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57 第二百五十七章、乘风而去
- 258 第二百五十八章、密旨
- 259 第二百五十九章、自己做圣旨
- 260 第二百六十章、测字
- 261 第二百六十一章、半夜敲门
- 262 第二百六十二章、天山圣母峰
- 263 第二百六十三章、你喜欢哪种?
- 264 第二百六十四章、赶赴洛阳
- 265 第二百六十五章、一路向北
- 266 第二百六十六章、花神
- 267 第二百六十七章、辞别皇陵
- 268 第二百六十八章、客舍青青楼
- 269 第二百六十九章、这是爹
- 270 第二百七十章、龙门石窟
- 271 第二百七十一章、艾米尔
- 272 第二百七十二章、误入尘网
- 273 第二百七十三章、一颗人头
- 274 二百七十四章、德玛西亚之力
- 275 第二百七十五章、夏伯伯
- 276 第二百七十六章、杀马
- 277 第二百七十七章、蝴蝶谷
- 278 第二百七十八章、野猪震
- 279 第二百七十九章、犬吠
- 280 第二百八十章、雷霆手段
- 281 第二百八十一章、巨鹰
- 282 第二百八十三章、剑门关
- 283 第二百八十四章、顺瓜摸瓜
- 284 第二百八十五章、交心
- 285 第二百八十六章、边打边逃
- 286 第二百八十七章、谁是猎物
- 287 第二百八十九章、天网
- 288 第二百九十章、青鸟
- 289 第二百九十一章、张三丰
- 290 第二百九十二章、三个条件
- 291 第二百九十三章、艾米尔骑鹰上天
- 292 第二百九十四章、青鸟斗巨鹰
- 293 第二百九十五章、收服二鸟
- 294 第二百九十六章、功池之说
- 295 第二百九十七章、恶斗蛇王
- 296 第二百九十八章、百毒之药
- 297 第二百九十九章、阴符神功第八重
- 298 第三百章、误伤
- 299 第三百零一章、荣国府
- 300 第三百零二章、交旨
- 301 第三百零三章、一苇渡江
- 302 第三百零四章、秦岳回京
- 303 第三百零五章、算计秦岳
- 304 第三百零六章、避嫌
- 305 第三百零七章、黄河决口
- 306 第三百零八章、宝塔镇河妖
- 307 第三百零九章、侵吞灾银
- 308 第三百一十章、夜审
- 309 第三百一十一章、包龙图托梦
- 310 第三百一十二章、大功告成
- 311 第三百一十三章、描眉
- 312 第三百一十四章、少林神拳
- 313 第三百一十五章、传国玉玺
- 314 第三百一十六章、英雄帖
- 315 第三百一十七章、少林伏魔枪法
- 316 第三百一十八章、舌战老和尚
- 317 第三百一十九章、易筋经
- 318 涅槃一下,初一见!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二百六十七章、辞别皇陵
第二百六十七章、辞别皇陵
南京紫金山。
郁郁葱葱中一条长长的甬道笔直向前延伸。
两侧松柏林立。
甬道的尽头是文武方门,过了此门是碑殿,过了碑殿是享殿,过了享殿是内红门,过了内红门便是方城明楼。
朱棣跪地燃香默祷。
朱高炽和文武百官肃然跪了慢慢一地。
良久,朱棣站起回身,说:“都起来吧。”
众人纷纷站起。
朱棣巡视众臣,最后目光在杨荣身上停住,问:“十九年前之事,杨学士可还记得?”
杨荣闻言大为感动,跪地说:“微臣记得,多谢陛下知遇之恩。”
朱棣点点头,温颜说:“起来吧。”又感慨说:“十九年过去了,朕在此受父皇之命登基,现在又要走了。”言罢目光看向门外遥远的天空。
众臣默然。
十九年前,朱棣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当时想直奔大明宫。杨荣拦在马前拜倒说:“陛下想先登基还是先去拜谒皇陵?”
