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246 第一千两百四十三章 一个时代的逝去
- 1247 第一千两百四十四章 朝廷特使
- 1248 第一千两百四十五章 秋后算账
- 1249 第一千两百四十六章 天竺幽灵
- 1250 第一千两百四十七章 吐蕃生变(新年快乐!)
- 1251 第一千两百四十八章 宫变
- 1252 第一千两百四十九章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
- 1253 第一千两百五十章 秦始皇的选择
- 1254 第一千两百五十一章 定鼎东非
- 1255 第一千两百五十二章 人事几番新
- 1256 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帝国战略
- 1257 第一千两百五十四章 绞肉机计划
- 1258 第一千两百五十五章 都输不起
- 1259 第一千两百五十六章 大战起兮云飞扬
- 1260 第一千两百五十七章 点兵点将
- 1261 第一千两百五十八章 要致富,先修路
- 1262 第一千两百五十九章 羞煞老夫也!
- 1263 第一千两百六十章 谁比谁更疯狂
- 1264 第一千两百六十一章 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 1265 第一千两百六十二章 惊天大八卦
- 1266 第一千两百六十三章 榨干最后一丝战争潜能
- 1267 第一千两百六十四章 流言可杀人
- 1268 第一千两百六十五章 史上最强裁军方案(二合一)
- 1269 第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唐蕃古道
- 1270 第一千两百六十七章 谁胜谁负
- 1271 第一千两百六十八章 生之我幸,死之我命!
- 1272 第一千两百六十九章 前路已断
- 1273 第一千两百七十章 吐蕃之战结束
- 1274 第一千两百七十一章 只能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 1275 第一千两百七十二章 骑兵时代的余辉
- 1276 第一千两百七十三章 骑兵不死,只是换新颜
- 1277 第一千两百七十四章 六国灭,四海一
- 1278 第一千两百七十五章 屯垦戍边
- 1279 第一千两百七十六章 八大战区
- 1280 第一千两百七十七章 地图归零
- 1281 第一千两百七十八章 试炼之地曝光
- 1282 第一千两百七十九章 暗夜帝国
- 1283 第一千两百八十章 精神上支持你
- 1284 第一千两百八十一章 拉姆战舰
- 1285 第一千两百八十二章 赢了,也是输了!
- 1286 第一千两百八十三章 南疆一统
- 1287 第一千两百八十四章 国情咨文
- 1288 第一千两百八十五章 撤销府衙
- 1289 第一千两百八十六章 集中力量办大事
- 1290 第一千两百八十七章 暴力机构
- 1291 第一千两百八十八章 帝国继承人
- 1292 第一千两百八十九章 世界大战开启
- 1293 第一千两百九十章 要做世界大战的幕后赢家
- 1294 第一千两百九十一章 神秘来客
- 1295 第一千两百九十二章 大夏利益至上
- 1296 第一千两百九十三章 能源战略
- 1297 第一千两百九十四章 算计全人类
- 1298 第一千两百九十五章 接收埃及王朝
- 1299 第一千两百九十六章 四面楚歌的西班牙
- 1300 第一千两百九十七章 自保为上
- 1301 第一千两百九十八章 各怀鬼胎的首脑会议
- 1302 第一千两百九十九章 贪婪是原罪
- 1303 第一千三百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1304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搅局者
- 1305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杰克的应对
- 1306 第一千三百零三章 不做傀儡
- 1307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杀手锏
- 1308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要抱就抱金大腿
- 1309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全球霸主初显威
- 1310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南美新格局
- 1311 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稳定压倒一切
- 1312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不辜负
- 1313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非洲再起硝烟
- 1314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肩负起全球治理责任
- 1315 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货币全球化
- 1316 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启动暗雷,布局天竺
- 1317 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第二个皇朝
- 1318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跟死敌合作
- 1319 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蒸汽朋克时代
- 1320 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遣返
- 1321 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最后一次系统更新
- 1322 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根达亚大陆
- 1323 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楚王
- 1324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黄金战争
- 1325 第一千三百二十二章 硝烟再起,烽火连天
- 1326 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地缘格局
- 1327 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真真假假
- 1328 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欧洲剧变
- 1329 第一千三百二十六章 震荡余波
- 1330 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天竺大战开启
- 1331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风起天竺,谁是垂钓之人
- 1332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大夏军的反常举动
- 1333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一场不起眼的风浪
- 1334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孔雀落地
- 1335 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大鱼吃小鱼
- 1336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年年有鱼
- 1337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前进基地
- 1338 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阿育王,死!
