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8 第8章 整治贾王氏(二)
- 9 第9章 整治贾王氏(三)
- 10 第10章 整治贾王氏(四)
- 11 第11章 整治贾王氏(五)
- 12 第12章 憋闷的用餐
- 13 第13章 郁闷的贾政
- 14 第14章 孝顺的便宜儿子
- 15 第15章 过去和现在
- 16 第16章 猜测
- 17 第17章 下人冷安
- 18 第18章 无题
- 19 第19章 贾政的忧虑
- 20 第20章 出孝(捉虫)
- 21 第21章 家学
- 22 第22章 老太太的金手指
- 23 第23章 焦虑的等待
- 24 第24章 贾政真相(捉虫)
- 25 第25章 分家
- 26 第26章 贾政上班第一天
- 27 第27章 无题
- 28 第28章 贾敏
- 29 第29章 出发了
- 30 第30章 老太太的“战场”
- 31 第31章 母女
- 32 第32章 指挥
- 33 第33章 贾琏种地
- 34 第34章 生活
- 35 第35章 嫉妒(捉虫)
- 36 第36章 无题
- 37 第37章 胎教
- 38 第38章 准备回家
- 39 第39章 晕轿子
- 40 第40章 不喜
- 41 第41章 徐嬷嬷
- 42 第42章 冰释前嫌
- 43 第43章 和谐聊天?(一更)
- 44 第44章 杜姨娘送汤(二更)
- 45 第45章 黑心眼的(三更)
- 46 第46章 上门挑衅
- 47 第47章 小包子来通知
- 48 第48章 天生的劳碌命
- 49 第49章 包子来临
- 50 第50章 终于有人发现他了
- 51 第51章
- 52 第52章
- 53 第53章
- 54 第54章 好母亲
- 55 第55章 吉祥物
- 56 第56章 担心的老太太
- 57 第57章 回忆
- 58 第58章 集体外出
- 59 第59章 被屏蔽的贾王氏
- 60 第60章 引人注目?
- 61 第61章 离开之前
- 62 第62章 张氏吐了
- 63 第63章 赔钱货
- 64 第64章
- 65 第65章 黑脸的贾王氏
- 66 第66章 银簪
- 67 第67章 溪儿威武
- 68 第68章 贾王氏揣包子
- 69 第69章 温馨
- 70 第70章 差别对待
- 71 第71章 絮絮叨叨的老太太
- 72 第72章 二房的平妻
- 73 第73章 意外泄露的消息
- 74 第74章 无题
- 75 第75章 贾珠的心酸
- 76 第76章 贾宝玉出生
- 77 第77章 真相
- 78 第78章 宝玉进化
- 79 第79章 兄妹情
- 80 第80章
- 81 第81章
- 82 第82章 花朝节
- 83 第83章
- 84 第84章
- 85 第85章 见面
- 86 第86章
- 87 第87章
- 88 第88章
- 89 第89章
- 90 第90章
- 91 第91章
- 92 第92章
- 93 第93章
- 94 第94章
- 95 第95章
- 96 第96章
- 97 第97章
- 98 第98章
- 99 第99章 番外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8章 无题
第18章 无题
老太太迷迷噔噔的听贾赦说了一段时间的古董玩物。那是因为无聊,她也想懂一些古董什么的。奈何她老人家不开智,原身那些许的记忆在她老人家的胡思乱想之下,都快灰飞烟灭了!
不得不感叹:没文化真可怕!
