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66 第六十三章 博君一笑开怀
- 67 第六十四章 哟,你无家可归呀
- 68 第六十五章 送上门的小白鼠
- 69 第六十六章 小白鼠买一送一
- 70 第六十七章 初识“专项力量训练”
- 71 第六十八章 实验数据积累
- 72 第六十九章 给美女做模特?!
- 73 第七十章 怎么会厌倦?
- 74 第七十一章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财
- 75 第七十二章 邀请函
- 76 第七十三章 最大的美德是无畏
- 77 第七十四章 再遇张毅戈
- 78 第七十五章 大气运之人
- 79 第七十六章 我在国家队等你
- 80 第七十七章 你就是那个变态!
- 81 第七十八章 所谓名校!
- 82 第七十九章 峰回路转
- 83 第八十章 炒了姜主任的饭碗
- 84 第八十一章 毕业日的变故
- 85 第八十二章 天灾惨剧
- 86 第八十一章 只有自己不可以放弃自己!
- 87 第八十二章 公益广告!
- 88 第八十三章 南城会晤
- 89 第八十四章 挖角
- 90 第八十五章 成长
- 91 第八十六章 以我为荣
- 92 第八十九章 真招人恨啊
- 93 第九十章 卢教练的任务
- 94 第九十一章 小姚教练
- 95 第九十二章 再遇陆航
- 96 第九十三章 开赛第一天
- 97 第九十四章 第一跳,301C
- 98 第九十五章 前所未有的打分难题!
- 99 第九十六章 神奇的“浮空时间
- 100 第九十七章 新的空中技巧
- 101 第九十八章 众人瞩目
- 102 第九十九章 技惊四座
- 103 第一百章 完美的谢幕与新的记录
- 104 第一百零一章 大赛收官
- 105 第一百零二章 江涵的试探
- 106 第一百零三章 晴天霹雳
- 107 第一百零四章 风起了
- 108 第一百零五章 临行前,以及三封信
- 109 第一百零六章 新生报到
- 110 第一百零七章 三年不飞
- 111 第一百零八章 不鸣则已
- 112 第一百零九章 振翅
- 113 第一百二十章 校园男神
- 114 第一百一十一章 教学
- 115 第一百一十二章 205B和207C的切磋
- 116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实力比拼
- 117 一百一十四章 逆天的“揉水”
- 118 第一百一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机遇
- 119 第一百一十六章 过犹不及
- 120 第一百一十七章 另一种可能
- 121 第一百一十八章 忘年之交
- 122 第一百一十九章 光阴莫等闲
- 123 第一百二十章 小露一手的见面礼
- 124 第一百二十一章 比疯了
- 125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大赛召集
- 126 第一百二十三章 先来暖个场吧!
- 127 第一百二十四章 前行的背影
- 128 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的征程要开始了吗?
- 129 第一百二十六章 挖人?不是这么随便的人
- 130 第一百二十七章 求贤若渴
- 131 第一百二十八章 进账20万?
- 132 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聚头
- 133 第一百三十章 国家队来取经的第一课
- 134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不服
- 135 第一百三十二 不服?你憋着
- 136 第一百三十三章 人前人后
- 137 第一百三十四章 别人会扑,我不会
- 13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全运会走一个
- 139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双人跳的问题
- 140 第一百三十七章 驯化与被驯化的战争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七十三章 最大的美德是无畏
第七十三章 最大的美德是无畏
之前姚爱军为了避免过于惊世骇俗,他用南城姚的笔名在《大众医学》那样的科普性为主的杂志上,陆续以热心读者及科学爱好者等的角度,铺垫了几次自己的观点。以为在与专栏专家的交流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就不会引发什么不必要的猜测。
然而他太不了解一个正经的学术期刊编审团队,是不会去关注《大众医学》那样的大众科普刊物的。在他意图用专业论文引出自己将要用作专利的理论结构时,他被退稿了?
坐在台灯下,姚爱军仔细翻阅了白天收到的回函。《医学研究通讯》创刊于1972年,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具有很高的的学术因子。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学术性刊物。姚爱军自己遴选出这个刊物,就是看中了它的权威和前沿时效。但他忘记了,这样一个期刊,怎么会接受一个论文格式错误,投稿来源不明晰的稿件呢?
