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73 971【外敌入侵】
- 974 972【吃掉尾巴】
- 975 973【资深流寇的战法】
- 976 974【王爷贡士和女贡士】
- 977 975【殿试与分封】
- 978 976【皇帝的新装】
- 979 977【文教政策调整】
- 980 978【军改】
- 981 979【金陵画派】
- 982 980【陛下,该修皇陵啦】
- 983 981【冠带进京和皇帝笑话】
- 984 982【三皇子的钱途】
- 985 983【印刷革命】
- 986 984【工部还有配套发明】
- 987 985【橡胶与玛雅神庙】
- 988 986【印加皇族遗脉】
- 989 987【倭将奴和扶桑姬】
- 990 988【一将功成万骨枯】
- 991 989【尼布楚】
- 992 990【划时代空袭】
- 993 991【官渡之战复刻版】
- 994 992【杀俘】
- 995 993【炸城】
- 996 994【布里亚特蒙古人】
- 997 995【漠北】
- 998 996【一鼓作气】
- 999 997【漠北都护府和北海都护府】
- 1000 998【占领北海】
- 1001 999【封王】
- 1002 1000【造反宣传家】
- 1003 1001【故国他乡】
- 1004 1002【血液净化文书】
- 1005 1003【会说汉语的墨西哥总督】
- 1006 1004【连锁反应】
- 1007 1005【大争之世】
- 1008 1006【沙俄留学生】
- 1009 1007【从留学生到乞丐】
- 1010 1008【蒸汽船】
- 1011 1009【点亮中亚地图】
- 1012 1010【又有人给皇帝送妹子】
- 1013 1011【伏尔加河与顿河大起义】
- 1014 1012【俄文版《大同集》】
- 1015 1013【沙俄军户】
- 1016 1014【关窗户】
- 1017 1015【文青可汗】
- 1018 1016【马达加斯加岛的消息】
- 1019 1017【祖国是中国】
- 1020 1018【“聪明”国王】
- 1021 1019【新广城】
- 1022 1020【晋王很近】
- 1023 1021【财政充裕】
- 1024 1022【吉别可】
- 1025 1023【阔孜少年和巴彦美人】
- 1026 1024【罐头、橡胶与发电机】
- 1027 1025【铜壳罐头】
- 1028 1026【中国的“印度公司”】
- 1029 1027【炒股的韩王】
- 1030 1028【股票经纪人】
- 1031 1029【整顿金融】
- 1032 1030【广交所之狼——郑芝龙】
- 1033 卡文
- 1034 1031【乡士与村吏】
- 1035 1032【日本锁国】
- 1036 1033【长州藩与住友家】
- 1037 1034【江户海战】
- 1038 1035【尊王讨贼】
- 1039 1036【皇帝要北海道】
- 1040 1037【女天皇与和尚太上皇】
- 1041 1038【幕府副将军】
- 1042 1039【攻城与内讧】
- 1043 1040【投降输一半】
- 1044 1041【虾夷县】
- 1045 1042【南京棚户区改造】
- 1046 1043【识字班】
- 1047 1044【西域战事】
- 1048 1045【螳臂当车】
- 1049 1046【纵马戈壁】
- 1050 1047【被踩死的国王】
- 1051 1048【李白的出生地】
- 1052 1049【葱岭回来了】
- 1053 1050【实地调查才靠谱】
- 1054 1051【大宛,大宛!】
- 1055 1052【心怀故国】
- 1056 1053【勇猛骁骑】
- 1057 1054【步兵对重骑】
- 1058 1055【连锁反应】
- 1059 1056【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 1060 1057【太子爷体察民情】
- 1061 1508【忆往昔】
- 1062 1059【圣人无情】
- 1063 1060【爪哇一统】
- 1064 1061【西域安定】
- 1065 1062【终章一】
- 1066 1063【终章二】
- 1067 1064【终章三】
- 1068 1065【终章四】
- 1069 1066【终章五】
- 1070 【后记一】
- 1071 【番外二】
- 1072 【番外一】
- 1073 【后记一】
- 1077 【番外五】
- 1078 【番外六】
- 1079 【番外七】
- 1080 【番外八】
- 1081 【番外九】
- 1082 【番外十】
- 1083 【番外十一·终】
- 1084 新书《北宋穿越指南》已发布
隐藏
显示工具栏
981【冠带进京和皇帝笑话】
981【冠带进京和皇帝笑话】
应民殿,父子二人。
赵瀚问太子:“你对三大医派联名上疏怎么看?”