想她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身上最值钱的首饰,还是结婚四十周年的时候老头子给她买的一套金首饰!也就是耳环、戒子、项链三件套。
他们结婚快六十年,那还是老头子第一次给她送首饰!她只看到金灿灿的,至于是不是足金的,她不知道、平时也没戴。也就去拍全家福的时候,戴过一次。后来就让她给收起来了。平时手上只戴了一个银镯子,原来还有一个玉镯子的,是她自己的奶奶随葬的物品。
她还记得,他们村里的习俗,家里的老人去世了,身上原来戴的首饰都是随葬的。还会在老人的棺材里边四周都放有银元(在没有银元的现在就用一元钱的硬币代替)。土葬三年或五年后拾骨,就把那些银元和首饰送给后辈。
如果那家土葬的坟地风水好,等到拾骨的时候,不只棺材板如新,棺材里边的逝者的骨架是整具且泛黄的;反之,棺材板腐朽,逝者的骨架泛白、或是成灰,没剩几节骨头。
她记得自己去收捡自家奶奶的骨头时,漆黑的棺材板如新,起棺时,看到的人都不相信那是已经埋了五年的棺材!里边的衣物都没腐朽不说,颜色都没有一点变化跟新的一般!要不是看到头盖骨,看上去就跟衣冠冢似的。棺材里边也很干燥,一点也不象别人的那般潮湿,骨头泛黄。由父亲和叔叔把骨头收捡进坛子里,盖好。
期间一直撑着黑色大布伞,直到再葬。这叫从木房换瓦房。
有些人家再葬会迁坟,有些是在原地就葬。这些都会请风水先生给看好地,由风水先生选好地和时间进行。有些人家换了坛子之后是马上下葬的,而是把坛子密封放到干燥的山洞或是在山壁之类的地方挖一个凹洞放坛子,放上一定年份,才再一次下葬。
而奶奶的随葬玉镯是不是好货,她也不懂。曾经听奶奶说那镯子已经传了三代人,从棺材里捡起来的时候,就发现里边泛着三条血丝。
奶奶在回光返照的时候,已经交代过,说这镯子是给她的。所以从棺材里娶出来的时候,爸爸就直接给她了,而她也一直带着。直到有一天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家务,一不小心把镯子给敲成两半了。因为是长辈留下的,所以她还是用手帕抛起来,收到柜子底。
想问她家奶奶为什么不临死前先把镯子取下来?这个,是因为镯子已经脱不下来了。
你说她不是原身的记忆吗?那记忆,多是勾心斗角的,对于其他的到底不多。零零碎碎的,哪里能记得了那么多?!偶尔记起原身跟那些小妾斗、跟婆婆斗、跟儿媳妇斗,她都不知道这斗来斗去的,有什么意思吗?
就是老太太原来的婆婆,如果她因为婆婆莫名的不喜欢她、甚至厌恶她,而见天的花心思去怎么跟婆婆斗,她还有机会住新房吗?会有钱供儿女读书吗?还有她那个不省心的儿媳妇,自从孙子上小学后,她就没了利用的价值。按她听别人说她儿媳妇曾经说的:
“那个老太婆,等她把我儿子带到上小学,我就一脚把她踹开……”
即使知道了,她还是认认真真的把孙子给带到了八岁,至于那个要把她给踹了的儿媳妇,她又不吃、不喝那女人的,也懒得理那女人。唯一跟那女人生气,还是因为那女人说了她那老伴的关系。
也是因为这样,在儿子到乡镇去当书记的时候,那女人因为当不了某局长夫人、觉得自己老公是被贬到乡下去而看不起自己老公。后来,那女人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管的整天说什么跟同学去玩,后来夫妻感情不和,都闹离婚了。虽然后来没离成,不过感情到底也没那么好。
儿子也不象以前那般亲家一有事情,就赶上去帮忙。便是过年,因为那女人没回他们这边,年初二那女人回娘家的时候,儿子也没跟着去了。
便是这样,她都懒得在儿子面前说那女人什么。
何况,现在的贾府,大儿媳管家管得挺好,她也乐得清闲。只是太闲、闲得无聊了,又一时想不出要做什么。这才每天听着便宜儿子说古董,就当是培养自己的一样兴趣。结果听了那么久,也没听出什么花来。
好不容易有了新想法,让冷安去收集八卦回来说给他们听。然后,他们母子俩又有了新的乐趣。
冷安那小子也是个人才,第一天、第二天,给他们说的时候还磕磕巴巴的,到底也把事情给说完了。她是连蒙带猜的,总算知道了一些小八卦。前辈子老太太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评书、听相声。那学、说、逗、唱,那就厉害了!
听完冷安磕磕巴巴说的八卦,老太太便对冷安说:
“等会儿你跟鸳鸯拿银两,明天你先去找个有人说书的地方,听听人家说书先生是怎么说的。顺便去酒楼听听,别人都在谈论什么。回来想好了怎么说,再跟我们说。”
“奴才一定好好学!”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冷安说得越来越顺溜不说,到后来能把别人的话愣是学得惟妙惟肖,最后演变为边说边表演。自然,拿到的赏钱也越来越多。
而听冷安说八卦的观众,也由老太太他们母子俩个人增加到四个(加上贾琏母子俩),偶尔还加上贾珠、贾元春兄妹俩。当然,贾政是不屑听这些小八卦的流言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觉得,总让孩子们听八卦,貌似也不太好。看那些古装电视剧里,女孩子好像有教养嬷嬷什么的教那些个女孩子。家里现在就元春一个女孩子,倒是可以请教养嬷嬷回来教导。只是,好的教养嬷嬷很珍贵,很难请得到啊!
男孩子,也就贾珠一个,老太太是拜托贾敏让林如海帮忙给请了先生到府里教书。所以,贾珠也没再上那乱七八糟的家学。平时有空也是在老太太这里,极少在二房那边。没了贾王氏和贾政的催命符,而老太太又让请了武师傅,每天一个时辰习武。贾珠的身体可比以前好、人也精神多了!
