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75 第75章 神秘花笺
- 76 第76章 前世种种
- 77 第77章 负负得正
- 78 第78章 密室消失
- 79 第79章 宝贝与草
- 80 第80章 如此简单
- 81 第81章 见仁见智
- 82 第82章 奇思怪想
- 83 第83章 爱学不学
- 84 第84章 不争朝夕
- 85 第85章 得不偿失
- 86 第86章 孤芳自赏
- 87 第87章 贼心不死
- 88 第88章 见机行事
- 89 第89章 不可复制
- 90 第90章 日思夜梦
- 91 第91章 弱肉强食
- 92 第92章 吵吵闹闹
- 93 第93章 跳梁小丑
- 94 第94章 借题发挥
- 95 第95章 天要下雨
- 96 第96章 登门问罪
- 97 第97章 开诚布公
- 98 第98章 仁至义尽
- 99 第99章 浮想联翩
- 100 第100章 王涣之死
- 101 第101章 休沐之日
- 102 第102章 家人难当
- 103 第103章 舍己为人
- 104 第104章 人心不足
- 105 第106章 不约而同
- 106 第106章 梅花三弄
- 107 第107章 微服私访
- 108 第108章 恶人难为
- 109 第109章 岁月如刀
- 110 第110章 请君入瓮
- 111 第111章 欧式家教
- 112 第112章 孰不可忍
- 113 第113章 私心杂念
- 114 第114章 打上门去
- 115 第115章 针尖麦芒
- 116 第116章 礼尚往来
- 117 第117章 黄雀太多
- 118 第118章 功成身退
- 119 第119章 唇枪舌剑
- 120 第120章 另一桩事
- 121 第121章 孤枕难眠
- 122 第122章 知足常乐
- 123 第123章 过犹不及
- 124 第124章 积劳成疾
- 125 第125章 始作俑者
- 126 第126章 太后驾到
- 127 第127章 忍无可忍
- 128 第128章 心想事成
- 129 第129章 不问不说
- 130 第130章 见异思迁
- 131 第131章 空穴来风
- 132 第132章 立身之道
- 133 第133章 133、无济于事
- 134 第134章 134、白费力气
- 135 第135章 125、昭然若揭
- 136 第136章 136、朱边私访
- 137 第137章 137、大同世界
- 138 第138章 138、先制人
- 139 第139章 139、低头认罪
- 140 第140章 140、毫无价值
- 141 第141章 141、无关因果
- 142 第142章 142、三年之后
- 143 第143章 143、往事重演
- 144 第144章 144、庸人自扰
- 145 第145章 145、粗心大意
- 146 第146章 146、是是非非
- 147 第147章 147、一脚踹飞
- 148 第148章 148、欢声笑语
- 149 第149章 149、相聚皇庄
- 150 第150章 150、返京途中
- 151 第151章 151、狭路相逢
- 152 第152章 152、积习难改
- 153 第153章 153、花开两处
- 154 第154章 154、各一枝
- 155 第155章 155、桃红柳绿
- 156 第156章 156、还俗待嫁
- 157 第157章 157、祸从口入
- 158 第158章 158、阴私手段
- 159 第159章 159、南辕北辙
- 160 第160章 160、另辟蹊径
- 161 第161章 161、防守反击
- 162 第162章 162、宫里宫外
- 163 第163章 163、冰肌玉骨
- 164 第164章 164、乌龟鸵鸟
- 165 第165章 165、离京之后
- 166 第166章 166、三观不合
- 167 第167章 167、自投罗网
- 168 第168章 168、无需多问
- 169 第169章 169、巧舌如簧
- 170 第170章 170、暂且合作
- 171 第171章 171、烈火干柴
- 172 第172章 172、许我来生
- 173 第173章 173、出人意料
- 174 第174章 174、新人旧人
- 175 第175章 175、以儆效尤
- 176 第176章 176、身不由己
- 177 第177章 177、新科进士
- 178 第178章 178、无妄之灾
- 179 第179章 179、非法正义
- 180 第180章 180、脑洞大开
- 181 第181章 181、算有遗策
- 182 第182章 182、保命为先
- 183 第183章 183、断壁残垣
- 184 第184章 184、难以释怀
- 185 第185章 185、兴师问罪
- 186 第186章 186、来日方长
- 187 第187章 187、曲终人和
- 188 第188章 188、番外(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85章 得不偿失
第85章 得不偿失
戚云恒还未把话说完,欧阳就变了脸色,打断道:“这是哪个蠢货想出来的蠢主意,洛西之乱也就刚过去一百年吧?怎么一个个就全不记得了?!”
