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83 981【冠带进京和皇帝笑话】
- 984 982【三皇子的钱途】
- 985 983【印刷革命】
- 986 984【工部还有配套发明】
- 987 985【橡胶与玛雅神庙】
- 988 986【印加皇族遗脉】
- 989 987【倭将奴和扶桑姬】
- 990 988【一将功成万骨枯】
- 991 989【尼布楚】
- 992 990【划时代空袭】
- 993 991【官渡之战复刻版】
- 994 992【杀俘】
- 995 993【炸城】
- 996 994【布里亚特蒙古人】
- 997 995【漠北】
- 998 996【一鼓作气】
- 999 997【漠北都护府和北海都护府】
- 1000 998【占领北海】
- 1001 999【封王】
- 1002 1000【造反宣传家】
- 1003 1001【故国他乡】
- 1004 1002【血液净化文书】
- 1005 1003【会说汉语的墨西哥总督】
- 1006 1004【连锁反应】
- 1007 1005【大争之世】
- 1008 1006【沙俄留学生】
- 1009 1007【从留学生到乞丐】
- 1010 1008【蒸汽船】
- 1011 1009【点亮中亚地图】
- 1012 1010【又有人给皇帝送妹子】
- 1013 1011【伏尔加河与顿河大起义】
- 1014 1012【俄文版《大同集》】
- 1015 1013【沙俄军户】
- 1016 1014【关窗户】
- 1017 1015【文青可汗】
- 1018 1016【马达加斯加岛的消息】
- 1019 1017【祖国是中国】
- 1020 1018【“聪明”国王】
- 1021 1019【新广城】
- 1022 1020【晋王很近】
- 1023 1021【财政充裕】
- 1024 1022【吉别可】
- 1025 1023【阔孜少年和巴彦美人】
- 1026 1024【罐头、橡胶与发电机】
- 1027 1025【铜壳罐头】
- 1028 1026【中国的“印度公司”】
- 1029 1027【炒股的韩王】
- 1030 1028【股票经纪人】
- 1031 1029【整顿金融】
- 1032 1030【广交所之狼——郑芝龙】
- 1033 卡文
- 1034 1031【乡士与村吏】
- 1035 1032【日本锁国】
- 1036 1033【长州藩与住友家】
- 1037 1034【江户海战】
- 1038 1035【尊王讨贼】
- 1039 1036【皇帝要北海道】
- 1040 1037【女天皇与和尚太上皇】
- 1041 1038【幕府副将军】
- 1042 1039【攻城与内讧】
- 1043 1040【投降输一半】
- 1044 1041【虾夷县】
- 1045 1042【南京棚户区改造】
- 1046 1043【识字班】
- 1047 1044【西域战事】
- 1048 1045【螳臂当车】
- 1049 1046【纵马戈壁】
- 1050 1047【被踩死的国王】
- 1051 1048【李白的出生地】
- 1052 1049【葱岭回来了】
- 1053 1050【实地调查才靠谱】
- 1054 1051【大宛,大宛!】
- 1055 1052【心怀故国】
- 1056 1053【勇猛骁骑】
- 1057 1054【步兵对重骑】
- 1058 1055【连锁反应】
- 1059 1056【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 1060 1057【太子爷体察民情】
- 1061 1508【忆往昔】
- 1062 1059【圣人无情】
- 1063 1060【爪哇一统】
- 1064 1061【西域安定】
- 1065 1062【终章一】
- 1066 1063【终章二】
- 1067 1064【终章三】
- 1068 1065【终章四】
- 1069 1066【终章五】
- 1070 【后记一】
- 1071 【番外二】
- 1072 【番外一】
- 1073 【后记一】
- 1077 【番外五】
- 1078 【番外六】
- 1079 【番外七】
- 1080 【番外八】
- 1081 【番外九】
- 1082 【番外十】
- 1083 【番外十一·终】
- 1084 新书《北宋穿越指南》已发布
隐藏
显示工具栏
991【官渡之战复刻版】
991【官渡之战复刻版】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
另一个时空,雅克萨之战的清军,军中肯定有人读过。
当时,清军一来就强攻棱堡,损失惨重后不敢硬碰硬。又故意靠河制造攻城器械,引诱哥萨克出城,罗刹鬼果然雾天偷袭,被清军伏击杀死近百人。
从此之后,双方谁都不动了,就在那儿对峙干耗。
清军探知敌军水井在城外,于是摧毁水井。哥萨克只能出城去打江水,清军架炮对准城门,城里每次想要取水,都得顶着炮弹冲到江边。或者,夜里偷摸取水,清军总有发现不了的时候。
接下来,清军使用官渡之战的打法,垒筑高台跟敌军城堡对轰。
实在是没事儿干,清军垒筑的高台,垒着垒着就变成城堡。还是没事儿干啊,继续垒土墙呗,清军垒了三道土墙,直接把雅克萨给圈起来。
足足半年时间,垒土,炮击,垒土,炮击……整个过程无聊透顶。
可呆仗是最无解的,清军时不时发炮,见击不跨城墙,就炮击城内建筑。粮食断绝,水源受限,不说土着仆从军死了多少,800多哥萨克死得只剩不到150个。很多哥萨克,都是生生饿死的!
