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99 第796章:匆匆三年
- 800 第797章:范使哭汉庭
- 801 第798章:给脸,特么不要脸!
- 802 第799章:公子被流放啦!
- 803 第800章:时不待我!
- 804 第801章:百家之医家问世
- 805 第802章:可为,可不为
- 806 第803章:经略巴蜀之始
- 807 第804章:函谷关前
- 808 第805章:结盟?那是不可能结盟的。
- 809 第806章:宇内混一,舍我其谁?
- 810 第807章:怎么才能坑到汉国?
- 811 第808章:范王匄,薨。
- 812 第809章:危若累卵
- 813 第810章:汉军威武
- 814 第811章:差距超乎想象
- 815 第812章:必有四晋归一雄心
- 816 第813章:各自的心怀鬼胎
- 817 第814章:这才是战国时代啊
- 818 第815章:汉国危矣!
- 819 第816章:不讲武德啊!
- 820 第817章: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 821 第818章:又一个退出历史舞台
- 822 第819章:都是无耻小人
- 823 第820章:大争之世,唯论强弱存亡
- 824 第821章:错综复杂的局面
- 825 第822章:大汉太子
- 826 第823章:急君父之所急
- 827 第824章:爷孙三代
- 828 第825章:痛失栋梁
- 829 第826章:一人死,多事生
- 830 第827章:三年后,东出!
- 831 第828章:汉王高义啊!
- 832 第829章:寡人真的太难了
- 833 第830章:该拿楚国怎么办?
- 834 第831章:匆匆数载
- 835 第832章:大汉的敌人们
- 836 第833章:因为他是吕政呀
- 837 第834章:公孙初领兵
- 838 第835章:大汉的好圣孙啊
- 839 第836章:父子谈心
- 840 第837章:君父太难当了!
- 841 第838章:举世瞩目
- 842 第839章:难兄难弟
- 843 第840章:殊死一搏!
- 844 第841章:汉王邀荀王会猎
- 845 第842章:不过日子了呀!
- 846 第843章:出征!出征!
- 847 第844章:风云变幻啊!
- 848 第845章:要当乌龟的中行吴
- 849 第846章:陈年往事
- 850 第847章:谁会赢呢?
- 851 第848章:王师东进中原日
- 852 第849章:大汉之强
- 853 第850章:不见血的交锋
- 854 第851章:用兵最高境界是什么?
- 855 第852章:汉王,你不讲武德!
- 856 第853章:四晋归一无可扭转
- 857 第854章:生如夏花,岂可无灿烂之日
- 858 第855章:尘埃落定
- 859 第856章:来到关键的历史时刻
- 860 第857章:果真是好儿子
- 861 第858章:布局将来
- 862 第859章:生前事,身后名
- 863 第860章:一些事在悄悄改变
- 864 第861章:爷、儿、孙
- 865 第862章:即将到来的尾声
- 866 第863章:传承有序(全书终)
- 867 后记①:未来可期
- 868 新书《我在春秋做贵族》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806章:宇内混一,舍我其谁?
第806章:宇内混一,舍我其谁?
以城池作为出兵酬劳?士匄进步了啊!
以前,士匄就是一副吕武出兵救援属于理所当然的态度,不仅把自己当成了老大哥,剥削和压榨起小弟也是竭尽所能。
当时的范国真的够资格当汉国的老大哥吗?从声势上去看,源于吕武的低调,范国在跟楚国较量,好像范国的声势是比汉国更强一些。
真的计算各方各面的实力,范国哪有汉国的强大?需要大约五个范国才能有一个汉国的实力。
所谓的五个范国才有一个汉国的实力,不单纯是比拼人口和军事实力,需要将生产力算进去。
说到生产力,其它区域不太清楚,在“东方世界”这一边的话,无疑是汉国处在领先地位。
汉国大肆建设了水利工程,又搞了肥料灌溉的法子,其它诸侯国一亩能产出一石,汉国这边至少是三石起步。
有了肥料灌溉还带来了一个新的改变!
