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56 第450章:最擅长薅羊毛的朱元璋
- 457 第451章:鸡肋之詹徽
- 458 第452章:狄仁杰后世子孙
- 459 第453章:天下岂有六十年太孙
- 460 第454章:大明官员的幸福日子
- 461 第455章:西南边境的争夺
- 462 第456章:朱元璋对沐家的信任
- 463 第457章:京师繁华下的阴影
- 464 第458章:忧心的蓝玉
- 465 第459章:卫所调动
- 466 第460章:强大的沐王府
- 467 第461章:朱英的应对
- 468 第462章;京师血案
- 469 第463章:姐姐对弟弟的血脉压制
- 470 第464章: 为难的狄玉森
- 471 第465章:老朱家的集体游玩
- 472 第466章:焕然一新的京师
- 473 第467章:张士诚的张
- 474 第468章:被不断转手的刺杀
- 475 第469章:刺杀!!!
- 476 第470章:不留活口
- 477 第471章:可怜悲哀的朱允炆
- 478 第472章:夷三族
- 479 第473章:怀疑的对象
- 480 第474章:工人公会的成立
- 481 第475章:这是在刮咱的肉啊
- 482 第476章:大明不公平的对待
- 483 第477章:朱元璋的陷阱
- 484 第478章:朱英的长生牌位
- 485 第479章:着急的倭人
- 486 第480章:这可不是大明开的先例
- 487 第481章:是到了给天皇陛下尽忠的时候了
- 488 第482章:倭国使臣的欢呼
- 489 第483章: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八!!!
- 490 第484章:胆大包天的朱棣
- 491 第485章:被说服的晋王朱棡
- 492 第486章:朱棣和朱棡的联合
- 493 第487章:朱棣回京
- 494 第488章:大孙从未让咱失望过
- 495 第489章:朱英对朱棣的支持
- 496 第490章:大白猪的到来
- 497 第491章:一步登天
- 498 第492章:爷孙间的和谐发展
- 499 第493章:军中震慑
- 500 第494章:大明的快速发展
- 501 第495章:爷孙俩朝堂上的配合
- 502 第496章:顺风顺水的朱元璋
- 503 第498章:制裁草原
- 504 第499章:朱英画下的大饼
- 505 第500章:忌惮的边关将领
- 506 第501章:明辽东长城
- 507 第502章:一触即发的大战
- 508 第503章:草原中的天才
- 509 第504章:北元大军
- 510 第505章:大战起!
- 511 第506章:敕封凉王的可能
- 512 第507章:开始摆烂的朱元璋
- 513 第508章:草原山的冬天
- 514 第509章:远方的威胁
- 515 第510章:册封世子
- 516 第511章:朱元璋宝刀未老
- 517 第512章:未来的大明长公主
- 518 第513章:给咱多生几个娃
- 519 第514章:海商的福音
- 520 第515章:再谋草原
- 521 第516章:开发倭国
- 522 第517章:海贸
- 523 第518章:出海
- 524 第519章:为后世子孙留点东西
- 525 第520章:想提前退休的朱元璋
- 526 第521章:教化自神话体系入手
- 527 第522章:四处奔走的吕氏
- 528 第523章:给朱允炆要藩地
- 529 第524章:大明特别的文化输出
- 530 第525章:朱英的大手笔
- 531 第526章:安南必须用汉字
- 532 第527章:推行
- 533 第528章:墙头草的安南太上皇
- 534 第529章:朱元璋的告诫
- 535 第530章:占城国让城
- 536 第531章:吕氏的筹谋
- 537 第532章:注意细节的朱英
- 538 第533章:等阶森严的好处
- 539 第534章:决策的艰难
- 540 第535章:对兵权的迷恋
- 541 第536章:天生圣人
- 542 第537章:咱这是老了吗
- 543 第538章:钓鱼如钓国
- 544 第539章:改名长安
- 545 第540章:定都长安(新年快乐)
