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22 第1316章 召见
- 1323 第1317章 沙盘推演
- 1324 第1318章 天子赐食
- 1325 第1319章 定胜
- 1326 第1320章 雌了男儿
- 1327 第1321章 死板
- 1328 第1322章 潦草
- 1329 第1323章 收藏品
- 1330 第1324章 行家
- 1331 第1325章 卖力
- 1332 第1326章 他非他
- 1333 第1327章 板荡识诚臣
- 1334 第1328章 迫害
- 1335 第1329章 谕顺臣书
- 1336 第1330章 尽忠职守
- 1337 第1331章 忠臣之建议
- 1338 第1332章 一桩难办的小事
- 1339 第1333章 右相盗宝
- 1340 第1334章 寄望
- 1341 第1335章 迁都
- 1342 第1336章 再换一任
- 1343 第1337章 降表
- 1344 第1338章 最是仓皇辞庙日
- 1345 第1339章 新王朝
- 1346 第1340章 一点余孽
- 1347 第1341章 兴亡
- 1348 第1342章 遗梦
- 1349 第1343章 天下白
- 1350 番外篇·福将(为盟主“守妹拴财”加更)
- 1351 番外篇·扬帆(为盟主“我是分析师”加更)
- 1352 番外篇·幕僚(为盟主“blackmoon413”加更)
- 1353 番外篇·西北望(为盟主“知还需行”加更)
- 1354 番外篇·固疆(为盟主“octane”加更)
- 1355 番外篇·草原之主(为盟主“歌山第一帅”加更)
- 1356 番外篇·燕然勒石(为盟主“等你思路”加更)
- 1357 番外篇·国王(为盟主“宸宝最可爱”加更)
- 1358 番外篇·半岛(为盟主“公输吟尘”加更)
- 1359 番外篇·女相(为盟主“阿喀琉斯003”加更)
- 1360 番外篇·武士(为盟主“喵啊在猫呜”加更)
- 1361 番外篇·物哀(为盟主“随时回火星”加更)
- 1362 番外篇·易俗(为盟主“深刻不等于接近事实”加更)
- 1363 番外篇·教化(为盟主“niema”加更)
- 1364 番外篇·西藩(为盟主“拉撒路”加更)
- 1365 番外篇·萌芽(为盟主“两手插袋谁都不爱”加更)
- 1366 番外篇·遗老(为盟主“户口他爹”加更)
- 1367 番外篇·畅想(为盟主“明日大雾”加更)
- 1368 番外篇·次子(为盟主“上帝的塵封”加更)
- 1369 番外篇·长子(为盟主“张无忌000000000”加更)
- 1370 番外篇·来贺(为盟主“浮生且用月酌酒”加更)
- 1371 番外篇·交接(为白银盟主“公子WV”加更)
- 1372 番外篇·此生(为盟主“会说话的肘子”加更)
- 1373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326章 他非他
第1326章 他非他
枢密院。
王爚摊开地图。
满是皱纹的手背与泛黄的图纸都透露出经历岁月的沧桑感。
卷轴摊开到尽头,写意的线条勾勒出的是大宋的半壁江山。
“叛军离临安太近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平章公是说‘出击’?可……何来兵马?”
“我已奏请太后,招募忠义,命天下领兵马勤王,共图兴复。”王爚颇显康慨,道,“王诏不日便能传达各州县。”
“何人可为统帅?”
“唯有张世杰可堪一战。”
王爚说着,开始指点起地图。
“叛军不熟悉江南地势,且江南水路众多,不利于骑兵通行。故而,叛军主力必以降兵为先锋,顺运河而下攻临安。我有意命张世杰于焦山筑垒……”
“平章公,恕我直言,张世杰乃降臣、北人。”
“那又如何?观今日之大宋,可还能找到一个统帅堪比张世杰?他至少比朝堂的众臣忠义!”
“我知他能战,信他忠义。然而他如何服众?任帅而不能使诸将同心协力,战如何胜?”
王爚虽垂垂老矣,却有力排众议的决心。
他突然拔高了音量,道:“那便以一丞相督军,阃帅江防,以护诸将。”
堂上众人一静。
两个丞相之中,陈宜中已经回乡了,但王爚不提,大家也只能假作不知,就当是陈宜中不愿去督战。
于是都看向了留梦炎。
留梦炎一直没参与到讨论中,正在捻须思考,感到众人的目光看来,摇了摇头。
“贾似道率军出战,大败。今再出击,只怕不妥。”
“那依右相之意,坐等亡国不成?”