耕作的话,其实有轮耕的规矩,也就是一块地耕作几年又休耕几年,好让那一块地恢复“地力”这么一种玩意。
有了肥料之后,土地的“地力”可以人工增肥,前几年不但会增加粮食的产出,休耕也成了一种非必要。
肥料是什么?以当前的技术,能做到的就是收集各种粪便施肥咯。
粮食的产出只是一方面,因为吕武极度重视“奇技淫巧”的关系,汉国对工匠的培养可谓是竭尽全力,不但在工业产能方面得到加强,各种有用没用的东西也是层出不穷。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需要干些什么?
要是时代走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是“以商强国”啦。
在封建时代,国家的强大首先需要粮食的产出得到保证,进而需要到各种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好用的工具来增加粮食的产量。有足够的粮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大爆炸又保证口粮,想不强大都难。
呃……,也许也不一定?毕竟,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那种过亿人口被几百万人口打趴下并死死压住进行统治的例子。
以大概率来说,只要不是烂到一定程度,智能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前,人口多就会代表强大。
说白了就是:人多力量大!
用经济的说法:人口红利。
只要吕武能搞出一套靠谱的医疗体系,汉国必定会迎来人口大爆炸的时代,再加上汉国远比其它诸侯国更高效的产出,一统天下舍汉国其谁?
所以了,吕武真的不想搞什么结盟,哪怕是能够用结盟来搞一些花样,还是不想背上悖盟的坏名声。
大家不是盟友,打你也就打你了,顶多就是再找一个过得去的理由。
成为盟友之后的某天再攻打,有再好的理由也无法抹去悖盟的事实。
说到了联合出兵攻打楚国,士匄一下子就“忘记”了结盟的事情,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吕武愿意出动多少军队了。
“汉王可出兵几多?”士匄问道。
中行吴和韩起注视着吕武,等待一个答案。
吕武假装沉吟了一下下,说道:“可出一‘军’、两万骑。”
以汉军的编制,一个军团再加上两万骑兵,数量绝对不能说是少了。
现在不是汉国面临实际威胁,出兵帮助范国而已,很够意思啦。
士匄皱眉说道:“仅‘新田’便可使汉国出兵一‘军’,余下诸城邑不抵一‘旅’、一‘师’之力?”
“我之一‘军’可抵楚军十万之数。”吕武说得霸气。
以前的晋军,一个“军”就能够压着五万楚军胖揍。这个是一种真实的事实。
各家从晋国分家而出,一开始范国的一个“军”也能压着五六万楚军在打,随着战争进行越来越久,战斗力的优势一再丧失,当前一个范国的“军”也就能扛住四万左右的楚军。
士匄明显的一阵愕然,好像是难以置信,又像是不服气,问道:“果真?”
这话问的。
吕武要出动的那一个“军”,里面常备军就占了一个“师”又一个“旅”,其余算是汉国的二线部队,说是二线部队,问题是在战斗力上面跟之前的晋军对比,好像是能强那么一点点?
这个“强”是从兵源年龄、体格到训练度和装备层次的强。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哪怕是以前的晋军,还能少了白发苍苍或是年少的士兵吗?不可能的。
汉国有了自己的制度,征召士兵可以优而选之,大多以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征召对象,还能专门选择以“徒”或“羡”为征召目标。
以前,晋国的“士”、“徒”和“羡”是一种在家自己练的方式。
轮到汉国这边,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是大家集中在一块训练,排兵布阵一练再练,默契才不是各自练自己的能比。
汉国有爵位制度,谁不是卯足了劲想要建功立业,有点抱负的人,谁不是在家有空就勤练杀人技?
另外一点,以前的阴氏就以甲兵之强冠绝天下,好些年又过去了,肯定会有新的利器出现。
因为制度方面出现改变,受到征召的士兵在入伍时可是有硬性要求,无法自己出资备妥相关物资,要被强制向国家借贷配齐兵甲器械,搞的就是全军一体化,不会出现那种一部分装备良好,另一部穿破烂的情况。
从训练度,再到装备优良程度,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劲头,说汉军比晋军更强,那是有其原因的。
曾经,吕武想过是搞汉时的“良家子”从军制度,还是搞唐时的府兵制度,又或是在原有基础上弄明时的兵户制度,后来想明白什么合适就怎么来,慢慢再形成自己的制度。
顺其自然嘛,就是那么一回事。
现在,士匄在怀疑汉军的战斗力?
