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302 第1296章 没开始
- 1303 第1297章 癫痫
- 1304 第1298章 平北
- 1305 第1299章 囚徒
- 1306 第1300章 借魄
- 1307 第1301章 豚犬
- 1308 第1302章 船歌
- 1309 第1303章 佳宴
- 1310 第1304章 顾不上
- 1311 第1305章 软骨
- 1312 第1306章 人定胜天
- 1313 第1307章 忠良之后
- 1314 第1308章 尸位素餐
- 1315 第1309章 条件
- 1316 第1310章 樊城
- 1317 第1311章 襄阳
- 1318 第1312章 虚伪
- 1319 第1313章 筛除
- 1320 第1314章 忠臣之心
- 1321 第1315章 融入
- 1322 第1316章 召见
- 1323 第1317章 沙盘推演
- 1324 第1318章 天子赐食
- 1325 第1319章 定胜
- 1326 第1320章 雌了男儿
- 1327 第1321章 死板
- 1328 第1322章 潦草
- 1329 第1323章 收藏品
- 1330 第1324章 行家
- 1331 第1325章 卖力
- 1332 第1326章 他非他
- 1333 第1327章 板荡识诚臣
- 1334 第1328章 迫害
- 1335 第1329章 谕顺臣书
- 1336 第1330章 尽忠职守
- 1337 第1331章 忠臣之建议
- 1338 第1332章 一桩难办的小事
- 1339 第1333章 右相盗宝
- 1340 第1334章 寄望
- 1341 第1335章 迁都
- 1342 第1336章 再换一任
- 1343 第1337章 降表
- 1344 第1338章 最是仓皇辞庙日
- 1345 第1339章 新王朝
- 1346 第1340章 一点余孽
- 1347 第1341章 兴亡
- 1348 第1342章 遗梦
- 1349 第1343章 天下白
- 1350 番外篇·福将(为盟主“守妹拴财”加更)
- 1351 番外篇·扬帆(为盟主“我是分析师”加更)
- 1352 番外篇·幕僚(为盟主“blackmoon413”加更)
- 1353 番外篇·西北望(为盟主“知还需行”加更)
- 1354 番外篇·固疆(为盟主“octane”加更)
- 1355 番外篇·草原之主(为盟主“歌山第一帅”加更)
- 1356 番外篇·燕然勒石(为盟主“等你思路”加更)
- 1357 番外篇·国王(为盟主“宸宝最可爱”加更)
- 1358 番外篇·半岛(为盟主“公输吟尘”加更)
- 1359 番外篇·女相(为盟主“阿喀琉斯003”加更)
- 1360 番外篇·武士(为盟主“喵啊在猫呜”加更)
- 1361 番外篇·物哀(为盟主“随时回火星”加更)
- 1362 番外篇·易俗(为盟主“深刻不等于接近事实”加更)
- 1363 番外篇·教化(为盟主“niema”加更)
- 1364 番外篇·西藩(为盟主“拉撒路”加更)
- 1365 番外篇·萌芽(为盟主“两手插袋谁都不爱”加更)
- 1366 番外篇·遗老(为盟主“户口他爹”加更)
- 1367 番外篇·畅想(为盟主“明日大雾”加更)
- 1368 番外篇·次子(为盟主“上帝的塵封”加更)
- 1369 番外篇·长子(为盟主“张无忌000000000”加更)
- 1370 番外篇·来贺(为盟主“浮生且用月酌酒”加更)
- 1371 番外篇·交接(为白银盟主“公子WV”加更)
- 1372 番外篇·此生(为盟主“会说话的肘子”加更)
- 1373 完本感言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1306章 人定胜天
第1306章 人定胜天
庐州。
时近傍晚。
陆凤台接过王荛手中的望筒,仔细擦了两下,向城外望去。
只见李庭芝的旗帜还在远处飘扬,既不进攻也不撤退。
这种情形已经连续数日了。
「放心吧。」王荛道:「只要和议还在进行,宋军不会再主动进攻的。」
陆凤台行事却更加谨慎些,道:「可是,如果李庭芝不听宋廷的命令,突然偷袭我们呢?」
「敢违抗朝廷,那就说明他不迂腐。那既然他不迂腐,为什么不归顺、反而要偷袭?」
「王先生所言不错,只是这是常理,每个人想法不同,谁知李庭芝是怎么想的。」
「怎么想他都来不及了。」王荛自信地笑了笑。「希望是这样,至少今夜应该不会偷袭。」
陆凤台将望筒递还给王荛,王荛却是摆了摆手,道:「送你了。」
「只怕太贵重了。」
「军中会给你配一个,到时再还我便是。」
「那就多谢了。」
陆凤台心里认为王荛为人还是十分不错的。
且他确实很喜欢望筒这个玩意,不免多多把玩了,这日入了夜还站在城头上拿着望筒到处看。
忽然,陆凤台目光一凝,隐隐看到远处有火光闪过……
夜幕之下,李庭芝还未睡,正在营地里等候消息。终于,帐外响起了通传之声。「将军。」
「进。」
不等士卒的话说完,李庭芝已应了一声,让人进来他本以为是他在等的消息回来了,然而进来的却是赵淮。
「元辅兄?」李庭芝抬起头来,有些讶异,道:「深夜过来,莫不是想告诉我你要退兵了?」
赵淮摆手,道:「放心,我绝无此意。」
两人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朝廷已经递了金牌,火速召他们回师。
包括在建康府的赵溍,也在无奈之下断了给他们的粮草。
他们也不敢抗命,已承诺会尽快回师,实际上则是为了拖延些时日。
此时赵淮在帐中缓缓坐下,道:「我来,是发现大帅是在准备攻城吧?」
李庭芝抚着长须,道:「瞒不过元辅兄,庐州新叛不久,城中还有不少人忠于大宋,我已在联络他们。」
「可是看这变数还没来而粮草已尽,大帅决意违抗朝廷的命令了?」
李庭芝没有马上回答,起身掀开帐帘,往远处望了一会,反问道:「岳飞当年收到金牌,若不肯班师,能收复中原吗?
