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468 第四百八十八章 偶然性跳变
- 469 第四百八十九章 电炒锅事件
- 470 第四百九十章 他们那一代
- 471 第四百九十一章 想的可能性
- 472 第四百九十二章 原因各不同
- 473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有两个疑点
- 474 第四百九十四章 神通无用吗
- 475 第四百九十五章 情感之迷一
- 476 第四百九十六章 情感之迷二
- 477 第四百九十七章 情感之迷三
- 478 第四百九十八章 情感之迷四
- 479 第四百九十九章 情感之迷五
- 480 第五百章 生命智慧一
- 481 第五百零一章 生命智慧二
- 482 第五百零二章 生命智慧三
- 483 第五百零三章 生命智慧四
- 484 第五百零四章 生命智慧五
- 485 第五百零五章 经济问题一
- 486 第五百零六章 经济问题二
- 487 第五百零七章 因缘俱足事
- 488 第五百零八章 我们都有病
- 489 第五百零九章 世间躲不过
- 490 第五百一十章 笑话对艰难
- 491 第五百一十一章 巧合的奇迹
- 492 第五百一十二章 繁忙的庙会
- 493 第五百一十三章 备战大工程
- 494 第五百一十四章 品牌纯正性
- 495 第五百一十五章 我们的道场
- 496 第五百一十六章 众人的需要
- 497 第五百一十七章 我们的队伍
- 498 第五百一十八章 小戴的孤独
- 499 第五百一十九章 祝圣寺传奇
- 500 第五百二十章 法会之略述
- 501 第五百二十一章 法会与鬼神
- 502 第五百二十二章 法露师慈悲
- 503 第五百二十三章 圣山真福地
- 504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不要骗自己
- 505 第五百二十五章 医命不医心
- 506 第五百二十六章 佛是大医王
- 507 第五百二十七章 因果不立处
- 508 第五百二十八章 心爱与念佛
- 509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 510 第五百三十章 台湾女医生
- 511 第五百三十一章 小胡的确认
- 512 第五百三十二章 意外的法师
- 513 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们的争论
- 514 第五百三十四章 表相与义趣
- 515 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胡的打算
- 516 第五百三十六章 真正的老参
- 517 第五百三十七章 各有侧重点
- 518 第五百三十八章 理解小胡了
- 519 第五百三十九章 守个笨办法
- 520 第五百四十章 粗心与细心
- 521 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 522 第五百四十二章 不如做好事
- 523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两旁证
- 524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 525 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给的糖果
- 526 第五百四十六章 学术严谨性
- 527 第五百四十七章 三个老故事
- 528 第五百四十八章 操作问答课
- 529 第五百四十九章 试坐的感受
- 530 第五百五十章 各自上归程
- 531 第五百五十一章 正式开始了
- 532 第五百五十二章 比乱麻还乱
- 533 第五百五十三章 还是想多了
- 534 第五百五十四章 解悟与行持
- 535 第五百五十五章 力量太虚弱
- 536 第五百五十六章 结账的一天
- 537 第五百五十七章 优越感之一
- 538 第五百五十八章 优越感之二
- 539 第五百五十九章 优越感之三
- 540 第五百六十章 优越感之四
- 541 第五百六十一章 仅剩我一人
- 542 第五百六十二章 对比与沉静
- 543 第五百六十三章 小胡的来信
- 544 第五百六十四章 升维与跃迁
- 545 第五百六十五章 刘大哥指引
- 546 第五百六十六章 打个小基础
- 547 第五百六十七章 体系的转换
- 548 第五百六十八章 严格的次第
- 549 第五百六十九章 这叫思维修
- 550 第五百七十章 万物不固有
- 551 第五百七十一章 神秘的观修
- 552 第五百七十二章 此所谓闭关
- 553 第五百七十三章 最终的检验
- 554 第五百七十四章 最后的操作
- 555 第五百七十五章 谁没开个学
- 556 第五百七十六章 正确的起点
- 557 第五百七十七章 良好的态度
- 558 第五百七十八章 不自欺欺人
- 559 第五百七十九章 靖师兄离开
- 560 第五百八十章 第一个密法
- 561 第五百八十一章 觉受天花板
- 562 第五百八十二章 应对与问答
- 563 第五百八十三章 针对性调伏
- 564 第五百八十四章 对面那个人
- 565 第五百八十五章 给我开小灶
- 566 第五百八十六章 终于上路了
- 567 第五百八十七章 可以记录了
- 568 第五百八十八章 密咒与灌顶
- 569 第五百八十九 为何要融入
- 570 第五百九十章 观察的角度
- 571 第五百九十一章 得法大圆满
- 572 第五百九十二章 我的大因果
- 573 第五百九十三章 川西世外山
- 574 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南山问答
- 575 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道无形处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四百九十八章 情感之迷四
第四百九十八章 情感之迷四
“万老师,不对啊,你老讲情感话题,结果总是扯到艺术,不觉得有点偏题吗?”
