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46 【0948 韦爵爷回京】
- 947 【0949 天启算是很不错的皇帝】
- 948 【0950 先大宴同僚再拜访岳父】
- 949 【0951 八百多万两纹银的缺口】
- 950 【0952 韦爵爷为朝廷弄钱的计划】
- 951 【0953 开放口岸和统管整个大明水师】
- 952 【0954 老丈人深夜召见】
- 953 【0955 臣子难为】
- 954 【0956 翁婿推心置腹】
- 955 【0957 让顾秉谦上奏本】
- 956 【0958 丁绍轼】
- 957 【0959 顾秉谦难办了】
- 958 【0960 理直气壮的韦爵爷】
- 959 【0961 居然说服了大半个内阁】
- 960 【0962 都是韦宝**想到的】
- 961 【0963 韦宝**想到这么顺利】
- 962 【0964 初见杨嗣昌】
- 963 【0965 杨嗣昌】
- 964 【0966 八百*两银子的缺口】
- 965 【0967 狗脑子】
- 966 【0968 罢免杨嗣昌】
- 967 【0969 一帮大能】
- 968 【0970 首辅大人的难言之隐】
- 969 【0971 几方面微妙的势力】
- 970 【0972 韦爵爷技惊四座】
- 971 【0973 内阁出奇的一致】
- 972 【0974 君臣饮宴】
- 973 【0975 魏忠贤把话说的很重】
- 974 【0976 魏忠贤与韦宝翻脸】
- 975 【0977 韦府热闹了】
- 976 【0978 取悦皇帝不容易】
- 977 【0979 韦宝没想到】
- 978 【0980 韦爵爷辞官】
- 979 【0981 到底要不要当皇帝】
- 980 【0982 王体乾来访】
- 981 【0983 王体乾的来意】
- 982 【0984 太监】
- 983 【0985 要不要听王体乾的】
- 984 【0986 韦爵爷不同意合作】
- 985 【0987 客巴巴起作用】
- 986 【0988 客巴巴】
- 987 【0989 韦宝之所以直接对皇帝托出新政的原因】
- 988 【0990 李永贞为九千岁出的主意】
- 989 【0991 魏忠贤点头】
- 990 【0992 九百万两】
- 991 【0993 聪古伦格格入京】
- 992 【0994 找老丈人借银子】
- 993 【0995 国公爷讨价还价】
- 994 【0996 御前议事】
- 995 【0997 朱由校接见英国公】
- 996 【0998 朱由校站在了张维贤一边】
- 997 【0999 折个中吧】
- 998 【1000 聪古伦格格的信】
- 999 【1001 韦爵爷得到了聪古伦的消息】
- 1000 【1002 不容易搞】
- 1001 【1003 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
- 1002 【1004 韦宝见聪古伦】
- 1003 【1005 政治婚姻】
- 1004 【1006 高第要撤回关外兵马】
- 1005 【1007 晋商】
- 1006 【1008 关宁锦防线的前世今生】
- 1007 【1009 御前议事】
- 1008 【1010 蓟辽督师的官位】
- 1009 【1011 朱由校开始防着韦宝了】
- 1010 【1012 盛世之梦】
- 1011 【1013 朱由校要杀韦宝】
- 1012 【1014 朱由校的驭臣之道】
- 1013 【1015 无路可退】
- 1014 【1016 韦爵爷去辽东】
- 1015 【1017 张美圆和吴雪霞有喜了】
- 1016 【1018 韦总裁坚持带上两门炮】
- 1017 【1019 我是韦宝舅舅】
- 1018 【1020 宁远换防】
- 1019 【1021 又和袁崇焕碰头了】
- 1020 【1022 大明第一帅】
- 1021 【1023 范文程来劝降】
- 1022 【1024 贞明公主】
- 1023 【1025 军演】
- 1024 【1026 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 1025 【1027 努尔哈赤出兵】
- 1026 【1028 钓鱼】
- 1027 【1029 预料之中的大胜】
- 1028 【1030 努尔哈赤议和】
- 1029 【1031 战争扩大化】
- 1030 【1032 宝军第一次主动与建奴在开阔地战斗】
- 1031 【1033 排队枪毙战术】
- 1032 【1034 韦总裁没有想到建奴如此不堪一击】
- 1033 【1035 努尔哈赤要死了】
- 1034 【1036 建奴全军覆没】
- 1035 【1037 向大明朝廷索要二百五十万两补贴】
- 1036 【1038 东北王】
- 1037 【1039 很顺利的韦爵爷】
- 1038 【1040 宝军骑兵团】
- 1039 【1041 吓破了胆的建奴】
- 1040 【1042 聪古伦格格回义州城】
- 1041 【1043 历史节点上的建奴】
- 1042 【1044 建奴向天地会求救】
- 1043 【1045 努尔哈赤愿意用韦宝的药】
