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665 三九二章 乾坤仪
- 1666 三九三章 日常
- 1667 三九四章 九二九五
- 1668 三九五章 打破上限
- 1669 三九六章 泰西来使
- 1670 三九七章 五国
- 1671 三九八章 登车
- 1672 三九九章 见闻
- 1673 四零零章 心思
- 1674 四零一章 条约
- 1675 四零二章 开海
- 1676 四零三章 万里飞鸿
- 1677 四零四章 人道通讯
- 1678 四零五章 普及
- 1679 四零六章 四年
- 1680 四零七章 新年计划
- 1681 四零八章 首航
- 1682 四零九章 假道
- 1683 四一零章 传诏
- 1684 四一一章 反应
- 1685 四一二章 抗议
- 1686 四一三章 飞行
- 1687 四一四章 飞行
- 1688 四一五章 禁法
- 1689 第一章 子民
- 1690 第二章 十余年
- 1691 第三章 对手
- 1692 第四章 天子居
- 1693 第五章 期至
- 1694 第六章 狮子河
- 1695 第七章 幼稚
- 1696 第八章 脱俗
- 1697 第九章 超凡
- 1698 第十章 传送门
- 1699 十一章 关联
- 1700 十二章 活力
- 1701 十三章 真元器
- 1702 十四章 更新换代
- 1703 十五章 此世
- 1704 十六章 幸存者
- 1705 十七章 人道光辉
- 1706 十八章 港口
- 1707 十九章 据点
- 1708 二十章 清理
- 1709 二十一章 贱皮子
- 1710 二十二章 邪气
- 1711 二十三章 怪异
- 1712 二十四章 偷渡
- 1713 二十五章 炮击
- 1714 二十六章 排查
- 1715 二十七章 请命
- 1716 二十八章 第二界
- 1717 二十九章 剑书生
- 1718 三十章 概况
- 1719 三十一章 打探
- 1720 三十二章 扬沙湾
- 1721 三十三章 降伏
- 1722 三十四章 触目
- 1723 三十五章 侧重
- 1724 三十六章 述职
- 1725 三十七章 跨层面统治
- 1726 三十八章 十六年
- 1727 三十九章 传送体系
- 1728 四十章 对接
- 1729 四十一章 共天
- 1730 四十二章 复仇
- 1731 四十三章 升空
- 1732 四十四章 产能
- 1733 四十五章 特色
- 1734 四十六章 破邪
- 1735 四十七章 邀请
- 1736 四十八章 散发
- 1737 四十九章 选秀
- 1738 五十章 大好事
- 1739 五十一章 传达
- 1740 五十二章 传送
- 1741 五十三章 矛盾
- 1742 五十四章 改变
- 1743 五十五章 以人代天
- 1744 五十六章 御书房
- 1745 五十七章 序幕
- 1746 五十八章 从来都有机会
- 1747 五十九章 颁诏
- 1748 六十章 战争
- 1749 六十一章 七十万
- 1750 六十二章 御驾
- 1751 第一章 八十一
- 1752 第二章 庞大帝国
- 1753 第三章 道友
- 1754 第四章 高层面
- 1755 第五章 长生
- 1756 第六章 根性
- 1757 第七章 时光
- 1758 第八章 伟大
- 1759 第九章 禁法纹身
- 1760 第十章 目标
- 1761 十一章 仙
- 1762 十二章 升格
- 1763 十三章 横扫
- 1764 十四章 即将
- 1765 十五章 虚空
- 1766 十六章 似是而非
- 1767 十七章 合道
- 1768 十八章 宝石
- 1769 十九章 丢了
- 1770 二十章 到来
- 1771 二一章 擒拿
- 1772 二二章 一并
- 1773 二三章 灭星
- 1774 二四章 聚首
- 1775 二五章 接引
- 1776 二六章 落定
- 1777 二七章 警醒
- 1778 二八章 手尾
- 1779 二九章 文明
- 1780 三十章 时间
- 1781 三一章 朝会
- 1782 三二章 轮回
- 1783 三三章 争流路
- 1784 三四章 二十四重
- 1785 三五章 逝者如斯
- 1786 三六章 太夏宇宙
- 1787 三七章 红尘
- 1788 三八章 三千年
- 1789 三九章 必然性
- 1790 四十章 太阴
- 1791 四一章 构架
- 1792 四二章 道庭
- 1793 四三章 心思
- 1794 四四章 邀请
- 1795 四五章 见道庭
- 1796 四六章 铸天庭
