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15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十七节 仇人见面
- 216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十八节 临战话别
- 217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十九节 慈不掌兵
- 218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二十节 缓兵之计
- 219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二十一节 楚之国殇
- 220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二十二节 将计就计
- 221 第二章 巨鹿鏖兵 第二十三节 血战开始
- 222 第二十四节 志在天下
- 223 第二十五节 咸阳来使
- 224 第二十六节 战神天威
- 225 第二十七节 险象环生
- 226 第二十八节 突生变故
- 227 第二十九节 决一死战
- 228 第三十节 绝处逢生
- 229 第三十一节 摧枯拉朽
- 230 第一节 敬而远之
- 231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节 欲擒故纵
- 232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三节 女儿心思
- 233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四节 战战兢兢
- 234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五节 损人利已
- 235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六节 无间吕臣
- 236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七节 扶弱抑强
- 237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八节 虚张声势
- 238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九节 东海来客
- 239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节 不可思议
- 240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一节 形同隔世
- 241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二节 做贼心虚
- 242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三节 求战心切
- 243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四节 一战而克
- 244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五节 杀机丛丛
- 245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六节 兵临城下
- 246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七节 暗流涌动
- 247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八节 歪打正着
- 248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十九节 情长理短
- 249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节 函谷易手
- 250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一节 刘季中计
- 251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三节 绝处逢生
- 252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四节 福兮祸兮
- 253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五节 入主咸阳
- 254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六节 争权夺利
- 255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七节 来者不善
- 256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八节 软硬兼施
- 257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二十九节 运筹帷幄
- 258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三十节 鸿门夜宴
- 259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三十一节 项庄舞剑
- 260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三十二节 心不由人
- 261 第三章 秦亡楚兴 第三十三节 项羽称霸
- 262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一节 请君入瓮
- 263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二节 为尊者讳
- 264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三节 不祥之兆
- 265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四节 刮目相看
- 266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五节 螳螂捕蝉
- 267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六节 东窗事发
- 268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七节 义帝归天
- 269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八节 读书无用
- 270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九节 定量计算
- 271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十节 兄弟重逢
- 272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十一节 匈奴冒顿
- 273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十二节 千里奔袭
- 274 第十三节 击破白羊
- 275 第十四节 顺手牵羊
- 276 第十五节 无耻之尤
- 277 第十六节 黄老之道
- 278 第十七节 奇技淫巧
- 279 第十八节 咸阳纸贵
- 280 第十九节 一只黑手
- 281 第四卷 东成西就 第二十节 东西称霸
- 282 第二十一节 以静制动
- 283 第二十二节 惊现刺客
- 284 第二十三节 祸兮福兮
- 285 第二十四节 将计就计
- 286 第二十五节 事出意外
- 287 第二十八节 出尔反尔
- 288 第二十九节 反匈同盟
- 289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三十节 陈仓故道
- 290 第三十一节 关中实力
- 291 第三十二节 瓜分天下
- 292 第三十三节 游击专家
- 293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一节 南越赵佗
