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07 第一百三十章 郭侃入关
- 208 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尚原誓师
- 209 第一百三十二章 渭水轶事
- 210 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隽遇刺
- 211 第一百三十四章 再战郭侃
- 212 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破郭侃(上)
- 213 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破郭侃(下)
- 214 第一百三十七章 清风子的手段
- 215 第一百三十八章 关中一道
- 216 第一百三十九章 重拾民心
- 217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 218 第一百四十一章 屠城惨剧
- 219 第一百四十二章 血洗函谷关
- 220 第一百四十三章 血债血偿
- 221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复仇火焰
- 222 第一百四十五章 以血止血
- 223 第一百四十六章 洛阳流血夜
- 224 第一百四十七章 元太子真金
- 225 第一百四十八章 舌战真金
- 226 第一百四十九章 北伐序曲
- 227 第一百五十章 暴虐兽行
- 228 第一百五十一章 威振异域
- 229 第一百五十二章 悲惨人生
- 230 第一百五十三章 李隽的难题
- 231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巧妙应对
- 232 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战伏牛山
- 233 第一百五十六章 伏兵四起
- 234 第一百五十七章 忽必烈的反应
- 235 第一百五十八章 舌战忽必烈
- 236 第一百五十九章 临安新貌
- 237 第一百六十章 新事新气象(上)
- 238 第一百六十一章 新事新气象(下)
- 239 第一百六十二章 会师昆明
- 240 第一百六十三章 新式装备(上)
- 241 第一百六十四章 新式武器(下)
- 242 第一百六十五章 乱臣贼子
- 243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争措施(上)
- 244 第一百六十七章 战争措施(中)
- 245 第一百六十八章 战争措施(下)
- 246 第一百六十九章 生财之道
- 247 第一百七十章 议和(上)
- 248 第一百七十一章 议和(下)
- 249 第一百七十二章 汉奸的末日
- 250 第一百七十三章 亡国之君
- 251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津登陆战(上)
- 252 第一百七十五章 天津登陆战(下)
- 253 第一百七十六章 意料之外
- 254 第一百七十七章 地底之谜
- 255 第一百七十八章 突破
- 256 第一百七十九章 贼船
- 257 第一百八十章 细菌战
- 258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都风云(上)
- 259 第一百八十二章 大都风云(下)
- 260 第一百八十三章 忽必烈的计谋
- 261 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城激战
- 262 第一百八十五章 十万火急
- 263 第一百八十六章 大都血战
- 264 第一百八十七章 忽必烈震怒
- 265 第一百八十八章 壮怀激烈
- 266 第一百八十九章 针锋相对
- 267 第一百九十章 新战术体系
- 268 第一百九十一章 闪电战
- 269 第一百九十二章 埃及苏丹
- 270 第一百九十三章 誓师北伐
- 271 第一百九十四章 揭竿而起
- 272 第一百九十五章 异军突起
- 273 第一百九十六章 火烧砀山
- 274 第一百九十七章 各出奇谋
- 275 第一百九十八章 挥师洛阳
- 276 第一百九十九章 变生肘腋
- 277 第二百章 残暴的旭烈兀
- 278 第二百零一章 阿鼻地狱
- 279 第二百零二章 黄河上的较量
- 280 第二百零三章 危机重重
- 281 第二百零四章 雇佣军
- 282 第二百零五章 东线围歼战
- 283 第二百零六章 旭烈兀受挫
- 284 第二百零七章 难解玄机
- 285 第二百零八章 狡猾似狐
- 286 第二百零九章 连环巧计
- 287 第二百十章 直捣汴京
- 288 第二百十一章 大获全胜
- 289 第二百十二章 再接再励
- 290 第二百十三章 郭侃的末日
- 291 第二百十四章 会师汴京
- 292 第二百十五章 王师已定中原
- 293 第二百十六章 无处可逃
- 294 第二百十七章 合围汴京
- 295 第二百十八章 光复汴京(上)
- 296 第二百十九章 光复汴京(中)
- 297 第二百二十章 光复汴京(下)(1)
- 298 第二百二十一章 光复汴京(下)(2)
- 299 第二百二十二章 围歼旭烈兀(上)
- 300 第二百二十三章 围歼旭烈兀(中)
- 301 第二百二十四章 围歼旭烈兀(下)(1)
- 302 第二百二十五章 围歼旭烈兀(下)(2)
- 303 第二百二十六章 处决旭烈兀
