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68 第一百二十五章 赐封辽东王
- 469 第一百二十六章 兄弟再重逢
- 470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万骑约死战
- 471 第一百二十八章 虽胜犹败
- 472 第一百二十九章 鬼骑军再现
- 473 第一百三十章 势均力敌
- 474 第一百三十一章 鬼骑VS重骑
- 475 第一百三十二章 慕容复的突袭
- 476 第一百三十三章 皇帝也有童真
- 477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新皇继位
- 478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京前的布置
- 479 第一百三十六章 京师暗流涌动
- 480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皇位不择手段
- 481 第一百三十八章 作茧自缚
- 482 第一百三十九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 483 第一百四十章 宗庙交锋
- 484 第一百四十一章 大局初定
- 485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图盛世共盛举
- 486 第一百四十三章 段正明禅位
- 487 第一百四十四章 合纵连横
- 488 第一百四十五章 议和的条件
- 489 第一百四十六章 穷途末路
- 490 第一百四十七章 孤家寡人
- 491 第一百四十八章 大战重启
- 492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兔死狗烹
- 493 第一百五十章 打错算盘的完颜
- 494 第一百五十一章 女真覆灭
- 495 第一百五十二章 战事尘埃落定
- 496 第一百五十三章 铁汉也有柔情
- 497 第一百五十四章 新皇新气象
- 498 第一百五十五章 武帝名、江湖传
- 499 第一百五十六章 童姥也会老!
- 500 第一百五十七章 虚竹的未来
- 501 第一百五十八章 移民天下的计划
- 50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征讨海岛三国
- 503 第一百六十章 不臣服则灭族
- 504 第一百六十一章 盛平世来之不易
- 505 第一百六十二章 惮位归隐(大结局)
- 506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京前的布置
第一百三十五章 回京前的布置
随着赵煦在大辽皇宫之内,完成了皇位的移交,却最终伤势过重。没多久,便躺在赵孝锡怀中失去了声息。原本应该喜庆胜利的宋军,却笼罩在一片悲哀之中。
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可眼下赵煦明明胜利了,却在胜利即将到来的一刻,不幸英年早逝。对于他的离世,赵孝锡无疑是伤心的。因为在他看来,赵煦原本还能活几年。
现在赵煦比历史上,提前几年便逝去。这对他而言,总有种愧疚感。如果不是他,扰乱了这个时代的走向,也许赵煦不会受此一劫。
可逝者已去,再悲痛欲绝也无济于事。抱着慢慢冰冷的赵煦尸体,赵孝锡最终下令道:“传令武卫,以最快的速度,给本王运送一具冰棺来,本王要亲自送皇上回朝。”
待在下面的赵大,很快便领兵离去。吩咐武卫,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具冰棺,送到这大辽皇城里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赵煦尸体回京不会腐烂。
下达完第一个命令,赵孝锡又沉声道:“章惇听令!”
同样觉得伤心不已的章惇,立刻起身拱手道:“微臣在!”
‘即刻传令诸军,挂白绫,替皇上守孝!另外,传令各城众军,没得到本王的命令前。任何人,不得撤离职守。如辽军来袭,各城主将可自行反击。有敢于弃城者,杀!’
章惇很快道:“微臣领旨!”
同样很快退了下去,而赵孝锡又道:“骑军指挥使张亭光听令!”
张亭光很快走出道:“末将在!”
‘从现在开始,骑军抽调五千精锐,由风、火字营主将王子殊、杨金豹,陪本王一同护送皇上灵棺回朝。其余骑军各营,所缺兵源,优先从边军中补充,力保战力不减。
同时传令骑兵各部,严防大辽骑兵反击。本王会即刻下令,琼州军各部,立刻从渤海发动攻击。如时机成熟,尔等伺机收复大辽中京,东京两地。’
听到这个时候,赵孝锡竟然不收手罢兵,反倒要趁胜追击。张亭光多少有些不明白,可这个时候,他也不好拒绝赵孝锡的命令。毕竟,眼下赵孝锡是皇帝,不是王爷了!
‘末将领旨!’