- 294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节 白虎蛮军
- 295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四节 里应外合
- 296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五节 好德好色
- 297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六节 防患未然
- 298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七节 进退两难
- 299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八节 漫天要价
- 300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九节 江山如血
- 301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节 项羽袭营
- 302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一节 力挽狂澜
- 303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二节 所谋者利
- 304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三节 节外生枝
- 305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四节 弄巧成拙
- 306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五节 国之爪牙
- 307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六节 机不可失
- 308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七节 野有遗贤
- 309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八节 背水而阵
- 310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十九节 乘桴出海
- 311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节 神机妙算
- 312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一节 人心莫测
- 313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二节 斤斤计较
- 314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三节 项悍夺兵
- 315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四节 黄雀在后
- 316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五节 攻心为上
- 317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六节 新年气象
- 318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七节 方寸已乱
- 319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八节 虚虚实实
- 320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二十九节 天意弄人
- 321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节 一喝退敌
- 322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一节 软硬不吃
- 323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二节 嬉笑怒骂
- 324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三节 赤子之心
- 325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四节 巧舌如簧
- 326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五节 软硬兼施
- 327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六节 咸阳风土
- 328 第二章 四海归一 第三十七节 休养生息
- 329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一节 月氏之王
- 330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节 利欲薰心
- 331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三节 各言其志
- 332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四节 娄敬献计
- 333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五节 业有专攻
- 334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六节 互相利用
- 335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七节 心有灵犀
- 336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八节 尔虞我诈
- 337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九节 成人之美
- 338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节 欲罢不能
- 339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一节 转移损失
- 340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二节 釜底抽薪
- 341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三节 以迂为直
- 342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四节 众志成城
- 343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五节 战火再起
- 344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六节 噩梦开始
- 345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七节 洞观若火
- 346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八节 推波助澜
- 347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十九节 权衡利害
- 348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节 欲擒故纵
- 349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一节 意外之喜
- 350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二节 百年大计
- 351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三节 居延泽畔