- 1339 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幽灵军
- 1340 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人类历史灰暗的一天
- 1341 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谁将挺身而出?
- 1342 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放在火上烤
- 1343 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舍我其谁
- 1344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盖亚降临
- 1345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重生之秘
- 1346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母星
- 1347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波斯受难日
- 1348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欧洲一台戏
- 1349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大夏帝朝(谢盟主“镜_雾”赏!)
- 1350 第一千三百四十七章 钢铎之殇
- 1351 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白银掉色
- 1352 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波斯投降
- 1353 第一千三百五十章 铁道兵
- 1354 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十年之约
- 1355 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拓荒团队的雏形
- 1356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大夏舰
- 1357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女蜗
- 1358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一统亚洲
- 1359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大结局
- 1360 完本感言
- 1361 新书《废土国度》已发布
- 1362 新书《带着地球去封神》已发布
- 1363 新书《网游之洪荒战纪》已发布
- 1364 新书《全球屠魔:开局成为幕后大佬》已发布
- 1365 偷偷发个新书动态,应该没人看到吧
- 1366 新书《天天撒币》百万字已肥,可以开宰了!!!
- 1367 领地架构
- 1368 领地架构2.0
- 1369 众筹名单,致谢!
- 1370 大夏军队架构2.0
隐藏
显示工具栏
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帝国战略
第一千两百五十三章 帝国战略
朝廷编制有定数,以李斯跟房玄龄的才干,至少也是署长之位,就算位列四大臣,乃至请入内阁,都是可以胜任的。
奈何这些职位,眼下都调整不了。
就连没有固定编制的内阁,欧阳朔也不准备新增阁老。眼下内阁已经有一位首辅,三位次辅以及两位兼职次辅,足够了,再多,就显得臃肿。
可不安排又不行,总不能让这样的大才闲置吧,那实在“暴殄天物”。
正在欧阳朔犯难之际,姜尚站了出来,道:“陛下,微臣以为,该到了为三大都护府配备长史跟录事参军的时候了。”
作为一区域总领衙门,都护府自然不是空架子,除都护之外,还有两位最核心的属官,就是姜尚讲的长史跟录事参军。
长史相当于都护府幕僚长,定位跟现代社会的秘书长类似;录事参军相当于都护府的参谋长,可视为都护的军事参谋。
鉴于大夏在都护府依然实施军政分离,长史地位要远高于录事参军。
按大夏制,都护府划分为大都护府跟上都护府两级,因为在军中,上将军位列大将军之上,故而上都护府也位列大都护府之上,跟唐朝制度有别。
上都护位列正二品,跟鸿胪寺卿、御史大夫以及首席大法官同级,品级高于四大院副大臣,低于四大院正大臣。
相应的,上都护府长史位列正三品,跟行省总督同级。
大都护位列从二品,跟四大院副大臣以及京兆伊同级,品级高于行省总督。大都护府长史则位列从三品,跟四大院下设署长同级。
前番调整,京兆伊由正三品提升至从二品,彰显京师战略地位。于此同时,大夏银行作为央行,行长更是由从三品直接擢升至从二品。
大夏商业银行跟大夏农业银行的两位行长,则延续从三品定位。
南疆都护府下瞎五大行省,自然是上都护府,因此完整叫法应该是南疆上都护府。北疆都护府仅下瞎三大行省,暂时还只是大都护府。
在攻陷非洲九国之后,非洲都护府也顺理成章地晋升为非洲上都护府。
姜尚在此时提出,为三大都护府配备长史跟录事参军,一是加强都护府建设,好好辅佐都护;二则也暗指,该对都护给予相应的制约与监督。
欧阳朔听了,若有所思,笑道:“爱卿所言甚是。”
“陛下圣明!”姜尚欣慰。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李斯、房玄龄以及尉缭三人,都算是谋臣出身,均能文能武,甚至还有过担任长史经历,刚好对应三大都护府。
商议之后,决定任命李斯担任南疆上都护府长史,房玄龄担任非洲上都护府长史,尉缭担任北疆大都护府长史。
相较而言,非洲形势最是错综复杂,李斯应该是合适的非洲上都护府长史人选,只是欧阳朔考虑到,一则木兰月年幼,怕驾驭不住李斯;二则也是白起在非洲战区任职,为了避嫌,同为秦臣的李斯也不能前往非洲任职。
好在房玄龄也足智多谋,兼且性情敦厚,颇有长者之风,想来会成为木兰月的得力助手,辅佐木兰月成为一名为朝廷镇守边疆的大员。
至此,该轮人事调整就告一段落。
离开之前,寇准问:“陛下,关西行省治所,选在何处?”无论是长安还是咸阳,充当行省治所都绰绰有余,就是如此,才不好办。
选哪一座,都容易让另一城的百姓不满。
欧阳朔却是轻拿轻放,笑着说道:“先来后到,就定咸阳吧!”
