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374 第三百六十八章 风骨与婚期(上)
- 375 第三百六十九章 性起江南 情衷烟雨
- 376 第三百七十章 一梦十年
- 377 第三百七十一章 总有狗眼看人低(一)
- 378 第三百七十二章 总有狗眼看人低(二)
- 379 第三百七十三章 阴气太重
- 380 第三百七十四章 几个有趣的读书人
- 381 第三百七十五章 二爷很慌
- 382 第三百七十六章 我有图南志
- 383 第三百七十七章 天子守国门
- 384 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个姓徐的进城了(一)
- 385 第三百七十九章 有个姓徐的要进城(二)
- 386 第三百八十章 有个姓徐的进城了(三)
- 387 第三百八十一章 有个姓徐的进城了(四)
- 388 第三百八十二章 有个姓徐的进城了(五)
- 389 第三百八十三章 喝酒养花夜之冬(一)
- 390 第三百八十四章 喝酒养花夜知冬(二)
- 391 第三百八十五章 喝酒养花夜知冬(三)
- 392 第三百八十六章 喝酒养花夜之冬(四)
- 393 第三百八十七章 喝酒养花夜之冬(五)
- 394 第三百八十八章 杀意
- 395 第三百八十九章 风夜起杀心
- 396 第三百九十章 长安不醉人
- 397 第三百九十一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 398 第三百九十二章 有人南下
- 399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太平长安
- 400 第三百九十四章 孤星矗立
- 401 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齐使者
- 402 第三百九十六章 可怜
- 403 第三百九十七章 大户人家
- 404 第三百九十八章 干净
- 405 第三百九十九章 像神仙
- 406 第四百章 看招
- 407 第四百零一章 两只狐狸
- 408 第四百零二章 长命灯
- 409 第四百零三章 朝中有人好做官
- 410 第四百零四章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一)
- 411 第四百零五章 大道至简 ,知行合一(二)
- 412 第四百零六章 你该庆幸自己还活着
- 413 第四百零七章 年少轻狂
- 414 第四百零八章 臭婆娘
- 415 第四百零九章 愿以生死付诸一剑之下
- 416 第四百一十章 侠义吴书亦(一)
- 417 第四百一十一章 侠义吴书亦(二)
- 418 第四百一十二章 算你倒霉
- 419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不言军
- 420 第四百一十四章 我笑的时候你尽量别笑
- 421 第四百一十五章 瑕疵必报的奇人
- 422 第四百一十六章 洛阳城的一老一小
- 423 第四百一十七章 小侠
- 424 第四百一十八章 夜谈
- 425 第四百一十九章 小掌柜吴平江
- 426 第四百二十章 小心眼
- 427 第四百二十一章 拓跋木
- 428 第四百二十二章 有人出长安
- 429 第四百二十三章 徐图
- 430 第四百二十三章 身世
- 431 第四百二十四 名分
- 432 第四百二十五章 等不到来人
- 433 第四百二十六章 没有名字的城
- 434 第四百二十七章 鲸落
- 435 第四百二十八章 谁先谁一步
- 436 第四百二十九章 约酒
- 437 第四百三十章 家书
- 438 第四百三十一章 有仇必报,有恩必偿
- 439 第四百三十二章 北齐长史周彦歆
- 440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规中矩
- 441 第四百三十四章 陈怜
- 442 第四百三十五章 尘世间新人换旧人
- 443 第四百三十六章 敬这大争之世
- 444 第四百三十七章 卫家的大义
- 445 第四百三十八章 春风杨柳刀
- 446 第四百三十九章 长安新贵
- 447 第四百四十章 混账
- 448 第四百四十一章 兰质
- 449 第四百四十二章 齐人之福
- 450 第四百四十三章 家宴
- 451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交心
- 452 第四百四十五章 嫁妆
- 453 第四百四十六章 嘴甜
- 454 第四百四十七章 长安风雪
- 455 第四百四十八章 西蜀来客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个姓徐的进城了(一)
第三百七十八章 有个姓徐的进城了(一)
当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往前走的时候,也只有徐江南和卫月悠哉悠哉以寻常人的姿态赶路,因为徐江南想到了一个点,陈铮既然跟二爷接触过,一些大大小小的九品或许都打过招呼,并不是像在青城山说的那般,把宝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又或者说,陈铮这是遍地撒网,可能对每个接触过的都这么说过,甚至说的还要溢美,而他自己只是很多死马当中的一个。
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走了一个月,地势开始平缓起来,往北看,跟蓝天交界的地方不再是青山,而是平坦的沃野,徐江南呼了一口浊气,舒展了一下身子。
卫月骑在马上,笑眯眯说道:“怎么了?”心事了却以后,卫月显然心情大好,尤其这般类似信马由缰的赶路,也不累,反而有大把时间欣赏沿途风景,脸上也看不出一点风尘仆仆的劳累样子,反而精神气很足,秋风吹乱发梢的时候,时不时用手捋一下,小有风情。
徐江南畅快说道:“南方放眼望去全是山,连天都看不到,心里压抑。”
卫月嗤嗤一笑说道:“山水多了才好,养人,难道你没听过,山养体,水养灵,辽金那边就是山水少了,这才行事野蛮。”
徐江南惊奇的看了一眼卫月,打趣说道:“没想到你懂的还挺多啊,看样子在沈姨身边学到了不少东西。”
卫月挑衅一般昂了昂头,得意神色显露无疑。
徐江南夹了夹马腹,回头说道:“沈姨不是说要去见几位故人,去哪见?怎么还没消息回来?”