下达完骑军的命令,赵孝锡看着满堂武将,又道:“杨士鹏听令!”
不明所以的杨士鹏也清楚,这位赵孝锡接掌皇位,杨家看来又能得到重任。眼下杨金豹,能随同赵孝锡护灵回京,本身就是一个恩宠杨家的表现。
走出队伍拱手道:“末将在!”
‘即日起,升杨士鹏为燕云道指挥使,全权管理燕云诸州军政事务。战事未完之前,需配合前军继续攻辽,同时严密辽军跟西夏骑兵侵犯。
若军情紧急之时,本王授你便宜行事之权。同时为加强收复各州统领,本王会再抽调十万步兵,增加各城守卫力量。在此期间,有反叛者,格杀勿论!’
一跃提升为管理这么大收复领地的指挥使,杨士鹏无疑是一步登天。对于这样的恩宠,杨士鹏尽管有心理准备,却也觉得心中大为激动。
颤抖着声音道:“多谢皇上信任,末将保证不让一城一州之地,再落入它国之手。”
就在这个时候,赵孝锡看着站在台阶下,神情略显凝重的乔峰。突然道:“大哥,原本小弟想与你继续并肩作战,可眼下的情况,只怕小弟需要先返回京城一趟。
我知大哥此刻的担心,可小弟要说的,大辽皇族成员,我是不会放过的。只要愿意归顺大宋的辽国百姓,小弟一定善待他们。为此,小弟给你安排一个差使,可好!”
能让一位继位为帝的皇帝,当着这么多文武大臣的面,称呼他一句大哥。乔峰同样觉得有些受宠若惊,那怕他不想为官为将,却也清楚此事万万不能推辞。
学着杨士鹏等人的样子,拱手道:“皇上,还请直呼萧峰之名。君臣有别,臣万不可当大哥之礼。皇上有何差遣,萧峰万死不辞!”
听着乔峰的回答,赵孝锡多少明白,成为皇帝的他。在这种时候,是不能跟乔峰谈兄论弟。这关乎皇帝的威言,那怕没人敢说他,却也会针对乔峰。
很快道:“好,那即刻起,本王正式封你为安辽候。另任命你为安辽大将军,配合张亭光张将军,商讨攻辽之事。军事上,以张将军意见为主,民事上,以你的意见为主。
张亭光,想必不用本王多说什么,你应该知道萧将军乃契丹后裔。可在本王眼中,萧将军乃是一个心向大宋,爱好和平的英雄好汉。
此次军事上的事情,本王将萧将军派给你做搭档,其手下一万精骑,也正式编入骑军序列,命名辽西营。由萧将军,暂代统领一职。
萧将军武艺高强,可行军布阵略显不足。因此,打仗之事,可以由你做决断,萧将军会全力配合。只是攻下城池之后,如何安置辽国军民,你则需多听萧将军的意见。明白吗?”
清楚以乔峰的身份,他确实很尴尬。不管他承不承认,他就是契丹的后裔。现在反过头来,帮助大宋人攻打大辽,多少有些背弃祖先的意思。
只是赵孝锡明白,乔峰愿意反辽,是希望辽国的百姓,能过上安稳平定的日子。这也是赵孝锡答应过,将来攻陷大辽,只诛首恶不追究普通军民的条件。
眼下他已然继承大宋皇位,在这种事情上,他不能失信于乔峰。那怕赵孝锡知道,现在有没有乔峰,对他而言其实不重要。可做人守信,在赵孝锡看来也是应该的!
