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263 261 第三个点球!
- 264 262 典故,双雄心理战(补更1)
- 265 263 创欧冠新纪录,结束,枪手出局(补更2)
- 266 264 征服伯纳乌的第一个门将(补更3)
- 267 265 欧冠四强诞生(补更4)
- 268 266 PFA风波(补更5)
- 269 267 足总杯半决赛赛前发布会
- 270 268 温布利球场的前世
- 271 269 温布利球场的今生
- 272 270 华语解说的前世今生(上)
- 273 280 华语解说的前世今生(下)
- 274 281 詹老师单口解说,双方首发名单出炉
- 275 282 “活跃”的掌喆天
- 276 283 生猛的蓝月亮,疲累的枪手
- 277 284 曼城杀机
- 278 285 倒地铲球惊世人,铁树开花终进球
- 279 286 孤注一掷,疯狂的瓜迪奥拉
- 280 287 搏命的曼城
- 281 288 致命的错误
- 282 289 杀死比赛,晋级决赛。
- 283 290 休息日(附带更新说明)
- 284 291 落选PFA
- 285 292 官网采访和新闻发布会
- 286 293 20年如一日,胜天半子的老人
- 287 294 枪手VS狐狸城
- 288 295 442阵型
- 289 七月的第一天,作者君有话要说
- 290 296 绝杀乌龙球
- 291 297 第一张红宝石卡
- 292 298 赛后余波
- 293 299 大战前
- 294 300 放弃联赛,押注欧联的红魔
- 295 301 德比恩怨
- 296 302 历史战绩
- 297 303 北伦敦德比开启
- 298 304 激烈的对攻
- 299 305 零封之争,上半场平局(求打赏!)
- 300 306 又扑点球
- 301 307 首开纪录!掌喆天的电梯球
- 302 308 真正的电梯球
- 303 309 豪取十连胜,伦敦之王!
- 304 310 赛后
- 305 311 中国足球青训的出路(上)
- 306 312 中国足球青训的出路(中)
- 307 313 中国足球青训的出路(下)
- 308 314 掌喆天的粉丝,赛前发布会,入选英超双最佳候选
- 309 315 教授和魔力鸟
- 310 316 全主力的枪手和半轮换的红魔
- 311 317 “豪门”曼联
- 312 318 杯赛之王穆里尼奥,开场的对攻
- 313 319 闷平的上半场
- 314 320 掌喆天的计划,配合的马夏尔
- 315 321 疯狂的一条龙突袭,掌喆天的大力远射
- 316 322 远射世界波,大局已定,枪手的隐患
- 317 323 令人瞩目的十一连胜,风波再起
- 318 324 高性价比的引援和薪水之争
- 319 325 停赛之前
- 320 326 世界杯扩军和中国足球的梦
- 321 327 12连胜,荣登榜首!
- 322 328 争冠形势
- 323 329 英超第三十七轮
- 324 330 势不可挡的阿森纳
- 325 331 好友的婚礼,海边的邂逅
- 326 332 温雅
- 327 333 掌喆天的爱情
- 328 334 连胜创纪录
- 329 335 出席末轮赛前新闻发布会
- 330 336 赛季最后一战
- 331 337 中英首次联合现场解说
- 332 338 率先进球,红牌减员
- 333 339 半场2-0,冠军基本到手
- 334 340 桑切斯的金靴野望
- 335 341 桑切斯梅开二度,掌喆天神勇扑点
- 336 342 又进任意球,奇怪的庆祝
- 337 343 全球瞩目下的浪漫的告白
- 338 344 冠军阿森纳!赛后采访,掌喆天奇怪的发言
- 339 345 落幕,庆祝
- 340 346 掌喆天的炮轰
- 341 347 三炮惊天下
- 342 348 余波(上)
- 343 349 余波(下)
- 344 350 决赛前的新闻发布会
- 345 351 最后一战
- 346 352 入围金童奖
- 347 353 掌喆天三喜临门,足总杯前瞻
- 348 354 告别战,首发队长
- 349 355 桑切斯的偷袭,梦幻开局
- 350 356 且踢且珍惜,最后的45分钟
- 351 357 完胜夺冠,完美的双冠王!
- 352 358 出席赛后新闻发布会
- 353 359 两个重磅炸弹
- 354 360 暗流涌动
- 355 361 掌喆天的决心
- 356 362 返回德国
- 357 363 史上最贵门将
- 358 364 奥地利首富
- 359 365 马特希茨的大饼
- 360 366 强大的德国青训
- 361 367 我在哪里,哪里就是豪门!(二合一大章)
- 362 368 绝望的国足
- 363 369 惊人报价!
- 364 370 1亿英镑,门将转会身价第一人!
