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5 第一二五章灵山派五年收徒,有缘者另眼相待
- 126 第一二六章武帝城内元宵乐,江湖再现一高僧
- 127 第一二七章四小门难有改动,今识得玉珏公子
- 128 第一二八章贾五娣登山探刹,集众人问罪兴师
- 129 第一二九章盐霜横扫孤枝绿,满树尽挂素白霜
- 130 第一三零章十二问道斗金刚,浊酒耗尽百年情
- 131 第一三一章凤求凰僵持斗龟,三绝僧低眉怒目
- 132 第一三二章驱虎狼安邦护道,亦感知山雨欲来
- 133 第一三三章古今忠厚仁义使,天下百年一春秋
- 134 第一三四章许春秋答疑解惑,文武圣语带箴锋
- 135 第一三五章先天道胎备论道,春秋书甲做客卿
- 136 第一三六章春日蓬勃多活力,文少年遇武少年
- 137 第一三七章飞剑仙夜半而过,怪人物为狗寻仇
- 138 第一三八章酒足饭饱心生计,冒充使者诓灵山
- 139 第一三九章长孙不二发震怒,飞剑二百一十三
- 140 第一四零章剑阵血洒方丈地,灵山墨龙斗剑龙
- 141 第一四一章追仇人怒极问道,山脚下今夜杀君
- 142 第一四二章仇人走无可奈何,兴隆山神医救命
- 143 第一四三章夏云海兴师问罪,从今日不死不休
- 144 第一四四章牛角山文人齐聚,温良玉对弈众人
- 145 第一四五章情理法哪个最高,夫子崖坐地论道
- 146 第一四六章驼驼岭上闲度日,重伤四人缓过来
- 147 第一四七章大论道万俟夺冠,密宗佛罗刹双修
- 148 第一四八章大真人法斗活佛,灵少爷再进道观
- 149 第一四九章江湖后浪崔前浪,秋风红叶垫萧蔷
- 150 第一五零章金麦田穷途末路,两界山有凤来仪
- 151 第一五一章莺莺燕燕云中汇,因因果果终要还
- 152 第一五二章人间自在不自在,心怀众生难众生
- 153 第一五三章江湖典籍藏入库,内里经纶天下楼
- 154 第一五四章遇强敌大难不死,美少年儿女情长
- 155 第一五五章统郡成国强兵甲,文人胸臆平天下
- 156 第一五六章遇瞎子穷山恶水,遭劫难天下镖门
- 157 第一五七章蛟龙王对战白虎,柳公卿受阻悟仁
- 158 第一五八章决生死峰回路转,定胜负两败俱伤
- 159 第一五九章小年日大限将至,大雪天英雄聚来
- 160 第一六零章阎君晓月出关日,惊鸿老人洞天机
- 161 第一六一章难得道行难得运,无愧江湖无愧天
- 162 第一六二章青衫客一袖苍龙,黑盲杖破甲穿身
- 163 第一六三章千年剑意逝流殇,宝刃伏龙压青芒
- 164 第一六四章满江红情断苍城,南宫帝撼岳拔山
- 165 第一六五章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 166 第一六六章天下富甲失商道,先天道胎气焦阳
- 167 第一六七章人间富极两甲子,春华秋实并蒂蓉
- 168 第一六八章博古通今鸿儒去,万世师表大先生
- 169 第一六九章四斗人慷慨赴会,新军卫斗艳争奇
- 170 第一七零章书生统军初砥砺,世间杀人最无情
- 171 第一七一章四掌门斗皓月阵,武帝师一曲白头
- 172 第一七二章镜湖中高手隐居,郁林地鲜血浇灌
- 173 第一七三章镶龙卫突现至亲,马问天强行问道
- 174 第一七四章哀伤少年初露角,问道便可杀归真
- 175 第一七六章铁鸡寺内蚺化蛟,自在门人再入世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三五章先天道胎备论道,春秋书甲做客卿
第一三五章先天道胎备论道,春秋书甲做客卿
第一三五章先天道胎备论道,春秋书甲做客卿
天下学问,传承万年。流派众多,殊途同归。
江湖上每十年便有一次真言论道,以儒道佛三家为尊,另外也有无数小派系参与,往往只是一人偶有所悟,浅尝辄止,便邀上三五好友,或是家族子弟,自称一派。