要不是因为姚爱军投过去的论文价值的确很高,恐怕他连这封回函都不会收到。
回函里,对方十分诚恳的表达了对来稿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关于论文格式的问题以及希望备注好学术通讯的单位信息。这也是一种背书,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猜测都能被叫做XX猜想,牛顿如果不是就职于皇家学会,也不会做到对莱布尼茨造成长达三十年的封杀。
《医学研究通讯》这样一家权威的学术期刊,它必须通过来稿人的单位机构,来判断稿件的真实性。这点姚爱军也明白,但他不能曝光自己的真实情况,曝光了作为一名小六的学生,就更没有可信度了!
他屈起手指,无意识的一下下叩击着桌面,琢磨着要怎样才能顺利的将论文发出去。
最后,他决定将“运动肌群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扩展成一个长篇阐述报告。包含了他提出的“运动肌群评估工具”概念模型、这套评估工具在实际运动训练及训练伤病预防和护理中产生的数据资料、以及在后期护理分析中产生的临床价值。
是的,期刊要求提供学术单位的理由就是要确保论文研究的真实性。没有学术单位帮他背书,他就用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来论证这套模型概念的价值!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姚爱军整理出了一个整整十万余字的长篇报告阐述他之前的论文。然后小心翼翼的封好信封,再次投了出去。
几日后,《医学研究通讯》编辑部。
“啊!又是这位“南城姚”的来稿。”一位带着眼睛的中年编辑轻声叫道。
杂志社整理稿件的人员将来稿人的信息写在便签上,用别针或订书钉贴在展开的稿子上,一封封压好,便于编审人员阅读。
一般来稿人都恨不得将自己的信息写的越丰富越好,但姚爱军没的可写。他的稿子上方别着的便签上,只有姚爱军和他的通讯地址。在一大堆的来稿中,显得格外醒目。
中年编辑之所以记住姚爱军的名字,并一眼就发现了他,是因为之前姚爱军的投稿也在他们编审团队内部造成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此时他颇有兴致的将姚爱军的稿子拣了出来。
“呵,这稿子分量很足啊!”他先浏览了下论文摘要,又往后翻到实验数据部分仔细看了看,再往前翻论文中提出的模型架构。
近十万字的稿件,在这个还没什么电子档的时代,姚爱军写到手软才写出这么厚厚一沓近两本稿纸的长篇报告。编审看起来自然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儿。
随着中年编辑往下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被姚爱军的报告深深吸引住了。
“汪老师,大中午了,一起下去吃饭?”编审室的同事们叫他。
汪铭无意识的朝来人挥了挥手,他完全沉浸在了姚爱军的报告阐述中。国内的运动医学还在草创成型期,尚未成为外科学中的单独门类。虽然他们做学术期刊的人会接触到大量国外前沿研究成果,但在国内能如此明晰阐述形成自己理论的研究报告实在是少之又少。汪铭食髓知味般的一页页往下翻看,时不时勾勒出报告中的重点部分。
直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汪铭才抬起头来,兴奋的双眼因为激动染上了几分红丝。
他抬头问道:“你们谁今天看见主任了没,他在办公室吗?”
“哦,在的。刚我还去那边打过报告。”手下的小孩儿赶紧反馈了消息。
汪铭拿起手中的稿子,就往主任编辑室快步走去。
“牛主任,你看!”
“咦?又是这个姚爱军?”
“是的!真不知道他何许人也。南城市没听说有什么很厉害的研究单位,但您看他这报告。完整、有理、论据充分。刚好和去年芬兰人的那个研究报告不谋而合啊!”汪铭激动的说。
牛主任接过稿子,和汪铭之前一样,浏览了概要和后期数据后,又从他手边的一叠文件中抽出一份稿子,正是前几个月姚爱军被退稿的那篇!
