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576 第八章:时移世易(三)
- 577 第八章:时移世易(四)
- 578 第九章:南征北战(一)
- 579 第九章:南征北战(二)
- 580 第九章:南征北战(三)
- 581 第九章:南征北战(四)
- 582 第十章:大河滔滔(一)
- 583 第十章:大河滔滔(二)
- 584 第十章:大河滔滔(三)
- 585 第十章:大河滔滔(四)
- 586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 587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二)
- 588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三)
- 589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四)
- 590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一)
- 591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二)
- 592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三)
- 593 第十二章:秋冬攻势(四)
- 594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一)
- 595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二)
- 596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三)
- 597 第十三章:纵横驰骋(四)
- 598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一)
- 599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二)
- 600 第十四章:遍地烽烟(四)
- 601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一)
- 602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二)
- 603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三)
- 604 第十五章:以势相迫(四)
- 605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一)
- 606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二)
- 607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三)
- 608 第十六章:对苏宣战(四)
- 609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一)
- 610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二)
- 611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三)
- 612 第十七章:兵分数路(四)
- 613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一)
- 614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二)
- 615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三)
- 616 第十八章:连锁反应(四)
- 617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一)
- 618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二)
- 619 第十九章:纵横交错(三)
- 620 九章:纵横交错(四)
- 621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一)
- 622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二)
- 623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三)
- 624 第二十章:利令智昏(四)
- 625 第一章:大洋惊涛(一)
- 626 第一章:大洋惊涛(二)
- 627 第一章:大洋惊涛(三)
- 628 第一章:大洋惊涛(四)
- 629 第二章:城下之盟(一)
- 630 第二章:城下之盟(二)
- 631 第二章:城下之盟(三)
- 632 第二章:城下之盟(四)
- 633 第三章:迎头痛击(一)
- 634 第三章:迎头痛击(二)
- 635 第三章:迎头痛击(三)
- 636 第三章:迎头痛击(四)
- 637 第四章:海空鏖战(一)
- 638 第四章:海空鏖战(二)
- 639 第四章:海空鏖战(三)
- 640 第四章:海空鏖战(四)
- 641 第五章:拦腰切断(一)
- 642 第五章:拦腰切断(二)
- 643 第五章:拦腰切断(三)
- 644 第五章:拦腰切断(四)
- 645 第六章:一记重锤(一)
- 646 第六章:一记重锤(二)
- 647 第六章:一记重锤(三)
- 648 第六章:一记重锤(四)
- 649 第七章:声南击北(一)
- 650 第七章:声南击北(二)
- 651 第七章:声南击北(三)
- 652 第七章:声南击北(四)
- 653 第八章:空前激烈(一)
- 654 第八章:空前激烈(二)
- 655 第八章:空前激烈(三)
- 656 第八章:空前激烈(四)
- 657 第九章:大幕拉开(一)
- 658 第九章:大幕拉开(二)
- 659 第九章:大幕拉开(三)
- 660 第九章:大幕拉开(四)
- 661 第十章:席卷千军(一)
- 662 第十章:席卷千军(二)
- 663 第十章:席卷千军(三)
- 664 第十章:席卷千军(四)
- 665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一)
- 666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二)
- 667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三)
- 668 第十一章:攻守易势(四)
- 669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一)
- 670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二)
- 671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三)
- 672 第十二章:排山倒海(四)
- 673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一)
- 674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二)
- 675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三)
- 676 第十三章:曙光已现(四)
- 677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一)
- 678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二)