吕武淡淡说道:“届时可知。”
士匄还是很不放心,说道:“楚日渐强盛,今次若是不能大败之,范危矣,韩亦触其兵锋,荀或会腹背受敌。”
还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宋国就是下一个楚国会吞并的国家。
咦?人家宋国扛了楚国那么久没事,怎么轮到现在会被楚国吞并呢?
道理并不复杂,以前不是有晋国能威胁楚国吗?间接也就让楚国不敢竭尽全力去攻打宋国,楚国只拿出一半或更少实力去攻打宋国,宋国自然是还能撑得住,一旦楚国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去攻打宋国,事情就说不准了。
而一旦范国不行了,“东方世界”又没有国家去抗衡楚国,不止宋国会倒霉,其余徐国、钟离国、钟吾国等等诸侯国,一样是逃不过被楚国吞并的下场。
吕武很清楚士匄的担忧,又看出了韩起和中行吴的顾虑,笑着说道:“如若不敌,汉再增兵便是。”
这一时间,士匄、中行吴和韩起绝对在想:“为什么不是一下子拿出最强的力量,要等着事态恶化再增兵?”
如果汉国出兵,他们还是打不过楚国,后面汉国再增兵能不能反败为胜先不提,范国绝对会倒霉,韩国可能也要损失一波,间接又影响到荀国对齐国、鲁国的战事。
士匄说了上面的事情。
“当今天下,何人助战可出五万之众?”吕武问道。
这特么。
别闹出给脸不要脸的事情来。
虽然是有获得城邑上的收获,说到底汉国不是一定要出兵,愿意出兵已经是一种善意,要闹到汉国不出兵相助,或是干脆摁住他们打,才开心吗?
几人感受到了吕武的态度,脸色不断变化,心有顾忌也就改了个话题。
说到底,大家不再是一国之臣的同僚,没有什么是必须进行的义务,求助就该有个求助的样子,商量不是不能商量,不想拿出更多的“雇佣金”又想获得更多,没那个口才来讲事,非闹到一拍两散吗?
后面,几个人各自散去。
吕武当然是回去函谷关那边。
士匄几人先回去自己的营盘,后面又聚到了一起。
“汉王非元戎矣。”中行吴说道。
他是在埋怨士匄要求太多,能拿出来的酬劳太少。
韩起看着脸色很臭的士匄,说道:“汉王愿意助战,已是顾念旧情,不可使之不悦。”
中行吴立刻看向韩起,怎么都觉得有点火上添油。
果然,士匄脸色更臭,一阵咳嗽之后说道:“荀或日短无忧,韩或成汉口中之食,范亦或将为汉、楚瓜分。”
喂喂喂!
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讲啊!
士匄并不止是在讲气话,又说道:“言及结盟,汉王一再搪塞。此便为明证。”
肯定是那样的道理呀!
以前大家追求的是成为霸主,当老大作威作福,再快快乐乐地向各个诸侯国收取保护费。
几年前不是有什么大一统的说法出现吗?各诸侯以及贵族听了的反应不大,不代表真的完全不当一回事。
楚国那边在吞并陈国、蔡国和沈国之后,对大一统理论做出了回应,说是愿意承担达成天下止戈的愿望,吞并三个国家是为了共建美好家园来着。
他们哪怕不愿意承认,以“东方世界”当前的格局来看,硬要有个档次的话,楚国和汉国无疑是第一档,荀国和齐国、范国应该是第二档?
楚国已经回应了大一统,有同等实力的汉国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时间,士匄的一句话,说得中行吴和韩起陷入了沉思……
以前,士匄就是一副吕武出兵救援属于理所当然的态度,不仅把自己当成了老大哥,剥削和压榨起小弟也是竭尽所能。
当时的范国真的够资格当汉国的老大哥吗?从声势上去看,源于吕武的低调,范国在跟楚国较量,好像范国的声势是比汉国更强一些。
真的计算各方各面的实力,范国哪有汉国的强大?需要大约五个范国才能有一个汉国的实力。
所谓的五个范国才有一个汉国的实力,不单纯是比拼人口和军事实力,需要将生产力算进去。
说到生产力,其它区域不太清楚,在“东方世界”这一边的话,无疑是汉国处在领先地位。
汉国大肆建设了水利工程,又搞了肥料灌溉的法子,其它诸侯国一亩能产出一石,汉国这边至少是三石起步。
有了肥料灌溉还带来了一个新的改变!