- 365 371 暴发户莱比锡红牛(上)
- 366 372 暴发户莱比锡红牛(下)
- 367 373 正式转会,门将第二高薪!
- 368 374 启动个人中国行
- 369 375 无与伦比的人气
- 370 376 芒果台
- 371 377 真正的足球真人秀
- 372 378 德国足球的青训(上)
- 373 379 德国足球的青训(下)
- 374 380 假期进行时
- 375 381 张宇宁的转会,参观莱比锡青训营
- 376 382 天涯公司,季前集训
- 377 383 莱比锡红牛的战术
- 378 384 夏训友谊赛
- 379 385 观战德国超级杯
- 380 386 最贵的矛和最贵的盾
- 381 387 FIFA年度最佳门将
- 382 388 牛气冲天
- 383 389 观战阿森纳揭幕战
- 384 请假!
- 385 390 即将开始的德国首秀
- 386 391 德国杯首秀
- 387 392 助攻和进球,完美的首秀
- 388 393 入选欧洲最佳
- 389 394 掌喆天足球营
- 390 395 入选世界足球先生24强
- 391 396 德甲新赛季
- 392 397 德甲首秀
- 393 398 三个明星评论员,开战了!
- 394 399 出师不利的开局
- 395 400 长途奔袭世界波,这就是MVP的实力
- 396 401 沙尔克率先变招
- 397 402 轻松扑点
- 398 403 对攻的下半场
- 399 404 无解任意球,生涯首次梅开二度
- 400 405 赛后最佳
- 401 406 入选首轮最佳,出席摩纳哥颁奖礼
- 402 407 欧冠分组,不满对手
- 403 408 莱比锡的欧冠前景,转会费排名跌第三
- 404 409 新时代的关系
- 405 410 掌喆天准姐夫的归队风波
- 406 411 张宇宁事件折射出来的各种问题
- 407 412 中国留洋球员之殇
- 408 413 德甲第二轮
- 409 414 两大名嘴,詹骏和黄飞翔
- 410 415 迷人的足球
- 411 416 四球狂胜,令人奇怪的转会
- 412 417 核心转会,意外的邀请
- 413 418 投身慈善
- 414 419 回国,点球的博弈论
- 415 单章:该到重新开始的时候了
隐藏
显示工具栏
280 华语解说的前世今生(下)
280 华语解说的前世今生(下)
詹骏喜欢利物浦,认识他的球迷观众都知道。
刚接触解说员职业时由于对利物浦更熟悉,解说起来更得心应手。
但当时《足球报》记者告诉他:“要像了解利物浦这样的豪门一样去熟悉其他小俱乐部的资料。一个优秀的解说员不光可以解说顶级球队,也一定可以解说一场低级别球队的比赛。”
后来,詹骏对待解说工作更加严肃,还会手写准备资料。
丁伟捷说他欣赏马丁·泰勒的知识储备水平:“某位球员在比赛中打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杯,一般的解说员只会说这样的进球非常难得,但是泰勒会告诉你,这名球员几年前在同一位置也尝试过同样的射门方式,而他最近一段时间状态不好是因为受伤,现在,他又找回了过去的状态。”
“解说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距离下次直播还有三周时间,我会会花所有的时间来准备。”在英国足球名嘴泰勒的眼中,足球解说员是这样子的。
1996年,丁伟捷买了一部笔记本电脑用于整理资料,自此他每次解说,都会带上自己的电脑。
如果里奥·费迪南德在场上受伤了,他能在比赛暂停时谈谈费迪南德的伤病史。
他形容自己:“找资料方面没有人够我癫。”
除了找资料的能力,詹骏还曾在广东电视台从事直播摄像工作,这在解说员中是少有的。有了这个工作的经验,詹骏对于镜头语言有更深的理解。
进入新千年,由于英超联赛比赛时间合适,转播技术领先,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同时英超转播费用也水涨船高,版权方开始更青睐国内规模更大的电视台,ESPN遭到冷落,这些解说员陆续回到了国内。
回到国内,这些解说们需要面对不同的受众。
ESPN与国内转播机构对于解说的要求不同,也培养出不同的观众口味。
丁伟捷在2003年回到中国工作,他当时的感受是:“他们比较喜欢你评球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整天在那里分析评论。”
2006年世界杯,黄老师在那次疯狂的表演后辞职,事情发生后,国家电视在那届世界杯余下比赛收视率反而大增,球迷也对黄老师抱有同情。