“当然有点偏,我只讲自己稍微擅长的,在艺术常识方面,我与你们相比,略有比较优势,如果只讲情感的心理反应,那是小胡的专业。”
小胡虽然没说话,但我还是找出了另一个方面的特点。“万老师,还有个特点。你讲情感,不讲它对个人的具体影响,也不讲传导及表达机制,你好像偏重于讲它的社会属性,或者说社会功能。为什么呢?”
“哲学讲普遍性,而心理学讲特殊性,非我所长,请小胡主讲,不更好些?”
此时,小胡先是摇了摇头,然后不经意地摸了下耳朵。这个动手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在我们的注视下,他说到:“我是学心理的没错,但我自己有心理问题,万老师说了这么多,恐怕是旁敲侧击来开导我吗?”
万老师似笑非笑,我明白了。小胡说得对,早就猜出万老师的用意,而我反而把万老师的演讲,当成学术报告来对待了。
他主要讲功能,讲社会性。其实也暗含对小胡的劝导与疏解。他大谈需求理论,暗含着针对小胡的愿望。他大谈生活决定艺术形式,其实也暗示小胡,他的问题,不是他本身有什么毛病,只是他所经历的家庭及生活,给了他误导。
其实,对高手进行劝导,不能用针锋相对的方式,那会导致对方情绪的对立。试想,如果万老师一开始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小胡进行居高临下的指教,小胡这种不服输的聪明人,反驳起来,就不能聊了。
通过以分析学术话题的方式进行,可以有平等的心态,保持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容易让别人接受。在谈话中寻找心理及情感的共同点,就可以取得共鸣了。
教育和说话的艺术,其最好的方式,是以效果而论的。所有效果好的方式,都是好的过程。比如胡屠夫,在治疗范进的疯病时,就采用了最有用的办法:一巴掌。结果,成功了。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办法。
鬼谷子,这个人很神秘,是否存在都不确定。但好多人,自称是他徒弟。比如军事家孙膑与庞涓,还有纵横家苏秦与张仪。
他留下一本书,后人称之为《鬼谷子》,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写的,或者是后人伪托。反正,里面有一段说话的技巧。照我看来,他不仅是语言学家,更是心理学家。
他在摩意一章中,就说明如何揣摩别人的心意,投其所好,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让别人暴露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呢?
他搞了几种话术。如对方廉洁,则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如对方贪婪,则说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语言试探,还与对方地位处境有关。他举例说明。与智者言,依博。也就是,跟聪明的人说话,你就尽量展示见闻的广博。为什么,如果你讲专业,话题太集中,对方是专家,你就露怯了。把话题范围搞大,对方总有知识盲点,他才因好奇而听你的说法。
万老师讲感情,与学心理学的聪明人小胡谈话。当然不能纠结到心理专业上去,于是,他杂交了许多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中外的音乐的诗歌的,总之,显示出广博的状态,取得人家对话题的尊重。
与博者言,依辨。对于见闻广博的人,就要严谨的辩论限制话题的展开,话题一旦撒开,两个天马行空的人,有可能离题万里。万老师之所以与小胡比是广博的,只不过年纪大些,经验多些,见闻广些而已。在我面前,他的广博就不太占优势。
于是,他哲学上思辨与逻辑,就成了与我探讨的话题。他是一个很会在话题上保持主导能力的人。
同样,与辨者言,依要。就是说重点,不绕弯。与贵者言,依势,讲清楚大趋势,贵者是掌控引领趋势的权势之人,这正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与富者言,依高。富者物质追求不迫切,精神上追求高尚或者社会上追求等级上升,都是依高的说法。与贫者言,依利,结合着他最关心的利益而言,最打动他的心。与贱者言,依谦。一个日常被人看不起的人,你尊重他,你在他面前保持出谦卑的样子,这种难得的精神收获,他会言听计从的。
这所谓的话术,就是心理之术。发现别人的心理爱好,并投其所好,让人顺着你的思路思考,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苏秦张仪凭这功夫,进入了人生的巅峰。
每个人都有心理保护机制,小胡自己的事,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说出来,旁人不能挑明它。这是尊重,也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安全距离。