「粮草一断,岂有打胜仗的可能?」
「那若是高宗知道金人根本无意议和,必火大宋,还会召回岳飞吗?」
「金人治理中原尚无信心,自是想议和的。」
「李瑕不想。」李庭芝道:我敢以性命担保,李瑕绝无议和之意。」
赵淮叹息,道:「便是再加上我这一条命,朝廷亦不信,奈何?」
「若是唐军已准备渡过淮河,令兄可敢支援我们?」
「真的?」
「我为淮东制置使,令兄为沿江制置使,皆有御敌之责,倘若叛军主力来犯,出兵理所应当。」
赵淮又问道:「消息确切?」
李庭芝走到地图边,指点了两下。
「元辅兄请看,一旦我们得到叛军主力渡河的消息,立即北上攻下庐州,再火速北上,怡可对叛军半渡而击。」
「叛军真南下了?但王荛昨日还与朝廷和议。」
「王荛小人,绝不可信。」李庭芝道:「至于叛军的消息,我还在等,但我相信
我的判断。」
赵淮看了一会儿,不由感慨了一句。
「只怕官家对这江山社稷都没有大帅这般尽力啊。」
他当然能看得出李庭芝的尽心,否则大可以收兵回去享清福,何必在此苦心孤诣?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认为今夜应该不会有消息来了。正在此时,却有士卒匆匆赶过来。
「大帅,有消息到了。」
「快……」
李庭芝最近睡得很少,此时立刻精神起来。
不一会儿,有士¥被领进了他的大帐。
「看到唐军了?」
那士卒才进来,忽然听到这么一声问,连忙回答「看到了。」
「有多少人?到哪里了?」
「不知有多少人,但……看那声势,过鄂州了也有可能。」
「鄂……你说哪里?!」
李庭芝与赵准俱是吃惊,同时站起身来。
「小人不知!」那士卒吓坏了,连忙跪倒在地,道:「我们一队人在江陵就败了,乘小船顺江而下就没再看到唐军,到建康府之后被派来报信,不知道唐军在哪!」
「你言下之意是……江陵败了?」李庭芝不可置信,道:「二十万大军败了?」
赵淮道:「你说的是真的?叛军一边和议,一边出兵了?」
「出兵了,应该是大败了。」
这士卒是在最快逃出战场的一批中,所知道的实在不多因此赵溍干脆让人将他送过来给李庭芝、赵淮自己判断。此事对于李庭芝而言无异于是个晴天霹雳。
他曾与贾似道同在孟珙麾下效力,对贾似道的人品虽然不屑,对其能力还是信任的,从来没想过上游战场会出现这样的大败。
「……」
「退兵吗?」赵淮问道:「若京湖已失守,恐怕只能退而守长江了。」
李庭芝思考着。
这一刻,他确实有想过退守。
但最后他却摇了摇头。
「不可。」
「为何?」
「吕文焕还在守襄阳。」李庭芝道:「有他在,京湖局势未必不可挽回,前提是我们得夺回准西。」
「好。」
赵淮点点头,竟是立即就答应下来,
摆在眼前的就是这么个形势,今日在准西退了,明日吕文焕必败,那退过江也守不住大宋社稷。
再难再险,只能迎上去。
「元辅兄,你我且各自派人请令兄支援。」李庭芝道:「叛军既已出兵攻江陵,可见其根本无意议和,朝廷不该徒报期望了。」赵淮闻言,好生失望。
他失望的是原本他们可凭雷霆之势夺回庐州,结果却因为议和派的软弱而耽误了。
好似从头到尾都被李逆戏耍了一通,同时他又很清楚,并非李逆能神机妙算摆布他们,而是大宋每次打仗都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天亮之前,又有人赶到了李庭芝的大帐中。