果不其然,听到赵孝锡当众兑现承认,乔峰心里自然万分感动。他很清楚,在这种时候,赵孝锡还能做出这样理智的决定,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那怕不是为了大辽那些无辜的百姓,就是赵孝锡这份信诺之意,也令乔峰决定。不打完眼前攻击大辽这一仗,他便绝对不提辞官的事情。
其实赵孝锡这样做,也是明白乔峰重情重义。他相信今日给予乔峰的信任,它日乔峰也会给予他同样的回报。至少目前,他的这种直觉并没出现错误。
下达完这些命令之后,望着回到大殿之上的赵大。赵孝锡面色冷酷的道:“赵大,即刻传召天级武卫,启动天级追杀令,命令布衣阁不惜一切代价打探慕容复消息。
一旦有其下落,即令天级武卫前往捕杀。除此之外,以本王名义传召中原各大武林门派,让他们派遣高手,参加围杀慕容复。得手者,赏黄金万两。
另外传召整个草原部落,从即日开始,大宋与女真部落不死不休。任何敢与女真部落有来往的人,都将成为大宋必诛的对象。杀胡令,价格提高一倍,只限女真部落。
还有那位逃掉的完颜阿骨打,悬赏五千两黄金,同样例为必杀的对象。若他们有幸,能逃过此番追捕,待本王理清国事,必亲领大军踏平女真部落。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站在下方的文武大臣,听着赵孝锡如此杀气腾腾的话。也清楚,这位新皇并非不把报仇当回事,而是更清楚,目前那件事情更重要。
能平心静气处理正事,随后又下达这样的必杀令,这些文武大臣也觉得。眼前这位新皇,已然有了皇帝的决断之心,看来赵煦立其为帝,确实是最正确的决定。
随着赵孝锡的诸多命令下达,收复南京府的捷报,还有赵煦被慕容复偷袭,死于军中的消息。同样很快传到大宋境内,一时间引起天下哗然。
只是听到这种消息,蠢蠢欲动的诸国反倒有点不知所措了。按理说,大宋胜了,他们落井下石的对象,便是大辽了。可宋帝死了,大宋只怕也结局不好。
这样一来,集结在宋辽边境的西夏骑兵,反倒停滞下来。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向谁出兵。面对这种情况,西夏君臣最终决定,还是先等等看。
他们不敢轻易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们得知,原本流放到琼州的赵孝锡竟然回来了。甚至宋军的胜利,很大原因都是因为他的及时出现。
面对这位曾经在西北,将他们打的够呛,又取走他们银川公主的大宋王爷。西夏君臣其实都心有畏惧,更不要说,眼下宋辽之战并未停止,仍在继续交战之中。
对于突然冒出来的安辽侯,各国都多少有些耳闻。这位原本契丹出身的中原武林英雄,竟然是赵孝锡的结义金兰兄弟,甚至一下从白丁晋升为安辽候。
种种事情的征兆,让诸番邦的国君似乎都意识到,赵孝锡只怕是最有可能登基的新帝。只是他一个王爷之子,真的能夺得优势吗?京城那些王公贵族,又是否会同意呢?
如果那些王公贵族不同意,眼下手中兵权在握的赵孝锡,只怕会发动一场政变。到那时,大宋只怕也将动荡不安。猜测到这些,才令番邦诸国又稍稍安下心,静观后续的变化。
可他们不知道,从始致终,赵煦就属意赵孝锡接掌帝位。如今兵将马壮,又有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支持的赵孝锡,称帝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提前公开,只是为了引些跳梁小丑出来罢了!R1152
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可眼下赵煦明明胜利了,却在胜利即将到来的一刻,不幸英年早逝。对于他的离世,赵孝锡无疑是伤心的。因为在他看来,赵煦原本还能活几年。
现在赵煦比历史上,提前几年便逝去。这对他而言,总有种愧疚感。如果不是他,扰乱了这个时代的走向,也许赵煦不会受此一劫。
可逝者已去,再悲痛欲绝也无济于事。抱着慢慢冰冷的赵煦尸体,赵孝锡最终下令道:“传令武卫,以最快的速度,给本王运送一具冰棺来,本王要亲自送皇上回朝。”
待在下面的赵大,很快便领兵离去。吩咐武卫,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具冰棺,送到这大辽皇城里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赵煦尸体回京不会腐烂。
下达完第一个命令,赵孝锡又沉声道:“章惇听令!”
同样觉得伤心不已的章惇,立刻起身拱手道:“微臣在!”
‘即刻传令诸军,挂白绫,替皇上守孝!另外,传令各城众军,没得到本王的命令前。任何人,不得撤离职守。如辽军来袭,各城主将可自行反击。有敢于弃城者,杀!’