不仅是心理上,也有身体上的安全距离。有人做过测试,结论是,正常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大约是半米左右。大概原因有几点。第一,这个距离上,你的声音与热量我都能够感受得到,你的情绪我也能觉察到变化,你就是想跑,我也能够第一反应时间里,拉住你的衣袖。也就是,作为交流的互动的双方,近得合理。
第二个原因,大概属于远得安全。要知道,这个距离,不会被对方下意识的挥手或者踢腿所伤。跟老婆睡过的人都明白,两人靠得太近,恶梦中的挥手动肘,会无意识地伤害到对方。
当然,理由估计不充分,也有点猜测性质。可能性是存在的,必然性,没有实锤。
“情感除了与需求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我问这个问题时,联想到了我的战友,王班长,这个人传授给我的人生经验,家庭匹配论,就是需求主导的情感婚姻类型。对于需求与供给,学经济学,也已经很熟悉了。
“与本能有关,我所说的本能,是综合性的。生理进化与心理事件,综合起来,给你影响最大的
事件,积淀为你的本能,这种本能产生直观的情绪反应,就决定你的情感类型与强烈程度了。”
万老师这段话有点像心理学了,我把目光转向了小胡。他解释到:“万老师所说,在心理学上也是承认的。生理本能这种事,进化留给我们的,是基础的情感底色。比如恐惧,是规避危险的情感反应,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提高血清浓度,让我们在紧张的状态下,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和速度,紧张感、压迫感、逃避感、厌恶感,都与恐惧有关。”
小胡已经说得有点专业了。我问到:“不是还有社会因素吗?”
万老师接过话来:“比如你相当讨厌一个人,尽管这个人是第一次接触,没有恶意的举动,你仅凭第一印象,就讨厌他,为什么?”
这种情况,倒是经常发生。有一种人,哪怕根本没接触过,只要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不舒服。
“那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特点,与当年曾经带给你此类情感的人,相似。比如,你小时候最讨厌的人最害怕的人,他的长相或者体味或者表情,某一方面特别相似。这个人到来,勾起了你这种不愉快的回忆,你本能地排斥。与之相似,有的人面对场景,也有此类的负面情感发生。比如幽居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恐高症等,也许与过去的害怕的经历有关,相似性提醒你,要及时避开,不然,有危险。”
所以,我们的情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长期的生理与心理积累而来。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一见钟情,也是类似的反应了?”我问这话时,用余光瞄了小胡一眼,他倒没什么明显的反应。
“当然,对方勾起了你多年沉在心底最美好的想象。这一点,小胡估计更熟悉。”这事不能细讲,小胡并没有接他的话茬。
比如有恋母情绪的男生,母亲的某个特点曾经让他依恋。他会把自己的爱好,不自觉地投射到遇到的女生。或者长相或者体味或者笑容或者声音,当这种事发生了,钟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盗得你情感的铃声。
情绪反应的速度之快,连你自己都无法觉察。这是直觉的特征,更能够主宰你的行为与判断。有一个心理学规律,当一堆男女在一起活动,大家都因为某事开心大笑时,你会在第一时间,不自觉地首先去看,你最喜欢的那个人。
你最放松和兴奋之时,你想看到对方最美的一面。
因为爱情这种感情,有直觉的特点,直接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冲动,精神身体双丰收,所以力量最为猛烈。六世达赖,作为圣者与高僧,也抵挡不住。“世间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年轻人的信仰,最主要的,是爱情。
小胡这个信仰被摧毁后,他急切地要找一个新的信仰,来填补自己的内心。这种情感,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决绝,所以,他听的音乐很是贴切:神圣的战争。
战争是要有必死的决心,神圣,是赋予死亡以意义。给死亡以意义的活动,最常见的,是宗教。
历史上,很多人出家,都是因为感情受到巨大挫折后的行为。但这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究竟有多少合理性,还值得警惕。是不是,无情入佛门,更容易成就呢?
我问到:“咱们回到大问题,感情如此干扰理智,是不是应该尽量减小它的影响呢?”
“你凭什么那么大胆?敢于否定感情的积极意义?”庄老师此时说话虽然声音不高,也没拍桌子,但明显看出,他是相当严肃的。
“人类的理智,才发展多少年?以历史检验论来看,最漫长的进化史,感情才是起主要作用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基本感情,不要说人类社会不会存在紧密连接,就是人类的生存,都要打上问号,怎么可以随便否定呢?”
