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966 964【分封开拓?】
- 967 965【大家都沉默了】
- 968 966【这是井田制?】
- 969 967【为国纳妾】
- 970 968【大金矿】
- 971 969【四面皆敌】
- 972 970【躺平的苏丹】
- 973 971【外敌入侵】
- 974 972【吃掉尾巴】
- 975 973【资深流寇的战法】
- 976 974【王爷贡士和女贡士】
- 977 975【殿试与分封】
- 978 976【皇帝的新装】
- 979 977【文教政策调整】
- 980 978【军改】
- 981 979【金陵画派】
- 982 980【陛下,该修皇陵啦】
- 983 981【冠带进京和皇帝笑话】
- 984 982【三皇子的钱途】
- 985 983【印刷革命】
- 986 984【工部还有配套发明】
- 987 985【橡胶与玛雅神庙】
- 988 986【印加皇族遗脉】
- 989 987【倭将奴和扶桑姬】
- 990 988【一将功成万骨枯】
- 991 989【尼布楚】
- 992 990【划时代空袭】
- 993 991【官渡之战复刻版】
- 994 992【杀俘】
- 995 993【炸城】
- 996 994【布里亚特蒙古人】
- 997 995【漠北】
- 998 996【一鼓作气】
- 999 997【漠北都护府和北海都护府】
- 1000 998【占领北海】
- 1001 999【封王】
- 1002 1000【造反宣传家】
- 1003 1001【故国他乡】
- 1004 1002【血液净化文书】
- 1005 1003【会说汉语的墨西哥总督】
- 1006 1004【连锁反应】
- 1007 1005【大争之世】
- 1008 1006【沙俄留学生】
- 1009 1007【从留学生到乞丐】
- 1010 1008【蒸汽船】
- 1011 1009【点亮中亚地图】
- 1012 1010【又有人给皇帝送妹子】
- 1013 1011【伏尔加河与顿河大起义】
- 1014 1012【俄文版《大同集》】
- 1015 1013【沙俄军户】
- 1016 1014【关窗户】
- 1017 1015【文青可汗】
- 1018 1016【马达加斯加岛的消息】
- 1019 1017【祖国是中国】
- 1020 1018【“聪明”国王】
- 1021 1019【新广城】
- 1022 1020【晋王很近】
- 1023 1021【财政充裕】
- 1024 1022【吉别可】
- 1025 1023【阔孜少年和巴彦美人】
- 1026 1024【罐头、橡胶与发电机】
- 1027 1025【铜壳罐头】
- 1028 1026【中国的“印度公司”】
- 1029 1027【炒股的韩王】
- 1030 1028【股票经纪人】
- 1031 1029【整顿金融】
- 1032 1030【广交所之狼——郑芝龙】
- 1033 卡文
- 1034 1031【乡士与村吏】
- 1035 1032【日本锁国】
- 1036 1033【长州藩与住友家】
- 1037 1034【江户海战】
- 1038 1035【尊王讨贼】
- 1039 1036【皇帝要北海道】
- 1040 1037【女天皇与和尚太上皇】
- 1041 1038【幕府副将军】
- 1042 1039【攻城与内讧】
- 1043 1040【投降输一半】
- 1044 1041【虾夷县】
- 1045 1042【南京棚户区改造】
- 1046 1043【识字班】
- 1047 1044【西域战事】
- 1048 1045【螳臂当车】
- 1049 1046【纵马戈壁】
- 1050 1047【被踩死的国王】
- 1051 1048【李白的出生地】
- 1052 1049【葱岭回来了】
- 1053 1050【实地调查才靠谱】
- 1054 1051【大宛,大宛!】
- 1055 1052【心怀故国】
- 1056 1053【勇猛骁骑】
- 1057 1054【步兵对重骑】
- 1058 1055【连锁反应】
- 1059 1056【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
- 1060 1057【太子爷体察民情】
- 1061 1508【忆往昔】
- 1062 1059【圣人无情】
- 1063 1060【爪哇一统】
- 1064 1061【西域安定】
- 1065 1062【终章一】
- 1066 1063【终章二】
- 1067 1064【终章三】
- 1068 1065【终章四】
- 1069 1066【终章五】
- 1070 【后记一】
- 1071 【番外二】
- 1072 【番外一】
- 1073 【后记一】
- 1077 【番外五】
- 1078 【番外六】
- 1079 【番外七】
- 1080 【番外八】
- 1081 【番外九】
- 1082 【番外十】
- 1083 【番外十一·终】
- 1084 新书《北宋穿越指南》已发布
隐藏
显示工具栏
974【王爷贡士和女贡士】
974【王爷贡士和女贡士】
第一批跟随赵匡栐出海的商船,早已经回到巨港。
他们不但赚取了粮食运费,还带着香料、瓷器、茶叶等货物,卖给锡兰的荷兰人赚了一笔。回航的时候,满载着从印度(及锡兰)带回的棉花、象牙、宝石等商品。
而广东的海商,又去巨港交易,把这些印度货物带回大陆,顺便带回赵匡栐的移民政策。
赵匡栐的老同学方自新,被派回来在广州收纳移民。他不但在沿海散播消息,还通过内陆货运商,把移民政策传到江西境内。
第一批大股移民,来自八排瑶地区,赵匡栐的表哥带来六百多人,其中八成以上是通晓汉话的瑶民。
紧接着,南赣山区的客家人,听前来采购烟草的商贾说,去了印度就能分到水田,而且出海前还能领到一笔安家费。一些山中的客家人心动了,陆陆续续有近百人,跑去广州的方自新那里报道。
再继续往北,吉安府的百姓得到消息。
这里是赵瀚的龙兴之地,也是整个江西,人口最多、土地最紧张、科举最内卷的所在!