- 352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四节 浑邪王降
- 353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五节 斩马剑手
- 354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六节 后悔莫及
- 355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七节 单于归天
- 356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八节 马踏连营
- 357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二十九节 封狼居胥
- 358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三十节 楚风浩荡
- 359 告书友书(代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十七节 险象环生
第二十七节 险象环生
岛的中军就在第五阵。第二阵、第四阵的秦军不敢怠风,果中军主将被杀,那么秦军的将士都要受到重罚,因此秦军打起十二分精神与楚军死瞌。第三阵、第四阵的秦军准备与楚军血战,而第五阵的秦军更是紧张,他们是王离的亲卫营,如果王离有个三长两短。按照秦军的军律,他们全得砍头。虽说前面还有两万多人,可是楚军让人膛目结舌的攻击速度还是让他们不敢掉以轻心,生怕前面的两个万人阵和第一阵、第二阵一样被楚军迅猛的突破。
更何况,长城军团的将士从来都自视甚高,现在又占足了优势,如果被楚军击败,那他们的荣耀将毁于一旦,为了荣誉,他们也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败给楚军。
项羽的攻击一如既往的犀利,左手的长戟已经换了第五柄,右手的大剑却还是依旧,也许是饱饮了秦军鲜血的缘故,本来暗黑无光的大剑上萦绕着一层淡淡的血光,剑身上浮雕的蔡龙纹隐约欲飞,挥动之间,杀气吞吐,威势更盛。
但是这仅仅是项羽一个人而已,连破两阵之后的楚军虽然士气越发的旺盛,但是体力的消耗和伤亡的增加,还是让他们攻击的速度变得慢了下来。第一阵虽然破得快,但是龙且等人跟进得太慢,几乎全是前锋营作战,损失近两千人,第二阵的时候龙且、周殷护住了前锋营的两翼,这才大大降低了前锋营的伤亡,不过两三百人,但是龙且他们的损失却不加起来伤亡五六千人,虽然还能再战,但是攻击强度却有了明显的下降,他们拼尽全力,也无法再跟上项羽等人杀进的速度,前锋营的侧面越来越多的暴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
而秦军的情况正相反,王离虽然表面上对楚军还是不屑一顾,但是楚军连破两个万人阵,还是让他不敢掉以轻心。他命令第四阵、第五阵向前移动,缩短了两阵之间的距离后,正在激战的第三阵离他就只有百步,站在指挥车上,他可以将两军交战的情况看得一目了然,楚军两翼对前锋营保护不力的破绽,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
“命令第三阴让开中间。把楚军的前锋放进来,拉开其前锋与两翼保护之间的距离,攻其前锋营侧翼,第四阵密集防守,迎上去痛击其前锋营
接到命令的第三阵、第四阵校尉立刻行动起来,传令的鼓声此起彼伏,旌旗招展。传令兵在两阵之间狭长的通道里飞奔,将王离最新的命令传达到每一个临阵的百人将耳中?秦军立剪开始行动,正与楚军激战的第三阵忽然向两侧分开,项羽、季布等人面前的压力一松,前突的速度更快,前锋营与两侧保护之间的距离猛然增大。
让开正面的秦军随即抓住战机,对失去了侧翼保护的前锋营痛下杀手。
前锋营的将士都是项粱过江之前准备的家底。武器精良,战斗技能也远超过一般的士卒,综合素质比起秦军来并不弱,再加上两次轻松攻破秦军的阵势,他们在心理上有足够的优势,面对着秦军的猛攻,他们毫不畏惧,组成严谨的阵型针锋相对的进行厮杀。
两军接触的地方剑来戟往,血肉横飞,内层接触不到敌人的战士就用手中的弓弩进行射击,使用一切方法支援前面的战友。
冰冷的箭文在空中交相飞驰,带着一声声利啸,吞噬着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活。
而龙且、周殷等人率领的部本没有前锋营这么强悍的战斗力,面对着秦军凶猛而顽强的攻击,他们渐渐的顶不住了,伤亡在开始猛增,前进的脚步越来越艰难,对前锋营的保护也越来越松散,越来越多的秦军楔入了他们之间,不惜代价的对前锋营进行猛击。
前锋营虽然强悍,可是在秦军如浪潮般的攻击面前,伤亡也开始急剧增大。
项羽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诡异,他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秦军似乎被他打怕了似的,纷纷向两侧让去,很快他就看到了第四阵的战旗。难道这么快就击破了秦军的第三阵?好象比刚才的两阵还容易一些。他有些狐疑的转过头去,不禁大吃一惊。秦军让开了正面,却对他的侧面猛击,龙且和周殷被秦军拦住了,他们的战旗离自己足足有七八十步,前锋营的两翼几乎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虽然前锋营的将士十分勇猛,可是在秦军连续不断的攻击下,阵势还是变得越来越薄,而秦军还在不停的槽入,越来越深,意图把前锋营一切两断,就象昨天切断英布所部一样。一旦被秦军拦腰斩断,那么项羽将和身后的千余名将士陷入秦军的围攻之中。
就在此时,项羽接到了范增要求他控制攻击速度的命令。
范增这时已经接到了龙且等人的求救信号,同时他也看出了秦军阵势的意图,这其中的凶险不言而喻?他立刻派出了待命的人马上前支援龙且、周殷,同时用鼓声告诫项羽放慢脚步,不要中了秦军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的诡计。
两个人一先一后的想到了一起,然后几乎同时作出了最有效的处理。
“回击,回击”。项羽大声的下达了命令,立刻把前锋营一分为三,他自己带着人停住了前进的脚步,以防守为主,而季布兄弟则带着人分别向左右杀去,猛力的冲击正在攻击前锋营侧翼的秦军,就象一条蛇反过头来
项住率军支援龙且,周兰率军支援周殷,他们迅速插上,替换下了伤亡过大的楚军。生力军一投入使用,楚军前进的速度顿时加快?而季布等人的回击,又反过来形成了对秦军的夹击。
秦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将楚军前锋营拦腰截断,刚要举臂高呼,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楚军的包围之中,随即遭到了楚军毫不留情的剿杀。
战场瞬息万变,项羽分兵的时候,王离也看出了他的意图,他立玄命令第四阵压上去,牵制项羽,不让他有分兵救援的机会。可是万余人的调动,不是说话之间就可以完成的,第四阵刚刚和项羽接触,第三阵的士卒虽然截断了楚军前锋营,但是久战之后,伤亡过大,又遭到楚军的四面攻击,没等到第四阵将士的支撑就全军覆没。
王离大怒,命令第四阵立刻跟上开始攻击,不给项羽喘息的机会。刚才的变阵,楚军的前锋营遭到了重击,损失不而且从开战起,他们就一直在作战,体力损耗肯定不而第四阵的秦军却是以逸待劳,正可以一击而下。
王离估计得一点也不错,前锋营在刚才的变故中又损失了近两千人,伤亡已经过半,再加上激战两个时辰,连破秦军三个万人阵,他们的体力严重下降,面对秦军第四阵的攻击,前锋营虽然还能前进,但是前进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
项羽虽然体力充沛,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可是刚才的一幕还是让他心悸不已,自己如果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再勇猛也不可能独自面对上万的秦军。因此,他小心的控制住了自己的步伐,在看到前锋营将士出现了疲态的时候,他当机立断,下令且战且退,渐渐的缩回两侧的保护之中。
范增及时的下达了命令,让项诧和周殷全力杀进,向中间靠拢,将前锋营和秦军隔了开来,让项羽他们有时间喘口气,恢复一下体力。
王离看着项羽退回本阵之申,既有些不屑,又觉得可惜?如果刚才第三阵的士卒不是先前损失过大,再支撑片刻,和第四阵的将士合兵一处的话,完全有可能把项羽和千余楚军将士困在阵中。如果能击杀项羽,下面的仗就不用打了,失去了项羽的楚军将不堪一击。
不过这样也不错,失去了项羽这个无以伦比的利剑,楚军再想象攻破前三阵那样击破第四阵是不可能了,项伤等人的战力不如秦军,他们现在还能前进,只是倚仗着人多的优势。要说人多,楚军还能有秦军人多?