朱棣恍然大悟,夺了侄子的天下,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不必急在一时,还是正名要紧。
所以当即拨马赶赴紫金山皇陵,祭奠父皇灵位,这天下就不是抢的了,而是从父皇手里领来的。
此后杨荣逐渐受到重用。
而以后满清康熙也是到明孝陵拜见,行三拜九叩大礼,以此感化人心。
后来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来明孝陵前三拜九叩。
这二人抢了人家子孙的江山,却来老子前面买好,不知道朱元璋泉下有知,会怎么想。
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即位民国第一任大总统,2月15日便来拜祭朱元璋,以此表明延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传承。
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开始建,朱棣即位后又建了三年,无论从建筑影响力还是从人文号召力,都是明清皇家第一陵。
朱棣说:“朕今日便迁都北上了,父皇当日迁都,”
朱高炽赔笑说:“皇爷爷当时想迁都西安。”
朱棣点点头,说:“不错,当时让大哥前去西安考察,可惜大哥回来后便病倒不治,实在遗憾的很。”
众臣谁也不敢接话,朱标如果身子好好的,皇位定然到不了朱棣这。
朱棣说:“朕并非违背祖制,父皇所以想迁都西安,乃是因为西安王气所在,周朝享国八百年。但西安当时位置,乃是西拒西戎,东制群雄,方今天下,祸首来自北方,西边无须防范,迁都北京乃是应有之意,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朕要定都北京,虽非父皇遗志,却也一脉相承,父皇地下有知,定然不至责怪。”
众臣纷纷点头。
朱棣微微冷笑说:“元人在北京建城,说明他们到北京方便,朕便在北京定都,以后朕讨伐元兵同样方便,这便是他们始料未及了。”
众臣齐声说:“陛下圣明。”
朱棣说:“炽儿。”
朱高炽赶紧躬身说:“儿臣在。”
朱棣说:“你性子仁厚,深得民心,有你在南京镇守,朕可以放心,但是仁厚过甚,便需慎防小人。”
朱高炽恭声答:“儿臣受教。”
朱棣点点头,说:“江南富庶,文采风流,然安逸奢靡之所,非艰难立国之地。”
朱高炽答应:“是。”
朱棣说:“天下财物,多半出自南方,但北方固守国门,所消耗物资亦是大半,你好好运筹吧,不要寒了守边将士之心。”
朱高炽赶紧说:“儿臣不敢,请父皇尽可放心。”
朱棣点点头,说:“那便好!朕留你在南京,好生经营,万一后代子孙不肖,形势有变,南京还可作为根基东山再起,况父皇龙兴之地,皇陵所在,必当保佑我大明江山永固。”
朱高炽恭声说:“父皇深谋远虑,儿臣受教。”
朱棣说:“好。朕离开南京了,江南士子对朕未必欢迎,这便遂了他们的心了,你是老好人,又是文人,这些人喜欢你,你就和他们呆着吧。”
朱高炽赶紧说:“儿臣不敢,陛下宽厚,士民交口称赞。”
朱棣冷哼一声:“朕知道自己并不宽厚,朕是九天雷霆之威,前去扫除元寇了。”
礼部尚书吕震笑说:“陛下对小民虽偶然有雷霆之怒,却是春雷,所以才会借太子之手布下春雨,也正是陛下的恩德。”
朱高炽赶紧说:“吕尚书言之有理,本宫偶有爱民之举,原本也是父皇的圣意。”
朱棣点点头。
朱高炽一直在南京担任监国重任,却好几次险些太子位置不保。
朱棣一直对朱高炽不太满意,此人喜欢和文化人泡在一起,而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自己在一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是皇上身边的人,
幸好朱高炽在守卫北京城的时候表现出军事能力,以一万多人守城,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竟然就没打进去,这李景隆真是笨的可以,但是也说明朱高炽为人,还是深得民心。
当时守城充分调动了非武装力量,全民上阵,这才把北京守住。
这个大功,实在是为朱高炽加分不少。
靖难之役的时候,建文帝派人给朱高炽送信,说是如果反对朱棣,那就给朱高炽封个王爷。如果换个笨人,恐怕要写信将建文帝骂一通,朱高炽却是直接不打开信,一刻不停,立即快马赶赴前线,将此信交给朱棣。
如果朱高炽稍有犹豫,那朱棣心里一定会记恨!
