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04 第803章 尔虞我诈
- 805 第804章 少主大人的烦恼
- 806 第805章 终于苏醒过来了
- 807 第806章 狼王星的曙光
- 808 第807章 真正的象棋
- 809 第808章 象棋知识普及
- 810 第809章 国际象棋简介
- 811 第810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12 第811章 国际象棋故事
- 813 第812章 星际联盟
- 814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 815 第814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渊源
- 816 第815章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
- 817 第816章 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赛
- 818 第817章 电脑和人脑的对决
- 819 第818章 国际象棋进化史
- 820 第819章 国际象棋在美国的发展
- 821 第820章 国际象棋大师 诸宸
- 822 第821章 国际象棋和俄罗斯
- 823 第822章 国际象棋和苏联
- 824 第823章 亚历山德拉·科斯坚纽克
- 825 第824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26 第825章 俄罗斯的国际象棋之光
- 827 第826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8 第827章 国际象棋大师
- 829 第828章 中国 国际象棋协会
- 830 第829章 国际象棋奥赛
- 831 第830章 国际象棋大师博比菲舍尔
- 832 第831章 国际象棋知识普及
- 833 第832章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
- 834 第833章 象棋大师赵国荣
- 835 第834章 国际象棋女子赛
- 836 第835章 象棋大师赵国容(2
- 837 第836章 国际象棋的家国荣誉
- 838 第837章 国际象棋在深圳
- 839 第838章 棋的智慧
- 840 第839章 周武帝宇文邕
- 841 第840章 象棋故事
- 842 第841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3 第842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44 第843章 象棋大师
- 845 第844章 象棋七星
- 846 第845章 象棋大师于幼华
- 847 第846章 中国象棋与古代文明
- 848 第847章 象棋文化的传播
- 849 第848章 象棋大师
- 850 第849章 象棋大师
- 851 第850章 象棋大师李义庭
- 852 第851章 象棋大师
- 853 第852章 象棋大师
- 854 第853章 象棋大师
- 855 第854章 中国象棋大师
- 856 第855章 象棋大师简介
- 857 第856章 国际智力联盟
- 858 第857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59 第858章 女子象棋大师
- 860 第859章 巾帼不让须眉
- 861 第860章 女中豪杰
- 862 第861章 女子象棋高手
- 863 第862章 象棋大师宋国强
- 864 第863章 女子 象棋大师 尤颖钦
- 865 第864章 蒙古象棋
- 866 第865章 象棋文化
- 867 第866章 越南象棋
- 868 第867章 象棋高手蒋川
- 869 第868章 枭雄与象棋
- 870 第869章 象棋与大人物
- 871 第870章 国际象棋终极对手
- 872 第871章 国际象棋大师谢军
- 873 第872章 越南象棋文化
- 874 第873章 国际象棋 故事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第813章 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第七百八十八章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
1956年,国际象棋被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党和国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强大动力。?国际象棋是思维艺术,是人对科学、艺术、竞技三者认识的结晶。国际象棋的多功能性影响人们对它的深刻认识。尽管国际象棋有以千年计的发展历史,但是对国际象棋的科研价值和教育功能的世界性兴趣不过是近六、七十年的事情。在世界上,各国都有给国际象棋恰当的社会定位的难题。可以想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诞生时间不长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如何促进国际象棋、围棋、象棋的发展,也列入政府的日程。三棋由文化部划归体委领导,或许是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但是不管怎样,客观上这个决定相当有利于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第一,作为体育竞赛项目,国际象棋有了更多的举办比赛的机会,而比赛对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当然非常重要。