这我就奇怪了,跟小胡对视了一下,他也在摇头,表示不太理解。一个以逻辑理性为生的哲学老师,居然大力鼓吹感情的作用,搞得像个艺术家。
但是,他说得是有道理的,毕竟,按时间长度来说,情感远远超过理智。并且在我们意识的判断和日常倾向中,大多决策,是在情感的影响下做出的。
就是一般人的理智,也极受情感的影响。比如,我们很多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愿意,这个词就有明显的情感特点。
不要说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形成了我们固定的情感反应。就是在社会团结与交往中,情感也是最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这里,我看出,王班长家庭匹配论的弱点,就是没有重视情感的重要作用。男女走在一起,最开始的起因,大部分与情感有关。当夫妻走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一切看淡后,剩下的,也只是长期积累出来的亲人与恩人般的习惯性情感。
“虽然有时候,情感会干扰我们的理智判断,但理智的发展,明显是不成熟的。从这个词产生,也大概只有两三千年,古希腊到我们春秋战国时代到佛祖时代,不管是理性还是智慧,才正式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形成思维的框架。用不到百分之一时间积累出来的东西,否定超过百分之九十九时间积累的内容,本身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
万老师这一通说,虽然很有道理,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从一个搞理性的哲学教授,转移到情感推崇者的地步上来的。难道,今天哲学的新潮流,是研究情感的价值吗?
“万老师,不冷静了啊。”小胡提醒到。
“心理学家说得对,我自己也被基本情感所激发,不太冷静。关键是受了刺激。今天,有一种风潮,就是否定文科生的价值,问题是,没有现代逻辑与哲学,科学就缺少了
起点。受到逻辑与哲学的滋养,又否定文科的价值,让我气愤。”
我说到:“也许你搞混了,哲学是哲学,与文科生这个概念不同。”
“错!”这次说话的居然是小胡。“我们也是受害者。高中文理分科时,我与万老师都是学文科的。虽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完全靠科学证伪的方法,虽然哲学的推导,靠严谨的科学逻辑,但人家不待见。人家以强大的物质力量,欺负我们,把我们当成伪科学,当成该抛弃的东西,这有了点能力,就瞧不起邻居,不应该。”
他们显然被情绪主导了,我倒冷静。因为我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学文科的,因为,我不承认我上过正规的大学,学过正规的专业。我没专业的人,不存在文理科之别。但是,把如此聪明理智的人气愤到这个程度,可见瞧不起文科生的风气,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
“我本来是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但社会上的学术流言,反倒把我推向了艺术家,推向了研究情感的方向。结果一研究,才发现,情感这东西的作用太大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事情,都受情感的主宰,如此重要的事,居然被鄙视到如此程度,严重不合理。”
对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觉的判断与冲动,都是情感主导的。比如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我们喜欢哪里的风景,什么让我们觉得舒适与幸福,决定我们人生价值与质量的东西,大部分与情感有关,我们怎么可以忽视它呢?
就是我们三人,至少我与小胡,之所以学佛,情感都是第一驱动力。小胡的事不用细说,很明显。我也是在爱情亲情与欲望中挣扎不出来,才想到突破的。
宗教般的情感,最直接的体现是妍子。一个如此多情活跃的人,是什么,让她可以忽视家庭与爱情,忽视最喜欢的生活,沉醉到念佛那枯燥而平静的生活中呢?这是个巨大的秘密,我想搞清楚它。
“不仅对个人来说,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对社会,共同的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改变并将持续改变着历史,这已经被反复证明。就连中国当年抗战时,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团结着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激励着数百万将士的牺牲,把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拉出来,大家就没有记忆了吗?”
我说到:“反倒是当时自以为理智的一些西学人士,有很多站在了汪精卫一边,是不是理智判断的能力,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呢?”