“诺!”
寇准叹服,这样的话,想来长安无话可说。
…………
送走姜尚三人,欧阳朔的事情还没忙完。
安置好一班文臣,调整完相关人事,只是此战善后的第一步,跟着是如何安置一班武将,以及周、宋、秦、唐四国军队。
降将之中,秦有王翦、王贲父子,唐有李勣、侯君集、尉迟敬德以及程咬金四将。其中又以王翦以及跟李靖并称的李勣最强,足可堪当集团军统领一职;王贲、侯君集次之,尉迟敬德跟程咬金再次之。
尤以王翦之才,就是当一个战区统帅,也能胜任。
再就是四国降军,其中周军六十五万,宋军三十八万,秦唐各五十万,合计两百零三万大军,除宋军稍次,其余皆可称之为精锐。
如果全部裁撤,实在太可惜。
问题是,随着中原一统,现有大夏军都要经历一轮大裁撤,以削减开支,充实府库,更遑论在此时设立新的军团或者集团军了。
如何处理这两百万大军,成了一个大难题。
下午三时,张良、贾诩以及杜如晦三位大臣,被请到御书房议事。
“诸卿以为,该如何安置四国之军?”欧阳朔问。
见此,依然是张良第一个出列,回道:“陛下,微臣以为,安置四国之军不该是一件孤立事件,应该跟接下来的大裁军一并考量。”
“爱卿的意思是?”
张良道:“随着中原一统,帝国战略由内转外,此番大裁军,不该像前几次那样简单粗暴地裁撤兵员,而是要根据帝国战略方向,以战定军,对现有军队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精编重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全军战斗力,而非削弱。”
自秦唐归附,大臣们非常有默契地,将“皇朝”替换为“帝国”。是啊,以大夏如今之疆域,虽非帝朝,却绝对当得上“帝国”之称,名副其实。
旧称皇朝,反倒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对此,欧阳朔是默许的,不管怎么说,帝国可比皇朝听起来有气势的多,这也是一个新兴崛起的强国,该有的自信。
张良所言,涉及的已经不是两百万大军的问题,甚至不是纯粹的大夏军问题,而是直接上升到帝国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问题。
问题很大,却又无法回避。
欧阳朔就是一笑,张良不愧是战略大师,欧阳朔很乐意从善如流,“好啊,那诸卿就先谈一谈,帝国未来的战略方向该如何确定?”
又是张良站了出来,“晋升帝朝的前提条件,是要获得亚洲霸主地位。如果从在这一点出发的话,西南方向的天竺,西面的波斯帝国,北面的罗曼诺夫王朝,都是不可回避的大敌,应该作为帝国战略重点。”
张良没提东南亚的爪哇国以及北面的蒙古帝国,不是他疏漏,而是以帝国如今之实力,两国不过是纤芥之疾,已经不足以当做主要对手来对待。
“再远一点,就是已经取得成效的非洲大陆以及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大陆,都是帝国战略重点。至于是否介入欧洲大陆,全凭陛下圣裁。”张良说道。
不知不觉间,大夏已经有了一个全球霸主的大框架,触角几乎遍布全球,只是这框架还很脆弱,需要不断夯实根基。
欧阳朔表态:“欧洲大陆,暂且不纳入战略考量。”
在欧洲,大夏目前仅有一个基点城,想凭一城之力撬动欧洲大陆,无疑有些异想天开。更重要的是,在欧阳朔的长远规划中,欧洲不该是大夏的死敌。
未来,未必就没有结盟的可能。
“明白!”