第二,就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棋手在体育部门,生活条件要好一些。第三,有比较多的国际交往的机会。第四,较少受到意识形态争端的干扰。仅这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足以说明国际象棋列入正式体育竞赛项目,对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1956年以前在中国只在民间断断续续有一些个人性质的国际象棋活动。?1957年开始有了全国国际象棋比赛,1958年有了起步的国际双边交往。?1965年12月在中国举行的中苏国际象棋对抗赛上,张东禄和刘文哲分别战胜国际特级大师克罗吉乌斯一局,在八局棋中得五分,得分率62.5%,成绩出色。它表明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象棋竞技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1975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正式加入国际棋联。1977年中国队参加亚洲团体锦标赛。? 1978年,首次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它开始了中国国际象棋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世界也是从这里开始认识中国的国际象棋。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从此国际象棋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世界棋坛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梁金荣和刘文哲获得国际棋联授予的国际大师称号。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得到国际称号。? 1981年11月在中国承办的第四届亚洲团体锦标赛在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象棋的国际比赛。? 1982年刘适兰打进世界女子八强,获得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1983年中国男队首次获得亚洲团体冠军。? 1986年组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陈祖德亲自组建的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国际象棋一个腾飞时代的到来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国家集训队是中国培养国际象棋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摇篮,从这里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的高水平棋手,带动整体水平不断攀上新高度。特别是在女子国际象棋领域,出现了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人才群。外国国际象棋专家不止一次地感叹,中国的国际象棋训练环境十分理想、优越。
1987年陈祖德为中国国际象棋运动攀登世界高峰,提出了“四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989年、1991年中国男队连续三次获得亚洲团体冠军。确立了中国国际象棋称雄亚洲的地位。? 1988年诸宸荣获女子12岁组世界冠军。当时的国际棋联主席致电中国棋协表示祝贺。虽然这只是一个儿童冠军,但是它预示了中国棋手夺取世界冠军的美好前景。
1990年叶荣光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 1991年,谢军荣获女子世界冠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它打破了苏联41年、欧洲64年对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垄断,谢军成为棋史上第7位女子世界冠军。从此中国国际象棋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世界冠军的取得大大地提高了国际象棋运动在中国的地位,也成为推动国际象棋空前大普及的激励因素。?? 1993年谢军卫冕成功。1999年她又重新夺冠。“夺冠、卫冕、冠冕失而复得”,这一国际象棋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三步曲”的实现,使黑头发在国际象棋奥林匹斯山峰巅上飘荡了起来。2000年,最后一届传统赛制的世界冠军谢军又在首届新赛制世界冠军赛上夺魁。
2001年底,中国另一位女棋手诸宸成为棋史上第9位女子世界冠军。她还是自1886年以来,所有男女世界冠军中惟一的一位“大滿贯”冠军得主(集儿童、青年、成年个人和团体冠军于一身)。国际棋联高层权威人士称:“中国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控制了女子棋坛,谢军4夺桂冠,新赛制的2届冠军由谢军和诸宸所获,世界杯冠军许昱华也是中国棋手,中国已经成了女子世界冠军的摇篮,这个格局看来还要延续下去,因为新世纪的开端,中国又诞生新冠军诸宸。”?1994年和1996年诸宸两次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2000年和2002年,徐媛媛、赵雪又先后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