“洛西之乱和今日之事又有什么关联?”戚云恒诧异地问道。
越西之乱乃是前朝那位开国皇帝在位末期发生的一场□□,究其根源,据说是洛西之地的百姓与当地的官员起了纷争,但当地的官员在事件发生之初有些处理不善,以致于纷争加剧,终是演变成了一场覆盖了整个辽西的大□□。
据说,成国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康隆帝,便是因为平息了这场暴露才受到先皇嘉许,得以继承皇位,登基为帝。
“前朝开国的时候便搞过催生人口那一套。”欧阳冷冷说道,“可孩子生下来只需要十个月,长大成人却需要十几年,不可能吹口气就嗖地一下马上变大,下地干活,去军队里当兵。在这些孩子能够如其父母一般为国家、为朝廷流血流汗之前,他们得先成长,得先穿衣吃饭,得先消耗掉父母那一辈人的劳动成果。然而在此期间,土地还是那些土地,能够干活的人也还是那么几个,出产的粮食也一样不会变多。若是朝廷不去催生人口,同样的一亩地可能只需要养一个孩子,但催生人口之后,这一亩地就要养两个、三个甚至五六个大活人!供给五个人吃的粮食和供给一个人吃的粮食,它能一样吗?这中间产生的缺口,最后形成的窟窿,谁去补,拿什么去补?!”
“开始的时候,前朝的官员也如你手下的这些蠢货一样,又是免税,又是发钱,干得不亦乐乎,结果刚推行了两三年,户部那边的财政就先吃不消了。只是,税可以不再减免,钱帛也可不再发放,但生下来的孩子却不可能再塞回到他们的娘肚子里去!而且朝廷的政令传达到百姓当中是需要时间的,等乡下的百姓们知道再怎么生也没有好处可拿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都已经生出一大串了。”
“催生人口的政策刚一推行的时候,大家都还察觉不到什么,但十几年一过,婴孩长成半大小子,原本能养活三口之家的土地就得去养活两倍甚至三倍的人口,原本还能够温饱的人家立刻就变得连饱饭都吃不上了,原本还算富裕的人家也变得只能勉强糊口。”欧阳深吸了口气,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洛西那边适合耕种的土地本来就少,再怎么开荒也无济于事。你也知道,人一饿,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偏偏当地的官员并未察觉到乱象的根源所在,把当地日趋恶化的治安当成穷山恶水出刁民来处理,根本没往粮食上想。于是,吃不饱饭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起铤而走险,结果便形成了□□。”
“重檐怎么对此事知道得这般清楚?”戚云恒疑惑问道。
“你以为,欧家世袭罔替的爵位是怎么来的?”欧阳用的虽是疑问句,却没想要从戚云恒那里收获答案,接着便揭晓了真相,“完完全全就是用洛西人的人头堆出来的。”
戚云恒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久久不能发声。
欧阳也没再说话。
即便是历朝历代有名的昏君,也不曾干过因为宠爱一个妃子就赐其家人世袭罔替爵位的蠢事,康隆帝赵河又不傻,欧家的庆阳伯之位,当然也不可能是贵妃欧槿的功劳。
但那段往事却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那样的功劳,亦是不要也罢。
欧阳刚刚率兵过去镇压的时候,真是如切菜砍瓜一样容易,只是杀着杀着,他和他手下的士兵便感觉到了不对劲。
他们的对手没有盔甲,没有刀兵,但却比他们更不畏死,更敢拼命。
欧阳当年也曾抓到过俘虏,审问过他们,然而得到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字——
饿。
据抓到的暴民供述:挨饿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相比之下,死亡反而是种解脱。
于是,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饿死。
得知这一点后,欧阳也曾想过向朝中求援,调拨一批粮食过来,喂饱了饥民,自然也就没有了暴民。
但与赵河那边一联系,欧阳才知道,因建国之初的催生人口之策,此时的成国,举国上下俱是嗷嗷待哺,即便是最为富饶的两河流域也拿不出富裕的粮食赈济周边。好在其他地方大多还能自给自足,尚没饿到如洛西这般暴起生乱的程度。
无奈之下,欧阳也只能重新举起屠刀,将饥饿的暴民送往阴曹地府,使洛西之地的人口恢复到土地能够供养的程度。
赵河继位后,发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加大各地的兵役和徭役。
这道政令虽然使得民间怨声载道,也使得赵河自己饱受诟病,却也将各地的青壮从土地上抽调出来,使其受到国家和朝廷的统一辖制,血腥残忍但却行之有效,终是规避了洛西之乱的再次重演。
但这样的政令也使得成国朝廷在民间的声望一落千丈,给继任者埋下了祸根。
而这样的脏活儿,欧阳也不想再干第二次了,即便给他一个世袭罔替的王爵,也不行!