耕作的话,其实有轮耕的规矩,也就是一块地耕作几年又休耕几年,好让那一块地恢复“地力”这么一种玩意。
有了肥料之后,土地的“地力”可以人工增肥,前几年不但会增加粮食的产出,休耕也成了一种非必要。
肥料是什么?以当前的技术,能做到的就是收集各种粪便施肥咯。
粮食的产出只是一方面,因为吕武极度重视“奇技淫巧”的关系,汉国对工匠的培养可谓是竭尽全力,不但在工业产能方面得到加强,各种有用没用的东西也是层出不穷。
一个国家想要强大,需要干些什么?
要是时代走到一定的程度,自然是“以商强国”啦。
在封建时代,国家的强大首先需要粮食的产出得到保证,进而需要到各种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好用的工具来增加粮食的产量。有足够的粮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大爆炸又保证口粮,想不强大都难。
呃……,也许也不一定?毕竟,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那种过亿人口被几百万人口打趴下并死死压住进行统治的例子。
以大概率来说,只要不是烂到一定程度,智能工业化时代来临之前,人口多就会代表强大。
说白了就是:人多力量大!
用经济的说法:人口红利。
只要吕武能搞出一套靠谱的医疗体系,汉国必定会迎来人口大爆炸的时代,再加上汉国远比其它诸侯国更高效的产出,一统天下舍汉国其谁?
所以了,吕武真的不想搞什么结盟,哪怕是能够用结盟来搞一些花样,还是不想背上悖盟的坏名声。
大家不是盟友,打你也就打你了,顶多就是再找一个过得去的理由。
成为盟友之后的某天再攻打,有再好的理由也无法抹去悖盟的事实。
说到了联合出兵攻打楚国,士匄一下子就“忘记”了结盟的事情,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吕武愿意出动多少军队了。
“汉王可出兵几多?”士匄问道。
中行吴和韩起注视着吕武,等待一个答案。
吕武假装沉吟了一下下,说道:“可出一‘军’、两万骑。”
以汉军的编制,一个军团再加上两万骑兵,数量绝对不能说是少了。
现在不是汉国面临实际威胁,出兵帮助范国而已,很够意思啦。
士匄皱眉说道:“仅‘新田’便可使汉国出兵一‘军’,余下诸城邑不抵一‘旅’、一‘师’之力?”
“我之一‘军’可抵楚军十万之数。”吕武说得霸气。
以前的晋军,一个“军”就能够压着五万楚军胖揍。这个是一种真实的事实。
各家从晋国分家而出,一开始范国的一个“军”也能压着五六万楚军在打,随着战争进行越来越久,战斗力的优势一再丧失,当前一个范国的“军”也就能扛住四万左右的楚军。
士匄明显的一阵愕然,好像是难以置信,又像是不服气,问道:“果真?”
这话问的。
吕武要出动的那一个“军”,里面常备军就占了一个“师”又一个“旅”,其余算是汉国的二线部队,说是二线部队,问题是在战斗力上面跟之前的晋军对比,好像是能强那么一点点?
这个“强”是从兵源年龄、体格到训练度和装备层次的强。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哪怕是以前的晋军,还能少了白发苍苍或是年少的士兵吗?不可能的。
汉国有了自己的制度,征召士兵可以优而选之,大多以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征召对象,还能专门选择以“徒”或“羡”为征召目标。
以前,晋国的“士”、“徒”和“羡”是一种在家自己练的方式。
轮到汉国这边,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是大家集中在一块训练,排兵布阵一练再练,默契才不是各自练自己的能比。
汉国有爵位制度,谁不是卯足了劲想要建功立业,有点抱负的人,谁不是在家有空就勤练杀人技?
