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46 第二百一十八章 江山之固(续)
- 847 第二百一十九章 如火如荼
- 848 第二百二十章 如火如荼(续)
- 849 第二百二十一章 是忠是奸?
- 850 第二百二十二章 作茧自缚?
- 851 第二百二十三章 是忠是奸?(续)
- 852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万事俱备
- 853 第二百二十五章 我们一定会赢的!
- 854 第二百二十六章 上膛!上膛!
- 855 第二百二十七章 回旋
- 856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对策
- 857 第二百二十九章 对策(续)
- 858 第二百三十章 近在咫尺
- 859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过是个意外
- 860 第二百三十二章 临战
- 861 第二百三十三章 决战
- 862 第二百三十四章 决战(续)
- 863 第二百三十五章 攻心
- 864 第二百三十六章 大丈夫能屈能伸
- 865 第二百三十七章 演戏
- 866 第二百三十八章 落幕?
- 867 第二百三十九章 原则
- 868 第二百四十章 原则(续)
- 869 第二百四十一章 似是故人来
- 870 第二百四十二章 似是故人来(续)
- 871 第二百四十三章 以和为贵?
- 872 第二百四十四章 杀鸡吓猴
- 873 第二百四十五章 興林大火
- 874 第二百四十六章 落幕
- 875 第二百四十七章 揭幕
- 876 第二百四十八章 进退
- 877 第二百四十九章 实力
- 878 第二百五十章 实力(续)
- 879 第二百五十一章 天明寺
- 880 第二百五十二章 天明寺(续)
- 881 第二百五十三章 称斤
- 882 第二百五十四章 亲眼所见
- 883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亲眼所见(续)
- 884 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硵砂之处
- 885 第二百五十七章 俱毗罗
- 886 第二百五十八章 如影随形
- 887 第二百五十九章 落日余晖
- 888 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
- 889 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后
- 890 第二百六十二章 这一生(大结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对策
第二百二十八章 对策
渭水南,华阴,城外军营,周军主帅尉迟迥看着遍体鳞伤的侄子尉迟运,眉头紧锁。
尉迟运带兵去救朝邑,结果打了败仗,在左右的护卫下奋力突围,虽然身上多处受伤,但好歹活着回到华阴。
医师已经仔细看过伤情,断定尉迟运身上多是皮肉伤,没有伤到要害,当无性命之忧。
至于打了败仗...
尉迟迥觉得侄子碰到强敌后,还能活着突围回来报信,已经是老天保佑,败给如此强劲的对手,只能说是尽力了。
他和侄子说了几句,又吩咐医师好好照料,离开帐篷。
外面朝霞满天,天色大亮,看来会是个好天气,但尉迟迥的心情却是乌云密布。
战事不利,楚军的攻势十分犀利,两路大军已经攻入关中。
潼关失守,朝邑沦陷,朝廷苦心经营的两处据点,在楚军面前如同纸糊一般,这让尉迟迥心情极差。
朝邑沦陷,西面同州州治武乡,也撑不了多久;
楚军破了潼关,距离华阴,已经不远了。
他率军驻扎于此,本意是同时策应朝邑和潼关,可两处地方短时间内相继失守,华阴大军连救都救不及。
接下来,两路楚军南北并进,他在华阴根本就挡不住。
那么,稳妥的办法就是立刻后撤,放弃华阴,放弃长安以东地区,收缩兵力至长安。
背靠长安城,和来犯之敌决战。
尉迟迥走在营中道路,看着两旁正在吃朝食的兵卒,看着规模庞大的军营,眉头依旧紧锁。
如今的形势,比当年沙苑之战时还要凶险,因为他的对手,已经不能以“常理度之”。