王离冷笑一声。命令从两侧的通道里移动过来的第六阵和第七阵投入战斗。
两个万人大阵象一把铁钳的两个大齿,恶狠狠的嵌入了楚军的阵势,项诧和周兰的压力大增,面对着三个。万人阵的攻击,他们再也难以前进一步,双方挤在一起奋力厮杀,各不相让,难分难解。
又是小半个时辰过去了,秦楚双方都付出了上万人的代价,可是还是不能分出胜负,他们踩着满地的鲜血和尸体,号呼酣战,喊杀声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看得两侧观战的赵齐燕诸军面无人色。
盛荼站在壁垒上,看着远处胶着在一起的秦楚双方,目测了一下双方的人数,摇了摇头:“杂布,楚军虽然勇猛,可是后力不足,再打下去他们必败无疑
集布沉默不语,他对盛荼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做法很不满?楚军在浴血奋战,而他手握五万大军却在看戏,他不知道减荼在想什么,难道楚军被秦军打败了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不明白。要不是因为减荼对他有举荐之恩,他早就离开减荼了。
盛荼没有听到杂布的回音,有些诧异的回过头看了一眼杂布。集布脸色很平静,盯着远处的战场一声不吭,但是眼神中的不满却还让被盛荼看穿了。盛荼笑了,本想解释两句,可是一想,跟手下的一个都尉有什么好解释的,杂布虽然忠义,但他终归只是自己手下的一个都尉,自己的心思,又怎么能随便告诉一个。下属。
盛荼当然有心思,他跟着韩广冲锋陷阵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韩广保住他的王位吗?他到巨鹿来,就是为了解巨鹿之围吗?当然不是这样。韩广原本是武臣的大将,武臣又是陈胜的大将,他们是怎么当上燕王和赵王的,盛荼一清二楚?武臣既然能够背叛陈胜自立为王,韩广,也能背叛武臣自立为王,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实力吗?现在他手里也有实力,燕国的一大半兵力都在他的手里,他为什么不能象武臣、韩广一样叛主自立?韩广能做初一,他就能做十五,只要时机合适,什么道义都不用考虑。
但是他的实力不够,他要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这今后盾要有足够的实力,要值得他域荼替他卖命。在他的心目中,有两个可选的对象:一是楚国,一是秦国,不错,其中一个是秦国。
楚国是很自然的,减荼原先就是楚人,他是跟着武臣、韩广一起的。如果能带着大军归顺楚国。那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本来他看中了楚怀王,楚怀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让他佩服不已,他本想等宋义过河之后配合宋义作战立功,以后争取楚王的支持,就象支持魏豹一样支持他称王。可是宋义意外的死在项羽的手里,楚:二二系突然之间就翻天覆地,项羽成了最大的势力,但是二川二和怀王不能比,不仅在名义上他不能和怀王不能比,而且他手下的实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也让项羽看起来不是那么牢靠,这个情况下,盛荼当然不能把宝押在项羽身上。
至于秦国,盛荼清楚得很,如果没有楚军的到来,以王离的傲气当然不会看上只有五万人的他。王离是懒得动他们,如果真想攻击他们,就凭齐燕这点兵力根本不是王离的对手。正因为如此,减荼没有主动去接触王离,他在要王离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楚军自杀式的攻击,可能就是盛荼唯一的机会。楚军这么勇猛,有可能痛击王离,把王离打痛了,不那么傲气了,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平定齐燕了,这个时候减荼手下的五万人马就值钱了,他也才有谈判的资本。
至于亲布担心的楚军击败王离之后,会对他报复的劝告,盛荼嗤之以鼻,杂布不过是个佣徒。他懂什么权谋?报复也是要有实力的。且不说楚军击败王离的可能微乎其微,就算他能打赢,那也是惨胜,惨胜之后的楚军有实力有胆量吞下他五万人马?就算他还有这个实力,他不要考虑考虑齐赵的想法?他不敢的。他就算心里再有气,也只能笑脸相迎,因为他减荼有实力,有实力的人,就有资格享受相应的尊严。
盛荼胸有成竹,眼前的战况让他更加坚定了不出兵的信心。让楚军去打吧,他们越勇猛,越是两败俱伤,他盛荼越有底气去讨价还价。
盛荼如是想,田史、田都也这么想,与楚军的强悍给他们带来的冲击相比,秦军的实力更让他们心惊,如此勇悍的楚军如果都逃不了败亡的命运。他们手里这三万人又如此是秦军的对手?他们就是帮楚军,楚军也赢不了,与其如此,不如保存实力静观其变。
田壮比杂布聪明,他在官场匕混过很多年,田壮、田安的心思他不用问都明白。项家对他们有恩又如何?在生死存亡面前,再大的恩情都是可以抛弃的东西,只有生存下去,只有他们的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考虑的。