- 679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三)
- 680 第十四章:雷霆之势(四)
- 681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一)
- 682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二)
- 683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三)
- 684 第十五章:千里跃进(四)
- 685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一)
- 686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二)
- 687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三)
- 688 第十六章:重心转移(四)
- 689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一)
- 690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二)
- 691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三)
- 692 第十七章:破冰而行(四)
- 693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一)
- 694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二)
- 695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三)
- 696 第十八章:秉以直道(四)
- 697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一)
- 698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二)
- 699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三)
- 700 第十九章:压顶之势(四)
- 701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一)
- 702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二)
- 703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三)
- 704 第二十章:北方大局(四)
- 705 第一章:大势滔滔(一)
- 706 第一章:大势滔滔(二)
- 707 第一章:大势滔滔(三)
- 708 第一章:大势滔滔(四)
- 709 第二章:新的征程(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第十一章:载覆之道(一)
花园口决堤被提前到了5月27日,其中原因仔细推究起来,却也与护卫军有着一定牵连。
护卫军出山不久,就先声夺人的歼灭了日军118旅团和第10师团,占据了山东大部,不但使日军打通津浦线的期望落到空处,也使原本历史上的台儿庄战役没了踪影,还迫使日军大本营拟定并提前发动了形容大改的徐州会战计划。
在原本历史上,华北方面军是在完成兵力集结后,于4月17日才下达徐州作战命令的,首先发动的攻击也是针对鲁东南一带。至于16师团、14师团进入鲁西南的时间,则更要推后到5月中旬。
但现在,日军大本营在3月底就下达了徐州会战的命令,华北方面军更是在4月初就命令16师团等部发起了渡河攻击鲁西南的行动。
虽然五战区因作战区域减少而使单位面积内的兵力增多,增强了包括鲁西南在内的抵抗力量,让华北日军的攻击速度迟滞下来,但华北日军四个师团的兵力的攻击,还是让战局朝不利于五战区和一战区的方向发展。
在5月15日进占徐州后,第109师团被稔彦部署于鲁西南运河西岸防范护卫军西进,而第5师团、第14师团、第16师团的攻击方向则全面转向了豫东一带。
原本历史上,仅土肥原贤二指挥的第14师团就闹得程潜和老蒋灰头土脸,气得老蒋称兰封会战为“千古笑柄”,现在日军动用三个师团的兵力,分三路插向豫东,可以想象这战局会是怎样的一种败坏!
徐州失守后只一周的时间,第14师团就进至开封一带并准备沿陇海线向郑州攻击前进,第5师团、第16师团则分别占领了杞县、鹿邑等地,从陇海线以南由东向西逼近平汉线。
豫东形势如此危急,再打下去,不但一战区的老底有可能打光,日军夺取郑州后沿平汉线南下将直接威胁到武汉的安危!在这种情况下,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的方案也就出现在老蒋的决策当中。
事实上,以水代兵的方案并非老蒋一时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由来已久。早在35年的时候,南京政府所聘请的德**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就向老蒋提出了利用江河阻敌的建议。在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这份建议书中文译稿上,有老蒋对于“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做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一段的眉批:“最后抵抗线”。在36年7月,法肯豪森又第二次提出了决黄河以阻敌的建议。
若只是外**事顾问的建议倒也罢了,但在蒋记国民政府内部,对“以水代兵”方案持赞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老蒋本人更持热衷态度。
徐州会战开始后不久,双方胜负未定的时候,陈果夫就于4月13日写信给老蒋,称“……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
时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的姚琮则建议:“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河北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
在豫东战役溃败之际,时任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致电老蒋:“现黄河已届桃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斗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
此外,老蒋、白崇禧、李宗仁等国民政府军委会成员也都对“以水代兵”方案持赞同态度。
眼见开封失守已成定局,郑州也岌岌可危,老蒋在向水利专家了解过有关情况后,孤注一掷,决定实施“以水代兵”。毕竟,日军就快打到郑州了,一旦郑州失陷,再扒黄河可就来不及了!
紧接着,老蒋于5月23日打电话给程潜,说什么“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并强调不能有“妇人之仁”!
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8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经过昼夜抢工,花园口大堤在5月27日早上8点左右被扒开,汹涌的黄河水自决口处奔腾而下!花园口一带的黄河河床高于平地,加上又处于初夏涨水季节,黄河大堤被扒开后,黄河水经经中牟、尉氏等地沿贾鲁河、涡河迅速下泄,水流过处,沿途乡村、城镇顿成泽国!