卫月摇了摇头,有些唏嘘说道:“我跟着沈姨见过几位,但是大多的都见不着,都是原来白云楼里的可怜人,有些被人赎身从良了,久居深宅,不愿意想起二十年前的往事,自然也就不会一见,有些则还留在原来的地方,不过红颜易老,容颜不在,但在手艺上却精进很多,琴棋书画还是信手拈来的,各家各院还是需要这些人来带新人的,只不过原来的独立院子也都搬出去了,让给了新人,想必以后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徐江南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嗯了一声。
卫月突然想到了什么,咬着唇说道:“之前我跟沈姨去过一个员外家里,原本以为被人赎了身,从了良,苦难就少了很多,其实一样的,从了良,可过上几年,男的又看上其他年轻貌美的女子了,她一样要守十多年的空房,一样的孤苦伶仃,哼,天下男人都是乌龟王八蛋。”
徐江南遭了无妄之灾,却又只能抹了把鼻子悻悻然。
卫月突然狐疑的看了一眼沉默下去的徐江南,抿了抿唇说道:“你不会也想着这样子吧。”
徐江南条件反射一般,就像是被人一剑给戳到了心口,跳脚说道:“放屁,我徐家好歹也是书香门第。”
卫月疑惑的嗯了一声。
徐江南耿着脖子说道:“怎么不是?我娘就不说了,唐府五百年的书香世家,我爹虽然是个将军,可也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从西蜀道走出来的读书人,至于小生,不才,跟着李先生念过几年书,学的不多,道理还是懂的。”
卫月在马上笑得前俯后仰。
徐江南叹了口气,心里默叹,天下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
卫月不过一时兴起想到这个问题,不过之后又想到了一种可能,她和那些女子不一样,明媒正娶,就算日后比不得宫里那位,也落不到小妾的下场,不过继而又是摇头,脸颊微烫,什么时候自己开始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想娶小妾,也得问过自己同意不同意。
徐江南永远也不知道就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他原本只是觉得没有大山阻碍,眼界开始变得开阔的时候,在卫月那边已经觉得他要娶一房甚至几房小妾。
卫月用剑柄捅了捅徐江南的腰,后者满脸疑惑的回头。
卫月这才小声说道:“你不让我跟你去北地,是不是在那边有个小相好?”
徐江南瞪大眼睛。
瞧着卫月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徐江南轻轻一巴掌拍在卫月头上,然后说道:“你成天在想什么呢?”
卫月一脸委屈样子。“那你为什么不同意我过去,好歹我也练过武。”
徐江南无奈开口说道:“我的姑奶奶,二爷都打不过的人,你过去了能干嘛,风姿绰约卫女侠?还是一笑倾人国?你当真以为你报个名头就能让那群人俯首参拜?”
卫月捂着耳朵,闭着眼念叨:“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俏皮可爱。
徐江南回过头,只是觉得心累,却又无可奈何。
卫月偷偷睁开眼看了一眼徐江南,后者对前者的举动了然于心,开口说道:“你见过哪个男的上战场会带着媳妇?”
卫月抿嘴轻笑。
不过在徐江南回头的时候立马又换上一副委屈样子。
徐江南对她的小动作看破不点破,继续苦口婆心说道:“如今北上的江湖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点消息回传,这当中定然有原因。对了,你的路子比较多,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听点消息过来?”