清军也惨,气候寒冷,补给困难,两千多将士死了一大半。
然后双方就议和了,因为沙俄跟奥斯曼打起来,满清又要对准格尔用兵,中俄两国都不想在雅克萨干耗着。
好巧,李正也读过《三国演义》,毫无悬念的学习曹操和袁绍!
拿下子堡之后,李正分兵去上游扎营,阻挡有可能出现的哥萨克援军。剩下的士卒和民夫,就在子堡之内垒筑高台,他想居高临下开火,把敌军棱堡的炮台干掉。
“呼,累死爷了!”
乔光用整个人瘫在地上,四仰八叉望着天空自语:“这打仗就打仗,怎当兵的好吃好睡,咱做民夫的累个半死?”
二掌柜乔念靠坐于土坡:“李都护在学曹袁,垒筑高台,炮发霹雳。”
“快别躺了,换班休息的,都过去吃饭!”有炊事兵大喊。
乔光用慢吞吞爬起,步履维艰的移动。
手心脚心的水泡,破了又起,反复几次,手脚心全是茧子。他的胳膊腿儿也变得粗壮,不似以前弱不禁风的样子,真该给大同军上交一笔健身费。
又是咸鱼粥,乔光用吃得想吐。
黑龙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鱼,屯了好几船的咸鱼,这次全拉出来做军粮。
乔光用吐槽说:“等这场仗打完,我宁愿吃屎,也打死不吃咸鱼!”
乔念笑道:“少爷,在军中有肉吃就不错了。我听人说啊,崇祯朝那会儿,好多民夫连糠麸都没得吃,饿着肚子一直干活到死。”他突然压低声音,“这里如此险要,官兵拿下之后,必然驻扎大军。我们要最先在这里开货站,提前跟军官搞好关系,附近的皮毛生意就能拿下。说不定还能获得军需转运牌照,为这里的将士运送粮食。”
“确实。”乔光用郑重点头。
日复一日,垒土垒土。
城堡内的许多建筑都被扒掉,土堆越垒越高,越垒越宽阔。
一直垒到三丈高,李正终于下达军令,把二十多门火炮,全都顺着斜坡拖到高台上。
炮兵测量员开始行动,计算炮台与目标的距离和高度差。
大同军最近几年新造的火炮,全部属于线膛炮。直膛线,圆炮弹,前膛装,纯粹是为了提高射速——直膛线可极大提高前膛填装效率,并且略微提高火炮的射程。
至于螺旋膛线,一百年前就有了,但目前还真不太用得上。
虽然可以提高射程和精度,但前膛填装速度极慢。也可以改造炮弹形状,弄成米尼弹的放大版,但这玩意儿有屁用啊。在炮弹不能爆炸的时代,圆锥形远远不如球型好用,球型炮弹可弹跳翻滚打一串!
后蹚枪和后蹚炮,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但短期内很难用于实战。
气密性问题,由赵瀚提供思路,工匠们很快就解决了。
但药筒始终是个坎啊,此时没有无烟火药,也没有雷汞来造火帽。不管是后蹚枪还是后蹚炮,发射之后都有大量残渣,清理起来比前膛火器麻烦无数倍。
这得等化学进步,科技树还缺了一环。
“轰轰轰轰!”
二十多门火炮发射,全部瞄准最近的两处棱堡,火炮射程也只能允许打到那里。
直膛线,圆炮弹,精度依旧感人。
即便计算好了抛物线,可也只有四发炮弹落于棱堡。而且,一处敌军炮台都没击中,倒是砸死了几个哥萨克。
“还击!”