- 1044 【1046 努尔哈赤醒了】
- 1045 【1047 大气的韦总裁】
- 1046 【1048 派郎中】
- 1047 【1049 两种可能】
- 1048 【1050 给努尔哈赤看病】
- 1049 【1051 努尔哈赤不甘心的地方】
- 1050 【1052 努尔哈赤要韦宝称天可汗】
- 1051 【1053 大玉儿进义州城】
- 1052 【1054 封公爵】
- 1053 【1055 辅国公】
- 1054 【1056 辅国公回京接驾】
- 1055 【1057 当朝红人韦公爷】
- 1056 【1058 英国公请辞京营总督】
- 1057 【1059 不听劝的朱由检】
- 1058 【1060 理工宅与文青宅】
- 1059 【1061 信**后】
- 1060 【1062 义妹田氏义姐张皇后】
- 1061 【1063 阻止朱由校修三大殿】
- 1062 【1064 朱由校的攻略秘籍】
- 1063 【1065 田秀英】
- 1064 【1066 辅国公党】
- 1065 【1067 韦公爷的升官神话】
- 1066 【1068 **图雅琪琪格】
- 1067 【**** 大明的第一支工程兵】
- 1068 【1070 皇帝到山海关】
- 1069 【1071 赵克虎和林小玉的往事】
- 1070 【1072 毛帅的难言之隐】
- 1071 【1073 毛文龙的确伟大】
- 1072 【1074 韦公爷连夜拜见林小玉】
隐藏
显示工具栏
【0958 丁绍轼】
【0958 丁绍轼】
第一个来到内阁的是丁绍轼。
丁绍轼看见韦宝这么早来,有些意外,“韦爵爷,今日要面圣吗?”
韦宝点了点头:“本来就是陛下招我入京的。”
“嗯,不过不知道陛下今天会不会上朝。”丁绍轼道:“要不然你问一下管事太监,看看陛下会不会招你去宫内相见。”
“不问了,能见着就好,不能见着便随缘。”韦宝笑道:“是陛下招我入京,也不是我自己要来的。”
“呵呵,韦爵爷倒是挺有道家风范,可惜现在的主上不是嘉靖爷那儿会了,否则你肯定更加受重用。”丁绍轼微笑道:“走,上我值房喝口茶吧。”
“好啊。”韦宝想都没想便答应了。
对于和丁绍轼这种东林党大臣走的近,会不会引起魏忠贤的猜忌,韦宝现在是不在乎了的。
其实喝口茶,也不算走的多近。
丁绍轼闻言很是高兴,没想到韦宝毫不避讳到自己值房。
丁绍轼自然希望韦宝能靠向东林党,他现在在内阁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了,非常需要一个像韦宝这样的强援。
以韦宝现在的*纪,实在太*轻,想进入内阁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韦宝是英国公张维贤的女婿,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同时横跨地方实力派和京官两条线,怎么样看,都能算是非常有实力的人了。
到了丁绍轼的值房,丁绍轼殷勤的为韦宝泡茶。
韦宝笑着东拉西扯,说些闲话,仿佛两个人挺熟络一般。
其实丁绍轼平时是很高傲的,韦宝并**与丁绍轼多接触过。
两个人通过品茶论道,闲谈朝政。
韦宝尽量避开谈朝政,因为韦宝一来不懂什么,二来不想与人谈这些。
所以丁绍轼尽量往朝政上面引路,韦宝尽量避开,最终谈的最多的还是茶和道。
韦宝对道教挺感兴趣的。
大明这个朝代,也是道教的繁荣昌盛的巅峰时期。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即“道”的教化和说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物的本源”。又是“大自然的规律”。
而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所以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与烦恼。
在个人修养上,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做到“不自矜”、“清静无为”、“清心寡欲”。
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两种: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和平的世界。
二是企图通过个人修炼延*益寿厚道成仙。道教的思想渊源还包括古代崇拜鬼神、巫术和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思想。
道教创立后,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有着重大影响。
要了解**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了解道教和它的发展史,所以**说“**的根柢全在道教”。
同样要研究**茶文化,也必须研究道教及其思想。
佛、道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佛教徒修来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