陈余、张教也在看,但是他们和齐燕的心思不太一样,陈余深通用兵之道,楚军的形势不妙,他一清二楚。虽然连破三阵,但是楚军的伤亡也很大,总伤亡已经接近六万,后力难继,仅靠前锋营的的骁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况前锋营现在伤亡过半,他的攻击力大大下降,相比之下,秦军虽然接连被攻破三个万人阵,但是他们的兵力充足,三万人的损失他们承受得起,一点点的耗,也能把楚军拖死。
更何况楚军除了项羽亲率的前锋营,其他的将士面对秦军根本没有优势。
这样的战局,只要脑子稍微消醒一点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情况下还要不要去帮助楚军,陈余也陷入了犹豫之中。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就算走出手,也扭转不了战局,只不过是白白送死而已。既然如此,那这个,牺牲就没有必要了,不如等楚军与秦军血战之后,再与秦军商议相关事宜,楚军这么勇猛,秦军即使战胜了,损失也不会想必不会对赵国的投诚置之不理。
出于这样一种心理,陈余开始后悔起来,自己不该那么冲动的去和项羽面谈,还把张教教了一通,项羽虽然不一定有机会痛骂他,张教也不敢骂他,但是他们的心里肯定对自己这种出尔反尔的言行十分不屑。对于一直以言出必践的名士自居的陈余来说,被人在心里鄙视,不亚于被人当面指责。一想到这些,陈余的脸上就有些发烫。
齐燕赵按兵不动,楚军独力支撑,举步维艰。范增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必不可少的后备力量之外,他把所有的人马都派上了阵,这才勉强挡住了秦军的攻击,稍稍取得了一点优势。
三万秦军在两倍于已的楚军攻击下,伤亡越来越大,渐渐的站不稳阵脚。项伤和周兰倚仗着人多的优势,渐渐的取得了两翼的优势,秦军开始后退,他们焦急的竖起了求援的大旗,请求王离派出援军。
可是王离无动于衷,他见楚军倾巢而动,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这个,时候不能怜惜人命,要用这三万人的性命耗尽楚军最后的力量,以求最后摧枯拉朽般的击败楚军。当然了,王离不能让正在拼杀的秦军知道他的想法,以免他们失去希望,过早的崩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他一面让人告诉前面的几全部将他正在调集人马。希望他们坚持到底,一面却让后面已经做好接应准备的人按兵不动,他要待楚军崩溃的迹象出现,再给予致命一击。
不论是楚军还是秦军都陷入了苦战,他们都无法迅速的击溃对手,更不能后退,所能做的只有咬牙坚持下去,坚持到对方坚持不住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任何松懈都是不可收拾的场面。楚军知道已经没有什么后援了,他们如果不战胜眼前的秦军,就是死路一条,一个个抱着以命搏命的心理厮杀,而秦军虽然在后退,但是王离说了,援军马上就到,所以他们也在拼命的坚持,希望能够坚持到援军到来的时候。
更何况,长城军团的将士从来都自视甚高,现在又占足了优势,如果被楚军击败,那他们的荣耀将毁于一旦,为了荣誉,他们也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败给楚军。
项羽的攻击一如既往的犀利,左手的长戟已经换了第五柄,右手的大剑却还是依旧,也许是饱饮了秦军鲜血的缘故,本来暗黑无光的大剑上萦绕着一层淡淡的血光,剑身上浮雕的蔡龙纹隐约欲飞,挥动之间,杀气吞吐,威势更盛。
但是这仅仅是项羽一个人而已,连破两阵之后的楚军虽然士气越发的旺盛,但是体力的消耗和伤亡的增加,还是让他们攻击的速度变得慢了下来。第一阵虽然破得快,但是龙且等人跟进得太慢,几乎全是前锋营作战,损失近两千人,第二阵的时候龙且、周殷护住了前锋营的两翼,这才大大降低了前锋营的伤亡,不过两三百人,但是龙且他们的损失却不加起来伤亡五六千人,虽然还能再战,但是攻击强度却有了明显的下降,他们拼尽全力,也无法再跟上项羽等人杀进的速度,前锋营的侧面越来越多的暴露在秦军的攻击之下。
而秦军的情况正相反,王离虽然表面上对楚军还是不屑一顾,但是楚军连破两个万人阵,还是让他不敢掉以轻心。他命令第四阵、第五阵向前移动,缩短了两阵之间的距离后,正在激战的第三阵离他就只有百步,站在指挥车上,他可以将两军交战的情况看得一目了然,楚军两翼对前锋营保护不力的破绽,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
“命令第三阴让开中间。把楚军的前锋放进来,拉开其前锋与两翼保护之间的距离,攻其前锋营侧翼,第四阵密集防守,迎上去痛击其前锋营
接到命令的第三阵、第四阵校尉立刻行动起来,传令的鼓声此起彼伏,旌旗招展。传令兵在两阵之间狭长的通道里飞奔,将王离最新的命令传达到每一个临阵的百人将耳中?秦军立剪开始行动,正与楚军激战的第三阵忽然向两侧分开,项羽、季布等人面前的压力一松,前突的速度更快,前锋营与两侧保护之间的距离猛然增大。