吉安府的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南昌府。特别是随着海贸大兴,大量江西商品,从吉安府顺赣江而下,经过广东运达沿海港口,这里比明朝的时候更加兴盛。
半年之内,陆续有两百人南下,去广州找方自新报名出海。
这两百吉安移民,95%以上小学毕业,60%以上属于中学肄业生。他们愿意前往印度,分田还在其次,就是奔着做官去的!
此地科举,竞争太激烈了。
这个时空的明朝,总共80多位状元,其中12个状元出自吉安。特别是建文到成化的80年里,来自吉安府的状元,直接占了三分之一。建文二年,吉安府士子,包揽状元、探花和榜眼。朱棣上位,第一次科举,吉安士子包揽前七名。
吉安府的吉水县,十里之内,五个状元。
大同新朝还没建立,吉安府便最先搞义务教育。得益于优秀的科举传统,这里的山中穷苦百姓,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读书,小学辍学率是全国最低的,随便问一个街边的年轻人,都多半拿到了小学毕业证。
可中学的公费生名额有限,能公费读中学,都是万军从中杀出条血路的学霸。中学自费生更是多不胜数,甚至有码头苦力,吃糠咽菜供孩子自费读中学。
而大学公费生名额也有限,自费生的学费又高得吓人。
于是,吉安府每年都会涌现数量庞大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考取吏员的毕竟在少数,剩下的就只能自己去找工作。
听说晋王在印度开国,读书人去了就做官,吉安府的士子群体迅速轰动。
若非印度实在太远,恐怕报名出海的就不止200人。即便目的地改在南洋,报名者恐怕都要上千,遥远海路吓退了绝大多数的心动者。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过去,赵匡栐就暂时不缺官吏了,一个个全是宝贝啊!
等这两百吉安读书人,成功抵达印度并安定下来。他们有的会写信寄钱回家,有的干脆把家人也接去,数年之后,示范效应搞下来,还会有更多读书人愿意出海。
去了就能当官,分到一年两熟的水田,还可以妻妾成群、奴仆遍地。这种信息传播出去,对于无法考上吏员,又不满足在商社打工的士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或许再过几年,随着大量读书人的加入,赵匡栐就能完全统治坎梅城。到时候,以太武城、坎梅城为中心,同时在两县地盘进行殖民,扩张速度必然能够翻倍。
赵匡栐获得了高质量人口,吉安府缓解了人地矛盾和读书人就业压力。双赢!
说不定某人移民之后,把全家老小都接去。
比如父亲是码头苦力,母亲是家庭主妇打零工补贴家用,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大堆。他们的孩子在晋国做官分田,肯定是要全家移民的。父母在村社里享福,做老太爷和老夫人,一堆首陀罗、贱民奴仆伺候着。兄弟或许文化水平不高,但管理佃户绰绰有余,就不用让士兵去管理村社了,选一个有威望的汉人村长就成。
几十年之后,这种吉安府的底层家庭,就能在印度成为地方大族。
真正苦恼的只有李铨,这家伙的美洲移民计划,一直都很难搞起来。以前老百姓都移民南洋,现在还多了个印度选择,不是吃饱了撑的,谁愿意跑到美洲开拓?