- 304 第二百二十七章 出兵东瀛
- 305 第二百二十八章 郭侃之死
- 306 第二百二十九章 直奔日本
- 307 第二百三十章 渡河准备
- 308 第二百三十一章 北伐燕云
- 309 第二百三十二章 渡河之战
- 310 第二百三十三章 首战日本
- 311 第二百三十四章 威震东洋
- 312 第二百三十五章 神奇的进军
- 313 第二百三十六章 第二战场
- 314 第二百三十七章 忽必烈的末日
- 315 第二百三十八章 光复大都
- 316 第二百三十九章 忽必烈之死
- 317 第二百四十章 一统华夏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第一百四十章 关中父老
“参见皇上。”一群长安父老跪下向李隽施礼。
李隽这人本来就没有受人跪头大礼的心思,更不用说这群长者年纪不小,小的也有六十来岁,大的不下八十高龄,李隽哪敢受他们的大礼,忙扶着一个白须飘飘的长者,道:“老人家,免了,免了。快起来,快起来。”
这个白须飘飘的长者并没有站起来,而是非常动情地道:“皇上,这礼你一定要受。”
“老人家,有话起来说,起来说。”李隽依然不允,忙扶他起来。
这个长者一副决心叩头到底的坚决样子,道:“皇上,这礼不仅仅是草民一个人的意思,是长安,是关中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意思,要是皇上不受,草民就是对不住关中千千万万的百姓。”激动得额头上都快冒青筋了,忙着解释道:“皇上,草民来的时候,乡亲们托草民向皇上叩一个响头,一定要响。”
“一定要响的响头,额头不是要受罪吗?你年纪一大把,受得了吗?这些老百姓也真是,居然想法子折腾你。”李隽在心里大肆诽议,耳里听到的是这群长者的声音,他们说的是“是呀,皇上。草民的乡里乡亲都是这么说的,乡邻们说他们没有好东西献给皇上,就给皇上叩一个响头。”
不用说,朝廷重回关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百年前那支动辄杀人越祸,抢劫强奸的屡败之军比起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要老百姓不感激都不行。他们自己无法来向李隽叩头,只好趁李隽召见这些长者的机会托长者们帮他们完成。
这就是老百姓,非常质朴的老百姓,知恩图报!
这种情意,任谁都无法推拒。李隽无含着热泪点头道:“好吧。老人家,你们轻点,要轻点,不要让额头受罪。”
叩头本来是一件苦差事,李隽一应允,对于长者们来说好象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开心得很,一个个脸上洋举溢着喜悦,应道:“哎。”恭恭敬敬地向李隽叩头,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哪里是轻了,重得不能再重。
“轻点,轻点。”李隽曾经是个老人,知道老人的痛苦,忙不迭地叮嘱他们少用点力,没想到他不叮嘱还好,一叮嘱长者们叩头就更来劲了,一个劲地叩头,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好象在打雷。
李隽忙扶着一个长者,道:“老人家,快起来,快起来。你看你,额头都青了,已经出血了。”这个老者太用力了,额头青了不说,已经渗出鲜血了,让李隽心疼不已,道:“快,拿点药来。”段干木忙递上刀创药,李隽亲手给长者涂在额头上。
李隽如此亲近,如此疼惜他们,已经够让人感动了,再亲手给涂伤药,比什么言语都更有感染力,已经站起来的长者们又激动得跪下了,给李隽叩起了头,泣道:“皇上!”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虽只两字,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两字中。
历来镇定自若的李隽这下慌了手脚,忙了这个,那个跪下了,忙了半天都没有站起来。面对蒙古百万大军,李隽是谈笑生风,没想到给一群长者弄得手忙脚乱,实在是难得。
还是清风子了解李隽的心思,道:“乡亲们,你们都起来吧。”带着弟子过来帮李隽相扶。段干木也醒过来了,指挥一众侍卫上来帮忙,一众人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扶到椅子上坐下。
心愿完成,长者们心中的激动已非笔墨所能形容,一个个喜溢眉梢,个个象是在过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总算解脱了。”李隽暗中松口气,催段干木道:“给乡亲们上茶,弄些点心来。”
段干木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给长者们送上茶水,送来点心。
李隽招呼清风子坐下,道:“老人家,今天把你们请到这里来,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朝廷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管理关中了,对关中的事情已经不太了解,还请各位老人家说真话,要说掏心窝子的话。
“这一百多年里,朝廷曾经数度努力,务在光复河山,因诸多原因,都没有成功。在这一百多年里,没有了朝廷的庇护,你们就象没有娘疼的野孩子,给人打、给人骂、给人欺负,你们受的罪很多,错不在你们,错在朝廷,都是朝廷没有及时打回来,你们才吃了这么多的苦头。朕代表朝廷,向你们,向关中的父老乡亲谢罪了!”站起身,向他们深深一鞠躬。