不说别人,就是老太太自己,因为每天都散散步,身体也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
想想在现代的孙子从小除了学习好还爱运动。每天不是打篮球,就是踢足球,有时候是羽毛球、兵乓球。后来还去学了双截棍,就算开始的时候那棍老是不听指挥的打到自己的身上,他都没放弃。到后来还因为双截棍耍得好,上了电视。高三的时候都能当教练了!
贾琏还小,每天跟着自己母亲张氏习《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在到老太太面前,奶声奶气背给老太太听。老可爱的一个漂亮孩子,哪里有电视里半点的影子存在!
当然,电视里的那个据说从小就跟他父亲一般好女色、耳根子软、怕老婆。被王熙凤欺负得,哪里像个男人?
想想她老人家穿过来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不说为贾府做了多大的事,至少府里现在清明了许多。奴才们工作也很卖力,嘴碎的没了。这个没了,还是狠狠的当着全部奴才的面收拾了几个嘴碎的,打了一顿,再当着大家的面说把他们都发卖到最苦的黑煤窑去。
其实,那些被拖出去的奴才,只是被送到庄子上而已。只是,杀鸡儆猴的效果太好,把那些个奴才都给吓得没胆了再犯错。
两个便宜儿子也就这样了,只要他们不惹事,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应该问题不大。
家里的希望还是放在下一代,贾珠和贾琏的身上。看看贾琏现在才几岁,有了鼓励,学习很是努力。再过些时候,就能给先生启蒙了。
下一代中,能掰正一个,家里就多一分希望。
不得不感叹:没文化真可怕!
想她当了一辈子的农民,身上最值钱的首饰,还是结婚四十周年的时候老头子给她买的一套金首饰!也就是耳环、戒子、项链三件套。
他们结婚快六十年,那还是老头子第一次给她送首饰!她只看到金灿灿的,至于是不是足金的,她不知道、平时也没戴。也就去拍全家福的时候,戴过一次。后来就让她给收起来了。平时手上只戴了一个银镯子,原来还有一个玉镯子的,是她自己的奶奶随葬的物品。
她还记得,他们村里的习俗,家里的老人去世了,身上原来戴的首饰都是随葬的。还会在老人的棺材里边四周都放有银元(在没有银元的现在就用一元钱的硬币代替)。土葬三年或五年后拾骨,就把那些银元和首饰送给后辈。
如果那家土葬的坟地风水好,等到拾骨的时候,不只棺材板如新,棺材里边的逝者的骨架是整具且泛黄的;反之,棺材板腐朽,逝者的骨架泛白、或是成灰,没剩几节骨头。
她记得自己去收捡自家奶奶的骨头时,漆黑的棺材板如新,起棺时,看到的人都不相信那是已经埋了五年的棺材!里边的衣物都没腐朽不说,颜色都没有一点变化跟新的一般!要不是看到头盖骨,看上去就跟衣冠冢似的。棺材里边也很干燥,一点也不象别人的那般潮湿,骨头泛黄。由父亲和叔叔把骨头收捡进坛子里,盖好。
期间一直撑着黑色大布伞,直到再葬。这叫从木房换瓦房。
有些人家再葬会迁坟,有些是在原地就葬。这些都会请风水先生给看好地,由风水先生选好地和时间进行。有些人家换了坛子之后是马上下葬的,而是把坛子密封放到干燥的山洞或是在山壁之类的地方挖一个凹洞放坛子,放上一定年份,才再一次下葬。
而奶奶的随葬玉镯是不是好货,她也不懂。曾经听奶奶说那镯子已经传了三代人,从棺材里捡起来的时候,就发现里边泛着三条血丝。
奶奶在回光返照的时候,已经交代过,说这镯子是给她的。所以从棺材里娶出来的时候,爸爸就直接给她了,而她也一直带着。直到有一天不记得自己做了什么家务,一不小心把镯子给敲成两半了。因为是长辈留下的,所以她还是用手帕抛起来,收到柜子底。
想问她家奶奶为什么不临死前先把镯子取下来?这个,是因为镯子已经脱不下来了。
你说她不是原身的记忆吗?那记忆,多是勾心斗角的,对于其他的到底不多。零零碎碎的,哪里能记得了那么多?!偶尔记起原身跟那些小妾斗、跟婆婆斗、跟儿媳妇斗,她都不知道这斗来斗去的,有什么意思吗?