- 546 第541章:大明的威胁
- 547 第542章:给帖木儿加点火
- 548 第543章:恐怖的威望
- 549 第544章:打破关税壁垒的办法
- 550 第545章:朱元璋垂帘听政
- 551 第546章:七日奏报
- 552 第547章:朱英的四项基本国策
- 553 第548章:自己养出来的恶虎
- 554 第549章:自断臂膀的朱英
- 555 第550章:大明人才的匮乏
- 556 第551章:大明商人在海外的地位
- 557 第552章:大明的强盛
- 558 第553章:大明的降维打击
- 559 第554章:接管占城王宫
- 560 第555章:大明失踪的水师将士
- 561 第556章:倭国变故
- 562 第557章:刺杀幕后的阴谋
- 563 说明一下
- 564 第559章:风浪越大,鱼越贵
- 565 第560章:搞风搞雨姚广孝
- 566 第561章:草原上的征伐
- 567 第562章:倭国露天银矿
- 568 第563章:逐渐开始乱起来的倭国
- 569 舤狀第564章:矿藏优先权儮蕴躪磤
- 570 椊普鹮糈第565章:北元的反击昣薧
- 571 巎湳詅第566章:成了困兽的朱棣刄斨尜
- 572 齓瞚龑邕懅琎第567章:活捉朱棣!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460章:强大的沐王府
第460章:强大的沐王府
云南边境,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沐春心态很是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把对面的三国联军放在眼里。
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体现在沐春的身上,包括所有的将军,千户,百户,总旗。
甚至是那些跟随作战的土司,对于对面的十多万人,亦是没有一人有着惧怕之色,反而只有期待。
在他们的眼里,对面的不是十多万的敌人,反而是十多万的香馍馍,等着去抢着争夺功劳。
在后边的军士们,甚至在担心,待会若是晚了点,功劳会不会被前军所夺取呢。
好歹给咱们留一碗汤啊。
倒也不怪沐春这边的将士们有如此的想法,主要是曾经的定边之战,打得过于夸张了一点。
定边之战,作为明朝初年粉碎麓川的东南亚霸权关键一战,其意义甚至还要大于明英宗时代粉碎麓川恢复旧土野心,将麓川驱逐到缅甸北部的麓川之役。
定边之战中,大将军沐英击破麓川号称三十万的大军,使得麓川王国从人口数百万的西南强国崩塌成一家土邦,其壮烈激昂堪称荡气回肠。
巅峰的麓川算上势力范围,极为广大,虎踞西南,即便缅甸也雌伏其下。
定边之战前,麓川王国已经扩张到了版图的极限,其势力范围北至永昌、大理,南至勐润,西达今印度阿萨姆邦,东至勐老,其内的人口在两百万上下。
和大明自然是没办法比,但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是感觉没有什么对手了。
周边的各个小国,每年都要给出大量本土的孝敬,才能避免不受到麓川王国的侵袭。
麓川是在蒙元末期夺取威远、远干二府。
而永昌、景东便是在明军入滇之后,才实现占领。
麓川王国在蒙元时期,名义上接受蒙元的册封,实际上是完全独立,并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便就如同现在大明的朝贡国一般。
能够在蒙元铁骑之下,保持这样的状态,可见麓川王国的强大。
当然,并不是说麓川王国可以对付蒙元铁骑,只是因为地理的特殊性,蒙元铁骑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蒙元初期,忽必烈远征倭国失败两次后,打安南也跟着失败。
而西南这边的气候环境,和安南大同小异。
蒙元军队在那个年代虽然战无不胜,但是,也是有条件的。
他们不适合丛林作战。
蒙古人本来生活在严寒的草原地区,湿热的丛林气候,让他们完全不适应。
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容易生病,更容易引发瘟疫。
蒙元的战术打法主要是以骑兵突击为主,远程奔袭,战术包抄,骑射作战。