“可能吧,如果说到底,他们还是因为情感。汪精卫最开始,估计只是反感蒋介石,不择手段而已。日军来了,恐惧主导了他的判断,所以成了罪人。恐惧和反感虽然非常负面,但也属于情感。”
这个是新提法,有意思。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想好半天,得不出多少有意义的新思想。但与别人辩论和交谈中,往往能够产生许多火花。也许,有人把它叫思想碰撞的结果。这如同生物学里面的杂交,有时候,会结得出人意料的结果。
“其实理智是有边界的,而人脑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这二者巨大的空隙,填满了情感。”万老师发挥得越来越厉害了。“如果从人生最基本的现状来说,用理智分析,最多就到死亡。这个结果,是很悲哀的。死亡过后,一切归零,那么,活着时,就只能及时寻乐吗?疯狂地及时行乐,给人只能留下更多的痛苦。所以,完成情感提升的最好入口,还是情感。”
小胡也在点头:“这大概是原因与结果的匹配吧。”
“也许吧。死亡既然不可避免,及时行乐又得不到好的结果,怎么办呢?内卷法的思维找不到出路,我们就扩大外延。扩充生命的意义,将它延长到死亡之后,赋予生命以意义,这就是价值观。赋予死亡以意义,这是宗教最擅长的。也许,你们学过科学史,对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很多负面印象,说它是扼杀科学的,说它是愚弄人民的。但没有看到它在情感上的积极性。”
“是给灵魂找个家吗?”我问到,毕竟这是传说中爱因斯坦的回答。
“不仅仅是,也是给生活延长价值。如果你面对死亡只有悲哀,那么活着时,就只有痛苦了吗?这比杞人忧天还要糟糕。毕竟天塌下来只是想象,而人必死是现实。我们给这必然的悲剧找到快乐的理由,找到生命的价值,就丰富了内涵,也扩充了外延。把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和事,神圣化,让他们永生,其实,这种宗教情感,激励着人们奉献和牺牲,是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的。”
我想起一些词语,比如什么气贯长虹,比如什么惊天地泣鬼神,这是扩大作用的情感激励。比如什么烈火中永生,比如什么永恒永生等词汇,延长了生命的时间。
这些信念总是激发着人类的感情,让整个社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孔孟之道,讲仁。他们是早期理智的发明人,中华文明最早的思想家。但是他们对人仁的解释,其实是从感情出发的:人皆有不忍之心。
所以影响感情的东西,比如诗歌,比如音乐,孔子非常重视了。重视人的感情,还反映在他的社会设计架构之中,比如先有亲近家人,再有忠于国家。
孟子是最为雄辩的智者,他劝说国王施行仁政时,也是从感情入手的。这些例子,已经充斥于国学经典,不需要举例说明。太多了,影响感情到影响社会到影响整个国家与民族。
我产生了一个大问题:“佛教中,把我们人,归类为有情众生,难道,感情的因素,在佛教里面,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吗?”
“当然,你留意到没有,菩萨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万老师本来是在问我,但抢先回答的,却是小胡。
“慈悲,也是一种感情。”
“当然有点偏,我只讲自己稍微擅长的,在艺术常识方面,我与你们相比,略有比较优势,如果只讲情感的心理反应,那是小胡的专业。”
小胡虽然没说话,但我还是找出了另一个方面的特点。“万老师,还有个特点。你讲情感,不讲它对个人的具体影响,也不讲传导及表达机制,你好像偏重于讲它的社会属性,或者说社会功能。为什么呢?”
“哲学讲普遍性,而心理学讲特殊性,非我所长,请小胡主讲,不更好些?”
此时,小胡先是摇了摇头,然后不经意地摸了下耳朵。这个动手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在我们的注视下,他说到:“我是学心理的没错,但我自己有心理问题,万老师说了这么多,恐怕是旁敲侧击来开导我吗?”
万老师似笑非笑,我明白了。小胡说得对,早就猜出万老师的用意,而我反而把万老师的演讲,当成学术报告来对待了。
他主要讲功能,讲社会性。其实也暗含对小胡的劝导与疏解。他大谈需求理论,暗含着针对小胡的愿望。他大谈生活决定艺术形式,其实也暗示小胡,他的问题,不是他本身有什么毛病,只是他所经历的家庭及生活,给了他误导。
其实,对高手进行劝导,不能用针锋相对的方式,那会导致对方情绪的对立。试想,如果万老师一开始就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小胡进行居高临下的指教,小胡这种不服输的聪明人,反驳起来,就不能聊了。
通过以分析学术话题的方式进行,可以有平等的心态,保持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很容易让别人接受。在谈话中寻找心理及情感的共同点,就可以取得共鸣了。
教育和说话的艺术,其最好的方式,是以效果而论的。所有效果好的方式,都是好的过程。比如胡屠夫,在治疗范进的疯病时,就采用了最有用的办法:一巴掌。结果,成功了。这就是因为不同的人,实施不同的办法。
鬼谷子,这个人很神秘,是否存在都不确定。但好多人,自称是他徒弟。比如军事家孙膑与庞涓,还有纵横家苏秦与张仪。
他留下一本书,后人称之为《鬼谷子》,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写的,或者是后人伪托。反正,里面有一段说话的技巧。照我看来,他不仅是语言学家,更是心理学家。
他在摩意一章中,就说明如何揣摩别人的心意,投其所好,然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如何让别人暴露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呢?