「大帅!找到了!」
一封小信被递到李庭芝手里。
「今夜末将又往拾到那信箭之处,举火提醒对方,果然又收到了第二封。」
李庭芝摊开那信箭一看神色终于振奋了些。
赵淮问道:「联络上了?此人信得过?」
「元辅兄请看。」
赵淮看了,写信之人自称杜蕃,乃庐州军中正将,称李庭芝为叔父,表示愿为宋军打开城门。
「杜蕃?」
「杜尚书之孙。」
这般一说,赵准当即便明白了。
端平年间蒙古南侵,亏得是杜杲滁州解围、安丰破敌、庐州大捷,在淮西大胜蒙军,守住了大宋社稷。
「忠良之后,那必是信得过了。」
「那便联络杜蕃请他今夜开城门。」
计定,李庭芝便准备起来。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需要在长江上游的叛军攻到之前,夺庐州、守淮河、联络襄阳、反攻江陵。
这些很难做到。
但其实过去便有一个人曾做到过一孟珙。
那年蒙军攻破京湖,局势之严峻不逊于如今,但孟珙力战多地,捍守江陵,收复襄樊,支援川蜀,使蒙古以倾国之力大败而归。当时李庭芝就在孟珙麾下,是亲眼目睹了这个力挽狂澜的过程。
如今大宋再遭磨难,该轮到他守国了。
他没想投降,因为孟珙曾经告诉过他人定胜天,且真的做到了。
时近傍晚。
陆凤台接过王荛手中的望筒,仔细擦了两下,向城外望去。
只见李庭芝的旗帜还在远处飘扬,既不进攻也不撤退。
这种情形已经连续数日了。
「放心吧。」王荛道:「只要和议还在进行,宋军不会再主动进攻的。」
陆凤台行事却更加谨慎些,道:「可是,如果李庭芝不听宋廷的命令,突然偷袭我们呢?」
「敢违抗朝廷,那就说明他不迂腐。那既然他不迂腐,为什么不归顺、反而要偷袭?」
「王先生所言不错,只是这是常理,每个人想法不同,谁知李庭芝是怎么想的。」
「怎么想他都来不及了。」王荛自信地笑了笑。「希望是这样,至少今夜应该不会偷袭。」
陆凤台将望筒递还给王荛,王荛却是摆了摆手,道:「送你了。」
「只怕太贵重了。」
「军中会给你配一个,到时再还我便是。」
「那就多谢了。」
陆凤台心里认为王荛为人还是十分不错的。
且他确实很喜欢望筒这个玩意,不免多多把玩了,这日入了夜还站在城头上拿着望筒到处看。
忽然,陆凤台目光一凝,隐隐看到远处有火光闪过……
夜幕之下,李庭芝还未睡,正在营地里等候消息。终于,帐外响起了通传之声。「将军。」
「进。」
不等士卒的话说完,李庭芝已应了一声,让人进来他本以为是他在等的消息回来了,然而进来的却是赵淮。
「元辅兄?」李庭芝抬起头来,有些讶异,道:「深夜过来,莫不是想告诉我你要退兵了?」
赵淮摆手,道:「放心,我绝无此意。」
两人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朝廷已经递了金牌,火速召他们回师。
包括在建康府的赵溍,也在无奈之下断了给他们的粮草。
他们也不敢抗命,已承诺会尽快回师,实际上则是为了拖延些时日。
此时赵淮在帐中缓缓坐下,道:「我来,是发现大帅是在准备攻城吧?」
李庭芝抚着长须,道:「瞒不过元辅兄,庐州新叛不久,城中还有不少人忠于大宋,我已在联络他们。」
「可是看这变数还没来而粮草已尽,大帅决意违抗朝廷的命令了?」
李庭芝没有马上回答,起身掀开帐帘,往远处望了一会,反问道:「岳飞当年收到金牌,若不肯班师,能收复中原吗?