这样的战术打法,让他们在欧洲战场、西亚战场上所向披靡。
但也是这样的战术,在丛林中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因为骑兵根本就跑不起来。
骑兵无法奔袭,也没办法按照骑兵的方式作战。
因此,当蒙元军队和安南军队作战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安南那边但凡有点想法的将领,都不会傻到跟骑兵去硬碰硬,拖延下来,吃亏的就是蒙元了。
在安南失利后,自然对于西南这些地方,也就没有了什么想法。
而雄踞西南的麓川王国,在蒙元晚期,利用蒙元的软弱不断扩张领地。
当明军入滇后,早就尝到好处的麓川王国更是没有任何收敛,完全不怕与新生的大明王朝抗衡。
在定边之战前,麓川已经和大明进行了三次战役,两胜一负。
除了摩沙勒寨之战的小败之外,思瓦发和思伦发时代分别取得了永昌和景东之战的胜利,令控制线继续北进到永昌、景东一线。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
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使得大明获得阶段性的胜利,而西南地区的失利,让朱元章非常不爽。
北元那边的残余覆灭,让大明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来平定西南。
随着朱元章一道谕旨,二十万大军集结,要一鼓作气,荡平麓川。
虽说二十万大军,便和远征倭国那样,并未全是战兵,辅兵也包含了许多。
但以大明的战力,这些军士都是久经沙场,加上一路连胜,士气如虹。
麓川王国也有着自己的野心。
定边以北,是着名的红河,流入安南北部。
从据永昌、景东到进取定边,麓川的战略目的都在于全据红河天险。
如果能进一步北上占领大理所在的洱海盆地进行防御,那么防线就彻底圆满无缺,即便不能占领大理,红河源头的险峻地形同样难以侵入和进行兵力投送。
因此,在得知明军正在大规模集结之后,麓川国主思伦法,举国之力,发动号称三十万的大军,进攻定边。
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周边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自称“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军大举进入云南之前,全据红河天险,建立稳固防御。
那么大明即便是集结再多兵力,就算是再来个二十万军,战力再强上几分,也会因为天险、后勤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对于麓川无法形成威胁。
那思伦法这个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实了。
当时大明在云南的兵力极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识到定边不可不救。
当然,如果他惨败甚至被麓川擒杀,大明在云南的军事力量就会彻底崩溃,这也正是思伦发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与思伦发决战,无疑是极大的军事冒险。
思伦法是麓川开国雄主思汗法的孙子,虽然也有幼子的说法。
其在麓川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杀死前任国主思瓦发而继位,并曾在景东之战中击败明军。
此时麓川也正处于上升期,显然堪称劲敌。
麓川的兵力,是大军三十万,战象百余头。
麓川的兵力构成,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
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剌”。
锡剌持兵御敌,余人荷所供。
故军行五六万,战者不满二万。
则麓川虽然全民皆兵,然而战兵辅兵划分非常严格。总共动员三十万人,战兵当在八万到十万。
而沐英这边,只有堪堪三万人,长途奔袭至于定边。
双方实力对比极为悬殊。
