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 2 第二章
- 3 第三章
- 4 第四章
- 5 第五章
- 6 第六章
- 7 第七章
- 8 第八章
- 9 第九章
- 10 第十章
- 11 第十一章
- 12 第十二章
- 13 第十三章
- 14 第十四章
- 15 第十五章
- 16 第十六章
- 17 第十七章
- 18 第十八章
- 19 第十九章
- 20 第二十章
- 21 第二十一章
- 22 第二十二章
- 23 第二十三章
- 24 第二十四章
- 25 第二十五章
- 26 第二十六章
- 27 第二十七章
- 28 第二十八章
- 29 第二十九章
- 30 第三十章
- 31 第三十一章
- 32 第三十二章
- 33 第三十三章
- 34 第三十四章
- 35 第三十五章
- 36 第三十六章
- 37 第一章
- 38 第二章
- 39 第三章
- 40 第四章
- 41 第五章
- 42 第六章
- 43 第七章
- 44 第八章
- 45 第九章
- 46 第十章
- 47 第十一章
- 48 第十二章
- 49 第十三章
- 50 第十四章
- 51 第十五章
- 52 第十六章
- 53 第十七章
- 54 第十八章
- 55 第十九章
- 56 第二十章
- 57 第二十一章
- 58 第二十二章
- 59 第二十三章
- 60 第二十四章
- 61 第二十五章
- 62 第二十六章
- 63 第二十七章
- 64 第二十八章
- 65 第二十九章
- 66 第三十章
- 67 第三十一章
- 68 第三十二章
- 69 第一章
- 70 第二章
- 71 第三章
- 72 第四章
- 73 第五章
- 74 第六章
- 75 第七章
- 76 第八章
- 77 第九章
- 78 第十章
- 79 第十一章
- 80 第十二章
- 81 第十三章
- 82 第十四章
- 83 第十五章
- 84 第十六章
- 85 第十七章
- 86 第十八章
- 87 第十九章
- 88 第二十章
- 89 第二十一章
- 90 第二十二章
- 91 第二十三章
- 92 第二十四章
- 93 第二十五章
- 94 第二十六章
- 95 第二十七章
- 96 第二十八章
- 97 第二十九章
- 98 第三十章
- 99 第三十一章
- 100 第三十二章
- 101 第三十三章
- 102 第三十四章
- 103 第三十五章
- 104 第三十六章
- 105 第三十七章
- 106 第三十八章
- 107 第三十九章
- 108 第四十章
- 109 第四十一章
- 110 第一章
- 111 第二章
- 112 第三章
- 113 第四章
- 114 第五章
- 115 第六章
- 116 第七章
- 117 第八章
- 118 第九章
- 119 第十章
- 120 第十一章
- 121 第十二章
- 122 第十三章
- 123 第十四章
- 124 第十五章
- 125 第十六章
- 126 第十七章
- 127 第十八章
- 128 第十九章
- 129 第二十章
- 130 第二十一章
- 131 第二十二章
- 132 第二十三章
- 133 第二十四章
- 134 第二十五章
- 135 第二十六章
- 136 第二十七章
- 137 第二十八章
- 138 第二十九章
- 139 第三十章
- 140 第一章
- 141 第二章
- 142 第三章
- 143 第四章
- 144 第五章
- 145 第六章
- 146 第七章
- 147 第八章
- 148 第九章
- 149 第十章
- 150 第十一章
- 151 第十二章
- 152 第十三章
- 153 第十四章
- 154 第十五章
- 155 第十六章
- 156 第十七章
- 157 第十八章
- 158 第十九章
- 159 第二十章
- 160 第二十一章
- 161 第二十二章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章
第一章
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一带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小姑娘说话姣姣滴滴的,甚至会让老少爷么们都会产生各种美好的联想,以至于心情舒畅,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嘻皮笑脸,就连那大男人们也或许的带上那么三分的女儿腔或女儿相,文质彬彬的似乎过了头。
暂且不去讨论苏杭到底如何好法,先去看看这句话的新说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香港,就数凤阳。
香港也就罢了,九七回归,失散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身份出现,代表着一个新时代,一种新气象,与苏杭相比,似乎是各有千秋,还不会有啥说长道短的,除了香港,就数凤阳,不知这凤阳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一棵葱?
唉,你还真别小看了这棵葱。说凤阳你也许真不闻其名,不过,要说到那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你还是不闻其名的话,那你真就有点孤陋寡闻了。
一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讨过饭,还出家做过和尚,大字识不了一箩筐,居然一举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从而建立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达几百年之久的大明朝,这样的奇人奇才你又见过或者说你又听说过几个,而这个人往往又是与凤阳并肩齐行的。
“请问来者何人?”