黄河决口的事情自然瞒不过人,不管是日军还是一战区或五战区部队,都在第一时间内把所得到的消息电告上级指挥官。这密不可见的电波也便被人民军、护卫军截获。不过,谷海川等人只从破译的电报中得知黄河决口的消息,而赵振中和周明远则立即判断出这是老蒋的手笔!
“这个蒋该死,还真是丧心病狂!”周明远气得一拳擂在了桌子上,“老赵,我看我们今后也用不着再和他们客气了,干脆把这些王八蛋和小鬼子一块收拾!”
“收拾是肯定要收拾的,但要讲策略,不能乱来!”赵振中摇了摇头,神色严峻地说道,“依老蒋的性子,若是我们逼迫过甚,哪怕他不投降日军,也很可能达成共同对付我们的协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我们今后仍可对老蒋口诛笔伐,但在军事行动上却要保持克制!未来几年内,矛头依然要对准日军!”
赵振中可是记得,原本历史上老蒋见**坐大,曾消极抗日、积极**,甚至搞所谓的“曲线救国”,变国民政府部队成伪军。但这总比老蒋直接投降日军要好得多。若是老蒋今后与小鬼子直接联手对付民众党武装,加上还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外,人民军和护卫军将来的麻烦可就太多了。
“便宜那老家伙了!”周明远心中愤恨兀自难解,却也知道其中利害,便又说道,“这次决口,与原来相比,时间上仍有差别。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半个多月内我们截获的电报中竟没出现决堤的消息,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没有截获有关消息,周明远曾认为是民众党武装的出现使历史发生了大的变化,原本的黄河决口不会出现了。但现在的事实却让他疑惑不解。
“电报往来虽然快捷,却也容易泄密,至少电报收发人员就能获悉其中的消息。若是我没有猜错的话,有关扒黄河的建议和命令,不是通过书面方式,就是保密电话传达。这也说明,我们电报破译系统虽然有效,但也不能过于依赖。”赵振中思索着说道,“若原本历史记录没错的话,德国顾问几年前就提出以水代兵的方案了,且已为国民政府军委会的要员们所接受,加上现在情势紧迫,老蒋有此举措也并不奇怪。”
民众党武装发展至今,除了利用华美公司体系在国内外建立了有限的情报系统外,并没有刻意谋求去发展能接触有关高层的情报人员。这固然与发展高级情报人员不易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民众党奉行的政策有关。
在36年之前,人民军尚未统一西北,护卫军也仍在沂蒙山中,民众党的力量主要用在巩固内部,防范外部势力的攻击。赵振中当时曾特意强调过,要先把己方控制区域内清理干净,才能谈得上把触角伸入其他势力范围内,也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有价值的情报利用好了确实会在一些时候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甚至有时候是决定作用,但那是外部因素,大多属于不可控范围。相比之下,夯实根基,尽可能的提高自身实力才是根本。
况且,人民军于36年控制新疆、占据蒙古西部之后,又在37年对山南发动攻势,刚迫使英国人达成协定,抗战却又爆发。这其间一环接一环,民众党也就没有过多余力在其他势力中发展多少情报力量。
“老赵,那我们什么时候揭露老蒋扒开花园口大堤的事?”周明远皱眉问道,“另外,华北日军南下不果,很可能会掉头回鲁西南同海川他们决战,我们是不是打一下晋北、察南,逼杉山元调兵回援?”
“黄河决口可不仅仅涉及到豫、皖、苏三省数以百万计的无辜民众,黄河改道后还会影响到海川他们在黄河下游的河防!这事绝不能轻易放过,总要等老蒋编造一番说辞出来后,再披露真相打他耳光!”赵振中冷哼一声,又道,“稔彦所指挥的那几个师团,此前已经作战了近两个月,海川他们以逸待劳,又有兵力、火力上的优势,加上后勤补给也便利,胜仗还是有把握的。至于对晋北、察南的攻击,还是先缓一缓吧,等再过两个月把大青山以北的绥远区域控制住再说!”
黄河改道后,原来经由山东入海的下游河道肯定会因上游来水中断而出现断流,若是再遇到天旱,河道干涸也并不稀奇。虽然这给护卫军北上鲁南带来了便利,但同样也有利于日军南下作战。在护卫军出动重兵南下苏北、进击鲁西南,一时无暇北顾的情况下,黄河断流势必会使护卫军南岸河防的压力大增!