章惇很快道:“微臣领旨!”
同样很快退了下去,而赵孝锡又道:“骑军指挥使张亭光听令!”
张亭光很快走出道:“末将在!”
‘从现在开始,骑军抽调五千精锐,由风、火字营主将王子殊、杨金豹,陪本王一同护送皇上灵棺回朝。其余骑军各营,所缺兵源,优先从边军中补充,力保战力不减。
同时传令骑兵各部,严防大辽骑兵反击。本王会即刻下令,琼州军各部,立刻从渤海发动攻击。如时机成熟,尔等伺机收复大辽中京,东京两地。’
听到这个时候,赵孝锡竟然不收手罢兵,反倒要趁胜追击。张亭光多少有些不明白,可这个时候,他也不好拒绝赵孝锡的命令。毕竟,眼下赵孝锡是皇帝,不是王爷了!
‘末将领旨!’
下达完骑军的命令,赵孝锡看着满堂武将,又道:“杨士鹏听令!”
不明所以的杨士鹏也清楚,这位赵孝锡接掌皇位,杨家看来又能得到重任。眼下杨金豹,能随同赵孝锡护灵回京,本身就是一个恩宠杨家的表现。
走出队伍拱手道:“末将在!”
‘即日起,升杨士鹏为燕云道指挥使,全权管理燕云诸州军政事务。战事未完之前,需配合前军继续攻辽,同时严密辽军跟西夏骑兵侵犯。
若军情紧急之时,本王授你便宜行事之权。同时为加强收复各州统领,本王会再抽调十万步兵,增加各城守卫力量。在此期间,有反叛者,格杀勿论!’
一跃提升为管理这么大收复领地的指挥使,杨士鹏无疑是一步登天。对于这样的恩宠,杨士鹏尽管有心理准备,却也觉得心中大为激动。
颤抖着声音道:“多谢皇上信任,末将保证不让一城一州之地,再落入它国之手。”
就在这个时候,赵孝锡看着站在台阶下,神情略显凝重的乔峰。突然道:“大哥,原本小弟想与你继续并肩作战,可眼下的情况,只怕小弟需要先返回京城一趟。
我知大哥此刻的担心,可小弟要说的,大辽皇族成员,我是不会放过的。只要愿意归顺大宋的辽国百姓,小弟一定善待他们。为此,小弟给你安排一个差使,可好!”
能让一位继位为帝的皇帝,当着这么多文武大臣的面,称呼他一句大哥。乔峰同样觉得有些受宠若惊,那怕他不想为官为将,却也清楚此事万万不能推辞。
学着杨士鹏等人的样子,拱手道:“皇上,还请直呼萧峰之名。君臣有别,臣万不可当大哥之礼。皇上有何差遣,萧峰万死不辞!”
听着乔峰的回答,赵孝锡多少明白,成为皇帝的他。在这种时候,是不能跟乔峰谈兄论弟。这关乎皇帝的威言,那怕没人敢说他,却也会针对乔峰。
很快道:“好,那即刻起,本王正式封你为安辽候。另任命你为安辽大将军,配合张亭光张将军,商讨攻辽之事。军事上,以张将军意见为主,民事上,以你的意见为主。
张亭光,想必不用本王多说什么,你应该知道萧将军乃契丹后裔。可在本王眼中,萧将军乃是一个心向大宋,爱好和平的英雄好汉。
此次军事上的事情,本王将萧将军派给你做搭档,其手下一万精骑,也正式编入骑军序列,命名辽西营。由萧将军,暂代统领一职。
萧将军武艺高强,可行军布阵略显不足。因此,打仗之事,可以由你做决断,萧将军会全力配合。只是攻下城池之后,如何安置辽国军民,你则需多听萧将军的意见。明白吗?”