但ESPN的解说们也许不这么想,苏西认为黄老师的风格可能不适合ESPN,何光军强烈不认同黄老师的做法:“如果在外国电视台这么做,只一次就绝对‘炒鱿鱼’,而且还会在这一行消失。”
除了解说风格要求不同,国内解说直播时而采用的“单口相声”模式也不合他们的习惯。
国家电视解说有时会给人留下“话少”的印象,这和解说人数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在黄老师事件中,他的解说也是一次“单口相声”,缺乏解说嘉宾的制约,也是造成黄老师节奏失控的一个因素。
国外的模式是由两人搭配解说,比如由专业解说员泰勒搭配退役球员安迪·格雷,在格雷被解雇后,泰勒的搭档换成了80年代阿森纳名将阿兰·史密斯。
任职欢乐时,詹骏有时要单口解说比赛,也录制了一些个人节目,虽然他的单口评述受到欢迎,但他也更认同二人搭配的解说模式:“他们(评述员)一般负责介绍背景与资料,解释‘镜头语言’与描绘场面,专业上的分析全部交给了嘉宾。如此科学地分工,让球迷和观众听得舒服、痛快。”
单口解说曾是早期国家电视的传统,在意甲开播后,国家电视开始尝试由宋老师、张老师和张足各三人解说。
后来国家电视进一步从人员架构上进行调整,黄老师成为核心,张足各退居二线,与陶人伟、徐阳光以及朱广户这样的前球员和赋闲教练组成一套面面俱到的嘉宾班子,足球解说的大路越拓越宽,从一张嘴巴变成了一张圆桌。
张足各的解说广受球迷欢迎,这得益于他的经验,他粗略估算自己看过三千场比赛:“到三千场的时候,可以有一些预判了,一场比赛打了十分钟,要点在什么地方,我就大概能知道了,有什么发展,我也大概能预计到了。”
不过张足各在以前的国家电视里没什么存在感,因为那时候国家电视不注重解说员的“戏份”搭配,让评述员抢了嘉宾的戏。
“韩老师说话咣咣咣……,有时候,我插不上嘴,我就用这样(嘿嘿)的方式表示我在。”
国家电视并不缺乏懂足球的嘉宾,只是缺乏一个好的评述员。2006年的一声吼,掀翻了黄老师的一桌好菜。
在黄老师转投凤凰卫视以后,接下来的刘建鸿和段日宣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扮演主角。也许,人们以后对黄老师的怀念,是因为此后一段时间里央视解说的平庸。
如果说临场即兴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黄老师是中国足球解说界的“孙悟空”,那刘建鸿差不多就是那个“沙僧”,四平八稳的解说风格,让球迷听完就忘,连经典台词也就只有一两句。
刘建鸿并非没有在解说风格上创新,每逢进球后,拉丁语的足球解说都会有一段中气十足,非常拉长的“GOOOOOOOOOOOOOOOAL!”,而刘建鸿解说进球,则是用说唱般的语速反复呼喊“进啦进啦进啦进啦……”
不过,他的这种移植没有被观众接受,因为观众们始终更在意他缺乏信息量的解说。
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后,有人统计刘建鸿一共使用了18个成语,6句名人名言,提到7次中国足球,5次青少年,4次德国足球,2次法国足球。
由于频繁提及与比赛无关事项,刘建鸿被网友认为“啰嗦”和“不专业”。
直到贺火韦的登场,人们才开始惊呼:“他是谁?”
贺火韦让体育解说进入到全新的境界,这是种靠实力和内涵功底的解说。贺火韦称得上同年龄最优秀的解说员。
这是前辈韩老师说的,从《挑战主持人》出道,把黄老师看作是“我的老师”,贺火韦其人并不如黄老师,他在球迷的嘴里不像个“战士”,而是个“诗人”。
刚接触解说员职业时由于对利物浦更熟悉,解说起来更得心应手。
但当时《足球报》记者告诉他:“要像了解利物浦这样的豪门一样去熟悉其他小俱乐部的资料。一个优秀的解说员不光可以解说顶级球队,也一定可以解说一场低级别球队的比赛。”
后来,詹骏对待解说工作更加严肃,还会手写准备资料。
丁伟捷说他欣赏马丁·泰勒的知识储备水平:“某位球员在比赛中打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杯,一般的解说员只会说这样的进球非常难得,但是泰勒会告诉你,这名球员几年前在同一位置也尝试过同样的射门方式,而他最近一段时间状态不好是因为受伤,现在,他又找回了过去的状态。”
“解说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距离下次直播还有三周时间,我会会花所有的时间来准备。”在英国足球名嘴泰勒的眼中,足球解说员是这样子的。
1996年,丁伟捷买了一部笔记本电脑用于整理资料,自此他每次解说,都会带上自己的电脑。
如果里奥·费迪南德在场上受伤了,他能在比赛暂停时谈谈费迪南德的伤病史。