- 1797 四七章 唯一
- 1798 四八章 红尘
- 1799 四九章 七千年转圜
- 1800 五十章 法会
- 1801 五一章 敦促
- 1802 五二章 李南极
- 1803 五三章 见闻
- 1804 五四章 对比
- 1805 五五章 古元
- 1806 五六章 底气
- 1807 五七章 突发
- 1808 五八章 虚惊
- 1809 五九章 振奋
- 1810 六十章 应对
- 1811 六一章 古元
- 1812 六二章 妖
- 1813 六三章 召集
- 1814 六四章 安排
- 1815 六五章 迎客
- 1816 六六章 见天帝
- 1817 六七章 叹
- 1818 六八章 青云子
- 1819 六九章 倾轧
- 1820 七十章 谋算
- 1821 七一章 青丘
- 1822 七二章 青帝
- 1823 七三章 凰母
- 1824 七四章 梧桐
- 1825 七五章 议一议
- 1826 七六章 决绝
- 1827 七七章 议定
- 1828 七八章 底蕴
- 1829 七九章 定价
- 1830 八十章 议定
- 1831 八一章 见凰母
- 1832 八二章 本性
- 1833 八三章 唐突
- 1834 八四章 元会之争
- 1835 八五章 论道
- 1836 八六章 三千
- 1837 八七章 暂歇
- 1838 八八章 天魔
- 1839 八九章 前奏
- 1840 九十章 拉锯
- 1841 九一章 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四零二章 开海
四零二章 开海
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如同轻轻松松炒个菜那么简单。譬如前朝,那些个大臣经常上书皇帝,让皇帝治大国如烹小鲜,要如何如何垂拱而治,等等等等。
实际上都是些废话。大事当小事做,不动声色就把一切计划好,做好,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对皇帝来说,要心里有数,有谱子。精力不能被太多的勾心斗角牵扯。
对历代前朝而言,这是大臣跟皇帝争夺权力的一个借口。垂拱而治,把国家大事当烹饪小鲜,言下之意就是让天子把权力都交给臣子,天子自己去玩,一切有臣子来做。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天子背负苍生,权力归于一身,都是坏处吗?不见得。这跟天子本身的能力直接相关。如果天子能力强,高瞻远瞩,手段高强,那么权力集中于一身,他能够做到的事,绝非权力分散所能比拟的。
权力的分散,看似有一种皿煮的感觉。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将一个人的权力分散到某一个阶层去。社会还是那个金字塔,只不过最顶端的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些人。整体结构没有任何变化。
好处是看得见的,坏处也是看得见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某一任天子昏庸——毕竟天子不长生。手段再强的,秦皇汉武,不也一抷黄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英明的,英明的天子也会老,也会昏庸。
而坏处,便在于拖沓和掣肘。
因为无人乾纲独断,那么任何一件事,便需要取代天子的这个阶层的人们互相去扯皮。互相妥协,互相掣肘。然后把一件事办出来——绝对无法百分百的办成,因为妥协和掣肘,能有六七成便很了不得了。
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好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坏的。无论是君权至高,还是皿煮无敌,都有其两面性。
制度是平行的,不是递增的。只看合适不合适,客观来讲是不应该以好坏论定的。
便譬如近亲结婚这种事。在当前这个时代,表兄妹之间成亲比比皆是。千年以降便是如此。而在嬴翌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这是不允许的。
表兄妹成亲后代全都是畸形儿吗?不。只能说表兄妹这样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畸形儿的几率要大一些。然而,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天才的几率也更大!
