694 第694章 拐骗公主
- 695 第695章 迟到的时光
- 696 第696章 重心南移
- 697 第697章 吐蕃威胁论
- 698 第698章 文昌会议(上)
- 699 第699章 文昌会议(中)
- 700 第700章 文昌会议(下)
- 701 第701章 小日子
- 702 第702章 大朝会
- 703 第703章 吃力不讨好的差遣
- 704 第704章 延春阁
- 705 第705章 先问风水
- 706 第706章 虚凰假凤
- 707 第707章 潘金莲在床
- 708 第708章 防患未然
- 709 第709章 家有儿女
- 710 第710章 心灵相通
- 711 第711章 吹往印度洋的风
- 712 第712章 先发制人
- 713 第713章 殿上舌战
- 714 第714章 股价飙升
- 715 第715章 帝京风水
- 716 第716章 征地的差使我不干
- 717 第717章 蔡京杀上门来
- 718 第718章 扎棉机.弹棉弓.纺车
- 719 第719章 改进
- 720 第720章 难道真要去贩卖黑奴
- 721 第721章 盛世丰碑
- 722 第722章 一呼百应
- 723 第723章 有宝贝
- 724 第724章 倭寇来了
- 725 第725章 携美出城
- 726 第726章 全是丁子户
- 727 第727章 把钱都交出来
- 728 第728章 明察秋毫的杨太傅
- 729 第729章 大公鸡的两条腿在哪?
- 730 第730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731 第731章 姜还是老的辣
- 732 第732章 送你一顶大帽
- 733 第733章 风云突变
- 734 第734章 东京炒房团
- 735 第735章 双喜临门
- 736 第736章 万国来朝
- 737 第737章 鬼市遇刺
- 738 第738章 我也想要个孩子
- 739 第739章 咱不拼爹行不?
- 740 第740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 741 第741章 自家建个科学院
- 742 第742章 无题
- 743 第743章 富贵闲人
- 744 第744章 货币论
- 745 第745章 利益冲突
- 746 第746章 趁火打劫
- 747 第747章 相国霜钟
- 748 第748章 按劳分配
- 749 第749章 春联
- 750 第750章 茄子芝麻
- 751 第751章 天涯节序匆匆
- 752 第752章 为君立传
- 753 第753章 路边小店的纷争
- 754 第754章 路中遇伏
- 755 第755章 要嘛不做,要做做绝
- 756 第756章 大宋的钢铁产业
- 757 第757章 苏绣
- 758 第758章 江南女子
- 759 亲们,昊远需要鼓励啊!
- 760 第759章 姑苏城外寒山寺
- 761 第二更奉上,继续跪求月票。
- 762 第760章 海上巨无霸(第三更,继续求月票)
- 763 第761章 雌雄大盗
- 764 第762章 劝君莫惜金缕衣
- 765 第763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
- 766 第764章 文惠书院
- 767 第765章 风云际会澜沧江
- 768 第766章 启航前夕
- 769 第767章 杰克船长
- 770 第768章 雨林探险
- 771 第769章 斩巨蟒
- 772 第770章 山洪暴发
- 773 第771章 牛群金矿
- 774 第772章 改名星加坡
- 775 第773章 突袭摩夕河口
- 776 第774章 水战(上)
- 777 第775章 水战(下)
- 778 第776章 民族的劣根
- 779 第777章 下一个目标
- 780 第778章 印度洋的风暴
- 781 第779章 宝石之国
- 782 第780章 我本将心向明月
- 783 第781章 夺城
- 784 第782章 拿下僧伽罗
- 785 第783章 阿三,我来了!