他搞了几种话术。如对方廉洁,则说以刚正,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如对方贪婪,则说以财物,此人必喜,喜,必泄其情。
语言试探,还与对方地位处境有关。他举例说明。与智者言,依博。也就是,跟聪明的人说话,你就尽量展示见闻的广博。为什么,如果你讲专业,话题太集中,对方是专家,你就露怯了。把话题范围搞大,对方总有知识盲点,他才因好奇而听你的说法。
万老师讲感情,与学心理学的聪明人小胡谈话。当然不能纠结到心理专业上去,于是,他杂交了许多哲学的社会的历史的中外的音乐的诗歌的,总之,显示出广博的状态,取得人家对话题的尊重。
与博者言,依辨。对于见闻广博的人,就要严谨的辩论限制话题的展开,话题一旦撒开,两个天马行空的人,有可能离题万里。万老师之所以与小胡比是广博的,只不过年纪大些,经验多些,见闻广些而已。在我面前,他的广博就不太占优势。
于是,他哲学上思辨与逻辑,就成了与我探讨的话题。他是一个很会在话题上保持主导能力的人。
同样,与辨者言,依要。就是说重点,不绕弯。与贵者言,依势,讲清楚大趋势,贵者是掌控引领趋势的权势之人,这正是他们关心的话题。与富者言,依高。富者物质追求不迫切,精神上追求高尚或者社会上追求等级上升,都是依高的说法。与贫者言,依利,结合着他最关心的利益而言,最打动他的心。与贱者言,依谦。一个日常被人看不起的人,你尊重他,你在他面前保持出谦卑的样子,这种难得的精神收获,他会言听计从的。
这所谓的话术,就是心理之术。发现别人的心理爱好,并投其所好,让人顺着你的思路思考,得到你想要的结果。苏秦张仪凭这功夫,进入了人生的巅峰。
每个人都有心理保护机制,小胡自己的事,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说出来,旁人不能挑明它。这是尊重,也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安全距离。
不仅是心理上,也有身体上的安全距离。有人做过测试,结论是,正常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大约是半米左右。大概原因有几点。第一,这个距离上,你的声音与热量我都能够感受得到,你的情绪我也能觉察到变化,你就是想跑,我也能够第一反应时间里,拉住你的衣袖。也就是,作为交流的互动的双方,近得合理。
第二个原因,大概属于远得安全。要知道,这个距离,不会被对方下意识的挥手或者踢腿所伤。跟老婆睡过的人都明白,两人靠得太近,恶梦中的挥手动肘,会无意识地伤害到对方。
当然,理由估计不充分,也有点猜测性质。可能性是存在的,必然性,没有实锤。
“情感除了与需求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我问这个问题时,联想到了我的战友,王班长,这个人传授给我的人生经验,家庭匹配论,就是需求主导的情感婚姻类型。对于需求与供给,学经济学,也已经很熟悉了。
“与本能有关,我所说的本能,是综合性的。生理进化与心理事件,综合起来,给你影响最大的
事件,积淀为你的本能,这种本能产生直观的情绪反应,就决定你的情感类型与强烈程度了。”
万老师这段话有点像心理学了,我把目光转向了小胡。他解释到:“万老师所说,在心理学上也是承认的。生理本能这种事,进化留给我们的,是基础的情感底色。比如恐惧,是规避危险的情感反应,刺激我们的肾上腺素,提高血清浓度,让我们在紧张的状态下,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和速度,紧张感、压迫感、逃避感、厌恶感,都与恐惧有关。”
小胡已经说得有点专业了。我问到:“不是还有社会因素吗?”
万老师接过话来:“比如你相当讨厌一个人,尽管这个人是第一次接触,没有恶意的举动,你仅凭第一印象,就讨厌他,为什么?”