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长生不老做神仙。
道教徒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注重研究炼丹、气功、医药、养生,所以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
同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都和茶的自然属性,品性和功效紧密相关,所以道教徒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因而爱茶、嗜茶。
道教经历了五代战乱,出现了衰微景象。
入宋,道教复兴,出现了两次着重道教热,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诡称人皇九人之一的赵玄朗是自己的始祖,于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赐24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
第二次是在宋徽宗时期,“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开封寺院改宫观69所,僧尼改德士,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生设大斋,辄费缗钱数*,谓之千道会。”
许多士大夫也信奉道教,北宋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
道教信徒为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创造了辟谷、吐纳、胎息、导引、服饵等修行方法。
在普通的道教人士看来,茶既然是天上神仙服食之灵药,其功效自是不同凡响,凡人食之,便可以上通仙灵了。
后来,茶这样一种草木类药饵,在真人道士的服食过程中的渐渐日常化、嗜好化,并逐渐在社会上扩散开来,于是,茶从一种功能性的药物,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嗜好品。
起初,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为主,然而这一类丹药须通过鼎炉炼制出来,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银、铅、汞及各种矿石为主,成本非常之昂贵,且服食的风险很大。
草木类药饵则恰恰与之相反,虽然它的功效**金石类药饵那样神奇,但是在养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达到可观的效果。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苦苦纠缠于名缰利锁之中,不得自拔。何以解之?
传统道教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失为一剂良药。
首先道教让人们内心宁静。
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
处置好之,才能成为“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因此,道教主张“清心寡欲”、“宠辱不惊”。
人作为*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荣辱不惊。
其次道教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名利。
有些人,一生为了名利付出很多。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许多人生乐趣甚至人的尊严。
而更有甚者,虽然努力了,但结果并不理想。
生活中,不必苦苦强求名利,或许是机缘还不够成熟,更不要怨声载道。对于名利,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立场。
只有对名利看得开的人,才会拥有达观丰盈的人生。
再次道教让人们对生活更加乐观。
道教讲“阴阳和合”,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
主张看待事情不要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的时间来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坏并不确定。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绝对关系。幸福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