麓川的步兵虽然在方阵作战技巧上不如明军,但更擅长游击、伏击和山地格斗。训练度方面,麓川也有直属于君主的精锐武士。
作为东南亚霸主,麓川能够从中南半岛招募兵源,来自印度、缅甸和老挝的优质仆从弓手,与麓川本国培养的精锐标枪手、强弩手互相配合,形成很强的远程火力。
甚至在骑兵上,麓川也可以说实力不菲。
滇马中并不缺乏可以用于作战者,最原始的马镫就发源于西南地带。
由于马匹体型较小,麓川骑兵无法披挂厚重的马铠,防御力不足,然而耐力顽强,擅长翻山越岭,更加适合丛林山地作战。
沐英驰援定边,人人皆乘马,但其中不可能都是骑兵。
有很大一部分是骑马步兵。
时三月十五日,明军抵达定边,此时麓川军队正在围城,他们修筑了坚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令城池摇摇欲坠。
沐英见麓川军营地坚固,没有仓促发动进攻,而是在麓川军营对面设立营寨工事与其对峙。
随后,明军三百名铁骑出营挑战,麓川军派出步兵数千人、战象三十余头出战。
麓川的领军将领乘坐战象直冲明军阵列,云南前卫指挥张因率领前锋骑兵五十余人直冲对方战象。
张因发骑弓射中敌将乘坐的战象左膝,战象受伤扑倒后,麓川将领被甩落,之后被明军骑兵射杀。
明军三百名骑兵趁势全军突击敌阵,麓川军抵挡不住彻底崩溃逃回营寨。
此战,明军告捷,斩首数百级,大大打击麓川士气。
然而,这一战歼敌有限,并没能打破定边府的围困。
之后,沐英召开军事会议,他认为这次麓川攻打定边是有备而来,兵马众多、声势浩大。
而定边被围攻,已经快支撑不住。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拖下去此消彼长,定边很可能失守,那时候局势将不堪设想。
于是众将一致同意,发下战书,次日与麓川军作总决战。
第二日,明军分为三队,都督冯诚领前队,都督同知寗正领左队,汤昭领右队。
沐英发下军令,“退后者必斩”。
麓川军除了留下少量兵力围城,也全部出营与明军决战,阵势庞大,如同汪洋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
两军相遇后,麓川军便驱赶战象冲阵。
其战象全部身披铠甲,背上立有战楼,象兵便立于战楼射箭。
战象左右两旁又各有短槊一根,配合战象冲刺。
沐英一声令下,火铳兵纷纷开火,硝烟弥漫。
神机箭也纷纷向麓川军发射。
麓川步卒闻声,不知何物,纷纷胆寒。
对于火器,麓川这边明显缺乏足够的了解,毕竟西南地处偏远,消息传播不易,很多情报,还停留在蒙元时期。
然而战象经过严格的训练极为悍勇,起初竟然不怕火器,顶着火炮火铳,向明军继续冲击而来。
明军按照计划摆成三列,用火器循环射击,这便是沐英操练之下,大明得以征战天下,连番得胜的火铳三段击。
在火铳三段击下,战象渐渐受到惊吓,全部调头回奔,麓川军庞大的阵势遭到战象冲击,中军飞速向内塌陷。
此时,训练有素的麓川骑兵随即如同利箭一般,从两侧的山坡居高临下杀来。
然而指挥张因、千户张荣祖马上乘胜率领骑兵跟进,与麓川骑兵厮杀在一起。
麓川骑兵以枪槊作战,是近战的格斗骑兵,却因为马种缘故,缺乏盔甲,虽有数量优势,却在盔甲精良的明军勐攻下,同样不支。
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载,其中在军备上的优势,是四边各族,天下万国,都是无法比拟的。
麓川虽强,但西南地处贫瘠,除了少数将领,其余战兵对比明军来说,可以说是装逼简陋。
这时,沐英更是摆出火炮劲弩,一起发射,声响震天,狂暴的火力打击在麓川军阵中,令麓川军的混乱越发加剧。
麓川军试图逃入工事,借助工事分层次抗击来化解明军的冲击力。
然而明军以火炮粉碎了工事的关键部位,攻破麓川营寨,随后放火焚烧,麓川军崩溃奔逃。
不甘心的思伦法仍然想作困兽之搏,令麾下骁将昔剌亦率国王直属的精锐武士,直冲明军左军。
这些武士在乱军当中,秩序全然不乱,先投标枪,命中率极高,造成巨大杀伤,而后挥刀冲杀,明军左翼竟然一时被逼退。
沐英在高处掌握全局,以令旗和号令指挥全军战斗,看到敌军在阵中纵横驰突,立刻做出应对,取佩刀叫人取左路军大将都督同知寗正的首级来。
因为先有军令“退后者必斩”。
寗正眼见有人从高地上持沐英的佩刀奔下,肝胆俱裂,为了立功赎罪,仰天长啸。
求取沐英再给一次机会。