对方不仅兵强马壮,还有威力巨大的兵器助战,攻防兼备,是前所未有的强军。
比起高欢当年的大军,楚军实力明显更强,而令人头疼的是,楚军内部并没有什么将帅不和等内患可以利用。
一开始,尉迟迥得知楚军主帅,居然是其国储君时,还觉得己方或许有机会。
毕竟太子挂帅出征,顾虑颇多,既要操心前线战事,又要时刻关注京城动静。
关键时刻很容易因为瞻前顾后,导致行事犹豫、错失战机。
亦或是某些人,为了贬损太子威望,故意做些手脚。
但是,幕僚们分析,楚国太子此次出征,其父安排周详,既有丈人在河东策应,又有姨父在洛阳支持,所以很稳。
那么,楚国国主让其太子挂帅出征,必然是为了立威,也好将来继位后,镇得住开国勋贵。
所以,楚国国主必然对此次西征志在必得,安排最厉害的兵马,打仗最稳的将领,给儿子铺路。
现在看来,以楚军的实力,确实不需要什么奇谋,只需要稳扎稳打,沿着大道向长安推进即可。
面对这样的对手,面对这样的打法,尉迟迥觉得自己纵然想破头,也想不出破敌之策。
想到这里,尉迟迥停下脚步,抬头看着蓝天白云。
事已至此,华阴已经没有必要守了,硬要守,只不过是把最后的家底全都输光。
思来想去,想要扭转危局,也就只有寄希望于表兄宇文护的那个对策了。
来到大帐,诸将已经到齐,尉迟迥看着这些久经战阵的宿将,良久,终于下了决心:
“全军撤退,把带不走的辎重、物资,全都烧了!!”
。。。。。。
潼关,关陇道行军总督行辕,行军总督、皇太子李昉,在大帐里听参谋部诸位参谋分析战局发展。
前方来报,官军前锋已经抵达华阴。
在此之前,华阴周军焚烧辎重,悉数退往长安。
而华阴以北、黄河西岸地区的同州朝邑、州治武乡,已经被河东兵马陆续拿下。
简而言之,一切都按作战方案顺利进行,接下来,就是两路大军南北并进,向长安进军。
周国一定会集结能集结的兵力,在长安城外负隅顽抗。
这一场决战,只要官军打赢了,取长安如探囊之物,而周国也会随之覆灭,陇右地区传檄可定。
算算行军速度,决战,不过十余日后。
因为只要己方主力抵达长安郊外,这决战,对方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李昉听着参谋们的分析,不由呼吸有些急促:灭国之功,为期不远了!
但越是这样,越要冷静。
他不能为了出风头,亲临前线,强行指挥决战;
也不能为了彰显仁厚,变成迂腐的宋襄公,露出破绽,让别人有机可乘。
此次出征,他只需要耐心等前线胜利即可,声望有了,功劳由诸将分,皆大欢喜。
至于破城之后,秩序的重建,军纪的维持,周国文武官员的处置,以及一应事务,自然有相关人员去负责。
而他自己必须做的“要务”,就是防刺客。
周军的实力,比起官军差不少,所以无论攻防,只要官军自己不出错,对方是没希望打胜仗的。
对方将帅一定明白这一点,那么想要翻盘,就得出盘外招:派刺客行刺。
周国想要西征大军停止前进,在战场上很难办到,却可以凭借刺客,将他刺杀,换得苟延残喘。
这刺客,可以是任何身份,譬如投降的文武官员,勾人心魄的美貌女子,亦或是乔装打扮接近行辕的任何人。
那么,比起亲自指挥决战,李昉更关注自己的安全。
在攻破长安前要提防刺客,攻破长安后,他总是要入长安的,那时,也要提防刺客。
当然,他个人要防刺客,行军也要防敌人诈降。
对于那些率部来投的敌将,不可掉以轻心,对其麾下兵马,该有的提防措施要有,而且要严格执行。
李昉对此有一些交代:
“如果说消灭一万敌军,需要五千官军,那么,提防、安置投降的这一万敌军,怕是要动用一万官军。”
“而要用这一万降卒为鹰犬,在决战中打头阵,那么,我们恐怕要动用一万五千人来防,才能放心用这些鹰犬。”
“不然,这些降卒一旦阵前倒戈,后果会很严重。”
“所以,即便有周军将领率部来投,我军也要妥善处置,收缴兵器铠甲,安置在收容营地,给他们一日两餐。”
“但收容营地必须配备火器,一旦生变,少数看守,就能将其解决。”
参谋们对此并无反对意见,因为思来想去,周军要想逆转战局,就只能用诈降或者行刺。
过了一会,会议结束,李昉独坐大帐,看着舆图,再次期盼起来。
攻灭周国,天下就统一了,虽然他只是挂名主帅,但依旧兴奋不已。
想想父亲给他展望的许多美好前景,李昉忽然觉得,人生好短。
自己将来即位后,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
譬如,他真想亲眼看看,父亲所说大洋彼岸的“新大陆”,到底有没有名为“辣椒”、“玉米”、“红薯”、“向日葵”、“烟草”这些特产...