让开正面的秦军随即抓住战机,对失去了侧翼保护的前锋营痛下杀手。
前锋营的将士都是项粱过江之前准备的家底。武器精良,战斗技能也远超过一般的士卒,综合素质比起秦军来并不弱,再加上两次轻松攻破秦军的阵势,他们在心理上有足够的优势,面对着秦军的猛攻,他们毫不畏惧,组成严谨的阵型针锋相对的进行厮杀。
两军接触的地方剑来戟往,血肉横飞,内层接触不到敌人的战士就用手中的弓弩进行射击,使用一切方法支援前面的战友。
冰冷的箭文在空中交相飞驰,带着一声声利啸,吞噬着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活。
而龙且、周殷等人率领的部本没有前锋营这么强悍的战斗力,面对着秦军凶猛而顽强的攻击,他们渐渐的顶不住了,伤亡在开始猛增,前进的脚步越来越艰难,对前锋营的保护也越来越松散,越来越多的秦军楔入了他们之间,不惜代价的对前锋营进行猛击。
前锋营虽然强悍,可是在秦军如浪潮般的攻击面前,伤亡也开始急剧增大。
项羽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诡异,他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秦军似乎被他打怕了似的,纷纷向两侧让去,很快他就看到了第四阵的战旗。难道这么快就击破了秦军的第三阵?好象比刚才的两阵还容易一些。他有些狐疑的转过头去,不禁大吃一惊。秦军让开了正面,却对他的侧面猛击,龙且和周殷被秦军拦住了,他们的战旗离自己足足有七八十步,前锋营的两翼几乎完全暴露在秦军面前。虽然前锋营的将士十分勇猛,可是在秦军连续不断的攻击下,阵势还是变得越来越薄,而秦军还在不停的槽入,越来越深,意图把前锋营一切两断,就象昨天切断英布所部一样。一旦被秦军拦腰斩断,那么项羽将和身后的千余名将士陷入秦军的围攻之中。
就在此时,项羽接到了范增要求他控制攻击速度的命令。
范增这时已经接到了龙且等人的求救信号,同时他也看出了秦军阵势的意图,这其中的凶险不言而喻?他立刻派出了待命的人马上前支援龙且、周殷,同时用鼓声告诫项羽放慢脚步,不要中了秦军诱敌深入,然后围而歼之的诡计。
两个人一先一后的想到了一起,然后几乎同时作出了最有效的处理。
“回击,回击”。项羽大声的下达了命令,立刻把前锋营一分为三,他自己带着人停住了前进的脚步,以防守为主,而季布兄弟则带着人分别向左右杀去,猛力的冲击正在攻击前锋营侧翼的秦军,就象一条蛇反过头来
项住率军支援龙且,周兰率军支援周殷,他们迅速插上,替换下了伤亡过大的楚军。生力军一投入使用,楚军前进的速度顿时加快?而季布等人的回击,又反过来形成了对秦军的夹击。
秦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终于将楚军前锋营拦腰截断,刚要举臂高呼,却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楚军的包围之中,随即遭到了楚军毫不留情的剿杀。
战场瞬息万变,项羽分兵的时候,王离也看出了他的意图,他立玄命令第四阵压上去,牵制项羽,不让他有分兵救援的机会。可是万余人的调动,不是说话之间就可以完成的,第四阵刚刚和项羽接触,第三阵的士卒虽然截断了楚军前锋营,但是久战之后,伤亡过大,又遭到楚军的四面攻击,没等到第四阵将士的支撑就全军覆没。
王离大怒,命令第四阵立刻跟上开始攻击,不给项羽喘息的机会。刚才的变阵,楚军的前锋营遭到了重击,损失不而且从开战起,他们就一直在作战,体力损耗肯定不而第四阵的秦军却是以逸待劳,正可以一击而下。
王离估计得一点也不错,前锋营在刚才的变故中又损失了近两千人,伤亡已经过半,再加上激战两个时辰,连破秦军三个万人阵,他们的体力严重下降,面对秦军第四阵的攻击,前锋营虽然还能前进,但是前进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
项羽虽然体力充沛,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可是刚才的一幕还是让他心悸不已,自己如果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再勇猛也不可能独自面对上万的秦军。因此,他小心的控制住了自己的步伐,在看到前锋营将士出现了疲态的时候,他当机立断,下令且战且退,渐渐的缩回两侧的保护之中。
范增及时的下达了命令,让项诧和周殷全力杀进,向中间靠拢,将前锋营和秦军隔了开来,让项羽他们有时间喘口气,恢复一下体力。
王离看着项羽退回本阵之申,既有些不屑,又觉得可惜?如果刚才第三阵的士卒不是先前损失过大,再支撑片刻,和第四阵的将士合兵一处的话,完全有可能把项羽和千余楚军将士困在阵中。如果能击杀项羽,下面的仗就不用打了,失去了项羽的楚军将不堪一击。
不过这样也不错,失去了项羽这个无以伦比的利剑,楚军再想象攻破前三阵那样击破第四阵是不可能了,项伤等人的战力不如秦军,他们现在还能前进,只是倚仗着人多的优势。要说人多,楚军还能有秦军人多?
