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4 第六十二章 风雨话新军完
- 65 第六十三章 田尔耕偷东西
- 66 第六十四章 布置准备
- 67 第六十五章 要当爹了
- 68 第六十六 王二杀地保
- 69 第六十七章 景阳钟声
- 70 第六十八章 颠倒黑白
- 71 第六十九章 早朝 上
- 72 第七十章 早朝 下
- 73 第七十一章 蛇打七寸 上
- 74 第七十二章 蛇打七寸下
- 75 第七十三章 赋税大于天
- 76 第七十四章 摊丁入亩
- 77 第七十五章 干一票大的
- 78 第七十六章 攻入县城上
- 79 第七十七章 攻入县城下
- 80 第七十八章 粉饰太明
- 81 第七十九章 卢象升
- 82 第八十章 拜辞封赏
- 83 第八十一章 目光投向SX
- 84 第八十二章 安排人选
- 85 第八十三章 周福禄案
- 86 第八十四章 案情清晰
- 87 第八十五章 幡然醒悟施鳯来
- 88 第八十六章 王在晋在辽东 上
- 89 第八十七章 王在晋在辽东中
- 90 第八十八章 王在晋在辽东 下
- 91 第八十九章 户部尚书郭允厚
- 92 第九十章 王之臣的疑虑
- 93 第九十一章 让他去扫大街
- 94 第九十二章 宋应星来了
- 95 第九十三章 高手在民间
- 96 第九十四章 烧钱的徐光启
- 97 第九十五章 要过年了
- 98 第九十六章 除夕
- 99 第一章 大宴群臣
- 100 第二章 问计范文程
- 101 第三章 范文程的计谋
- 102 第四章 京城三大营
- 103 第五章 清丈土地
- 104 第六章 摊丁入亩
- 105 第七章 消息传出
- 106 上架感言
- 107 第八章 两位王爷
- 108 第九章 错综复杂
- 109 第十章 定国公的智慧
- 110 第十一章 风起国子监 上
- 111 第十一章 风起国子监 下
- 112 第十三章 等着出头鸟
- 113 第十四章 南赣之乱
- 114 第十五章 徐光启的来意
- 115 第十六章 冬天不好过
- 116 第十七章 府谷王嘉胤
- 117 第十八章 皇上发牌
- 118 第十九章 来自定国公的神助攻
- 119 第二十章 助攻不断
- 120 第二十一章 山雨欲来
- 121 第二十二章 抓一只猴子
- 122 第二十三章 抢钱
- 123 第二十四章 陈情
- 124 第二十五章 散了吧
- 125 第二十六章 刺王杀驾
- 126 第二十七章 死了
- 127 第二十八章 缉凶
- 128 第二十九章 锦衣卫风格
- 129 第三十章 前夜
- 130 第三十一章 打进去
- 131 第三十二章 可以回去了
- 132 第三十三章 有线索了
- 133 第三十四章 暴跳如雷
- 134 第三十五章 迟了一步
- 135 第三十六章 出乎预料
- 136 第三十七章 服毒自尽
- 137 第三十八章 乱入的白莲教
- 138 第三十九章 福寿膏
- 139 第四十章 诛他九族
- 140 第四十一章 照单抓人
- 141 第四十二章 府谷之战
- 142 第四十三章 名侦探崇祯
- 143 第四十四章 人的问题
- 144 第四十五章 称王建府
- 145 第四十六章 梁仲坤现身
- 146 第四十七章 放长线
- 147 第四十八章 钓大鱼
- 148 第四十九章 沈阳会盟
- 149 第五十章 动手抓人
- 150 第五十一章 大突破
- 151 第五十二章 钱文本之死
- 152 第五十三章 府谷之战
- 153 第五十五章 找到了
- 154 第五十六章 活捉梁仲坤
- 155 第五十七章 生擒活拿
- 156 第五十八章 我一定会回来的
- 157 第五十九章 同舟会
- 158 第六十章 府谷会盟 上
- 159 第六十一章 府谷会盟下
- 160 第六十二章 博弈上
- 161 第六十三章 博弈中
- 162 第六十四章 博弈下
- 163 第六十五章 博弈完
- 164 第六十六集 固原兵变上
- 165 第六十七章 固原兵变 中
- 166 第六十八章 固原兵变下
- 167 第六十九章 固原兵变 完 上
- 168 第七十章 固原兵变 完 下
- 169 第七十一章 大头崇祯
- 170 第七十二章 孙承宗入阁 上
- 171 第七十三章 方正化去陕牺
- 172 第七十四章 遍地烽火
- 173 第七十五章 宁远兵变
- 174 第七十六章 范文程与毛文龙
- 175 第七十七章 后继有人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十二章 蛇打七寸下
第七十二章 蛇打七寸下
藏富于民,这是文官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同时还有一句话叫做不与民争利,这一直是文官反对皇上加税的说法。好像皇上一旦征税,天下的百姓就不活下去了。
可是加饷他们不反对,因为加饷不是加在这些当官的身上,而是加在百姓的身上。
大明与其说是藏富于民,不如说是藏富于官,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都在官员的手中。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在大商人和大地主的手里,而且这些商人还都是读书人居多。
也就是说,他们是官员滋生的土壤,是天下士人的基石。
一旦增加商税或者矿税,那就是在和他们争利,谁敢乱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国的太祖制定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策,那就是士人不纳税。这一项,将整个大明朝的士人给养了起来,让他们成为霍乱天下的根源。
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人们多读书,算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是却变成了投机倒把的生意。
百姓将土地的所有权交给士人,逃避掉了国税,然后从士人的手里租种土地,租子要比国家的税钱低很多,这样一代代的积累,国家能够收到的税也就越来越少。
大明的商税也低廉的可以,是三十税一,如此低廉的商税,在加上官商勾结。很多商人在运输的过程中,直接打着官员的牌子,一路上畅通无阻,一分税款都不用缴纳。
朝廷没钱,皇上没钱,那说什么都不算了,无法调动自己的军队,给官员开不出饷银。无力赈灾,无力治理水患,无力修桥铺路,这样的皇上百姓会念的好?