卫月想了想,不太确定说道:“不清楚,不过可以试一试,以前这些人都是你爹到中原的时候带到中原的,就是凉州,据说也是沈姨的手段。”
徐江南摇了摇头说道:“不用太深入,到了北地随便一家酒肆就能打听到的,用不着犯险。”
卫月点了点头,“这个可以有。”
徐江南嗯了一声,不再多说,继续骑马前行。
郑家的人没敢跟徐江南同行,早一日就已经拍马而去,一副替卫家卖命的死心模样,若是快马加鞭,这会应该是到了长安。
徐江南这会才过秦岭关,到长安少说还得十几二十天,徐江南不着急,卫月更加不着急。
不过凉州长安令王阙却早就急不可耐,一个月前他也不急,半个月的时候便有些抓耳挠腮,最近几天更是让仆人抬了条老爷椅,就坐在城门口,看着城门令一个一个查文牒,这般作态让城门令心惊胆战,还当是自己出了什么差池让这位爷给盯上了,长安令,若是不出意外,可是这辈子都大不了交道的大人物。
不过好在呆了几天,发现这位大人物只是喝茶,时不时过来问一下,有没有姓徐的男子或者姓卫的女子进城。一日三次跟一日三餐一般准时准点,城门令也是苦闷,有个这样子的大官坐在后面,原本还能捞上不少油水的差事就成了苦差,而且近些日子江湖人陆续过来,照以前每天多个三五两银子都是正常的,这会又只能在休憩时候跟手下几个弟兄磕着瓜子喝苦茶水,这就不说了,主要还是家里那个目光短浅的婆娘,说他这几日连贴补家用的钱都没有,还起早贪黑,定然是去哪家春楼潇洒去了,闹的让他心烦意乱,起先他还解释过,说人家长安令这么一个大官没走,他小小的一个城门令怎么好意思离开?后来就不解释了,任由她去闹腾,只是嘟囔了几句晦气。
也有几次,他跟这位大人说刚有几位姓徐的江湖人走过,待指明了方向以后,见着这位长安令从袖口掏出一副画卷,对着瞅了几眼,然后又让他回去继续,数次之后,他胆子大了点,趁着王阙对比的时候,也敢凑着脑袋去观摩一下。
起先王阙还没发现,后来无意发现城门令的偷看眼光之后,想了想,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好法子。
将画卷搁在一旁,随口喝了一小口茶,然后问他看清楚没有,城门令下意识说道没有,回过神后一脸尴尬笑容,王阙又是一口茶,用下巴点了点画卷,说了一句那就拿过去,看清楚。
城门令也不顾行人匆匆,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汗流浃背。
王阙一脸厌恶的看了一眼地下跪着的软骨头,没好气说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还吩咐说,见到这两个人之后,不许伸张,过来告诉他就成。
城门令听着语气不像是玩笑话语,这才起身,惊颤嗯了一声。
以至于后来城门令抱着一副画卷学着王阙的样子,泡着壶茶,看见有年轻人进城,都会仔仔细细对上一次。
到后来包括他手底下的兄弟也都知道长安令王大人在找这么一个年轻人。
一个姓徐的年轻人。
其实王家对徐暄要说敌意,也有,当年徐暄一呼万应,又是寒门出身,这让以王家为首的书香名门脸上无光,但也仅仅局限在这里,王家几百年的书香秉性也不许王阙做出什么落井下石的下流勾当,王家老爷子书读的多,心态平和,到了王阙这里,学识可能差了点,但胸襟和风度还是有,更主要的是当年大秦,他们算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跟关中人本就在对立两面,后来大秦问鼎,他们这些人跟南越的那些读书人虽然在一个朝廷为官,可一样不对付,即便都是读书人,但大秦以法治国,而那些南方的读书人信奉的却是儒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到了徐暄这里,兵马三万下南越,脸上无光的同时却又大快人心。
对于徐家也就是路人心态。
又是半个月,不仅城门令这块知道长安令在等一个姓徐的年轻人,整个长安的官衙上层,都知道这位一句话能让长安震动的大佬在等一位徐家人。
尤其有些还是跟着徐暄在马上打过江山的老一辈,这一会许多已经胡子花白,膝下儿孙早已满堂,却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热泪盈眶。
说不清是欣喜还是因为当年因为子孙没敢给徐家说话的愧疚,总之皆是老泪纵横,过后便是坚毅神色。
整个长安就此一片清寒的肃杀之气。
而那位造成如此局面的长安令大人,这会正慢条斯理的喝着热茶,一边使唤旁边的刀笔吏给他润色该送往金陵的信件。
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走了一个月,地势开始平缓起来,往北看,跟蓝天交界的地方不再是青山,而是平坦的沃野,徐江南呼了一口浊气,舒展了一下身子。
卫月骑在马上,笑眯眯说道:“怎么了?”心事了却以后,卫月显然心情大好,尤其这般类似信马由缰的赶路,也不累,反而有大把时间欣赏沿途风景,脸上也看不出一点风尘仆仆的劳累样子,反而精神气很足,秋风吹乱发梢的时候,时不时用手捋一下,小有风情。
徐江南畅快说道:“南方放眼望去全是山,连天都看不到,心里压抑。”
卫月嗤嗤一笑说道:“山水多了才好,养人,难道你没听过,山养体,水养灵,辽金那边就是山水少了,这才行事野蛮。”
徐江南惊奇的看了一眼卫月,打趣说道:“没想到你懂的还挺多啊,看样子在沈姨身边学到了不少东西。”
卫月挑衅一般昂了昂头,得意神色显露无疑。
徐江南夹了夹马腹,回头说道:“沈姨不是说要去见几位故人,去哪见?怎么还没消息回来?”