百年以前,高亮寺里二十岁不到的三思小和尚舌灿莲花,辩得天下文武人心服口服,众门派不得不回去再参考造化。可是百年以降,小和尚已经成了百岁高僧,十届论道下来,依旧无人是其对手。
虽说天下道庭两位通玄天师,一位修无为道,不关心派系胜负,一位修太极道,认为天下本一家,佛道本同门,谁胜谁负无关大雅。可天下道观千万座,道人数以万计,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无争的心思。不得已,两位真人在天下道士的督促下还是要为道家学问争上一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至于儒家,手持书卷,手无缚鸡之力,更没有五大派那种名门支撑。江湖武人对口舌之争的辩道毫无兴趣。于是乎便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天下读书人,传承了至圣先师的礼仪教化,默默的代代传承,用一尺文毫记录天下事迹以为史,却没有谁记得这些勤奋书史的默默书生。
鸿雁观里,并不像灼阳观一样供奉三清圣像,而是拜得北天真武大帝,被道教奉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的荡魔大帝。
自从鸿飞道长将千年一遇的先天道胎万俟煜陶请上青松山,这位少爷每天上山下山出出入入,就是消停不了。每天都要逃跑几十次,与鸿飞真人派下的十个伺候少爷的小道士斗智斗勇。
这万俟煜陶可不同于欧阳炼我,半分功夫都没有,按照山下马寡妇的话说,这俊俏后生白的像一块水磨豆腐,脸蛋儿跟个刚煮熟的鸡蛋拨开蛋壳似的,只想让人咬上一口,抱在被窝儿里好好蹂躏一番。
疼还疼不过来,怎么舍得打呢。
故而这十个道士可是受了老鼻子罪了。端茶端饭端屎端尿,还要追着小祖宗给他念道家典籍,只是他充耳不闻,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万俟煜陶每天求鸿飞道长放他下山,讲理,耍无赖,行贿,威胁,各种招数层出不穷,绝不重复。这倒是更加让鸿飞道长确信,这孩子聪明绝顶,就是不上正道。等他哪日开窍,必是一鸣惊人。
这一日鸿飞真人将万俟煜陶叫到身边,言说每十年一遇的天下论道就要开始,只要他代表道教胜出,便可以放他离开青松山。
万俟煜陶问明白这狗屁论道的时间及论法,他才不在意对手是谁,只要能摆脱这个烦人的道士就好。
鸿飞道长也没有告诉他,这个“不学无术”的孩子面对研究了上百年妙法的各派道法高人,即便受了诸天先祖保佑侥幸胜出,可离了鸿雁观,还有焦阳师兄在那等他。
万俟煜陶从那日开始,让道士搬来各种道门典籍,他要每一本都看,以求一个月后的辩论胜出,早日逃出生天。
也亏得万俟煜陶从小嗜读,对待看书不发愁。
大小道士搬来通古典籍,皆是道家晦涩真言,共计九十七部,一千六百零一卷,工工整整抬到万俟煜陶的屋子,像是又搭了一个小炕。
这万俟公子倒是真的与道有缘,再晦暗的道家言语,他也能过目不忘。以往,只有读武侠志怪小说才能过目不忘,其他诸子百家,夫子大道,都是耳边风。
这往后整整一月,万俟煜陶就睡在道典炕上,一本接一本的看,一本接一本的扔。
……
天下书甲的博学圣人许春秋,带着弟子张东川一路游学,走在路上。古人云行万里路犹胜读万卷书,年少书生张东川,虽然年纪不大,可读书之数,早已超过万本,能找到的书,此子几乎过目不忘。许春秋也算是早早的找到了衣钵传承。
“春秋先生留步。”
突然身后有人高声语,师徒二人回头,见众多金衣武人快速行来,其速度快过疾风烈马,眨眼间便来到二人身前。
“先生,我等奉武帝之命,请先生前往武帝城做头等客卿。”为首一位金甲武士语气和善,却不容否决。
许春秋笑道:“武帝抬爱,读书人正好求个学有所用。不过老夫有个请求,不知阁下能否替武帝做主?”