赵匡桓说道:“医者,事关生死,国之大事,可以准奏。”
由于朝廷鼓励,此时的中国医学,主要有三大医派:紫阳派、吴中派、钱塘派。
紫阳派,又称金陵派、阁皂派、军医派。
最初是阁皂山一群道士,在赵瀚支持下开办医学院。紧接着,整个江西的佛道中人,勒令还俗者皆研习此派医术。赵瀚登基之后,又创办金陵医学院,南京这边的医生,跟江西的医生交流融合而形成。
阁皂山依托南方药材集散中心(樟树镇),用药一向精妙。继而又大量充当大同军医,还长期搞解剖研究,迅速积累外科临床经验。如今,还在用显微镜观察病菌,已经确定了十多种致病细菌。
吴中派,又称瘟病派。
名医吴又可横空出世,协同各地名医、军中医生,控制并解决了山东、河南、河北的大瘟疫。又有江西名医喻嘉言、苏州名医张路等人加入,影响力非常大,整个北方的民间医生,或多或少都有吴中派的背景。
当然,他们不止擅长防治瘟疫,内科、儿科、妇科都颇精通,最近也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病菌。
钱塘派,又称遵经派、正统派、复古派。
在赵瀚起兵之前,这一派就开始聚众讲学、注解医学经典。
他们类似医家士子,受明末理学思想影响很深。主张实学,也就是注重临床。主张遵经复古,就是结合实践完善理论,把古代医书重新进行注解。他们反对敝帚自珍,鼓励医家多多交流,并无限热衷聚众讲学,从医理念是“匡世济国救民”。
这次三派医家联名上疏,契机是名医张志聪去世。
张志聪是钱塘医派的集大成者,弟子遍布浙江、福建和广东。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各派名医请求皇帝赐予谥号,同时请求在翰林院增设医学馆。
翰林院或钦天院,没有设医学院,是因为本来就有医学司,跟宗教司是一个级别的。
医学司不仅负责管理各地医生,同时还管理着各地医学院。像这次去世的张志聪,就属于正六品冠带医士,所以才有资格请求皇帝赐谥。
赵瀚仔细考虑一番,提笔批复:“着令礼部,为名医张志聪挑选谥号。钦天院增设医学馆,召集各地名医入馆,加强各派医学交流。”
当今三大医派,各有所长。
增设医学馆之后,各派互相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医学发展。
各派互相轻视抵触,肯定是存在的。但入馆的都是名医,能够做名医的,哪个不博采众长?就算是心胸狭窄,或者死要面子者,口头上看不起别家,说不定悄悄就去钻研了。
“医学交流”四个字,被赵瀚画了一个圈。
太子赵匡桓,立即明白关键,也知道医学馆的主要作用是啥。
赵瀚对太子说:“百花齐放才是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斗鄙视,到了最后还是走向融合。我们现在的儒学,并非纯粹的孔子儒学,而是吸纳了法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诸多思想。你明白吗?”