沐英当然不是说一定要杀他,便就准许其戴罪立功。
都督同知寗正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亲自领兵突进敌军阵营,发挥出所有战力,遂反败为胜。
麓川大将昔剌亦见寗正部突然间锐气百倍,虽不知何故,但已经无法再支撑不下去,入阵而走。
思伦法的蛮王大军失去斗志,精兵被纪律较差的军队所拖累,顿时溃散。
明军大获全胜,斩首三万余级,俘虏一万余人,还捉获了三十七头战象。
麓川战象几乎损失殆尽,士兵除了被明军击杀、俘获外,在回逃的路上或伤病,或失散,或饥饿,死者不知凡几,死尸枕藉。
定边之战粉碎了麓川的霸权,思伦发的威望也崩溃,不得不向大明赔款乞降。
便就是这样曾经的辉煌,让如今的沐春,完全有俯视三国联军的实力。
毕竟,除了沐英换成沐春,其余的将领,可都是健在啊。
不过沐春心态很是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把对面的三国联军放在眼里。
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体现在沐春的身上,包括所有的将军,千户,百户,总旗。
甚至是那些跟随作战的土司,对于对面的十多万人,亦是没有一人有着惧怕之色,反而只有期待。
在他们的眼里,对面的不是十多万的敌人,反而是十多万的香馍馍,等着去抢着争夺功劳。
在后边的军士们,甚至在担心,待会若是晚了点,功劳会不会被前军所夺取呢。
好歹给咱们留一碗汤啊。
倒也不怪沐春这边的将士们有如此的想法,主要是曾经的定边之战,打得过于夸张了一点。
定边之战,作为明朝初年粉碎麓川的东南亚霸权关键一战,其意义甚至还要大于明英宗时代粉碎麓川恢复旧土野心,将麓川驱逐到缅甸北部的麓川之役。
定边之战中,大将军沐英击破麓川号称三十万的大军,使得麓川王国从人口数百万的西南强国崩塌成一家土邦,其壮烈激昂堪称荡气回肠。
巅峰的麓川算上势力范围,极为广大,虎踞西南,即便缅甸也雌伏其下。
定边之战前,麓川王国已经扩张到了版图的极限,其势力范围北至永昌、大理,南至勐润,西达今印度阿萨姆邦,东至勐老,其内的人口在两百万上下。
和大明自然是没办法比,但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是感觉没有什么对手了。
周边的各个小国,每年都要给出大量本土的孝敬,才能避免不受到麓川王国的侵袭。
麓川是在蒙元末期夺取威远、远干二府。
而永昌、景东便是在明军入滇之后,才实现占领。
麓川王国在蒙元时期,名义上接受蒙元的册封,实际上是完全独立,并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便就如同现在大明的朝贡国一般。
能够在蒙元铁骑之下,保持这样的状态,可见麓川王国的强大。
当然,并不是说麓川王国可以对付蒙元铁骑,只是因为地理的特殊性,蒙元铁骑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蒙元初期,忽必烈远征倭国失败两次后,打安南也跟着失败。
而西南这边的气候环境,和安南大同小异。
蒙元军队在那个年代虽然战无不胜,但是,也是有条件的。
他们不适合丛林作战。
蒙古人本来生活在严寒的草原地区,湿热的丛林气候,让他们完全不适应。
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容易生病,更容易引发瘟疫。
蒙元的战术打法主要是以骑兵突击为主,远程奔袭,战术包抄,骑射作战。
这样的战术打法,让他们在欧洲战场、西亚战场上所向披靡。
但也是这样的战术,在丛林中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因为骑兵根本就跑不起来。
骑兵无法奔袭,也没办法按照骑兵的方式作战。
因此,当蒙元军队和安南军队作战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安南那边但凡有点想法的将领,都不会傻到跟骑兵去硬碰硬,拖延下来,吃亏的就是蒙元了。
在安南失利后,自然对于西南这些地方,也就没有了什么想法。
而雄踞西南的麓川王国,在蒙元晚期,利用蒙元的软弱不断扩张领地。
当明军入滇后,早就尝到好处的麓川王国更是没有任何收敛,完全不怕与新生的大明王朝抗衡。
