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1 第二十七章 农舍
- 132 第二十八章 再见
- 133 第二十九章 浊酒
- 134 第三十章 劝说
- 135 第三十一章 散人
- 136 第三十二章 乱战
- 137 第三十三章 变天
- 138 第三十四章 一网
- 139 第三十五章 任务
- 140 第三十六章 天君
- 141 第三十六章 惊蛰
- 142 第三十七章 月下
- 143 第三十八章 忧虑
- 144 第三十九章 南北
- 145 第四十章 退后
- 146 第四十一章 阵法
- 147 第四十二章 绝境
- 148 第四十三章 破阵
- 149 第四十四章 白马
- 150 第四十六章 惊雁
- 151 第四十七章 降龙
- 152 第四十八章 广成
- 153 第一章 昆仑
- 154 第二章 方士
- 155 第三章 命星
- 156 第四章 持否
- 157 第五章 残垣
- 158 第六章 破楼
- 159 第七章 大殿
- 160 第八章 血阵
- 161 第一章 怪人
- 162 第二张 白衣
- 163 第三章 存神
- 164 第四章 诛仙
- 165 第五章 霞光
- 166 第六章 逐出
- 167 第七章 邀请
- 168 第八章 圣殿
- 169 第九章 烛龙
- 170 第十章 归人
- 171 上架感言什么的
- 172 第十一章 欢聚
- 173 第十二章 道玄
- 174 第十三章 往事
- 175 第十四章 拭剑
- 176 第十五章 兴师
- 177 第十六章 狂想
- 178 第十七章 上官
- 179 第十八章 格杀
- 180 第十九章 镇魔
- 181 第二十章 兽神
- 182 第二十一章 天变
- 183 第二十二章 暗谋
- 184 第二十三章 意气
- 185 第二十四章 剑光
- 186 第二十五章 赞成(三千字)
- 187 第二十六章 行走
- 188 第二十七章 地德
- 189 第二十八章 护法
- 190 第二十九章 变化
- 191 第三十章 求援
- 192 第三十一章 交代(四千字)
- 193 第三十二章 掀翻
- 194 第三十三章 怪物
- 195 第三十四章 赌注
- 196 第三十五章 造化
- 197 第三十六章 瞩目
- 198 第三十七章 身影
- 199 第三十八章 巨眼
- 200 第三十九章 愚公
- 201 第四十章 去休
- 202 第一章 杀剑
- 203 第二章 断山
- 204 第三章 宗门
- 205 第四章 剑客
- 206 第五章 风雨
- 207 第六章 帷幕
- 208 第七章 盟友
- 209 第七章 助力(毕业狗终于安顿好了。。。)
- 210 第一章 苦涩
- 211 第二章 英才
- 212 第三章 起始
- 213 第四章 接战(4000)
- 214 第五章 抹去
- 215 第六章 元磁
- 216 第七章 挥掌
- 217 第八章 旁门
- 218 第九章 等劫
- 219 第十章 劈道
- 220 第十一章 银丝(提前祝福七夕节,心里苦)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三十六章 惊蛰
第三十六章 惊蛰
这几年武林中人发现,江湖变得奇怪起来。
似乎那些以往站在江湖顶端只能仰望的势力,都默默的蛰伏起来。
正道的四大圣僧数年来只开坛讲学,再不言武,慈航静斋再没有人看见她们的传人入世;魔门那边更是完全的销声匿迹。
但真正顶尖的势力却心中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之前,一时的平静罢了。
天下形势却也渐渐分明,北方以李阀为尊,但刘武周等人依然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南方因为宋缺的存在,宋阀有着特殊的地位,但论实力还是林士弘以及萧铣为首,各自拥兵过十万。
江湖上如今最耀眼的高手便是双龙二人,他二人崛起于微末之中,却短短数年,已经站在了绝顶高手的位置上,没有魔门和静斋的江湖,他们二人一心,近乎无敌。
时局如棋,但执棋人却如在世外,不为人所知。
石之轩与秦穆正坐在田埂之上,眯眼看向阳光下的山庄。
秦穆的山庄却已然比往日大了数倍有余,周围更是农田俨然,没有一丝乱世的气息。
山庄里早不是往日的大猫小猫三两只,反而多出几百人来,有些是秦穆又入突厥,带回来的汉家少年,更多的却是魔门控制下的军阀如林士弘及梁师都等,从各地挑来的资质优良,性格坚毅的孤儿。
他们此时都是一副头上无冠,身穿布衣,脚踏草鞋的模样,在田间来往,见到秦穆以及石之轩,都会停下身来,微微一躬,目露尊敬。
这并非山庄的全部弟子,不过一旦到了十八岁,这庄中弟子便要出去自谋生路,或是进入魔门麾下的军队,或是在田间乡里教书育人。
石之轩看着这生机盎然的一切,突地叹了口气,开口道:“说实话,我亦是不知与你合作是对是错。”
他骨子里是儒门出身,便是这庄中教弟子读书写字的先生,也大都是他从儒门内部延请来的。