赵匡桓说道:“一家独大,则万马齐音。门户森严,则众家衰朽。道家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便是此理。医家各派如此,儒家各派如此,国家、朝堂、江湖也是如此。须开放、交流、竞争、流动,才可生机勃发。”
“大善。”赵瀚赞许道。
医学馆的设立,赵瀚乐见其成。
数百年之后的中国人,再回顾大同朝初年,必会惊叹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儒学、文学、艺术、科学、医学、军事、商业、农业、工业……各个领域的思想技术都在大爆发,仿佛华夏开启全新篇章,重现先秦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赵瀚设立医学馆的政令发出,全国三十多位名医,带着爱徒在南京汇聚。
后世的医学史,称此为“冠带进京”。
“冠带进京”之前,划为传统医学时代。“冠带进京”后的一百五十年,划为启蒙医学时代。
赵瀚亲自接见了这些名医,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清晰的医学分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等,古已有之,但还有些模湖,从今往后必须严格详细定性。
划分医科,更利于各医派的交流,让他们围绕着分科进行融合。
与此同时,官方修订注解传统医书,集体编撰基于解剖、显微等手段的医学书籍。各派融合之后,还要统一编撰医学院教材。各派无法调和的理论,作为医学院的选修读物。
哪派都不是的名医傅山,当选钦天院医学馆的第一任馆正,这位妇科圣手负责调解各派矛盾。
妇科圣手只是戏言,男科、儿科他也精通。年轻时做过廪生,说明他通晓四书五经。中年开始研究道家,如今是阐述《庄子》的当代宗师之一。另外,精于书法、绘画、剑术,提刀砍人也不是外行。
傅山还护送过前朝皇子皇女南下,很早就投效赵瀚,经常进宫给皇室问诊,是皇后皇妃的妇科主治医生,是皇子皇女的儿科主治医生。
这样的人,足够镇住各大医派。
……
金圣叹已经五十四岁,他是想要当官的。
踩着考吏员的末班车,一路跌跌撞撞,居然做到了知县。然后,各种平调,死活升不上去。
他做事非常较真,这无可厚非。偏偏喜欢讽刺上司和同僚,这就肯定人嫌狗弃了,一点小矛盾,他都能把人搞得下不来台。
大同新朝,吏治相对清朗。
就金圣叹那臭脾气,由于政绩还算不错,蹉跎一番竟然也升官了。不过,只得到个从六品的瞎忙文职,被扔去省府整天收发整理档桉。
干了半年,金圣叹直接辞官,跑来南京混迹文坛。
他本来就是着名文学评论家,在南京混得顺风顺水,整天不知道有多快活自在。
穿着件半个月没洗的长衫,金圣叹拄着拐杖来到书店。
“这两天可有新书?”金圣叹问道。
“哎哟,是张先生来了,”书店掌柜亲自来迎接,“几天前到了一批新书,今日又有一本新杂志。”
金圣叹先去看新书,两本学术书籍、一部长篇小说。他翻完学术书籍的目录,觉得其中一本可读,便放在柜台上准备买走。又去看那本小说,写得粗俗不堪,不禁讥笑:“这也算小说?如今这世道,小学没毕业都能写小说了。”
书店掌柜笑道:“您还别说,这小说卖得不错。租书店也特别喜欢,市井小民就爱看这种。”
金圣叹连连摇头。
那是一本武侠小说,故事情节苍白,遣词造句粗劣,连社会常识都没有。但读起来就是爽,而且还打擦边球,市井小民读起来一脸猪哥笑。
明代小说,也有此类读物,但至少文学水平还过得去。
眼前这本小说,已经突破金圣叹的底线了——还真是个小学毕业生写的,作者在报社打工多年,而且是最低级的杂工。下班回家瞎编乱写,拿去连载居然还火了,如今更是编集成书拿来卖。
恰恰是这种小说,更适合底层百姓
因为底层百姓虽然识字,但大部分是小学毕业或者辍学。稍微生涩的字词,他们就认不得,粗浅文字反而读起来顺畅。
这种书,一般卖给租书店,读者基本上都租书看。
金圣叹又拿起那本新杂志,名叫《楚王文艺》,他惊讶道:“楚王办的?”