“老蒋这个人,玩弄权术的手腕确实挺高,但军政大略上比老毛差远了!”顿了一下,赵振中又忍不住轻蔑地说道,“扒开花园口确实能暂时阻挡日军南下,可武汉早丢一天晚丢一天并不影响抗战大局。在中、日间的这场战争中,保存国家的实力,保存战争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一根本要素!
再说,既然决口的目的是阻敌南下,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对相关区域内民众封锁消息。若是民众得以撤离,黄河决口依然可阻敌南下。想以水代兵淹没日军重兵,老蒋也不看看日军的位置!不管是华北方面军还是华中派遣军,在黄河下泄的当途之中,都没有主力存在!
古人有‘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仇寇’之语,老蒋和国民政府的大员们视豫、皖、苏等省民众如草芥,又怎能期待民众真心拥护?!毫无节制的向民众索取、压榨,历史也必然会翻开新的一页!”
在原本历史上,花园口被扒开后第四个月,武汉就失守了。黄河的决口根本就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花园口决堤时,老蒋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封锁消息,没有通知有关区域内民众进行疏散和迁移,黄河水下来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豫、皖、苏等地民众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遭受了灭顶之灾!
实际上,老蒋早有决堤设想,只不过最后促使老蒋下定决心的是其嫡系桂永清和黄杰擅自逃跑造成的战局崩坏!但凡老蒋有丝毫顾及民众的心思,哪怕在最后关头通知有关区域内的基层政府官员和民众,也能减少相当大的损失。退一步说,即便日军获得了老蒋准备扒开黄河的消息而后退,也同样能起到阻敌南下的作用,争取喘息之机。但这一些应有的可能,却全被老蒋无视!
虽然现在花园口决口造成的损失尚未统计,但原本历史的数据却可做参照。其中,直接被淹死的民众多达89万,几乎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所造成中**民死亡数量的三倍!因饥荒、瘟疫造成的死亡人口在三百万以上,受灾人口在1250万以上,淹没豫、皖、苏三省土地共五万四千多平方公里!
尤为严重的是,这次决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黄河水把近一百亿吨泥沙带到淮河流域,在地面上留下了三至五米不等的黄沙,使这里沙岗起伏,芦苇丛生,填塞了淮河干支各流,造成一大片广袤无垠、民众难以生存的黄泛区。
花园口决堤后,老蒋就拟定了宣传策略,将“元凶”的帽子扣在了日军头上。5月29日,老蒋的中央社从郑州发出第一条电讯,“报道”日军炸开黄河大堤的前后经过。受此引导,国内的《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开始谴责日军暴行。**的《新华日报》也加入了声讨的行列中。
不过,令各界感到奇怪的是,一向对日坚决打击且所属护卫军正在鲁西南同日军作战的民众党却对决口一事保持缄默。
就在各界疑惑的时候,常驻西北的美国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却于5月30日在美国的《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披露花园口决堤一事另有隐情,暗示决堤是国民政府部队所为。
虽然约瑟夫?艾尔索普只是一个美国记者,但他常驻西北并能从民众党高层人员手中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他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民众党的态度。并且,艾尔索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甥,他的报道能在美国发表多少也隐含着美国人的态度。这两者结合起来,国人就难免有了另外的想法。
5月31日,西北电台对外播放了艾尔索普采访人民军总参谋长周明远的录音。在录音中,周明远虽未明确说花园口决堤是老蒋所为,但他的说法却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日军想沿平汉线南下,又先后攻占了徐州、开封等地,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重兵集团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日军难道真的是傻子,会炸开黄河大堤,阻挡住自己前进的步伐吗?”周明远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轻蔑,“再者说,日本陆军航空兵现有的航空炸弹,最大的也不过是一、两百公斤级别的,这个级别的炸弹从上至下轰炸,要想把厚重的黄河大堤炸塌,估计得几千颗!日军航空兵要出动多少架次的飞机、耗用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还有,花园口河堤是由石子与黏土结成的,这种结构的河堤虽非混凝土结构,可即便动用挖掘机来挖也会费时费力,日军的炸弹真的就能在短时间内炸塌?