巴什科夫吼道。
事实证明,传统办法还是很管用的。
历史上,清军垒筑高台,居高临下发炮,把哥萨克打得毫无脾气。
如今也是一样,大同军的炮台高十米,仰角发射能轻松轰击敌军炮台。而哥萨克的棱堡炮台,高度仅为五米,中间隔着一条黑龙江,顶多能砸中大同军占据的子堡城墙。
当然,哥萨克的母堡,还设计了一个防御炮垒,足足有十一米高。
但这个炮垒建在西城墙上,那里有唯一的陆路通道,也是攻城方最容易进攻的地方,因此才要重点布置火力。大同军在东南边进行炮击,打不到敌军的炮垒,敌军炮垒也挨不着大同军的高台。
打了几炮之后,巴什科夫只得作罢,命令士兵撤回城内。
至于那些火炮,就让大同军轰击呗,反正铁疙瘩挨了炮也不容易砸坏。等到了晚上,再把火炮拖进城,真正作战时拉上城墙即可。堡垒外围三道栅栏和壕沟,足够拖时间重新布置炮兵阵地。
巴什科夫还有秘密武器,一种可以爆炸的炮弹。
炮弹上有引线,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炮引线,就能发射出这种开花弹。不是啥新玩意儿,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缺点太过明显,大同军都懒得去制造。
发现敌军城墙上没人了,李正下令道:“抬高角度,打城内建筑!”
火炮45度仰角射击,射程是最远的。
一发又一发炮弹,落在城内建筑中,不时就把房顶打个窟窿,偶尔还能把房屋墙体砸塌。
城内的敌军,只能舍弃中间的房屋,全都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
陆陆续续炮击大半天,今日的行动便宣告结束。
翌日,继续炮击。
不过有几门火炮,被推下高台,拉去子堡的北城墙架设。再加上缴获的哥萨克火炮,一起轰击敌军堡垒外围的木夹土栅栏——高台炮兵阵地太高,此时的火炮不能俯射,因此无法轰击更近的目标,反而是更矮的城墙更适合。
一连八天,高台炮兵阵地轰击城内,城墙炮兵阵地轰击城外。
城内的守军,躲在城墙后不敢露面。
城外的防御工事,外围两道木夹土栅栏已经被轰塌大片。
李正不缺弹药,已经有一批大船返航,再过几天就能运来补给。但不能拖到冬天,到时候黑龙江结冰,大同军的后勤就会中断。
巴什科夫站在母堡西城墙的防御炮垒里,通过千里镜,看着大同军一点点摧毁自己的外围工事。他对此毫无办法,手里只有四百多哥萨克,剩下的全是土着仆从军,不可能出城主动进攻。
而炮击也不利,只能等待援军拖时间,拖到冬天他就赢了。
“我们也垒土堆,跟敌人对轰!”巴什科夫下令。
但他的人手太少,只能把女人和奴隶也叫上。从北城门出去(西城故意不设城门),挖土搬进城内垒放,垒着垒着就半途而废。
因为他们不但人少,而且工具也不够,没有充足的藤筐和麻袋。
又过了半个月,敌军南边的外围工事,被大同军的火炮全部摧毁。于是,所有火炮重新搬回高台,对着城内建筑无差别炮击。
这种打法,纯属浪费弹药,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予敌军心理压力。换成士气不高的军队,连续轰击一两个月,估计士兵全都撒丫子跑路了。
但这些哥萨克真的强悍,就是守着城堡不走,也不知道是什么信念在支撑。
李正麾下的士兵越来越多,每过几天,就有零星的土着来投军。全是索伦部的勇士,他们恨透了哥萨克,听说大同军在围城,好些部落酋长带人从老远赶来。
李正决定给兵部和都督府写信,今后招一些索伦人参军。既能就近补给兵员,又能加强与土着部落的联系。
眼见李正围而不攻,只是炮击建筑,巴什科夫知道要打持久战了。
前些天被炮弹砸死的士兵,不管是哥萨克还是仆从军,尸体都被巴什科夫下令分割,撒上盐腌起来做人肉干。
城堡里存粮不够,即便巴什科夫防守成功,过冬也得饿死一半。
剩下一半还活着,是因为可以吃死人的尸体!
南洋的荷兰、西班牙城堡,能够被围困一两年,那是因为他们食物来源充足。哥萨克却不行,这里食物经常不够,有时候还得去土着部落抢粮。
“砰砰砰砰!”