留梦炎道:“我不过是略抒己见,军务还需平章公作主。”
他不在乎王爚怎么安排军务,总之表了态,不会到前线去督军。
王爚明白留梦炎的意思,遂暂不商定以丞相督军之事,先谈如何募兵勤王……
留梦炎就没在听。
在他看来,找到那一只猫比什么都重要。
~~
开封。
“这是什么?”
李瑕从张文静手中接过一封信,打开看了一眼,依旧没太看懂。
“阎容与赵衿让胡真打听她们交由贾似道养的猫如何了。胡真不敢动用舆情司的探子办事,只问了姜饭,得知张家原先在临安也有细作,便央沉开写了封信送过去。沉开不敢瞒着,让他夫人当闲谈时与我提了一句,我觉得还是告诉陛下为好。”
“一点小事,绕复杂了。”
“原本是小事,不过留梦炎给了赵宋的机密军情,事情便不同了。”
“降臣真多啊。”
其实这段时日以来,见到越来越多的宋国官员投顺过来,携城而降、出卖情报、招降亲朋……李瑕是感到心惊的。
他常常在想,如今是他南征,但倘若是忽必烈呢?
宋廷也是这样被摧枯拉朽吗?
软骨头的先降,最后剩下的反而是那些有所坚持的人。
他一直在试图以法规来筛选,希望能拉拢那些正直且有才能之人,并摒除奸佞的小人。
虽然他也相信大部分人是能够被环境改变的,多数官员在好的制度与监督之下能成为好官。
只是宋朝廷轰然倒塌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比他预想之中还快了许多。
他需要尽快考虑好如何全盘接收宋廷的一切,包括好的、坏的……
想到这里,李瑕放下了手中的留梦炎的信纸,转身到了桉前,铺开笔墨开始写信。
他打算问一个人,接收江南时那些良莠不齐的官员如何分辩?
如何知道宋臣们归顺时怎么想?顽抗时怎么想?该以怎样的办法能够保证新王朝不被江南的积弊所腐化?
他问的这人要想非常了解现在那些宋臣的想法。
而唐臣们显然是做不到的,如今哪怕是陆秀夫也不能对宋臣的处境感同身受了。
唯有一人还在那处境之中,且李瑕对其十分信任。
都说人心隔肚皮,观察世间别的人需要考验李瑕的眼光。但只有那个人的品格心性如何,史书就能给他答桉。
~~
江南西路,赣州。
如今大宋风雨飘摇,这里却显得十分安宁。
五月中旬,州衙参议官陈继周匆匆赶到了公房,开口便问道:“知州,听说朝廷有诏书到了?”
闻云孙正捧着一封诏书在看,点了点头,道:“不错。”
“是招募兵马勤王?可允知州率兵往临安去了。”
“不错。”
“好!”陈继周不由抚掌,道:“知州终于能一展才能。”
闻云孙却是反问道:“你觉得我会如何一展才能?”
“以知州之忠肝义胆,必义不容辞,保大宋社稷。”陈继周康慨而谈道,“赣州百姓感激知州恩德,必愿群起响应。”
说罢,他一拱手,又道:“我愿为知州联络溪峒蛮,征蛮兵至少三千人。”
“暂时不必。”闻云孙摇了摇头,“且容我考虑。”
“知州是信不过溪峒蛮吗?我们之前已安抚了他们,他们……”
“你说,倘若李唐再兴已为大势所趋,天下一统在即。我却让百姓再流血牺牲,可是悖逆天道?”
陈继周一愣,看向闻云孙,似乎觉得有些陌生。
他难以相信,他认识的闻云孙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宋瑞?”
陈继周没有再以官职唤闻云孙,而是以字相称,这是在以友人的身份相询。
“宋瑞,你可是怕了?”
闻云孙坦然摇了摇头,其后又点了点头,道:“我近来心中确实深感恐惧,因分不清对与错了。”
“借口。”
陈继周抬手往门外一指,道:“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今国难当头,征兵天下,却无一人入临安,因人人皆有这般冠冕堂皇之借口?”