1998年中国女队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冠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它标志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整体实力世界领先。?2000年和2002年,中国女队连续获得世界团体冠军,光荣的实现了“三连冠”。这个冠军队的成员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就是在大学就读。这样学历的世界冠军队在世界体坛也是罕见的。近年国际棋联公布的等级分排名榜世界女子前十几位中,中国棋手占了6席,6人都是高学历的:谢军正在北师大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诸宸和秦侃滢、王蕾、王频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许昱华在北京大学高年级就读。“棋艺高,学历高”,这在中国体育界独具风光。? 1998年底起的近5年来,国际棋联一共举办了8项女子世界大赛(3届世界团体赛、3届世界个人赛和2届世界杯赛),而这8座奖杯无一例外地全部被中国棋手捧走。世界棋坛公认,“中国现象”已经完全取代了前苏联的“格鲁吉亚现象”,中国成为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头号强国。这为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理论推向世界提供实践成就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男子国际象棋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98年、2000年和2002年最近3届每次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赛上,中国男队分别获得第5名、第9名和第5名。这是让许多西欧和北欧国家羡慕的好成绩。因为按照他们的传统,能打进男子团体前16名就算是一流队伍。?个人成绩中比较突出的是谢军的教练,现中国队总教练叶江川。近3年来,他的等级分一直稳定在世界前20位左右。他与多位世界棋王交锋,结果基本持平,与多位世界亚军和顶级棋手相遇,战绩胜多于负。叶江川还是2000年、2002年两届世界杯八强和2001年最近一届世界冠军赛的并列第9名。
另外,诸宸的教练徐俊(两届亚洲个人冠军得主)和章钟(两届世界青年亚军得主)近3年来,也各有佳绩,等级分世界排名也都在前50名左右。中国青年棋手卜祥志和倪华的国际等级分2004年都超过了2600。在淘汰制的世锦赛上,21岁的青年棋手张鹏翔淘汰前世界冠军卡尔波夫,爆出世锦赛历史上最大的冷门。
随着男女成绩“比翼双飞”,世界上许多强队都希望与中国队交流。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先后签订四年的交流比赛合同。2001年3月,中方在首届中美对抗赛上获胜。2001年9月,梁充在中俄对抗赛上击败世界冠军哈里夫曼,这是中国男棋手第一次战胜男子世界冠军。2002年,中方以20.5:19.5再胜美国,取得中美对抗赛两连冠。
在亚洲,中国国际象棋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徐俊于2000、2001年两度荣膺亚洲男子冠军。许昱华于1998年、李若凡于2001年夺得亚洲女子冠军。李若凡和王瑜还在1997和1999年分别摘走亚洲女子青年冠军。中国女队在1999年的亚洲女子团体赛上折桂。
除了洲际的赛事,中国棋手还参加了许多国际公开赛、邀请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鹏翔在2002年获得利纳雷斯公开赛的第一名,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在世界最著名的公开赛上夺冠。章钟在2003年荷兰怀康齐特级大师邀请赛B组获得冠军,取得参加2004年世界最高级赛事之一的A组邀请赛的资格。??中国目前已经有15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分别是刘适兰、吴敏茜、谢军、秦侃滢、王频、诸宸、王蕾、许昱华、徐媛媛、赵雪、宁春红、李若凡、田甜、王瑜和谷笑冰,拥有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15人、叶荣光、叶江川、徐俊、谢军(女)、汪自力、彭小民、章钟、梁金荣、诸宸(女)、吴文瑾、卜祥志、吴少彬、张鹏翔、李师龙和倪华。??从1999年起,中国棋手的等级分有了质的飞跃。叶江川、徐俊、彭小民、章钟、汪自力、吴文瑾、卜祥志、倪华先后突破2600大关,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叶江川连续9次在排名榜上稳居20位左右。女子排名榜上,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秦侃滢、王频、等保持在前15名,一国有6个人进入前15名,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1980年中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只有9人。1996年有60多人。现在,中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已经增长到238人。2001年10月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棋手的人均等级分名列世界第一位,说明中国整体的竞技水平正日益提高。