另外一点,以前的阴氏就以甲兵之强冠绝天下,好些年又过去了,肯定会有新的利器出现。
因为制度方面出现改变,受到征召的士兵在入伍时可是有硬性要求,无法自己出资备妥相关物资,要被强制向国家借贷配齐兵甲器械,搞的就是全军一体化,不会出现那种一部分装备良好,另一部穿破烂的情况。
从训练度,再到装备优良程度,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劲头,说汉军比晋军更强,那是有其原因的。
曾经,吕武想过是搞汉时的“良家子”从军制度,还是搞唐时的府兵制度,又或是在原有基础上弄明时的兵户制度,后来想明白什么合适就怎么来,慢慢再形成自己的制度。
顺其自然嘛,就是那么一回事。
现在,士匄在怀疑汉军的战斗力?
吕武淡淡说道:“届时可知。”
士匄还是很不放心,说道:“楚日渐强盛,今次若是不能大败之,范危矣,韩亦触其兵锋,荀或会腹背受敌。”
还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宋国就是下一个楚国会吞并的国家。
咦?人家宋国扛了楚国那么久没事,怎么轮到现在会被楚国吞并呢?
道理并不复杂,以前不是有晋国能威胁楚国吗?间接也就让楚国不敢竭尽全力去攻打宋国,楚国只拿出一半或更少实力去攻打宋国,宋国自然是还能撑得住,一旦楚国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去攻打宋国,事情就说不准了。
而一旦范国不行了,“东方世界”又没有国家去抗衡楚国,不止宋国会倒霉,其余徐国、钟离国、钟吾国等等诸侯国,一样是逃不过被楚国吞并的下场。
吕武很清楚士匄的担忧,又看出了韩起和中行吴的顾虑,笑着说道:“如若不敌,汉再增兵便是。”
这一时间,士匄、中行吴和韩起绝对在想:“为什么不是一下子拿出最强的力量,要等着事态恶化再增兵?”
如果汉国出兵,他们还是打不过楚国,后面汉国再增兵能不能反败为胜先不提,范国绝对会倒霉,韩国可能也要损失一波,间接又影响到荀国对齐国、鲁国的战事。
士匄说了上面的事情。
“当今天下,何人助战可出五万之众?”吕武问道。
这特么。
别闹出给脸不要脸的事情来。
虽然是有获得城邑上的收获,说到底汉国不是一定要出兵,愿意出兵已经是一种善意,要闹到汉国不出兵相助,或是干脆摁住他们打,才开心吗?
几人感受到了吕武的态度,脸色不断变化,心有顾忌也就改了个话题。
说到底,大家不再是一国之臣的同僚,没有什么是必须进行的义务,求助就该有个求助的样子,商量不是不能商量,不想拿出更多的“雇佣金”又想获得更多,没那个口才来讲事,非闹到一拍两散吗?
后面,几个人各自散去。
吕武当然是回去函谷关那边。
士匄几人先回去自己的营盘,后面又聚到了一起。
“汉王非元戎矣。”中行吴说道。
他是在埋怨士匄要求太多,能拿出来的酬劳太少。
韩起看着脸色很臭的士匄,说道:“汉王愿意助战,已是顾念旧情,不可使之不悦。”
中行吴立刻看向韩起,怎么都觉得有点火上添油。
果然,士匄脸色更臭,一阵咳嗽之后说道:“荀或日短无忧,韩或成汉口中之食,范亦或将为汉、楚瓜分。”
喂喂喂!
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讲啊!
士匄并不止是在讲气话,又说道:“言及结盟,汉王一再搪塞。此便为明证。”
肯定是那样的道理呀!
以前大家追求的是成为霸主,当老大作威作福,再快快乐乐地向各个诸侯国收取保护费。
几年前不是有什么大一统的说法出现吗?各诸侯以及贵族听了的反应不大,不代表真的完全不当一回事。
楚国那边在吞并陈国、蔡国和沈国之后,对大一统理论做出了回应,说是愿意承担达成天下止戈的愿望,吞并三个国家是为了共建美好家园来着。
他们哪怕不愿意承认,以“东方世界”当前的格局来看,硬要有个档次的话,楚国和汉国无疑是第一档,荀国和齐国、范国应该是第二档?
楚国已经回应了大一统,有同等实力的汉国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时间,士匄的一句话,说得中行吴和韩起陷入了沉思……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