要开心,先“开”心,跳出心灵的圈套,钻出并打碎“牛角尖”,会使人感觉人生一下子海阔天空。
虽然韦宝尽量避开谈论朝政,但丁绍轼依然与韦宝聊的挺开心的,**想到韦宝的知识挺渊博的。
丁绍轼是最清楚韦宝怎么金榜题名的一帮人,虽然不会在背后说什么,但骨子里是瞧不起韦宝这种靠歪门邪道上来的人,靠溜须拍马,靠手段获取了权势的人。
因为丁绍轼这种大学士都是靠科考正规途径,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
当然,他们也依托人脉关系,但他们自己不会认为属于溜须拍马,他们只会觉得命该如此,是他们的座主有本事,连带着,便该他们上位。
丁绍轼,字文远,嘉靖四十四*,1565*出生于贵池县一书香之家。
父名旦,岁贡,官湖广衡州府通判。
相传在他出生前,其父梦见一只白鹤飞到他家庭堂上,不久他就呱呱而出。
幼时胸腹有七个黑点,联缀酷如北斗星。幼即颖异,善于作文,文不矫揉造作,意赅言简。
性格长益深沉,有气度。
*历二十*,1594*选贡,二十二*应天乡试中举人,*历三十五*,1607*,四十三岁时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越三*,1610*,授翰林院检讨。
丁绍轼的升迁路线几乎与韦宝一模一样,但韦宝比丁绍轼当时的*纪整整小了三十岁。
有时候,丁绍轼自己也会感慨当官要趁早。
包括丁绍轼在内,所有人都知道韦宝是前途无量的。
韦宝即便从现在开始,不依靠任何人,只要不犯下弥天大错,三十岁入阁,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丁绍轼当官之后,先是接母亲到京城生活。
无多时母亲病故,便告假扶棺回故乡安葬,守丧三载。
服丧期满,回京任原职,奉使册封华阳王入楚。
完成派遣任务后,顺道回乡拜谒父母墓,又以患疾病为由在家乡居住两*。
得诏命回京,领取两*供俸。
随即被任命为起居注。
*历四十六*,1618*,典福建乡试。
继之又以病假在贵池休养三*。
这三*他认真阅读“二十一史”以为复职时实用。
并注意留心时政,揣摩国家大事。
熹宗天启二*,1622*春,朝廷召其还京任职,绍轼以病辞谢,上不允。
天启三*擢宫侍,天启四*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绍轼说话声音洪亮,每讲经史及《帝鉴图说》都深入浅出,皇帝听了高兴。
一天,熹宗偶感小疾。
绍轼因《帝鉴图说》有唐明皇遣归方士一篇,就其中清心寡欲,节饮食,慎起居数语委曲陈说。
熹宗为之动容。
又一日,讲“博厚、高明、悠久”《书》义,引高帝事为配合,熹宗称赞曰“诸臣所进讲者,朕率不能晓,独此高鼻,指绍轼大声有髭髯先生进讲,朕能具悉。”
天启五*,1625*春侍幸太学,帝赐坐于堂上,众臣为他高兴。
这*八月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首辅是昆山顾秉谦,次辅是南乐魏广微、周如磐。
周如磐分管绍轼的礼部工作,故绍轼位居其后。
绍轼因能力强、业绩显,晋升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熹宗给四代诰命,荫一子任中书舍人,并赐坐蟒银币。绍轼上疏辞谢,帝不允。
所以,丁绍轼也属于火速升迁的人,很晚才中进士,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手里,因为给皇帝讲学,与皇帝有了接触,才获得了火速升迁的机会。
这一点,也与韦宝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属于得到了盛宠的人。
丁绍轼感谢皇恩,就国家如何备战备荒,防御外族入侵,尤其是京都的安全给熹宗朱由校上疏,阐述自己的宏观高论。
疏云,京师为天下之根本,天下城池的安危**比京师更为重要。
要使京师固若金汤,应是守有守之兵将,守有守之兵器,守有守之粮饷、物资,而积谷储饷为京师安危第一等要事。今日京仓所积之粮,除本*正常支出外,能有多少积蓄,皇上应该问一问,做到心中有数。守城之兵将,谁分管何地、何事,*一战事发生,出现**,谁接递谁,皇上也应过问,以做到从容递迁递去。
至于文武**之任职,应该将其姓名一一书写在御屏之上,各司其职。管理兵器者,应知兵器之详细数;操练兵马者应精通战略战术;管理粮饷者应知晓补充粮饷的来源和运输渠道,管理**者应做到安全*无一失。
对多*忠于职守者要嘉奖加衔,工作成绩出色者要越级提拔;对忘乎职守者,要罚无赦。若如此,则兵无不强,国无不富,守无不固,战无不胜,京师形势当是安定无虞。
熹宗大悦,以绍轼为忠恳为国,对丁绍轼大加赞赏。
丁绍轼看见韦宝这么早来,有些意外,“韦爵爷,今日要面圣吗?”
韦宝点了点头:“本来就是陛下招我入京的。”
“嗯,不过不知道陛下今天会不会上朝。”丁绍轼道:“要不然你问一下管事太监,看看陛下会不会招你去宫内相见。”
“不问了,能见着就好,不能见着便随缘。”韦宝笑道:“是陛下招我入京,也不是我自己要来的。”
“呵呵,韦爵爷倒是挺有道家风范,可惜现在的主上不是嘉靖爷那儿会了,否则你肯定更加受重用。”丁绍轼微笑道:“走,上我值房喝口茶吧。”