说明朱高炽此人还是很明智的。
而且赵王朱高燧想毒杀朱棣,事败之后,朱高炽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而且还为朱高燧说好话,免了朱高燧一死。这个事情同样做得漂亮
须知骨肉相残,乃是帝王家的常事,朱棣自己便是从这方面来做皇帝的,谁当了皇帝,不害几个自己的亲兄弟,那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来。
雍正为政严谨,但是对待自己兄弟,却也非常的寡恩,把最大竞争对手圈禁起来也就罢了,还要把名字改成阿其那,就是二汪的意思,这就有点过了。
所以朱高炽这么做事,保护自己明明该杀的亲兄弟,那朱棣这边也就放心了,如果朱高炽做皇帝,至少自己几个儿子不会有事。
而如果朱高煦做皇帝,依照他的暴脾气,朝中大臣恐怕得杀上一半。
朱高炽如此苦心维护这个场子,却是屡屡遭受小人中伤,好几次差点被朱棣免去太子之位。
即便自己没事儿,身边跟着自己的大臣,经常被朱棣捉到大牢里面免费管饭。所以跟着朱高炽身边也不是个好活儿。好多人是跟着太子然后盼着皇帝老儿归西,以后一步登天,享受荣华富贵,而跟在朱高炽身边的人,不但有入狱危险,还有的为此掉了脑袋。
另外朱高炽身边左左右右的人,恐怕得有一少半是朱棣的眼睛,都在这盯着他呢。
如果不是有朱瞻基这个好孙子,或者说朱高煦如果有个好儿子,没准儿皇位就给了朱高煦了。
所以朱高炽是如履薄冰。
但是朱高炽厉害之处,乃是不管怎么样,都装作不知道的。
别人无论和他说什么,他绝对不说别人坏话。
饶是如此,朱棣经常套问朱高炽,就看看这儿子哪天把话说错了。
但是朱高炽竟然一次也没有。
想来朱棣也是郁闷的很。
当然了,最郁闷的还是汉王朱高煦。
说:“好了,朕便前往北京了。”
工部尚书李庆说:“陛下,龙船已经在江边等着圣驾了。”
朱棣说:“好。”
静默片刻,又看着群臣说:“朕已见了韩风寒?”
众臣大惊,问:“陛下见了韩风寒?”
朱棣说:“不错。”
朱高炽赶紧问:“韩风寒有没有对父皇不利?”
朱棣说:“无妨。”
杨荣问:“陛下,韩风寒觐见意欲何为?”
朱棣说:“韩风寒言道,国师被刺,实非白莲教本意,乃是一个叫做艾米尔的和一群教内人所为,其余人等,俱都伏法,唯有艾米尔一人,韩风寒当想法抓获此人,交付国法。”
众臣不由一怔,其中颇有知道韩风寒与艾米尔之间关系的,难道韩风寒会把自己情侣捉拿归案?
杨士奇问:“陛下,臣觉得这韩风寒与艾米尔恐怕关系非同一般,韩风寒所言,难道当真会去做?”
朱棣说:“你所虑不错,韩风寒和艾米尔乃是青梅竹马,但是白莲教人数众多,并非只有儿女之情,教中长老不想与朝廷作对,朕既然许诺白莲教重开教门,况且默许白莲教一统江湖,教中长老尽皆感恩戴德。
艾米尔为私事擅自纠集少数恶徒前来刺杀国师,教中长老大不以为然,认为是坏了教中大事,所以群起而攻之,便是韩风寒也不能违背教众公议,所以白莲教中长老已经派出人手,势必将此恶女抓获,到时候明正典刑,为国师报仇。”
众臣相互看看,实在想不到会是这样结果,韩风寒真有诚意,大家谁也拿不准,但是谁也不敢说出来。
毕竟韩风寒单独见了陛下,也没怎么样。
看来白莲教就是想好好发展,不和朝廷作对了。
众人下山。
朱棣中途停顿了下,看看周围起伏的紫金山,心想,不知道煜儿怎么样了?
郁郁葱葱中一条长长的甬道笔直向前延伸。
两侧松柏林立。
甬道的尽头是文武方门,过了此门是碑殿,过了碑殿是享殿,过了享殿是内红门,过了内红门便是方城明楼。
朱棣跪地燃香默祷。
朱高炽和文武百官肃然跪了慢慢一地。
良久,朱棣站起回身,说:“都起来吧。”
众人纷纷站起。
朱棣巡视众臣,最后目光在杨荣身上停住,问:“十九年前之事,杨学士可还记得?”