花园口决堤真相虽然现在处于迷雾当中,但历史总有澄清事实的那一天。届时,不管真凶是日军还是其他部队,我们民众党都会追究相关者的责任!
决堤淹没豫、皖、苏三省大片土地,溺毙数十万人,更让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无家可归,这是严重用的罪行!不管是谁,相关责任者都将列为战犯处理!”
这段采访录音在西北电台里连续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事情的真相。而当初参与决堤事件的不仅有老蒋、程潜等大员,更有数以千计的施工官兵和附近民众,真有心追究起来,真相根本就无法隐瞒。
随着点滴事实的披露,虽然因蒋记国民政府的压制,真相无法在报刊上披露,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是一战区的部队扒开了花园口!
了解到外界的动态后,赵振中叹道:“都说官法如炉,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民心相背却比官法还厉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蒋扒了花园口,相关民众现在虽然还不能倾覆他这条破船,可民心也顺水漂走了。
抗战大局固然要考虑,但这等将国人视为寇仇的政府,已彻底走向了民众的对立面,没有再替其遮遮掩掩的必要。从长远来说,让国人及早抛弃对蒋逆政府不切实际的幻想,更有利于国人的普遍觉醒,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振兴。”
“就是不知老蒋现在会不会后悔。”周明远想到那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叹了口气,转而说道,“不过,我们应该让海川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救助、收留邻近豫、皖、苏地区的灾民。另外,他们在鲁西南打得确实不赖,是不是再让第四集团军向徐州方向动一下?”
!#
花园口决堤被提前到了5月27日,其中原因仔细推究起来,却也与护卫军有着一定牵连。
护卫军出山不久,就先声夺人的歼灭了日军118旅团和第10师团,占据了山东大部,不但使日军打通津浦线的期望落到空处,也使原本历史上的台儿庄战役没了踪影,还迫使日军大本营拟定并提前发动了形容大改的徐州会战计划。
在原本历史上,华北方面军是在完成兵力集结后,于4月17日才下达徐州作战命令的,首先发动的攻击也是针对鲁东南一带。至于16师团、14师团进入鲁西南的时间,则更要推后到5月中旬。
但现在,日军大本营在3月底就下达了徐州会战的命令,华北方面军更是在4月初就命令16师团等部发起了渡河攻击鲁西南的行动。
虽然五战区因作战区域减少而使单位面积内的兵力增多,增强了包括鲁西南在内的抵抗力量,让华北日军的攻击速度迟滞下来,但华北日军四个师团的兵力的攻击,还是让战局朝不利于五战区和一战区的方向发展。
在5月15日进占徐州后,第109师团被稔彦部署于鲁西南运河西岸防范护卫军西进,而第5师团、第14师团、第16师团的攻击方向则全面转向了豫东一带。
原本历史上,仅土肥原贤二指挥的第14师团就闹得程潜和老蒋灰头土脸,气得老蒋称兰封会战为“千古笑柄”,现在日军动用三个师团的兵力,分三路插向豫东,可以想象这战局会是怎样的一种败坏!