中国的后备力量“长势喜人”。1995年徐媛媛在世界少年赛上获得女子14岁组冠军。1996年12月,?14岁的倪华在世界少年快棋赛上夺冠,成为中国棋史上第一位男子少年世界冠军。其后,中国少年棋手在世界少年赛上频频夺冠。1997年,赵雪、徐媛媛分别获得女子12岁组、女子16岁组冠军。1998年,王瑜、卜祥志分获女子16岁组、男子14岁组冠军。卜祥志14岁就获得国际特级大师称号,曾经是世界上年龄最轻的国际特级大师。1999年,王玥、赵雪分获男子12岁组、女子14岁组冠军。2000年,谭中怡获得女子10岁组冠军。2001年,谭中怡蝉联女子10岁组冠军,沈阳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2002年,谭中怡又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谭中怡自2000年至2002年已经3次获得世界分龄组冠军,这也是一个世界纪录。2002年,由王玥、赵骏、周唯奇、王皓、李超组成的中国队获得了世界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的冠军,这是亚洲国家第一次获此殊荣。2003年魏晨鹏获得男子12岁组冠军。侯逸凡获得10岁组女子冠军。丁亦昕获得12岁组女子冠军。??自1997年至2003年,在世界分龄组青少年冠军赛的10组别较量中,从团体总分上看,中国连续7次不是第2就是第3,直逼国际象棋王国俄罗斯队。最近的2003年的奖牌榜上,俄罗斯以3金1银6铜列第一,中国队3金1铜列第二。
国家少年集训队自1995年成立,选拔出一批有前途的苗子,其中徐媛媛、王瑜、赵雪、卜祥志、倪华等已经开始在世界比赛上崭露头角。
从1999年开始,陆续在温州国际象棋协会、青岛棋院、上海威海路第三小学、广东澄海市城南小学、江苏无锡东北塘小学、济南齐鲁晚报棋院、邯郸国际象棋协会和苏州第三体校成立了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含实验基地),为各地的开展普及打下了基础。2002年,中国棋院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国家少年集训队,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国际象棋人口(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呈几何倍数增长。并且“长势”方兴未艾。据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统计,在1991年谢军夺得世界冠军之前,中国国际象棋爱好者约为2、3万人,而如今据商业数据,全国主要棋具厂商在2002年一年内共生产、销售了125万副国际象棋棋子,由此推算,中国的国际象棋人口已超过500万。增长速度之惊人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国际棋联对中国的普及工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中国国际象棋人口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中国棋手在世界棋坛崛起,竞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提高带动了普及。第二,在中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国际象棋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开发作用显著。国际象棋人口不断翻番的“主力部队”无疑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幼儿园掀起国际象棋热是因为国际象棋教育能够对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潜能起到开发作用。第三,近年来轰动世界的“人机大战”和“网络大战”,展现了国际象棋的科研功能,创纪录地吸引了广大棋迷(特别是有文化层次的和与高科技及新经济接轨的人士)。第四,得益于国际象棋文化交流功能的扎实发展。1956年国际象棋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后,每年只有一次全国比赛(有时甚至是两年一次,“文化革命”年代,还中止了8年),双边国际交往则是数年一次。跨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举行的全国性比赛和国际性比赛以及出访比赛,提高到一年10次左右,1995年超过了20次,此后每年平均增加5次,2000年以后则每年平均为50次左右。第五,包括教育部门、企业界、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关心。海外华人也表现出巨大热情。例如,新加坡实业家李成智自1992开始捐巨资设立“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并建造李成智图书馆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场所。“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的款项先后举办了国际特级大师赛、4届北京国际公开赛、11届全国少儿冠军赛、多次教练、裁判学习班,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象棋的开展和普及,成就卓越。多年来,马来西亚的陈振南先生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顾问和热心朋友,他出资举办的?“陈振南杯”国际特级大师赛已经是世界知名、亚洲最高的顶级大赛,创出了中国本土赛事的名牌,也赢得了国际棋联颁发的总统奖。