他以为儒学精深,在这里会教出儒门最合格的弟子,但秦穆手中的东西,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儒墨两家,自战国时便是水火不容,不过后来墨门消亡,儒门不再对其大肆批判,反而重新省视那些墨家典籍,吸纳了不少进儒门内部。
故而如今虽然墨门消亡已久,石之轩绝非对墨家的理论一窍不通,反而由于他是魔门补天道和花间派的传承之人,门中一些上古典籍他也是翻阅过,论起这个时代对墨家的了解,他绝对可称大家。
但他却能确定,秦穆传下的,绝非是墨门的学问,反而是一套似是而非,却又好象无穷无尽的体系,比之儒学,简单直观而震撼,短短三年,山庄众人精通儒学的人不多,但对秦穆的学说,却几乎人人都有兴致。
便是如他一般的原来儒门之人,都是沉迷了进去。
秦穆心中暗笑,他不过是将前世的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的入门知识稍稍写了一点,对秦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过是老古董一般的学问,但对这个时代来说,对科学的体系化总结却仿佛揭开了世界的一层面纱,令他们看到了新的天地。
其实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很多东西他们都已经有所发现,但用成体系的目光去省视,却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
这也是他找儒魔两门合作的原因,在儒学强势的时候,对秦穆要传扬的学问,必然是打压的,但势弱的儒门却连佛道两家死敌的学问肯沉下心来专研,对秦穆这套新兴而有着吸引力的学说,自然恨不得将其钻透,反过来变作武器,打击佛道。
但儒墨两门,根基不同,日后必然会再起龌龊,在互相攻击和吸收中,慢慢形成更有生命力的学说,这一点,不只秦穆清楚,石之轩更是明白。
石之轩的忧愁是明白秦穆给出的新墨学,究竟有多么大的威力,他越是思考,便越是对未来没有信心,故而才突发感慨。
只听秦穆开口轻声说道:“不管如何,我们总归是努力了是么。石兄,哪有什么千秋万代,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便好了”
石之轩也笑了起来,说道:“是我着相了,今日要害怕的,可不是我们。”
秦穆也颇为玩味地笑了起来。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伏笔是林士弘那般,依附他们的军阀。但只有石之轩和秦穆才明白,他们的杀手锏,是这些如今遍布五湖四海的千余学子。
秦穆也曾想过推广武学,但实行起来成效并不算好,穷文富武是习武的真理,营养跟不上的后果反而会伤害习武之人的身体,即使广泛传播武学,得益的依旧是高门大阀,反而会拉开上层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差距,故而秦穆思量几年,也只不过是挑了天赋心性俱佳的弟子,传下了一下内家拳法以及他研究出来,能够与其配合的内功。
不出秦穆所料,习武的消耗甚大,远不是一般人家承担的起的,而且婠婠等有根基的弟子比那些贫苦家庭出身的孤儿进境快的不是一点半点,无他,小时候基础没有打好,为时已晚。
反而他上辈子所学的农学知识在这个世界有了用武之地,毕竟秦穆是依葫芦画瓢,几乎是画了靶子再射箭,故而尽管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东南亚引入的占城稻以及西域引入的棉花,已经初步完成了试验以及小范围种植。
所有的准备,都蓄势待发,迎接那盛世之前,最后一波巨浪。
二月初八,惊蛰,南方宋缺传来消息。
五月十五,太湖,与君一唔。
所有的大势力都仿佛从冬眠中醒来一般,纷纷动作起来。
怀有最后一丝期待的正道,不愿意魔门上位的众人,甚至魔门内部的异见人士,等待着最后的时机。
秦穆与宋缺的战斗拖了如此之久,不过是双方都有顾及而已,宋阀几乎是他一人凭着顶尖高手的地位撑起来的,直到遇见寇仲,有人能代替他保护宋阀,放才能放心地放下所有一战。
秦穆也只有完成了所有的布局之后,方才能够心无挂碍。
塞外,毕玄在一片星光之下,深夜来到高丽。
ps:有些东西用的现在名称,比如太湖,我不知道它何时得名,比如高丽,是为了大家看的方便,没有写高句丽,反正对本书是没有影响的。
似乎那些以往站在江湖顶端只能仰望的势力,都默默的蛰伏起来。
正道的四大圣僧数年来只开坛讲学,再不言武,慈航静斋再没有人看见她们的传人入世;魔门那边更是完全的销声匿迹。
但真正顶尖的势力却心中明白,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之前,一时的平静罢了。
天下形势却也渐渐分明,北方以李阀为尊,但刘武周等人依然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南方因为宋缺的存在,宋阀有着特殊的地位,但论实力还是林士弘以及萧铣为首,各自拥兵过十万。
江湖上如今最耀眼的高手便是双龙二人,他二人崛起于微末之中,却短短数年,已经站在了绝顶高手的位置上,没有魔门和静斋的江湖,他们二人一心,近乎无敌。
时局如棋,但执棋人却如在世外,不为人所知。
石之轩与秦穆正坐在田埂之上,眯眼看向阳光下的山庄。