“俺乃凤阳朱重八。”
正是凤阳朱重八这面旗帜,汇聚了天下众多英豪,也代表了广大无数的受苦受难的农民利益,也才有那么大的气势和力量,吓的乎格尔氏屁滚尿流地逃离了中原大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也许正是按迷信的说法,一个地方出个人物是要损耗一个地方的地气的。
朱元璋的成功并没有给凤阳人带来啥个好的福气,相反的倒使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人只好背着自制的花鼓,走街窜巷,四处流浪乞讨,那种心中的哀怨和无奈,也随着花鼓的叮咯隆咚呛声飘荡在整个中华大地上,而凤阳又以凤阳花鼓的招牌出现在全国各地,不过这时的凤阳以及凤阳的花鼓,不仅象征着贫穷与落后,似乎也代表着愚昧和无知。
俗话说的好,人有三十年河东,也有三十年河西,风水总是轮流转的,凤阳人也象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具备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切优良品德,除了能忍辱负重,更敢于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正在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打倒“******”的无比喜悦中时,凤阳人已悄悄搞起了“私人承包大包干”,率先举起了农业改革的伟大旗帜,并在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凤阳人岗岗地,应该作为榜样,在全国大力推广。”
真是伟大而英明的举措,正是有了国家相关领导人作靠山,凤阳人胆子更大了,改革的步伐迈的更阔了,华夏第一村“小岗村”就这样非快地矗立在凤阳大地上,也带动了整个凤阳乃至全国都快速地发展起来,因此说,除了香港,就数凤阳,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我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凤阳人是如何发展成全国乃至世界都闻名的农业大县的故事,而是因为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来自凤阳的一个小农民,关与凤阳就多啰嗦了两句。
由凤阳县长途汽车站一直往东走,大概只要七八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凤阳县火车站,过去叫临淮关,再过去也叫濠梁,正是朱元璋刚刚加入刘福通红巾军的地方。
过了临淮关就到了被称作华夏第一村的现在全国闻名的农业改革示范基地小岗村,村里除了农业改革的样板设施以外,还建造了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殊时期历史博物馆。
再往前走就是水平村,这里有一条通向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在这条大公路的下面有一个大的遂道,连着这个遂道的是一条弯延曲折的乡村小公路。
这条公路十几年前就存在了,不过那时还不是如今宽敞明亮的水泥马路,而是一条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小石子路,甚至再以前还是一条黄泥路,但正是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把居住在这淮河岸边的一村一庄的都窜连了起来。
在没实行土地承包之前,这里的人们都还住着土草房,每个村子也都很大,黒压压的,再加上草木的郁郁葱葱,或者每到夜晚还不时的传来一些鸡鸣犬吠之声,更显的安静与祥和。
延着这条公路一直的走到头,就到了凤阳县的边界镇,枣巷乡乡镇府。
而在到达枣巷乡乡镇府之前必须要经过一个很大的村落,叫观音堂村。
不言而誉,之所以叫这个村名,是因为这里以前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就叫观音堂,主要供俸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神像。也不知是啥原因,人聚积的多了,庙就拆了,慢慢的就发展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村落,起名就叫观音堂村。
观音堂人大部分都姓李,当然也有几户人家姓赵的,姓杨的和姓黄的,后来又有了姓巨的以及姓种的,但按这里的话说,那都是旁门佐姓,成不了多大气候。
再后来,姓李的与其他姓氏大都结了姻亲,自然的表叔二大爷的就更亲热了起来,再加上乡下人本就憨厚朴实,所以这里一年到头都充溢着一种甜蜜祥和的温柔气象。
光阴任然,岁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九零年的秋分时节,几场特大的暴雨加上十几场不特大的暴雨段段续续下了一个多月,一下子打破了观音堂持续了几十年来的一切平静。
就象当年抵抗小日本侵略一样,除了妇孺老幼,几乎是还稍微能帮的上忙的男劳力全力以赴的都奔上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雨水虽然多,它之不过淹没了庄稼,再大点只不过来到了家里。
观音堂很多人这几年早奔上了小康,住上了一到两层的洋楼房,下面淹了可以住到上面,再者说观音堂的先辈们,早已为后辈们准备了很高的土台,一般性的没潮是不会高过这个土台的。
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土台上搭起了简易房,关键是只要保住河堤不要决口。如果河堤决口了,那滚滚的淮河洪水冲了过来,那对观音堂人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
苏杭一带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小姑娘说话姣姣滴滴的,甚至会让老少爷么们都会产生各种美好的联想,以至于心情舒畅,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嘻皮笑脸,就连那大男人们也或许的带上那么三分的女儿腔或女儿相,文质彬彬的似乎过了头。
暂且不去讨论苏杭到底如何好法,先去看看这句话的新说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香港,就数凤阳。
香港也就罢了,九七回归,失散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身份出现,代表着一个新时代,一种新气象,与苏杭相比,似乎是各有千秋,还不会有啥说长道短的,除了香港,就数凤阳,不知这凤阳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一棵葱?