1956年,国际象棋被中国体育行政部门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党和国家的重视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强大动力。?国际象棋是思维艺术,是人对科学、艺术、竞技三者认识的结晶。国际象棋的多功能性影响人们对它的深刻认识。尽管国际象棋有以千年计的发展历史,但是对国际象棋的科研价值和教育功能的世界性兴趣不过是近六、七十年的事情。在世界上,各国都有给国际象棋恰当的社会定位的难题。可以想像,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刚诞生时间不长的新中国,百业待兴,如何促进国际象棋、围棋、象棋的发展,也列入政府的日程。三棋由文化部划归体委领导,或许是受到当时苏联的影响,但是不管怎样,客观上这个决定相当有利于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第一,作为体育竞赛项目,国际象棋有了更多的举办比赛的机会,而比赛对国际象棋运动的发展当然非常重要。第二,就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棋手在体育部门,生活条件要好一些。第三,有比较多的国际交往的机会。第四,较少受到意识形态争端的干扰。仅这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足以说明国际象棋列入正式体育竞赛项目,对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
1956年以前在中国只在民间断断续续有一些个人性质的国际象棋活动。?1957年开始有了全国国际象棋比赛,1958年有了起步的国际双边交往。?1965年12月在中国举行的中苏国际象棋对抗赛上,张东禄和刘文哲分别战胜国际特级大师克罗吉乌斯一局,在八局棋中得五分,得分率62.5%,成绩出色。它表明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国的国际象棋竞技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1975年,中国国际象棋协会正式加入国际棋联。1977年中国队参加亚洲团体锦标赛。? 1978年,首次参加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它开始了中国国际象棋走向世界的奋斗历程。世界也是从这里开始认识中国的国际象棋。
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从此国际象棋有了快速的发展,并在世界棋坛占有一席之地。
1980年梁金荣和刘文哲获得国际棋联授予的国际大师称号。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得到国际称号。? 1981年11月在中国承办的第四届亚洲团体锦标赛在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象棋的国际比赛。? 1982年刘适兰打进世界女子八强,获得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1983年中国男队首次获得亚洲团体冠军。? 1986年组建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由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席陈祖德亲自组建的国际象棋国家集训队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国际象棋一个腾飞时代的到来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国家集训队是中国培养国际象棋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摇篮,从这里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的高水平棋手,带动整体水平不断攀上新高度。特别是在女子国际象棋领域,出现了世界超一流水平的人才群。外国国际象棋专家不止一次地感叹,中国的国际象棋训练环境十分理想、优越。
1987年陈祖德为中国国际象棋运动攀登世界高峰,提出了“四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989年、1991年中国男队连续三次获得亚洲团体冠军。确立了中国国际象棋称雄亚洲的地位。? 1988年诸宸荣获女子12岁组世界冠军。当时的国际棋联主席致电中国棋协表示祝贺。虽然这只是一个儿童冠军,但是它预示了中国棋手夺取世界冠军的美好前景。
1990年叶荣光获得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 1991年,谢军荣获女子世界冠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它打破了苏联41年、欧洲64年对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的垄断,谢军成为棋史上第7位女子世界冠军。从此中国国际象棋在世界舞台上不断地展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世界冠军的取得大大地提高了国际象棋运动在中国的地位,也成为推动国际象棋空前大普及的激励因素。?? 1993年谢军卫冕成功。1999年她又重新夺冠。“夺冠、卫冕、冠冕失而复得”,这一国际象棋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三步曲”的实现,使黑头发在国际象棋奥林匹斯山峰巅上飘荡了起来。2000年,最后一届传统赛制的世界冠军谢军又在首届新赛制世界冠军赛上夺魁。