杨荣闻言大为感动,跪地说:“微臣记得,多谢陛下知遇之恩。”
朱棣点点头,温颜说:“起来吧。”又感慨说:“十九年过去了,朕在此受父皇之命登基,现在又要走了。”言罢目光看向门外遥远的天空。
众臣默然。
十九年前,朱棣从金川门进入南京,当时想直奔大明宫。杨荣拦在马前拜倒说:“陛下想先登基还是先去拜谒皇陵?”
朱棣恍然大悟,夺了侄子的天下,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不必急在一时,还是正名要紧。
所以当即拨马赶赴紫金山皇陵,祭奠父皇灵位,这天下就不是抢的了,而是从父皇手里领来的。
此后杨荣逐渐受到重用。
而以后满清康熙也是到明孝陵拜见,行三拜九叩大礼,以此感化人心。
后来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来明孝陵前三拜九叩。
这二人抢了人家子孙的江山,却来老子前面买好,不知道朱元璋泉下有知,会怎么想。
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即位民国第一任大总统,2月15日便来拜祭朱元璋,以此表明延续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传承。
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开始建,朱棣即位后又建了三年,无论从建筑影响力还是从人文号召力,都是明清皇家第一陵。
朱棣说:“朕今日便迁都北上了,父皇当日迁都,”
朱高炽赔笑说:“皇爷爷当时想迁都西安。”
朱棣点点头,说:“不错,当时让大哥前去西安考察,可惜大哥回来后便病倒不治,实在遗憾的很。”
众臣谁也不敢接话,朱标如果身子好好的,皇位定然到不了朱棣这。
朱棣说:“朕并非违背祖制,父皇所以想迁都西安,乃是因为西安王气所在,周朝享国八百年。但西安当时位置,乃是西拒西戎,东制群雄,方今天下,祸首来自北方,西边无须防范,迁都北京乃是应有之意,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朕要定都北京,虽非父皇遗志,却也一脉相承,父皇地下有知,定然不至责怪。”
众臣纷纷点头。
朱棣微微冷笑说:“元人在北京建城,说明他们到北京方便,朕便在北京定都,以后朕讨伐元兵同样方便,这便是他们始料未及了。”
众臣齐声说:“陛下圣明。”
朱棣说:“炽儿。”
朱高炽赶紧躬身说:“儿臣在。”
朱棣说:“你性子仁厚,深得民心,有你在南京镇守,朕可以放心,但是仁厚过甚,便需慎防小人。”
朱高炽恭声答:“儿臣受教。”
朱棣点点头,说:“江南富庶,文采风流,然安逸奢靡之所,非艰难立国之地。”
朱高炽答应:“是。”
朱棣说:“天下财物,多半出自南方,但北方固守国门,所消耗物资亦是大半,你好好运筹吧,不要寒了守边将士之心。”
朱高炽赶紧说:“儿臣不敢,请父皇尽可放心。”
朱棣点点头,说:“那便好!朕留你在南京,好生经营,万一后代子孙不肖,形势有变,南京还可作为根基东山再起,况父皇龙兴之地,皇陵所在,必当保佑我大明江山永固。”
朱高炽恭声说:“父皇深谋远虑,儿臣受教。”
朱棣说:“好。朕离开南京了,江南士子对朕未必欢迎,这便遂了他们的心了,你是老好人,又是文人,这些人喜欢你,你就和他们呆着吧。”
朱高炽赶紧说:“儿臣不敢,陛下宽厚,士民交口称赞。”
朱棣冷哼一声:“朕知道自己并不宽厚,朕是九天雷霆之威,前去扫除元寇了。”
礼部尚书吕震笑说:“陛下对小民虽偶然有雷霆之怒,却是春雷,所以才会借太子之手布下春雨,也正是陛下的恩德。”
朱高炽赶紧说:“吕尚书言之有理,本宫偶有爱民之举,原本也是父皇的圣意。”
朱棣点点头。
朱高炽一直在南京担任监国重任,却好几次险些太子位置不保。
朱棣一直对朱高炽不太满意,此人喜欢和文化人泡在一起,而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自己在一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何况是皇上身边的人,
幸好朱高炽在守卫北京城的时候表现出军事能力,以一万多人守城,李景隆六十万大军,竟然就没打进去,这李景隆真是笨的可以,但是也说明朱高炽为人,还是深得民心。
当时守城充分调动了非武装力量,全民上阵,这才把北京守住。
这个大功,实在是为朱高炽加分不少。
靖难之役的时候,建文帝派人给朱高炽送信,说是如果反对朱棣,那就给朱高炽封个王爷。如果换个笨人,恐怕要写信将建文帝骂一通,朱高炽却是直接不打开信,一刻不停,立即快马赶赴前线,将此信交给朱棣。
如果朱高炽稍有犹豫,那朱棣心里一定会记恨!