书店掌柜笑道:“谁敢乱打楚王的招牌?这杂志好得很,一上午我就卖了六本,这十本今天估计要卖完,已经让伙计去请楚王加印了。有四篇文章,是陛下亲自写的。”
“陛下的文章?”金圣叹赶紧翻开。
其实吧,只有《皇帝新衣》,属于赵瀚亲自执笔。小说《女驸马》,只讲了大概剧情,但赵匡枰还是落上了皇帝署名。
另有两则笑话,是赵瀚讲给儿女们听的,赵匡枰为了刊载皇帝笑话,专门开辟了一个笑话板块。
《笑林广记》虽然成书于清朝,但其中不少笑话,收录自明朝的笑话集,这个时候已经喜欢编笑话了。
《楚王文艺》杂志,开篇就是六则笑话。
前两则笑话,署名格外有趣:赵子曰(圣天子)。
赵匡枰害怕有人不知道皇帝的笔名,居然故意在后面加括号来注解。
金圣叹捧起杂志,只见第一则笑话为:一人往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外科医生治之。医曰:“易事耳。”遂锯掉外竿,索金辞去。问:“内截如何?”答曰:“此内科事。”
“哈哈哈哈!”
金圣叹突然捧腹大笑,渐渐笑得直不起身子。
书店老板不解:“这笑话是很有趣,却也不必笑成这样吧?”
金圣叹连连摇头:“你不明白,这是在讽刺官场啊。陛下果然是圣君,对官场习气了若指掌。我为官做吏的时候,不知遇到过多少这种事情。”
大同新朝,吏治再怎么清明,官场的歪风邪气也难根除,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甚。
笑了好一阵,金圣叹又看第二则笑话:吴氏者,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失,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这个笑话,是赵瀚讲给五皇子听的,让赵匡楫别干什么都三心二意。
金圣叹把两个笑话读完,已将皇帝引为知己。这两则笑话的幽默讽刺,太符合金圣叹的胃口了,他觉得皇帝是个大妙人。
再去读《皇帝新衣》,金圣叹彻底拜服,这篇文章的讽刺更加犀利!
买书回家,金圣叹就提笔写评论文章,他要把皇帝好好的吹捧一番,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喝彩。
赵瀚问太子:“你对三大医派联名上疏怎么看?”
赵匡桓说道:“医者,事关生死,国之大事,可以准奏。”
由于朝廷鼓励,此时的中国医学,主要有三大医派:紫阳派、吴中派、钱塘派。
紫阳派,又称金陵派、阁皂派、军医派。
最初是阁皂山一群道士,在赵瀚支持下开办医学院。紧接着,整个江西的佛道中人,勒令还俗者皆研习此派医术。赵瀚登基之后,又创办金陵医学院,南京这边的医生,跟江西的医生交流融合而形成。
阁皂山依托南方药材集散中心(樟树镇),用药一向精妙。继而又大量充当大同军医,还长期搞解剖研究,迅速积累外科临床经验。如今,还在用显微镜观察病菌,已经确定了十多种致病细菌。
吴中派,又称瘟病派。
名医吴又可横空出世,协同各地名医、军中医生,控制并解决了山东、河南、河北的大瘟疫。又有江西名医喻嘉言、苏州名医张路等人加入,影响力非常大,整个北方的民间医生,或多或少都有吴中派的背景。
当然,他们不止擅长防治瘟疫,内科、儿科、妇科都颇精通,最近也开始用显微镜观察病菌。
钱塘派,又称遵经派、正统派、复古派。
在赵瀚起兵之前,这一派就开始聚众讲学、注解医学经典。
他们类似医家士子,受明末理学思想影响很深。主张实学,也就是注重临床。主张遵经复古,就是结合实践完善理论,把古代医书重新进行注解。他们反对敝帚自珍,鼓励医家多多交流,并无限热衷聚众讲学,从医理念是“匡世济国救民”。
这次三派医家联名上疏,契机是名医张志聪去世。
张志聪是钱塘医派的集大成者,弟子遍布浙江、福建和广东。他去世的消息传出,各派名医请求皇帝赐予谥号,同时请求在翰林院增设医学馆。