诚如李隽所言,自从宋室南迁之后,南宋朝廷并非没有光复的打算,曾经数度努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最突出的例子有三个,一个是宋高宗本人的光复打算,他曾经一度想收复中原,也采取过有力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算专任岳飞。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这一计划不仅没有成行,岳飞反而死在他的屠刀下。
第二次要算韩仛胄主导的北伐战争,由于准备不足,南宋内部问题多如牛毛,宋军积弊甚深,实无战斗力,无力光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北伐,却落得过惨败而归,杀军覆师,空耗国力。这次北伐的直接后果就是因为大量资源的耗费,南宋更加虚弱。
最后一次行动要算南宋与蒙结盟一起进攻金国。从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行动,正如后来证明的那样,唇亡齿寒,金国是灭了,南宋也跟着灭了。
要是南宋的实力强劲,联合蒙古收复故土这一战略并非就是错误,完全可以收复故土后休养生息,等实力恢复后再把蒙古人击退,光复幽燕之地。我估计,当进的南宋决策者就是如此想,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才有“狼去虎来”之事,金国亡了,蒙古人又来了。
这些事情本来和李隽没什么关系,八竿子也打不着,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南宋的皇帝,不得不为无能的南宋历代皇帝背黑锅,承担责任。这黑锅背得真的是没法说,太冤枉了。
历史上皇帝谢罪的事情并非没有,汉武大帝的《弃轮台诏》实际上就是一道罪己诏,但那也是在汉武大帝认识到他自身的过失时才下的诏旨,是谢“天下”,也就是说有点空泛,没有具体的人。
而李隽不同,是和长者们面对面,当面谢罪,这份胆气就不用多说了,实在是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皇帝如此做过,李隽开了一代先河。
清风子摸着胡子,不住地点头,赞叹无已,道:“皇上勇气千古少有,清风赞佩!”
长者们万万想不到李隽会向他们谢罪,啊的惊呼一声,一个个马上就变傻了。过了好一阵,一个长者率先清醒过来,道:“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叫了好几个万万不可才明白过来,应该给李隽跪下,卟嗵一下跪了下来。
有了他的表率作用,其他的长者手忙脚乱地跟着跪下,一下子,屋里又跪满了人。
“快起来,快起来。”李隽又忙着去扶长者们。
长者们跪在地上不起来,一个长者道:“皇上圣明之君,务在光复,何来之罪?草民们实在是受不起。”
“道长。”从不要人帮忙的李隽不得不向清风子求助,忙着扶人。清风子知道要是一说一跪,今天的事情就没得做了,帮着搀扶。好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重新弄回椅子上。
李隽坐下来,道:“老人家,你们来自民间,多知民间疾苦,你们,还有你们的乡亲们有什么心愿,有什么想法,你们都可以说。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说真心话。不是掏心窝子的话就不要说了。”
召见这些长者,是李隽重拾民心举措的一部分,这些长者生活经验丰富,了解民间的疾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了解民意,才能制订出具体的政策,更好地恢复关中的生产力,把关中打造成光复中原所需要的战略基地。
“皇上,那草民就说了。”一个长者试探着问李隽。至尊面前说话都得小心,要是稍有不恭就是大罪,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好多是不能呈于至尊面前,不得不小心些。
李隽点头,道:“说。一定要真话。你们要知无不言,言则无罪。”
长者喝口茶,润润喉咙,人年纪大了也麻烦,道:“皇上,乡亲们最关心的事就是朝廷回来了固然是好事,但是朝廷会不会走?朝廷能留下来吗?”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关心,也是关中老百姓,也是沦陷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蒙古人的残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要是朝廷来了又走了,蒙古人卷土重来,他们的报复就会非常残酷,要老百姓不关心这个问题都不行。
自从宋金战争以来,南宋在关中的败仗极多,但是并非没有光复之事。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朝庭决策失误,不仅导致光复的地方丢失了,还把原先掌握在朝庭手中的地方也丢失了,这些长者哪有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要是朝廷现在也如以往一样来了就走,后果会非常严重。别的不说,就他们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乡邻都会因为他们今天的行为而遭遇惨祸。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更改的口吻道:“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朝廷不会走了!朝廷打回来就是要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家家幸福,和和美美。”