李铨只能靠高额利润,吸引更多海商去美洲做生意。靠高昂的工资,吸引百姓给他做船员。至于移民,那得仰仗朝廷,施舍几个重刑犯流放过去。
如今的大同中国,已经迎来真正的人口爆发期。
许多新朝出生的儿童,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社会安定,丰衣足食,使劲儿下崽,适龄学童挤爆学校。
三年义务教育,早就搞不下去。
现在不但没有免费午餐,还要缴纳书本费,甚至某些州县开始收杂费。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入学数量,否则教室都不够用。
朝廷对此,睁只眼闭只眼。
但朝廷又一再强调,不得强行收取书本费,学童可以自备书本。
地方官员也还有点良心,交不起学杂费的孩童,可以站在教室外面旁听,并且还能拥有学籍。一旦发现成绩优异的旁听生,必定会免除所有费用,把他们放进教室里听讲,让这些穷困做题家能安心读书。
赵瀚的义务教育政策,就这样进入尴尬状态。随着人口继续增涨,今后的情况更加糟糕,一天小学都没读过的孩童,数量将变得越来越多。
还是那句话,农业社会的落后生产力,根本撑不起先进教育体系。
……
二皇子赵匡栐,在印度搞得风生水起,三皇子赵匡枰也大学毕业了。
赵匡枰跟太子同母,都是费如兰所生。
而且,赵匡枰学习成绩很好,做题能力超过两个哥哥,完全靠实力拿到大学毕业证。接下来,他甚至可以参加会试,说不定就能以进士身份做官——前提是放弃爵位。
对了,二皇子获封晋王,三皇子获封楚王。
楚王赵匡枰明显不傻,难道好好的王爷不当,外放出去从小官做起?
当然,他为了证明自己,决定参加今年的会试。而且提前跟父皇打了招呼,自己只考试不做官,让礼部录取进士的时候,多录取一个名额,免得因为自己导致某位士子落榜。
礼部贡院。
经过长达十天的阅卷,今年的贡士名单终于出炉。
礼部只负责组织考试,不得参与监考和阅卷。礼部尚书王调鼎,急着前去询问情况:“楚王有没有考上?”
主持阅卷的,是督察院右都御史,笑着回答说:“楚王考上了,而且名列前茅,考了第一百四十二名。另外,今年出了个女贡士,是来自吉水县的邹怀玉。”
王调鼎感慨道:“邹家是吉水望族啊,虽然主宗被陛下抄家,没想到旁支又要出女进士。”
大同新朝第一个女进士,来自吉水县很正常,但出自被抄家的大族,这就有些跟赵瀚过不去了。当然,赵皇帝胸襟大度,不会为难一个小姑娘。
贡院之外,贡士榜单贴出。
赵匡枰和邹怀玉格外显眼,因为礼部在制作榜单时,分别用红笔注明了他们的身份。
赵匡枰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着“楚王”二字。邹怀玉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了个“女”字。
榜单贴出,现场轰然。
邹怀玉穿着一袭儒衫,腰间还斜跨长剑,昂首带笑看着自己的名字。她不但考上贡士,而且是贡榜第九名,比楚王的一百多名有排面得多。
“有女贡士了?”
“女相公是哪位?可否站出来一叙?”
“敢问这位女同年何在?鄙人慕名想要讨教一二。”
“……”
声音此起彼伏,都在打听女贡士的消息。
邹怀玉中学毕业的时候,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公费生。但她家里不放心女儿远走,于是留在南昌大学读书,因此她在南京还真没什么名气。
来自南昌大学的考生,自然认得邹怀玉,纷纷过来见礼道贺。
旁人看了,纷纷大喊:“女贡士在此,女贡士在此!”
不只是考生,就连看热闹的百姓都围过来,想要亲眼见识本朝第一位女进士长啥样。
邹怀玉的相貌并不出众,不怎么漂亮,也说不上丑,算是普普通通。但她一袭儒衫、腰悬长剑,站在那里英姿飒爽,又有女进士的光环加身,此刻显得那样的光彩夺目。
“真是才女啊,相貌不凡。”
“敢问女相公可曾婚配,吾子虽然今年落榜,但还能继续科举,就算科举不中也能做州府吏员。我家有商社十余处,遍布南北各省,女相公若愿意下嫁,今后可以安心做官不愁银钱。”
“这位女同年,我们几人都考上了,打算去玄武湖举行文会庆祝,可否赏脸一道参加?”