尉迟运带兵去救朝邑,结果打了败仗,在左右的护卫下奋力突围,虽然身上多处受伤,但好歹活着回到华阴。
医师已经仔细看过伤情,断定尉迟运身上多是皮肉伤,没有伤到要害,当无性命之忧。
至于打了败仗...
尉迟迥觉得侄子碰到强敌后,还能活着突围回来报信,已经是老天保佑,败给如此强劲的对手,只能说是尽力了。
他和侄子说了几句,又吩咐医师好好照料,离开帐篷。
外面朝霞满天,天色大亮,看来会是个好天气,但尉迟迥的心情却是乌云密布。
战事不利,楚军的攻势十分犀利,两路大军已经攻入关中。
潼关失守,朝邑沦陷,朝廷苦心经营的两处据点,在楚军面前如同纸糊一般,这让尉迟迥心情极差。
朝邑沦陷,西面同州州治武乡,也撑不了多久;
楚军破了潼关,距离华阴,已经不远了。
他率军驻扎于此,本意是同时策应朝邑和潼关,可两处地方短时间内相继失守,华阴大军连救都救不及。
接下来,两路楚军南北并进,他在华阴根本就挡不住。
那么,稳妥的办法就是立刻后撤,放弃华阴,放弃长安以东地区,收缩兵力至长安。
背靠长安城,和来犯之敌决战。
尉迟迥走在营中道路,看着两旁正在吃朝食的兵卒,看着规模庞大的军营,眉头依旧紧锁。
如今的形势,比当年沙苑之战时还要凶险,因为他的对手,已经不能以“常理度之”。
对方不仅兵强马壮,还有威力巨大的兵器助战,攻防兼备,是前所未有的强军。
比起高欢当年的大军,楚军实力明显更强,而令人头疼的是,楚军内部并没有什么将帅不和等内患可以利用。
一开始,尉迟迥得知楚军主帅,居然是其国储君时,还觉得己方或许有机会。
毕竟太子挂帅出征,顾虑颇多,既要操心前线战事,又要时刻关注京城动静。
关键时刻很容易因为瞻前顾后,导致行事犹豫、错失战机。
亦或是某些人,为了贬损太子威望,故意做些手脚。
但是,幕僚们分析,楚国太子此次出征,其父安排周详,既有丈人在河东策应,又有姨父在洛阳支持,所以很稳。
那么,楚国国主让其太子挂帅出征,必然是为了立威,也好将来继位后,镇得住开国勋贵。
所以,楚国国主必然对此次西征志在必得,安排最厉害的兵马,打仗最稳的将领,给儿子铺路。
现在看来,以楚军的实力,确实不需要什么奇谋,只需要稳扎稳打,沿着大道向长安推进即可。
面对这样的对手,面对这样的打法,尉迟迥觉得自己纵然想破头,也想不出破敌之策。
想到这里,尉迟迥停下脚步,抬头看着蓝天白云。
事已至此,华阴已经没有必要守了,硬要守,只不过是把最后的家底全都输光。
思来想去,想要扭转危局,也就只有寄希望于表兄宇文护的那个对策了。
来到大帐,诸将已经到齐,尉迟迥看着这些久经战阵的宿将,良久,终于下了决心:
“全军撤退,把带不走的辎重、物资,全都烧了!!”