王离冷笑一声。命令从两侧的通道里移动过来的第六阵和第七阵投入战斗。
两个万人大阵象一把铁钳的两个大齿,恶狠狠的嵌入了楚军的阵势,项诧和周兰的压力大增,面对着三个。万人阵的攻击,他们再也难以前进一步,双方挤在一起奋力厮杀,各不相让,难分难解。
又是小半个时辰过去了,秦楚双方都付出了上万人的代价,可是还是不能分出胜负,他们踩着满地的鲜血和尸体,号呼酣战,喊杀声震耳欲聋,惊心动魄,看得两侧观战的赵齐燕诸军面无人色。
盛荼站在壁垒上,看着远处胶着在一起的秦楚双方,目测了一下双方的人数,摇了摇头:“杂布,楚军虽然勇猛,可是后力不足,再打下去他们必败无疑
集布沉默不语,他对盛荼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做法很不满?楚军在浴血奋战,而他手握五万大军却在看戏,他不知道减荼在想什么,难道楚军被秦军打败了对他有什么好处?他想不明白。要不是因为减荼对他有举荐之恩,他早就离开减荼了。
盛荼没有听到杂布的回音,有些诧异的回过头看了一眼杂布。集布脸色很平静,盯着远处的战场一声不吭,但是眼神中的不满却还让被盛荼看穿了。盛荼笑了,本想解释两句,可是一想,跟手下的一个都尉有什么好解释的,杂布虽然忠义,但他终归只是自己手下的一个都尉,自己的心思,又怎么能随便告诉一个。下属。
盛荼当然有心思,他跟着韩广冲锋陷阵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韩广保住他的王位吗?他到巨鹿来,就是为了解巨鹿之围吗?当然不是这样。韩广原本是武臣的大将,武臣又是陈胜的大将,他们是怎么当上燕王和赵王的,盛荼一清二楚?武臣既然能够背叛陈胜自立为王,韩广,也能背叛武臣自立为王,为什么,不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实力吗?现在他手里也有实力,燕国的一大半兵力都在他的手里,他为什么不能象武臣、韩广一样叛主自立?韩广能做初一,他就能做十五,只要时机合适,什么道义都不用考虑。
但是他的实力不够,他要寻找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这今后盾要有足够的实力,要值得他域荼替他卖命。在他的心目中,有两个可选的对象:一是楚国,一是秦国,不错,其中一个是秦国。
楚国是很自然的,减荼原先就是楚人,他是跟着武臣、韩广一起的。如果能带着大军归顺楚国。那是名正言顺的事情。本来他看中了楚怀王,楚怀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让他佩服不已,他本想等宋义过河之后配合宋义作战立功,以后争取楚王的支持,就象支持魏豹一样支持他称王。可是宋义意外的死在项羽的手里,楚:二二系突然之间就翻天覆地,项羽成了最大的势力,但是二川二和怀王不能比,不仅在名义上他不能和怀王不能比,而且他手下的实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也让项羽看起来不是那么牢靠,这个情况下,盛荼当然不能把宝押在项羽身上。
至于秦国,盛荼清楚得很,如果没有楚军的到来,以王离的傲气当然不会看上只有五万人的他。王离是懒得动他们,如果真想攻击他们,就凭齐燕这点兵力根本不是王离的对手。正因为如此,减荼没有主动去接触王离,他在要王离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投诚,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楚军自杀式的攻击,可能就是盛荼唯一的机会。楚军这么勇猛,有可能痛击王离,把王离打痛了,不那么傲气了,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平定齐燕了,这个时候减荼手下的五万人马就值钱了,他也才有谈判的资本。
至于亲布担心的楚军击败王离之后,会对他报复的劝告,盛荼嗤之以鼻,杂布不过是个佣徒。他懂什么权谋?报复也是要有实力的。且不说楚军击败王离的可能微乎其微,就算他能打赢,那也是惨胜,惨胜之后的楚军有实力有胆量吞下他五万人马?就算他还有这个实力,他不要考虑考虑齐赵的想法?他不敢的。他就算心里再有气,也只能笑脸相迎,因为他减荼有实力,有实力的人,就有资格享受相应的尊严。