“先生请讲。”
“我有一弟子,名叫张东川,喜好读书。许某请求武帝,对他开放所有书籍,并且他不受限于武帝城,出入自由,如何?”许春秋的语气同样不容否决。
金甲武士道:“春秋先生不必担心,武帝交待,那日与先生分别,十分后悔没有当时请先生前去。如今只要先生前去做客卿,先生身份当以武帝老师而居。天下书籍先生皆可读,先生的弟子更是自由之身。”
“好好好。东川,我即刻去武帝城,你且自己去莘莘学宫参加三教论道,之后前来武帝城找我。”许春秋说罢,随众多金衣人而去。
张东川如何不知先生的想法,目送众人远去,咬着嘴唇,心中默念先生放心,弟子明白。
……
此次论道地点,选在名不见经传的牛角山,上有一座莘莘学宫,内里学子三千,先生二百。此学宫不被江湖武人重视,但宫内曾经走出了江湖十八甲里的琴、棋、书、画四甲,虽然在拳头就是道理的江湖上无甚作为,但好歹也是十八甲。
另外,在学宫出来的学生,不是富甲一方的精明人,就是地方鸿儒,最不济,也要买上一柄不值钱的铁剑,青衫仗剑,游历四方,记录仙山灵地的各方游记,做出脍炙人口的千古文章。
这学宫受到曾经艰苦求学,如今富甲一方的众多学子供养,实在是富得流油。却使学子每日饭不可饱,睡榻不过五尺,需蜷身而睡,冬日不穿棉,每日只睡三个时辰。如此艰苦苛刻的治学氛围,凡是能学成归来,必是胸中有丘壑,知理明大义,谦而不媚,博而不骄。
这一日牛角山下,莘莘学宫的一位墨文先生发现一夜之间此处多出一座小庙,庙中坐着一个体态高大的破衣和尚,两道长长的白眉,垂到双手之下。
以莘莘学宫书籍记载,这和尚的一身装束,和庙内点滴细节,可知此和尚出于密宗,不是中原僧人。上前问之,和尚以略带生硬的口音说,听闻天下论道就在此处,故而想听一听中原高手对待世间诸事的道理。先生听罢也是惊奇,中原学问他们做的不少,西方密教的真理妙言,他们也是很感兴趣,于是请他到学宫内去居住,直到论道开始。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便是此理吧。
和尚也不矫情,走出小庙,起身背起不知有多沉的一整座庙,弓着身子就要虽先生上山。
能成为莘莘学宫的墨文先生,传授三千弟子百世文章,自然见识极广,虽然只是纸上谈兵,但究竟还是知道一些江湖高人的神通的。于是带领和尚上山,虽说主客有别,先生应当帮着客人提些东西,却实在无能为力。见到这奇妙场景,没有吓的惊慌失措,已是宠辱不惊了。(未完待续。)
天下学问,传承万年。流派众多,殊途同归。
江湖上每十年便有一次真言论道,以儒道佛三家为尊,另外也有无数小派系参与,往往只是一人偶有所悟,浅尝辄止,便邀上三五好友,或是家族子弟,自称一派。
百年以前,高亮寺里二十岁不到的三思小和尚舌灿莲花,辩得天下文武人心服口服,众门派不得不回去再参考造化。可是百年以降,小和尚已经成了百岁高僧,十届论道下来,依旧无人是其对手。
虽说天下道庭两位通玄天师,一位修无为道,不关心派系胜负,一位修太极道,认为天下本一家,佛道本同门,谁胜谁负无关大雅。可天下道观千万座,道人数以万计,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无争的心思。不得已,两位真人在天下道士的督促下还是要为道家学问争上一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至于儒家,手持书卷,手无缚鸡之力,更没有五大派那种名门支撑。江湖武人对口舌之争的辩道毫无兴趣。于是乎便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天下读书人,传承了至圣先师的礼仪教化,默默的代代传承,用一尺文毫记录天下事迹以为史,却没有谁记得这些勤奋书史的默默书生。
鸿雁观里,并不像灼阳观一样供奉三清圣像,而是拜得北天真武大帝,被道教奉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的荡魔大帝。
自从鸿飞道长将千年一遇的先天道胎万俟煜陶请上青松山,这位少爷每天上山下山出出入入,就是消停不了。每天都要逃跑几十次,与鸿飞真人派下的十个伺候少爷的小道士斗智斗勇。
这万俟煜陶可不同于欧阳炼我,半分功夫都没有,按照山下马寡妇的话说,这俊俏后生白的像一块水磨豆腐,脸蛋儿跟个刚煮熟的鸡蛋拨开蛋壳似的,只想让人咬上一口,抱在被窝儿里好好蹂躏一番。
疼还疼不过来,怎么舍得打呢。