2001年底,中国另一位女棋手诸宸成为棋史上第9位女子世界冠军。她还是自1886年以来,所有男女世界冠军中惟一的一位“大滿贯”冠军得主(集儿童、青年、成年个人和团体冠军于一身)。国际棋联高层权威人士称:“中国在上世纪的最后10年控制了女子棋坛,谢军4夺桂冠,新赛制的2届冠军由谢军和诸宸所获,世界杯冠军许昱华也是中国棋手,中国已经成了女子世界冠军的摇篮,这个格局看来还要延续下去,因为新世纪的开端,中国又诞生新冠军诸宸。”?1994年和1996年诸宸两次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2000年和2002年,徐媛媛、赵雪又先后获得世界女子青年冠军。
1998年中国女队获得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锦标赛冠军。这是国际象棋在中国发展的第五个里程碑。它标志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整体实力世界领先。?2000年和2002年,中国女队连续获得世界团体冠军,光荣的实现了“三连冠”。这个冠军队的成员不是博士生、硕士生,就是在大学就读。这样学历的世界冠军队在世界体坛也是罕见的。近年国际棋联公布的等级分排名榜世界女子前十几位中,中国棋手占了6席,6人都是高学历的:谢军正在北师大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诸宸和秦侃滢、王蕾、王频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许昱华在北京大学高年级就读。“棋艺高,学历高”,这在中国体育界独具风光。? 1998年底起的近5年来,国际棋联一共举办了8项女子世界大赛(3届世界团体赛、3届世界个人赛和2届世界杯赛),而这8座奖杯无一例外地全部被中国棋手捧走。世界棋坛公认,“中国现象”已经完全取代了前苏联的“格鲁吉亚现象”,中国成为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头号强国。这为国际象棋中国学派的思想理论推向世界提供实践成就的基础。
近年来,中国男子国际象棋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1998年、2000年和2002年最近3届每次有超过一百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赛上,中国男队分别获得第5名、第9名和第5名。这是让许多西欧和北欧国家羡慕的好成绩。因为按照他们的传统,能打进男子团体前16名就算是一流队伍。?个人成绩中比较突出的是谢军的教练,现中国队总教练叶江川。近3年来,他的等级分一直稳定在世界前20位左右。他与多位世界棋王交锋,结果基本持平,与多位世界亚军和顶级棋手相遇,战绩胜多于负。叶江川还是2000年、2002年两届世界杯八强和2001年最近一届世界冠军赛的并列第9名。
另外,诸宸的教练徐俊(两届亚洲个人冠军得主)和章钟(两届世界青年亚军得主)近3年来,也各有佳绩,等级分世界排名也都在前50名左右。中国青年棋手卜祥志和倪华的国际等级分2004年都超过了2600。在淘汰制的世锦赛上,21岁的青年棋手张鹏翔淘汰前世界冠军卡尔波夫,爆出世锦赛历史上最大的冷门。
随着男女成绩“比翼双飞”,世界上许多强队都希望与中国队交流。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先后签订四年的交流比赛合同。2001年3月,中方在首届中美对抗赛上获胜。2001年9月,梁充在中俄对抗赛上击败世界冠军哈里夫曼,这是中国男棋手第一次战胜男子世界冠军。2002年,中方以20.5:19.5再胜美国,取得中美对抗赛两连冠。
在亚洲,中国国际象棋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徐俊于2000、2001年两度荣膺亚洲男子冠军。许昱华于1998年、李若凡于2001年夺得亚洲女子冠军。李若凡和王瑜还在1997和1999年分别摘走亚洲女子青年冠军。中国女队在1999年的亚洲女子团体赛上折桂。
除了洲际的赛事,中国棋手还参加了许多国际公开赛、邀请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张鹏翔在2002年获得利纳雷斯公开赛的第一名,这是中国棋手第一次在世界最著名的公开赛上夺冠。章钟在2003年荷兰怀康齐特级大师邀请赛B组获得冠军,取得参加2004年世界最高级赛事之一的A组邀请赛的资格。??中国目前已经有15位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分别是刘适兰、吴敏茜、谢军、秦侃滢、王频、诸宸、王蕾、许昱华、徐媛媛、赵雪、宁春红、李若凡、田甜、王瑜和谷笑冰,拥有男子特级大师称号的15人、叶荣光、叶江川、徐俊、谢军(女)、汪自力、彭小民、章钟、梁金荣、诸宸(女)、吴文瑾、卜祥志、吴少彬、张鹏翔、李师龙和倪华。??从1999年起,中国棋手的等级分有了质的飞跃。叶江川、徐俊、彭小民、章钟、汪自力、吴文瑾、卜祥志、倪华先后突破2600大关,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叶江川连续9次在排名榜上稳居20位左右。女子排名榜上,谢军、诸宸、许昱华、王蕾、秦侃滢、王频、等保持在前15名,一国有6个人进入前15名,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1980年中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只有9人。1996年有60多人。现在,中国有国际等级分的棋手已经增长到238人。2001年10月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棋手的人均等级分名列世界第一位,说明中国整体的竞技水平正日益提高。