面对这样的指责,闻云孙依旧目光沉静。
“我需要考虑,为治下百姓考虑。而非因你激两句便轻下定论。”
陈继周不由轻笑了一下。
他是闻云孙的幕僚,也是朋友。
但也许因为平时太敬佩闻云孙,一旦道不相同,感受到的便是巨大的失望。
“为治下百姓考虑?宋瑞,你知道吗?你说这话时显得那般道貌岸然。”
“我从未说过要投顺,只在与你商议是否募兵。”
“那你决定好了吗?是否募兵?”
闻云孙闭上眼,端坐在那一动不动。
良久,他睁开眼,摇头道:“不募。”
“好。”
陈继周没想到会是这个回答,先是这般应了。
“是我看错你了。”
闻云孙道:“我任官一州,当保庶民百姓安定,必不招其赴死。而朝廷既有诏,我愿亲领州兵前往。虽不自量力,以身徇之而已……”
陈继周摇了摇头,道:“方便你往后投降是吧?”
多年相交,他竟在这一句话之后转身就走。
闻云孙的话还未说完,看着友人就这样出去,便不再多说。
他已经没有办法去向陈继周证明自己的忠心了。
哪怕方才他没有说过一句表示要投降的话,但陈继周疑心一起,怎么看他都像是个软骨头。
闻云孙独自将情绪消化了,起身回到内堂,开始安排诸事。
他还是打算去勤王,只带上那些还愿为大宋效死之人,这是他苦思冥想,唯一能既全忠心又全庶民的办法。
世间没有两全之法,他却不能有愧于心……
王爚摊开地图。
满是皱纹的手背与泛黄的图纸都透露出经历岁月的沧桑感。
卷轴摊开到尽头,写意的线条勾勒出的是大宋的半壁江山。
“叛军离临安太近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平章公是说‘出击’?可……何来兵马?”
“我已奏请太后,招募忠义,命天下领兵马勤王,共图兴复。”王爚颇显康慨,道,“王诏不日便能传达各州县。”
“何人可为统帅?”
“唯有张世杰可堪一战。”
王爚说着,开始指点起地图。
“叛军不熟悉江南地势,且江南水路众多,不利于骑兵通行。故而,叛军主力必以降兵为先锋,顺运河而下攻临安。我有意命张世杰于焦山筑垒……”
“平章公,恕我直言,张世杰乃降臣、北人。”
“那又如何?观今日之大宋,可还能找到一个统帅堪比张世杰?他至少比朝堂的众臣忠义!”
“我知他能战,信他忠义。然而他如何服众?任帅而不能使诸将同心协力,战如何胜?”
王爚虽垂垂老矣,却有力排众议的决心。
他突然拔高了音量,道:“那便以一丞相督军,阃帅江防,以护诸将。”
堂上众人一静。
两个丞相之中,陈宜中已经回乡了,但王爚不提,大家也只能假作不知,就当是陈宜中不愿去督战。
于是都看向了留梦炎。
留梦炎一直没参与到讨论中,正在捻须思考,感到众人的目光看来,摇了摇头。
“贾似道率军出战,大败。今再出击,只怕不妥。”
“那依右相之意,坐等亡国不成?”
留梦炎道:“我不过是略抒己见,军务还需平章公作主。”
他不在乎王爚怎么安排军务,总之表了态,不会到前线去督军。
王爚明白留梦炎的意思,遂暂不商定以丞相督军之事,先谈如何募兵勤王……
留梦炎就没在听。
在他看来,找到那一只猫比什么都重要。
~~
开封。
“这是什么?”
李瑕从张文静手中接过一封信,打开看了一眼,依旧没太看懂。
“阎容与赵衿让胡真打听她们交由贾似道养的猫如何了。胡真不敢动用舆情司的探子办事,只问了姜饭,得知张家原先在临安也有细作,便央沉开写了封信送过去。沉开不敢瞒着,让他夫人当闲谈时与我提了一句,我觉得还是告诉陛下为好。”
“一点小事,绕复杂了。”
“原本是小事,不过留梦炎给了赵宋的机密军情,事情便不同了。”
“降臣真多啊。”
其实这段时日以来,见到越来越多的宋国官员投顺过来,携城而降、出卖情报、招降亲朋……李瑕是感到心惊的。
他常常在想,如今是他南征,但倘若是忽必烈呢?
宋廷也是这样被摧枯拉朽吗?