翰林院或钦天院,没有设医学院,是因为本来就有医学司,跟宗教司是一个级别的。
医学司不仅负责管理各地医生,同时还管理着各地医学院。像这次去世的张志聪,就属于正六品冠带医士,所以才有资格请求皇帝赐谥。
赵瀚仔细考虑一番,提笔批复:“着令礼部,为名医张志聪挑选谥号。钦天院增设医学馆,召集各地名医入馆,加强各派医学交流。”
当今三大医派,各有所长。
增设医学馆之后,各派互相交流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医学发展。
各派互相轻视抵触,肯定是存在的。但入馆的都是名医,能够做名医的,哪个不博采众长?就算是心胸狭窄,或者死要面子者,口头上看不起别家,说不定悄悄就去钻研了。
“医学交流”四个字,被赵瀚画了一个圈。
太子赵匡桓,立即明白关键,也知道医学馆的主要作用是啥。
赵瀚对太子说:“百花齐放才是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斗鄙视,到了最后还是走向融合。我们现在的儒学,并非纯粹的孔子儒学,而是吸纳了法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诸多思想。你明白吗?”
赵匡桓说道:“一家独大,则万马齐音。门户森严,则众家衰朽。道家所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便是此理。医家各派如此,儒家各派如此,国家、朝堂、江湖也是如此。须开放、交流、竞争、流动,才可生机勃发。”
“大善。”赵瀚赞许道。
医学馆的设立,赵瀚乐见其成。
数百年之后的中国人,再回顾大同朝初年,必会惊叹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儒学、文学、艺术、科学、医学、军事、商业、农业、工业……各个领域的思想技术都在大爆发,仿佛华夏开启全新篇章,重现先秦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
赵瀚设立医学馆的政令发出,全国三十多位名医,带着爱徒在南京汇聚。
后世的医学史,称此为“冠带进京”。
“冠带进京”之前,划为传统医学时代。“冠带进京”后的一百五十年,划为启蒙医学时代。
赵瀚亲自接见了这些名医,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清晰的医学分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等,古已有之,但还有些模湖,从今往后必须严格详细定性。
划分医科,更利于各医派的交流,让他们围绕着分科进行融合。
与此同时,官方修订注解传统医书,集体编撰基于解剖、显微等手段的医学书籍。各派融合之后,还要统一编撰医学院教材。各派无法调和的理论,作为医学院的选修读物。
哪派都不是的名医傅山,当选钦天院医学馆的第一任馆正,这位妇科圣手负责调解各派矛盾。
妇科圣手只是戏言,男科、儿科他也精通。年轻时做过廪生,说明他通晓四书五经。中年开始研究道家,如今是阐述《庄子》的当代宗师之一。另外,精于书法、绘画、剑术,提刀砍人也不是外行。
傅山还护送过前朝皇子皇女南下,很早就投效赵瀚,经常进宫给皇室问诊,是皇后皇妃的妇科主治医生,是皇子皇女的儿科主治医生。
这样的人,足够镇住各大医派。
……
金圣叹已经五十四岁,他是想要当官的。
踩着考吏员的末班车,一路跌跌撞撞,居然做到了知县。然后,各种平调,死活升不上去。
他做事非常较真,这无可厚非。偏偏喜欢讽刺上司和同僚,这就肯定人嫌狗弃了,一点小矛盾,他都能把人搞得下不来台。
大同新朝,吏治相对清朗。