清风子适时开言道:“各位乡亲,你们还不知道,现在的朝廷与以前不同了。现在的朝廷务在光复,朝廷已经光复了淮东淮西四川贵州云南,现在关中也光复了。朝廷的实力已经大非昔比,比以前强了十倍都不止。
“你们也知道,就是关中这一战,朝廷赶到关中的军队不到两万,而鞑子在关中的军队却有十万之众。其结果呢?你们都知道了,就是鞑子全军覆灭,长安光复了,关中也光复了。
“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你们亲眼看见的王师,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已经开始了追歼关中鞑子残军的行动,不几日间,潼关就会收复,函谷关也会给收复。没有了潼关,没有了函谷关,鞑子要想重新进入关中地区,无异于做梦。”
长安光复了,史天泽惨败,郭侃带入关中的军队,以及调集的关中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不少散兵游勇在活动,还有潼关,函谷关这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没有拿下来,李隽哪会放过这种有利时机,阅兵式一完,立即下令给柳河子,要他率领军前去把潼关函谷关拿下来。要是这两个战略地塞拿回来了,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彻底打通,南宋无异于把利剑对准了中原腹地。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郭侃抓住,即使不能生擒,也要让他死,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活着离开关中。郭侃又一次败在李隽手下,但是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一点也没有松懈,此人博学多才,一日不死,李隽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对李隽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关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关和函谷关对于他们有多么的重要,要是这两座战略要塞给拿回来了的话,也就是说关中的东大门已经彻底锁上了,蒙古人要想再次进兵关中,除非变成鸟,从空中飞进来。
正如清风子所言,宋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军队,还是翻越秦岭的疲惫之师,没有后勤补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在关中的十几万蒙古军队给横扫了。这事已经传遍了关中,关中老百姓谁个不知,哪个不晓,他们对王师的信心倍增。想想以往,宋军占有兵力优势,补给充足,却是一败再败,现在的情况与之相反,这是最好的证据。
正在长者们高兴的当头,清风子接着道:“我还可以告诉你们,朝廷的三十万王师正在翻越秦岭,不日就会赶到关中。”正在翻越秦岭的宋军没有三十万,只有十来万。清风子这是故做大言,以此来坚定他们的信心。
“真没想到,他这样的世外高人居然有汉高祖的骗人本事。”李隽在心里如是评价清风子。汉高祖刘邦骗死人不会打草稿,有人说他流氓,有人却说他雄材伟略,究竟是哪种,就要看你喜不喜欢他了。
仅仅两万人不到的宋军就横扫了关中,要是三十万大军赶到,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长者们高兴万分,异口同声地道:“太好了。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喽。”话不多,但话里的高兴之情已经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个长者迟疑地问道:“皇上,朝廷还收那样的税吗?”
朝廷不走了,他们当然就关心税收问题了,这可是和他切身相关的利益。这不能怪他们势利,实在是南宋朝廷无能,冗官冗员冗兵极多,监管无力,皇帝是想轻徭薄赋,事实上却是苛捐杂税极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者,战乱年代,各种制度打乱了,那些无人约束的官员不乏贪婪之辈,是他们发横财的好机会,这税赋就不得了,“猛于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见之下,长者们就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他们给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李隽在心里感叹无已,道:“税收朝廷有法度,务在养民。朕可以向你们承诺,决不加税!决不加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的税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关中新复之地,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极需休养,这赋税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这可是大好事,长者们大是高兴,跪下叩头道:“谢皇上!”