卫月摇了摇头,有些唏嘘说道:“我跟着沈姨见过几位,但是大多的都见不着,都是原来白云楼里的可怜人,有些被人赎身从良了,久居深宅,不愿意想起二十年前的往事,自然也就不会一见,有些则还留在原来的地方,不过红颜易老,容颜不在,但在手艺上却精进很多,琴棋书画还是信手拈来的,各家各院还是需要这些人来带新人的,只不过原来的独立院子也都搬出去了,让给了新人,想必以后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徐江南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嗯了一声。
卫月突然想到了什么,咬着唇说道:“之前我跟沈姨去过一个员外家里,原本以为被人赎了身,从了良,苦难就少了很多,其实一样的,从了良,可过上几年,男的又看上其他年轻貌美的女子了,她一样要守十多年的空房,一样的孤苦伶仃,哼,天下男人都是乌龟王八蛋。”
徐江南遭了无妄之灾,却又只能抹了把鼻子悻悻然。
卫月突然狐疑的看了一眼沉默下去的徐江南,抿了抿唇说道:“你不会也想着这样子吧。”
徐江南条件反射一般,就像是被人一剑给戳到了心口,跳脚说道:“放屁,我徐家好歹也是书香门第。”
卫月疑惑的嗯了一声。
徐江南耿着脖子说道:“怎么不是?我娘就不说了,唐府五百年的书香世家,我爹虽然是个将军,可也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从西蜀道走出来的读书人,至于小生,不才,跟着李先生念过几年书,学的不多,道理还是懂的。”
卫月在马上笑得前俯后仰。
徐江南叹了口气,心里默叹,天下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
卫月不过一时兴起想到这个问题,不过之后又想到了一种可能,她和那些女子不一样,明媒正娶,就算日后比不得宫里那位,也落不到小妾的下场,不过继而又是摇头,脸颊微烫,什么时候自己开始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想娶小妾,也得问过自己同意不同意。
徐江南永远也不知道就这么短短的时间里,他原本只是觉得没有大山阻碍,眼界开始变得开阔的时候,在卫月那边已经觉得他要娶一房甚至几房小妾。
卫月用剑柄捅了捅徐江南的腰,后者满脸疑惑的回头。
卫月这才小声说道:“你不让我跟你去北地,是不是在那边有个小相好?”
徐江南瞪大眼睛。
瞧着卫月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徐江南轻轻一巴掌拍在卫月头上,然后说道:“你成天在想什么呢?”
卫月一脸委屈样子。“那你为什么不同意我过去,好歹我也练过武。”
徐江南无奈开口说道:“我的姑奶奶,二爷都打不过的人,你过去了能干嘛,风姿绰约卫女侠?还是一笑倾人国?你当真以为你报个名头就能让那群人俯首参拜?”
卫月捂着耳朵,闭着眼念叨:“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俏皮可爱。
徐江南回过头,只是觉得心累,却又无可奈何。
卫月偷偷睁开眼看了一眼徐江南,后者对前者的举动了然于心,开口说道:“你见过哪个男的上战场会带着媳妇?”
卫月抿嘴轻笑。
不过在徐江南回头的时候立马又换上一副委屈样子。
徐江南对她的小动作看破不点破,继续苦口婆心说道:“如今北上的江湖人越来越多,却没有一点消息回传,这当中定然有原因。对了,你的路子比较多,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打听点消息过来?”