- 786 第784章 保克海峡之战
- 787 第785章 兵临城下
- 788 第786章 七重城
- 789 第787章 坦贾武尔公约
- 790 第788章 乡音未改
- 791 第789章 盛宴
- 792 第790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 793 第791章 注书立说
- 794 第792章 皇家科学奖
- 795 第793章 反应
- 796 第794章 安享荣华
- 797 第795章 终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697章 吐蕃威胁论
第697章 吐蕃威胁论
“有敌古烈的消息吗?”杨逸看似无意地问道。
“大人,还没有。”马汉卿如实答道。
杨逸将缰绳交给别院的下人,带头往里走,其实他也知道,这万里迢迢,隔着一座葱岭,波斯方面的消息不可以这么快传来。
现在没有消息,那么今年就不会再有消息了,入冬之后,大雪封山,巍峨的葱岭难以翻越,东西商旅绝迹,而现在波斯方面的消息,基本是靠商旅传播过来的。
波斯故地现在情况复杂,各方势力纠缠不清,对敌古烈能否横扫波斯故地,杨逸心里也没什么底,虽然敌烈部也是来自斡难河,但敌古烈毕竟不是旭烈兀,这次西征也不是蒙古西征的重演。
只是他对敌古烈寄予了厚望,给了那么多支持,难免有些期盼,才会首先问起。
马汉卿落后半步,和杨逸向别院花厅走去,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大人,属下担心今年朝廷会削减职方馆的财政预算,此事还望大人能为职方馆争取一下,大人最是清楚,辽东和西域的仗虽然打完了,但由于大宋国境向外扩张了多倍,职方馆斥探范围反而是扩大了不少,人员削减不了,许多地方需要加建秘密信驿,以确保消息的传递,大人,您至少要为职方馆保住原来的五十万贯经费啊!”
马汉卿急不可耐地说完,便干巴巴地等着杨逸的答复。
杨逸有些好笑,马汉卿一回来便往别庄来。估计他最急的就是这件事吧。
进入冬季后,朝廷各部门也快到提交来年财政预算的时候了。学士院类似于皇帝的幕僚机构,人员不多。负责的工作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草拟重大诏书,基本上不涉及具体政务,财政预算做起来很简单,就是上报属员的薪俸就可以了,所以杨逸根本不用为本部门的预算申请报告费什么心思。
但别的部门就不同了,特别是象工部、太仆寺、职方馆这种部门,财政预算申请很麻烦。
职方馆其实就象军方一样。战时得到的预算肯定会多一些,进入和平时期后,削减一些预算是很正常的事,马汉卿的担心绝非毫无根据。
俩人进厅,脱下满是雪花的大麾,小艾带着几个丫环立即忙着把热茶端上来。
杨逸靠在太师椅上舒服地吁了一口气,才说道:“想多要预算,这是个技术活,这三两年内职方馆的预算确实不应该削减。但这只是你我的想法,能不能让朝中大臣都认同这个想法,就看你的预算申请报告做得怎么样了;
政事堂的财政预算终审会议上,我会为职方馆说话的。问题是,你的预算申请得先通过审计司的审计才行,审计司那边是独立审计。名义上就算陛下也不能干预,我也帮不上你。”
马汉卿听了顿时一脸苦相。他是杨逸心腹,知道杨逸这两年心思大都放在外部。审计司确实没有他的人;
而且审计司的财政审计过程连皇帝也不能干预这一点也不假,至少当初成立审计司时是这么定下的;
虽然审计司只有审计权,批准预算的权力归皇帝和宰执组成的政事堂终审会议。但若是连审计司那一关都过不了,你的预算申请报告就到不了政事堂。
所以杨逸对马汉卿说的这番话倒不是推托之词。
马汉卿苦笑道:“大人,这财政预算是您弄出来的,您总有些办法吧?您也知道,这两年朝廷由于各方战事,职方馆的经费朝廷没有丝毫克扣,当时外事纷繁,属下没时间去琢磨这个,怎么要经费真没经验啊,大人,您就帮属下想想法子吧。”
“哈哈哈,果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杨逸乐了,这两年谁都指望职方馆能提供及时的情报,甚至关键时利用职方馆挫败了长辖底攻取上京的围城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两年职方馆的预算经费自然不用马汉卿去操心,这些东西你不琢磨,自然也就没经验。
但杨逸不想去干预审计司的审计工作,当初他推出财政预算制度,除了使得大宋的财政支出更合理更有序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制约君权;
财政审计权掌握在审计司手里,最终审批权掌握在政事堂手上,若是审计司的主官和朝中宰相都是富有责任心的人,那么大宋的财权就基本从皇帝手上剥离出来了;
皇帝想建座宫殿,除非你动用内币,否则也必须通过审计司的审计、政事堂的批拨,通不过,你就什么也做不了,这就能有效地制止皇帝无度的挥霍。
审计司的独立审计权正是杨逸极力要维护的,他自己又岂会去破坏这个规则?