“总而言之,这种比纸上谈兵更坑人的国策是绝对不能推行的。”欧阳沉声说道,“生孩子这种事,原本就不应该由皇帝来管,那是老天爷的活儿!跟老天爷抢活干,那是要遭报应的!再说,朝堂上的那些蠢货就只想着生,却不知道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养的——当然了,那些家伙大概也没几个是养过孩子的,不知道也是正常。”
“重檐说错了。”戚云恒轻咳一声,“除了朱边,其他人都是有儿有女,子孙满堂。”
“有儿有女和养过孩子可不是一回事。你得知道,生孩子的是孩子他娘,养孩子的是奴婢和奶娘,至于他们自己,可曾喂过一次,带过一天?”欧阳翻了个白眼,冷哼道,“你可以随便找人去问,看这些官员中有几个知道自家的孩子一顿饭能吃掉几两米,做一件衣裳又需要多少尺布!”
“不用问了。”戚云恒苦笑着摸了摸鼻子,“朕就不知道。”
受到这个话题的影响,戚云恒和欧阳的心境虽不相同,心情却都有一些低落。
戚云恒也没了带欧阳去泰华宫玩乐的兴致,直接在夏宫这边洗漱歇息。
两人躺到床上,欧阳才想起自己今天为何没去大朝会,随口问道:“今天的大朝会闹的是这个,没因为王太傅的事吵架?”
“没有。”戚云恒道,“许是王绩那老货终于想通了,或是被什么人给点醒,终于发现以他如今的身份,本就不适合当什么太傅,教什么皇子。”
王绩的亲孙女可是当今皇后。皇后若是生下嫡子,他就是下一任皇帝的曾外祖父,理该避嫌让位;若是生不出来,他就算把别的皇子教得再好再出色,教出花来,到最后也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得不偿失。
怎么想,都是亲孙女生一个跟自己血脉相连的皇帝更为靠谱,偏偏王绩却钻了牛角尖,根本就没把亲孙女的存在放在心上。
当初看到一群官员上奏章举荐王绩的时候,戚云恒就觉得疑惑:给庶皇子当太傅,你这是认定自家孙女生不出孩子了吗?
本以为王绩没这么蠢,肯定会主动请辞,戚云恒才顺水推舟地接受了举荐。
没曾想,王绩那边竟然连自谦的话都没说上一句就接受了他的聘用,反倒把戚云恒这边闹得是进退两难——虽然他确实没有让王皇后生孩子的打算,至少目前还没有,但这样的事,他自己知道就好,哪能摆到明面上,让众人皆知啊?
嫡庶有别,这是人世纲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皇帝陛下就应该高高在上,黎民百姓就应该俯首称臣。
撼动了这个秩序,就等于撼动了皇帝的地位。
皇后若是生不出孩子也就罢了,可一旦生了孩子,而且还让这个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那么,即便是这个孩子不如其他兄弟聪明,也没有其他兄弟勇武,他也必然是更必须是无可争议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如今的戚云恒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继承人存在,更不希望这个继承人的母族姓王。
王家的女儿,做皇后是很不错的,但当太后……可就不那么让人放心了。
直白点说,皇后的家族,收拾也就收拾了;母后的家族,却不是想动手就能动手的。
好在,他的那些熊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仅仅一个月,就折腾出一桩事情,给他制造了一个将王绩从宫中驱离的契机,使他在弄走这只老鼠的时候,不必伤及到王皇后这个玉瓶。
“那老货兴许是当年被严永昌压得太狠,以至于压坏了脑壳。”听戚云恒这么一说,欧阳也随声附和了一句。
王绩与严永昌相争的时候,戚云恒和欧阳的年纪虽小,却也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尽数看在眼中,对王绩一心想要胜过严永昌以雪前耻的心态也不是不能理解。
只是呢,理解归理解,他们又不是王绩的爹娘,哪来的义务去帮他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严永昌确实是比王绩多了些远见卓识。”戚云恒评价道。
“洛西之乱和今日之事又有什么关联?”戚云恒诧异地问道。
越西之乱乃是前朝那位开国皇帝在位末期发生的一场□□,究其根源,据说是洛西之地的百姓与当地的官员起了纷争,但当地的官员在事件发生之初有些处理不善,以致于纷争加剧,终是演变成了一场覆盖了整个辽西的大□□。