张良点头,他也认为放弃欧洲是个明智选择,摊子不能铺的太大。
就在此时,杜如晦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对外扩张固然重要,可也不能因此放弃本土防御。不管怎么变,中原都该是帝国中枢之地,不可松懈。”
欧阳朔点了点头,总结说道:“中原、南亚、西亚、北亚、非洲以及美洲,六大战略方向,每一个都无法忽视,都有强劲对手。由此可见,帝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正如子房所言,此番大裁军该好好谋划一番,如何在缩减绝对兵员数量的基础上,保障甚至是提升全军战斗力,是重中之重。”
“下来之后,军机处、枢密院以及资政阁,应该细细谋划,尽早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裁军方案出来,争取年前完成此轮大裁军。”欧阳朔下令。
“诺!”三位大臣齐齐领命。
眼下已经是七月中旬,到年底也只剩五个月时间。
按常理推测,此轮裁军涉及全军,最起码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此也就意味着,留给三大机构制定裁军方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此之前,还得解决两百万大军的安置问题。对于此事,贾诩倒是有一个计划,正想呈报陛下。
只是此计甚毒,未必就能通过。
奈何这些职位,眼下都调整不了。
就连没有固定编制的内阁,欧阳朔也不准备新增阁老。眼下内阁已经有一位首辅,三位次辅以及两位兼职次辅,足够了,再多,就显得臃肿。
可不安排又不行,总不能让这样的大才闲置吧,那实在“暴殄天物”。
正在欧阳朔犯难之际,姜尚站了出来,道:“陛下,微臣以为,该到了为三大都护府配备长史跟录事参军的时候了。”
作为一区域总领衙门,都护府自然不是空架子,除都护之外,还有两位最核心的属官,就是姜尚讲的长史跟录事参军。
长史相当于都护府幕僚长,定位跟现代社会的秘书长类似;录事参军相当于都护府的参谋长,可视为都护的军事参谋。
鉴于大夏在都护府依然实施军政分离,长史地位要远高于录事参军。
按大夏制,都护府划分为大都护府跟上都护府两级,因为在军中,上将军位列大将军之上,故而上都护府也位列大都护府之上,跟唐朝制度有别。
上都护位列正二品,跟鸿胪寺卿、御史大夫以及首席大法官同级,品级高于四大院副大臣,低于四大院正大臣。
相应的,上都护府长史位列正三品,跟行省总督同级。
大都护位列从二品,跟四大院副大臣以及京兆伊同级,品级高于行省总督。大都护府长史则位列从三品,跟四大院下设署长同级。
前番调整,京兆伊由正三品提升至从二品,彰显京师战略地位。于此同时,大夏银行作为央行,行长更是由从三品直接擢升至从二品。
大夏商业银行跟大夏农业银行的两位行长,则延续从三品定位。
南疆都护府下瞎五大行省,自然是上都护府,因此完整叫法应该是南疆上都护府。北疆都护府仅下瞎三大行省,暂时还只是大都护府。
在攻陷非洲九国之后,非洲都护府也顺理成章地晋升为非洲上都护府。
姜尚在此时提出,为三大都护府配备长史跟录事参军,一是加强都护府建设,好好辅佐都护;二则也暗指,该对都护给予相应的制约与监督。
欧阳朔听了,若有所思,笑道:“爱卿所言甚是。”
“陛下圣明!”姜尚欣慰。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李斯、房玄龄以及尉缭三人,都算是谋臣出身,均能文能武,甚至还有过担任长史经历,刚好对应三大都护府。
商议之后,决定任命李斯担任南疆上都护府长史,房玄龄担任非洲上都护府长史,尉缭担任北疆大都护府长史。
相较而言,非洲形势最是错综复杂,李斯应该是合适的非洲上都护府长史人选,只是欧阳朔考虑到,一则木兰月年幼,怕驾驭不住李斯;二则也是白起在非洲战区任职,为了避嫌,同为秦臣的李斯也不能前往非洲任职。
好在房玄龄也足智多谋,兼且性情敦厚,颇有长者之风,想来会成为木兰月的得力助手,辅佐木兰月成为一名为朝廷镇守边疆的大员。
至此,该轮人事调整就告一段落。
离开之前,寇准问:“陛下,关西行省治所,选在何处?”无论是长安还是咸阳,充当行省治所都绰绰有余,就是如此,才不好办。
选哪一座,都容易让另一城的百姓不满。
欧阳朔却是轻拿轻放,笑着说道:“先来后到,就定咸阳吧!”
“诺!”