。。。。。。
潼关,关陇道行军总督行辕,行军总督、皇太子李昉,在大帐里听参谋部诸位参谋分析战局发展。
前方来报,官军前锋已经抵达华阴。
在此之前,华阴周军焚烧辎重,悉数退往长安。
而华阴以北、黄河西岸地区的同州朝邑、州治武乡,已经被河东兵马陆续拿下。
简而言之,一切都按作战方案顺利进行,接下来,就是两路大军南北并进,向长安进军。
周国一定会集结能集结的兵力,在长安城外负隅顽抗。
这一场决战,只要官军打赢了,取长安如探囊之物,而周国也会随之覆灭,陇右地区传檄可定。
算算行军速度,决战,不过十余日后。
因为只要己方主力抵达长安郊外,这决战,对方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李昉听着参谋们的分析,不由呼吸有些急促:灭国之功,为期不远了!
但越是这样,越要冷静。
他不能为了出风头,亲临前线,强行指挥决战;
也不能为了彰显仁厚,变成迂腐的宋襄公,露出破绽,让别人有机可乘。
此次出征,他只需要耐心等前线胜利即可,声望有了,功劳由诸将分,皆大欢喜。
至于破城之后,秩序的重建,军纪的维持,周国文武官员的处置,以及一应事务,自然有相关人员去负责。
而他自己必须做的“要务”,就是防刺客。
周军的实力,比起官军差不少,所以无论攻防,只要官军自己不出错,对方是没希望打胜仗的。
对方将帅一定明白这一点,那么想要翻盘,就得出盘外招:派刺客行刺。
周国想要西征大军停止前进,在战场上很难办到,却可以凭借刺客,将他刺杀,换得苟延残喘。
这刺客,可以是任何身份,譬如投降的文武官员,勾人心魄的美貌女子,亦或是乔装打扮接近行辕的任何人。
那么,比起亲自指挥决战,李昉更关注自己的安全。
在攻破长安前要提防刺客,攻破长安后,他总是要入长安的,那时,也要提防刺客。
当然,他个人要防刺客,行军也要防敌人诈降。
对于那些率部来投的敌将,不可掉以轻心,对其麾下兵马,该有的提防措施要有,而且要严格执行。
李昉对此有一些交代:
“如果说消灭一万敌军,需要五千官军,那么,提防、安置投降的这一万敌军,怕是要动用一万官军。”
“而要用这一万降卒为鹰犬,在决战中打头阵,那么,我们恐怕要动用一万五千人来防,才能放心用这些鹰犬。”
“不然,这些降卒一旦阵前倒戈,后果会很严重。”
“所以,即便有周军将领率部来投,我军也要妥善处置,收缴兵器铠甲,安置在收容营地,给他们一日两餐。”
“但收容营地必须配备火器,一旦生变,少数看守,就能将其解决。”
参谋们对此并无反对意见,因为思来想去,周军要想逆转战局,就只能用诈降或者行刺。
过了一会,会议结束,李昉独坐大帐,看着舆图,再次期盼起来。
攻灭周国,天下就统一了,虽然他只是挂名主帅,但依旧兴奋不已。
想想父亲给他展望的许多美好前景,李昉忽然觉得,人生好短。
自己将来即位后,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
譬如,他真想亲眼看看,父亲所说大洋彼岸的“新大陆”,到底有没有名为“辣椒”、“玉米”、“红薯”、“向日葵”、“烟草”这些特产...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