软骨头的先降,最后剩下的反而是那些有所坚持的人。
他一直在试图以法规来筛选,希望能拉拢那些正直且有才能之人,并摒除奸佞的小人。
虽然他也相信大部分人是能够被环境改变的,多数官员在好的制度与监督之下能成为好官。
只是宋朝廷轰然倒塌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比他预想之中还快了许多。
他需要尽快考虑好如何全盘接收宋廷的一切,包括好的、坏的……
想到这里,李瑕放下了手中的留梦炎的信纸,转身到了桉前,铺开笔墨开始写信。
他打算问一个人,接收江南时那些良莠不齐的官员如何分辩?
如何知道宋臣们归顺时怎么想?顽抗时怎么想?该以怎样的办法能够保证新王朝不被江南的积弊所腐化?
他问的这人要想非常了解现在那些宋臣的想法。
而唐臣们显然是做不到的,如今哪怕是陆秀夫也不能对宋臣的处境感同身受了。
唯有一人还在那处境之中,且李瑕对其十分信任。
都说人心隔肚皮,观察世间别的人需要考验李瑕的眼光。但只有那个人的品格心性如何,史书就能给他答桉。
~~
江南西路,赣州。
如今大宋风雨飘摇,这里却显得十分安宁。
五月中旬,州衙参议官陈继周匆匆赶到了公房,开口便问道:“知州,听说朝廷有诏书到了?”
闻云孙正捧着一封诏书在看,点了点头,道:“不错。”
“是招募兵马勤王?可允知州率兵往临安去了。”
“不错。”
“好!”陈继周不由抚掌,道:“知州终于能一展才能。”
闻云孙却是反问道:“你觉得我会如何一展才能?”
“以知州之忠肝义胆,必义不容辞,保大宋社稷。”陈继周康慨而谈道,“赣州百姓感激知州恩德,必愿群起响应。”
说罢,他一拱手,又道:“我愿为知州联络溪峒蛮,征蛮兵至少三千人。”
“暂时不必。”闻云孙摇了摇头,“且容我考虑。”
“知州是信不过溪峒蛮吗?我们之前已安抚了他们,他们……”
“你说,倘若李唐再兴已为大势所趋,天下一统在即。我却让百姓再流血牺牲,可是悖逆天道?”
陈继周一愣,看向闻云孙,似乎觉得有些陌生。
他难以相信,他认识的闻云孙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宋瑞?”
陈继周没有再以官职唤闻云孙,而是以字相称,这是在以友人的身份相询。
“宋瑞,你可是怕了?”
闻云孙坦然摇了摇头,其后又点了点头,道:“我近来心中确实深感恐惧,因分不清对与错了。”
“借口。”
陈继周抬手往门外一指,道:“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今国难当头,征兵天下,却无一人入临安,因人人皆有这般冠冕堂皇之借口?”
面对这样的指责,闻云孙依旧目光沉静。
“我需要考虑,为治下百姓考虑。而非因你激两句便轻下定论。”
陈继周不由轻笑了一下。
他是闻云孙的幕僚,也是朋友。
但也许因为平时太敬佩闻云孙,一旦道不相同,感受到的便是巨大的失望。
“为治下百姓考虑?宋瑞,你知道吗?你说这话时显得那般道貌岸然。”
“我从未说过要投顺,只在与你商议是否募兵。”
“那你决定好了吗?是否募兵?”
闻云孙闭上眼,端坐在那一动不动。
良久,他睁开眼,摇头道:“不募。”
“好。”
陈继周没想到会是这个回答,先是这般应了。
“是我看错你了。”
闻云孙道:“我任官一州,当保庶民百姓安定,必不招其赴死。而朝廷既有诏,我愿亲领州兵前往。虽不自量力,以身徇之而已……”
陈继周摇了摇头,道:“方便你往后投降是吧?”
多年相交,他竟在这一句话之后转身就走。
闻云孙的话还未说完,看着友人就这样出去,便不再多说。
他已经没有办法去向陈继周证明自己的忠心了。
哪怕方才他没有说过一句表示要投降的话,但陈继周疑心一起,怎么看他都像是个软骨头。
闻云孙独自将情绪消化了,起身回到内堂,开始安排诸事。
他还是打算去勤王,只带上那些还愿为大宋效死之人,这是他苦思冥想,唯一能既全忠心又全庶民的办法。
世间没有两全之法,他却不能有愧于心……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