崇祯皇帝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自己如果想改变大明的命运,唯一一点就是对士人开刀。
这一刀不但要开,而且要开的开的狠,开的干净利落,开的没有丝毫的犹豫。
文震孟见崇祯皇帝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只好开口说道:“皇上,大明国税收不上来,原因很多,天灾频仍,战事多发,各地官员贪污严重,臣以为只要澄清吏治,定然能够将税收上来。”
那可是太祖皇帝的法令,谁敢提出更改啊?让士人纳税,说出这句话的人估计会被喷死。
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眼中闪过一抹失望,身子坐回到龙椅上,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怪不得大明这么多皇帝,他们信任的是太监,而不是这些所谓的忠心臣子。
即便是文震孟这样的臣子,忠正耿直,敢于为民出头,可是遇到这种事情,依旧是免不了的退缩。
改革的事情,崇祯皇帝可以主持,但是一定要有人去冲锋陷阵,崇祯皇帝不准备用厂卫来做这件事情,那样的话名不正言不顺,阻力会更大,只有士人来推动。
拉拢一批士人,打压一批士人,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崇祯皇帝没想到开始就受挫了。
“文爱卿,朕那一日在城中遇到你,听你慷慨陈词,为国为民之心,让朕心颇感温暖。朝堂之上,放眼看去,大多是碌碌无为之辈,结党营私,鱼肉百姓,为国为民的人不多了。”
“大明辽东有野猪皮,北方有鞑子,国内党同伐异,地方人祸不断。”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用一种颇为失落的语气说道:“大明朝大厦将倾,朕本以为爱卿是大明良才,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说道这里,崇祯皇帝没有在开口,只是轻轻的摆手:“下去吧!”
文震孟身子一震,听着崇祯皇帝的话,心中颇为酸楚,身子不由自主的摇晃了一下。
皇上居然如此看重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皇上居然这么评价自己?文震孟觉得自己身体都在颤抖,心中觉得十分憋屈,那种愤恨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羞愧难当的文震孟不禁握紧了拳头,此时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家里挂着的那幅画像,那副自己先祖文天祥的画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震孟脸涨得通红,转回身子跪倒在地上,大声的说道:“臣愧对皇上的信任,有负先祖威名,无论何事,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皇帝一直盯着文震孟,心里也紧张的要命,生怕自己的激将之法没用。
现在看来还是很有用的,文震孟本身就非常的正直,加上文家历代的教育,很多东西已经是刻到骨子里面的。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文震孟,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人刻板不可怕,不知道变通也不可怕,但是只要干做事,那就最好不过。
崇祯皇帝有时候挺想手下有一个海瑞这样的人,虽然说话难听,也敢正面硬顶皇上,但是这样的人作为改革的急先锋,绝对是非常合适的,绝对会让很多人厌恶不已。
关键问题是他的人品没有可以被攻击的地方,按照儒家的礼教来说,海瑞就是一个圣人。
虽然崇祯皇帝对很多海瑞的做法也不认同,但是这妨碍崇祯皇帝来用他做事情。
无论是收税,还是清丈土地,海瑞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给他一个钦差的头衔,挨个省份的清丈土地,负责税收,相信会让很多人怨声载道,但是崇祯皇帝肯定做梦都会笑醒。
崇祯皇帝连忙从龙椅上下来,伸手将文震孟从地上搀扶了起来,大笑着说道:“好,很好,朕没看错人,有你先祖文天祥的风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爱卿放心,朕会永远站在你身后。你不是晁错,朕也不是汉景帝帝!”