卫月想了想,不太确定说道:“不清楚,不过可以试一试,以前这些人都是你爹到中原的时候带到中原的,就是凉州,据说也是沈姨的手段。”
徐江南摇了摇头说道:“不用太深入,到了北地随便一家酒肆就能打听到的,用不着犯险。”
卫月点了点头,“这个可以有。”
徐江南嗯了一声,不再多说,继续骑马前行。
郑家的人没敢跟徐江南同行,早一日就已经拍马而去,一副替卫家卖命的死心模样,若是快马加鞭,这会应该是到了长安。
徐江南这会才过秦岭关,到长安少说还得十几二十天,徐江南不着急,卫月更加不着急。
不过凉州长安令王阙却早就急不可耐,一个月前他也不急,半个月的时候便有些抓耳挠腮,最近几天更是让仆人抬了条老爷椅,就坐在城门口,看着城门令一个一个查文牒,这般作态让城门令心惊胆战,还当是自己出了什么差池让这位爷给盯上了,长安令,若是不出意外,可是这辈子都大不了交道的大人物。
不过好在呆了几天,发现这位大人物只是喝茶,时不时过来问一下,有没有姓徐的男子或者姓卫的女子进城。一日三次跟一日三餐一般准时准点,城门令也是苦闷,有个这样子的大官坐在后面,原本还能捞上不少油水的差事就成了苦差,而且近些日子江湖人陆续过来,照以前每天多个三五两银子都是正常的,这会又只能在休憩时候跟手下几个弟兄磕着瓜子喝苦茶水,这就不说了,主要还是家里那个目光短浅的婆娘,说他这几日连贴补家用的钱都没有,还起早贪黑,定然是去哪家春楼潇洒去了,闹的让他心烦意乱,起先他还解释过,说人家长安令这么一个大官没走,他小小的一个城门令怎么好意思离开?后来就不解释了,任由她去闹腾,只是嘟囔了几句晦气。
也有几次,他跟这位大人说刚有几位姓徐的江湖人走过,待指明了方向以后,见着这位长安令从袖口掏出一副画卷,对着瞅了几眼,然后又让他回去继续,数次之后,他胆子大了点,趁着王阙对比的时候,也敢凑着脑袋去观摩一下。
起先王阙还没发现,后来无意发现城门令的偷看眼光之后,想了想,倒是觉得这是一个好法子。
将画卷搁在一旁,随口喝了一小口茶,然后问他看清楚没有,城门令下意识说道没有,回过神后一脸尴尬笑容,王阙又是一口茶,用下巴点了点画卷,说了一句那就拿过去,看清楚。
城门令也不顾行人匆匆,连忙跪在地上磕头,汗流浃背。
王阙一脸厌恶的看了一眼地下跪着的软骨头,没好气说叫你拿着你就拿着,还吩咐说,见到这两个人之后,不许伸张,过来告诉他就成。
城门令听着语气不像是玩笑话语,这才起身,惊颤嗯了一声。
以至于后来城门令抱着一副画卷学着王阙的样子,泡着壶茶,看见有年轻人进城,都会仔仔细细对上一次。
到后来包括他手底下的兄弟也都知道长安令王大人在找这么一个年轻人。
一个姓徐的年轻人。
其实王家对徐暄要说敌意,也有,当年徐暄一呼万应,又是寒门出身,这让以王家为首的书香名门脸上无光,但也仅仅局限在这里,王家几百年的书香秉性也不许王阙做出什么落井下石的下流勾当,王家老爷子书读的多,心态平和,到了王阙这里,学识可能差了点,但胸襟和风度还是有,更主要的是当年大秦,他们算是地地道道的老秦人,跟关中人本就在对立两面,后来大秦问鼎,他们这些人跟南越的那些读书人虽然在一个朝廷为官,可一样不对付,即便都是读书人,但大秦以法治国,而那些南方的读书人信奉的却是儒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到了徐暄这里,兵马三万下南越,脸上无光的同时却又大快人心。
对于徐家也就是路人心态。
又是半个月,不仅城门令这块知道长安令在等一个姓徐的年轻人,整个长安的官衙上层,都知道这位一句话能让长安震动的大佬在等一位徐家人。
尤其有些还是跟着徐暄在马上打过江山的老一辈,这一会许多已经胡子花白,膝下儿孙早已满堂,却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热泪盈眶。
说不清是欣喜还是因为当年因为子孙没敢给徐家说话的愧疚,总之皆是老泪纵横,过后便是坚毅神色。
整个长安就此一片清寒的肃杀之气。
而那位造成如此局面的长安令大人,这会正慢条斯理的喝着热茶,一边使唤旁边的刀笔吏给他润色该送往金陵的信件。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