“好啊。”韦宝想都没想便答应了。
对于和丁绍轼这种东林党大臣走的近,会不会引起魏忠贤的猜忌,韦宝现在是不在乎了的。
其实喝口茶,也不算走的多近。
丁绍轼闻言很是高兴,没想到韦宝毫不避讳到自己值房。
丁绍轼自然希望韦宝能靠向东林党,他现在在内阁已经是孤家寡人一个了,非常需要一个像韦宝这样的强援。
以韦宝现在的*纪,实在太*轻,想进入内阁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韦宝是英国公张维贤的女婿,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同时横跨地方实力派和京官两条线,怎么样看,都能算是非常有实力的人了。
到了丁绍轼的值房,丁绍轼殷勤的为韦宝泡茶。
韦宝笑着东拉西扯,说些闲话,仿佛两个人挺熟络一般。
其实丁绍轼平时是很高傲的,韦宝并**与丁绍轼多接触过。
两个人通过品茶论道,闲谈朝政。
韦宝尽量避开谈朝政,因为韦宝一来不懂什么,二来不想与人谈这些。
所以丁绍轼尽量往朝政上面引路,韦宝尽量避开,最终谈的最多的还是茶和道。
韦宝对道教挺感兴趣的。
大明这个朝代,也是道教的繁荣昌盛的巅峰时期。
道教的根本信仰是“道”,即“道”的教化和说教,老子认为“道”是天地“*物的本源”。又是“大自然的规律”。
而道之在我者就是德,所以规定道教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与烦恼。
在个人修养上,老子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做到“不自矜”、“清静无为”、“清心寡欲”。
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有两种:一是在现实生活中按道教教义建立一个理想的、公平的、和平的世界。
二是企图通过个人修炼延*益寿厚道成仙。道教的思想渊源还包括古代崇拜鬼神、巫术和神仙方术以及阴阳五行思想。
道教创立后,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有着重大影响。
要了解**历史和文化,就必须了解道教和它的发展史,所以**说“**的根柢全在道教”。
同样要研究**茶文化,也必须研究道教及其思想。
佛、道之间一个重大的区别是佛教徒修来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极乐世界。
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长生不老做神仙。
道教徒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注重研究炼丹、气功、医药、养生,所以名医多羽客,寿星出道家。
同时道教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都和茶的自然属性,品性和功效紧密相关,所以道教徒说茶是“仙草”、“草中英”,因而爱茶、嗜茶。
道教经历了五代战乱,出现了衰微景象。
入宋,道教复兴,出现了两次着重道教热,第一次是在宋真宗时期,诡称人皇九人之一的赵玄朗是自己的始祖,于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
赐24代天师张正隋为“真静先生”。
第二次是在宋徽宗时期,“既隆道教,故京城佛寺多废毁”,开封寺院改宫观69所,僧尼改德士,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生设大斋,辄费缗钱数*,谓之千道会。”
许多士大夫也信奉道教,北宋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通释老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
道教信徒为了修道成仙、长生不老,创造了辟谷、吐纳、胎息、导引、服饵等修行方法。
在普通的道教人士看来,茶既然是天上神仙服食之灵药,其功效自是不同凡响,凡人食之,便可以上通仙灵了。
后来,茶这样一种草木类药饵,在真人道士的服食过程中的渐渐日常化、嗜好化,并逐渐在社会上扩散开来,于是,茶从一种功能性的药物,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嗜好品。
起初,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为主,然而这一类丹药须通过鼎炉炼制出来,所采用的原料以金、银、铅、汞及各种矿石为主,成本非常之昂贵,且服食的风险很大。
草木类药饵则恰恰与之相反,虽然它的功效**金石类药饵那样神奇,但是在养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达到可观的效果。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苦苦纠缠于名缰利锁之中,不得自拔。何以解之?