晁错?听到文震孟说晁错,文震孟即便有了准备,心中也是一惊,皇上这是铁了心要改革。看这样子,似乎还是大革新,推出新政,甚至比张居正还有有大力度的新政。
对于晁错,文震孟显然不陌生,那可是汉朝的名臣,也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晁错的主张很多,但是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削藩策》,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可是加饷他们不反对,因为加饷不是加在这些当官的身上,而是加在百姓的身上。
大明与其说是藏富于民,不如说是藏富于官,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都在官员的手中。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在大商人和大地主的手里,而且这些商人还都是读书人居多。
也就是说,他们是官员滋生的土壤,是天下士人的基石。
一旦增加商税或者矿税,那就是在和他们争利,谁敢乱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开国的太祖制定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政策,那就是士人不纳税。这一项,将整个大明朝的士人给养了起来,让他们成为霍乱天下的根源。
制定这个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人们多读书,算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可是却变成了投机倒把的生意。
百姓将土地的所有权交给士人,逃避掉了国税,然后从士人的手里租种土地,租子要比国家的税钱低很多,这样一代代的积累,国家能够收到的税也就越来越少。
大明的商税也低廉的可以,是三十税一,如此低廉的商税,在加上官商勾结。很多商人在运输的过程中,直接打着官员的牌子,一路上畅通无阻,一分税款都不用缴纳。
朝廷没钱,皇上没钱,那说什么都不算了,无法调动自己的军队,给官员开不出饷银。无力赈灾,无力治理水患,无力修桥铺路,这样的皇上百姓会念的好?
崇祯皇帝早就想明白了这一点,自己如果想改变大明的命运,唯一一点就是对士人开刀。
这一刀不但要开,而且要开的开的狠,开的干净利落,开的没有丝毫的犹豫。
文震孟见崇祯皇帝丝毫没有放过自己的意思,只好开口说道:“皇上,大明国税收不上来,原因很多,天灾频仍,战事多发,各地官员贪污严重,臣以为只要澄清吏治,定然能够将税收上来。”
那可是太祖皇帝的法令,谁敢提出更改啊?让士人纳税,说出这句话的人估计会被喷死。
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眼中闪过一抹失望,身子坐回到龙椅上,揉了揉自己的额头。怪不得大明这么多皇帝,他们信任的是太监,而不是这些所谓的忠心臣子。
即便是文震孟这样的臣子,忠正耿直,敢于为民出头,可是遇到这种事情,依旧是免不了的退缩。
改革的事情,崇祯皇帝可以主持,但是一定要有人去冲锋陷阵,崇祯皇帝不准备用厂卫来做这件事情,那样的话名不正言不顺,阻力会更大,只有士人来推动。
拉拢一批士人,打压一批士人,这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崇祯皇帝没想到开始就受挫了。
“文爱卿,朕那一日在城中遇到你,听你慷慨陈词,为国为民之心,让朕心颇感温暖。朝堂之上,放眼看去,大多是碌碌无为之辈,结党营私,鱼肉百姓,为国为民的人不多了。”
“大明辽东有野猪皮,北方有鞑子,国内党同伐异,地方人祸不断。”崇祯皇帝看着文震孟,用一种颇为失落的语气说道:“大明朝大厦将倾,朕本以为爱卿是大明良才,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说道这里,崇祯皇帝没有在开口,只是轻轻的摆手:“下去吧!”
文震孟身子一震,听着崇祯皇帝的话,心中颇为酸楚,身子不由自主的摇晃了一下。
皇上居然如此看重自己?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皇上居然这么评价自己?文震孟觉得自己身体都在颤抖,心中觉得十分憋屈,那种愤恨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很没用。
羞愧难当的文震孟不禁握紧了拳头,此时他不禁想到了自己家里挂着的那幅画像,那副自己先祖文天祥的画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震孟脸涨得通红,转回身子跪倒在地上,大声的说道:“臣愧对皇上的信任,有负先祖威名,无论何事,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崇祯皇帝一直盯着文震孟,心里也紧张的要命,生怕自己的激将之法没用。
现在看来还是很有用的,文震孟本身就非常的正直,加上文家历代的教育,很多东西已经是刻到骨子里面的。崇祯皇帝之所以选择文震孟,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为人刻板不可怕,不知道变通也不可怕,但是只要干做事,那就最好不过。
崇祯皇帝有时候挺想手下有一个海瑞这样的人,虽然说话难听,也敢正面硬顶皇上,但是这样的人作为改革的急先锋,绝对是非常合适的,绝对会让很多人厌恶不已。
关键问题是他的人品没有可以被攻击的地方,按照儒家的礼教来说,海瑞就是一个圣人。
虽然崇祯皇帝对很多海瑞的做法也不认同,但是这妨碍崇祯皇帝来用他做事情。
无论是收税,还是清丈土地,海瑞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给他一个钦差的头衔,挨个省份的清丈土地,负责税收,相信会让很多人怨声载道,但是崇祯皇帝肯定做梦都会笑醒。
崇祯皇帝连忙从龙椅上下来,伸手将文震孟从地上搀扶了起来,大笑着说道:“好,很好,朕没看错人,有你先祖文天祥的风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爱卿放心,朕会永远站在你身后。你不是晁错,朕也不是汉景帝帝!”
晁错?听到文震孟说晁错,文震孟即便有了准备,心中也是一惊,皇上这是铁了心要改革。看这样子,似乎还是大革新,推出新政,甚至比张居正还有有大力度的新政。
对于晁错,文震孟显然不陌生,那可是汉朝的名臣,也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晁错的主张很多,但是最著名的还是他的《削藩策》,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晁错于东市。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