这种情况,倒是经常发生。有一种人,哪怕根本没接触过,只要第一眼看到他,就觉得不舒服。
“那是因为曾经有一个特点,与当年曾经带给你此类情感的人,相似。比如,你小时候最讨厌的人最害怕的人,他的长相或者体味或者表情,某一方面特别相似。这个人到来,勾起了你这种不愉快的回忆,你本能地排斥。与之相似,有的人面对场景,也有此类的负面情感发生。比如幽居恐惧症,密集恐惧症,恐高症等,也许与过去的害怕的经历有关,相似性提醒你,要及时避开,不然,有危险。”
所以,我们的情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因为长期的生理与心理积累而来。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那一见钟情,也是类似的反应了?”我问这话时,用余光瞄了小胡一眼,他倒没什么明显的反应。
“当然,对方勾起了你多年沉在心底最美好的想象。这一点,小胡估计更熟悉。”这事不能细讲,小胡并没有接他的话茬。
比如有恋母情绪的男生,母亲的某个特点曾经让他依恋。他会把自己的爱好,不自觉地投射到遇到的女生。或者长相或者体味或者笑容或者声音,当这种事发生了,钟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盗得你情感的铃声。
情绪反应的速度之快,连你自己都无法觉察。这是直觉的特征,更能够主宰你的行为与判断。有一个心理学规律,当一堆男女在一起活动,大家都因为某事开心大笑时,你会在第一时间,不自觉地首先去看,你最喜欢的那个人。
你最放松和兴奋之时,你想看到对方最美的一面。
因为爱情这种感情,有直觉的特点,直接面对生理和心理的冲动,精神身体双丰收,所以力量最为猛烈。六世达赖,作为圣者与高僧,也抵挡不住。“世间难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年轻人的信仰,最主要的,是爱情。
小胡这个信仰被摧毁后,他急切地要找一个新的信仰,来填补自己的内心。这种情感,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决绝,所以,他听的音乐很是贴切:神圣的战争。
战争是要有必死的决心,神圣,是赋予死亡以意义。给死亡以意义的活动,最常见的,是宗教。
历史上,很多人出家,都是因为感情受到巨大挫折后的行为。但这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究竟有多少合理性,还值得警惕。是不是,无情入佛门,更容易成就呢?
我问到:“咱们回到大问题,感情如此干扰理智,是不是应该尽量减小它的影响呢?”
“你凭什么那么大胆?敢于否定感情的积极意义?”庄老师此时说话虽然声音不高,也没拍桌子,但明显看出,他是相当严肃的。
“人类的理智,才发展多少年?以历史检验论来看,最漫长的进化史,感情才是起主要作用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基本感情,不要说人类社会不会存在紧密连接,就是人类的生存,都要打上问号,怎么可以随便否定呢?”
这我就奇怪了,跟小胡对视了一下,他也在摇头,表示不太理解。一个以逻辑理性为生的哲学老师,居然大力鼓吹感情的作用,搞得像个艺术家。
但是,他说得是有道理的,毕竟,按时间长度来说,情感远远超过理智。并且在我们意识的判断和日常倾向中,大多决策,是在情感的影响下做出的。
就是一般人的理智,也极受情感的影响。比如,我们很多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愿意,这个词就有明显的情感特点。
不要说人类进化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形成了我们固定的情感反应。就是在社会团结与交往中,情感也是最好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这里,我看出,王班长家庭匹配论的弱点,就是没有重视情感的重要作用。男女走在一起,最开始的起因,大部分与情感有关。当夫妻走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一切看淡后,剩下的,也只是长期积累出来的亲人与恩人般的习惯性情感。
“虽然有时候,情感会干扰我们的理智判断,但理智的发展,明显是不成熟的。从这个词产生,也大概只有两三千年,古希腊到我们春秋战国时代到佛祖时代,不管是理性还是智慧,才正式从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形成思维的框架。用不到百分之一时间积累出来的东西,否定超过百分之九十九时间积累的内容,本身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
万老师这一通说,虽然很有道理,但我不知道,他是如何从一个搞理性的哲学教授,转移到情感推崇者的地步上来的。难道,今天哲学的新潮流,是研究情感的价值吗?
“万老师,不冷静了啊。”小胡提醒到。
“心理学家说得对,我自己也被基本情感所激发,不太冷静。关键是受了刺激。今天,有一种风潮,就是否定文科生的价值,问题是,没有现代逻辑与哲学,科学就缺少了
起点。受到逻辑与哲学的滋养,又否定文科的价值,让我气愤。”
我说到:“也许你搞混了,哲学是哲学,与文科生这个概念不同。”
“错!”这次说话的居然是小胡。“我们也是受害者。高中文理分科时,我与万老师都是学文科的。虽然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完全靠科学证伪的方法,虽然哲学的推导,靠严谨的科学逻辑,但人家不待见。人家以强大的物质力量,欺负我们,把我们当成伪科学,当成该抛弃的东西,这有了点能力,就瞧不起邻居,不应该。”
他们显然被情绪主导了,我倒冷静。因为我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学文科的,因为,我不承认我上过正规的大学,学过正规的专业。我没专业的人,不存在文理科之别。但是,把如此聪明理智的人气愤到这个程度,可见瞧不起文科生的风气,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
“我本来是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但社会上的学术流言,反倒把我推向了艺术家,推向了研究情感的方向。结果一研究,才发现,情感这东西的作用太大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事情,都受情感的主宰,如此重要的事,居然被鄙视到如此程度,严重不合理。”
对啊,我们日常生活中,最觉的判断与冲动,都是情感主导的。比如我们吃什么、穿什么,我们喜欢哪里的风景,什么让我们觉得舒适与幸福,决定我们人生价值与质量的东西,大部分与情感有关,我们怎么可以忽视它呢?