清楚以乔峰的身份,他确实很尴尬。不管他承不承认,他就是契丹的后裔。现在反过头来,帮助大宋人攻打大辽,多少有些背弃祖先的意思。
只是赵孝锡明白,乔峰愿意反辽,是希望辽国的百姓,能过上安稳平定的日子。这也是赵孝锡答应过,将来攻陷大辽,只诛首恶不追究普通军民的条件。
眼下他已然继承大宋皇位,在这种事情上,他不能失信于乔峰。那怕赵孝锡知道,现在有没有乔峰,对他而言其实不重要。可做人守信,在赵孝锡看来也是应该的!
果不其然,听到赵孝锡当众兑现承认,乔峰心里自然万分感动。他很清楚,在这种时候,赵孝锡还能做出这样理智的决定,是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那怕不是为了大辽那些无辜的百姓,就是赵孝锡这份信诺之意,也令乔峰决定。不打完眼前攻击大辽这一仗,他便绝对不提辞官的事情。
其实赵孝锡这样做,也是明白乔峰重情重义。他相信今日给予乔峰的信任,它日乔峰也会给予他同样的回报。至少目前,他的这种直觉并没出现错误。
下达完这些命令之后,望着回到大殿之上的赵大。赵孝锡面色冷酷的道:“赵大,即刻传召天级武卫,启动天级追杀令,命令布衣阁不惜一切代价打探慕容复消息。
一旦有其下落,即令天级武卫前往捕杀。除此之外,以本王名义传召中原各大武林门派,让他们派遣高手,参加围杀慕容复。得手者,赏黄金万两。
另外传召整个草原部落,从即日开始,大宋与女真部落不死不休。任何敢与女真部落有来往的人,都将成为大宋必诛的对象。杀胡令,价格提高一倍,只限女真部落。
还有那位逃掉的完颜阿骨打,悬赏五千两黄金,同样例为必杀的对象。若他们有幸,能逃过此番追捕,待本王理清国事,必亲领大军踏平女真部落。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站在下方的文武大臣,听着赵孝锡如此杀气腾腾的话。也清楚,这位新皇并非不把报仇当回事,而是更清楚,目前那件事情更重要。
能平心静气处理正事,随后又下达这样的必杀令,这些文武大臣也觉得。眼前这位新皇,已然有了皇帝的决断之心,看来赵煦立其为帝,确实是最正确的决定。
随着赵孝锡的诸多命令下达,收复南京府的捷报,还有赵煦被慕容复偷袭,死于军中的消息。同样很快传到大宋境内,一时间引起天下哗然。
只是听到这种消息,蠢蠢欲动的诸国反倒有点不知所措了。按理说,大宋胜了,他们落井下石的对象,便是大辽了。可宋帝死了,大宋只怕也结局不好。
这样一来,集结在宋辽边境的西夏骑兵,反倒停滞下来。不知道,究竟应该选择向谁出兵。面对这种情况,西夏君臣最终决定,还是先等等看。
他们不敢轻易出兵的另一个原因,便是他们得知,原本流放到琼州的赵孝锡竟然回来了。甚至宋军的胜利,很大原因都是因为他的及时出现。
面对这位曾经在西北,将他们打的够呛,又取走他们银川公主的大宋王爷。西夏君臣其实都心有畏惧,更不要说,眼下宋辽之战并未停止,仍在继续交战之中。
对于突然冒出来的安辽侯,各国都多少有些耳闻。这位原本契丹出身的中原武林英雄,竟然是赵孝锡的结义金兰兄弟,甚至一下从白丁晋升为安辽候。
种种事情的征兆,让诸番邦的国君似乎都意识到,赵孝锡只怕是最有可能登基的新帝。只是他一个王爷之子,真的能夺得优势吗?京城那些王公贵族,又是否会同意呢?
如果那些王公贵族不同意,眼下手中兵权在握的赵孝锡,只怕会发动一场政变。到那时,大宋只怕也将动荡不安。猜测到这些,才令番邦诸国又稍稍安下心,静观后续的变化。
可他们不知道,从始致终,赵煦就属意赵孝锡接掌帝位。如今兵将马壮,又有绝大多数文武大臣支持的赵孝锡,称帝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不提前公开,只是为了引些跳梁小丑出来罢了!R1152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