就是老太太原来的婆婆,如果她因为婆婆莫名的不喜欢她、甚至厌恶她,而见天的花心思去怎么跟婆婆斗,她还有机会住新房吗?会有钱供儿女读书吗?还有她那个不省心的儿媳妇,自从孙子上小学后,她就没了利用的价值。按她听别人说她儿媳妇曾经说的:
“那个老太婆,等她把我儿子带到上小学,我就一脚把她踹开……”
即使知道了,她还是认认真真的把孙子给带到了八岁,至于那个要把她给踹了的儿媳妇,她又不吃、不喝那女人的,也懒得理那女人。唯一跟那女人生气,还是因为那女人说了她那老伴的关系。
也是因为这样,在儿子到乡镇去当书记的时候,那女人因为当不了某局长夫人、觉得自己老公是被贬到乡下去而看不起自己老公。后来,那女人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管的整天说什么跟同学去玩,后来夫妻感情不和,都闹离婚了。虽然后来没离成,不过感情到底也没那么好。
儿子也不象以前那般亲家一有事情,就赶上去帮忙。便是过年,因为那女人没回他们这边,年初二那女人回娘家的时候,儿子也没跟着去了。
便是这样,她都懒得在儿子面前说那女人什么。
何况,现在的贾府,大儿媳管家管得挺好,她也乐得清闲。只是太闲、闲得无聊了,又一时想不出要做什么。这才每天听着便宜儿子说古董,就当是培养自己的一样兴趣。结果听了那么久,也没听出什么花来。
好不容易有了新想法,让冷安去收集八卦回来说给他们听。然后,他们母子俩又有了新的乐趣。
冷安那小子也是个人才,第一天、第二天,给他们说的时候还磕磕巴巴的,到底也把事情给说完了。她是连蒙带猜的,总算知道了一些小八卦。前辈子老太太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听评书、听相声。那学、说、逗、唱,那就厉害了!
听完冷安磕磕巴巴说的八卦,老太太便对冷安说:
“等会儿你跟鸳鸯拿银两,明天你先去找个有人说书的地方,听听人家说书先生是怎么说的。顺便去酒楼听听,别人都在谈论什么。回来想好了怎么说,再跟我们说。”
“奴才一定好好学!”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冷安说得越来越顺溜不说,到后来能把别人的话愣是学得惟妙惟肖,最后演变为边说边表演。自然,拿到的赏钱也越来越多。
而听冷安说八卦的观众,也由老太太他们母子俩个人增加到四个(加上贾琏母子俩),偶尔还加上贾珠、贾元春兄妹俩。当然,贾政是不屑听这些小八卦的流言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太太觉得,总让孩子们听八卦,貌似也不太好。看那些古装电视剧里,女孩子好像有教养嬷嬷什么的教那些个女孩子。家里现在就元春一个女孩子,倒是可以请教养嬷嬷回来教导。只是,好的教养嬷嬷很珍贵,很难请得到啊!
男孩子,也就贾珠一个,老太太是拜托贾敏让林如海帮忙给请了先生到府里教书。所以,贾珠也没再上那乱七八糟的家学。平时有空也是在老太太这里,极少在二房那边。没了贾王氏和贾政的催命符,而老太太又让请了武师傅,每天一个时辰习武。贾珠的身体可比以前好、人也精神多了!
不说别人,就是老太太自己,因为每天都散散步,身体也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
想想在现代的孙子从小除了学习好还爱运动。每天不是打篮球,就是踢足球,有时候是羽毛球、兵乓球。后来还去学了双截棍,就算开始的时候那棍老是不听指挥的打到自己的身上,他都没放弃。到后来还因为双截棍耍得好,上了电视。高三的时候都能当教练了!
贾琏还小,每天跟着自己母亲张氏习《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在到老太太面前,奶声奶气背给老太太听。老可爱的一个漂亮孩子,哪里有电视里半点的影子存在!
当然,电视里的那个据说从小就跟他父亲一般好女色、耳根子软、怕老婆。被王熙凤欺负得,哪里像个男人?
想想她老人家穿过来也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不说为贾府做了多大的事,至少府里现在清明了许多。奴才们工作也很卖力,嘴碎的没了。这个没了,还是狠狠的当着全部奴才的面收拾了几个嘴碎的,打了一顿,再当着大家的面说把他们都发卖到最苦的黑煤窑去。
其实,那些被拖出去的奴才,只是被送到庄子上而已。只是,杀鸡儆猴的效果太好,把那些个奴才都给吓得没胆了再犯错。
两个便宜儿子也就这样了,只要他们不惹事,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应该问题不大。
家里的希望还是放在下一代,贾珠和贾琏的身上。看看贾琏现在才几岁,有了鼓励,学习很是努力。再过些时候,就能给先生启蒙了。
下一代中,能掰正一个,家里就多一分希望。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