在定边之战前,麓川已经和大明进行了三次战役,两胜一负。
除了摩沙勒寨之战的小败之外,思瓦发和思伦发时代分别取得了永昌和景东之战的胜利,令控制线继续北进到永昌、景东一线。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
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使得大明获得阶段性的胜利,而西南地区的失利,让朱元章非常不爽。
北元那边的残余覆灭,让大明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来平定西南。
随着朱元章一道谕旨,二十万大军集结,要一鼓作气,荡平麓川。
虽说二十万大军,便和远征倭国那样,并未全是战兵,辅兵也包含了许多。
但以大明的战力,这些军士都是久经沙场,加上一路连胜,士气如虹。
麓川王国也有着自己的野心。
定边以北,是着名的红河,流入安南北部。
从据永昌、景东到进取定边,麓川的战略目的都在于全据红河天险。
如果能进一步北上占领大理所在的洱海盆地进行防御,那么防线就彻底圆满无缺,即便不能占领大理,红河源头的险峻地形同样难以侵入和进行兵力投送。
因此,在得知明军正在大规模集结之后,麓川国主思伦法,举国之力,发动号称三十万的大军,进攻定边。
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周边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自称“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军大举进入云南之前,全据红河天险,建立稳固防御。
那么大明即便是集结再多兵力,就算是再来个二十万军,战力再强上几分,也会因为天险、后勤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对于麓川无法形成威胁。
那思伦法这个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实了。
当时大明在云南的兵力极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识到定边不可不救。
当然,如果他惨败甚至被麓川擒杀,大明在云南的军事力量就会彻底崩溃,这也正是思伦发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与思伦发决战,无疑是极大的军事冒险。
思伦法是麓川开国雄主思汗法的孙子,虽然也有幼子的说法。
其在麓川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杀死前任国主思瓦发而继位,并曾在景东之战中击败明军。
此时麓川也正处于上升期,显然堪称劲敌。
麓川的兵力,是大军三十万,战象百余头。
麓川的兵力构成,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
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剌”。
锡剌持兵御敌,余人荷所供。
故军行五六万,战者不满二万。
则麓川虽然全民皆兵,然而战兵辅兵划分非常严格。总共动员三十万人,战兵当在八万到十万。
而沐英这边,只有堪堪三万人,长途奔袭至于定边。
双方实力对比极为悬殊。
麓川的步兵虽然在方阵作战技巧上不如明军,但更擅长游击、伏击和山地格斗。训练度方面,麓川也有直属于君主的精锐武士。
作为东南亚霸主,麓川能够从中南半岛招募兵源,来自印度、缅甸和老挝的优质仆从弓手,与麓川本国培养的精锐标枪手、强弩手互相配合,形成很强的远程火力。
甚至在骑兵上,麓川也可以说实力不菲。
滇马中并不缺乏可以用于作战者,最原始的马镫就发源于西南地带。
由于马匹体型较小,麓川骑兵无法披挂厚重的马铠,防御力不足,然而耐力顽强,擅长翻山越岭,更加适合丛林山地作战。
沐英驰援定边,人人皆乘马,但其中不可能都是骑兵。
有很大一部分是骑马步兵。
时三月十五日,明军抵达定边,此时麓川军队正在围城,他们修筑了坚固的土木工事,建造大量攻城武器攻城,令城池摇摇欲坠。