徐州失守后只一周的时间,第14师团就进至开封一带并准备沿陇海线向郑州攻击前进,第5师团、第16师团则分别占领了杞县、鹿邑等地,从陇海线以南由东向西逼近平汉线。
豫东形势如此危急,再打下去,不但一战区的老底有可能打光,日军夺取郑州后沿平汉线南下将直接威胁到武汉的安危!在这种情况下,掘开黄河大堤,以水代兵的方案也就出现在老蒋的决策当中。
事实上,以水代兵的方案并非老蒋一时心血来潮之举,而是由来已久。早在35年的时候,南京政府所聘请的德**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就向老蒋提出了利用江河阻敌的建议。在保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这份建议书中文译稿上,有老蒋对于“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做有计划之人工泛滥,以增厚其防御力”一段的眉批:“最后抵抗线”。在36年7月,法肯豪森又第二次提出了决黄河以阻敌的建议。
若只是外**事顾问的建议倒也罢了,但在蒋记国民政府内部,对“以水代兵”方案持赞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老蒋本人更持热衷态度。
徐州会战开始后不久,双方胜负未定的时候,陈果夫就于4月13日写信给老蒋,称“……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
时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的姚琮则建议:“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河北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
在豫东战役溃败之际,时任湖北省主席的何成浚致电老蒋:“现黄河已届桃汛,倘施工决口,则黄河水即循故道直奔徐州,不特大地泛滥使敌机械化部队失其效能,抑且足以摧毁其战斗力,使其打通津浦之企图仍归泡影,幸及早图之。”
此外,老蒋、白崇禧、李宗仁等国民政府军委会成员也都对“以水代兵”方案持赞同态度。
眼见开封失守已成定局,郑州也岌岌可危,老蒋在向水利专家了解过有关情况后,孤注一掷,决定实施“以水代兵”。毕竟,日军就快打到郑州了,一旦郑州失陷,再扒黄河可就来不及了!
紧接着,老蒋于5月23日打电话给程潜,说什么“要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克竞全功”,并强调不能有“妇人之仁”!
决口的任务交给了守卫黄河的商震的部队,地点首先选在了中牟县境内大堤较薄的赵口,因赵口流沙太多,没能扒开。蒋介石知道赵口无望扒开后,就指示再换地点重新决堤。经过紧急协商,驻守在黄河附近的新8师初步把地点选定在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
经过昼夜抢工,花园口大堤在5月27日早上8点左右被扒开,汹涌的黄河水自决口处奔腾而下!花园口一带的黄河河床高于平地,加上又处于初夏涨水季节,黄河大堤被扒开后,黄河水经经中牟、尉氏等地沿贾鲁河、涡河迅速下泄,水流过处,沿途乡村、城镇顿成泽国!
黄河决口的事情自然瞒不过人,不管是日军还是一战区或五战区部队,都在第一时间内把所得到的消息电告上级指挥官。这密不可见的电波也便被人民军、护卫军截获。不过,谷海川等人只从破译的电报中得知黄河决口的消息,而赵振中和周明远则立即判断出这是老蒋的手笔!
“这个蒋该死,还真是丧心病狂!”周明远气得一拳擂在了桌子上,“老赵,我看我们今后也用不着再和他们客气了,干脆把这些王八蛋和小鬼子一块收拾!”
“收拾是肯定要收拾的,但要讲策略,不能乱来!”赵振中摇了摇头,神色严峻地说道,“依老蒋的性子,若是我们逼迫过甚,哪怕他不投降日军,也很可能达成共同对付我们的协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我们今后仍可对老蒋口诛笔伐,但在军事行动上却要保持克制!未来几年内,矛头依然要对准日军!”
赵振中可是记得,原本历史上老蒋见**坐大,曾消极抗日、积极**,甚至搞所谓的“曲线救国”,变国民政府部队成伪军。但这总比老蒋直接投降日军要好得多。若是老蒋今后与小鬼子直接联手对付民众党武装,加上还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在外,人民军和护卫军将来的麻烦可就太多了。
“便宜那老家伙了!”周明远心中愤恨兀自难解,却也知道其中利害,便又说道,“这次决口,与原来相比,时间上仍有差别。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半个多月内我们截获的电报中竟没出现决堤的消息,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没有截获有关消息,周明远曾认为是民众党武装的出现使历史发生了大的变化,原本的黄河决口不会出现了。但现在的事实却让他疑惑不解。
“电报往来虽然快捷,却也容易泄密,至少电报收发人员就能获悉其中的消息。若是我没有猜错的话,有关扒黄河的建议和命令,不是通过书面方式,就是保密电话传达。这也说明,我们电报破译系统虽然有效,但也不能过于依赖。”赵振中思索着说道,“若原本历史记录没错的话,德国顾问几年前就提出以水代兵的方案了,且已为国民政府军委会的要员们所接受,加上现在情势紧迫,老蒋有此举措也并不奇怪。”
民众党武装发展至今,除了利用华美公司体系在国内外建立了有限的情报系统外,并没有刻意谋求去发展能接触有关高层的情报人员。这固然与发展高级情报人员不易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民众党奉行的政策有关。
在36年之前,人民军尚未统一西北,护卫军也仍在沂蒙山中,民众党的力量主要用在巩固内部,防范外部势力的攻击。赵振中当时曾特意强调过,要先把己方控制区域内清理干净,才能谈得上把触角伸入其他势力范围内,也就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有价值的情报利用好了确实会在一些时候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甚至有时候是决定作用,但那是外部因素,大多属于不可控范围。相比之下,夯实根基,尽可能的提高自身实力才是根本。
况且,人民军于36年控制新疆、占据蒙古西部之后,又在37年对山南发动攻势,刚迫使英国人达成协定,抗战却又爆发。这其间一环接一环,民众党也就没有过多余力在其他势力中发展多少情报力量。
“老赵,那我们什么时候揭露老蒋扒开花园口大堤的事?”周明远皱眉问道,“另外,华北日军南下不果,很可能会掉头回鲁西南同海川他们决战,我们是不是打一下晋北、察南,逼杉山元调兵回援?”