战斗率先在上游十里外打响,哥萨克援军提前登陆,被山中放哨的大同军发现了。
另一个时空,雅克萨之战的清军,军中肯定有人读过。
当时,清军一来就强攻棱堡,损失惨重后不敢硬碰硬。又故意靠河制造攻城器械,引诱哥萨克出城,罗刹鬼果然雾天偷袭,被清军伏击杀死近百人。
从此之后,双方谁都不动了,就在那儿对峙干耗。
清军探知敌军水井在城外,于是摧毁水井。哥萨克只能出城去打江水,清军架炮对准城门,城里每次想要取水,都得顶着炮弹冲到江边。或者,夜里偷摸取水,清军总有发现不了的时候。
接下来,清军使用官渡之战的打法,垒筑高台跟敌军城堡对轰。
实在是没事儿干,清军垒筑的高台,垒着垒着就变成城堡。还是没事儿干啊,继续垒土墙呗,清军垒了三道土墙,直接把雅克萨给圈起来。
足足半年时间,垒土,炮击,垒土,炮击……整个过程无聊透顶。
可呆仗是最无解的,清军时不时发炮,见击不跨城墙,就炮击城内建筑。粮食断绝,水源受限,不说土着仆从军死了多少,800多哥萨克死得只剩不到150个。很多哥萨克,都是生生饿死的!
清军也惨,气候寒冷,补给困难,两千多将士死了一大半。
然后双方就议和了,因为沙俄跟奥斯曼打起来,满清又要对准格尔用兵,中俄两国都不想在雅克萨干耗着。
好巧,李正也读过《三国演义》,毫无悬念的学习曹操和袁绍!
拿下子堡之后,李正分兵去上游扎营,阻挡有可能出现的哥萨克援军。剩下的士卒和民夫,就在子堡之内垒筑高台,他想居高临下开火,把敌军棱堡的炮台干掉。
“呼,累死爷了!”
乔光用整个人瘫在地上,四仰八叉望着天空自语:“这打仗就打仗,怎当兵的好吃好睡,咱做民夫的累个半死?”
二掌柜乔念靠坐于土坡:“李都护在学曹袁,垒筑高台,炮发霹雳。”
“快别躺了,换班休息的,都过去吃饭!”有炊事兵大喊。
乔光用慢吞吞爬起,步履维艰的移动。
手心脚心的水泡,破了又起,反复几次,手脚心全是茧子。他的胳膊腿儿也变得粗壮,不似以前弱不禁风的样子,真该给大同军上交一笔健身费。
又是咸鱼粥,乔光用吃得想吐。
黑龙江沿岸,最不缺的就是鱼,屯了好几船的咸鱼,这次全拉出来做军粮。
乔光用吐槽说:“等这场仗打完,我宁愿吃屎,也打死不吃咸鱼!”
乔念笑道:“少爷,在军中有肉吃就不错了。我听人说啊,崇祯朝那会儿,好多民夫连糠麸都没得吃,饿着肚子一直干活到死。”他突然压低声音,“这里如此险要,官兵拿下之后,必然驻扎大军。我们要最先在这里开货站,提前跟军官搞好关系,附近的皮毛生意就能拿下。说不定还能获得军需转运牌照,为这里的将士运送粮食。”
“确实。”乔光用郑重点头。
日复一日,垒土垒土。
城堡内的许多建筑都被扒掉,土堆越垒越高,越垒越宽阔。
一直垒到三丈高,李正终于下达军令,把二十多门火炮,全都顺着斜坡拖到高台上。
炮兵测量员开始行动,计算炮台与目标的距离和高度差。
大同军最近几年新造的火炮,全部属于线膛炮。直膛线,圆炮弹,前膛装,纯粹是为了提高射速——直膛线可极大提高前膛填装效率,并且略微提高火炮的射程。
至于螺旋膛线,一百年前就有了,但目前还真不太用得上。
虽然可以提高射程和精度,但前膛填装速度极慢。也可以改造炮弹形状,弄成米尼弹的放大版,但这玩意儿有屁用啊。在炮弹不能爆炸的时代,圆锥形远远不如球型好用,球型炮弹可弹跳翻滚打一串!
后蹚枪和后蹚炮,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但短期内很难用于实战。
气密性问题,由赵瀚提供思路,工匠们很快就解决了。
但药筒始终是个坎啊,此时没有无烟火药,也没有雷汞来造火帽。不管是后蹚枪还是后蹚炮,发射之后都有大量残渣,清理起来比前膛火器麻烦无数倍。
这得等化学进步,科技树还缺了一环。
“轰轰轰轰!”
二十多门火炮发射,全部瞄准最近的两处棱堡,火炮射程也只能允许打到那里。
直膛线,圆炮弹,精度依旧感人。
即便计算好了抛物线,可也只有四发炮弹落于棱堡。而且,一处敌军炮台都没击中,倒是砸死了几个哥萨克。
“还击!”