一个长者颤颤微微地从怀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绢帛,双手高举,泣道:“皇上,草民别无心愿,只望祖父的心愿完成。”
段干木拿过,递给李隽。李隽展开,只见上面用血写着一副对联,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显是写成的时间不短,上联是“隔山隔水难隔情”,下联是“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对联是所有沦陷区百姓的心声,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隽感动得虎目中流下热泪,仰天长吟“隔山隔水难隔情,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虽然大量的国土沦陷了,朝廷南迁临安,千山万水仍然隔不断血肉相连的亲情,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黄帝的子孙!
“参见皇上。”一群长安父老跪下向李隽施礼。
李隽这人本来就没有受人跪头大礼的心思,更不用说这群长者年纪不小,小的也有六十来岁,大的不下八十高龄,李隽哪敢受他们的大礼,忙扶着一个白须飘飘的长者,道:“老人家,免了,免了。快起来,快起来。”
这个白须飘飘的长者并没有站起来,而是非常动情地道:“皇上,这礼你一定要受。”
“老人家,有话起来说,起来说。”李隽依然不允,忙扶他起来。
这个长者一副决心叩头到底的坚决样子,道:“皇上,这礼不仅仅是草民一个人的意思,是长安,是关中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意思,要是皇上不受,草民就是对不住关中千千万万的百姓。”激动得额头上都快冒青筋了,忙着解释道:“皇上,草民来的时候,乡亲们托草民向皇上叩一个响头,一定要响。”
“一定要响的响头,额头不是要受罪吗?你年纪一大把,受得了吗?这些老百姓也真是,居然想法子折腾你。”李隽在心里大肆诽议,耳里听到的是这群长者的声音,他们说的是“是呀,皇上。草民的乡里乡亲都是这么说的,乡邻们说他们没有好东西献给皇上,就给皇上叩一个响头。”
不用说,朝廷重回关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百年前那支动辄杀人越祸,抢劫强奸的屡败之军比起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要老百姓不感激都不行。他们自己无法来向李隽叩头,只好趁李隽召见这些长者的机会托长者们帮他们完成。
这就是老百姓,非常质朴的老百姓,知恩图报!
这种情意,任谁都无法推拒。李隽无含着热泪点头道:“好吧。老人家,你们轻点,要轻点,不要让额头受罪。”
叩头本来是一件苦差事,李隽一应允,对于长者们来说好象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开心得很,一个个脸上洋举溢着喜悦,应道:“哎。”恭恭敬敬地向李隽叩头,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哪里是轻了,重得不能再重。
“轻点,轻点。”李隽曾经是个老人,知道老人的痛苦,忙不迭地叮嘱他们少用点力,没想到他不叮嘱还好,一叮嘱长者们叩头就更来劲了,一个劲地叩头,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好象在打雷。
李隽忙扶着一个长者,道:“老人家,快起来,快起来。你看你,额头都青了,已经出血了。”这个老者太用力了,额头青了不说,已经渗出鲜血了,让李隽心疼不已,道:“快,拿点药来。”段干木忙递上刀创药,李隽亲手给长者涂在额头上。
李隽如此亲近,如此疼惜他们,已经够让人感动了,再亲手给涂伤药,比什么言语都更有感染力,已经站起来的长者们又激动得跪下了,给李隽叩起了头,泣道:“皇上!”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虽只两字,所有的情感都在这两字中。
历来镇定自若的李隽这下慌了手脚,忙了这个,那个跪下了,忙了半天都没有站起来。面对蒙古百万大军,李隽是谈笑生风,没想到给一群长者弄得手忙脚乱,实在是难得。
还是清风子了解李隽的心思,道:“乡亲们,你们都起来吧。”带着弟子过来帮李隽相扶。段干木也醒过来了,指挥一众侍卫上来帮忙,一众人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扶到椅子上坐下。
心愿完成,长者们心中的激动已非笔墨所能形容,一个个喜溢眉梢,个个象是在过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总算解脱了。”李隽暗中松口气,催段干木道:“给乡亲们上茶,弄些点心来。”
段干木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给长者们送上茶水,送来点心。
李隽招呼清风子坐下,道:“老人家,今天把你们请到这里来,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朝廷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管理关中了,对关中的事情已经不太了解,还请各位老人家说真话,要说掏心窝子的话。
“这一百多年里,朝廷曾经数度努力,务在光复河山,因诸多原因,都没有成功。在这一百多年里,没有了朝廷的庇护,你们就象没有娘疼的野孩子,给人打、给人骂、给人欺负,你们受的罪很多,错不在你们,错在朝廷,都是朝廷没有及时打回来,你们才吃了这么多的苦头。朕代表朝廷,向你们,向关中的父老乡亲谢罪了!”站起身,向他们深深一鞠躬。