两厢对比下,理论部分毫无破绽,新收到的来稿更为扎实有料。牛主任笑了笑,道:“这位同志也是很有意思,怎么就藏着掖着不报家门的。你让小许他们把这两个都复印下,我先看看,后天刚好是周三的碰头会,让外科那边的老王他们都论证一下。真的稿子没问题,我们也不能因为人家不肯报家门就埋没了。”
“好的!”汪铭又带着稿子一阵风似的出去了。
不出意外的,周三碰头会上,姚爱军的这份长篇论述又一次的引发了大家的争议。
“主任,我不建议发。咱们刊一直是老牌期刊,分量很重的。这个发出去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讨论和来函,没有具体对接单位,如何让人信服!”
“嗯,我也这么认为。汪老师这边说的也很对,这份报告价值很大。但这个发出去就要我们杂志的信誉帮他背书了!这个风险有点大啊!”
“老王,你怎么看?这块可是你们外科方向的,你可别不出声儿啊?”牛主任转头看了过去。
王向志手里夹着根烟,自己被点名也不紧不慢的,翻了手里的报告复印件一会儿,才抬头说:“这位“南城姚”,上次那篇稿子过来后,我找人打听了下。杜学梅,《大众医学》的小杜,她那边从半年前就开始收到这位的稿子,有的时候是通信咨询,有的时候是交流,根据小杜的说法,这位在“运动学”上有很特殊的造诣。说特殊,是他对很多前沿理论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往往一针见血的点出小杜引入报告的关键点。但有些时候的来信咨询又显得很粗糙。”
“杜学梅,是最近那个“科学的运动”的小杜吗?”有人问道。
“就是她,她是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她去加州大学深造,回来后就一直从事运动学理论的翻译引入和研究。据她判断,她认为这位作者的研究恐怕就他一个人,是个自主型的研究员。”然后他顿了一下,看了眼牛主任,笑道:“高手在民间啊,主任。风险是挺大的,但我还是建议发吧。咱们杂志创办的时候,可不就是真理第一嘛。主任您还记得咱们说过的那句话,科学的勇士,最大的美德是——”
“无畏!”
然而他太不了解一个正经的学术期刊编审团队,是不会去关注《大众医学》那样的大众科普刊物的。在他意图用专业论文引出自己将要用作专利的理论结构时,他被退稿了?
坐在台灯下,姚爱军仔细翻阅了白天收到的回函。《医学研究通讯》创刊于1972年,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具有很高的的学术因子。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学术性刊物。姚爱军自己遴选出这个刊物,就是看中了它的权威和前沿时效。但他忘记了,这样一个期刊,怎么会接受一个论文格式错误,投稿来源不明晰的稿件呢?
要不是因为姚爱军投过去的论文价值的确很高,恐怕他连这封回函都不会收到。
回函里,对方十分诚恳的表达了对来稿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关于论文格式的问题以及希望备注好学术通讯的单位信息。这也是一种背书,毕竟不是所有人的猜测都能被叫做XX猜想,牛顿如果不是就职于皇家学会,也不会做到对莱布尼茨造成长达三十年的封杀。
《医学研究通讯》这样一家权威的学术期刊,它必须通过来稿人的单位机构,来判断稿件的真实性。这点姚爱军也明白,但他不能曝光自己的真实情况,曝光了作为一名小六的学生,就更没有可信度了!
他屈起手指,无意识的一下下叩击着桌面,琢磨着要怎样才能顺利的将论文发出去。
最后,他决定将“运动肌群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扩展成一个长篇阐述报告。包含了他提出的“运动肌群评估工具”概念模型、这套评估工具在实际运动训练及训练伤病预防和护理中产生的数据资料、以及在后期护理分析中产生的临床价值。
是的,期刊要求提供学术单位的理由就是要确保论文研究的真实性。没有学术单位帮他背书,他就用无可辩驳的实验数据来论证这套模型概念的价值!