盛荼胸有成竹,眼前的战况让他更加坚定了不出兵的信心。让楚军去打吧,他们越勇猛,越是两败俱伤,他盛荼越有底气去讨价还价。
盛荼如是想,田史、田都也这么想,与楚军的强悍给他们带来的冲击相比,秦军的实力更让他们心惊,如此勇悍的楚军如果都逃不了败亡的命运。他们手里这三万人又如此是秦军的对手?他们就是帮楚军,楚军也赢不了,与其如此,不如保存实力静观其变。
田壮比杂布聪明,他在官场匕混过很多年,田壮、田安的心思他不用问都明白。项家对他们有恩又如何?在生死存亡面前,再大的恩情都是可以抛弃的东西,只有生存下去,只有他们的荣华富贵,才是值得考虑的。
陈余、张教也在看,但是他们和齐燕的心思不太一样,陈余深通用兵之道,楚军的形势不妙,他一清二楚。虽然连破三阵,但是楚军的伤亡也很大,总伤亡已经接近六万,后力难继,仅靠前锋营的的骁勇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何况前锋营现在伤亡过半,他的攻击力大大下降,相比之下,秦军虽然接连被攻破三个万人阵,但是他们的兵力充足,三万人的损失他们承受得起,一点点的耗,也能把楚军拖死。
更何况楚军除了项羽亲率的前锋营,其他的将士面对秦军根本没有优势。
这样的战局,只要脑子稍微消醒一点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情况下还要不要去帮助楚军,陈余也陷入了犹豫之中。他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就算走出手,也扭转不了战局,只不过是白白送死而已。既然如此,那这个,牺牲就没有必要了,不如等楚军与秦军血战之后,再与秦军商议相关事宜,楚军这么勇猛,秦军即使战胜了,损失也不会想必不会对赵国的投诚置之不理。
出于这样一种心理,陈余开始后悔起来,自己不该那么冲动的去和项羽面谈,还把张教教了一通,项羽虽然不一定有机会痛骂他,张教也不敢骂他,但是他们的心里肯定对自己这种出尔反尔的言行十分不屑。对于一直以言出必践的名士自居的陈余来说,被人在心里鄙视,不亚于被人当面指责。一想到这些,陈余的脸上就有些发烫。
齐燕赵按兵不动,楚军独力支撑,举步维艰。范增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除了必不可少的后备力量之外,他把所有的人马都派上了阵,这才勉强挡住了秦军的攻击,稍稍取得了一点优势。
三万秦军在两倍于已的楚军攻击下,伤亡越来越大,渐渐的站不稳阵脚。项伤和周兰倚仗着人多的优势,渐渐的取得了两翼的优势,秦军开始后退,他们焦急的竖起了求援的大旗,请求王离派出援军。
可是王离无动于衷,他见楚军倾巢而动,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这个,时候不能怜惜人命,要用这三万人的性命耗尽楚军最后的力量,以求最后摧枯拉朽般的击败楚军。当然了,王离不能让正在拼杀的秦军知道他的想法,以免他们失去希望,过早的崩溃,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他一面让人告诉前面的几全部将他正在调集人马。希望他们坚持到底,一面却让后面已经做好接应准备的人按兵不动,他要待楚军崩溃的迹象出现,再给予致命一击。
不论是楚军还是秦军都陷入了苦战,他们都无法迅速的击溃对手,更不能后退,所能做的只有咬牙坚持下去,坚持到对方坚持不住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任何松懈都是不可收拾的场面。楚军知道已经没有什么后援了,他们如果不战胜眼前的秦军,就是死路一条,一个个抱着以命搏命的心理厮杀,而秦军虽然在后退,但是王离说了,援军马上就到,所以他们也在拼命的坚持,希望能够坚持到援军到来的时候。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