诚如李隽所言,自从宋室南迁之后,南宋朝廷并非没有光复的打算,曾经数度努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最突出的例子有三个,一个是宋高宗本人的光复打算,他曾经一度想收复中原,也采取过有力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算专任岳飞。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这一计划不仅没有成行,岳飞反而死在他的屠刀下。
第二次要算韩仛胄主导的北伐战争,由于准备不足,南宋内部问题多如牛毛,宋军积弊甚深,实无战斗力,无力光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北伐,却落得过惨败而归,杀军覆师,空耗国力。这次北伐的直接后果就是因为大量资源的耗费,南宋更加虚弱。
最后一次行动要算南宋与蒙结盟一起进攻金国。从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行动,正如后来证明的那样,唇亡齿寒,金国是灭了,南宋也跟着灭了。
要是南宋的实力强劲,联合蒙古收复故土这一战略并非就是错误,完全可以收复故土后休养生息,等实力恢复后再把蒙古人击退,光复幽燕之地。我估计,当进的南宋决策者就是如此想,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才有“狼去虎来”之事,金国亡了,蒙古人又来了。
这些事情本来和李隽没什么关系,八竿子也打不着,只不过他现在的身份是南宋的皇帝,不得不为无能的南宋历代皇帝背黑锅,承担责任。这黑锅背得真的是没法说,太冤枉了。
历史上皇帝谢罪的事情并非没有,汉武大帝的《弃轮台诏》实际上就是一道罪己诏,但那也是在汉武大帝认识到他自身的过失时才下的诏旨,是谢“天下”,也就是说有点空泛,没有具体的人。
而李隽不同,是和长者们面对面,当面谢罪,这份胆气就不用多说了,实在是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皇帝如此做过,李隽开了一代先河。
清风子摸着胡子,不住地点头,赞叹无已,道:“皇上勇气千古少有,清风赞佩!”
长者们万万想不到李隽会向他们谢罪,啊的惊呼一声,一个个马上就变傻了。过了好一阵,一个长者率先清醒过来,道:“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叫了好几个万万不可才明白过来,应该给李隽跪下,卟嗵一下跪了下来。
有了他的表率作用,其他的长者手忙脚乱地跟着跪下,一下子,屋里又跪满了人。
“快起来,快起来。”李隽又忙着去扶长者们。
长者们跪在地上不起来,一个长者道:“皇上圣明之君,务在光复,何来之罪?草民们实在是受不起。”
“道长。”从不要人帮忙的李隽不得不向清风子求助,忙着扶人。清风子知道要是一说一跪,今天的事情就没得做了,帮着搀扶。好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重新弄回椅子上。
李隽坐下来,道:“老人家,你们来自民间,多知民间疾苦,你们,还有你们的乡亲们有什么心愿,有什么想法,你们都可以说。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说真心话。不是掏心窝子的话就不要说了。”
召见这些长者,是李隽重拾民心举措的一部分,这些长者生活经验丰富,了解民间的疾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了解民意,才能制订出具体的政策,更好地恢复关中的生产力,把关中打造成光复中原所需要的战略基地。
“皇上,那草民就说了。”一个长者试探着问李隽。至尊面前说话都得小心,要是稍有不恭就是大罪,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好多是不能呈于至尊面前,不得不小心些。
李隽点头,道:“说。一定要真话。你们要知无不言,言则无罪。”
长者喝口茶,润润喉咙,人年纪大了也麻烦,道:“皇上,乡亲们最关心的事就是朝廷回来了固然是好事,但是朝廷会不会走?朝廷能留下来吗?”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关心,也是关中老百姓,也是沦陷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蒙古人的残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要是朝廷来了又走了,蒙古人卷土重来,他们的报复就会非常残酷,要老百姓不关心这个问题都不行。
自从宋金战争以来,南宋在关中的败仗极多,但是并非没有光复之事。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朝庭决策失误,不仅导致光复的地方丢失了,还把原先掌握在朝庭手中的地方也丢失了,这些长者哪有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要是朝廷现在也如以往一样来了就走,后果会非常严重。别的不说,就他们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乡邻都会因为他们今天的行为而遭遇惨祸。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更改的口吻道:“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朝廷不会走了!朝廷打回来就是要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家家幸福,和和美美。”
清风子适时开言道:“各位乡亲,你们还不知道,现在的朝廷与以前不同了。现在的朝廷务在光复,朝廷已经光复了淮东淮西四川贵州云南,现在关中也光复了。朝廷的实力已经大非昔比,比以前强了十倍都不止。
“你们也知道,就是关中这一战,朝廷赶到关中的军队不到两万,而鞑子在关中的军队却有十万之众。其结果呢?你们都知道了,就是鞑子全军覆灭,长安光复了,关中也光复了。