无论东西方,很多杰出厉害的人物,其父母都是近亲。
说到底就是两面性的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社会的问题,都存在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
闲话休提。
对嬴翌而言,或者说对大夏而言,君权至高是一种必然。这种至高,必定远超历代王朝,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因为大夏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嬴翌本人不同于任何一个皇帝。
他有悠长的寿元,强大的神魂,昏庸?不存在的。人说老而昏聩,这与人本身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汉武帝老了就昏庸了,因为他的神魂腐朽了,人便糊涂了,年轻的时候看得清做得到的,老了就看不清做不到。
人的真灵是不朽的,因为它源自于天地的造化。但真灵衍生的神魂却会腐朽,血肉之躯会腐朽。对这个星球上的普通人而言,排除一切外再影响,神魂和血肉之躯存在的极限是一百五十岁。然后死亡,真灵回归天地。
因此长生,需要的不单单是血肉之躯的进化,更需要神魂的强大。否则便是金刚不坏之躯,待神魂一散,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具空壳。
就好像机器一样,锈蚀了,腐朽了,它便转不动了。人也是如此。所以历代再英明的天子,老的时候都变得昏庸。
但这不会发生在嬴翌身上。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
如果嬴翌没有在开国祭天的时候得到根性,无法再进一步。以他如今体魄和神魂的强度也有五百年寿元。而他得到了根性,已经走在更进一步的道路上,那么五百年绝非极限。
强大的神魂赋予了敏锐的思维,坚固的体魄赋予了充沛的精力。权力归于一身,对这个帝国而言,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只凭人道方案操诸于嬴翌之手,他便是至高无上。
注定了他不能屈居人下。人道方案操诸于手,他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实现它。而不是屈居人下受人掣肘,委委屈屈的在妥协和忌惮之中捆绑着前行。
帝国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嬴翌的脑海里。上至大的战略,下至具体实施方案,他已经计划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去了。
如果他能分身万千,甚至连官员和军队都不需要。
——当然,除非他想成为一个机器。
大夏开海的计划,在禁海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
禁海之策有其必然的用意——对于嬴翌而言,这是清理帝国海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为了清理老鼠一样的海盗,还是筹谋嬴洲。
海盗是一种痼疾。前朝壬辰倭乱达到巅峰。然而并未被真正的禁绝。明廷数次开海禁海,非是闭关锁国,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海盗。
对于明廷来说,禁海也拿海盗没有太多的办法。但在大夏,则不然。大夏的政令实施之彻底,是前所未见的。大夏的海军,更是前所未见。
大夏禁海,令海盗无法生存。海盗劫掠的再多,不能拿到陆地上来换成利益,那都没用。何况海军遍海搜捕捉拿,哪里还有生存的余地?
大夏立国三载余,自北方辽东、嬴洲的海域至南方海域,如今海盗已经绝迹。不能说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五。
开海的第一个条件便达成了。
第二个条件,则是物产。大夏立国之初,各种商品的内部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禁海与否并不影响大夏的发展。三载之今,大夏物产渐丰,已经有了余力对外贸易。那么开海的第二个条件达成。
第三个条件,便是送上门的泰西诸国。嬴翌并不打算在这个时期与泰西诸国直接开战。虽然不惧,但利大于弊。通过禁海逼迫泰西诸国送上门来,做一个约定,为大夏的商船纵横四海制造第一道保障。这便是第三个条件的达成。
第四个条件,元器民用化进程开端。投入民用的元器海船,是另一个保障,也已达成。
如此一来,开海势在必行。
第一道程序是落实政策到纸面上。以诏书的形式宣示天下,告知帝国即将开海。
第二道程序,便是建立市泊司。嬴洲的长崎、长江口的松江、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四个市泊司的建立提上日程。
第三道程序便是颁布鼓励海贸的政策。一年之内,对外贸易不收关税,以促使商人自主走出去。
实际上都是些废话。大事当小事做,不动声色就把一切计划好,做好,最关键的,还是在人。对皇帝来说,要心里有数,有谱子。精力不能被太多的勾心斗角牵扯。
对历代前朝而言,这是大臣跟皇帝争夺权力的一个借口。垂拱而治,把国家大事当烹饪小鲜,言下之意就是让天子把权力都交给臣子,天子自己去玩,一切有臣子来做。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天子背负苍生,权力归于一身,都是坏处吗?不见得。这跟天子本身的能力直接相关。如果天子能力强,高瞻远瞩,手段高强,那么权力集中于一身,他能够做到的事,绝非权力分散所能比拟的。
权力的分散,看似有一种皿煮的感觉。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将一个人的权力分散到某一个阶层去。社会还是那个金字塔,只不过最顶端的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些人。整体结构没有任何变化。
好处是看得见的,坏处也是看得见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某一任天子昏庸——毕竟天子不长生。手段再强的,秦皇汉武,不也一抷黄土?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是英明的,英明的天子也会老,也会昏庸。
而坏处,便在于拖沓和掣肘。
因为无人乾纲独断,那么任何一件事,便需要取代天子的这个阶层的人们互相去扯皮。互相妥协,互相掣肘。然后把一件事办出来——绝对无法百分百的办成,因为妥协和掣肘,能有六七成便很了不得了。
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好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制度是绝对顶坏的。无论是君权至高,还是皿煮无敌,都有其两面性。
制度是平行的,不是递增的。只看合适不合适,客观来讲是不应该以好坏论定的。
便譬如近亲结婚这种事。在当前这个时代,表兄妹之间成亲比比皆是。千年以降便是如此。而在嬴翌穿越前的那个时空,这是不允许的。
表兄妹成亲后代全都是畸形儿吗?不。只能说表兄妹这样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畸形儿的几率要大一些。然而,近亲之间的后代,产生天才的几率也更大!