「粮草一断,岂有打胜仗的可能?」
「那若是高宗知道金人根本无意议和,必火大宋,还会召回岳飞吗?」
「金人治理中原尚无信心,自是想议和的。」
「李瑕不想。」李庭芝道:我敢以性命担保,李瑕绝无议和之意。」
赵淮叹息,道:「便是再加上我这一条命,朝廷亦不信,奈何?」
「若是唐军已准备渡过淮河,令兄可敢支援我们?」
「真的?」
「我为淮东制置使,令兄为沿江制置使,皆有御敌之责,倘若叛军主力来犯,出兵理所应当。」
赵淮又问道:「消息确切?」
李庭芝走到地图边,指点了两下。
「元辅兄请看,一旦我们得到叛军主力渡河的消息,立即北上攻下庐州,再火速北上,怡可对叛军半渡而击。」
「叛军真南下了?但王荛昨日还与朝廷和议。」
「王荛小人,绝不可信。」李庭芝道:「至于叛军的消息,我还在等,但我相信
我的判断。」
赵淮看了一会儿,不由感慨了一句。
「只怕官家对这江山社稷都没有大帅这般尽力啊。」
他当然能看得出李庭芝的尽心,否则大可以收兵回去享清福,何必在此苦心孤诣?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认为今夜应该不会有消息来了。正在此时,却有士卒匆匆赶过来。
「大帅,有消息到了。」
「快……」
李庭芝最近睡得很少,此时立刻精神起来。
不一会儿,有士¥被领进了他的大帐。
「看到唐军了?」
那士卒才进来,忽然听到这么一声问,连忙回答「看到了。」
「有多少人?到哪里了?」
「不知有多少人,但……看那声势,过鄂州了也有可能。」
「鄂……你说哪里?!」
李庭芝与赵准俱是吃惊,同时站起身来。
「小人不知!」那士卒吓坏了,连忙跪倒在地,道:「我们一队人在江陵就败了,乘小船顺江而下就没再看到唐军,到建康府之后被派来报信,不知道唐军在哪!」
「你言下之意是……江陵败了?」李庭芝不可置信,道:「二十万大军败了?」
赵淮道:「你说的是真的?叛军一边和议,一边出兵了?」
「出兵了,应该是大败了。」
这士卒是在最快逃出战场的一批中,所知道的实在不多因此赵溍干脆让人将他送过来给李庭芝、赵淮自己判断。此事对于李庭芝而言无异于是个晴天霹雳。
他曾与贾似道同在孟珙麾下效力,对贾似道的人品虽然不屑,对其能力还是信任的,从来没想过上游战场会出现这样的大败。
「……」
「退兵吗?」赵淮问道:「若京湖已失守,恐怕只能退而守长江了。」
李庭芝思考着。
这一刻,他确实有想过退守。
但最后他却摇了摇头。
「不可。」
「为何?」
「吕文焕还在守襄阳。」李庭芝道:「有他在,京湖局势未必不可挽回,前提是我们得夺回准西。」
「好。」
赵淮点点头,竟是立即就答应下来,
摆在眼前的就是这么个形势,今日在准西退了,明日吕文焕必败,那退过江也守不住大宋社稷。
再难再险,只能迎上去。
「元辅兄,你我且各自派人请令兄支援。」李庭芝道:「叛军既已出兵攻江陵,可见其根本无意议和,朝廷不该徒报期望了。」赵淮闻言,好生失望。
他失望的是原本他们可凭雷霆之势夺回庐州,结果却因为议和派的软弱而耽误了。
好似从头到尾都被李逆戏耍了一通,同时他又很清楚,并非李逆能神机妙算摆布他们,而是大宋每次打仗都是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天亮之前,又有人赶到了李庭芝的大帐中。
「大帅!找到了!」
一封小信被递到李庭芝手里。
「今夜末将又往拾到那信箭之处,举火提醒对方,果然又收到了第二封。」
李庭芝摊开那信箭一看神色终于振奋了些。
赵淮问道:「联络上了?此人信得过?」
「元辅兄请看。」
赵淮看了,写信之人自称杜蕃,乃庐州军中正将,称李庭芝为叔父,表示愿为宋军打开城门。
「杜蕃?」
「杜尚书之孙。」
这般一说,赵准当即便明白了。
端平年间蒙古南侵,亏得是杜杲滁州解围、安丰破敌、庐州大捷,在淮西大胜蒙军,守住了大宋社稷。
「忠良之后,那必是信得过了。」
「那便联络杜蕃请他今夜开城门。」
计定,李庭芝便准备起来。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需要在长江上游的叛军攻到之前,夺庐州、守淮河、联络襄阳、反攻江陵。
这些很难做到。
但其实过去便有一个人曾做到过一孟珙。
那年蒙军攻破京湖,局势之严峻不逊于如今,但孟珙力战多地,捍守江陵,收复襄樊,支援川蜀,使蒙古以倾国之力大败而归。当时李庭芝就在孟珙麾下,是亲眼目睹了这个力挽狂澜的过程。
如今大宋再遭磨难,该轮到他守国了。
他没想投降,因为孟珙曾经告诉过他人定胜天,且真的做到了。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