巴什科夫吼道。
事实证明,传统办法还是很管用的。
历史上,清军垒筑高台,居高临下发炮,把哥萨克打得毫无脾气。
如今也是一样,大同军的炮台高十米,仰角发射能轻松轰击敌军炮台。而哥萨克的棱堡炮台,高度仅为五米,中间隔着一条黑龙江,顶多能砸中大同军占据的子堡城墙。
当然,哥萨克的母堡,还设计了一个防御炮垒,足足有十一米高。
但这个炮垒建在西城墙上,那里有唯一的陆路通道,也是攻城方最容易进攻的地方,因此才要重点布置火力。大同军在东南边进行炮击,打不到敌军的炮垒,敌军炮垒也挨不着大同军的高台。
打了几炮之后,巴什科夫只得作罢,命令士兵撤回城内。
至于那些火炮,就让大同军轰击呗,反正铁疙瘩挨了炮也不容易砸坏。等到了晚上,再把火炮拖进城,真正作战时拉上城墙即可。堡垒外围三道栅栏和壕沟,足够拖时间重新布置炮兵阵地。
巴什科夫还有秘密武器,一种可以爆炸的炮弹。
炮弹上有引线,先点燃炮弹引线,再点燃火炮引线,就能发射出这种开花弹。不是啥新玩意儿,几十年前就有了,但缺点太过明显,大同军都懒得去制造。
发现敌军城墙上没人了,李正下令道:“抬高角度,打城内建筑!”
火炮45度仰角射击,射程是最远的。
一发又一发炮弹,落在城内建筑中,不时就把房顶打个窟窿,偶尔还能把房屋墙体砸塌。
城内的敌军,只能舍弃中间的房屋,全都住在靠近城墙的地方。
陆陆续续炮击大半天,今日的行动便宣告结束。
翌日,继续炮击。
不过有几门火炮,被推下高台,拉去子堡的北城墙架设。再加上缴获的哥萨克火炮,一起轰击敌军堡垒外围的木夹土栅栏——高台炮兵阵地太高,此时的火炮不能俯射,因此无法轰击更近的目标,反而是更矮的城墙更适合。
一连八天,高台炮兵阵地轰击城内,城墙炮兵阵地轰击城外。
城内的守军,躲在城墙后不敢露面。
城外的防御工事,外围两道木夹土栅栏已经被轰塌大片。
李正不缺弹药,已经有一批大船返航,再过几天就能运来补给。但不能拖到冬天,到时候黑龙江结冰,大同军的后勤就会中断。
巴什科夫站在母堡西城墙的防御炮垒里,通过千里镜,看着大同军一点点摧毁自己的外围工事。他对此毫无办法,手里只有四百多哥萨克,剩下的全是土着仆从军,不可能出城主动进攻。
而炮击也不利,只能等待援军拖时间,拖到冬天他就赢了。
“我们也垒土堆,跟敌人对轰!”巴什科夫下令。
但他的人手太少,只能把女人和奴隶也叫上。从北城门出去(西城故意不设城门),挖土搬进城内垒放,垒着垒着就半途而废。
因为他们不但人少,而且工具也不够,没有充足的藤筐和麻袋。
又过了半个月,敌军南边的外围工事,被大同军的火炮全部摧毁。于是,所有火炮重新搬回高台,对着城内建筑无差别炮击。
这种打法,纯属浪费弹药,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唯一的作用,就是给予敌军心理压力。换成士气不高的军队,连续轰击一两个月,估计士兵全都撒丫子跑路了。
但这些哥萨克真的强悍,就是守着城堡不走,也不知道是什么信念在支撑。
李正麾下的士兵越来越多,每过几天,就有零星的土着来投军。全是索伦部的勇士,他们恨透了哥萨克,听说大同军在围城,好些部落酋长带人从老远赶来。
李正决定给兵部和都督府写信,今后招一些索伦人参军。既能就近补给兵员,又能加强与土着部落的联系。
眼见李正围而不攻,只是炮击建筑,巴什科夫知道要打持久战了。
前些天被炮弹砸死的士兵,不管是哥萨克还是仆从军,尸体都被巴什科夫下令分割,撒上盐腌起来做人肉干。
城堡里存粮不够,即便巴什科夫防守成功,过冬也得饿死一半。
剩下一半还活着,是因为可以吃死人的尸体!
南洋的荷兰、西班牙城堡,能够被围困一两年,那是因为他们食物来源充足。哥萨克却不行,这里食物经常不够,有时候还得去土着部落抢粮。
“砰砰砰砰!”
战斗率先在上游十里外打响,哥萨克援军提前登陆,被山中放哨的大同军发现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