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姚爱军整理出了一个整整十万余字的长篇报告阐述他之前的论文。然后小心翼翼的封好信封,再次投了出去。
几日后,《医学研究通讯》编辑部。
“啊!又是这位“南城姚”的来稿。”一位带着眼睛的中年编辑轻声叫道。
杂志社整理稿件的人员将来稿人的信息写在便签上,用别针或订书钉贴在展开的稿子上,一封封压好,便于编审人员阅读。
一般来稿人都恨不得将自己的信息写的越丰富越好,但姚爱军没的可写。他的稿子上方别着的便签上,只有姚爱军和他的通讯地址。在一大堆的来稿中,显得格外醒目。
中年编辑之所以记住姚爱军的名字,并一眼就发现了他,是因为之前姚爱军的投稿也在他们编审团队内部造成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此时他颇有兴致的将姚爱军的稿子拣了出来。
“呵,这稿子分量很足啊!”他先浏览了下论文摘要,又往后翻到实验数据部分仔细看了看,再往前翻论文中提出的模型架构。
近十万字的稿件,在这个还没什么电子档的时代,姚爱军写到手软才写出这么厚厚一沓近两本稿纸的长篇报告。编审看起来自然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儿。
随着中年编辑往下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他被姚爱军的报告深深吸引住了。
“汪老师,大中午了,一起下去吃饭?”编审室的同事们叫他。
汪铭无意识的朝来人挥了挥手,他完全沉浸在了姚爱军的报告阐述中。国内的运动医学还在草创成型期,尚未成为外科学中的单独门类。虽然他们做学术期刊的人会接触到大量国外前沿研究成果,但在国内能如此明晰阐述形成自己理论的研究报告实在是少之又少。汪铭食髓知味般的一页页往下翻看,时不时勾勒出报告中的重点部分。
直到下午三四点的时候,汪铭才抬起头来,兴奋的双眼因为激动染上了几分红丝。
他抬头问道:“你们谁今天看见主任了没,他在办公室吗?”
“哦,在的。刚我还去那边打过报告。”手下的小孩儿赶紧反馈了消息。
汪铭拿起手中的稿子,就往主任编辑室快步走去。
“牛主任,你看!”
“咦?又是这个姚爱军?”
“是的!真不知道他何许人也。南城市没听说有什么很厉害的研究单位,但您看他这报告。完整、有理、论据充分。刚好和去年芬兰人的那个研究报告不谋而合啊!”汪铭激动的说。
牛主任接过稿子,和汪铭之前一样,浏览了概要和后期数据后,又从他手边的一叠文件中抽出一份稿子,正是前几个月姚爱军被退稿的那篇!
两厢对比下,理论部分毫无破绽,新收到的来稿更为扎实有料。牛主任笑了笑,道:“这位同志也是很有意思,怎么就藏着掖着不报家门的。你让小许他们把这两个都复印下,我先看看,后天刚好是周三的碰头会,让外科那边的老王他们都论证一下。真的稿子没问题,我们也不能因为人家不肯报家门就埋没了。”
“好的!”汪铭又带着稿子一阵风似的出去了。
不出意外的,周三碰头会上,姚爱军的这份长篇论述又一次的引发了大家的争议。
“主任,我不建议发。咱们刊一直是老牌期刊,分量很重的。这个发出去必然会引起更多人的讨论和来函,没有具体对接单位,如何让人信服!”
“嗯,我也这么认为。汪老师这边说的也很对,这份报告价值很大。但这个发出去就要我们杂志的信誉帮他背书了!这个风险有点大啊!”
“老王,你怎么看?这块可是你们外科方向的,你可别不出声儿啊?”牛主任转头看了过去。
王向志手里夹着根烟,自己被点名也不紧不慢的,翻了手里的报告复印件一会儿,才抬头说:“这位“南城姚”,上次那篇稿子过来后,我找人打听了下。杜学梅,《大众医学》的小杜,她那边从半年前就开始收到这位的稿子,有的时候是通信咨询,有的时候是交流,根据小杜的说法,这位在“运动学”上有很特殊的造诣。说特殊,是他对很多前沿理论的切入点非常犀利,往往一针见血的点出小杜引入报告的关键点。但有些时候的来信咨询又显得很粗糙。”
“杜学梅,是最近那个“科学的运动”的小杜吗?”有人问道。
“就是她,她是我带过的一个学生。她去加州大学深造,回来后就一直从事运动学理论的翻译引入和研究。据她判断,她认为这位作者的研究恐怕就他一个人,是个自主型的研究员。”然后他顿了一下,看了眼牛主任,笑道:“高手在民间啊,主任。风险是挺大的,但我还是建议发吧。咱们杂志创办的时候,可不就是真理第一嘛。主任您还记得咱们说过的那句话,科学的勇士,最大的美德是——”
“无畏!”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