据说,成国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康隆帝,便是因为平息了这场暴露才受到先皇嘉许,得以继承皇位,登基为帝。
“前朝开国的时候便搞过催生人口那一套。”欧阳冷冷说道,“可孩子生下来只需要十个月,长大成人却需要十几年,不可能吹口气就嗖地一下马上变大,下地干活,去军队里当兵。在这些孩子能够如其父母一般为国家、为朝廷流血流汗之前,他们得先成长,得先穿衣吃饭,得先消耗掉父母那一辈人的劳动成果。然而在此期间,土地还是那些土地,能够干活的人也还是那么几个,出产的粮食也一样不会变多。若是朝廷不去催生人口,同样的一亩地可能只需要养一个孩子,但催生人口之后,这一亩地就要养两个、三个甚至五六个大活人!供给五个人吃的粮食和供给一个人吃的粮食,它能一样吗?这中间产生的缺口,最后形成的窟窿,谁去补,拿什么去补?!”
“开始的时候,前朝的官员也如你手下的这些蠢货一样,又是免税,又是发钱,干得不亦乐乎,结果刚推行了两三年,户部那边的财政就先吃不消了。只是,税可以不再减免,钱帛也可不再发放,但生下来的孩子却不可能再塞回到他们的娘肚子里去!而且朝廷的政令传达到百姓当中是需要时间的,等乡下的百姓们知道再怎么生也没有好处可拿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都已经生出一大串了。”
“催生人口的政策刚一推行的时候,大家都还察觉不到什么,但十几年一过,婴孩长成半大小子,原本能养活三口之家的土地就得去养活两倍甚至三倍的人口,原本还能够温饱的人家立刻就变得连饱饭都吃不上了,原本还算富裕的人家也变得只能勉强糊口。”欧阳深吸了口气,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说道,“洛西那边适合耕种的土地本来就少,再怎么开荒也无济于事。你也知道,人一饿,便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偏偏当地的官员并未察觉到乱象的根源所在,把当地日趋恶化的治安当成穷山恶水出刁民来处理,根本没往粮食上想。于是,吃不饱饭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一起铤而走险,结果便形成了□□。”
“重檐怎么对此事知道得这般清楚?”戚云恒疑惑问道。
“你以为,欧家世袭罔替的爵位是怎么来的?”欧阳用的虽是疑问句,却没想要从戚云恒那里收获答案,接着便揭晓了真相,“完完全全就是用洛西人的人头堆出来的。”
戚云恒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久久不能发声。
欧阳也没再说话。
即便是历朝历代有名的昏君,也不曾干过因为宠爱一个妃子就赐其家人世袭罔替爵位的蠢事,康隆帝赵河又不傻,欧家的庆阳伯之位,当然也不可能是贵妃欧槿的功劳。
但那段往事却不是什么美好的回忆,那样的功劳,亦是不要也罢。
欧阳刚刚率兵过去镇压的时候,真是如切菜砍瓜一样容易,只是杀着杀着,他和他手下的士兵便感觉到了不对劲。
他们的对手没有盔甲,没有刀兵,但却比他们更不畏死,更敢拼命。
欧阳当年也曾抓到过俘虏,审问过他们,然而得到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字——
饿。
据抓到的暴民供述:挨饿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相比之下,死亡反而是种解脱。
于是,他们宁可战死,也不愿饿死。
得知这一点后,欧阳也曾想过向朝中求援,调拨一批粮食过来,喂饱了饥民,自然也就没有了暴民。
但与赵河那边一联系,欧阳才知道,因建国之初的催生人口之策,此时的成国,举国上下俱是嗷嗷待哺,即便是最为富饶的两河流域也拿不出富裕的粮食赈济周边。好在其他地方大多还能自给自足,尚没饿到如洛西这般暴起生乱的程度。
无奈之下,欧阳也只能重新举起屠刀,将饥饿的暴民送往阴曹地府,使洛西之地的人口恢复到土地能够供养的程度。
赵河继位后,发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加大各地的兵役和徭役。
这道政令虽然使得民间怨声载道,也使得赵河自己饱受诟病,却也将各地的青壮从土地上抽调出来,使其受到国家和朝廷的统一辖制,血腥残忍但却行之有效,终是规避了洛西之乱的再次重演。
但这样的政令也使得成国朝廷在民间的声望一落千丈,给继任者埋下了祸根。
而这样的脏活儿,欧阳也不想再干第二次了,即便给他一个世袭罔替的王爵,也不行!