说明朱高炽此人还是很明智的。
而且赵王朱高燧想毒杀朱棣,事败之后,朱高炽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而且还为朱高燧说好话,免了朱高燧一死。这个事情同样做得漂亮
须知骨肉相残,乃是帝王家的常事,朱棣自己便是从这方面来做皇帝的,谁当了皇帝,不害几个自己的亲兄弟,那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来。
雍正为政严谨,但是对待自己兄弟,却也非常的寡恩,把最大竞争对手圈禁起来也就罢了,还要把名字改成阿其那,就是二汪的意思,这就有点过了。
所以朱高炽这么做事,保护自己明明该杀的亲兄弟,那朱棣这边也就放心了,如果朱高炽做皇帝,至少自己几个儿子不会有事。
而如果朱高煦做皇帝,依照他的暴脾气,朝中大臣恐怕得杀上一半。
朱高炽如此苦心维护这个场子,却是屡屡遭受小人中伤,好几次差点被朱棣免去太子之位。
即便自己没事儿,身边跟着自己的大臣,经常被朱棣捉到大牢里面免费管饭。所以跟着朱高炽身边也不是个好活儿。好多人是跟着太子然后盼着皇帝老儿归西,以后一步登天,享受荣华富贵,而跟在朱高炽身边的人,不但有入狱危险,还有的为此掉了脑袋。
另外朱高炽身边左左右右的人,恐怕得有一少半是朱棣的眼睛,都在这盯着他呢。
如果不是有朱瞻基这个好孙子,或者说朱高煦如果有个好儿子,没准儿皇位就给了朱高煦了。
所以朱高炽是如履薄冰。
但是朱高炽厉害之处,乃是不管怎么样,都装作不知道的。
别人无论和他说什么,他绝对不说别人坏话。
饶是如此,朱棣经常套问朱高炽,就看看这儿子哪天把话说错了。
但是朱高炽竟然一次也没有。
想来朱棣也是郁闷的很。
当然了,最郁闷的还是汉王朱高煦。
说:“好了,朕便前往北京了。”
工部尚书李庆说:“陛下,龙船已经在江边等着圣驾了。”
朱棣说:“好。”
静默片刻,又看着群臣说:“朕已见了韩风寒?”
众臣大惊,问:“陛下见了韩风寒?”
朱棣说:“不错。”
朱高炽赶紧问:“韩风寒有没有对父皇不利?”
朱棣说:“无妨。”
杨荣问:“陛下,韩风寒觐见意欲何为?”
朱棣说:“韩风寒言道,国师被刺,实非白莲教本意,乃是一个叫做艾米尔的和一群教内人所为,其余人等,俱都伏法,唯有艾米尔一人,韩风寒当想法抓获此人,交付国法。”
众臣不由一怔,其中颇有知道韩风寒与艾米尔之间关系的,难道韩风寒会把自己情侣捉拿归案?
杨士奇问:“陛下,臣觉得这韩风寒与艾米尔恐怕关系非同一般,韩风寒所言,难道当真会去做?”
朱棣说:“你所虑不错,韩风寒和艾米尔乃是青梅竹马,但是白莲教人数众多,并非只有儿女之情,教中长老不想与朝廷作对,朕既然许诺白莲教重开教门,况且默许白莲教一统江湖,教中长老尽皆感恩戴德。
艾米尔为私事擅自纠集少数恶徒前来刺杀国师,教中长老大不以为然,认为是坏了教中大事,所以群起而攻之,便是韩风寒也不能违背教众公议,所以白莲教中长老已经派出人手,势必将此恶女抓获,到时候明正典刑,为国师报仇。”
众臣相互看看,实在想不到会是这样结果,韩风寒真有诚意,大家谁也拿不准,但是谁也不敢说出来。
毕竟韩风寒单独见了陛下,也没怎么样。
看来白莲教就是想好好发展,不和朝廷作对了。
众人下山。
朱棣中途停顿了下,看看周围起伏的紫金山,心想,不知道煜儿怎么样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