但马汉卿的担心也确实有理,按目前情况,职方馆的财政预算肯定会有所削减,而杨逸自己目前也不希望削减职方馆的经费,以免影响到他下一步的部署。
在后世,军火商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便会促使政府对外发动战争;军方想得到更多的经费,就会制造紧张的局势、制造他国威胁论。
而在中国古代,养匪自重的将军多了去了,这些简单的手段马汉卿不会不懂,只是他未经杨逸同意,刚在西域玩了一出狐假虎威的把戏,现在若不得杨逸点头,他可不敢再次私自玩弄手腕,这极有可能会引起杨逸的反感,进而怀疑他的可信度、忠诚度。
杨逸对他的做法还是比较满意的,职方馆就象一头怪兽,这头怪兽是他弄出来的,杨逸可不想看到他脱离自己的掌握。
他想了想说道:“汉卿啊,前些天我接触到一个吐蕃乌思部的大商人叫禄永赞,家里跟他建立了一些生意来往,准备在逻些设立一个商栈,你派些人前往逻些吧,我怀疑吐蕃诸部因受到我大宋的强大压力,会联合起来;
吐蕃诸各一但重新统一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啊,前唐之时,河西、陇右,乃至整个西域就是沦陷在吐蕃人的铁蹄下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马汉卿听了顿时露出喜色,杨逸等于是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吐蕃威胁论!
************************************
ps:感谢流年夏寒和爷→依然嚣张、清水柳岸三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大人,还没有。”马汉卿如实答道。
杨逸将缰绳交给别院的下人,带头往里走,其实他也知道,这万里迢迢,隔着一座葱岭,波斯方面的消息不可以这么快传来。
现在没有消息,那么今年就不会再有消息了,入冬之后,大雪封山,巍峨的葱岭难以翻越,东西商旅绝迹,而现在波斯方面的消息,基本是靠商旅传播过来的。
波斯故地现在情况复杂,各方势力纠缠不清,对敌古烈能否横扫波斯故地,杨逸心里也没什么底,虽然敌烈部也是来自斡难河,但敌古烈毕竟不是旭烈兀,这次西征也不是蒙古西征的重演。
只是他对敌古烈寄予了厚望,给了那么多支持,难免有些期盼,才会首先问起。
马汉卿落后半步,和杨逸向别院花厅走去,他犹豫了一下,说道:“大人,属下担心今年朝廷会削减职方馆的财政预算,此事还望大人能为职方馆争取一下,大人最是清楚,辽东和西域的仗虽然打完了,但由于大宋国境向外扩张了多倍,职方馆斥探范围反而是扩大了不少,人员削减不了,许多地方需要加建秘密信驿,以确保消息的传递,大人,您至少要为职方馆保住原来的五十万贯经费啊!”