寇准叹服,这样的话,想来长安无话可说。
…………
送走姜尚三人,欧阳朔的事情还没忙完。
安置好一班文臣,调整完相关人事,只是此战善后的第一步,跟着是如何安置一班武将,以及周、宋、秦、唐四国军队。
降将之中,秦有王翦、王贲父子,唐有李勣、侯君集、尉迟敬德以及程咬金四将。其中又以王翦以及跟李靖并称的李勣最强,足可堪当集团军统领一职;王贲、侯君集次之,尉迟敬德跟程咬金再次之。
尤以王翦之才,就是当一个战区统帅,也能胜任。
再就是四国降军,其中周军六十五万,宋军三十八万,秦唐各五十万,合计两百零三万大军,除宋军稍次,其余皆可称之为精锐。
如果全部裁撤,实在太可惜。
问题是,随着中原一统,现有大夏军都要经历一轮大裁撤,以削减开支,充实府库,更遑论在此时设立新的军团或者集团军了。
如何处理这两百万大军,成了一个大难题。
下午三时,张良、贾诩以及杜如晦三位大臣,被请到御书房议事。
“诸卿以为,该如何安置四国之军?”欧阳朔问。
见此,依然是张良第一个出列,回道:“陛下,微臣以为,安置四国之军不该是一件孤立事件,应该跟接下来的大裁军一并考量。”
“爱卿的意思是?”
张良道:“随着中原一统,帝国战略由内转外,此番大裁军,不该像前几次那样简单粗暴地裁撤兵员,而是要根据帝国战略方向,以战定军,对现有军队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精编重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全军战斗力,而非削弱。”
自秦唐归附,大臣们非常有默契地,将“皇朝”替换为“帝国”。是啊,以大夏如今之疆域,虽非帝朝,却绝对当得上“帝国”之称,名副其实。
旧称皇朝,反倒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对此,欧阳朔是默许的,不管怎么说,帝国可比皇朝听起来有气势的多,这也是一个新兴崛起的强国,该有的自信。
张良所言,涉及的已经不是两百万大军的问题,甚至不是纯粹的大夏军问题,而是直接上升到帝国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战略问题。
问题很大,却又无法回避。
欧阳朔就是一笑,张良不愧是战略大师,欧阳朔很乐意从善如流,“好啊,那诸卿就先谈一谈,帝国未来的战略方向该如何确定?”
又是张良站了出来,“晋升帝朝的前提条件,是要获得亚洲霸主地位。如果从在这一点出发的话,西南方向的天竺,西面的波斯帝国,北面的罗曼诺夫王朝,都是不可回避的大敌,应该作为帝国战略重点。”
张良没提东南亚的爪哇国以及北面的蒙古帝国,不是他疏漏,而是以帝国如今之实力,两国不过是纤芥之疾,已经不足以当做主要对手来对待。
“再远一点,就是已经取得成效的非洲大陆以及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美洲大陆,都是帝国战略重点。至于是否介入欧洲大陆,全凭陛下圣裁。”张良说道。
不知不觉间,大夏已经有了一个全球霸主的大框架,触角几乎遍布全球,只是这框架还很脆弱,需要不断夯实根基。
欧阳朔表态:“欧洲大陆,暂且不纳入战略考量。”
在欧洲,大夏目前仅有一个基点城,想凭一城之力撬动欧洲大陆,无疑有些异想天开。更重要的是,在欧阳朔的长远规划中,欧洲不该是大夏的死敌。
未来,未必就没有结盟的可能。
“明白!”
张良点头,他也认为放弃欧洲是个明智选择,摊子不能铺的太大。
就在此时,杜如晦站出来说道:“微臣以为,对外扩张固然重要,可也不能因此放弃本土防御。不管怎么变,中原都该是帝国中枢之地,不可松懈。”
欧阳朔点了点头,总结说道:“中原、南亚、西亚、北亚、非洲以及美洲,六大战略方向,每一个都无法忽视,都有强劲对手。由此可见,帝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正如子房所言,此番大裁军该好好谋划一番,如何在缩减绝对兵员数量的基础上,保障甚至是提升全军战斗力,是重中之重。”
“下来之后,军机处、枢密院以及资政阁,应该细细谋划,尽早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裁军方案出来,争取年前完成此轮大裁军。”欧阳朔下令。
“诺!”三位大臣齐齐领命。
眼下已经是七月中旬,到年底也只剩五个月时间。
按常理推测,此轮裁军涉及全军,最起码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此也就意味着,留给三大机构制定裁军方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此之前,还得解决两百万大军的安置问题。对于此事,贾诩倒是有一个计划,正想呈报陛下。
只是此计甚毒,未必就能通过。
正在加载...