沐英见麓川军营地坚固,没有仓促发动进攻,而是在麓川军营对面设立营寨工事与其对峙。
随后,明军三百名铁骑出营挑战,麓川军派出步兵数千人、战象三十余头出战。
麓川的领军将领乘坐战象直冲明军阵列,云南前卫指挥张因率领前锋骑兵五十余人直冲对方战象。
张因发骑弓射中敌将乘坐的战象左膝,战象受伤扑倒后,麓川将领被甩落,之后被明军骑兵射杀。
明军三百名骑兵趁势全军突击敌阵,麓川军抵挡不住彻底崩溃逃回营寨。
此战,明军告捷,斩首数百级,大大打击麓川士气。
然而,这一战歼敌有限,并没能打破定边府的围困。
之后,沐英召开军事会议,他认为这次麓川攻打定边是有备而来,兵马众多、声势浩大。
而定边被围攻,已经快支撑不住。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拖下去此消彼长,定边很可能失守,那时候局势将不堪设想。
于是众将一致同意,发下战书,次日与麓川军作总决战。
第二日,明军分为三队,都督冯诚领前队,都督同知寗正领左队,汤昭领右队。
沐英发下军令,“退后者必斩”。
麓川军除了留下少量兵力围城,也全部出营与明军决战,阵势庞大,如同汪洋大海,一眼望不到边际。
两军相遇后,麓川军便驱赶战象冲阵。
其战象全部身披铠甲,背上立有战楼,象兵便立于战楼射箭。
战象左右两旁又各有短槊一根,配合战象冲刺。
沐英一声令下,火铳兵纷纷开火,硝烟弥漫。
神机箭也纷纷向麓川军发射。
麓川步卒闻声,不知何物,纷纷胆寒。
对于火器,麓川这边明显缺乏足够的了解,毕竟西南地处偏远,消息传播不易,很多情报,还停留在蒙元时期。
然而战象经过严格的训练极为悍勇,起初竟然不怕火器,顶着火炮火铳,向明军继续冲击而来。
明军按照计划摆成三列,用火器循环射击,这便是沐英操练之下,大明得以征战天下,连番得胜的火铳三段击。
在火铳三段击下,战象渐渐受到惊吓,全部调头回奔,麓川军庞大的阵势遭到战象冲击,中军飞速向内塌陷。
此时,训练有素的麓川骑兵随即如同利箭一般,从两侧的山坡居高临下杀来。
然而指挥张因、千户张荣祖马上乘胜率领骑兵跟进,与麓川骑兵厮杀在一起。
麓川骑兵以枪槊作战,是近战的格斗骑兵,却因为马种缘故,缺乏盔甲,虽有数量优势,却在盔甲精良的明军勐攻下,同样不支。
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够传承数千载,其中在军备上的优势,是四边各族,天下万国,都是无法比拟的。
麓川虽强,但西南地处贫瘠,除了少数将领,其余战兵对比明军来说,可以说是装逼简陋。
这时,沐英更是摆出火炮劲弩,一起发射,声响震天,狂暴的火力打击在麓川军阵中,令麓川军的混乱越发加剧。
麓川军试图逃入工事,借助工事分层次抗击来化解明军的冲击力。
然而明军以火炮粉碎了工事的关键部位,攻破麓川营寨,随后放火焚烧,麓川军崩溃奔逃。
不甘心的思伦法仍然想作困兽之搏,令麾下骁将昔剌亦率国王直属的精锐武士,直冲明军左军。
这些武士在乱军当中,秩序全然不乱,先投标枪,命中率极高,造成巨大杀伤,而后挥刀冲杀,明军左翼竟然一时被逼退。
沐英在高处掌握全局,以令旗和号令指挥全军战斗,看到敌军在阵中纵横驰突,立刻做出应对,取佩刀叫人取左路军大将都督同知寗正的首级来。
因为先有军令“退后者必斩”。
寗正眼见有人从高地上持沐英的佩刀奔下,肝胆俱裂,为了立功赎罪,仰天长啸。
求取沐英再给一次机会。
沐英当然不是说一定要杀他,便就准许其戴罪立功。
都督同知寗正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亲自领兵突进敌军阵营,发挥出所有战力,遂反败为胜。
麓川大将昔剌亦见寗正部突然间锐气百倍,虽不知何故,但已经无法再支撑不下去,入阵而走。
思伦法的蛮王大军失去斗志,精兵被纪律较差的军队所拖累,顿时溃散。
明军大获全胜,斩首三万余级,俘虏一万余人,还捉获了三十七头战象。
麓川战象几乎损失殆尽,士兵除了被明军击杀、俘获外,在回逃的路上或伤病,或失散,或饥饿,死者不知凡几,死尸枕藉。
定边之战粉碎了麓川的霸权,思伦发的威望也崩溃,不得不向大明赔款乞降。
便就是这样曾经的辉煌,让如今的沐春,完全有俯视三国联军的实力。
毕竟,除了沐英换成沐春,其余的将领,可都是健在啊。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