“总而言之,这种比纸上谈兵更坑人的国策是绝对不能推行的。”欧阳沉声说道,“生孩子这种事,原本就不应该由皇帝来管,那是老天爷的活儿!跟老天爷抢活干,那是要遭报应的!再说,朝堂上的那些蠢货就只想着生,却不知道孩子生下来之后还需要养的——当然了,那些家伙大概也没几个是养过孩子的,不知道也是正常。”
“重檐说错了。”戚云恒轻咳一声,“除了朱边,其他人都是有儿有女,子孙满堂。”
“有儿有女和养过孩子可不是一回事。你得知道,生孩子的是孩子他娘,养孩子的是奴婢和奶娘,至于他们自己,可曾喂过一次,带过一天?”欧阳翻了个白眼,冷哼道,“你可以随便找人去问,看这些官员中有几个知道自家的孩子一顿饭能吃掉几两米,做一件衣裳又需要多少尺布!”
“不用问了。”戚云恒苦笑着摸了摸鼻子,“朕就不知道。”
受到这个话题的影响,戚云恒和欧阳的心境虽不相同,心情却都有一些低落。
戚云恒也没了带欧阳去泰华宫玩乐的兴致,直接在夏宫这边洗漱歇息。
两人躺到床上,欧阳才想起自己今天为何没去大朝会,随口问道:“今天的大朝会闹的是这个,没因为王太傅的事吵架?”
“没有。”戚云恒道,“许是王绩那老货终于想通了,或是被什么人给点醒,终于发现以他如今的身份,本就不适合当什么太傅,教什么皇子。”
王绩的亲孙女可是当今皇后。皇后若是生下嫡子,他就是下一任皇帝的曾外祖父,理该避嫌让位;若是生不出来,他就算把别的皇子教得再好再出色,教出花来,到最后也只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得不偿失。
怎么想,都是亲孙女生一个跟自己血脉相连的皇帝更为靠谱,偏偏王绩却钻了牛角尖,根本就没把亲孙女的存在放在心上。
当初看到一群官员上奏章举荐王绩的时候,戚云恒就觉得疑惑:给庶皇子当太傅,你这是认定自家孙女生不出孩子了吗?
本以为王绩没这么蠢,肯定会主动请辞,戚云恒才顺水推舟地接受了举荐。
没曾想,王绩那边竟然连自谦的话都没说上一句就接受了他的聘用,反倒把戚云恒这边闹得是进退两难——虽然他确实没有让王皇后生孩子的打算,至少目前还没有,但这样的事,他自己知道就好,哪能摆到明面上,让众人皆知啊?
嫡庶有别,这是人世纲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皇帝陛下就应该高高在上,黎民百姓就应该俯首称臣。
撼动了这个秩序,就等于撼动了皇帝的地位。
皇后若是生不出孩子也就罢了,可一旦生了孩子,而且还让这个孩子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那么,即便是这个孩子不如其他兄弟聪明,也没有其他兄弟勇武,他也必然是更必须是无可争议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如今的戚云恒并不需要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继承人存在,更不希望这个继承人的母族姓王。
王家的女儿,做皇后是很不错的,但当太后……可就不那么让人放心了。
直白点说,皇后的家族,收拾也就收拾了;母后的家族,却不是想动手就能动手的。
好在,他的那些熊孩子也不是省油的灯,仅仅一个月,就折腾出一桩事情,给他制造了一个将王绩从宫中驱离的契机,使他在弄走这只老鼠的时候,不必伤及到王皇后这个玉瓶。
“那老货兴许是当年被严永昌压得太狠,以至于压坏了脑壳。”听戚云恒这么一说,欧阳也随声附和了一句。
王绩与严永昌相争的时候,戚云恒和欧阳的年纪虽小,却也将这件事的前前后后尽数看在眼中,对王绩一心想要胜过严永昌以雪前耻的心态也不是不能理解。
只是呢,理解归理解,他们又不是王绩的爹娘,哪来的义务去帮他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严永昌确实是比王绩多了些远见卓识。”戚云恒评价道。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