“……”
面对乱七八糟的询问,邹怀玉作揖说:“鄙人虽未成亲,却早已有了婚约,殿试过后便回家完婚。”又说,“鄙人还要回客栈准备殿试,一切应酬都不参与,辜负各位同年的好意了。”
他们不但赚取了粮食运费,还带着香料、瓷器、茶叶等货物,卖给锡兰的荷兰人赚了一笔。回航的时候,满载着从印度(及锡兰)带回的棉花、象牙、宝石等商品。
而广东的海商,又去巨港交易,把这些印度货物带回大陆,顺便带回赵匡栐的移民政策。
赵匡栐的老同学方自新,被派回来在广州收纳移民。他不但在沿海散播消息,还通过内陆货运商,把移民政策传到江西境内。
第一批大股移民,来自八排瑶地区,赵匡栐的表哥带来六百多人,其中八成以上是通晓汉话的瑶民。
紧接着,南赣山区的客家人,听前来采购烟草的商贾说,去了印度就能分到水田,而且出海前还能领到一笔安家费。一些山中的客家人心动了,陆陆续续有近百人,跑去广州的方自新那里报道。
再继续往北,吉安府的百姓得到消息。
这里是赵瀚的龙兴之地,也是整个江西,人口最多、土地最紧张、科举最内卷的所在!
吉安府的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南昌府。特别是随着海贸大兴,大量江西商品,从吉安府顺赣江而下,经过广东运达沿海港口,这里比明朝的时候更加兴盛。
半年之内,陆续有两百人南下,去广州找方自新报名出海。
这两百吉安移民,95%以上小学毕业,60%以上属于中学肄业生。他们愿意前往印度,分田还在其次,就是奔着做官去的!
此地科举,竞争太激烈了。
这个时空的明朝,总共80多位状元,其中12个状元出自吉安。特别是建文到成化的80年里,来自吉安府的状元,直接占了三分之一。建文二年,吉安府士子,包揽状元、探花和榜眼。朱棣上位,第一次科举,吉安士子包揽前七名。
吉安府的吉水县,十里之内,五个状元。
大同新朝还没建立,吉安府便最先搞义务教育。得益于优秀的科举传统,这里的山中穷苦百姓,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读书,小学辍学率是全国最低的,随便问一个街边的年轻人,都多半拿到了小学毕业证。
可中学的公费生名额有限,能公费读中学,都是万军从中杀出条血路的学霸。中学自费生更是多不胜数,甚至有码头苦力,吃糠咽菜供孩子自费读中学。
而大学公费生名额也有限,自费生的学费又高得吓人。
于是,吉安府每年都会涌现数量庞大的中学毕业生,能够考取吏员的毕竟在少数,剩下的就只能自己去找工作。
听说晋王在印度开国,读书人去了就做官,吉安府的士子群体迅速轰动。
若非印度实在太远,恐怕报名出海的就不止200人。即便目的地改在南洋,报名者恐怕都要上千,遥远海路吓退了绝大多数的心动者。
这些高级知识分子过去,赵匡栐就暂时不缺官吏了,一个个全是宝贝啊!
等这两百吉安读书人,成功抵达印度并安定下来。他们有的会写信寄钱回家,有的干脆把家人也接去,数年之后,示范效应搞下来,还会有更多读书人愿意出海。
去了就能当官,分到一年两熟的水田,还可以妻妾成群、奴仆遍地。这种信息传播出去,对于无法考上吏员,又不满足在商社打工的士子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或许再过几年,随着大量读书人的加入,赵匡栐就能完全统治坎梅城。到时候,以太武城、坎梅城为中心,同时在两县地盘进行殖民,扩张速度必然能够翻倍。
赵匡栐获得了高质量人口,吉安府缓解了人地矛盾和读书人就业压力。双赢!
说不定某人移民之后,把全家老小都接去。
比如父亲是码头苦力,母亲是家庭主妇打零工补贴家用,家里的兄弟姐妹一大堆。他们的孩子在晋国做官分田,肯定是要全家移民的。父母在村社里享福,做老太爷和老夫人,一堆首陀罗、贱民奴仆伺候着。兄弟或许文化水平不高,但管理佃户绰绰有余,就不用让士兵去管理村社了,选一个有威望的汉人村长就成。
几十年之后,这种吉安府的底层家庭,就能在印度成为地方大族。
真正苦恼的只有李铨,这家伙的美洲移民计划,一直都很难搞起来。以前老百姓都移民南洋,现在还多了个印度选择,不是吃饱了撑的,谁愿意跑到美洲开拓?