秦穆的山庄却已然比往日大了数倍有余,周围更是农田俨然,没有一丝乱世的气息。
山庄里早不是往日的大猫小猫三两只,反而多出几百人来,有些是秦穆又入突厥,带回来的汉家少年,更多的却是魔门控制下的军阀如林士弘及梁师都等,从各地挑来的资质优良,性格坚毅的孤儿。
他们此时都是一副头上无冠,身穿布衣,脚踏草鞋的模样,在田间来往,见到秦穆以及石之轩,都会停下身来,微微一躬,目露尊敬。
这并非山庄的全部弟子,不过一旦到了十八岁,这庄中弟子便要出去自谋生路,或是进入魔门麾下的军队,或是在田间乡里教书育人。
石之轩看着这生机盎然的一切,突地叹了口气,开口道:“说实话,我亦是不知与你合作是对是错。”
他骨子里是儒门出身,便是这庄中教弟子读书写字的先生,也大都是他从儒门内部延请来的。
他以为儒学精深,在这里会教出儒门最合格的弟子,但秦穆手中的东西,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儒墨两家,自战国时便是水火不容,不过后来墨门消亡,儒门不再对其大肆批判,反而重新省视那些墨家典籍,吸纳了不少进儒门内部。
故而如今虽然墨门消亡已久,石之轩绝非对墨家的理论一窍不通,反而由于他是魔门补天道和花间派的传承之人,门中一些上古典籍他也是翻阅过,论起这个时代对墨家的了解,他绝对可称大家。
但他却能确定,秦穆传下的,绝非是墨门的学问,反而是一套似是而非,却又好象无穷无尽的体系,比之儒学,简单直观而震撼,短短三年,山庄众人精通儒学的人不多,但对秦穆的学说,却几乎人人都有兴致。
便是如他一般的原来儒门之人,都是沉迷了进去。
秦穆心中暗笑,他不过是将前世的物理化学等科学学科的入门知识稍稍写了一点,对秦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过是老古董一般的学问,但对这个时代来说,对科学的体系化总结却仿佛揭开了世界的一层面纱,令他们看到了新的天地。
其实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很多东西他们都已经有所发现,但用成体系的目光去省视,却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撼。
这也是他找儒魔两门合作的原因,在儒学强势的时候,对秦穆要传扬的学问,必然是打压的,但势弱的儒门却连佛道两家死敌的学问肯沉下心来专研,对秦穆这套新兴而有着吸引力的学说,自然恨不得将其钻透,反过来变作武器,打击佛道。
但儒墨两门,根基不同,日后必然会再起龌龊,在互相攻击和吸收中,慢慢形成更有生命力的学说,这一点,不只秦穆清楚,石之轩更是明白。
石之轩的忧愁是明白秦穆给出的新墨学,究竟有多么大的威力,他越是思考,便越是对未来没有信心,故而才突发感慨。
只听秦穆开口轻声说道:“不管如何,我们总归是努力了是么。石兄,哪有什么千秋万代,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便好了”
石之轩也笑了起来,说道:“是我着相了,今日要害怕的,可不是我们。”
秦穆也颇为玩味地笑了起来。
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的伏笔是林士弘那般,依附他们的军阀。但只有石之轩和秦穆才明白,他们的杀手锏,是这些如今遍布五湖四海的千余学子。
秦穆也曾想过推广武学,但实行起来成效并不算好,穷文富武是习武的真理,营养跟不上的后果反而会伤害习武之人的身体,即使广泛传播武学,得益的依旧是高门大阀,反而会拉开上层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差距,故而秦穆思量几年,也只不过是挑了天赋心性俱佳的弟子,传下了一下内家拳法以及他研究出来,能够与其配合的内功。
不出秦穆所料,习武的消耗甚大,远不是一般人家承担的起的,而且婠婠等有根基的弟子比那些贫苦家庭出身的孤儿进境快的不是一点半点,无他,小时候基础没有打好,为时已晚。
反而他上辈子所学的农学知识在这个世界有了用武之地,毕竟秦穆是依葫芦画瓢,几乎是画了靶子再射箭,故而尽管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但东南亚引入的占城稻以及西域引入的棉花,已经初步完成了试验以及小范围种植。
所有的准备,都蓄势待发,迎接那盛世之前,最后一波巨浪。
二月初八,惊蛰,南方宋缺传来消息。
五月十五,太湖,与君一唔。
所有的大势力都仿佛从冬眠中醒来一般,纷纷动作起来。
怀有最后一丝期待的正道,不愿意魔门上位的众人,甚至魔门内部的异见人士,等待着最后的时机。
秦穆与宋缺的战斗拖了如此之久,不过是双方都有顾及而已,宋阀几乎是他一人凭着顶尖高手的地位撑起来的,直到遇见寇仲,有人能代替他保护宋阀,放才能放心地放下所有一战。
秦穆也只有完成了所有的布局之后,方才能够心无挂碍。
塞外,毕玄在一片星光之下,深夜来到高丽。
ps:有些东西用的现在名称,比如太湖,我不知道它何时得名,比如高丽,是为了大家看的方便,没有写高句丽,反正对本书是没有影响的。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