故而这十个道士可是受了老鼻子罪了。端茶端饭端屎端尿,还要追着小祖宗给他念道家典籍,只是他充耳不闻,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万俟煜陶每天求鸿飞道长放他下山,讲理,耍无赖,行贿,威胁,各种招数层出不穷,绝不重复。这倒是更加让鸿飞道长确信,这孩子聪明绝顶,就是不上正道。等他哪日开窍,必是一鸣惊人。
这一日鸿飞真人将万俟煜陶叫到身边,言说每十年一遇的天下论道就要开始,只要他代表道教胜出,便可以放他离开青松山。
万俟煜陶问明白这狗屁论道的时间及论法,他才不在意对手是谁,只要能摆脱这个烦人的道士就好。
鸿飞道长也没有告诉他,这个“不学无术”的孩子面对研究了上百年妙法的各派道法高人,即便受了诸天先祖保佑侥幸胜出,可离了鸿雁观,还有焦阳师兄在那等他。
万俟煜陶从那日开始,让道士搬来各种道门典籍,他要每一本都看,以求一个月后的辩论胜出,早日逃出生天。
也亏得万俟煜陶从小嗜读,对待看书不发愁。
大小道士搬来通古典籍,皆是道家晦涩真言,共计九十七部,一千六百零一卷,工工整整抬到万俟煜陶的屋子,像是又搭了一个小炕。
这万俟公子倒是真的与道有缘,再晦暗的道家言语,他也能过目不忘。以往,只有读武侠志怪小说才能过目不忘,其他诸子百家,夫子大道,都是耳边风。
这往后整整一月,万俟煜陶就睡在道典炕上,一本接一本的看,一本接一本的扔。
……
天下书甲的博学圣人许春秋,带着弟子张东川一路游学,走在路上。古人云行万里路犹胜读万卷书,年少书生张东川,虽然年纪不大,可读书之数,早已超过万本,能找到的书,此子几乎过目不忘。许春秋也算是早早的找到了衣钵传承。
“春秋先生留步。”
突然身后有人高声语,师徒二人回头,见众多金衣武人快速行来,其速度快过疾风烈马,眨眼间便来到二人身前。
“先生,我等奉武帝之命,请先生前往武帝城做头等客卿。”为首一位金甲武士语气和善,却不容否决。
许春秋笑道:“武帝抬爱,读书人正好求个学有所用。不过老夫有个请求,不知阁下能否替武帝做主?”
“先生请讲。”
“我有一弟子,名叫张东川,喜好读书。许某请求武帝,对他开放所有书籍,并且他不受限于武帝城,出入自由,如何?”许春秋的语气同样不容否决。
金甲武士道:“春秋先生不必担心,武帝交待,那日与先生分别,十分后悔没有当时请先生前去。如今只要先生前去做客卿,先生身份当以武帝老师而居。天下书籍先生皆可读,先生的弟子更是自由之身。”
“好好好。东川,我即刻去武帝城,你且自己去莘莘学宫参加三教论道,之后前来武帝城找我。”许春秋说罢,随众多金衣人而去。
张东川如何不知先生的想法,目送众人远去,咬着嘴唇,心中默念先生放心,弟子明白。
……
此次论道地点,选在名不见经传的牛角山,上有一座莘莘学宫,内里学子三千,先生二百。此学宫不被江湖武人重视,但宫内曾经走出了江湖十八甲里的琴、棋、书、画四甲,虽然在拳头就是道理的江湖上无甚作为,但好歹也是十八甲。
另外,在学宫出来的学生,不是富甲一方的精明人,就是地方鸿儒,最不济,也要买上一柄不值钱的铁剑,青衫仗剑,游历四方,记录仙山灵地的各方游记,做出脍炙人口的千古文章。
这学宫受到曾经艰苦求学,如今富甲一方的众多学子供养,实在是富得流油。却使学子每日饭不可饱,睡榻不过五尺,需蜷身而睡,冬日不穿棉,每日只睡三个时辰。如此艰苦苛刻的治学氛围,凡是能学成归来,必是胸中有丘壑,知理明大义,谦而不媚,博而不骄。
这一日牛角山下,莘莘学宫的一位墨文先生发现一夜之间此处多出一座小庙,庙中坐着一个体态高大的破衣和尚,两道长长的白眉,垂到双手之下。
以莘莘学宫书籍记载,这和尚的一身装束,和庙内点滴细节,可知此和尚出于密宗,不是中原僧人。上前问之,和尚以略带生硬的口音说,听闻天下论道就在此处,故而想听一听中原高手对待世间诸事的道理。先生听罢也是惊奇,中原学问他们做的不少,西方密教的真理妙言,他们也是很感兴趣,于是请他到学宫内去居住,直到论道开始。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便是此理吧。
和尚也不矫情,走出小庙,起身背起不知有多沉的一整座庙,弓着身子就要虽先生上山。
能成为莘莘学宫的墨文先生,传授三千弟子百世文章,自然见识极广,虽然只是纸上谈兵,但究竟还是知道一些江湖高人的神通的。于是带领和尚上山,虽说主客有别,先生应当帮着客人提些东西,却实在无能为力。见到这奇妙场景,没有吓的惊慌失措,已是宠辱不惊了。(未完待续。)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