李铨只能靠高额利润,吸引更多海商去美洲做生意。靠高昂的工资,吸引百姓给他做船员。至于移民,那得仰仗朝廷,施舍几个重刑犯流放过去。
如今的大同中国,已经迎来真正的人口爆发期。
许多新朝出生的儿童,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社会安定,丰衣足食,使劲儿下崽,适龄学童挤爆学校。
三年义务教育,早就搞不下去。
现在不但没有免费午餐,还要缴纳书本费,甚至某些州县开始收杂费。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入学数量,否则教室都不够用。
朝廷对此,睁只眼闭只眼。
但朝廷又一再强调,不得强行收取书本费,学童可以自备书本。
地方官员也还有点良心,交不起学杂费的孩童,可以站在教室外面旁听,并且还能拥有学籍。一旦发现成绩优异的旁听生,必定会免除所有费用,把他们放进教室里听讲,让这些穷困做题家能安心读书。
赵瀚的义务教育政策,就这样进入尴尬状态。随着人口继续增涨,今后的情况更加糟糕,一天小学都没读过的孩童,数量将变得越来越多。
还是那句话,农业社会的落后生产力,根本撑不起先进教育体系。
……
二皇子赵匡栐,在印度搞得风生水起,三皇子赵匡枰也大学毕业了。
赵匡枰跟太子同母,都是费如兰所生。
而且,赵匡枰学习成绩很好,做题能力超过两个哥哥,完全靠实力拿到大学毕业证。接下来,他甚至可以参加会试,说不定就能以进士身份做官——前提是放弃爵位。
对了,二皇子获封晋王,三皇子获封楚王。
楚王赵匡枰明显不傻,难道好好的王爷不当,外放出去从小官做起?
当然,他为了证明自己,决定参加今年的会试。而且提前跟父皇打了招呼,自己只考试不做官,让礼部录取进士的时候,多录取一个名额,免得因为自己导致某位士子落榜。
礼部贡院。
经过长达十天的阅卷,今年的贡士名单终于出炉。
礼部只负责组织考试,不得参与监考和阅卷。礼部尚书王调鼎,急着前去询问情况:“楚王有没有考上?”
主持阅卷的,是督察院右都御史,笑着回答说:“楚王考上了,而且名列前茅,考了第一百四十二名。另外,今年出了个女贡士,是来自吉水县的邹怀玉。”
王调鼎感慨道:“邹家是吉水望族啊,虽然主宗被陛下抄家,没想到旁支又要出女进士。”
大同新朝第一个女进士,来自吉水县很正常,但出自被抄家的大族,这就有些跟赵瀚过不去了。当然,赵皇帝胸襟大度,不会为难一个小姑娘。
贡院之外,贡士榜单贴出。
赵匡枰和邹怀玉格外显眼,因为礼部在制作榜单时,分别用红笔注明了他们的身份。
赵匡枰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着“楚王”二字。邹怀玉的名字后面,画个红圈写了个“女”字。
榜单贴出,现场轰然。
邹怀玉穿着一袭儒衫,腰间还斜跨长剑,昂首带笑看着自己的名字。她不但考上贡士,而且是贡榜第九名,比楚王的一百多名有排面得多。
“有女贡士了?”
“女相公是哪位?可否站出来一叙?”
“敢问这位女同年何在?鄙人慕名想要讨教一二。”
“……”
声音此起彼伏,都在打听女贡士的消息。
邹怀玉中学毕业的时候,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公费生。但她家里不放心女儿远走,于是留在南昌大学读书,因此她在南京还真没什么名气。
来自南昌大学的考生,自然认得邹怀玉,纷纷过来见礼道贺。
旁人看了,纷纷大喊:“女贡士在此,女贡士在此!”
不只是考生,就连看热闹的百姓都围过来,想要亲眼见识本朝第一位女进士长啥样。
邹怀玉的相貌并不出众,不怎么漂亮,也说不上丑,算是普普通通。但她一袭儒衫、腰悬长剑,站在那里英姿飒爽,又有女进士的光环加身,此刻显得那样的光彩夺目。
“真是才女啊,相貌不凡。”
“敢问女相公可曾婚配,吾子虽然今年落榜,但还能继续科举,就算科举不中也能做州府吏员。我家有商社十余处,遍布南北各省,女相公若愿意下嫁,今后可以安心做官不愁银钱。”
“这位女同年,我们几人都考上了,打算去玄武湖举行文会庆祝,可否赏脸一道参加?”
“……”
面对乱七八糟的询问,邹怀玉作揖说:“鄙人虽未成亲,却早已有了婚约,殿试过后便回家完婚。”又说,“鄙人还要回客栈准备殿试,一切应酬都不参与,辜负各位同年的好意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