就金圣叹那臭脾气,由于政绩还算不错,蹉跎一番竟然也升官了。不过,只得到个从六品的瞎忙文职,被扔去省府整天收发整理档桉。
干了半年,金圣叹直接辞官,跑来南京混迹文坛。
他本来就是着名文学评论家,在南京混得顺风顺水,整天不知道有多快活自在。
穿着件半个月没洗的长衫,金圣叹拄着拐杖来到书店。
“这两天可有新书?”金圣叹问道。
“哎哟,是张先生来了,”书店掌柜亲自来迎接,“几天前到了一批新书,今日又有一本新杂志。”
金圣叹先去看新书,两本学术书籍、一部长篇小说。他翻完学术书籍的目录,觉得其中一本可读,便放在柜台上准备买走。又去看那本小说,写得粗俗不堪,不禁讥笑:“这也算小说?如今这世道,小学没毕业都能写小说了。”
书店掌柜笑道:“您还别说,这小说卖得不错。租书店也特别喜欢,市井小民就爱看这种。”
金圣叹连连摇头。
那是一本武侠小说,故事情节苍白,遣词造句粗劣,连社会常识都没有。但读起来就是爽,而且还打擦边球,市井小民读起来一脸猪哥笑。
明代小说,也有此类读物,但至少文学水平还过得去。
眼前这本小说,已经突破金圣叹的底线了——还真是个小学毕业生写的,作者在报社打工多年,而且是最低级的杂工。下班回家瞎编乱写,拿去连载居然还火了,如今更是编集成书拿来卖。
恰恰是这种小说,更适合底层百姓
因为底层百姓虽然识字,但大部分是小学毕业或者辍学。稍微生涩的字词,他们就认不得,粗浅文字反而读起来顺畅。
这种书,一般卖给租书店,读者基本上都租书看。
金圣叹又拿起那本新杂志,名叫《楚王文艺》,他惊讶道:“楚王办的?”
书店掌柜笑道:“谁敢乱打楚王的招牌?这杂志好得很,一上午我就卖了六本,这十本今天估计要卖完,已经让伙计去请楚王加印了。有四篇文章,是陛下亲自写的。”
“陛下的文章?”金圣叹赶紧翻开。
其实吧,只有《皇帝新衣》,属于赵瀚亲自执笔。小说《女驸马》,只讲了大概剧情,但赵匡枰还是落上了皇帝署名。
另有两则笑话,是赵瀚讲给儿女们听的,赵匡枰为了刊载皇帝笑话,专门开辟了一个笑话板块。
《笑林广记》虽然成书于清朝,但其中不少笑话,收录自明朝的笑话集,这个时候已经喜欢编笑话了。
《楚王文艺》杂志,开篇就是六则笑话。
前两则笑话,署名格外有趣:赵子曰(圣天子)。
赵匡枰害怕有人不知道皇帝的笔名,居然故意在后面加括号来注解。
金圣叹捧起杂志,只见第一则笑话为:一人往观武场,飞箭误中其身。外科医生治之。医曰:“易事耳。”遂锯掉外竿,索金辞去。问:“内截如何?”答曰:“此内科事。”
“哈哈哈哈!”
金圣叹突然捧腹大笑,渐渐笑得直不起身子。
书店老板不解:“这笑话是很有趣,却也不必笑成这样吧?”
金圣叹连连摇头:“你不明白,这是在讽刺官场啊。陛下果然是圣君,对官场习气了若指掌。我为官做吏的时候,不知遇到过多少这种事情。”
大同新朝,吏治再怎么清明,官场的歪风邪气也难根除,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甚。
笑了好一阵,金圣叹又看第二则笑话:吴氏者,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失,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这个笑话,是赵瀚讲给五皇子听的,让赵匡楫别干什么都三心二意。
金圣叹把两个笑话读完,已将皇帝引为知己。这两则笑话的幽默讽刺,太符合金圣叹的胃口了,他觉得皇帝是个大妙人。
再去读《皇帝新衣》,金圣叹彻底拜服,这篇文章的讽刺更加犀利!
买书回家,金圣叹就提笔写评论文章,他要把皇帝好好的吹捧一番,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喝彩。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