“黄河决口可不仅仅涉及到豫、皖、苏三省数以百万计的无辜民众,黄河改道后还会影响到海川他们在黄河下游的河防!这事绝不能轻易放过,总要等老蒋编造一番说辞出来后,再披露真相打他耳光!”赵振中冷哼一声,又道,“稔彦所指挥的那几个师团,此前已经作战了近两个月,海川他们以逸待劳,又有兵力、火力上的优势,加上后勤补给也便利,胜仗还是有把握的。至于对晋北、察南的攻击,还是先缓一缓吧,等再过两个月把大青山以北的绥远区域控制住再说!”
黄河改道后,原来经由山东入海的下游河道肯定会因上游来水中断而出现断流,若是再遇到天旱,河道干涸也并不稀奇。虽然这给护卫军北上鲁南带来了便利,但同样也有利于日军南下作战。在护卫军出动重兵南下苏北、进击鲁西南,一时无暇北顾的情况下,黄河断流势必会使护卫军南岸河防的压力大增!
“老蒋这个人,玩弄权术的手腕确实挺高,但军政大略上比老毛差远了!”顿了一下,赵振中又忍不住轻蔑地说道,“扒开花园口确实能暂时阻挡日军南下,可武汉早丢一天晚丢一天并不影响抗战大局。在中、日间的这场战争中,保存国家的实力,保存战争的潜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这一根本要素!
再说,既然决口的目的是阻敌南下,那就完全没有必要对相关区域内民众封锁消息。若是民众得以撤离,黄河决口依然可阻敌南下。想以水代兵淹没日军重兵,老蒋也不看看日军的位置!不管是华北方面军还是华中派遣军,在黄河下泄的当途之中,都没有主力存在!
古人有‘君视臣为草芥,臣视君为仇寇’之语,老蒋和国民政府的大员们视豫、皖、苏等省民众如草芥,又怎能期待民众真心拥护?!毫无节制的向民众索取、压榨,历史也必然会翻开新的一页!”
在原本历史上,花园口被扒开后第四个月,武汉就失守了。黄河的决口根本就没有挽救武汉失陷的命运!
花园口决堤时,老蒋以军事机密为借口严密封锁消息,没有通知有关区域内民众进行疏散和迁移,黄河水下来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豫、皖、苏等地民众突然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遭受了灭顶之灾!
实际上,老蒋早有决堤设想,只不过最后促使老蒋下定决心的是其嫡系桂永清和黄杰擅自逃跑造成的战局崩坏!但凡老蒋有丝毫顾及民众的心思,哪怕在最后关头通知有关区域内的基层政府官员和民众,也能减少相当大的损失。退一步说,即便日军获得了老蒋准备扒开黄河的消息而后退,也同样能起到阻敌南下的作用,争取喘息之机。但这一些应有的可能,却全被老蒋无视!