他形容自己:“找资料方面没有人够我癫。”
除了找资料的能力,詹骏还曾在广东电视台从事直播摄像工作,这在解说员中是少有的。有了这个工作的经验,詹骏对于镜头语言有更深的理解。
进入新千年,由于英超联赛比赛时间合适,转播技术领先,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同时英超转播费用也水涨船高,版权方开始更青睐国内规模更大的电视台,ESPN遭到冷落,这些解说员陆续回到了国内。
回到国内,这些解说们需要面对不同的受众。
ESPN与国内转播机构对于解说的要求不同,也培养出不同的观众口味。
丁伟捷在2003年回到中国工作,他当时的感受是:“他们比较喜欢你评球的时候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整天在那里分析评论。”
2006年世界杯,黄老师在那次疯狂的表演后辞职,事情发生后,国家电视在那届世界杯余下比赛收视率反而大增,球迷也对黄老师抱有同情。
但ESPN的解说们也许不这么想,苏西认为黄老师的风格可能不适合ESPN,何光军强烈不认同黄老师的做法:“如果在外国电视台这么做,只一次就绝对‘炒鱿鱼’,而且还会在这一行消失。”
除了解说风格要求不同,国内解说直播时而采用的“单口相声”模式也不合他们的习惯。
国家电视解说有时会给人留下“话少”的印象,这和解说人数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在黄老师事件中,他的解说也是一次“单口相声”,缺乏解说嘉宾的制约,也是造成黄老师节奏失控的一个因素。
国外的模式是由两人搭配解说,比如由专业解说员泰勒搭配退役球员安迪·格雷,在格雷被解雇后,泰勒的搭档换成了80年代阿森纳名将阿兰·史密斯。
任职欢乐时,詹骏有时要单口解说比赛,也录制了一些个人节目,虽然他的单口评述受到欢迎,但他也更认同二人搭配的解说模式:“他们(评述员)一般负责介绍背景与资料,解释‘镜头语言’与描绘场面,专业上的分析全部交给了嘉宾。如此科学地分工,让球迷和观众听得舒服、痛快。”
单口解说曾是早期国家电视的传统,在意甲开播后,国家电视开始尝试由宋老师、张老师和张足各三人解说。
后来国家电视进一步从人员架构上进行调整,黄老师成为核心,张足各退居二线,与陶人伟、徐阳光以及朱广户这样的前球员和赋闲教练组成一套面面俱到的嘉宾班子,足球解说的大路越拓越宽,从一张嘴巴变成了一张圆桌。
张足各的解说广受球迷欢迎,这得益于他的经验,他粗略估算自己看过三千场比赛:“到三千场的时候,可以有一些预判了,一场比赛打了十分钟,要点在什么地方,我就大概能知道了,有什么发展,我也大概能预计到了。”
不过张足各在以前的国家电视里没什么存在感,因为那时候国家电视不注重解说员的“戏份”搭配,让评述员抢了嘉宾的戏。
“韩老师说话咣咣咣……,有时候,我插不上嘴,我就用这样(嘿嘿)的方式表示我在。”
国家电视并不缺乏懂足球的嘉宾,只是缺乏一个好的评述员。2006年的一声吼,掀翻了黄老师的一桌好菜。
在黄老师转投凤凰卫视以后,接下来的刘建鸿和段日宣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去扮演主角。也许,人们以后对黄老师的怀念,是因为此后一段时间里央视解说的平庸。
如果说临场即兴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黄老师是中国足球解说界的“孙悟空”,那刘建鸿差不多就是那个“沙僧”,四平八稳的解说风格,让球迷听完就忘,连经典台词也就只有一两句。
刘建鸿并非没有在解说风格上创新,每逢进球后,拉丁语的足球解说都会有一段中气十足,非常拉长的“GOOOOOOOOOOOOOOOAL!”,而刘建鸿解说进球,则是用说唱般的语速反复呼喊“进啦进啦进啦进啦……”
不过,他的这种移植没有被观众接受,因为观众们始终更在意他缺乏信息量的解说。
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后,有人统计刘建鸿一共使用了18个成语,6句名人名言,提到7次中国足球,5次青少年,4次德国足球,2次法国足球。
由于频繁提及与比赛无关事项,刘建鸿被网友认为“啰嗦”和“不专业”。
直到贺火韦的登场,人们才开始惊呼:“他是谁?”
贺火韦让体育解说进入到全新的境界,这是种靠实力和内涵功底的解说。贺火韦称得上同年龄最优秀的解说员。
这是前辈韩老师说的,从《挑战主持人》出道,把黄老师看作是“我的老师”,贺火韦其人并不如黄老师,他在球迷的嘴里不像个“战士”,而是个“诗人”。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