就是我们三人,至少我与小胡,之所以学佛,情感都是第一驱动力。小胡的事不用细说,很明显。我也是在爱情亲情与欲望中挣扎不出来,才想到突破的。
宗教般的情感,最直接的体现是妍子。一个如此多情活跃的人,是什么,让她可以忽视家庭与爱情,忽视最喜欢的生活,沉醉到念佛那枯燥而平静的生活中呢?这是个巨大的秘密,我想搞清楚它。
“不仅对个人来说,对国家对民族对世界对社会,共同的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改变并将持续改变着历史,这已经被反复证明。就连中国当年抗战时,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团结着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激励着数百万将士的牺牲,把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拉出来,大家就没有记忆了吗?”
我说到:“反倒是当时自以为理智的一些西学人士,有很多站在了汪精卫一边,是不是理智判断的能力,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呢?”
“可能吧,如果说到底,他们还是因为情感。汪精卫最开始,估计只是反感蒋介石,不择手段而已。日军来了,恐惧主导了他的判断,所以成了罪人。恐惧和反感虽然非常负面,但也属于情感。”
这个是新提法,有意思。有时候,自己一个人想好半天,得不出多少有意义的新思想。但与别人辩论和交谈中,往往能够产生许多火花。也许,有人把它叫思想碰撞的结果。这如同生物学里面的杂交,有时候,会结得出人意料的结果。
“其实理智是有边界的,而人脑的想象是没有边界的。这二者巨大的空隙,填满了情感。”万老师发挥得越来越厉害了。“如果从人生最基本的现状来说,用理智分析,最多就到死亡。这个结果,是很悲哀的。死亡过后,一切归零,那么,活着时,就只能及时寻乐吗?疯狂地及时行乐,给人只能留下更多的痛苦。所以,完成情感提升的最好入口,还是情感。”
小胡也在点头:“这大概是原因与结果的匹配吧。”
“也许吧。死亡既然不可避免,及时行乐又得不到好的结果,怎么办呢?内卷法的思维找不到出路,我们就扩大外延。扩充生命的意义,将它延长到死亡之后,赋予生命以意义,这就是价值观。赋予死亡以意义,这是宗教最擅长的。也许,你们学过科学史,对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很多负面印象,说它是扼杀科学的,说它是愚弄人民的。但没有看到它在情感上的积极性。”
“是给灵魂找个家吗?”我问到,毕竟这是传说中爱因斯坦的回答。
“不仅仅是,也是给生活延长价值。如果你面对死亡只有悲哀,那么活着时,就只有痛苦了吗?这比杞人忧天还要糟糕。毕竟天塌下来只是想象,而人必死是现实。我们给这必然的悲剧找到快乐的理由,找到生命的价值,就丰富了内涵,也扩充了外延。把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和事,神圣化,让他们永生,其实,这种宗教情感,激励着人们奉献和牺牲,是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的。”
我想起一些词语,比如什么气贯长虹,比如什么惊天地泣鬼神,这是扩大作用的情感激励。比如什么烈火中永生,比如什么永恒永生等词汇,延长了生命的时间。
这些信念总是激发着人类的感情,让整个社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孔孟之道,讲仁。他们是早期理智的发明人,中华文明最早的思想家。但是他们对人仁的解释,其实是从感情出发的:人皆有不忍之心。
所以影响感情的东西,比如诗歌,比如音乐,孔子非常重视了。重视人的感情,还反映在他的社会设计架构之中,比如先有亲近家人,再有忠于国家。
孟子是最为雄辩的智者,他劝说国王施行仁政时,也是从感情入手的。这些例子,已经充斥于国学经典,不需要举例说明。太多了,影响感情到影响社会到影响整个国家与民族。
我产生了一个大问题:“佛教中,把我们人,归类为有情众生,难道,感情的因素,在佛教里面,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吗?”
“当然,你留意到没有,菩萨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万老师本来是在问我,但抢先回答的,却是小胡。
“慈悲,也是一种感情。”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