“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你们亲眼看见的王师,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已经开始了追歼关中鞑子残军的行动,不几日间,潼关就会收复,函谷关也会给收复。没有了潼关,没有了函谷关,鞑子要想重新进入关中地区,无异于做梦。”
长安光复了,史天泽惨败,郭侃带入关中的军队,以及调集的关中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不少散兵游勇在活动,还有潼关,函谷关这两个重要的战略要塞没有拿下来,李隽哪会放过这种有利时机,阅兵式一完,立即下令给柳河子,要他率领军前去把潼关函谷关拿下来。要是这两个战略地塞拿回来了,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彻底打通,南宋无异于把利剑对准了中原腹地。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郭侃抓住,即使不能生擒,也要让他死,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活着离开关中。郭侃又一次败在李隽手下,但是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一点也没有松懈,此人博学多才,一日不死,李隽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对李隽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关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关和函谷关对于他们有多么的重要,要是这两座战略要塞给拿回来了的话,也就是说关中的东大门已经彻底锁上了,蒙古人要想再次进兵关中,除非变成鸟,从空中飞进来。
正如清风子所言,宋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军队,还是翻越秦岭的疲惫之师,没有后勤补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在关中的十几万蒙古军队给横扫了。这事已经传遍了关中,关中老百姓谁个不知,哪个不晓,他们对王师的信心倍增。想想以往,宋军占有兵力优势,补给充足,却是一败再败,现在的情况与之相反,这是最好的证据。
正在长者们高兴的当头,清风子接着道:“我还可以告诉你们,朝廷的三十万王师正在翻越秦岭,不日就会赶到关中。”正在翻越秦岭的宋军没有三十万,只有十来万。清风子这是故做大言,以此来坚定他们的信心。
“真没想到,他这样的世外高人居然有汉高祖的骗人本事。”李隽在心里如是评价清风子。汉高祖刘邦骗死人不会打草稿,有人说他流氓,有人却说他雄材伟略,究竟是哪种,就要看你喜不喜欢他了。
仅仅两万人不到的宋军就横扫了关中,要是三十万大军赶到,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长者们高兴万分,异口同声地道:“太好了。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喽。”话不多,但话里的高兴之情已经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个长者迟疑地问道:“皇上,朝廷还收那样的税吗?”
朝廷不走了,他们当然就关心税收问题了,这可是和他切身相关的利益。这不能怪他们势利,实在是南宋朝廷无能,冗官冗员冗兵极多,监管无力,皇帝是想轻徭薄赋,事实上却是苛捐杂税极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再者,战乱年代,各种制度打乱了,那些无人约束的官员不乏贪婪之辈,是他们发横财的好机会,这税赋就不得了,“猛于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见之下,长者们就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他们给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李隽在心里感叹无已,道:“税收朝廷有法度,务在养民。朕可以向你们承诺,决不加税!决不加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的税赋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关中新复之地,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极需休养,这赋税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这可是大好事,长者们大是高兴,跪下叩头道:“谢皇上!”
一个长者颤颤微微地从怀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绢帛,双手高举,泣道:“皇上,草民别无心愿,只望祖父的心愿完成。”
段干木拿过,递给李隽。李隽展开,只见上面用血写着一副对联,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显是写成的时间不短,上联是“隔山隔水难隔情”,下联是“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对联是所有沦陷区百姓的心声,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隽感动得虎目中流下热泪,仰天长吟“隔山隔水难隔情,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虽然大量的国土沦陷了,朝廷南迁临安,千山万水仍然隔不断血肉相连的亲情,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黄帝的子孙!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