虽然现在花园口决口造成的损失尚未统计,但原本历史的数据却可做参照。其中,直接被淹死的民众多达89万,几乎是日军南京大屠杀所造成中**民死亡数量的三倍!因饥荒、瘟疫造成的死亡人口在三百万以上,受灾人口在1250万以上,淹没豫、皖、苏三省土地共五万四千多平方公里!
尤为严重的是,这次决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灾难。黄河水把近一百亿吨泥沙带到淮河流域,在地面上留下了三至五米不等的黄沙,使这里沙岗起伏,芦苇丛生,填塞了淮河干支各流,造成一大片广袤无垠、民众难以生存的黄泛区。
花园口决堤后,老蒋就拟定了宣传策略,将“元凶”的帽子扣在了日军头上。5月29日,老蒋的中央社从郑州发出第一条电讯,“报道”日军炸开黄河大堤的前后经过。受此引导,国内的《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等开始谴责日军暴行。**的《新华日报》也加入了声讨的行列中。
不过,令各界感到奇怪的是,一向对日坚决打击且所属护卫军正在鲁西南同日军作战的民众党却对决口一事保持缄默。
就在各界疑惑的时候,常驻西北的美国记者约瑟夫?艾尔索普却于5月30日在美国的《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发表署名文章,披露花园口决堤一事另有隐情,暗示决堤是国民政府部队所为。
虽然约瑟夫?艾尔索普只是一个美国记者,但他常驻西北并能从民众党高层人员手中获得第一手的新闻资料,他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民众党的态度。并且,艾尔索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甥,他的报道能在美国发表多少也隐含着美国人的态度。这两者结合起来,国人就难免有了另外的想法。
5月31日,西北电台对外播放了艾尔索普采访人民军总参谋长周明远的录音。在录音中,周明远虽未明确说花园口决堤是老蒋所为,但他的说法却引人深思。
“众所周知,日军想沿平汉线南下,又先后攻占了徐州、开封等地,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重兵集团间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日军难道真的是傻子,会炸开黄河大堤,阻挡住自己前进的步伐吗?”周明远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轻蔑,“再者说,日本陆军航空兵现有的航空炸弹,最大的也不过是一、两百公斤级别的,这个级别的炸弹从上至下轰炸,要想把厚重的黄河大堤炸塌,估计得几千颗!日军航空兵要出动多少架次的飞机、耗用多少时间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还有,花园口河堤是由石子与黏土结成的,这种结构的河堤虽非混凝土结构,可即便动用挖掘机来挖也会费时费力,日军的炸弹真的就能在短时间内炸塌?
花园口决堤真相虽然现在处于迷雾当中,但历史总有澄清事实的那一天。届时,不管真凶是日军还是其他部队,我们民众党都会追究相关者的责任!
决堤淹没豫、皖、苏三省大片土地,溺毙数十万人,更让数以百万计的民众无家可归,这是严重用的罪行!不管是谁,相关责任者都将列为战犯处理!”
这段采访录音在西北电台里连续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事情的真相。而当初参与决堤事件的不仅有老蒋、程潜等大员,更有数以千计的施工官兵和附近民众,真有心追究起来,真相根本就无法隐瞒。
随着点滴事实的披露,虽然因蒋记国民政府的压制,真相无法在报刊上披露,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是一战区的部队扒开了花园口!
了解到外界的动态后,赵振中叹道:“都说官法如炉,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民心相背却比官法还厉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蒋扒了花园口,相关民众现在虽然还不能倾覆他这条破船,可民心也顺水漂走了。
抗战大局固然要考虑,但这等将国人视为寇仇的政府,已彻底走向了民众的对立面,没有再替其遮遮掩掩的必要。从长远来说,让国人及早抛弃对蒋逆政府不切实际的幻想,更有利于国人的普遍觉醒,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振兴。”
“就是不知老蒋现在会不会后悔。”周明远想到那数以百万计的灾民,叹了口气,转而说道,“不过,我们应该让海川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救助、收留邻近豫、皖、苏地区的灾民。另外,他们在鲁西南打得确实不赖,是不是再让第四集团军向徐州方向动一下?”
!#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