中国的后备力量“长势喜人”。1995年徐媛媛在世界少年赛上获得女子14岁组冠军。1996年12月,?14岁的倪华在世界少年快棋赛上夺冠,成为中国棋史上第一位男子少年世界冠军。其后,中国少年棋手在世界少年赛上频频夺冠。1997年,赵雪、徐媛媛分别获得女子12岁组、女子16岁组冠军。1998年,王瑜、卜祥志分获女子16岁组、男子14岁组冠军。卜祥志14岁就获得国际特级大师称号,曾经是世界上年龄最轻的国际特级大师。1999年,王玥、赵雪分获男子12岁组、女子14岁组冠军。2000年,谭中怡获得女子10岁组冠军。2001年,谭中怡蝉联女子10岁组冠军,沈阳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2002年,谭中怡又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谭中怡自2000年至2002年已经3次获得世界分龄组冠军,这也是一个世界纪录。2002年,由王玥、赵骏、周唯奇、王皓、李超组成的中国队获得了世界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的冠军,这是亚洲国家第一次获此殊荣。2003年魏晨鹏获得男子12岁组冠军。侯逸凡获得10岁组女子冠军。丁亦昕获得12岁组女子冠军。??自1997年至2003年,在世界分龄组青少年冠军赛的10组别较量中,从团体总分上看,中国连续7次不是第2就是第3,直逼国际象棋王国俄罗斯队。最近的2003年的奖牌榜上,俄罗斯以3金1银6铜列第一,中国队3金1铜列第二。
国家少年集训队自1995年成立,选拔出一批有前途的苗子,其中徐媛媛、王瑜、赵雪、卜祥志、倪华等已经开始在世界比赛上崭露头角。
从1999年开始,陆续在温州国际象棋协会、青岛棋院、上海威海路第三小学、广东澄海市城南小学、江苏无锡东北塘小学、济南齐鲁晚报棋院、邯郸国际象棋协会和苏州第三体校成立了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含实验基地),为各地的开展普及打下了基础。2002年,中国棋院与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国家少年集训队,对学员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
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国际象棋人口(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呈几何倍数增长。并且“长势”方兴未艾。据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统计,在1991年谢军夺得世界冠军之前,中国国际象棋爱好者约为2、3万人,而如今据商业数据,全国主要棋具厂商在2002年一年内共生产、销售了125万副国际象棋棋子,由此推算,中国的国际象棋人口已超过500万。增长速度之惊人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国际棋联对中国的普及工作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中国国际象棋人口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五个方面,第一,中国棋手在世界棋坛崛起,竞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提高带动了普及。第二,在中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国际象棋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开发作用显著。国际象棋人口不断翻番的“主力部队”无疑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乃至幼儿园小朋友。幼儿园掀起国际象棋热是因为国际象棋教育能够对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潜能起到开发作用。第三,近年来轰动世界的“人机大战”和“网络大战”,展现了国际象棋的科研功能,创纪录地吸引了广大棋迷(特别是有文化层次的和与高科技及新经济接轨的人士)。第四,得益于国际象棋文化交流功能的扎实发展。1956年国际象棋被列为正式体育项目后,每年只有一次全国比赛(有时甚至是两年一次,“文化革命”年代,还中止了8年),双边国际交往则是数年一次。跨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举行的全国性比赛和国际性比赛以及出访比赛,提高到一年10次左右,1995年超过了20次,此后每年平均增加5次,2000年以后则每年平均为50次左右。第五,包括教育部门、企业界、新闻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中国国际象棋发展的关心。海外华人也表现出巨大热情。例如,新加坡实业家李成智自1992开始捐巨资设立“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并建造李成智图书馆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场所。“李成智国际象棋基金”的款项先后举办了国际特级大师赛、4届北京国际公开赛、11届全国少儿冠军赛、多次教练、裁判学习班,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象棋的开展和普及,成就卓越。多年来,马来西亚的陈振南先生一直是中国国际象棋协会的顾问和热心朋友,他出资举办的?“陈振南杯”国际特级大师赛已经是世界知名、亚洲最高的顶级大赛,创出了中国本土赛事的名牌,也赢得了国际棋联颁发的总统奖。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