传统道教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失为一剂良药。
首先道教让人们内心宁静。
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
处置好之,才能成为“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因此,道教主张“清心寡欲”、“宠辱不惊”。
人作为*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荣辱不惊。
其次道教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名利。
有些人,一生为了名利付出很多。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许多人生乐趣甚至人的尊严。
而更有甚者,虽然努力了,但结果并不理想。
生活中,不必苦苦强求名利,或许是机缘还不够成熟,更不要怨声载道。对于名利,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立场。
只有对名利看得开的人,才会拥有达观丰盈的人生。
再次道教让人们对生活更加乐观。
道教讲“阴阳和合”,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
主张看待事情不要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的时间来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坏并不确定。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绝对关系。幸福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
要开心,先“开”心,跳出心灵的圈套,钻出并打碎“牛角尖”,会使人感觉人生一下子海阔天空。
虽然韦宝尽量避开谈论朝政,但丁绍轼依然与韦宝聊的挺开心的,**想到韦宝的知识挺渊博的。
丁绍轼是最清楚韦宝怎么金榜题名的一帮人,虽然不会在背后说什么,但骨子里是瞧不起韦宝这种靠歪门邪道上来的人,靠溜须拍马,靠手段获取了权势的人。
因为丁绍轼这种大学士都是靠科考正规途径,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
当然,他们也依托人脉关系,但他们自己不会认为属于溜须拍马,他们只会觉得命该如此,是他们的座主有本事,连带着,便该他们上位。
丁绍轼,字文远,嘉靖四十四*,1565*出生于贵池县一书香之家。
父名旦,岁贡,官湖广衡州府通判。
相传在他出生前,其父梦见一只白鹤飞到他家庭堂上,不久他就呱呱而出。
幼时胸腹有七个黑点,联缀酷如北斗星。幼即颖异,善于作文,文不矫揉造作,意赅言简。
性格长益深沉,有气度。
*历二十*,1594*选贡,二十二*应天乡试中举人,*历三十五*,1607*,四十三岁时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越三*,1610*,授翰林院检讨。
丁绍轼的升迁路线几乎与韦宝一模一样,但韦宝比丁绍轼当时的*纪整整小了三十岁。
有时候,丁绍轼自己也会感慨当官要趁早。
包括丁绍轼在内,所有人都知道韦宝是前途无量的。
韦宝即便从现在开始,不依靠任何人,只要不犯下弥天大错,三十岁入阁,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丁绍轼当官之后,先是接母亲到京城生活。
无多时母亲病故,便告假扶棺回故乡安葬,守丧三载。
服丧期满,回京任原职,奉使册封华阳王入楚。
完成派遣任务后,顺道回乡拜谒父母墓,又以患疾病为由在家乡居住两*。
得诏命回京,领取两*供俸。
随即被任命为起居注。
*历四十六*,1618*,典福建乡试。
继之又以病假在贵池休养三*。
这三*他认真阅读“二十一史”以为复职时实用。
并注意留心时政,揣摩国家大事。
熹宗天启二*,1622*春,朝廷召其还京任职,绍轼以病辞谢,上不允。
天启三*擢宫侍,天启四*晋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官。
绍轼说话声音洪亮,每讲经史及《帝鉴图说》都深入浅出,皇帝听了高兴。
一天,熹宗偶感小疾。
绍轼因《帝鉴图说》有唐明皇遣归方士一篇,就其中清心寡欲,节饮食,慎起居数语委曲陈说。
熹宗为之动容。
又一日,讲“博厚、高明、悠久”《书》义,引高帝事为配合,熹宗称赞曰“诸臣所进讲者,朕率不能晓,独此高鼻,指绍轼大声有髭髯先生进讲,朕能具悉。”
天启五*,1625*春侍幸太学,帝赐坐于堂上,众臣为他高兴。
这*八月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首辅是昆山顾秉谦,次辅是南乐魏广微、周如磐。
周如磐分管绍轼的礼部工作,故绍轼位居其后。
绍轼因能力强、业绩显,晋升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熹宗给四代诰命,荫一子任中书舍人,并赐坐蟒银币。绍轼上疏辞谢,帝不允。
所以,丁绍轼也属于火速升迁的人,很晚才中进士,到了天启皇帝朱由校手里,因为给皇帝讲学,与皇帝有了接触,才获得了火速升迁的机会。
这一点,也与韦宝几乎是一模一样的,都属于得到了盛宠的人。
丁绍轼感谢皇恩,就国家如何备战备荒,防御外族入侵,尤其是京都的安全给熹宗朱由校上疏,阐述自己的宏观高论。
疏云,京师为天下之根本,天下城池的安危**比京师更为重要。
要使京师固若金汤,应是守有守之兵将,守有守之兵器,守有守之粮饷、物资,而积谷储饷为京师安危第一等要事。今日京仓所积之粮,除本*正常支出外,能有多少积蓄,皇上应该问一问,做到心中有数。守城之兵将,谁分管何地、何事,*一战事发生,出现**,谁接递谁,皇上也应过问,以做到从容递迁递去。
至于文武**之任职,应该将其姓名一一书写在御屏之上,各司其职。管理兵器者,应知兵器之详细数;操练兵马者应精通战略战术;管理粮饷者应知晓补充粮饷的来源和运输渠道,管理**者应做到安全*无一失。
对多*忠于职守者要嘉奖加衔,工作成绩出色者要越级提拔;对忘乎职守者,要罚无赦。若如此,则兵无不强,国无不富,守无不固,战无不胜,京师形势当是安定无虞。
熹宗大悦,以绍轼为忠恳为国,对丁绍轼大加赞赏。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