马汉卿急不可耐地说完,便干巴巴地等着杨逸的答复。
杨逸有些好笑,马汉卿一回来便往别庄来。估计他最急的就是这件事吧。
进入冬季后,朝廷各部门也快到提交来年财政预算的时候了。学士院类似于皇帝的幕僚机构,人员不多。负责的工作也比较单纯,主要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草拟重大诏书,基本上不涉及具体政务,财政预算做起来很简单,就是上报属员的薪俸就可以了,所以杨逸根本不用为本部门的预算申请报告费什么心思。
但别的部门就不同了,特别是象工部、太仆寺、职方馆这种部门,财政预算申请很麻烦。
职方馆其实就象军方一样。战时得到的预算肯定会多一些,进入和平时期后,削减一些预算是很正常的事,马汉卿的担心绝非毫无根据。
俩人进厅,脱下满是雪花的大麾,小艾带着几个丫环立即忙着把热茶端上来。
杨逸靠在太师椅上舒服地吁了一口气,才说道:“想多要预算,这是个技术活,这三两年内职方馆的预算确实不应该削减。但这只是你我的想法,能不能让朝中大臣都认同这个想法,就看你的预算申请报告做得怎么样了;
政事堂的财政预算终审会议上,我会为职方馆说话的。问题是,你的预算申请得先通过审计司的审计才行,审计司那边是独立审计。名义上就算陛下也不能干预,我也帮不上你。”
马汉卿听了顿时一脸苦相。他是杨逸心腹,知道杨逸这两年心思大都放在外部。审计司确实没有他的人;
而且审计司的财政审计过程连皇帝也不能干预这一点也不假,至少当初成立审计司时是这么定下的;
虽然审计司只有审计权,批准预算的权力归皇帝和宰执组成的政事堂终审会议。但若是连审计司那一关都过不了,你的预算申请报告就到不了政事堂。
所以杨逸对马汉卿说的这番话倒不是推托之词。
马汉卿苦笑道:“大人,这财政预算是您弄出来的,您总有些办法吧?您也知道,这两年朝廷由于各方战事,职方馆的经费朝廷没有丝毫克扣,当时外事纷繁,属下没时间去琢磨这个,怎么要经费真没经验啊,大人,您就帮属下想想法子吧。”
“哈哈哈,果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杨逸乐了,这两年谁都指望职方馆能提供及时的情报,甚至关键时利用职方馆挫败了长辖底攻取上京的围城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两年职方馆的预算经费自然不用马汉卿去操心,这些东西你不琢磨,自然也就没经验。
但杨逸不想去干预审计司的审计工作,当初他推出财政预算制度,除了使得大宋的财政支出更合理更有序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制约君权;
财政审计权掌握在审计司手里,最终审批权掌握在政事堂手上,若是审计司的主官和朝中宰相都是富有责任心的人,那么大宋的财权就基本从皇帝手上剥离出来了;
皇帝想建座宫殿,除非你动用内币,否则也必须通过审计司的审计、政事堂的批拨,通不过,你就什么也做不了,这就能有效地制止皇帝无度的挥霍。
审计司的独立审计权正是杨逸极力要维护的,他自己又岂会去破坏这个规则?
但马汉卿的担心也确实有理,按目前情况,职方馆的财政预算肯定会有所削减,而杨逸自己目前也不希望削减职方馆的经费,以免影响到他下一步的部署。
在后世,军火商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便会促使政府对外发动战争;军方想得到更多的经费,就会制造紧张的局势、制造他国威胁论。
而在中国古代,养匪自重的将军多了去了,这些简单的手段马汉卿不会不懂,只是他未经杨逸同意,刚在西域玩了一出狐假虎威的把戏,现在若不得杨逸点头,他可不敢再次私自玩弄手腕,这极有可能会引起杨逸的反感,进而怀疑他的可信度、忠诚度。
杨逸对他的做法还是比较满意的,职方馆就象一头怪兽,这头怪兽是他弄出来的,杨逸可不想看到他脱离自己的掌握。
他想了想说道:“汉卿啊,前些天我接触到一个吐蕃乌思部的大商人叫禄永赞,家里跟他建立了一些生意来往,准备在逻些设立一个商栈,你派些人前往逻些吧,我怀疑吐蕃诸部因受到我大宋的强大压力,会联合起来;
吐蕃诸各一但重新统一起来,后果不堪设想啊,前唐之时,河西、陇右,乃至整个西域就是沦陷在吐蕃人的铁蹄下的,前车之鉴,不可不防啊!”
马汉卿听了顿时露出喜色,杨逸等于是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吐蕃威胁论!
************************************
ps:感谢流年夏寒和爷→依然嚣张、清水柳岸三位书友的支持,谢谢.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