无论东西方,很多杰出厉害的人物,其父母都是近亲。
说到底就是两面性的问题,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社会的问题,都存在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
闲话休提。
对嬴翌而言,或者说对大夏而言,君权至高是一种必然。这种至高,必定远超历代王朝,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因为大夏不同于任何一个时期,嬴翌本人不同于任何一个皇帝。
他有悠长的寿元,强大的神魂,昏庸?不存在的。人说老而昏聩,这与人本身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汉武帝老了就昏庸了,因为他的神魂腐朽了,人便糊涂了,年轻的时候看得清做得到的,老了就看不清做不到。
人的真灵是不朽的,因为它源自于天地的造化。但真灵衍生的神魂却会腐朽,血肉之躯会腐朽。对这个星球上的普通人而言,排除一切外再影响,神魂和血肉之躯存在的极限是一百五十岁。然后死亡,真灵回归天地。
因此长生,需要的不单单是血肉之躯的进化,更需要神魂的强大。否则便是金刚不坏之躯,待神魂一散,留下的也不过是一具空壳。
就好像机器一样,锈蚀了,腐朽了,它便转不动了。人也是如此。所以历代再英明的天子,老的时候都变得昏庸。
但这不会发生在嬴翌身上。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
如果嬴翌没有在开国祭天的时候得到根性,无法再进一步。以他如今体魄和神魂的强度也有五百年寿元。而他得到了根性,已经走在更进一步的道路上,那么五百年绝非极限。
强大的神魂赋予了敏锐的思维,坚固的体魄赋予了充沛的精力。权力归于一身,对这个帝国而言,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实际上只凭人道方案操诸于嬴翌之手,他便是至高无上。
注定了他不能屈居人下。人道方案操诸于手,他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实现它。而不是屈居人下受人掣肘,委委屈屈的在妥协和忌惮之中捆绑着前行。
帝国前进的每一步,都在嬴翌的脑海里。上至大的战略,下至具体实施方案,他已经计划到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去了。
如果他能分身万千,甚至连官员和军队都不需要。
——当然,除非他想成为一个机器。
大夏开海的计划,在禁海的时候就已经制定好了。
禁海之策有其必然的用意——对于嬴翌而言,这是清理帝国海疆的一种手段。无论是为了清理老鼠一样的海盗,还是筹谋嬴洲。
海盗是一种痼疾。前朝壬辰倭乱达到巅峰。然而并未被真正的禁绝。明廷数次开海禁海,非是闭关锁国,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海盗。
对于明廷来说,禁海也拿海盗没有太多的办法。但在大夏,则不然。大夏的政令实施之彻底,是前所未见的。大夏的海军,更是前所未见。
大夏禁海,令海盗无法生存。海盗劫掠的再多,不能拿到陆地上来换成利益,那都没用。何况海军遍海搜捕捉拿,哪里还有生存的余地?
大夏立国三载余,自北方辽东、嬴洲的海域至南方海域,如今海盗已经绝迹。不能说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九十五。
开海的第一个条件便达成了。
第二个条件,则是物产。大夏立国之初,各种商品的内部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禁海与否并不影响大夏的发展。三载之今,大夏物产渐丰,已经有了余力对外贸易。那么开海的第二个条件达成。
第三个条件,便是送上门的泰西诸国。嬴翌并不打算在这个时期与泰西诸国直接开战。虽然不惧,但利大于弊。通过禁海逼迫泰西诸国送上门来,做一个约定,为大夏的商船纵横四海制造第一道保障。这便是第三个条件的达成。
第四个条件,元器民用化进程开端。投入民用的元器海船,是另一个保障,也已达成。
如此一来,开海势在必行。
第一道程序是落实政策到纸面上。以诏书的形式宣示天下,告知帝国即将开海。
第二道程序,便是建立市泊司。嬴洲的长崎、长江口的松江、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四个市泊司的建立提上日程。
第三道程序便是颁布鼓励海贸的政策。一年之内,对外贸易不收关税,以促使商人自主走出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