唉,你还真别小看了这棵葱。说凤阳你也许真不闻其名,不过,要说到那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你还是不闻其名的话,那你真就有点孤陋寡闻了。
一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讨过饭,还出家做过和尚,大字识不了一箩筐,居然一举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从而建立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达几百年之久的大明朝,这样的奇人奇才你又见过或者说你又听说过几个,而这个人往往又是与凤阳并肩齐行的。
“请问来者何人?”
“俺乃凤阳朱重八。”
正是凤阳朱重八这面旗帜,汇聚了天下众多英豪,也代表了广大无数的受苦受难的农民利益,也才有那么大的气势和力量,吓的乎格尔氏屁滚尿流地逃离了中原大地。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也许正是按迷信的说法,一个地方出个人物是要损耗一个地方的地气的。
朱元璋的成功并没有给凤阳人带来啥个好的福气,相反的倒使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人只好背着自制的花鼓,走街窜巷,四处流浪乞讨,那种心中的哀怨和无奈,也随着花鼓的叮咯隆咚呛声飘荡在整个中华大地上,而凤阳又以凤阳花鼓的招牌出现在全国各地,不过这时的凤阳以及凤阳的花鼓,不仅象征着贫穷与落后,似乎也代表着愚昧和无知。
俗话说的好,人有三十年河东,也有三十年河西,风水总是轮流转的,凤阳人也象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具备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一切优良品德,除了能忍辱负重,更敢于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正在全国人民还沉浸在打倒“******”的无比喜悦中时,凤阳人已悄悄搞起了“私人承包大包干”,率先举起了农业改革的伟大旗帜,并在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凤阳人岗岗地,应该作为榜样,在全国大力推广。”
真是伟大而英明的举措,正是有了国家相关领导人作靠山,凤阳人胆子更大了,改革的步伐迈的更阔了,华夏第一村“小岗村”就这样非快地矗立在凤阳大地上,也带动了整个凤阳乃至全国都快速地发展起来,因此说,除了香港,就数凤阳,其实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我今天要说的,并不是凤阳人是如何发展成全国乃至世界都闻名的农业大县的故事,而是因为本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来自凤阳的一个小农民,关与凤阳就多啰嗦了两句。
由凤阳县长途汽车站一直往东走,大概只要七八公里的路程,就来到了凤阳县火车站,过去叫临淮关,再过去也叫濠梁,正是朱元璋刚刚加入刘福通红巾军的地方。
过了临淮关就到了被称作华夏第一村的现在全国闻名的农业改革示范基地小岗村,村里除了农业改革的样板设施以外,还建造了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殊时期历史博物馆。
再往前走就是水平村,这里有一条通向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在这条大公路的下面有一个大的遂道,连着这个遂道的是一条弯延曲折的乡村小公路。
这条公路十几年前就存在了,不过那时还不是如今宽敞明亮的水泥马路,而是一条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小石子路,甚至再以前还是一条黄泥路,但正是这条小路,弯弯曲曲的把居住在这淮河岸边的一村一庄的都窜连了起来。
在没实行土地承包之前,这里的人们都还住着土草房,每个村子也都很大,黒压压的,再加上草木的郁郁葱葱,或者每到夜晚还不时的传来一些鸡鸣犬吠之声,更显的安静与祥和。
延着这条公路一直的走到头,就到了凤阳县的边界镇,枣巷乡乡镇府。
而在到达枣巷乡乡镇府之前必须要经过一个很大的村落,叫观音堂村。
不言而誉,之所以叫这个村名,是因为这里以前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就叫观音堂,主要供俸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神像。也不知是啥原因,人聚积的多了,庙就拆了,慢慢的就发展成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村落,起名就叫观音堂村。
观音堂人大部分都姓李,当然也有几户人家姓赵的,姓杨的和姓黄的,后来又有了姓巨的以及姓种的,但按这里的话说,那都是旁门佐姓,成不了多大气候。
再后来,姓李的与其他姓氏大都结了姻亲,自然的表叔二大爷的就更亲热了起来,再加上乡下人本就憨厚朴实,所以这里一年到头都充溢着一种甜蜜祥和的温柔气象。
光阴任然,岁月如梭,转眼到了一九九零年的秋分时节,几场特大的暴雨加上十几场不特大的暴雨段段续续下了一个多月,一下子打破了观音堂持续了几十年来的一切平静。
就象当年抵抗小日本侵略一样,除了妇孺老幼,几乎是还稍微能帮的上忙的男劳力全力以赴的都奔上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雨水虽然多,它之不过淹没了庄稼,再大点只不过来到了家里。
观音堂很多人这几年早奔上了小康,住上了一到两层的洋楼房,下面淹了可以住到上面,再者说观音堂的先辈们,早已为后辈们准备了很高的土台,一般性的没潮是不会高过这个土台的。
所以很多人家都在土台上搭起了简易房,关键是只要保住河堤不要决口。如果河堤决口了,那滚滚的淮河洪水冲了过来,那对观音堂人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